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秦腔就是这么来的,说话嗓门大,吼来吼去,这不是用力过猛,是当地人就这么说。
弹幕一群00后和南方人喷,说不真实,假,用力过猛。
你们知道中国西北的农村真实就是这样吗?
别说九十年代了,00年代甘肃很多农村也是这样的呀。
这剧真的良心好剧,服化道太真实了,场景太真实了。
剧情紧凑不拖沓,也没有高大全不违和。
正在追,不得不说真的上头了。
然后看弹幕里有刷方言问题,说演员为什么不说普通话?
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非得用普通话?
说什么不看字幕听不懂就很扯,有网友说“看美剧、英剧的人也不是所有人都听得懂英语,不是照样要字幕吗?
不是照样看得很嗨吗”个人觉得很对,英语也分英音、美音的。
有人还特别喜欢英国口音。
转回国内的电视剧,实在没必要苛求所有的电视剧都要说普通话。
再者,就算是现在,除了北上广等一些大城市,大部分人在自己的家乡都是会说方言,何况是剧中所体现的年代,人口流动本来就不大,出过省的都不多,说方言多正常。
就算有说普通话的,都是带着口音的。
我老家鄂尔多斯,与山、陕交界,方言、口音与陕西话、山西话类似,剧中人物大部分对话能听得懂。
虽然作为90后,可从小一直说方言,就算上学后被要求说普通话,但口音依旧重,直到17、8以后,口音才算逐渐矫正过来。
就算如此,在用普通话跟人交流时,只要稍微不注意,一些带着口音的方言发音还是会被带出来,甚至有些字的发音始终无法摆脱方言的影响。
西北人口音重,一般人就算说普通话,那个口音和说话腔调一听就知道大概是哪里人。
就像我小时候,只要一听别人说话的腔调,就知道对方是不是蒙古族。
因为中国地方大,方言多,才会有人说,以前在中国出个省就跟出个国似的。
所以才会有普通话,方便大家交流。
记得有些剧里,所有演员都说着普通话,但会出现类似“听口音你不像这里人”的台词,所以常常会觉得很扯,一口标准的、没有任何口音的普通话配上这样的台词往往就很奇怪。
所以,喜欢听方言的,就看说方言的版本。
不喜欢听方言的,据说有配音版,那就去看配音版的,没什么好纠结的。
还有一点想要补充一下,刚开始看剧的时候,有人喷热轧依胸部的问题。
剧中看的出来她胸部大且下垂,显然没有穿塑形的内衣。
拍摄的时候正赶上她生完孩子正在哺乳期,弹幕里有有很多用哺乳期刷屏,好让喷子们保持对女性和母亲这一角色的善意。
个人觉得的吧,演员在哺乳是一方面,而从另外一方面讲,这样似乎更贴近角色一点。
水花家本来就是农村人又穷,丈夫还残疾了,没有那个习惯和也没有条件像城里的女人那样,专门去买内衣穿。
我记得小时候在老家,确实见到过有的阿姨就不会穿人们现在司空见惯的内衣,不习惯一是方面,另一方面,吃过苦的人是真舍不得花这个钱。
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胸部小不穿内衣还好,胸部大了不穿内衣,真的会被一些没口德的人开些恶毒的玩笑。
很少能看见这样的国产剧。
开分9.1,放在近几年来,已然属于精品行列。
然而过了没几天,一看评分,人傻了。
直接飙到豆瓣9.4了。
到底是怎样的一部国产剧,能这么厉害?
今天,必须得来聊一聊了——
山海情 (2021)9.2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孔笙 孙墨龙 / 黄轩 张嘉益
“国剧门脸”正午阳光出品。
导演孔笙、孙墨龙,代表作《父母爱情》《闯关东》《琅琊榜》等。
卡司更是国剧顶配:黄轩、张嘉益、闫妮、姚晨、热依扎、郭京飞、祖峰……等等。
而最让人诧异的,这竟然是一部以“扶贫”为主题的电视剧。
如此声势浩大的主旋律国剧,总共也就23集。
十足良心。
既然是一部扶贫剧,离不开一个“穷”字。
有多穷?
