片尾曲居然是焦迈奇的《我的名字》拜托你轻声重着我的名字,我学大人的语气应着你。
任何动物的电影都是我的取向狙击因为很早之前就看过《忠犬八公》所以其实都知道结局和剧情,我看到那熟悉的花坛和八筒蹲在那的时候,我就难受,一直在心里默默祈祷,让悲剧来的晚一点。
但是电影2/3的时候,老爹在考察的船上心脏病去世,大家都难过都心痛,但是半年后妈妈去了北京和儿子住在一起,女儿和女婿领走了八筒。
高高的小区关不住它,它一开门就跑去索道口等老爹。
后面它故意把家里闹的一团糟,在被送走的路上挣脱绳子跑走了。
看着它一瘸一拐等在花坛的时候我哭。
看着它脏兮兮的还要被小学生的水枪滋我哭。
看着它跑去和老爹相处的每个地方我哭。
最后看见那个拆迁的屋子里堆起了小山一样的报纸那是八筒等待的十年。
最后它终于跟着老爹一起坐上缆车走了。
作为一个没看过美版日版的人,我觉得本土化得挺好的,重庆话、麻将、过江索道都很自然,狗狗在台阶和树荫里的奔跑也很美。
主要的问题是剧本,用力过猛,非得明明白白地按头让你哭。
几个例子:1. 教授去世之后,老婆一边吃给教授留的面一边哭。
这属于大家都能想到的镜头,还怼脸。
如果改成:夫人利落地处理完所有事情,晚上去索道站找八筒,八筒不肯走,夫人硬邦邦地说了句别等了他不会回来了,说完了顿住、有点哽咽,仿佛说出口这件事才变得真实。
八筒安静下来,舔舔夫人的脸,静静陪她,然后夫人控制住自己,柔和地牵着八筒回家。
这样夫人和八筒才有了情感交流。
2. 我其实很喜欢儿子的线,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关心很难表达,狗狗变成了父爱的延伸,很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爱。
但儿子非得在父亲死后加一场哭戏说我什么都知道,以及火车上非得给真空包装一个镜头,实在是没有必要。
改成:儿子看着追火车跑的八筒,顺着八筒身后看过去但没看到人,明白了父亲也来送他但没追上的心情,眼含泪光,然后对八筒喊我晓得、回去吧、别送了,让他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八筒听懂了,停下脚步,看着火车远去,就像父亲看着儿子远去。
这样儿子和八筒也有了情感的交流。
3. 女儿的线太支离破碎了,工具人本人,没感到她跟家人或者八筒有什么情感,删掉也不影响。
如果加一点女婿跟女儿吵架声音比较大,父亲想要生气又不想干涉,结果八筒冲出去把女婿裤子咬掉了之类的,又有笑料,又表达父亲对女儿含蓄的关心,还能增加女儿对八筒的感情。
4. 结尾小八筒在天国见到教授,双方很克制地打了个招呼,一起在劣质特效里走入七彩云朵…太透了,一点想象空间都没有。
我跟闺蜜觉得改成:1)小八筒奋力爬上高高的楼梯,一下子扑到教授怀里舔脸撒娇嘤嘤嘤;2)小八筒爬上台阶看到教授,懵懂一歪脸;3)八筒爬上台阶,听到光里有人叫他,扑到光里——然后就结束。
就很好了。
留一点白。
总的来说,如果能靠八筒串起来一家人的情感,体现不一样层次的人物,会很好。
但现在前一半是冯小刚个人秀,后一半是狗狗卖惨秀。
情感表达太用力,太想告诉你:很好哭!
哭吧!
感动吧!
