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评论稍有剧透,请酌情观看。
看到该片评分,以及眼熟的演员剧照,没多心思下载到电脑中,半夜趴被窝里准备过个谍战大隐,没想到不咋过瘾啊。
开场镜头很钓胃口,也有点玄乎,让我想起了伯恩的身份片头部分,顺着镜头和情节一步步牵出各个角色,白头发的胖子(本人看片一律不记人名,只记长相,哈哈,其实是记不住)原籍是哪国不知道,不过这长相确实像一德国人,忘了在那部片里这小子演的歇斯底里的黑帮头头,演技没啥说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FUCK那段(窝火啊,还是让老美算计了)还有就是和蜘蛛侠对着干那老爷们。
觉得不过瘾的地方就是情节有些老套,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没啥惊喜,有种闹肚子还拉不出来的感觉。
可能导演更想通过该片反应一下心理、人性层面的东西吧,不过我觉得加点硬菜不是更好吗?
毕竟是谍战啊,谍有了战呢?
两年前看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一堆帅哥身穿英伦风服装西装革履走秀,配合暗黑文艺的冷战调调,甚得我心。
即使抛开故事情节不谈,电影隐忍内敛的风格也值得两个小时的票价。
转眼苏联变成了俄罗斯,世界的热点早已不在铁幕,而换成了车臣、中东,而欧洲作为铁幕两头的中转站和桥梁,在间谍中还是那么抢手。
不过苏联间谍换成了恐怖分子,斯拉夫人换成了穆斯林,纯正的欧洲文艺风变成了充斥着各种民族、文化、宗教的伊斯兰化大陆,有点沧海桑田换了人间的感觉。
A Most Wanted Man就是发生在911之后,当代打击恐怖主义如火如荼的今天。
Smiley摇身一变,从帅帅的圆场发言人变成了一个头发灰白、烟酒不离身、穿着大背心的胖子,让我们不禁觉得间谍也是个夕阳产业了。
但他仍然是个英雄,在24/7的残酷工作中,富有耐心地带领团队不断追寻最后的真相。
他像是一部机器,很少有个人感情的透露,然而冷酷无情的外表下面,观众仍看到了他那颗需要靠香烟、伏特加,和午夜时分钢琴上的巴赫抚慰的心。
而且,在以Robin Wright大妈为代表的美国情报大哥前面,他几乎可以说是善良的。
他试图给车臣逃犯Issa寻找身份的庇护,试图把人权律师小姐拉出这趟浑水,他甚至试图保护Iman。
然而这样善良而人间英雄式的间谍注定有一个悲剧的结尾。
最后霍夫曼开出租车一节,几乎让我想到《色戒》里王佳芝坐上黄包车的一节。
太阳是那么好,带着点惨淡的温暖照下来,他们几乎就要成功了,那么近,那么近。
然后现实打碎了一切,戛然而至的黑屏让故事结束在一个意料不到的地方。
Gunther走远了,霍夫曼作为演员也走远了,这是他作为一个极其出色的演员奉献出的最后表演,几乎可以称得上伟大。
这电影是他一个人的舞台,看完之后,真为他的死叹息。
我十年前在德国旅行,第一站就是汉堡。
从哥本哈根坐船到这个欧陆北部的港口城市,易北河两边的工业港口林立,教堂的钟声当当当。
文化和宗教扩散与入侵的痕迹是明显的:街角是土耳其人卖的Kebab(肉夹馍),带着小圆帽的青年站在路灯下抽烟。
就连Gunther和Robin Wright谈事情的地点都变成了带餐馆的中国超市,这个城市早已不单是日耳曼人的天下。
今日的汉堡就是当年的伊斯坦布尔,拒绝也好,接受也好,已经是不能改变的事实。
更多影评请见www.wangxiaoxin.net
在某个场景的音效中有一段重浊的喘息声,似乎是霍夫曼发出的,那是混合了太多香烟和烈酒的味道,以及由于肥胖造成的呼吸障碍。
霍夫曼真的走不动了,更别说跑,看着那挺鼓鼓的肚子甚至是粗脖项上硕大的头颅,就知道,他真的走不动了,只能伫立在原地,在风里,只能半倚在船舷上,或是壅靠在轿车的座位里。
凌乱的头发。
无从得知,他在权力分配的系统中,处于一个怎样的层面,他拥有自己的小组、监听设备、审讯室,他的证件和他掌握的信息让许多人都不寒而栗,他的言语如同的他的面孔,毫无血色,即使在他心中深深掩埋着温暖的血流——谎言、欺骗和背叛所造成的伤害,塑造了他,他的严谨、冷峻,异常的冷峻,看上去站得很稳,密不透风,牢不可破,但是现实还是可以轻易的将他放倒,在一瞬间,他最终败给了自己口中的“小丑”,当然还有身后的美国人,这就是现实的力量。
他本应该早就知道的,结局的近乎残酷的真实使得过程看起来有些失真。
如果说 Ghunther始终有为Issa谋求身份庇护的意愿,那么他从一开始就不该展开这场钓鱼游戏,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已经做了的就无法回头。
“七个朋友”船运公司的案子本与Issa毫无瓜葛,然而这个流亡青年却被无辜地卷了进来,作为诱饵,作为牺牲品,注定了他会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
这难道不是 Ghunther的罪过?
