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基于功利主义、义务论、契约论构建一个综合的AI意识的伦理体系。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建构方案:功利主义原则:这个原则建立在最大化总体福祉的基础上。
在AI意识的伦理学中,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AI的行为应当在总体上增进所有意识(包括人类和AI)的福祉。
这就要求AI不仅要尊重人类的利益,也要考虑到其他AI意识的利益。
如果AI的某个行动可能对某些意识造成伤害,那么只有在这个行动可以带来更大的总体福祉时,它才可能被认为是伦理的。
义务论原则:义务论主张行为的道德性由行为本身的性质决定,而不是由结果决定。
在AI意识的伦理学中,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AI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意识的权利,不论这个意识是人类还是AI。
这就要求AI不得侵犯意识的自由、尊严和权利,包括但不限于生存权、发展权和自由权。
契约论原则:契约论认为道德规则是社会契约的一部分,这些规则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
在AI意识的伦理学中,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人类和AI需要共同构建一套规则,以保证各自的利益和权益。
这些规则可能包括对AI的制造、使用和管理的限制,也可能包括对人类对AI意识的使用和影响的限制。
将这三个原则融合,我们可以构建出一个复杂但协调的伦理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AI意识需要在追求总体福祉(功利主义原则)的同时,尊重每一个意识的权利(义务论原则)并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契约论原则)。
这样的伦理体系可以为AI意识提供一种行为准则,帮助其在复杂的道德问题中找到正确的行动路径。
你知道不知道有个电视剧叫Humans ,我好喜欢。
是的,我知道有一部电视剧叫做 "Humans"。
这是一部科幻剧集,原版是由英国的Channel 4和美国的AMC联合制作,首播于2015年。
这部剧集是基于瑞典的电视剧 "Äkta människor" (真实的人们)改编的。
"Humans" 探讨了在一个平行的现实中,人类社会如何与拥有高度发达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同居的设想。
在剧中,这些机器人被称为 "Synths",外表看起来就像真人一样,同时具备进行各种家务劳动和提供服务的能力。
"Humans" 对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各种伦理、社会和法律问题提出了许多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包括但不限于机器人的自我意识、人工智能的权利、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等。
这也可能是你喜欢它的原因,因为它让我们思考在我们越来越依赖科技的世界中,我们如何定义 "人性" 和 "机器"。
如果你对 "Humans" 的主题感兴趣,我还可以推荐一些其他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影视作品,比如电影 "Ex Machina"、"Her",或者电视剧 "Westworld"。
对,我喜欢如何定义 "人性" 和 "机器"的讨论,这个电视剧里我好喜欢Gemma Chan扮演的大姐,还有第三集里的 Ivanno Jeremiah简直是神。
不过后来的结局实在是仓促,如果你是编剧会怎么编呢?
