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霍元甲》。
应该有很多男孩子崇拜这个人,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男孩子打打闹闹的同时总是把这个名字挂在嘴边。
但是在我大一修艾跃进的《军事理论》时,一个女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矛头直指霍元甲,举座哗然,艾跃进却对她赞赏有加,当即加分以示鼓励,那时我看到他表扬人的为数不多的一次。
那个女生的理由我已经快忘了,大致是说什么个人英雄主义与民族英雄主义的关系。
今天我看《霍元甲》,的确有些不同于儿时印象的东西出现在里面,可能正如李连杰在访谈时说的那样,他想做出一些不同于传统武打电影的东西吧。
农劲荪曾经不只一次的劝霍元甲收手别打了,可是一心惦记着津门第一的霍元甲哪里听得进去。
可是得了津门第一又怎么样?
人家敬重你和怕你是两回事。
津门第一又意味着什么呢?
霍元甲说,站在擂台上你只能赢不能输。
农劲荪说,那你可以不必上擂台啊。
虽然农劲荪是精武体操会的主要资助人和发起者,可是知道他的人并不多。
也许正是这种忍让与退避的态度使得他不像争强好胜的霍元甲那样出名吧。
可是,也正是这种忍让与退避的态度使得他不像争强好胜的霍元甲那样家破人亡。
我们常常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人生抉择,去尝试争取与退一步海阔天空,给我们带来的可能会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曾几何时,我一直梦想能像陶渊明那样,找一个安逸的小村庄平静的生活。
可是我们老师却在课堂上对我们说,现在你想过与世无争的生活谁让啊?
难道你不想你的孩子受到好的教育,难道你不想你孩子过好日子。
那你就得送他去名校,那你就得有钱,那你就得去周旋营生,怎么可能轻松。
然后我就有点绝望了,深知那种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霍元甲就是这样,他一生的目标就是出类拔萃,可是他忘了,或许不是忘了而是没有看到,当他一览众山小的时候,自己正处于峰顶岌岌可危的状态,高处不胜寒,有多少人在觊觎又有多少人在阴谋怎么打败他。
为什么要让自己这么可悲的成为众矢之的呢?
江湖从来没有恩怨了解的一天,难道应对那些生死情仇他就没有累过吗?
终于,霍元甲丧母失女,企图自杀却被救起。
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他看到另一派平和生活的时候,终于跳出了以前的种种束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然后顿悟。
然后开始以振兴国威开启民智强健国人体魄为目标。
跟三年前那个女生口中局限于打斗声名的霍元甲全然不同。
我不知道是电影改编的结果还是那个女生没有全面的去了解霍元甲,只是这个时候的霍元甲是我们乐于见到的。
其实整部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劲荪与安野,他们身上的某些品质与态度是给我最多启示的东西。
劲荪表面的波澜不兴与内在的汹涌澎湃,安野的谦虚平和与重情忠义,都是很难能可贵的品质。
真的很钦佩劲荪的舍家为国。
更加钦佩安野的认真执着。
面对自己敬重的对手,即使知道他身中剧毒不宜再战,但是如果对手全力以赴,自己就应该全力以赴,这才是对他真正的尊重。
霍元甲辞世的时候是四十二岁,已过不惑之年,我想,是当真的不惑吧。
电影里9处杰哥喋喋不休的“道理”: 1.武术最厉害的不是要打倒别人。
无论如何,仁义道德不可丧。
2.人与人之间相处要懂得尊重别人,别人怕你跟敬重你是两码事。
3.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真正要挑战自己的也是你自己。
4.收徒交友,也要看看他的人品、武品,不是大碗地喝酒。
5.人要经常洗洗身子,这样才能清爽地活在世上。
6.生活中要懂得互相尊重,这样才能活得平安快乐。
7.人生在世,有谁能保证件件事公平?
