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下这个翻译好。
英语名强调诱骗,法语名说是猎物。
到底谁是猎物?
最后果然牡丹花下死…男人狡猾的利用每个女人想要的加以迎合,让她们以为自己是唯一;当发现不是并威胁自身后,女人会稳准狠地抽身自保,并在必要时让“皇上驾崩”。
所以女人不要信,男人不要作。
女人如果没有这种人道善良,牺牲精神,以及坚韧决绝,大概也无法承担人类繁衍的重任吧。
vs.冷静的说出毒蘑菇的想法,翻书式翻脸地开始采摘(蘑菇果然最初埋的好伏笔),带有浓重个人欲望表达的做爱,平静的联手杀人…vs. 游刃有余地游走在百花丛中,以便达到个人目的…大概对于男女,皆是本能吧。
跟1971年的版本和原著相比,科波拉的改编去掉了很多旁枝细节,是工整的三幕剧。
如果没有珠玉在前,也算是不错的小品。
镜头和风格很有特色,但是故事性被削弱,导致演员发挥受限,人物塑造不饱满。
南北战争背景被削弱,除了科林·法瑞尔饰演的北方伤兵和只出现了一次的南方部队,基本上在展现战争背景的就只有背景音的炮火声和偶尔的浓烟。
战争背景和黑奴因素被减弱的后果就是这个故事就仅仅被局限在一男三女争风吃醋的狭隘格局里面。
甚至男女之间明争暗斗的张力也完全不够,科波拉似乎并不了解女人之间的那点小心思,学校里几个女人为了英俊的北方伤兵使尽浑身解术拉拢勾引的小手段,仅仅用几个眼神、一个别针、被打断的吻来表现,远不如原著里描述的那种不动声色的斗争。
故事本身足够有趣,所以就算改编的并不好也足够有吸引力。
不过大概也是原著故事足够好,所以加上科波拉的审美,可以在戛纳得奖而非砸了才女的招牌。
受伤的北方士兵误入女子学院,遇到学校里的女校长、女老师和几个女学生。
英俊的士兵凭借外表和口才如鱼得水,但是谁知女人的妒意不易控制,一不小心牡丹花下死。
有人说跟中国的宫斗剧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但是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比起甄嬛传里女人之间相互算计,这个故事里女人的妒意却是对男人怀着杀意的。
当女人们发现妒意失控而危机到了自身之后迅速合作,联手杀掉男人,恢复了自己端庄魅力的女性形象。
妮可很合格,端庄辣手,但是欲念藏的还不够深,眼睛里的情感太明显;科林表现一般,但是实在太过英俊了,科波拉的镜头苏他苏的严重,处理伤口一场在他的肉体上一再流连。
克斯汀·邓斯特和范宁有点可惜了,干脆没有给她们太过发挥的场面,压抑和放荡都点到为止。
自然光拍摄画面真美,服装和色彩都非常古典,电影最大的贡献是让人可以尽情欣赏这几个古典美人儿。
前面说到整个故事是工整的三幕剧,讲述太平了,中规中矩。
前后呼应,四平八稳。
全程黑乎乎的 真的👀不清。
男人受追捧 不是因为他多优秀 而是数量少所致。
男人被截肢几乎要疯掉了,这群女人真的想留住他啊,干嘛不让他走。
本来男人的伤好的差不多了呀,大半夜不老实从楼梯滚了下来,结果伤势太重被截肢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非的截肢。
这个男的好渣啊,别人救了他的命 还赖着不走 跟多个女人搞暧昧 冲着女人们大吼大叫一点教养都没有 活该截肢 也真服了。
能被就已是万幸了。
看来这群女人见过的男人真是太少了 。
结局如何呢……
再一次被中文译名给折服。
原名是“beguiled”虽然一个英文单词同时有“被骗”和“被迷惑”的双重意思,但都不如中文译名“牡丹花下”来得更能一语道破天机的准确,让人马上想到那句谚语“牡丹花下死鬼也风流”。
真的是译得准确又精彩,完完本本的让人马上领回到本片的主题和内涵。
怪不得矮大紧要推荐。
以前的译制片在译名上都好用心,我又不得不提到《她比烟花寂寞》《情迷六月花》这些经典译名给人带来的惊喜和琢磨。
我是先看的2018年妮可基德曼版本的《牡丹花下》,看得我莫名其妙,完全不晓得是要表达个撒子,我当时就觉得不应该呀,肯定是有什么好的剧本和内容才会吸引一大群一线明星来拍这个故事(除了妮可基德曼,还有范宁妹妹,克里斯汀邓斯特,导演还是)结果一豆瓣,发现年轻时候的伊斯特伍德在1971年也演绎过同一个故事《牡丹花下》,评分高出了几个档次,是经典中的经典。
顿时明白故事是好故事,只是2017年这个版本给导砸了!