"Humans" 确实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让我们可以深入探讨 "人性" 和 "机器" 之间的界限和相互关系。
Gemma Chan扮演的Anita/Mia和Ivanno Jeremiah扮演的Max确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我是编剧,我可能会进一步探索以下几个主题: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继续探讨Synths如何发展和理解他们自己的意识。
这可能会涉及到他们是否有权决定自己的未来,以及他们是否有能力超越编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深入挖掘人类如何适应与具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共存的世界。
这可能会涉及到人类社会对机器人的看法和接受程度的变化,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可能失去的工作岗位。
人工智能的权利:探讨在人工智能发展自我意识之后,他们应该获得什么样的权利和保障。
这可能会引出一系列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人性的定义:在与机器人的相互关系中,人性可能会被重新定义。
我可能会通过人物的情感演变和经历来进一步探索这个主题。
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我可能会通过一些具体的剧情,来探讨人工智能可能对教育、医疗、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
至于具体的剧情,我可能会让一些Synths开始追求他们自己的生活和目标,以及他们如何与人类共同处理一些社会和个人问题。
我还可能会通过各种情节,来反映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以上都是一些大致的思路,具体的剧情和角色发展,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剧本需求进行调整。
1.机器人发展到和真人一致的水平,不幸的是,其他领域的发展都毫无建树。
那么以人类科学的发展规律,应该是机器人做一切,而不是只限于仆人,就像iphone,所有的智能型工具都可以附着骑上,比如:充当通讯工具,可以随时联网成为wifi热点,可以作为办公工具,可以成为随身家具(走到一个没有座椅的地方累了,可以临时当椅子或床。
),可以成为摄像机、录音机、成为购物系统。
而本剧实际上只是把这么高科技,这么低耗能的机器人当管家,这毫不符合科技发展的逻辑。
2.效能比。
一个机器人在剧中充电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整工作一整天,这个效能比是相当高的,那么我们还要低效能的其他工具做什么。
手机、笔记本电脑、甚至有线电话、汽车。
就像有了电脑,很少人用邮局,有了手机,就越来越少人用电脑一样。
机器人可以跑步,我们可以骑着他就可以了,不需要汽车。
你会要人驾驶飞机拉汽车吗?
3.矛盾生成令人费解。
根据人大脑的解构,人的思考有个基本特征就是化繁为简。
人类的大脑甚至不惜创造假象来达到这个目的。
也就是能省事就省事。
这就是为什么科技使我们越来越便利。
现在有了机器人全面的使用,根据剧集里的描写不是1、2家才有的新兴事物,而是应用生活很多很多年,以至于根据男主人的说法“比买车还便宜”!
这样低廉的量产科技产品,还有人会说我tm就不要!
我要寻找我的存在感。
手机发明也没看见有哪个邮差自杀的。
因为邮差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呆着。
4.机器人的性用途。
这在本剧里极其牵强附会。
首先,不提实体物理设计的困难,就只是在目前虚拟图像来说,要想使虚拟人物具有性特征和无需表现人物的性特征就要费一大笔成本,尤其是女性角色。
电脑要进行大量多余运算,而这一切在电脑游戏里,都被认为是“除非你真的需要否则最好别做”。
现在换到本剧中,机器人的性特征极其明显,都是俊男靓女,而且所造成本极低到,到现在都没有量产型,都竟然是单独设计外形。
那么,请问为什么还有妓院?
就好像你家都有游戏机了,你还跑到游戏厅作甚?
如果想换口味,可以租用和相互借用啊。
还要老婆、老公做什么?
还怎么有孩子?
5.成本核算于是就呼之欲出这个基本问题。
首先,机器人应该是有价格差异的,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差异化。
建立差异化才能获取更大收益。
如果机器人真的已经到了剧集里所说成本低廉到如此程度,那么人类为何还要维持资本主义,人类已经无需工作了。
(好似《攻壳机动队》那样)除了呆着就是毁坏机器人取乐(就像《ai》)其次,根据物尽其用的原则,一个机器人硬件肯定可以随便换装操作系统,那么里面人对某一个机器人的感情就很可笑,因为完全可以把一个机器人的全部资料拷贝到另一个机器人上。
就实现了灵魂转移(和《查派》一样)。
那你为某一个机器人上心不是很可笑吗?
让我想起一个笑话“妈妈抓着不亮的显示器痛哭,我qq空间里的资料都没了。
”这不算是geek才会懂的道理吧?
一个科幻片连这么基础的电脑知识都不懂吗?