8.仇恨只会生出更多的仇恨。
9.人无法去选择生命的消失,但一定要有勇气走最后一步。
晚上跟猪一起看《霍元甲》,礼拜二是半价票,20元大洋,开场40分钟愣是没看明白导演意图,就一个武士,生下来就不爱读书,偷窥别人练武,最后自己竟然奇迹般地成了武术高手。
他愣是要争个天津第一,这个决心来源于小伙伴对他的欺负,我说的是这个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不健康因素的干扰,所以形成了一种反社会人格,这从他小小年纪便站在擂台上宣布“我一定要打败他”就能看得出来。
后来,在小农主义思想的主宰下,他杀了天津另一个武士,并如愿以偿成了天津第一,与此同时,从小跟他玩大的政治上正确得如同霍元甲爸爸妈妈一样的农姓好友跟他决裂了,他的母亲女儿也被复仇者杀死了。
他也许是万念俱灰,也许是别的什么原因,南漂到了镜头上看是湘西片尾字幕上看是浙江的一个水乡,遇到了一个能准确将秧苗插到洞里的瞎子寡妇,并产生了没有肌肤之亲的奇怪恋情,并组建了一个谁也搞不明白的家庭团体:一个老奶奶(名叫婆婆),一个寡妇瞎子,一个霍元甲。
虽然村里的人年年都上坟,但只有在第七年上坟的时候,霍元甲突然想起他也许应该回天津给母亲大人烧柱香了。
至此,莫名其妙的,所有对白都充满教化、励志意味并完全能做《莫愁》等三元八角杂志的卷首语的,没有任何时代背景的(不信让主人公剪掉辫子试试),情节不知在靠什么推动(也许是霍母的教诲、霍女的那个不知是什么东西的礼物、霍父那一未劈下去反遭人攻击的巴掌)的近1个小时的冗长叙述才算结束。
啊,谢天谢地,大侠终于回到了天津!!
天津是个好地方,真他妈好,7年前(1900)只有中国人没有外国人,7年后(1907)大街上耀武扬威的都是他妈的外国人!!
“搞外国人”——霍元甲突然领悟了侠之大者的真正含义:以前我他妈的只知道跟同胞打,只知道争这个狗屁第一,现在我要为国为民,不跟同胞比武了,就跟老外比。
这个转变让跟他已经决裂并发了一笔小财(不知道他那饭馆是怎么重新装修好的)的农姓玩伴兴奋不已,于是送了一笔钱让他开武馆。
啊,两个人在一个以茶代酒(李连杰显然不怎么会喝盖碗茶,当在《大汉天子》中饰演卫青的粗人农劲松连托盘一起抓起的时候,李显然只抓起了盖和碗,这为他跟日本武士论茶做了铺垫:茶无高下,茶托当然也可有可无了)的饭馆又论起了为国为民之道,李氏拙劣的中文发音外加跟张铁林黄阿妈一摸一样拿捏的手势和面部表情,让人觉得霍皇帝肯定得到过孙中山先生的手把手指教,才有今日的亲民(市井+做作+儒+胡椒粉)样!
大侠到上海开了一个武馆,打败了三个西洋外国人,最后被一个日本外国人暗算,但他明明吐血不止,结果还是死在了台子上,在他死的同时,日本武士的荣耀(虽胜但不承认胜)被彰显出来。
影片本应戛然而止,但那个寡妇怎么办?
导演肯定看过张怕之的《星愿》,于是让李连杰幻化了一下下,让寡妇瞎子流了一滴清凉悠长的泪, GAME OVER!
继《无聊之极》之后,今春的喝碎片彻底玩完,呜呼,无比怀念冯小刚大爷,没有你的日子里,春节他妈的还叫春节吗?
被《无极》差点搞晕,被春晚差点恶心死,本想让霍夜给咱长长精神,没想到霍爷就这么被糟践了一把。
狂吐不止,所幸还有2本《新周刊》,还有1份《南周》,还有一份《天涯》能消遣消遣。
尽管它们也开始自恋,开始莫名其妙,但毕竟,还能打发点无聊时光。
豆瓣是什么呢?