也马上勾起了我必须立即看1971年版本的《牡丹花下》的强烈欲望。
看完后,不得不用一个字来形容本片:服。
拍得太好了,我也终于看懂了。
2018年版本相比太逊色,过分压抑和隐晦导致情节支离破碎,真的是看得人生气,好好的故事能不能好好说明白,故弄玄虚适得其反。
最近看了不少70年代左右的影片,发现那个时候的电影比现在的电影都更开放,更大胆,我认为也许跟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气和政治背景相关:嬉皮士,波西米亚…让那个年代无论是选片,还是拍片风气都倡导性自由和女权主义。
比如名著《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也是被翻拍无数,评分最高的依然是81年版本。
不仅领会了原著精髓,也敢用更开放更自由的方式去拍摄出来,所以更遵从原著,因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人物情感的转变恰恰出自于两性时候,没有了大胆的表现他们的ML就丧失了原著的核心重点。
我也是先看的1995年版本,看得我很生气,因为也是拍得支离破碎,夹手夹脚放不开,不敢拍,让人物情感来的异常陡峭不说还生硬到爆。
气得我去把书看完了后才知道原著是多霸道多经典,还好1981年版本安抚了我的情绪。
言归正传,我就是想表达70年代的影片开放程度让我大开眼界,也迷上了70年代左右的电影,比如进入我心目中爱情电影前三名的《往日情怀》也是拍摄于70年代。
说回本片《牡丹花下》。
我想着重对比下1971年版本和2018年的不同处理方式。
(1)两片都是以12岁小女孩采蘑菇发现内战受伤北兵。
18年版本完全是把北兵和12岁女孩处理成了“朋友”关系,这就导致最后小女孩再次采毒蘑菇毒死北兵的理由不够充分,因为如果是朋友,不会有那么大的爱和恨到要害死一个人的程度,救他和害他理由都不扎实,于是被处理成了女校长让她干啥她就干啥,她的重要性大大减弱,也给北兵的形象削弱了他的贪色罪恶。
那我们再回头看看71年版本:原来北兵被她发现后为了救命,也因为半年没见过女人,连小女孩也不放过,讨好似的马上吻了她的嘴唇,让她产生了误以为是爱情的早熟心理变化。
她爱两个生命,一个是北兵,一个是她的乌龟。
71年版本把他和她的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让人看得很明白。
结果北兵害死了她的乌龟,也和其他女孩上床,让她对他的爱变成了恨,这种爱恨交加的情仇和转变让她采毒蘑菇的理由变得顺理成章、也给北兵贪色致死的理由增加了一点“活该”成分。
(2)2018年版本最让我感到莫名其妙的就是北兵和邓斯特的爱情,因为新版本完全看不出来发福的邓斯特哪里吸引到了北兵的求爱。
邓斯特还拒绝为本片减肥,真的一点都不美,怎么让北兵突然就表白的。
但是71年版本就找演员找得特别好,一个22岁的处女形象深得人心,让贪色的北兵选择对她表白的理由很充分。
男人也不傻,选择玩玩的女人和选择过日子的女人不一样嘛。
(3)18年版本在刻意美化被兵形象,也让这群女人的欲望更克制,所以全片都压抑得过分,导致和所产生的行动不相匹配。
既然都没有那么大的爱,恨,想拥有和想毁灭的心态,那是什么导致的过激行为?