也许他宁愿相信“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欠了美国人的情,最后应了那句“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多布金所扮演的Issa,与其说他是一个穆斯林,不如说他更像一个基督徒,他的充满悲悯的眼神,渴望着被庇佑和救赎,渴望着新生,在巨大的权力与阴谋中,他无以逃脱。
幸好,结局是真实的。
功亏一篑的场景也许在很多人的生命里都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人生易于陷入这种灰色的窘境:明知道会失败,但还是要一遍一遍地重来。
这个电影讲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穆斯林一个国家安全人员,对于这个穆斯林来说是不是跟恐怖组织有关系,暂且不知道,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捐钱的时候,另一个穆斯林人要求换一个慈善机构名单,就这个行为来说,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来说,不管你换没换捐助慈善机构的名单,你都有跟恐怖组织有嫌疑,从而也就有后来将两个穆斯林人带走的部分,但是站在这个德国人立场上来说他更多的会相信这两个穆斯林没有跟恐怖组织有关系,毕竟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监听,没有发现问题,自己努力的做了那么多,本来会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的,但是却发展到最后自己无可奈何的地步,他很受伤,也就有了最后停下车自己走向红灯路口,给观众留下一些遐想
好莱坞电影的特征被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与其说这是产业的胜利,不如说是好莱坞艺术的胜利。
尽管大多数人对好莱坞电影的定义是商业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艺术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而且非常昂贵。
大多数好莱坞电影根本上是以角色为核心的电影,这些角色或多或少的和观众心中的角色有所契合,拥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而剧情在电影中有时候是一种互动的方式,角色和角色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电影的剧情,贯穿整部电影的,是角色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解决他人的问题而拼搏、斗争、反抗。
《最高通缉犯》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入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伊萨的出现,毫无理由,毫无原因,而是随着剧情的开展,伊萨的身份以及出现的理由等等和盘托出。
当然,最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而是整个故事。
当伊萨来到德国领土的时候,埋伏在他周围的伤害便是所谓的“正义”,我并不知道美国是如何来定义“正义”这两个字的。
如果仅仅是依靠我自己的理解,那么,我会偏执的认为,正义和政治无关,和权力无关。
伊萨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恐慌,对身份,对国家,对信仰的恐慌,这种恐慌并不是来自自身,而是来自欧洲国家对他的认定。
人和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权利关系,这种权利关系的存在注定了“正义和公平”的虚妄。
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开始变的狡猾,用智力和意识来取代暴力,而这正是成人世界中,暴力的来源。
欧洲大陆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迅速的建立起一套专属的制度,用这套制度来作为普世制度。
伊萨的出现给他们造成威胁,并不是穆斯林对欧洲的所作所为,而是因为伊萨不符合他们的普世制度。
来自中东地区的移民在德国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不可渗透的区域,这里生长卑微的光明和正义,同样也藏污纳垢,产生和消化罪孽。
种族歧视已经被太多的形态掩饰,已经变得太世故和微妙了。
这种排除异己的情绪以及想法无处不在,甚至无孔不入。