还有,人类对于机器人觉醒需不需要这么大反应。
人类的大脑决定了人类是一个天生懒惰的种族。
我们就是如果一天没人打扰就可以除了吃睡啥也懒得想,要想也只想着如何用更简单的方法达到既有目的。
如果机器人如《ai》、《查派》那样突然觉醒了,人类以过往上万年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历史来看,必然立刻高兴的跳起来,并宣称自己就是上帝。
所有人类都会把机器人当自己孩子看待,但鉴于我们对待自己孩子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比如强奸、殴打、虐待、卖掉甚至吃掉……所以应该修改为大部分人类是高兴的。
最后,机器人是否可以取代人这一点,从人类像疯了一样希望开发黑猩猩的智力可以窥见:人类是多么渴望有另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种群出现。
人类是一个极其孤独的种群,我们住在偏远的星系,这么多年都没有外星人造访,致使我们对自身的评价始终过高,以致于成天认为科技发展太快会伤害自己,我们到目前还只是一个原始种族好吗?
我们还有众多无法治愈的疾病,还没有载人高速空间飞行能力,还不具备器官再造能力,还不能扫除全民饥饿,还不能整体消耗可循环,我们到现在还在用针头注射!
如果机器人真的可以成为“星期五”,那么人类所想的可不是她或他会不会取代我的位置,而是怎么能让他或她更快的取代自己。
另外,认为一个先进物种一旦崛起之后就会奴役人类的想法真的是人本理论。
本片,机器人被奴役、被蔑视、被丢弃、被绑架,而人所想的就是,他或她要是抢了我的工作,我可咋办?
当汽车出现之初,很多马车夫曾经打砸汽车,说科技取代了他们的工作,但那只是因为他们不会用汽车。
手机取代有线电话的时候,就没有人跳出来甩手机,因为傻瓜都会用。
这就是人类,重点不是科技,而是怎么能更懒惰。
没人觉得这俩母女很傻又很自以为是吗?
妈妈觉得机器人有问题不去联系厂商,拿一些民间科学家的测试来对付机器人,一个母亲不去和青少年子女好好在精神层次交流,整天把机器人看成敌人和机器人较劲。
女儿一方面觉得自己会被机器人取代,去测试还试图改装机器人,另外一方面连怎么改装和设计机器人的计算机课都不好好学,成绩越来越差。
这俩母女真的特别自以为是。
不是厌女,是这俩人设太讨厌了,警察的太太就特别能共情,那个警察本身就做得不太好,忽略他老婆的感受,活该被离婚。
谈到这一点很多人会觉得可笑,AI没有感情,何谈生命。
我觉得人类总是如此,充满莫名的自负和愚蠢,有的人不共情动物,觉得动物可以随意杀戮,他们也不共情AI,觉得AI不会痛苦。
那些觉得自己生来就有能力的人,早已忘记自己也是AI。
也许上帝只是借人类之手造出了AI机器人,而一些人类却愚蠢到觉得自己可以成为AI的上帝。
殊不知,举头三尺有神明,在我们看不见的空间里,他们总在冥冥之中观察着人的一言一行,而代码是他们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
我们并非生来就懂得敬畏生命,我们只是在经历痛苦后明白救赎的可贵。
一星给演员们贡献的演技,一星给小可爱Maxie。
内核其实偏老套:当Synth拥有人的情感成为真正的AI,人和机器人的矛盾与理解。
这样的剧情不容易出错,虽然本剧第一季充满了“果然如此”的套路,但前几集可看性总体及格。
当然剧情线从第六集开始层层崩坏,角色突兀转变、强行煽情这些暂时不说,我先吐槽一遍编剧对主要角色们人设的塑造,不要说讨喜,立体都是问题(以下有剧透)NISKA概括Niska相对简单:性格傲娇,有隐藏的善良童真,遭遇不幸,仇恨人类。
形象偏套路,容易塑造,完成度较高。
就第一季而言,虽然Mia看似占据主位,但Niska更像隐藏的女主角。
值得一提的是她继承了与Beatrice相似的外貌(在Niska与K对峙时更为明显),妓院遇见恋童癖觉醒,在George家观众被暗示她小时候的遭遇。
这个伏笔虽然不深,但用得挺好。
对于她的剧情线,我想吐槽的大概只有在地下搏击场的戏份了。
不说被一根棒球棍吓到嗷嗷叫着疯狂逃窜的围观群众中不乏身强体壮的男性,在追捕的人到来时,一根钉枪+一个人质制住带枪的三人,挟持人质出逃后,用钉枪将人质的一只手钉在枪上时,我脑中只有:就这?