是一个网站,里面可以搜书搜碟搜音乐,自己看完还可以卖,不错不错,推荐一哈。
俺在上面搞了两个豆瓣,一个是第一驱动(卖稿子的),一个是内容消费商联盟(买稿子的),玩玩而已。
无意中,在以前的日记本上看到了一篇高中时期写下日记。
内容如下:今天下午放了一下午假,闲着没事,就到网吧聊天和看电影。
《霍元甲》这部影片,让我印象极其深刻。
他自小出生在武术世家,对武术充满好奇。
那个时候,他只知道练武能强身健体、打败强劲对手和发扬霍家拳。
于是他很狂妄,只想着要成为“津门第一”。
他到处和别人比武,将他的狂妄、好胜心发挥到了极致,最后连好家劲荪都与他断绝好友关系。
由于仇家的报复等种种矛盾,使他陷入茫然,变得不振作。
但他后来遇上了村姑,几年的生活让他渐渐平和了心态。
明白了许多东西。
后来他回到了家乡,向曾经被他打败致死的对手忏悔。
那时,正逢日本帝国侵华,他们企图用除战争以外的方法--武术,来震慑和征服中国人,使中国失去民族尊严和灵魂。
面对日本无耻的侵略野心,中国人民并未为之动摇。
这时,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就是霍元甲。
当他看到日本人竟如此对待中国同胞时,他愤怒了。
他要打败敌人,不是为了天下第一,而是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中国人的尊严。
他向好友农劲孙借了些钱,便踏上了光辉之路。
凭着这股救国的心态,他满怀斗志,打败了各种各样野心勃勃的对手。
以自己的实力向倭寇证明中华民族绝非沉睡的狮子,中国人绝不是东亚病夫。
可是,没有想到,在比武的背后,一些虫豸却另有一个恶毒的计划。
他们在霍元甲比武时,在茶中下了毒药。
致使他身中剧毒,无力战斗。
正当对手劝其保留生命时,他却喊出“自强不息”的口号,使在场的中国人精神振奋,为其加油。
他托着虚弱的身体仍坚持战斗,直到坚持到最后。
而这位日本武士也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武士,他被霍元甲的精神所感动,最后还抓着霍的手高呼“霍—元—甲”三字。
霍元甲最后因剧毒攻心,送医院后经治疗毒发身亡。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精神将随风而逝。
他的精神留存了下来并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自强不息。
我想,这可能就是编剧要以悲剧收场从而提示后人要为之奋斗、前进的缘故。
霍元甲的死是最伟大的,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真可说得上是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我敬佩他。
自古英雄似乎真的气短,从霍元甲到三十年前的李小龙,他们的命运都一样。
霍元甲的扮演者李连杰,听说这是他最后一部动作片了,好可惜,今后将不能看到他精彩的演出了。
我喜欢霍元甲这个人物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是他演的。
他把人物表演得入木三分。
——写于20060310.PS:看来当时那部影片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要不然我不会写那篇日记。
虽然比较幼稚,但是我真心觉得当时写得不错。
前几天才知道原来还有一个“导演剪辑版”,比剧场版本多了30分钟啊!
于是忍不住在网上下了一个导演剪辑版,想看看哪30分钟没看过。
看完之后觉得的确是比剧场版完整得多。
我说怎么演员表里面明明有杨紫琼的名字,但在电影里就是没看到她?
我说怎么到最后都没听到周董的主题曲《霍元甲》,原来那些都被剪掉了呀!
可恶!
被剪的还有:在慈姑村子里,因为一个小孩子偷了邻村一头牛,导致霍元甲和一个泰国人产生一番较量。
当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想到了几个如果——如果你对电影的情节逻辑一点都不挑剔,如果你对角色“只讲哲理,不讲人话”有着绝对的宽容和忍耐力,如果你也并不是一个怀旧的人,不是打算去电影院找回上个世纪80年代看电视剧《霍元甲》的感觉,那你是可以去看一看这一部李连杰版的《霍元甲》的。
袁和平的武打设计在电影的前半部还是有很多独到的创意,非常过瘾,尽管从整个电影的打斗场面来看,给人的感觉是头重脚轻。
据说,这是李连杰最后一部武打片了,至于为什么,似乎还是一个没有抖开的包袱。
不过很明显的是,李连杰“悟道”了——从他面对记者的不问自答、滔滔不绝可以看得出来。
这很像一个孩子突然发现了一间装满玩具的房子,他要把自己的兴奋告诉给大家。
所以,李连杰说他拍的电影不是功夫片,是“武术电影”,他要借着霍元甲表达他从影26年来,对武术和人生的理解与顿悟。
于是在电影里,我们看见失魂落魄的李连杰从天津顺河漂到了我国广西或者云南那样山明水秀的地方(而不是漂进了渤海湾),莫明其妙地被救起并安排在某个村子一户只有一老妇和一个年轻女子的人家里,那个年轻漂亮的盲女孙俪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想起要给叫花子打扮的李连杰洗头,并在洗头时,意味深长地背诵道:“婆婆说,人要经常洗一洗,才能清清爽爽地走在世上。
