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誉为天才钢琴手的拉娜,为了相夫教子放弃了大好前程,却没料到此后人生却不如计画中的顺利。
在六十岁生日当天,也是她的儿子维特首场钢琴独奏会,当发现儿子没有邀请她,反而离异多年的老公和新女友被受邀前往时,她暗自准备一场行动,让这个寻常却又特别的日子,有个出人意料的开始,而随著独奏会时间逼近,也慢慢揭露三人之间多年未解的伤痕。
很反感现在什么事都扯原生家庭,试问把失败归咎原生家庭的人,这世上有任何人——包括你自己——有资格做完美原生家庭的父母吗?
60岁以前Lara失败的原因不是老师的苛刻,也不是母亲刻薄,而是Lara对自我的认知和自信的缺失,就像老师最后说的,有天赋的人很多,但与我无关。
天赋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过不了心理的关,注定你只是平凡的人。
儿子最后会因为父亲的鼓励,还有普通陌生人的赞赏而成为成功的音乐家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祝愿60岁以后的Lara除去不切实际的愿望,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成就最好的自己。
《错会半生》是一个自我怀疑并且被怀疑击败的故事,除此之外它还有着艺术教育与批评、隔代关系这样的主题。
剧情至于剧情,则不像豆瓣的简介中所说,lara为了相夫教子而放弃大好前程,果真如此讲述,恐怕故事又俗套沦为女性婚姻觉醒的故事。
恰巧让影片拔高的是,lara真正放弃钢琴的原因在于她自己不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天赋的人。
正如与儿子讨论儿子作品时,前一句是批评,后一句是问他的儿子自己喜不喜欢。
这种套娃结构如她老师所说,自己当前的批评,无非是一种测试,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能过批评这关。
显然lara是不相信自己具备天赋,把老师所说的自己第一次登台演出,会让父母丢脸。
可惜lara太在意后半句,反而连半句登台演出的机会都没有实现。
当然,lara自始至终仍处于自我怀疑中,或者说没有完全放弃钢琴。
从钢琴座椅的变化可以看出lara的自我犹豫及怀疑
影片开头,lara醒后第一眼望向书架,虽然没有看到家中摆放钢琴,但是有钢琴座椅
在演奏厅前,钢琴座椅后停留
散场归来,独坐钢琴座椅
钢琴座椅被遮住:当然,她最后在邻居家中的演奏,则又让自己陷入犹豫或者疯狂的状态。
这部电影自我能力怀疑的主题,非常适合仍在追寻艺术造诣的人,多少人努力后意识到自己并无天赋而放弃,或是受到自己认同的人的批评而失落怀疑,然而实际上还是因为自己不够相信自己,不够喜欢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
批评是严重的心理打击,但如若不能承受批评,后续受到其他打击或吹擂的马屁,就能够承受了吗?
音乐在lara与儿子谈话,一个正反打看得出来,lara居高临下的态度。
在问到儿子表达的主题,儿子迟疑。
然后通过后续演奏出音乐,起初责备的重音,与反抗的低音(没错这里重音与低音正代表着母亲与儿子的交锋),儿子做作曲表达的内容便是与母亲的反抗与隔离,所以lara才会在半途离场,借助烟酒镇定情绪。
母子关系lara出发前,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一部分大概就是演奏结束后lara说的一段话,中途被几个人打断过,而且都是熟知儿子的人,从此可以推测出,儿子没少向友人诉苦,关于母亲的坏话,以至于了解他的人都来救场。
想要再靠近,最终被其父亲拉开。
据采访中导演自述,下一部作品会基于 Christian Kracht 的小说《Imperium》,一个关于现代拯救的故事。
导演用一个半小时讲一天,我们在这一天里看尽拉娜的一生。
六十岁生日那天,拉娜一个人从公寓的沙发上醒来,来到打开的窗前,望着晨曦的方向,她搬来一个凳子,走了上去……电影从冷静寂然的色调中展开,我们跟随拉娜的身影,逐渐发现她和邻居、同事、母亲、前夫和儿子的关系,没有一段关系是暖色调的。
所有对她示好的人,她不屑一顾。
所有她想要亲近的人,对她嗤之以鼻。
她是邻居眼中魅力尚存的精致女人,她是同事眼中能力超群的上司,她是母亲眼中顽固不化的女儿,她是前夫和儿子眼中严苛的母亲。
与人相处,她从不愿放弃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她无法掩饰自己对身边那些普通人的蔑视,甚至已经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儿子也无法达到她心中天才的标准。
她把身边所有人推得远远的,因为他们不懂她的追求。
她是天才吗?