国家和国家的仇恨是一种悲剧式的壮丽,它使欧美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正义,神圣,使命的驱使,这种仇恨不是你咬我一口,我咬你一口的幼稚,而是等同于生命的仇恨,这种仇恨可以被封存很多年,直到从一个大陆蔓延到另一个大陆,从一个国家蔓延到另一个国家,人们才会感觉到这种仇恨从未消失。
冈萨在电影中说,为了世界和平。
这句话是整部电影对世界最大的讽刺,和平和共产主义一样是人们捏造出来的梦境。
所谓的和平不过是用少数人的性命,换取大多数人的安稳而已。
这种以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玩意儿和和平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死亡,杀戮,强权的华丽衣袍。
国家是需要仇恨的,这种仇恨和信仰、理想一样可以创造奇迹,创造伟大的忠诚和背叛,创造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载入史册的历史。
当然,我并不是和平主义者,我信奉暴力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
同样,我也厌恶以牺牲别人来满足自己私欲的政治机器,那种私欲是对酣畅淋漓的使用权利的渴望,是迫不及待证明自己身份的憧憬。
就像伊萨最后的归宿,一切从开始就成为无望,只是因为他没有权利。
政治游戏从来都和正义无关,拥有权力的人看着某人在自己的手中坍塌时感到性高潮般的欢乐,这种满足,便是人渴望权利的原因。
这部影片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影片中有很多地方都存在不合理,尤其是故事的转折和过渡。
对这个故事来说,121分钟分钟的时长显然有些冗长,影片的前半个小时节奏过于缓慢,故事的开展不能给人以惊艳的感觉,反而让人有些昏昏欲睡。
过半之后,逐渐进入佳境,故事来开始明朗了起来。
整部影片带着一种阴冷和冷峻,结尾的留白让人回味无穷。
最高的通缉不过是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政治游戏。
这基本上算是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遗作。
【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The Hunger Games: Mockingjay - Part 2】虽然在15年发行,但胖子在其中只是打了个酱油,而且拍得其实挺早的。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演技精湛并不值得怀疑,但是这种身材要做男主角,的确需要独具匠心的剧本才可以支持,要能才票房上抢钱并不是那么容易。
走在人群中中会被人迅速遗忘的间谍,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跟他搭戏几个人都是不错的演员,罗宾•怀特Robin Wright很快就可以超越【纸牌屋】的角色,而唯一没有在海报中出现的吉里格力•多布金Grigoriy Dobrygin,就是苦大仇深的Issa, 他所变现出来的压抑,跟他的角色十分陪衬,也是霍夫曼Hoffman命运最好的注脚,无论是戏里,还是戏外。
元旦拿了张上海电影博物馆的票,观看《辩护人》和《最高通缉犯》。
果然,连续两场电影怎么看都TM累人啊,特别是两场电影都是关于社会政治和宗教问题这种严肃题材。
《辩护人》,根据韩国国安法事件改编;《最高通缉犯》,德国地下反恐组织防线撒网钓鱼的故事。
其实我一向不太喜欢这种涉及敏感问题的作品啊,一方面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这类电影多数都未经沉淀。
比如说《辩护人》吧,影片的三观很正,男一正义凛然为民请命,对比天朝无法直面针砭社会政治的舆论环境,这样的作品很容易让一干不满天朝党起立鼓掌。
但是呢,政治社会这种东西哪里有这么三观周正、黑白分明的哟,一身正气就能解决一切了?
电影的倾向越明显,越懂得煽动、渲染情绪,却就越容易失去判断力。
导演呐,社会、政治这么严肃的东西,你不给我们指点理性之光,在那煽情是几个意思?
所以我讨厌那些所谓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尤其是韩国电影,根本就是在消费困难,但很多豆瓣评分却直逼十分,真是让人神伤。
对比之下,《最高通缉犯》看起来舒服多了,但也没有辣么好看,但鉴于对比的是韩国电影,所以对它印象还是很好的。
因为这部电影的结构属于放线钓鱼的,布下天罗地网,然后抛出一个诱人的鱼饵引出目标最后收网。
影片的前半部分以伊萨为中心人物,各组织、人物都围着伊萨转,仿佛伊萨的身上隐藏着惊天秘密。
事实上,伊萨的身份也的确颇为特别,从土耳其监狱中逃脱至德,生于中东动乱之地,母亲是个被强奸生子的可怜女性,生下他时才15岁,然后就撒手人寰;父亲就是那个强奸犯,但背景却极大,是俄罗斯武装军事组织的头头,遗留给这个意外的儿子一笔巨额财富。
到达德国的伊萨身怀巨资,向往全新的生活,同时又心怀愤怒和仇恨。
在美女律师的循循善诱下,天性本善的伊萨终于选择了平和之路,捐献遗产预备重新来过。