”电影看到这一幕时,我理解李连杰了:他要通过《霍元甲》这部电影给大家洗一洗。
至于为什么他要给大家洗,完全是李连杰悟道了或者被启蒙了。
悟道当然是一件好事,他要跟大家分享,他要给大家启蒙。
如果你不想在电影院被人洗,那你看这部《霍元甲》可能会很生气,或者哭笑不得。
我们可以承认李连杰搞懂了一些关于武术和人生的道理,但这跟搞懂了什么是电影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最起码,他不明白一个事实:观众掏钱进电影院跟进澡堂子的预期是不一样的。
如果拍了一部电影,就说我这不是功夫片也不是动作片,不愿意投靠任何一个类型,这其实是对电影、对观众、对商业三者的不了解和不尊重。
诚如李安所指出的,华语电影的问题是还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类型片模式。
在明明是商业电影的操作中,我们的制作人或者导演还是太随心所欲、自以为是,大家都不肯摸索、总结和遵守适合中国市场的本土商业电影的规律,我们就永远拍不出成熟与成功的商业电影。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电影人要给观众洗一洗,而是电影人自己把脑子洗一洗。
拍类型片并不丢人,丢人的是我们根本不会拍类型片。
李连杰在2006年拍摄的《霍元甲》的将近两个半小时的导演剪辑版不小心被我看了。
才惊觉这其实是一部完成度很高,且非常优秀的电影。
只是当年上映时实在删去了太多文戏与细节,而恰恰出彩的地方就是这些文戏和细节。
首先片中有大量前后呼应体现出改变。
青年霍元甲血气方刚,一心只想得津门第一。
他和农劲荪站在擂台上问“你听到了吗”农劲荪说“我什么也听不到。
”因为那时两人的心思和目的并不一致。
且农劲荪打心里并不同意霍元甲的做法。
而多年之后,当霍元甲要建立精武体操会,抵抗侵略者,发扬尚武精神。
二人又一次来到了擂台上,霍元甲又问“你听到了吗”农劲荪开心地答道“我听到了!
”此时,两个人的目标才终于一致。
这也侧面体现出了霍元甲这一角色的成长。
另一方面,影片有两处被删去的转场。
这两个场景都是发生在农劲荪的酒楼里。
第一个转场是一个男演员在反串女性戏曲角色;而第二个专场是真正的女演员在场戏。
如果说霍元甲重新回到天津看到街上满是洋人这是周遭环境的改变,那么这两个转场则为群众观念的转变。
因为在以前,女子是不能登台唱戏的。
所以这两个转场用的妙。
可惜上映版被删去了。
同样,霍元甲在乡村生活的戏也被删的差不多了。
而这段戏其实是让霍元甲有所领悟的关键。
在村子里,霍元甲和一头牛住在一起,但这头牛太老了,所以即将离世。
可某天早上去霍元甲发现牛竟然跑到了田里。
村里的孙婆婆于是感叹道“每个人都会死去,关键是看人生有没有遗憾。
如果能够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便可从容赴死。
”这期间,霍元甲依然有一场打戏,是和另一个村子的一个练泰拳的小伙儿。
一开始他不愿意出手,于是被打的很惨,同样是孙婆婆心疼地说“你即便不愿意伤人,可也不能让人害你啊!
”可以说,这两个经历让霍元甲明白了他练武的真正目的,也为后来他能够挺身而出,不让同胞被欺辱,以及最后坦然赴死埋下了伏笔。
这部剧其实融入了李连杰本身对武术甚至世界的思考。
他在剧中提到“武术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只是练武的人有强弱之别。
茶叶本身也没有高下之分,所谓好茶坏茶,是由人来定义的。
而喝茶在于心情,心情到了,所谓好茶坏茶都不重要。
而比武竞技是为了与自我较量。
”这也正我想的一样,世间万物起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谓高低贵贱是人去定义的,这并不是世界的本质。
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点,那也就不会有种族,性别的高低,更不会有歧视与欺压。
尾声:影片中有一处小细节让我很感动。
就是霍元甲在乡村里住了很多年,临走的时候对一直照顾他的姑娘说“这么长时间以来,我都没告诉过你我的名字。
我叫霍元甲。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他说出自己名字的时刻我特别感动。
可能是因为我感觉一直以来都在逃避的他终于有勇气面对自己。
而那一刻盲女月慈摸了摸他的脸,说“我记下了。
”也可能我感动的地方还有两个人的情感。
在那一刻,两人的样子永久地刻在了彼此心中。
影片结尾,霍元甲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宁静的村子,而那一幕更像是一次隔世的重逢。
但凡演了霍元甲的演员,似乎都和佛教有着某些联系,不知这是巧合还是注定,早些年演电视《霍元甲》那个姓黄的演员,演了霍元甲之后就出家了,至今也没有任何消息。
现在演电影《霍元甲》的演员李连杰据说也是个佛教徒,而且就在演这部片子的前后,还在到处大力宣传佛学禅宗,就连这部电影,也有很多佛教哲学攀附,让我觉得蹊跷,我看了霍元甲身平,没发现霍元甲和佛教有什么联系,可能连霍元甲自己也没有想到,怎么演了自己事迹的演员,都和佛教那么密不可分,难道自己身上有什么宝相庄严的东西,让人只能用佛教去诠释?