从她的钢琴老师的话语中和她对儿子作品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推测她在古典音乐领域是有天赋的。
可滑稽的是,不肯对儿子做出任何妥协,永远推着儿子前进的拉娜,却很早放弃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只因为老师一次无意中对她不好的评价。
拉娜认为自己的天赋不足以达到极致的境界,她放弃了。
可这一天,老师告诉她:“你是很有天赋的。
可是你有没有天赋,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拉娜从这句话里理解到什么呢?
看到自己过去的一生,她有何感想呢?
她会后悔吗?
我也没有答案。
儿子让我给他讲讲,我看的这部电影是讲什么的。
我说:“我也没有看太明白。
”刚好他最近练习钢琴和小号都在倦怠期,我就给她讲了拉娜的放弃。
我告诉他,你学习音乐是因为你喜欢,是因为你想要这么做,不是为了别人的评价。
只要你能感受到过程中的乐趣或者自己的一点点进步,这件事就值得做。
“拉娜放弃了钢琴,直到六十岁才从老师口中确定自己的天赋,她后悔吗?
她为什么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做决定呢?
……”当我讲到这些,我看到儿子眼里闪烁的泪光,是什么触动了这个孩子呢?
我不知道,一个十岁的孩子,听到年老之人反思人生的故事会想到什么呢。
我也不想探究清楚他究竟是怎么想的,知道他可以感受到微妙的情感,那些人性最动人之处,我已经很欣慰了。
如题,只注重事业而忽视感情的家庭注定是悲剧的结局,即使你有很多理由阐述自己的无情,也不能洗白自己缺失人味、忽略人伦、不知孰重孰轻的过错。
剧中的女主就是这种不知孰重孰轻的人,明知自己都遭遇过刻薄批判带来的心理伤痛,——自己的教师伦霍夫刻薄无情批判她的左手像龟爪,首场演奏会注定是家人蒙羞的耻辱,——还不知轻重地将这种无情刻薄的教育又施加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说你无情、缺失人味冤枉吗?
事业前途再重要,也强不过家人之间的亲密感情、人伦温情;若家人之间感情都没了,那事业前途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
这跟丧失了灵魂、只剩肉体空壳活在世上有什么区别?
剧中的女主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导致丈夫离其而去,接着儿子也离其而去…… 以下剧情简介: 天才钢琴手的拉娜·詹金斯因为当年老师伦霍夫教授的激励讽刺的话语而丧失信心放弃演奏生涯。
结婚生子后,拉娜用自己的天赋教导儿子维特成为钢琴演奏家,但教导方式是严厉无情,导致做建筑师的丈夫不理解而最终离婚;儿子也因此而与拉娜感情淡薄,最终不愿与其生活而躲着她。
拉娜不仅对儿子严厉无情,在其任职的市政部门,拉娜对其下属也严厉无情,在其退休去该部门送儿子的演奏门票时,接管该部门的卡塔利娜就说部门很多人对她恨之入骨,如玛丽恩拿到赠送的票却不去。
离婚后,邻居切尼老头一直设法追求拉娜,但拉娜高傲而不愿理他,还故意向警方举报切尼的儿子在其家藏匿违禁物而使切尼家遭搜查,但切尼毫不在意,一如既往的追求拉娜…… 维特为了报复无情的母亲,故意选择在母亲拉娜60生日当天举办首场演奏会,但却不给母亲送门票,反而给邻居切尼、父亲及其女友乔安娜等都送门票;即使拉娜与维特电话联系,维特也不接电话,让其母亲拉娜倍感伤心……拉娜一度在60岁生日当天的早晨想跳楼自杀…… 最终,拉娜决定放手一搏……她先从银行把账号里的钱全部取出,再把演奏会场剩余的票全部买下,然后去找自己熟悉的人一一赠送门票,如自己退休前任职的市政部门职员、自己的曾经钢琴教师伦霍夫等…… 拉娜最后来到母亲家,母亲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拉娜的痛处“丈夫离开了你,现在儿子也开始离开你”……儿子回来,试着与母亲拉娜聊天,并询问自己创作的新曲如何,希望母亲不再刻薄无情的批评;但拉娜赞扬几句后,一如既往地又无情批判这曲子很俗套。