穷到兄弟三人只有一条裤子,谁有事谁就换着穿出门;
穷到就为了一头驴和一口水窖,就把女儿嫁了;
穷到就连扶贫的珍珠鸡,都偷摸着吃掉,全靠贫困补贴支撑着过日子。
90年代的宁夏西海固,“锅里缺粮、缸里缺水、身上没钱”,都是常态。
穷惯了的百姓们,人人都是一副灰头土脸的苦相。
马得福(黄轩 饰)就来自于西海固的一个小村落,涌泉村。
从农校刚毕业的马得福,参加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吊庄移民”。
为了摆脱“苦瘠甲天下”的局面,宁夏推行了“吊庄移民”政策。
分批次将村民们搬迁至银川附近的玉泉营平原上,开荒拓土,发展生产,建立新家园。
参与吊庄的村民们不但可以一块新地,还能有政府的补贴。
急于摆脱贫穷的村民们,争先恐后地报名了。
然而没过几天,涌泉村报名吊庄的七户人家,跑了。
马得福的工作任务,便是协助吊庄办的张主任,到涌泉村把这七户人家给带回玉泉营。
心生好奇的马得福问张主任,玉泉营到底怎么样?
不仅靠近包兰铁路,周边又有国营农场,离乡镇、银川市也都不远。
尤其未来把扬水站修好之后,就能大大的解决最急迫的水源问题。
“虽然现在条件艰苦,但以后肯定好。
”
得福想不明白,明明是前景无限的好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临阵脱逃?
太苦了。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
”
“再去,蚊子都把人吃了!
”
害怕失去的人们不愿意走出去,却依然有备受压迫的人们渴望逃离。
得福的青梅竹马水花(热依扎 饰),选择了逃婚。
一头驴,一口水窖,成为了水花被嫁到邻村的筹码。
就在水花逃跑的不到一天时间里, 她爹就被男方家属给打了。
无奈之下,水花只能认命,回到了村里,选择出嫁。
涌泉村再怎么穷苦,起码还有祖辈留下来的家业;而一旦迁去移民区,所有的一切便要重新开始。
戈壁荒漠,沙尘飞扬,干涸无依。
未来不管再怎么美好,它都看不见、摸不着,更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来。
解决吊庄移民问题,还只是“扶贫”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为了调动村民积极性,马得福的父亲马喊水(张嘉益 饰)身先士卒,带头吊庄移民,成为了戈壁荒漠上的第一批开荒者。
经过了几年努力,移民区终于初具规模。
越来越多的村民响应号召,纷纷拖家带口,参与到吊庄移民中来。
盼望了已久的好日子,是真的要到来了吗?
不过只是路途上的一场沙尘暴,就又把他们吓回原形。
实际上,移民区的发展依然缓慢又艰难。
漫天肆虐的沙尘暴,荒漠依旧望不到头。
交通闭塞,从城镇到村庄依然需要徒步穿越几十公里。
没有医院,没有医生,生病靠自我痊愈,或是一些来路不明的土方子;没有小学,孩子不是放羊,就是到处晃荡。
水里灌溉工程也没有建成,取水只能一车一车往回拉。
就连电力都因为移民数量不够,迟迟未能通电。
为了兑现诺言,张主任和马得福磨破嘴皮,终于将供电指标从80户降到了60户。
好巧不巧,辛辛苦苦带来的移民户,又跑了。
数来数去,就只有59户。
但偏偏缺这一户,就是没能达标,就是不能通电。
马得福天天堵在供电所门口,为的就是求得所长能网开一面。
电力好不容易有些眉目了,春灌又出现了新的困难。
早前一直由邻村的扬水站负责供水,正是麦苗生长的时期,水却断了。
理由很简单:因为你们没交水费。
交上了高昂的水费后,放出来的水,却根本无法灌溉。
明摆着就是欺负人。
眼睁睁看着麦苗快要枯萎,马得福又再次上访,带着村民们找到了领导开会的地方,希望能够讨个公道。