或者,这也仅仅只是一个巧合。
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评论,我觉得霍元甲是部很不错的片子,如果仅仅把它当作一部武打片,特别是近年来的武打片来看,我觉得还处于上乘。
武打片需要什么?
该有的要素全有了,画面也好看,动作也流利,情节也清楚,逻辑也合理,哲学意味深厚,励志效果明显,抑恶扬善,除暴安良,还顺带宣扬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部电影,有的可以成为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供后代传颂,其余大部分也就是图个新鲜热闹,就像人的大脑,你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念头都精彩绝伦,每一个决定都完美无瑕,人每秒钟要产生多少个念头?
有多少糟粕只有自己最清楚,道德和人格,用最粗俗的方式来演绎谁都会,优雅和完美的品质只是人的一箱情愿,人无完人,电影无完美的电影。
这是规律,无法更改。
所以,我觉得《霍元甲》是部不错的电影,看了就看了,没那么多头绪,没那么多纠葛,就跟李连杰的拳脚一样,干脆、利落、有力。
再者,我们对一部电影的好坏做出判断的确要小心,自从看了《无极》之后,不是有人说该给张艺谋平反了吗?
今天看报纸,又提到《无极》,说是在欧洲首映了,陈凯歌骂《馒头》的作者了,还说要告人家。
其实说句公道话,《无极》要是没那么夸张的宣传,悄悄的放了,也许不一定会受到那么多的批评,你自己把观众的胃口吊的那么高,结果放出来之后又达不到人们心理预期的高度,能不招人骂吗?
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到现在《无极》还不能从人们心里淡去,恰恰说明了人们开始对它寄予的厚望,从这一点上来看,陈凯歌应该感动,至少人们原先非常信任他能够拍出好片子。
再者说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真理,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好坏,离这件事情发生太近,基本上是没办法客观的,衡量一件事情的成败好坏,可能要等这件事情过去很久,得到尘埃落定,月朗星稀,才会拨开迷雾,见到真淳。
电影《霍元甲》应该改名叫《农敬荪》,因为农敬荪才是了不起的人物,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的真英雄。
※以下内容含大量剧情※ 农敬荪对朋友尽义,对国家尽忠。
小时候农敬荪替霍元甲抄书写字,无怨。
长大后,习文的他在乱世不能一展抱负,未有酸秀才的心结,下海经营沽月楼,搞得有声有色,腰缠万贯,却让霍元甲风光豪气。
霍最盛气凌人时,农敢逆耳忠言,苦苦规劝,甚至不惜以绝交来阻止霍铸成大错。
霍把沽月楼打个稀巴烂,最后惹来家破人亡,那时农早已与霍绝交,但农仍暗中为霍保存大宅宗祠。
霍洗心革面要从天津跑到上海打洋鬼子做民族英雄,路费还得农来接济。
霍终于在上海打出名堂,为中国人争了口气,农马上不记前嫌,跑到上海来道贺,甚至还未跟霍说好,便已把沽月楼卖掉,带钱来上海为霍开精武体操会。
精武体操会不是烂仔(流氓)馆,农为体操会立宗旨订会规,会长由霍来做。
农有接受新事物的胸襟和视野,他穿洋装戴眼镜,却没有当汉奸。
他教霍喝咖啡,叫霍走出中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农对事态世情心明如镜,早叫霍不要与四大外敌一次过对打,霍硬要把民族声名尽放在自己身上,到霍与日本的田中对打时毒发,霍说了一句每部戏最有人性的说话:“元甲,不要打啦,没有什么比活下来更重要。
”我把这句话转赠予所有想过轻言放弃生命的朋友。
霍最后要拼死一战,农带头叫了一个不亢不卑的口号:“自强不息”(注意:农不是愤青,他不会说:“打倒东洋鬼子!