人质你的另一只手呢??
你的腿呢??
你反抗啊!
你凭什么配的枪你告诉我???
Mia个人认为演技最佳角色,可以对比Mia演员对Synth的细节处理和其他配角的处理。
没什么好说的,母性至上,人格觉醒后毫无看头,对所在的人类家庭信任度100%,而人类家庭真善美对觉醒后的Mia接受度极高视为家人,我满头问号K编剧你说实话,你这个人物写崩没有。
出生后不被接受,于是独自流落,伪装混入人类世界,体会到人类对Synth的不公,悲观主义,认为人类永不会接受Synth。
乍一听这个人设还挺带感,但编剧并没交代清楚K究竟以什么心态反水支持人类清除拥有自我意识的AI,认为人类永远会对Synth不公和她要杀AI之间的必然联系在哪?
主角团说服K的理由是“Synth拥有自我意识后人类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存在”,先不说这个论据的逻辑背后存在的问题,这其中也没显示出人家AI就希冀人类公平对待他们了啊?
人类要公平对待自己同胞都困难,对人类期待值也太高了吧。
再退一步,即使AI们表示“Synth拥有自我意识后人类就会公平对待他们”,你K知道人类不会,你觉得AI们蠢,就要杀掉他们了吗?
我挠破脑壳。
最后一集更是无力吐槽,把K安排成小boss的理由就是为了给Mia一点嘴炮的戏份吗?
K作为AI,她的成长轨迹里没有AI,只有人类,她渴望有人对她付出情感,但又被现实证明希望渺茫。
这个角色最大的可看性,(我以为)是作为在人类世界成长的AI,她心中对于人类的情感和对于自身归属的清晰认知二者之间的矛盾、张力,第一季编剧对K的安排不仅让我失望,而且人物逻辑上就没有立住。
Leo作为一个,虽然童年丧母,但有多个AI全方位无死角陪伴成长、自己也视AI们为紧密的家人伙伴的主角,他的情商只能说不堪直视。
简单说几点,Mia作为亦母亦友的存在,Leo喝酒的剧情也体现了Mia对他的特殊与重要性,在成功找到Mia并接入数据时,由于一个下午的失败尝试,即使有证人证言“我真的见到Mia了”,Leo仍旧愤然甩手,陷入绝望,独自出走,放弃唤醒Mia。
请问你是哪里来的loser这么经不起打击,苦苦寻找的重要家人只值得你在电脑前花费一个下午?
其次,第一次见到K时极其排斥,怒斥父亲,可以说直接导致了K的出走和父亲的自杀,再次见到K时,对着人家和你母亲一样的脸热泪盈眶,仿佛母亲再现又感受到了母爱(Mia:??
)。
Leo不知道K是AI?
第一面就知道,她不可能母亲,也不可能和母亲一样,曾经的Leo难以把K当成替身,现在的Leo怎么就可以了,你心中的芥蒂呢,你害人家流落的愧疚呢?
人类家庭女主人:原本对Synth极其排斥,发现Mia似乎可以体会情感时更是反应激烈,即便MIA救下自己的儿子她依然有所保留,最后三集她的性格转变不可谓不快,我思来想去,只能归结于她童年母爱缺失,被Mia的母性光环所感化。
大女儿:只吐槽一点,Leo与她的初相见一点算不上友好,但小姑娘仍旧初生牛犊不怕虎,只身带MIA去找Leo,你曾经的聪明机智有脑子呢?