解决了最基本的水电问题,而移民区的发展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1996年9月,党中央实施东西部对口协作扶贫,其中福建对口宁夏,并将在西海固的吊装移民区中设立一个行政村,叫闽宁村。
福建为闽,宁夏为宁,相距千里的两个地方就这样联系到了一起。
一方面,福建省给西海固带来了新的项目与帮扶资金,同时还引进了全新的生产技术,大力发展菌草产业。
另一方面,宁夏也对福建进行劳务输出,许多的年轻人到福建打工,曾经看不见、摸不到的未来,好像真的要来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山海情》真的很“土”。
一部被称之为“土”的电视剧,在以往的评判标准里,也就意味着落伍、过时。
而《山海情》的这份“土”,却土得朴实动人。
不甘认命的马得福,自始至终都在为了改变命运,而不停奔波。
从吊庄移民、通水通电,再到投资种蘑菇,他有过怀疑,却从未想过放弃。
他所有的努力,为的只不过是挂在嘴边那一句,“不能对不住那些让我动员来吊庄移民的老乡”。
他不完美,思维存在局限性,有时鲁莽、冲动、过于理想化。
但他却愿意打破常规,上访争取,心中始终充满热血。
即便命运再怎么对他不公,他都选择抗争。
与马得福恰恰相反,水花选择了认命,却从不屈服于命运。
丈夫因为挖水窖而残疾,水花并没有因此而泄气,而是撑起了这个命运安排的小家。
一个人拖着残疾的丈夫和女儿,步行七天七夜到移民区,为的不过是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耕田建房,照顾丈夫,赚钱养家,她从未有一声怨言。
学种蘑菇赚钱,给丈夫买轮椅,还开起了小卖部。
即便是认命,却也着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改变了命运。
差点遭遇矿难,捡回一条命回村,靠种蘑菇走上致富之路的得宝;一气之下到福建打工,对抗歧视、见义勇为成为先进代表的麦苗;
操着一口福建普通话,却一心带着西海固人民脱贫的陈金山县长;
原本被迫指导村民种蘑菇脱贫,却为了调动民众积极性,不惜赔本倒贴的凌教授;
全身心投入教学事业、用生命也要拦下学生们辍学打工的白校长……
《山海情》并不是针对某位人物光辉事迹的颂歌,而是一个群像故事,是时代的缩影。
西北人的热血与坚毅,在黄沙肆虐的戈壁滩上,铸成了一座希望之城。
主旋律电视剧之所以有距离感,大都是因为凌驾于时代之上,以俯视的角度叙事。
我们只感受到了时间的推移,却看不见那些贴于地面的、切实存在的改变。
但《山海情》做到了,迎着风沙,贴着黄土,向我们娓娓道来。
有观众这样评价《山海情》:“它的叙事是黄土的,村落的,晨曦的,露珠的,俯仰在大地的,却又从泥壤里润泽出清甜的溪流来。
”
时代的浪潮是如此汹涌,星星点点之间的人们又是如此渺小。
他们的困难,他们的痛苦,还有他们的坚守与拼搏。
这片黄土之上发生的故事,也汇集成了一个时代。
这份“土”,真实得残酷,却也弥足珍贵。
*本文作者:DD
看了前五集,真的好看啊!!!!!
南方长大的孩子要看,没有吃过苦的孩子要看,那些抱怨现在生活不好的孩子也要看!!!
作为一个西北边疆长大的人,全片太有代入感了,他们吃的羊,他们说的方言,还有满目的戈壁荒滩,那都曾是我长大的地方,那是祖祖辈辈们用汗水铺成的家乡,是现在是后代口中“美丽的、独特的风景”我的外公外婆也是福建人,当时也是相应国家号召,作为那个年代的第一批大学生,放弃了沿海安逸富足的生活,毅然去了那寸草不生的边关开疆拓土。
看到剧里福建扶贫的同志穿着衬衣拿着皮包坐着绿皮车来到西部,干到清晨起来就流鼻血(这些细节真的好真实啊!