”那样失格的话),让霍无论胜负与否,都已赢尽人心,日本高手最后也不得不服,举起霍手以他为胜。
霍元甲要花了几十年兼祸及亲友才懂得武术真谛;农敬荪老早便懂得大智慧,他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知识份子的典范,都是极少中国知识份子能做到的事情。
试想想霍没有农这个朋友会如何。
得朋友如农敬荪,死而无陷;我们国家如果多几个像农敬荪的商人,国家有救。
农敬荪处处为朋友为国家,家财散尽,却连风头都没有机会出一下,是不是很傻瓜呢?
如果你这样想,你才是个傻瓜。
***霍元甲在电影中不是第一英雄,算个第二可以吗?
不成,第二位的英雄是英国大力士奥皮音(O’Brien)。
奥皮音打遍天下无敌手,理应比年青时的霍元甲狂傲,但他被寂寂无名的霍元甲打败时,无恨,举起霍元甲的手以他为胜。
奥皮音不是只是一介武夫,也不需家破人亡才觉悟。
奥皮音是正宗英国绅士,尖酸刻薄的陶才子不是。
其实不需要什么一代宗师、武术至高境界,做人不要把胜负看得过重,服输,多一点大方宽容就可以了。
奥皮音和日本的田中最后都举起霍元甲的手,心服口服,中国人何时有举起对手的手的胸襟?
十三年前买了光盘在家里看过一遍,今天又看了一遍,两遍看到的完全是不同的感受,当年只看到了招式的动,十三年后才发现了贯穿这部电影的,是静。
我认为,即便说这部电影是功夫片的巅峰也毫不为过,这是我所看过的所有功夫电影中,唯一一个表现出了真正的武术精神的。
不管是甄子丹彭于晏,或者成龙洪金宝,他们的功夫片都止于表面的拳脚,只有这一部,十分可贵的着墨于武术精神。
在我年幼习武时,教练首先就告诉我,武术是追求平和的运动,大多数的功夫电影都忘了如此初心,也是可惜。
片中大段的田园描写,把控好了影片的节奏,又将平静的气氛带入电影,不说这段片段在本片中的重要作用,就是把它放到田园文艺片中,也是绝对出色的一段。
霍元甲年轻时饮酒,中年后饮茶,打擂时国外武者嘶吼,霍元甲沉默,都是值得品味之处,这些细节让电影在武术动作的动中表现出武术精神的静,凭借这高难度的一点,就可以打九分以上。
另外,这个电影给我的另一个感觉是真实,“来来来”,“吃,吃”好像已经好久没有电影如此贴近真实的中国了,人物对话也充满了中国哲理,在此不一一细谈。
最后,很多人都说周杰伦的歌好听但与本片不搭,我反到觉得周杰伦的歌与本片搭配是恰到好处,说唱能表现出武打的动感,京腔唱出了武者内心的平静,动静结合,这才唱出了武者。
这首主题曲,可以算是本片的点睛之笔。
重新打分系列。
小时候看的是110分钟的公映版,也觉得挺好看的,后来看到豆瓣评分竟然这么低,还以为是自己童年滤镜的缘故。
最近看了传说中的140分钟导演剪辑版,能理解为什么公映版评分低了。
从导演剪辑版来看,这部作品相比过往的霍元甲影视改编人物形象更复杂。
李连杰驾驭文戏的能力在这个角色身上得到了充分发挥,塑造出一个浑身戾气甚至略带反派气质的青年霍元甲,与传统的大侠形象大相径庭,看得出主创想要做一点颠覆的意图。
公映版中霍元甲的转变过程被剪得只剩几分钟,显得十分突兀。
导演剪辑版则把霍元甲在乡村和大自然的洗礼下走出阴影、重获新生的过程完整呈现,剧情合理太多了。
当然,不合理之处也很明显,比如结尾安排得有些草率,给人感觉是“篇幅差不多了,赶紧安排一场戏升华一下主题收个尾吧”。
这就暴露了导演和编剧谋篇布局能力的不足,前面太拖沓导致没有足够篇幅来让角色回归大众印象中的霍元甲形象,也塞不下一个合理的结尾。
这一缺陷在时间更短的公映版中就显得更突兀了。
同时,对日本武者形象的塑造有些扭捏,又想塑造出一个有武德的武术家形象,又让人觉得只是做做样子,知道霍被下毒也不干预,而是非常实诚地把他打得半死然后举起他的手高呼“霍元甲”,最后骂了几句下毒的日本人。