八筒好可爱《忠犬八公》这个故事在中国的本土化翻拍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急迫。
因为中国急需一次对生命价值的重塑。
在传统观念里,猫狗这样的小动物都具有实用性的价值,比如狗是看家的,猫是抓老鼠的,但是唯独缺少“陪伴”、“家人”、“生命”这样的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突飞猛进,“宠物”的概念渐渐被大家熟知和认可,猫和狗才从原来的实用性价值转变为陪伴性价值。
猫不再仅仅是为了抓老鼠,虽然目前还有很多开店的店主会抓一只猫去店里逮老鼠,但这样的比例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陪伴孤独的城市年轻人。
狗也不仅仅只是看家护院,很多人从狗的身上看到忠诚、陪伴,还有很多人成为了“狗友”,一到下班或者节假日,就带着自己的狗去公园里和朋友聚会。
我们看到,这场关于动物的价值转变正在中国悄悄来临。
然而,关于猫狗等级观念的区分依然很严重,就像大家认为背着名牌包包比背一个普通的帆布袋更有面子一样,一些人依旧用金钱来衡量宠物的价值。
在宠物界,土猫和土狗是最底下一层的,上面有很多名贵的猫狗,少则几千,多则几万。
笔者也遇到过在宠物店给自家土猫洗澡被嘲笑的事件。
而在我心里,这些人却是更加愚昧无知的存在。
如今,在“宠物”观念悄然来临的当下,我们更急需另一场重塑,告诉人们:生命无价,众生平等,没有什么高贵之分,你付出了爱,它就是你唯一的陪伴和家人。
中华田园犬八筒小时侯《忠犬八公》中国版里的小狗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华田园犬”,俗称“土狗”,这种曾经被很多人瞧不起的品种如今登上了大银幕,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壮举。
感谢导演徐昂,为我们中华田园犬正名,它小时候是那么可爱,长大了又是那么忠诚。
很多年前,我看过原版日本版的《忠犬八公》,这个故事也是在日本流传,进而改编成了各种版本,这么多年过去,这个故事依然可以感动无数人,依然在被翻拍,一是因为它的真实性,二是因为这个故事的内核,是人与动物曾经不被言说的感情。
人与人有真挚的情感,人与动物也有。
在日本版的《忠犬八公》中,正是日本有名的秋田犬。
如今,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忠犬八公》,自己的中华田园犬。
要把这个故事翻拍并不难,但是要拍好却不简单,导演徐昂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是做话剧出身,曾翻拍过《十二公民》,因为这部作品的成功被大家所熟知。
徐昂的一大功底就是将国外经典的作品做全新的演绎,本土化是他做的最好的地方,不做作不扭捏,一切顺其自然。
《忠犬八公》在日本上映,又在美国翻拍,如今来到中国,徐昂将故事放在了重庆。
八公变成了八筒,这个名字改得好,既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麻将”,又在电影中很自然的引出,取这个名字的寓意。
日版的八公一直在车站等待自己的主人,中国版的八筒来到了重庆的长江索道。
这个场景选取的恰到好处,因为如果选择别的城市,必然会在地铁站流连,那么场景就会显得太过现代化也不真实。
而在重庆的长江索道,本身就有历史的痕迹,周边的小店也可以成为八筒最后的避难所。
导演徐昂抱着演员大黄几位演员的选择也很到位,冯小刚和陈冲演技成熟,一直认为,冯小刚不仅是个导演,也是个很好的演员,在《忠犬八公》中,他饰演从北京移民到重庆的建筑教授,戴上眼镜的他自带知识分子气质,抱着小狗的样子也非常和蔼可亲。
陈冲饰演他的妻子,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女人,说一口地道的重庆话,作为上海人的陈冲(祖籍重庆)能把重庆话学得那么好,真的佩服她的职业素养。
有两场戏,陈冲演得特别好,第一场戏是丈夫外出出差,没想到就再也没有回来,在船上去世了,电影没有着墨于如何知道丈夫去世的消息,而是直接拍摄了她在家里做面条,四碗面条,代表了全家四个人,最后一碗面条,陈冲想要放辣椒进去,突然手停住了,不需要解释或者台词,我们就知道,这碗面是给丈夫吃的,因为丈夫是北京人,一直吃不惯重庆的辣椒。
她把两块焖肉放在这碗面条里,这是丈夫走之前说回来的时候要吃的,然而现在吃不到了,妻子自己拿起这碗面,替丈夫吃。
只见陈冲的眼泪一点点往下掉,手不住的颤抖,隐忍、心碎,都写在这无声的几分钟里。
观众切身的感受到这种离别的痛苦,一个每天陪伴的家人外出,却再也见不到了。
第二场戏是最后,十年过去了,八筒带着年老的陈冲回到拆迁过的老家,一片废墟,八筒躺在报纸堆里去世了,这是它每天都要叼回来的报纸,是它的习惯,无法磨灭的习惯,只有叼着这份报纸,它才能回到家里,然后第二天继续去长江索道等待主人。
陈冲的眼泪一滴滴的往下掉,观众们也再也忍不住,不停的哭,哭八筒,哭这样长情的陪伴。
冯小刚饰演的教授和八筒
陈冲饰演的妻子慢慢也接受了八筒笔者认为,一定是非常爱狗的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因为对狗的热爱和了解写在每一个镜头里。
八筒怎么就记住了接送教授的路线呢?