)这么艰苦的环境,这些干部依然在呕心沥血的工作,要帮助这些素不相识的人们脱离贫困。
我真是热泪盈眶,我的外公外婆,也曾是这样啊,也曾是这样的辛苦,却也这样满怀热情,满怀希望。
外公去世了,他将自己留在了福建几千公里外的边疆,那是他奋斗一生的地方,外婆说,以后她也会再回到那里。
现在的年轻人,我们抱怨很多,我们想要很多,是因为其实已经拥有很多,却不知足。
那个年代的人,什么都没有,却为了一口水,一个馒头欢呼雀跃。
最令我感动的一瞬间是,村里给水花家分了一块地,那是用粉笔圈出来的一片黄土,告诉她以后你就可以在这里盖房子,水花看着这片满是沙石的土地笑的那么开心,她说了好几遍“这是我的家”。。。
美好的生活是要靠双手奋斗的,那些现在看不见的希望会在以后实现的,有手,有力气,就有希望。
这片子拍的可真好啊。
短短5集我就激动的鼓掌很多次,鼻头酸了很多次。
我想回家,去我外公外婆工作过的村里看一看,想去外公的坟前告诉他,现在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好,他曾奋斗过的那片荒滩现在是城市,是绿野。
我也想回福建,去拥抱我的外婆,告诉她,外婆你再陪我们久一些,我要带你看更美好的未来。
心疼、哽咽、流泪,一口气看完了十一集,那发生在甘肃乡村的贫穷落后愚昧的事情,我都见证过。
90年代的包办婚姻也是真实存在的,我的两个姑姑就是家里太穷了被嫁给了现在的姑父,听说是家里连煤都没有了,奶奶用大姑换了一车蜂窝煤,不然呢,她们也曾有自由恋爱的机会,某个当老师的年轻男子也曾经试图抓住她们的手。
妈妈当年被许配给同村一个教书的,但因为想离娘家远点,才嫁给了别村的我的父亲,没有自由恋爱的说法。
我曾经以为自己那贫瘠的生活永远不会有人感兴趣,永远就像晚秋时节,我怎么捡都捡不净的麦粒沉入泥土里。
当我成年后,在暗黑的夜里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遇见那些老婆子们蹒跚着在她们的门口张望时,我也曾想过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写些文字,但我没有那份能力,直到我读到贾平凹的《秦腔》,这是第一部让我有百分之六十共鸣的小说,那些鸡零狗碎的生活,嘴上老念叨着“破烦”的人们,让我第一次在脑海里复盘出我的乡亲,这部小说更多带着一种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无可避免趋于衰落的哀婉,在某种意义上我不敢去面对,因为总想起那在寒冷天一个人蜷缩在土炕的我的外婆,五六个孩子们都进城了,都有无法悉心陪伴的理由,我感到酸涩。
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遇见了这部比《秦腔》更能引起我触动的电视剧(文艺作品),一口气看到十一集,眼睛里一直憋着泪,那被包办的婚姻,复杂的无法用对错说清楚,这让我想起手艺人的外公当年本要举家迁往新疆去过好日子,却因为一个留守的妹子放弃了脱贫的机会,一辈子留在了甘肃的那个很穷很穷的村子,我常常想,如果外公的故事能拍出一部电视剧,也会是很精彩的。
这个电视剧呈现的一部分很美,惨烈的或者是暴力的,都让我看到了故乡的影子:那个被人叫“偏脸”的老婆子,不知道何时在哪里死去,她的比茅草还残破的屋子还停留在桥的那边;小学六年每年的冬天都要轮到两次生火,凌晨四点多,妈妈就背着柴火领我到学校生炉子,星星布满了天空,我只想着让妈妈把火生的旺一些,不要半路灭了,我会遭同学的笑话;周五的下午放学很早,我会带着弟弟去自留地里,看妈妈爸爸挖土豆,那大约是童年最幸福的记忆了,即使是盛夏的八月,天气也微凉;七月的时候,妈妈就跟着一群女人去武威一带当麦客,给人割麦子,七八天就能收入五六百块钱,我跟弟弟在家里做着留守儿童,等妈妈回来时,我们已经认不得她了;永远是马铃薯窖在地里,那是最好的伙食,妈妈给我们改善伙食的时候,总是会炒土豆条,弟弟总是请求妈妈给他的米饭碗里多浇一点“水水”(土豆的汁)。
得宝一个人去新疆的那段看的钻心的疼,我想起第一次走出大山是上大学的时候,那天,我一个人跟着高中的同学就走了,20多个小时的硬座,我穿着一件灰色的运动裤,白色的针织衫,就莽撞的踏上了东面的土地。
后来的四年,都是一个人,我就这样走出了西北的天空。
记得很小的时候,一年级,老师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我说是“博士”,原因是听到父亲他们谈起隔壁村一个男的考了博士,在中科院当院士,都在称赞他的牛逼,我还纳闷博士(“白事”老家念(bo))?