再次没有说服力。
而在71年版本,北兵完全就是为了博得女人同情,为了捡命,满嘴谎言,满嘴仁义道德,让女校长改变对他的敌对警备态度,从而对他产生性幻想不把他交给南方部队,也对一个放荡16岁女孩采取了不拒绝不主动不负责,七宗罪里的“淫欲”男人形象鲜活起来,才导致了后面一系列悲剧产生。
女人也为了释放压抑已久的欲望,纵容着北兵的贪色,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北兵的死才死得有说服力,没有给他托词、他死得咎由自取。
(4)最妙的就是女校长的情感处理。
18年妮可基德曼简直正派,公事公办,没得私心。
但是北兵在被割掉腿后两个版本都有同一句台词就是:“你是在报复我没有去你的房间!
”既然新版本人家妮可基德曼是为了救你,也没看出来有多大欲望,这句话就不成立呀!
但是71年版本妙就妙在女校长的形象简直亦正亦邪、丰满而矛盾。
不仅交代了她和她哥哥以前的乱伦,还让她在和北兵亲吻中表现出来被压抑已久急不可耐的激情,以及最精彩的是她居然梦到了和北兵的3P,哇,简直大胆。
而且3P的第三个人是谁吗?
就是那个她想要把学校传承给这个接班人-22岁的处女辅助。
所以她非要割掉他的腿的理由就值得人推敲了,是不是真的到了非割不可的程度?
不得而知,电影埋下伏笔供观影者自己揣测,高明呀!
特别是出事那晚,北兵在选择进入谁的房间时的表情转变出卖了他的男人本性,这个看似很轻的处理其实很重要。
而在新版时,完全没有交代北兵为何在那个16岁荡妇房间里,就显得很莫名其妙!!!
(5)最后,既然是表现南北内战,黑奴是矛盾的导火线。
在新版本里,根本没有黑奴这一角色。
而在旧版本里,一个女性黑奴仍然在南方庄园里为白人女主服务的情节和人物设置让南北内战的大环境更为丰满,而且黑奴还蛮重要的,她也是很有故事的一个人。
而且半夜敲门的南兵在新版本里被处理得对这个宅子里女人没有任何其他想法,而在旧版本里,这群半夜敲门的南兵其实是有想找乐子的心态。
这就有点讽刺意味:这个院子里的女人都想和北兵这个敌人方上床,而真正是自己这方的南兵男性却被她们拒之门外。
再次佩服剧本设置的高明。
总之,旧版本每个主角人物形象都很鲜明,做出任何行为的理由从过去到现在都分析交代得清清楚楚,看起来畅快淋漓,人性的弱点和丑恶暴露无疑,发人深思。
而新版本,看不出来,道不明白,也许是导演的个人理解不一样,但是又不是每一个人都看过经典旧版本,第一次看就是新版本的观影者会一头雾水,觉得莫名其妙,那就是失败的。
71年版本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推敲,我也不可能全部都说透,那就没意思了。
自己去细细品味吧。
宅着看电影,终于等到了索非亚科波拉的《牡丹花下》。
听着熟悉的南方口音,看着亲切的美国南部人情风貌,简直不能更爱这么服装超古典,立意超前的科式影片。
这部影片非常索菲亚科波拉,漫不经心的克制视角但又不缺乏细节。
让我想到同样说战争的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科波拉带着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和隐忍,把战争中人性的幽微和复杂波澜不惊地展露出来。
他在拂晓时走来,又在落日前离去。
一切似乎只是一场春梦,撩过这座不曾改变的南方小镇。
索菲亚科波拉依旧那么任性,并没有刻意迎合美国国内现在火热的政治正确观念。