动作设计方面,除了延续李连杰的飘逸潇洒风格之外,还根据人物性格在前期和后期设计了不同的动作风格。
前期是凶狠凌厉,后期是冷静克制。
另外,片中展现了刀、枪、剑、棍等多种兵器,以及中国武术、拳击、泰拳、空手道等多种武术流派,堪称一次武术文化展演,是非常硬核的功夫片。
好意思说收山之作?圈钱炒作的李大侠
Jet Li必看,霍大侠的生平可不是这样的哦
那时“用武术为国争光”的题材还没泛滥,后来的《叶问》四部曲每一部都是这个套路。动作戏很精彩,结局没处理好。霍元甲都中毒了还要打,给人的感觉是他几年的归隐生活都白过了。
霍元甲除了给国人争了脸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优点。不分青红皂白打架杀人,把人家生日变忌日,连累自家妻女被杀。当他老婆孩子不知道倒了几辈子霉。农劲荪人是真的好,但他有霍元甲这么个朋友也真是倒霉,小时候霍元甲要他替他写作业,长大了霍元甲老找他借钱,不光自己在他那里吃白饭,还带着一溜一溜的人来他这儿吃白饭。霍元甲欠一身债自己逃了,还债要农劲荪还,妻女下葬要来福操办。他真的啥事不干,除了打架。只能说站在国人立场,他确实给国家长脸。但站在人的立场,他跟个扫把星一样,跟他扯上关系的人都很倒霉,小则劳财伤力,大则家破人亡。这片里他遇到瞎女月慈,也是害人家一个残疾人夜里替他返工插秧……而且他还吸毒。。。这人品烂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部奠定了我超级讨厌李连杰的基础。给两星是勉强场面还过得去
太生硬的说教,但打得还可以
85/100 光芒四射的导演剪辑版,李连杰以武入哲的代表作,于仁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霍元甲,从青年的傲气到中年的心平气和,开始悟道,过程转变很精彩,袁和平的动作更是锦上添花,几场动作戏精彩至极。
一部主打以武悟道的电影,却表现不出应该拥有的内涵
动作很漂亮,人物表演也行,失败在台词设计上
141 分钟(香港导演剪辑版) 电影的对白实在是。。
这个体量的大片,剧本之烂,可当第一。李连杰最重要的功夫片?他最差的功夫片更没争议一点。连八爷的动作戏都带偏,血肉模糊戾气爆表,镜头乱切打空气般无力。霍家人没告你真的太善良了
140分钟导演剪辑版,说是李连杰武侠片最后的高峰毫不为过,前半段的戾气满满和后四十分钟的宗师气质演的毫无违和感,那时的李连杰已经开始往影帝之路走近了。电影本身水准也够高,打戏文戏均有出彩之处,若是去掉一些匠气,增添一丝灵气会更加完美。
除了剧本和演员演技,其他都不错。李连杰前半部分的演技实在糟糕,也许他只适合演一种角色。最精彩的还是比武场面。
就......能把一个武术大师的传记拍得如此生硬和煽情,其实还挺离谱的。怎么说呢就好比在饥荒年代你饭都吃不饱还强行喂你吃一把精神鸦片,告诉你习武爱国就完事了。
真的是不喜欢武打...
传奇的故事,叹为观止的武打,第一次看到孙俪演出。场外的故事也很精彩。
只是第一印象,一般。不知道是因为片子被电影院剪得太龌龊,还是因为电视剧的缘故对霍元甲的印象太好。还要再看。
第一次看得时候有些不满意,觉得这个霍元甲前面太张狂,中间太颓丧,最后太悲惨。后来,年纪又长了几岁,再回头看,感慨万千,除了几场打戏漂亮外,起起伏伏的人生路,写尽了人生际遇,书不尽的做人道理,动作片拍出这么饱满的人生思考,生命题目,实在是厉害,值得每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再品一品。
回归了,再怎么差也比在国外拍的那些片子好看,最少开始说故事了。。。
一直觉得霍元甲只是一介武夫,跟黄飞鸿比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