维特听到母亲的批判,几近崩溃…… 演奏会开始,由于母亲的批判使维特丧失信心,取消了首场演奏自己创作的曲子,改由演奏肖邦的曲子;接着,中场休息,在父亲的鼓励下,维特终于鼓起勇气成功演奏了自己的创作,赢得会场的掌声和赞誉…… 演奏结束,维特与母亲拉娜简聊几句后,就躲避拉娜不再交谈,母亲的批判声早已在使耳朵都生茧了……即使在酒吧同事向拉娜庆祝时,维特见到母亲也没去打招呼,在相识的同事面前,使拉娜倍感难堪……酒桌上,当年的老师伦霍夫向拉娜道出自己当年刻薄的讽刺话的真意,——只是激励天赋的拉娜要有勇气扛得住打击……拉娜在洗手间与维特相遇,母子两人也形同路人擦肩而过…… 最后,拉娜似乎看透了人生,改变了轻生念头,拿着香槟酒走进邻居切尼的家……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后劲很足的电影,刚看完的观感是4星,今日细细思量了影片中值得思考的几个点,果断改成了5星。
然而看了最热的几篇影评,觉得都没写到点子上,于是虽辍笔多年还是不吐不快。
这是一部关于Lara的电影,既不是讨论女性这个性别,也不是单纯地探讨家庭关系,有多个可以展开深入思考的点。
影片的叙事方式非常精巧,没有浪费任何一个场景一句台词,时间跨度只有一天 - Lara的生日,没有任何回忆的内容,却把Lara的半生若隐若现的刻画了出来,干净利落又留足想象空间。
解读这部电影可以从Lara两次站在窗前这一组对比的场景开始。
影片一开头出现的就是一面墙,墙上有书架,然后书架中间是断开的,露出很大一片空白的墙。
Lara看着这面墙,推开窗子,搬来了椅子,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结束回到这个房间,Lara打开窗,但是没有把椅子搬到窗前,而是对着那一片空白的墙坐下 - 这时我们看到她是坐在一张钢琴凳上,于是明白墙上空白的位置原来是放了一架钢琴的,儿子搬走的时候把钢琴也一起搬走了。
再后来我们看到这片空白的区域被沙发填满了。
那么Lara为什么想跳窗?
前夫不是Lara的痛点,儿子是,而且儿子是和她的钢琴梦想绑定在一起的,所以儿子走了(估计走前还吵了一架),钢琴没了,心被掏空了,万念俱灰。
最后为什么又不跳窗了?
因为儿子还是爱她的,钢琴才华还在,走出自己的画地为牢,心又被填满了。
通过影片中精彩的对白(a.k.a.暴力沟通现场),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Lara的故事 - Lara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充满语言暴力的环境 (祖母奚落她带来的Diet Cake的时候完全不留情面,跟她奚落别人的时候一模一样),母亲从来不理解她的钢琴梦想,而父亲则像Lara一样严苛,寄厚望于她的钢琴才华。
然而野心勃勃渴望成为钢琴家的Lara却遇到了严苛的教授,被教授一句羞辱的批评,以致放弃了梦想。
(可以猜想教授的批评并不是她成长路上遇到的唯一阻力--母亲也一直在否定她,但很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教授的批评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平庸,很可能也动摇了父亲对她的执着,于是导致了最终的放弃)然而Lara一直是心有不甘的,她背负着被否定才华的阴影,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开始把教授对自己的严苛复制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同时也把这种阴影传递给了他 (Lara在找教授时遇见学琴的小男孩那段暗示了她当年是怎么教自己儿子的)。
同时可以看出Lara是个不善表露自己真实想法的人,她把太多的情绪压抑在自己的心里,同时又太在意外界的肯定 - 终其半生都还是想得到老教授的肯定 (以及服务员说那件礼服好看她就买了,没有坚持自己的选择)。