它靠闻味道、听声音、看画面。
它闻到了卖菜的味道,听到了风铃的声音,看到了长江,还有转动的风车。
通过这些记忆,它记住了回家的路。
还有一场戏,是重庆的天气很热,教授带着八筒去江边玩耍,八筒捡了一块骨头,把它埋在土里,这是八筒和教授幸福开心的记忆,对于人类来说,可能只是一生中短暂的一瞬,但是对于一只狗狗来说,这却是它可以回忆的全部,所以当教授去世后,八筒也经常来到这片江边,找寻昔日的幸福,只可惜,教授再也不能陪伴它了。
“那就让我继续陪伴你,好吗?
”这一定是八筒的内心写照,所以它才会不断出逃,只为了回到自己原来的那个家。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几乎都是温馨的细节,有太多值得品味和写的地方,有待观众自己去电影院感受。
电影也不止写了人和动物的情感,还有两代人、夫妻之间的关系。
陈冲饰演的李佳珍是一个地道的重庆姑娘,因为小时候被狗咬过,本来并不接受八筒,但是因为爱自己的丈夫,看到他那么喜欢小狗,便不再阻扰,慢慢接受了八筒,虽然两口子经常拌嘴,但还是彼此慢慢被影响,这是家人之间的感情。
冯小刚饰演的陈敬修,对儿子的工作不了解也不太支持,但还是在儿子说要去北京工作的时候,冒着雨前去买他最喜欢吃的重庆小吃,还放了很多辣子,这种无言的爱也体现在两代人中间。
教授和八筒最美好的回忆电影的最后,十年后八筒等到了原来的家人,把他们带回了老屋,它终于可以安心的去了,去和教授团聚,就像回到最初,那个刚被抱回来的小奶狗,跌跌撞撞的跑上楼梯,在一片温柔的金黄色中,遇到了那个带它回家的人,他们一起乘着长江索道,去到了永远的家园,那里没有离别,没有痛苦,只有永远的陪伴。
领养代替购买,希望每一个小动物都能遇到自己的那个心软的神,给它们一个永远的家。
每天等在索道口的八筒
公众号:高诗远的电影群岛我很少能够在电影院里哭得死去活来,最近一次想必就是两年前的《忠犬八公》。
每一个能够在电影世界当中流泪的时刻其实都异常宝贵,并且往往求之不得,最好能够再给心脏加入一些微微的颤抖,让身体不舍挪动一毫,深怕那股沉浸会稍纵即逝,眼泪留下的余温随着空调吹出来的冷风而慢慢退散。
《忠犬八公》的导演徐昂已经是个改编能手,继《十二公民》改编《十二怒汉》之后,又开始创作出自己的第二部长片。
故事大致走向与日本的《忠犬八公物语》差不多,但是徐昂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将故事背景融入到三峡移民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之中。
徐昂作为北京人,认为冯小刚早期导演的北京话贺岁片已无法与当下的北京相对应,短短十多年过去就已附带着浓厚的复古气息。
并且如今的北京话,虽然依旧是普通话,但已夹杂着各类地域特色,此种中国语言系统的“去中心化”冲淡了人际交往的人情味。
徐昂有次还重回自家老宅,非但没有重新感受到记忆中的属于老地方的温情,还发现房子乃至整片区域都已物是人非。
正是这些切身的体验,让他对当下的时代产生相应的落寞之感,这种落寞,也贯穿在他眼中的“八筒”身上。
怀旧最初指的是“思乡病”,一开始作为心理学上的概念得到关注,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加剧,心理学内涵逐步失色,社会学意义成为怀旧的主导意蕴。
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看似带来更多唾手可得的美丽光景,仔细一看眼前却都是现代文化的拼贴,文化发展的趋同导致主体性的消失,从而让人产生一种被迫沦为“移民”的心态。
根据阿莱达·阿斯曼的说法,社会记忆基于某一代际成员共同经历了深刻的历史事件而形成,其延续时间较短,大约三十年后新一代人承担起社会责任后就会经历改变。