她只是单纯地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女人心理学的故事因为自己亲临实境在美国南方女校度过自己最重要的大学生涯,我其实特别能理解南方保守女校的这种排外心理。
别说南北战争了,几百年后的南方女校也依旧是这样不更世事。
这个帅气的下士,不小心闯进了女权社会,本想拈花惹草,过上花花世界的美好幸福生活。
殊不知,这无异于玩火自焚……我感觉锯他的腿,完全处于报复的私心,最后用蘑菇毒死他,更是对他的惩罚。
这个妮可基德曼扮演的院长女人看似温柔体贴又善解人意,其实很不简单啊,表面风轻云淡,实则高深莫测。
应该是有过学医经验的,会看书治病,其实很不简单、比一般人要厉害很多。
所以最后毒死那个下士,那个处变不惊的态度,可以看出她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考验的。
【BesTV】不知谁给电影起了这么个含蓄美丽的中文片名,弥漫着死亡气息却又异常撩人,直让人心痒难耐。
上一个印象深刻的片名还是“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现在简称:惊情四百年),血腥、恐怖、香艳,隐隐透着股令人震颤的凛然与浪漫。
想出这些名字的人,绝对深谙华语看客的心理。
看简介以及某些短评,原以为是女人间的“宫斗戏”,或是男人利用女人们的好感左右逢源、互相制衡、为己谋利。
看完后则不得不感叹西方人到底“头脑简单”,玩不来“人与人斗,其乐无穷”,更别提高深莫测的驭人术。
西方女性成长环境也还是宽松,对男人再争风吃醋,也不至于像处于专制皇权和家族男权双重压迫下的古代东方女性那样丧失尊严,相互间只能勾心斗角、机关算尽、你死我活。
你看那可怜的甄嬛,千辛万苦力压群芳,想报仇却还得委曲求全、曲意逢迎,苦苦熬到老皇帝动不了的临终一刻。
西方女性则简单粗暴多了:我再平淡无奇,你对我虚情假意,那你就该承受我的满腔怒火;我于你有恩、对你示好,你竟不领情,那就别怪我心狠手辣。
而且一旦感受到男性威胁,柔情蜜意顷刻烟消云散,大人小孩齐心协力、共同制敌、一招制胜。
最痴情的那个也不过就强忍悲痛为你默哀一时。
当然,一切的一切追根溯源,手握大权的毕竟是个女校长。
上述观后感肯定也是“简单粗暴”,这大概就是带着典型的东方思维先入为主却未达预期的结果。
也或者近年来大会小会总强调坚守意识形态,导致现在看啥都能看出个中西差异来。
注意:是“差异”,不是“差距”哦!
😄另外,影片据说完全用自然光拍摄,所以画面晦暗模糊,有时甚至连人物表情都难以分辨,虽然观影时有些费眼,倒也很契合旨在反映人性幽微、人心叵测的主题。
索菲亚科波拉之男性、女性心理全解析,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毁灭。
战争背景的配乐、色调阴暗的长镜头,都让人印象深刻。
美国南北战争背景下,但却不是因为某些战争立场原因互相伤害,政治、经济、战争问题都可以轻易化解,而人性的丑恶才是世界矛盾之根源。
片名谓之受骗,是指男女之间、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互相欺骗,女人向来喜欢听到别人的赞扬,然后为之沦陷,遇到不喜欢的事物就嗤之以鼻,遇到喜欢的事物不惜费尽心机也要得到它。
男人向来喜欢沾花惹草,用花言巧语来让自己的异性缘丰富,遇到喜欢的或是不喜欢的都一律照收,若是被套路或是欺骗,总是被愤怒冲昏头脑,用武力解决问题。
【颜值】这部翻拍的,跟原版相比,姑娘们都没啥惊艳或情色的,但男主颜值却差了很多……【相爱相杀?