不能认同有的影评说她无法面对自己儿子的平庸 -- 影片中的儿子显然是成功的,倒是她一直不停怀疑自己儿子的才华 (帮儿子把剩下的票都买了,结果想看的观众买不到票)。
Lara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与儿子谈作曲的那场戏以及儿子对他又爱又害怕的态度可见她对儿子的多是负面评价。
同时也能理解为什么儿子和丈夫都离他而去。
影片中的人物有多组对照。
首先Lara和儿子是一组对照 - 儿子继承了她的钢琴才华,也继承了她对权威的忌惮和对外界肯定的渴求(儿子见到她在自己房间,首先就问母亲对于自己房间的评价;以及询问母亲对自己作曲的评价,他的愤然离去显示了母亲对他影响力)- 母亲被教授的评价束缚,儿子被母亲的评价束缚。
儿子也跟母亲一样不善于表达自己,无法跟别人营造亲密关系。
作为一个母亲他是爱她的,但作为一个权威他是怕她的。
而儿子的成就正是Lara当年如果没有放弃钢琴可能达成的结果 - 站在那个舞台上演奏的本该是她。
(儿子音乐会结束后她独自站在钢琴前)。
关于当儿子开始演奏自己的曲子时母亲为什么中途跑了出去,我的理解是她被儿子的音乐打动,她既害怕儿子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天才(感觉这种害怕还是源于被教授挫伤的自信),又无法面对儿子的才华差点被自己的评价埋没 (就像教授当年一句话否定了她的才华)。
所幸儿子最终演奏了自己的曲子,母亲最终也坐回钢琴前澎湃激昂尽情宣泄积压多年的愤懑。
Lara和老教授也是一组对照 - 老教授教Lara弹钢琴,Lara教儿子弹钢琴。
而儿子比Lara幸运的地方在于 - Lara在意他的才华,而老教授并不在意Lara的才华(他说“你当年其实是很有天赋的,可是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他可以毫不在意的羞辱她,然后她不来上课了就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的影评说学艺术就是这么残酷的,人家这是在锤炼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她没承受住是她自己的问题。
好吧,愿你也能遇到这样高明的严师。
我一粗人不知道艺术家是怎么培养的,即使挫折教育是惯例也不代表就是合理的,何况现今有更多的心理学研究反对挫折教育。
即使儿子是成功的,这种教育方式留下的心灵创伤还是血迹斑斑,让儿子和母亲无法相处。
Lara与祖母也是一组对照 - 祖母的刻薄与Lara如出一辙 (当然Lara的刻薄应该还要加上教授的刻薄),她指责Lara的场景充满讽刺 (像极了我父母指责我脾气差时却从不考虑这是从谁身上继承的),她不过是把对Lara父亲的不满投射到了Lara身上。
这种刻薄的家庭氛围代代相传,一代一代悲剧重演。
祖母和Lara前夫也是一组对照 - 都是一场失败婚姻的幸存者,指责Lara的口吻都如出一辙。
Lara和邻居大叔我觉得也是一组对照 - 其实邻居大叔是这部影片中的一抹亮光,他跟Lara完全相反 - 一个平平无奇在世俗眼光中可以说是碌碌无为的人,没有Lara光鲜的外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华,可是他对人友善给人温暖,活得坦然自在。
出租车上说的那番话也为Lara最后打开心结暗示了方向 - 退休之后依然可以追求梦想,钢琴前独奏的Lara依然可以发光发亮,影片在此终结也是恰到好处了。
另外几个可以思考的点:1. 虽然Lara的悲剧不能说是教授的错,也许更多是原生家庭的问题,但看完还是觉得教书育人的人真的也应该谨言慎行,你轻飘飘的一句话真的可以毁人一生,因为你是“权威”。
2. 表达不完美的自己还是完美地表达别人?
你追求的是什么样的艺术,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生?