关于三峡移民的记忆基本上可以算作是社会记忆,而这一小部分人(主要是当地原住民)的社会记忆,又被替换为对中国人整体文化身份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对于一个社会的共同定位与回忆至关重要”,需要借助能够长久地承载象征的实物作为载体,个体再进而通过阅读、书写、批判等多种形式参与,使其成为永久记忆。
这部电影的出现,就是试图将这种“文化记忆”书写成“永久记忆”的过程。
电影始终是怀旧书写的主流中介,中国版的《忠犬八公》成功承担起一个历史学家式的角色,通过演员、道具、语言、灯光、音乐、服饰等大量符号的编排和重组,达到了对过往记忆再编码的目的,跨越时空的旧情感因此油然而生。
八筒(即中国版的八公)从三峡库区现身,陈敬修在“《库区开发与移民工作》考察组”去世,都寄托着徐昂对三峡移民这一历史时期和社会变迁的某种感怀。
某些内容本身可能并不具备怀旧的特征,但随着时代的流变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公众自身情感上的变化,依然可以被赋予特定的怀旧情绪。
报纸是陈敬修一家的信物,八筒先送陈敬修到达长江索道,陈敬修再买一份当天的报纸让八筒带回家,已成为每天清晨的仪式。
报纸作为高度的互动符号,与陈敬修和八筒双方高度的共享情感紧密结合,群体内的身份符号得以产生,彼此之间的关系得以加强。
当陈敬修去世后,八筒继续和报刊亭老板老马进行这一项仪式,纵使外部世界已变化千百遍,八筒身体内部的日常时间依旧保持不变。
报纸由于每天都会发新刊,便相当于一种可视化的时间,堆积成小山状的报纸都是八筒对于日常每一天的珍视与守护。
就在去世的八筒身边,摆放着一份能够被观众清晰地辨认出标题的报纸,报纸上刊载着“城市雕塑期待‘重塑’”以及“大学教授考察途中去世”两篇报道。
城市雕塑建构着城市的品格与气质,“期待重塑”则意味着该地的历史与记忆需要面临新一轮改写,从时间的意义上看它指涉着前方与未来。
而“大学教授”是否指的是已升职成教授的陈敬修,徐昂导演并没有直接道破,但一个人的“去世”在大部分时候都属于较为私人的记忆,它是一种停留在过去的结果。
一份报纸上的两个标题,就已经表明八筒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留守与挣扎。
就像徐昂导演所言,把八筒拍得越像一条真正的狗,观众就会越往里面代入人的情感。
科技被广泛使用的现代社会始终在呈现出“加速”的特征,过去在愈来愈快地流逝,又总觉得一切都还不够快。
或许正是因为八筒非人,得以拥有不被加速裹挟的能力,它的等待史与思念史,也在与现代人的两相比较之下,折射出一段怀旧史。
八筒这种停留在原地的对时间、对人情的忠诚,在如今看来已经显得十分老派。
但与此同时,在现代化加速的这一背景之下,这种“老派精神”也在呈现出愈显猎奇的倾向,能够让现代性的主体短暂地涌现出一种无可抑制的冲动去试图留住、重温并赞美过去的心向。
这种怀旧的念头是对加速社会的反叛,同时勾连起遥不可及的社会时空。
除去报纸这一印刷媒介之外,电视与纸币也成为现代性主体可被借助于怀旧的对象。
徐昂导演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故事发生的年份,但熟悉足球的观众可以利用电视转播的足球比赛来串起整个故事的时间线,从1997年甲A联赛国安踢申花取得9:1的成绩,到2004年亚洲杯半决赛中国队在点球大战中战胜伊朗队,再到2013年中国队以1:5的比分输给泰国队,国足的实力从辉煌沦落到不断突破下限,能够与亲朋好友聚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日子也已成为看似遥远的过去。
麻将的输赢,亦或是日常交易行为中的纸币交换也是一种人情的交换,当长江索道变成旅游景点,纸币支付已成为扫码支付,人与人的眼神交流、通过找零而建构起的肢体接触,都成为一种没有必要的仪式。