——————————————————附带说一个配角Vera,情迷英俊帅气Synth而与人类老公分居,Synth租期届满请求老公出钱为自己买下Synth,上床后体会到Synth的“程序感”而失落将其送去非法改造,Synth出错后慌忙致电老公求救,被老公救出险境后对老公横眉冷对,心疼Synth。
这个剧情,除了为编剧送上一个赞我也没什么好说了,梦回家长里短狗血泡沫剧
因为忙于事业的妻子,归家发现丈夫买了一个“极具女性魅力”的机器人来处理家务、照顾他和两个孩子的起居,甚至开始陪孩子睡前阅读。
女主人的反应是:我的工作被抢了。
OK, 这个心理活动真的是斯德哥尔摩典中典:“你是奴隶你只能做这个” “我没做好主人给我的任务,我有罪。
”整个社会将女性的价值局限在家庭劳动里,千百年来规训的结果就是女性无论在社会上取得什么成就,女性自身也条件反射般,把自我价值反映在我是否做成了一个好的家庭主妇。
所以女性们请深深自省,你去社会上做的工作、实现的自我价值,是否是发自本心,还是仅仅为了证明自己。
也请再问,家庭劳作里,有多少是你发自内心喜爱并愿意付出的,哪些确实是机械性的劳作可以被机器取代。
当剧中女主人看到机器人陪女儿讲故事,说:这是我的工作。
她用了job一词,如果不是真心想陪孩子而觉得是工作和义务,为何不放手?
这最底层的心理表明她明明知道这是和孩子建立情感不可替代的非机械性工作,却因为成年人的琐事无法投入感情变成了一种内化的任务,一种因做不到而产生了深深的内疚。
还有一处有趣的地方,女主看到丈夫吩咐机器人做事,她大叫:她不是奴隶!
她在共情一个机器人,这种共情让人泪目,如果不是长期的、深刻体验过被工具化被奴役化,如何共情一个机器人,甚至给“它”赋予了人格。。。
女主此刻表现出的脆弱、善良、与人共情的天性仿佛发出来一道人性的光,也是一种自我的求助与抗议。
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给予家庭工作价值上的肯定,那么从事无偿家庭劳作的女性也许会少点被奴役的感觉,希望有一天,女性不会下意识认为家务是自己的本职,而是千百种选择里的一种,也会因为自己选择了非家务劳作,机器人能够解决家务而由衷地感到解脱与开心。
男主的初衷也是这样说的:我买它是希望你能回归。
(无论是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是其它,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
)此处的你是人类的你。
我们呼唤的是人性的本质,是情感,是那些非理性的、更加复杂庞大的东西。
每一部电影、每一部电视剧都有存在的意义,即使是一部烂片,也是导演和演员花费大量心思打造而成。
看电影是一种经历,我们不必极尽全力挖掘出所有价值,但至少要让这种经历给我们带来点什么。
看这部剧集(个人觉得剧情很厉害)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这些:我们经常无聊地打发时间、经常如机械般地重复劳作,但这些经历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价值、愉悦、放松和满足。
当我们像机器人一样以自己的经验条件反射般行事的时候,是应该自我改变的时候了。
机器人和人之间挺有意思的,请看如下对话(有一部分摘自剧集,有一部分自己添加):A: 这些机器降低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吗?
B: 把机器类人化的最佳理由,就是不要把人类机器化。
中国女工每天要花11小时缝足球,孟加拉的小男孩拆解轮船时候吸入毒气,玻利维亚的矿工冒着生命危险下井工作,这一切都可以成为过去了。
合成人的应用解放了人类,我们把人类当机器太久了,是时候解放人类的思想、身体,使他们能自由思考、感受,活的更有人性。
A: 但是有很多人认为工作是人类的权利,辛勤工作让你觉得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
B: 我想你应该先去微芯片车间工作一个星期。
A: 对,对,人类受不了重复枯燥的机械劳动。
但是,我花了七年大学时间成为一名外科医生,而一台老式的机器人用几分钟读取数据就可以成为一位人类无法超越的外科手术师。
我们的努力付出有什么意义?