是红白喜事的那个白,那红事是不是更牛逼?
这就是我幼稚的愚昧的童年的一部分。
看到剧里的女性角色,我总是想起我的母亲,当时因为被邻居劝说放羊很好玩就不念书了,外公给买了一群羊,再后来争取到机会去了县城的地毯厂当女工,然后又回来,嫁人,生孩子,她好像始终都没有把握住本该属于她的机会,但她在我心里,是很厉害的人。
她受过的苦,不比水花少。
电视剧里还有一些方言听来也很是亲切,“没麻达”,“好着尼”,白校长吃饭的碗我小时候也在用,得福家里的墙围子,跟我们家里的一模一样。
一时冲动写了这些,可能还会增加吧,这是我的00年代,我很感动。
我是宁夏人,西海固地区主要是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市(地级市),这几个地方方言和陕西话差不多,本人86年生,小时候就住的那样土坯房,一到冬天经常沙尘暴,电视剧情没毛病,福建对口帮扶我们县的是福建一个叫石狮的地方,感谢福建人,不过现在应该再沒有那样的地方了,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好多了,电视里的一个客车司机说的方言是银川和贺兰一带的方言,这点细节拍的太好了,一下子把我这个宁夏人带入剧情中了,那些打一星两星的好奇怪,我一个宁夏乡村土生土长的沒挑出一丝毛病(看到第6集),支持此剧!!!!
我是宁夏永宁县的女子,我喜欢孔笙导演和正午阳光,感谢你们真实的把我们宁夏闽宁镇拍的如此美好,过去远远比这困难!
我们在西海固要想上学,早上四点起床翻过大山中午吃的是家长给煮的洋芋,晚上翻山回家天都黑了!
全家追着看这部电视剧,我和妈妈哭了好几次,谢谢政府!
谢谢孔笙导演!
最后谢谢福建的同胞,谢谢你们培养了林占嬉这样的教授,让我们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
最后的最后让我明白了只要勤劳就有收货,我们再也不是穷乡僻壤出刁民的那类人!
我是西海固人,穷是西海固撕不掉的标签,我的记忆中父辈们一直靠天吃饭,那时候父亲总是拿着那本老黄历发愁:“看今年的年景,九龙治水,三人分一饼”,那意思就是又旱了,因为老先人说“龙多了靠旱,媳妇儿多了没人做饭”,旱是穷的代名词,听父亲说旧社会西海固到处都是土匪,“穷山恶水出刁民”,刁民也是没奈何。
有人觉得水花拉着架子车拖家带口7天走300公里不现实,那是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小时候我们村有人步行几千公里上新疆、走西口。
扒火车那段小时候我们村也发生过,有人因此被判刑。
我看到水花光着脚在和泥,什么是好演员,这就是好演员,热依扎就是好演员,记忆中小时候盖土胚房就那样和泥。
不要说西海固方言和陕西方言的区别,虽然我自己也感觉南腔北调,但西海固方言在外地人听来差比不大,即便是西海固,不同地域也有细微差别。
这才叫中国电视剧!!