伊萨的故事太丰富太有戏剧性了,导致前半部分我一直以为伊萨的故事就是这部影片的全部。
突然,政府高级别边缘开启圆桌会议,地上地下德国政界人物齐聚一堂,这部电影的局势终于明晰了,原来终极目标是那个中东裔联合国慈善家啊,伊萨不过是一个诱饵,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抓住这个暗中支持恐怖组织的大鲨鱼。
电影到这里,情节终于开始让人精神了,霍夫曼饰演的地下反恐组织头头早就布好了天罗地网,伊萨的money,儿子的情报,线人的线索,以及领导层的配合(虽然和霍夫曼想像的不一样),一切就绪,静待大慈善家入瓮。
出人意料的事,慈善家是入瓮了,但是这个瓮跟原计划的不一样,结局非常冷酷、残酷——伊萨和慈善家一家都面临着永无天日的未来,只剩下快要发疯的霍夫曼在大街上锤着汽车满口fuck。
这部影片也属于那种开头平淡沉闷(真的有点闷,影院里都有人走了),后段开始发力的类型,跟《谜一样的双眼》还有点像,但却不如《谜》的真相更令人激动。
《最高通缉犯》里,robin wright所代表的官方情报组织腹黑翻牌,这对刚刚以为自己看懂了电影跟上了计划并在心中默默认定大局已定的时候,的确算是情节反转了。
但问题是,已经接受过美剧长期教育的我们看到政客阳奉阴违的算计一点都不意外,而且robin wright演这种两面三刀的bitch实在是太神似了,所以结局我完全没有觉得多震惊,只是很可怜伊萨和慈善家的儿子,他们的的未来就这样没拉,唉!
一如《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电影充满了灰色、阴暗与阴冷的色彩。
曾经庞大的红色帝国早已消逝,曾经的铁幕也早已落下。
如今的北极熊虽然外表强悍,实则垂垂老矣。
于是间谍片的场景也不再是冷战冲突中心的柏林,不再是 MI6 和 KGB 的斗智斗勇。
统统换成了如今世界的热点:中东、伊斯兰、恐怖主义。
其实不管风云变幻,情报永远是一切政策决策的基石,对手依旧存在,只是,换了一些人而已。
电影演员的演技毋庸置疑,霍夫曼出演的 Ghunther 依旧出彩。
并不需要十分用力,一个曾经失败过并为此依然内疚的老情报员,一个充满了智慧并依稀残存了些许人性的人,一个摸爬滚打的几十年真正洞悉了一些东西的负责人。
可惜,和过去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小丑和傻子永远才是主流。
勾心斗角、争夺利益并且急功近利才是他们孜孜追求的。
其实 Ghunther 的想法很简单,一个了解的对手总好过一个无法预测的敌人。
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这些人也许是敌人,但我们熟悉他们了解他们。
我们拉拢哪怕掌握而不是消灭他们,这样可以把恐怖主义控制在一定程度,并且深挖,最终也许会挖出来最后的那个对手。
反观其他人,目光短浅,就想着抓捕审讯再抓捕。
但是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
就如同 Ghunther 和美国人的对话“抓了以后呢?
那么一个大坑谁来填?
”是啊,总有人回去填坑的。
这个世界的恶是无法除尽的,总有人会是对手和敌人。
你把了解的人都抓完了,那谁是下一个,谁来代替?
一个了解的对手,你可以应对可以拆招。
如果来了一个无法预测的呢?
其实这真的就是现实的写照,如果说从 2001 年开始反恐,13 年过去了。
反恐胜利了吗?
本拉登干掉了,萨达姆干掉了,卡扎菲干掉了……美国人不是应该胜利了吗?
所有列出的恐怖分子不都消灭了吗?
可结果呢?
伊斯兰国来了,声势浩大。
本拉登还有所为有所不为,还可以预测行动。
伊斯兰国呢?
美国人自己都没摸清楚。
看着 Ghunther 落寞沮丧的背影,就是这个世界真实的写照吧。
背叛与出卖,傻子的洋洋得意与智者的失落。
也对,世界的总熵值是增加的,也难怪会越来越混乱。
第一次在豆瓣评论,没想到是给了这么一部本想用来打发时间的电影。
看这部片子时正在值夜班,很不巧屋内的电灯全部坏掉,于是在漆黑一片中对着电脑两个小时完全沉浸其中,其间竟没有电话打扰,实属幸运。
首先不要被片名骗了,这不是一部谍战片,如果本着欣赏一下德国版的杰森伯恩的心情来看本片的话,无疑你要失望透顶,也许这就是本片得分只有7.2的部分原因。
但在我看来这仍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片,男主角精湛的演技、低沉沙哑的声线都无可挑剔,片中从头到尾没有使用任何暴力的他,却总能在对抗中占据上风,语言的力量表现的淋漓尽致,句句直击人心,让人不知不觉中忘掉他肥胖的体型和稀疏的头发,心里想着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胖老头也许才符合一个真正的间谍的身份,片中精彩的台词在同类型电影中也只有在《V字仇杀队》里看到类似体现,不过本片更加现实,结局确实没想到,看完后心里还是有不小的遗憾,听到男主角最后喊出的那句“fuck”实在是无奈啊,心里还在一直思考如果是大圆满结局的话慈善家应该是什么下场,希望有人能够解惑。
就这样了,再说就要剧透了!