这种仪式与“陈敬修在天台眺望长江对岸”以及“八筒在长江索道等待陈敬修回家”的性质基本一致,生活的便利使很多行为变得无必要,而又因为大量现代性主体觉得,未从事这类无必要行为的时间已经够长,导致这类无必要行为与往日时光形成等价关系,从而引起主体们对往日时光的呼唤。
在生活日益便利,娱乐活动愈加丰富的显著成就之下,一批批古街巷与古民居也出于发展的缘故而在被不断拆除。
城市在失去历史与记忆的同时,当地人也因为记忆的载体,即包裹着大量日常碎片的司空见惯的旧年华被拆卸翻新却又神韵不再,而感到与过往生活的距离以及自我认同的危机感。
真正的怀旧满足,可能只能像留守到最后一刻的八筒那样,于精神深处与陈敬修一同坐上看不到尽头的长江缆车,到达本不可能到达的远方吧。
个人评分:4.4/5🌟🌟🌟🌟🌟
重庆燃烧的夏天温不了渐冷的人心,十年孤候等来的不是陈教授,而是死亡。
索道从人间接到了天堂,就如旧宅从昨日拆弃到了今天。
漆黑的犬毛遮盖不住忠诚黄金般的色泽,就如生死隔不开陈教授与八筒阴阳两分的罅隙。
瞬息变化的时代,那尊忠犬铜像隽永在站台门口。
寒寒趋麻的人心,让陈教授揉碎在八筒送报落叶铺满的小路上的绵延的善念弥坚。
如山的报纸,是一条狗十年的回响。
遥遥的索道,是忠犬一生的生命廊。
我们需要这样的本土化电影,将自己的文化融合在感染世界的故事里,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忠犬八公 (2023)7.5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徐昂 / 大黄 冯小刚
日本原版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抛开文化背景等因素,当时的生活水平,交通通信的便利性,乃至猫狗等动物饲养的理念和方法,都无法和21世纪的中国相比。
真实历史中的八公之所以一直在车站徘徊,并非等候主人,而是因为它后来的收养人居住在附近,以及车站有小贩投喂它,当时养狗散养是很常见的。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仅仅因为女主人随儿子搬到北京,女儿还在重庆本地,“八筒”就流浪在外,十年流连在渡口缆车站守候,孤守在旧家的位置,却从未被家人寻找,不仅不合情理,甚至让人对陈教授的妻子儿女的不负责感到愤怒。
陈敬修捡回八筒那天,儿子决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然而满脑子如何瞒住家人藏起八筒的他,对儿子战战兢兢的剖白极其敷衍。
陈敬修下决心雄起一把留下八筒那天,他用打麻将抨击了严词反对的妻子。
之后或许为了缓和妻子被针对的怒火,或许为了让这个家雨露均沾。
他对于在旁边没有任何发言和表态的儿女也开始抨击。
他说儿子双手没离开过键盘,那是因为儿子当初跟你说他要干什么的时候你根本没在听。
镜头很讽刺的给了电脑屏幕一个特写,全是代码,儿子是在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而废寝忘食。
而女儿的抨击理由是找了个城口的,没经过他同意。
可明明人家刚带回来让你过目,而从男孩紧张的程度可以看出,女儿应该没少强调被父亲认可的重要性。
这个北京来的女婿在停电的时候一口一个你们重庆,而面对城口来的女儿男友,也勉勉强强的说城口啊,哦,大范围来说应该也算是重庆。
再加上用“又进一个,9比1了”当彩蛋。
这种隐隐约约的地域优越感,是让人反感的。
二十年前,冯导的老搭档葛优,也拍了一部有关于狗的片子《卡拉是条狗》。
情节大抵已经忘记了,但有一句台词我记忆犹新,就是葛优说“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活着像个人”。
可片中的葛优是一个一事无成的混子,而本片里冯导演的可是个教授啊,但他和八筒的关系,却让我觉得和前者很像。