3. 如果过多地在意外界的肯定,就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动摇,多关注自己的内心才能听到心里的声音4. 退休了也可以重新开始,想做什么就勇敢去做吧
要强,心高志远,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一定要努力在儿子身上实现。
对儿子实施高压政策,指责多而鼓励少,甚至根本没有鼓励,《拉腊》就是德国版的虎妈。
从儿子角度来讲,还就把妈妈的话当回事。
个人作曲的钢琴音乐会前四个小时,听妈妈说主题曲做作,要不是父亲做工作,要不是已经有了成人的意志,还真要放弃了呢。
这也是一个成功的虎妈。
绝对的个人主义,不知道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做不到善解人意。
单位的人讨厌死她了,丈夫离她而去,儿子也与她保持距离。
与这种个人意识鼓胀、目中无他(她)的人在一起,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处。
但不必为这位虎妈担心,从电影进展看,虎妈尽管一如既往的个人主义,但她找回了自信,退休后有她自己的生活。
虎性强但有内容,所以她可以成功。
《拉腊》贡献了一场缓慢而寒冷的、关于“失败”或者“非标准”的人生音乐会。
我将其看作一次终结自我孤独的尝试,影片从稍显特例的个体,讲述了失去自我的无力与真实。
另外,还有熟悉的“原生家庭”议题,只是视角不同以往。
女主人设丰满且演绎细腻,在克制的表达中,几乎要溢出的内心纠葛随处可见,那种隐藏内心、武装自我的犹豫在每一个微颤的小动作中被放大非常抓人。
配角也很到位,对话和场次恰到好处。
有好几个片段都耐人寻味,比如咖啡厅。
全片节奏很稳,如同配乐,并无起伏异常的“噪点”。
情节的选择因为篇幅和速度,显得精炼,对主题诠释也很细致。
摄影实在太棒,画面别有用心,且大多可烘托女主内心平衡的极致追求和矛盾的反思。
这种画面的表现,对于人物本身的人生选择,提出了偏艺术化的思考方向。
如欧洲好电影一贯冷静而富有张力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着力于女性视角,也同时将传统意义的“成功”和个体自我安全感的达成放在了天平两侧。
家庭概念在当今社会的变化,连同亲情和自我等议题,同时面临着挑战。
影片不仅是对女性在家庭概念中身份的反思,也同时是一种堆积已久的情绪出口。
最后要提一下算有点套路但还算不错的结尾,个人觉得人物的结尾不需要一个偏光明的解释,观者会选择更符合个人情绪出口的想象,当然,这或许是导演希望表达的所谓“转变”或者出路。
还有,衣服真美。
最后的最后,8分(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1教授:劳拉,能给我也来一根香烟吗?劳拉:当然,我都不知道你也抽烟.P:我平时不抽,只是瞎吸几口.周围女1:对了,你儿子刚才说这场音乐会是专门献给你的.周围女2:没错,不过可惜你那会出去了.P:献礼,致辞,..一切都毫无意义.L:我也这么认为.对了这位是莱茵霍弗尔教授.他教钢琴.周围女1:维克托师从于您吗?P:间接地.L:这位教授是一个传奇.周围女2老公:那您觉得这场音乐会如何?P:非常好,尤其是上半部分,(儿子和一群人出现在酒吧,尴尬.也没打招呼.)2..教授:.知道吗,我非常尊敬我们的这位劳拉.她觉得自己不够好,就直接终止了弹钢琴.劳拉:对,难道这不是个好理由吗?我知道自己绝不可能提升到做好层面了,你也确认了这一点.P:我对所有人都这么说.要么行,要么不行.要是听见我这么说,那么我是想要确认,这个人是否真的还能够继续坚持下去.L:但那并不是我放弃的唯一原因.我的左手(像个直肠.).P:你的左手并不是理由,而是一个借口.事实上,你是非常有天赋的,劳拉.L:你这话是什么意思?P:就是我说的意思.L:不是的,您当时说,我应该少让自己的父母那么难难堪,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您说,劳拉,当我想到你以后第一公开表演的那一天,就会因为你洋相百出而同情你父母.P:哼.(弹烟灰)L:我不相信您的话,您认为我是有天赋的?P:嗯,没错,你有天赋,或是曾有天赋.许多人都有天赋,但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起身戴帽子.)感谢这美好的夜晚.Good night.