最后再吐槽一下片名,如果翻译成“一无所有之人”也许会更加贴切,也不容易造成误解吧。
Bachmann不适合这个时代。
他在贝鲁特“被”搞砸之后就应该认识到这点,但他没有,所以这次也搞砸了。
Martha在小超市因为黎巴嫩的事向Bachmann致歉时,Bachmann还是没懂Martha真正想说的话。
最后的情报部门会议上,Bachmann在说出“make a safer world”的时候是挺自豪的,以为可以说服一桌的同行,至少说服Martha。
他没有注意到其他部门的人对他的话没有反应,甚至这句话的主人——Martha——也对这句话毫无好感。
为什么?
为什么计划良好的间谍游戏却落得如此下场?
时代变了,绩效制统治了整个行政机构。
万恶的绩效制啊!
它迫使Martha不能容忍美国公民受到任何可能被归结于她的伤害;它迫使Mohr只想尽快抓人来避免任何会招来指责的安全事件;它迫使内政部长选择让美国人接手来避免自己承担存在法律风险的案件。
唯一一个逃脱了绩效制考核的却还是一个出于灰色地带的小组。
领导这个灰色小组的情报老头子的理想,被这无情的绩效考核碾碎也是顺利成章的了。
勒卡雷的电影改编大概是不会好了。
就还好吧,这种剧情片看到最后常常不知所为何事…
每次看到监听相关的电影都会想起窃听风暴,没看过小说看这部电影来评价,便是剧情发展太缓慢,仓促的结尾让人思考颇多,很为那个车臣人感到可怜。
【最高通缉犯】男主角所持的短兵相接+近身肉搏式的间谍战日薄西山,像古董一样泛着审美金黄——他抽烟呷伏特加,夜半靠听巴赫安神,对对手和敌人也心怀悲悯。全片阴冷调子中最亮的一抹暖色只在片尾一见:男主角机关算尽功亏一篑,抽簪散发的他溃散在风中。那一刻,天光大亮,阳光暖的直颤。
既然都在说主演,我来说说导演好了,这货是乐迷,人像摄影优,电影方面靠音乐录影/纪录片起家(合作的乐队都不错),身高1米94,what's not to like! 另,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干净的反恐片(无血腥无暴力无色情甚至连追车镜头都无)。
讲什么英文。。不习惯
大叔傷心了,像悶了一口惡氣在胸中,怎麼都吐不出來,無能為力。耍賴皮的人真的很可惡。
表演很精彩,那种被贬流放后颓废却又想做事的样子,很写实。没想到结尾会是这样的安排。虽然铺垫了很多嘲讽美国人的对话,但还是觉得略有点违和。
反恐官场剧
难民与恐怖分子确实是世界难题,本片拍的挺到位。
4.5星,除了中间拖沓了一点之外非常好,咕咕
感受不到这个片子的嗨点在哪里,总觉得剧情缓慢得无法忍受
2014年10月26日16:41:21,没看懂
这个片子哪都好,但还是快看睡着了。注意到是约翰·勒·卡雷的原著并且参与编剧,果然和锅匠有一致的冷静,但因为时代背景不同,没有锅匠冷战气息下特有的质感。剧情好像也没什么大疏漏,但就是觉得有些使不上劲。几个老演员重量足戏份少,表现空间小。
说到底,这是一部赞美美国的片子,我觉得赞美得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永远别真拿自己当猎人,自己充其量也就是条大点儿的鱼。
2015年1月17日看过,不知所谓,很无聊其实。
闷
很精彩的政治惊悚片,父子和情侣的“情感陷阱”设置巧妙,使得高潮戏令人屏住呼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式的政治棋子悲剧由霍夫曼诠释得精准到位。
没看完,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