也就是陈敬修对八筒的爱的根源,是因为对方无条件的回报。
儿子去北京前夜,依然是战战兢兢的告知父亲,换来一句“他票都买了,我的意见还有用么。
”当然有用,这时候一句鼓励的话,可能能成为他今后十年的动力,但你却不愿意给。
而连一句话都不愿意给的人,居然后冒雨跑出去买了所有的卤货,然后转天在跑的满身大汗去送追不上的火车。
你在感动谁,只是自己罢了。
他去世后儿子抚摸着八筒说,他那天也来送我了对不对。
不对,他没有去送你,他只是去送自己的感动。
陈敬修除了对八筒,他几乎所有的行为都让我感觉不适。
这甚至影响到了我对于八筒回馈的感觉产生感动。
本片如果有星全是给狗的。
刚被捡回来萌萌的八筒简直能融化人心。
原本准备是先看美版,再看日版后看中版,美版看完了之后,由于家人陪着一起看,所以改成了看中版。
改编的好一般啊有点中年男人的自视(前一个小时)他改变妻子收养狗的理由是你看看你们,儿子天天窝那搞电脑,女儿对象看不上,妻子成天打麻将。
我就不能干点啥我要雄起雄起,养狗结果呢,妻子做全家的饭还得做狗的,丈夫心血来潮做一顿把狗吃的拉稀,还说这味道还不错啊,这叫自己养狗。。。。
还有女儿的对象一副混混的样子,一头黄毛,不说第一次见家长好歹收拾一下自己,丈人说几句头发,就要吵起来了一样,还是女朋友打圆场。
前面要说不说的像是刚打完架一样。
美版一个好处就是女婿和丈人的对话那,第一次上女朋友家里,他表现的是和音乐教授的男主搭话聊吉他,主角问你喜欢我女儿吗,他说喜欢,那就行,以后你们日子快过不下去时记着这句话。
还有就是一个镜头的问题第一次见八筒它在车底下有点脏嘛,镜头一换,在包里干干净净。
之后还有就是陈教授养狗不如说是(幕后工作人员)别人给他训好了,狗乖乖的,然后陈教授叫他干嘛就干嘛,完全没有美版里很多狗狗扑到教授身上撒娇的镜头,教授去上班,刨土,被赶回来接着去追。
一人一狗被臭鼬熏到了一起洗澡,开始妻子不同意,教授也是悄悄的准备把狗放在客厅,结果舍不下小狗陪小狗看电视,抱着小狗一起吃爆米花,狗舔过的都不嫌弃。
就是很亲昵的那种中国版就是那种冷冰冰的亲昵,让人想到208万门念着数字台词,稍微一点就假吃,替身,抠图,由别人做好99步,自己做一步,自己好累哦的感觉。
影片给了很多镜头,都是陈教授让8筒怎么样8筒就怎么样的剧情,借此表示他们的亲昵陈教授训狗高明吗?还有一点是前面领养狗,一天十几个人来打电话,陈教授遇到一个人就直接说不行,绝对不行,离谱 回答真tm强硬。
你家是开小超市的耶,一般人看到你上面贴的领养而打来电话语气不应该和善一点嘛,委婉的拒绝呀。
陈教授想跟查户口似的,查别人养狗的条件,他妻子也照做了,有人打电话过来就抛开麻将去问,然后记录下来。
明显可以看出,妻子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后面也是妻子做八筒吃的东西。
中国版改编的好一点的就是花坛没变,火车站改成了缆车符合环境背景以及小狗的名字。
还有小狗第一次去送陈教授上班那有点突兀,以及没怎么表现陈教授和缆车旁边小摊主的感情。
以上是前一个小时内容,看完剩下再接着评(后一个小时)面和报纸那知道是泪点但妻子演技很好,看哭了女婿女儿那真的是人性凉薄,拆了一次家就把狗送走或者卖了。
既然是养狗,就要一切都要做好准备。
感觉真诚的是那个老乡和报亭的那个老人啊前一个小时真的很多地方都很多余,主角就是陈教授一家人,后面一个小时才或多或少的把主角放在了八筒身上。
“献给那些用一生陪伴和等待着我们的“它””——电影《忠犬八公》电影很好看,很感动,尤其是看到最后那堆积成山的报纸,八筒对主人的思念远远高于那座山,最后家人都回来了,只有“它”最亲爱的朋友没有归来,它再也绷不住了,又回到了他主人的身旁...泪崩了。
电影的立意很深刻,讲述了关于陪伴的故事,推荐大家去观看。
如果你对“他们”温柔以待,那他们将会用一生去守护你。
先前看过美国版,所以已经知道故事的所有内容,对于国内来说,这类题材太少了,必须要来看看我们中华田园犬。