《错会半生》这个中文名有些许国产狗血剧嫌疑。
影片一开场:清晨,拉娜侧躺在沙发上,双眼无神怅然若失,像是被什么事困住了,这般氛围创设让人想要急于一探究竟。
于是一口气看完,中间想上厕所硬是憋住了。
😜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莱特,其中最抓我心的莫过于拉娜和家人关系尤其是对儿子的教育方式。
期望颇高,严加管教,吝于夸奖,甚至关键时刻挫儿子锐气。
其中有场拉娜和母亲的戏:母亲抱怨拉娜对孩子简单粗暴,以自我为中心,突然拉娜愤而打了母亲一巴掌。
看到这里我目瞪口呆,观众由此可以窥见拉娜平常和家人尤其是老公(前夫)孩子相处是很专横强势的。
影片前后也有不少细节印证了观众推测。
我虽然不至此,但也“可圈可点”,对待父母和老公尤其是孩子,缺少耐心和同理心,暴躁易怒。
如若毫无觉察且不改变,长此以往,细思极恐……所谓亲人上天注定无法选择,一生一起走一段路,各种不可抗因素会渐行渐远直到永别,且行且珍惜。
扮演拉娜的演员演技精湛自然。
这类的好片要多看。
错会半生 (2019)7.72019 / 德国 / 剧情 / 扬-奥勒·格斯特 / 科琳娜·哈弗奇 汤姆·希林
结尾收得很有力,但说实话和前面营造的氛围不是很搭,大概导演就是想要这样鲜明的对比
人生里一些转折,有时竟然全屏一句话。
全片由女主走,女主和别人讲话,女主喝,女主吃构成。叙事完全为画面色彩炫技服务。没有微妙的细节,没有尖锐的台词,只有平、闷。人物的困境、心理、转变没有一点成功的展现。剧情简单幼稚,好的表演献给这种货色反而更让人生气。
三星半
怒打五星⭐⭐⭐⭐⭐
奔走彷徨的一天,拧巴又自傲的一生。
最後一幕鋼琴的戲,情理之中,不過也是很催淚的。
女主越看越神似于佩尔演的那些角色,壮志未酬殃及他人 极端型的那种,但最后一曲终了就算是与自我和解了?另外,汤姆希林年近四十了还是可以演“听妈妈的话”的角色,弹琴的样子看起来也蛮乖的,应该是他本人弹的吧。
有感触,女主很强势,很自信,热爱钢琴,因年幼时老师说她没有天赋就不再弹琴,而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严苛地逼迫儿子学钢琴,搞得儿子很不自信,最后落得个夫离子散的下场,60岁一个人过生日。她母亲不留情面、尖刻啰嗦的批评挖苦她却被她打了个大耳光却无话可说让我很震惊。所幸她最后似乎释怀了,去重新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一天时间讲的事,没办法让观众产生共鸣对于家庭矛盾,电影也没说
剧情像是强行捏起来的,一天一夜的设置,从公寓里开始再到公寓里结束,白天里遇见的人晚上又通过演奏会聚集在一起,这些精巧的设计让影片多少有些华而不实,故事性不足,人物的力度也有所欠缺。在表面的冲突和波澜之外,没有感受到过多让人回味和思考的地方。 - Regal UA East Hampton (10/11/2019)
三星半。节奏非常稳重,情感表达总体含蓄
德国人这种完美强迫症也是顽症啊
感觉导演/编剧也不咋懂音乐,就在那瞎拍。演出完了连个喊bravo的都没有,说明很失败了。
把老师杀了!!都杀了!
母子关系真是人类关系中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之一
老教授的一句话让Lara放弃了自己的艺术人生,转而将所有的期待全部释放到儿子身上,而这份通过无形的脐带传递的重压却造成了儿子人生的崩溃,母与子之间的情感维系也因此基本断裂。不仅如此,Lara的长期自我孤立还使得她天生具备了拒绝属性,人际关系也始终处于危机之中。拍的不算好,挖的问题不够深,到最后透露出来的不过是人的敏感与脆弱,这仿佛在把所有人都边缘化,从而要讲出那句“反向鼓励不可取”。
德国也有虎妈吗
她把人家小提琴琴弓折断也太那个了吧
7分吧。慢节奏的电影尤其能感觉到,梦想的坚持太不容易了。左手不行不是理由,而是借口。有没有天赋,谁又能知道呢? 女主这么多年没有碰过琴,再次弹起来依旧熟练,可想而知年轻的时候练习的多刻苦。确实需要偏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