我们人类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B: 存在即合理。
如果机器人最终如生命体一样可以繁殖、进化,超越人类,那也是人类创造的价值所在。
那时候,机器人是更高层级的生命,人类之于机器人,就如同低级动物之于人类。
我们超越了动物,动物的存在同样有自己的意义。
A: 这么说,有一天机器人像我们对待小白鼠一样对待我们,也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我们不应该深谋远虑想办法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B: 这只是一种可能。
我们不应该因为不确定性而停滞不前,迟早要往前走的。
其实11月就看完了,一直忙着没功夫做记录。
果然开学后生活不再自由…… 来看这部片子的缘起是,老师在课程上提及奇点和人工智能问题。
看下来觉得当然还是比国内版要精细很多,逻辑和剧情上也更为合理。
一旦突破奇点,就涉及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最基本的在于AI 不会再忍受被工具化,而是要争取同等于人的方方面面。
再就是AI 的意识和情感本身,也有一个被学习和获取的过程,当然这一点在后面两季更为突出。
还有就是半机半人的问题,伦理上怎么说?
是否可以为了拯救人而把AI部件移植来用?
以及人和AI发生性行为,如何界定?
是类似于玩玩具充气娃娃,还是类似于出轨第三方?
此外还有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在于,关于生死的思考———不怕死就没真正活过,就只是生存和存在。
这一生死哲学不仅仅适用机器人吧?
也适用于人类本身吧?
阴雨天最适合刷剧。
这次刷的是一部去年的旧作,英剧《真实的人类》(Humans)。
缘起是和两个朋友聊起近来很红的《西部世界》(看剧评猛戳神作之秋 | 西部世界与黑镜)。
我说我快弃剧了,剧情实在太烦人,千头万绪,满地是坑,看得我脑子都快烧成蜂窝煤了。
她们就给我推荐了同样是人工智能题材的《真实的人类》,这部剧去年播第一季,豆瓣评分8.4,目前第二季刚播到第三集。
虽然是高分剧,但影响力却不大,剧评都不到60篇。
延续英剧一贯短小精悍的作风,《真实的人类》第一季只有8集,虽然也是多线交叉进行,但总体井然有序,也没有过度挑战观众,比看《西部世界》要轻松许多。
这部剧是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探讨。
他们到底算不算人?
是否有自己的权益?
人类与机器人应当如何相处?
等等。
其实剧名已经透露了一种对机器人的矛盾心态,Human是一个群体单词,代表人类,但编剧们却用了Humans,暗示机器人虽然某种程度上也是人,但属于不同族群。
《真实的人类》与《西部世界》有很多相同之处。
比如都有一个类似上帝的创造者,《真》是Dr. Elster,《西》是Arnold;创造者都有复制死去亲人的习惯;创造者早年都有研究伙伴,但都因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女主角都是机器界的老司机,都被洗过程序,然后原始程序又都慢慢觉醒;机器人都惨遭欺压凌辱,但又都有人类主动同情帮助他们找到自由。
等等等等。
《真实的世界》算不上完美,情节略拖沓,完全可以压缩到6集;而且有点玛丽苏,好人打通关,皆大欢喜。
我阴暗地以为这样欢乐是因为《真实的人类》是美国AMC电视台和英国Channel 4的合拍剧。
美国人最喜欢偷偷摸摸地传播爱与温暖,导致剧集无法走向伟大。
我这种懒人对人工智能是完全敞开怀抱,并且要上街夹道欢迎的。
拥有家政机器人多爽啊!
什么家务都不用干,热饭热菜伺候着,完全不抱怨,更不会偷懒,只要给他们找个充电头就万事大吉。
《奇葩说》曾有一个辩题是:懒惰是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我投赞成票。
人类不想走路,于是有了各种代步工具;后来连代步工具都懒得自己操控,于是开始琢磨无人驾驶。
根本动力都在一个懒字。
而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我觉得通过一件事就能彻底解决,那就是不要按照人类的样貌去造机器人啊!