这才叫一群演员,而不是穿个衣裳就以为能演个人的流量派。
从演员来说都是老戏骨,不掺一点假的,热扎依的哭戏更是惊艳到了我,那个年代没有上过多少学的姑娘,那种想掌握自己命运的一点点勇敢与胆怯,被父亲相当于强卖的嫁人的委屈和无奈,演绎地很棒。
从台词来说,很接地气了,给我一种回到村子的感觉,叔叔大爷嘴碎叨叨的样子真的还挺有意思的。
从剧本来说,我觉得围绕脱贫攻坚这么红的主题要演绎到观众心里去很难,要花大心思,导演编剧一个剧组都费了大功夫,能看得出来。
几个孩子带着水花逃跑的那个长镜头,既拍出了艺术的美感,也体现了西北高原的贫瘠宽阔和那群少年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样子的,没有见过火车,没有见过高楼,但两集看下来你会很明显感觉到那个年代的人们过的很苦是真的,但精神粮食却很丰富,老支书说的一句话很在理:没有奔头的日子那才叫苦,有奔头苦什么。
《山海情》和我我看《山海情》,平均每集哭两到三次。
所以觉得有必要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我生于银川,长于银川,童年的快乐时期都在盐池县凉台村度过,我没想过有一天我会郑重其事地写下这个小村子的名字,看,这就是《山海情》赐予我的力量吧——郑重地说出自己长大的农村,说出宁夏。
一、戈壁滩那片旷野,我是去年才意识到,原来那就是“戈壁滩”啊。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身处那片旷野中,是小学时,那个时期流行在家里受点委屈就离家出走。
当时为什么会产生离家出走这个念头已经完全不记得了。
但是,我记得,当我走出家门,将那几间土房远远地甩在身后,正面朝向那片旷野时,风声在我的耳边大声地叫着,很吵,甚至大过我心里的声音。
当时的那个小孩,没想过远方有什么,只想通过逃离这种方式报复大人。
可能连一千米都没有走出,一望无际地旷野就在我眼前,虽然远处的一棵大树给我少许安慰,没有那么“一无所有”,我还是害怕了,害怕空旷,害怕一望无际地黄土地,害怕一望无际地了无生机。
我在那片黄土地上见过的生物,就是贴着地面的“沙坡坡”(壁虎的一种),和吃多了打舌头的“甜瓜子”(奶瓜瓜)。
再后来,仔细端详这旷野的时候,竟然就是大学时决定离开宁夏在外地找工作。
我坐在车的后座,那天阴天,铅灰色天空,和黄土地,那种大,不是大海的大,就像是天和地在比赛谁更空旷更大。
在这种阴沉地氛围中,我甚至没有反问自己做的选择对不对,就是心里在和这大天大地告别,一次真正的告别,两个小时的车程,不敢哭,因为我爸妈在车上。
我知道我在别的地方见不着这天这地了,那是第一次发现了它的好,第一次发现我和这贫瘠地地方这么像。
再后来,我回来了,想起自己曾经在心里那么严肃地和它告别过,觉得自己有点可笑,又觉得自己很幸运。
还好回来了。
再后来,我仔细思考过,我是更像贺兰山还是更像这戈壁滩。
“戈壁滩”这三个字才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脑中。
戈壁滩很大,小小的四个少年在戈壁滩上追逐打闹,夕阳下跳脱的剪影是这戈壁滩上最生机勃勃动人心弦的礼物。
所以剧以四个少年和水花的逃跑为开篇,在激昂地交响乐中,这五个人是音符,是做白如梦的勇气,是唐吉坷德式的可笑可悲可叹可敬。
他们代表着人类做梦的权力,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配得上“更好”的原因。
这种高级的处理方式,一下子就把一部扶贫剧上升为适用于所有人的电视剧了,它不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一部真正撞击人心的艺术作品。
不考虑结果,这就是少年气的做法,愿我们永远能有这份少年之气,多多修炼,使它成为狭义之气。
高大梧桐树下的秋千是浪漫的。
这戈壁,也是浪漫的。
只不过这浪漫的影子太大了,因为这戈壁大啊,阳光从侧面一打,这影子大的没边了。