希望未来可以多一些这类题材,包括猫咪的。
电影的结尾跟美版不同,当老房子里报纸堆成山的时候,泪如雨下,根本收不住,电影没有煽情,就是自然而然,看到八筒安详的离开,并见到了它苦苦等待的人,他们一起乘坐着“长江索道”去往天国,那个画面戳泪又温暖。
当主人去世后,老房子也要被拆掉,物是人非,狗忠如一。
八筒的爱,简单又真挚,记得陈敬修爱看球,记得叼报纸,记得回家的路,记得送他上班、接他下班的路……它用一生在守护着和主人的约定,电影看了两个小时,哭了一个小时,真的太好哭了。
这部电影,除了养狗的人,养猫的人也适合看,都是可爱的毛孩子,都是共通的,回到家,抱着我的小猫狂贴贴,希望全世界的小动物都能有人疼爱、幸福快乐
找到了一条避雷国产可怕片的捷径,但凡改编国外经典的作品,看到就赶紧跑,为了让自己拍出新意,他们是什么乱七八糟都敢编的,打着爱狗题材的幌子,他敢拍成《爱狗圣父陈教授》。前半段充满小钢炮式的伟大和说教,剧情背景在重庆,别人都说重庆话,上海影后陈冲都不例外,但小钢炮依然操着他高贵的京腔,平时看他吧吧在网上教育观众还不够吗?在电影院还要再被教育一回。这个电影和狗就没什么关系,它从头到尾就是工具,原著乃至原型的忠诚和温暖,都是为了衬托小钢炮饰演的教授,是多么善良,爱得深沉内敛。后半段狗狗的忠诚也就只要回归“车站的约定”这条大家都知道的主线,就足够赚眼泪。剧情脱离现实还要严重注水,远不及网上那些宠物博主的本子好。片尾的拍摄花絮是全片最佳,狗狗演员们的敬业认真,聪明乖巧,才让人感觉这是一部宠物电影。
本土化做得不错,和妈妈一起看的。看到最后,她说,这不就是你以前放的那部日本电影讲的故事吗。人生真是奇妙的体验,曾经和她一起看过忠犬八公,我却已经忘了。
我自认为泪点很高,但是看了这部电影真的哭傻了。
美版日版都看哭了,这版看了内心毫无波动
气死了,好好的狗给弄成流浪狗,一家人还好意思哭,无语
本土化
不是缝裤子亲自主演我不看
编剧拿着擀面杖库库捅我泪腺:哭啊!你倒是哭啊!
一颗星给小狗狗,一颗星给大狗狗 其余都很灾难
仿佛男主去世后,一家子人跟狗没有关系
真的很感动 最后一大屋子报纸的场景 震撼呆!这部分的创意是牛的!
无关人类演员演技,只要有狗子,这个故事拍一千八百遍不同的版本都能让人反复哭死!某热评说得对,后十年的流浪狗生实在讽刺,真正的爱狗之人才不会放任不管,更何况这是所爱之人非常宝贝的“遗物”。
承认本土化上还是有一些巧妙的点子的,但是总体来说比日版美版还是差了不少,多了许多不需要的细枝末节,我们的电影真的需要做做“瘦身”。
这个世界没有小狗就是不行!!狗狗就是最棒的!!
就冲营销带狗去电影院,我就得给低分。无语
四个人类主演都好糟糕,片子的情绪节奏也把握得不行,感觉总在那边矫揉造作地端着。以及这部片子真的有种令人作呕的感觉,把狗狗相处成家人了,但可以随时放弃他。儿子为了母亲在北京换了大一点儿的房子,但找不到可以允许养狗的;女儿女婿因为狗狗拆了次家直接把狗送回乡下美名其曰更自由。编剧可真爱偷懒,也好会恶心人。但是小狗最傻最忠诚最好哭。
总体上叙事流畅,本土化也不错,但日版里对世态炎凉的社会批判在这里变成了和谐社会的人狗情未了,以狗的不幸来衬托人的善良,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剥削姿态。拆迁的隐喻比较狠,象征着经济发展下精神家园的丧失,有些地方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冯小刚还是显得有点违和,陈冲和狗很好。
本土化很成功,比美版日版都更喜欢。看到它的小玩具时真的绷不住了,狗狗美好的时间为什么这么短暂呢。
狗狗很可爱,利用狗狗来营销的很low
情绪都在后面半小时全面释放。本土化很成功,重庆大加分。。。PS:明明是《忠犬八筒》,现在这片名简直太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