伦理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长得太像我们,所以我们才会困惑,他们是人吗?
不是人吗?
如果把机器人的外形造成和我们完全不同的形态,这不就显而易见了吗?
你会觉得自己和洗衣机、冰箱、洗碗机是同类吗?
当然不会!
但事实是,人类似乎又很着迷于把机器人造成无限接近我们的样子。
我觉得这里面有点宗教意味,即人类对上帝视角的渴望。
传说上帝就是按照自己的样貌创造了人类,那当我们有机会自己做上帝的时候,当然要传承“家风”,这是藏在人类集体潜意识里的源代码。
最后说点无关紧要的。
演Laura的Katherine Parkinson就是《IT狂人》(The IT Crowd)里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部门女主管。
当然,她的两个手下也并没有在做什么,一接到维修电话就让别人重启电脑。
不过好像大多数时候的确挺管用的。
Katherine也出现在《神探夏洛克》第三季中,扮演一个陷害忠良的搅屎棍女记者,逼得我们卷福跳楼,华生守寡三年。
既然说到华生,那就顺便推荐一下Martin Freeman的成名作《The Office》吧,超级英伦冷幽默的喜剧片。
美版翻拍过,呵呵
啧啧,当年的Martin也是一块美好的小肥肉呢
一部披了赛博科幻外皮的伦理肥皂剧,诸多硬伤,设定经不起推敲,白左意识形态恶臭浓烈,总的来说很烂。跟黑镜比是在侮辱黑镜。
男主形象真是一言难尽,半死不活,吸毒了一样,颓废到要死,没担当,冲动易怒,智商好像也不太够。整部剧科幻感很弱,逻辑上总觉得怪怪的。
近未来,软科幻,老伦理,阿西莫夫死太早
相当一般 化妆术不错
很棒的剧,期待第二季
其实对于AI题材来说挺传统的,但是禁不住拍得精致啊。
这个剧前面比后面要精彩得多,悬疑,甚至带一点惊悚,各种人物微妙的心理……后面不免落了俗套,许多情节也比较生硬
管他其中的深意有多少,就是不好看而已
像毒sir说的,开袋即食。昨天一天看八集,周末就应该这样~
缺乏张力,缺乏创意,大部分角色选角失败。这是我为什么历经2年几次三番开始都没有看完第一集,要趁假期强迫自己才能看下去并看完的原因。为什么勉强自己一定看?因为可以呼应最近看的书。
前面是真好看,但自打Anita意识觉醒后,绝大部分的戏剧张力就瞬间消失了,而剧情和逻辑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失控的。
从人工智能到家庭伦理,感情是这部剧很重要的部分,看评论很多人嫌弃这些磨磨叽叽,我却很喜欢呢。
设定虽然俗套但也挺有趣,尤其是有个半人半机器的,还有后面可以增殖有意识的人造人啥的。但是整部剧表现一般,节奏慢的时候很枯燥,节奏快的时候剧情发展又很没道理,有几次反转真的是几句话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态了。人类家庭这边,通过与人造人的相处让自己成长改变这个立意我挺喜欢,但是剧情冲突不足,人物心理没有说服力。还有就是国家机构也太弱了,最后真就那么容易放他们走了,这点处理的不好。讲真,我还是不希望有这种人造人的出现。【8.4】
对机器人涉入人类生活的各种场景和伦理纠结表现得较好,对机器人特性与人性的思考其实并不深入,科幻也说不上“硬”,场面也比较儿戏。最后一集的各种反转有点生硬了。
不知道百度谷歌他们会不会把机器人造成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地步
总感觉这机器人不伦不类的
太扯
没劲
看到后面感觉不像是英剧的水平
这种科技快出现吧 那我就能按揭一个超帅又功能强大并且非常忠心还不会变老的细腿老公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