】爱的不明不白,怼的不明不白……像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团战】这两个版本都没有悬疑或厚黑元素,无论独立作战还是资源互补式的一刀一刀灭了男主,多么好的"战争与和平"剧本嘞,十分可惜……
处处“看破不说破”的感觉…不觉得无聊,也不明白别人是怎么联想到宫斗的…期待本片的成人版,应该是好素材吧
电影色调灰暗,男主也没觉得有多少人见人爱的魅力 科波拉是最大的水货关系户
标准三段式:凤头、猪肚、豹尾。郎一来,芳心乱;争献媚,妒火烧;锯断腿,枉做鬼。
睡前看的 烛光黑乎乎的好萌好香甜
大银幕上的科波拉如梦似幻,删繁就简的故事主线精彩又讽刺。Female gaze和古典主义美学的结合凝练而美妙。
这。。。还不如the Bling Ring呢好嘛。好几处剪辑生硬得仿佛被逛店阉割了一样。试图做成男女多视角,结果哪个人物也没有吃透,角色几乎完全没有动机,很突兀,或者说只有stereotypical, cardboard-like的动机。
森林和阳光都很美,这部电影的构图摄影和空镜教科书式的好,自然光拍摄略显昏暗。剧情一般,一个受伤逃兵打破了几个单身姑娘的平静生活,令她们芳心悸动。约翰太会甜言蜜语,把所有姑娘哄得一愣一愣,然而根本不是真心。所以姑娘们都相互嫉妒争奇斗艳使出浑身解数来勾引,结果换来的是谋杀一个凶暴的威胁者,根本不值得哇。
【北京电影节展映】这是一个因女人争风吃醋,得不到男人第三条腿而怒卸第二条腿的故事…看似是莺歌燕舞男人天堂温柔乡,实则是阴气森森无底深渊。林中摄影空镜很美。但后半段节奏过快,剧情、情感未能铺陈开来便一泻千里,草草收场。部分片段甚至有喜剧感,使观众阵阵发笑,惊悚囚禁感弄得很失败
蠢也许观众仍旧能从一众明星还算合格的表演中获得某种快感,或从考究的景物摄影中满足视听需求。但既不能还原原著精髓,又无法达到前作高度的新版无疑是令人失望的。
麻烦她把Collin 换成Jake gyllenhaal please
好喜欢,摄影棒。
精彩得要死,全程没有人为的诡异氛围造景,导演这种处理手法很高级。采蘑菇的小姑娘,食毒菇的帅逃兵。
枯燥的看不下去,轉去看三集《六人行》再轉回來剛好看到結尾10分鐘,沒有救回來。今晚同時重看了《野蠻遊戲:瘋狂叢林》和《麻辣賤諜》反派都是同個男演員,柯林法洛跟他長的挺像的,我還以為好運到連看三部電影都有同個男演員。想看劇情大綱但是影評區都是無聊的分析。
感觉剧情好单薄但又没着重去处理每个人物的性格刻画,所以在我看来就是一群没见过男人,一见了男人就发情的女人,结果出了事还一起坑男人的感觉。真是没看出来男的有啥大的过错。大家都爱的Fanning我真是喜欢不起来,在所有电影里都是一副“我就是招男人,我就是美”的表情,无趣至极。
戛纳过后这部片子评分低迷,我带着审慎的眼光观影之后,却喜欢的不行,如同喜欢处女之死和迷失东京那样。最会拍少女的导演和最少女的老中青三个年龄层女演员,结合成了这部典雅,含蓄,少女感十足的电影。肖像群画般的构图和古典沉静的用光十分美妙。
又再次感受到配乐对一部电影有多么重要无配乐真的看不太下去……认了半天那个法语女老师是不是邓斯特,还真是……电影不好看,范宁好看
简直莫名其妙…蓝颜祸水的故事。
科波拉用她的“含蓄”来处理这个其实一点都不含蓄的故事,与希格尔的原版相比倒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但恐怕也只有在这些拍什么不拍什么的取舍上能勉强看到一点小聪明和才华了…
Sofia Coppola跪下看《七月与安生》十遍也理解不了东亚人对宫斗戏的理解有多深。不同年龄段女人对男人的态度,单纯的友好,性启蒙层面的引诱,不顾一切以身相许,即便有所动心也在关键时刻理性做决定。我最讨厌这种用角色口播方式交代故事背景的剧本。
去掉了黑奴线和禁忌线,同一个故事却是完全不同的角度,Colin的弱鸡形象也和东木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不再是40年前那样的大男子形象,而是一个没有目标被动的依附于女性的角色,这本是一个很有趣的转变。但非常遗憾,科波拉作为女性导演,对于女性的刻画完全败笔,空洞而脸谱,完全没有老版的鲜明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