戈壁的浪漫是苦难的浪漫。
得福拖着一行人,从有车的地方到吊庄,他们走啊走啊,看到这里时,我知道,这部剧是讲我的故事——我奶奶家离有车的地方,要走二里地。
二里地只是一个形容词,不是一个量词,如果以一个小孩的速度,要走两个小时。
小时候,奶奶家没有车,村上有钱的人家才有摩托车,我姥姥家就有,姥姥家当时也没钱啊。
所以得福他们走的那段路,就是我走的路。
尤其是当了妈妈后,看秀儿抱着孩子走那段路,那段路在我心里更长了。
小时候,我晕车,在吴忠中转大巴车的时候,我奶奶要往肚脐眼周围给我抹风油精,掀起我妈给我新买的衣服。
那套衣服是一套卡通人物的夏装,不好看,但它是新的,在车站里,我奶奶一边说着,唉娃娃头皮都变绿了,一边在墙根给我抹风油精。
我还是晕车,一边晕车,一边想,只要让我下了车,走多远我都不怕,一路我都要央求奶奶,既然要走那么远的路,干脆现在就下车走。
也许是因为这个,我到现在,经常梦到我在戈壁滩上走啊走啊,翻了一个山丘又一个。
那段路不通车,我奶奶家到姥姥家也不通车。
在一个半夜,我爸喝多了,非吵着要回奶奶家,我的姨夫们,组成一个车队,在一个冬天的半夜把我们一家人送到奶奶家,一大队伍的人,我顾着害怕,不记得冷不冷,只是四姨夫红色的小型摩托车,后面还有个铁筐,不和谐地搁在摩托车后面。
在土路上,车灯随着地面的坑洼上上下下。
还有一次,我坐同村人的摩托车去姥姥家,一路上因为路上沙子太大,摩托车一直倒,前座的亲戚每次要用腿支住摩托车我才不会滚下去,结果下车的时候太紧张了,小腿挨着摩托车排气管,被烫伤了,我姥姥急得到处找去年的西瓜汁给我洗伤口。
那样的路,人们每周六早上要去赶集,买蔬菜。
所以我爷爷总用猪油拌米饭吃。
二、黄轩的歪头杀得福去找电了,镇上的副局长和另一个副局长商量能不能59户给拉电,得知结果后,兴奋地黄轩歪了一下头,他听懂了,这是他对这个结果的反应,这一个歪头,胜过任何多余的表演。
三、第60户来了谁能想到,第60户,是步行从西海固来到吊庄的水花呢?水花站在自己家的宅基地上,重复着这就是我的家了。
不管前面59户出于什么原因来的吊庄,水花是这里的第一户死心塌地想在这里安家的人。
是这个村真正的第一户“本地人”。
再苦难的日子,有希望,满怀希望,哪怕那希望是一个小火苗,足以照亮水花的心。
所以我也要像水花一样,把我心里的灯点亮,坚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坚信我能做到。
一个心里亮堂堂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过什么样的日子都是顺理成章、心安理得的。
四、宁夏话除了前后鼻音不分,冲天之外,宁夏话不是这么说的啊,不是陕北话啊。
五、海常年干旱。
这四个字很干瘪。
干旱,对我的直接影响就是皮肤不好,有沙眼。
直到上初中,每到春天,刮沙子。
骑自行车上学特别费劲。
有一次在上学路上看到一个小女孩坐在自行车后座,整个头被一块透明的红色纱布裹起来。
我当时羡慕有三:一是她可以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二是她可以闭着眼睛坐在自行车上,三是她那块红色纱布看起来挡风沙很实用啊。
于是,第二天我也用一块透明纱布把整个头包住才去上学,被同学嘲笑了才作罢。
从小每年夏天在我耳边都会想起的一句话是,今年又是旱年,你看那块云,那就是三年大旱的兆头啊。
所以,我几乎没见过旱地里的荞麦长过脚踝。
每年打出来的荞麦面也不多,再后来,没人愿意再中旱地了,吃荞麦的人也越来越少,荞麦搅团我也再没吃过。
但是有一年,只有一年,那副场景在我记忆中永远有一席之地。
我爸开车临时带我们回家,回家路上还在下雨,我们担心极了,雨天路滑,我爸执意要开车回老家,就我爸这份任性,把我多年的晕车都治好了,大家都以为坐自己爸开的车舒服,治好了晕车,其实是他开车的风格让我只顾得担心了。
但是刚回到小时候经常步行二里地的那段路,雨就停了,大块朵朵地白云低低地堆在天上,都快堆到地面上了。
二里地旁边的旱地,长满了紫色的荞麦花,高过人膝盖的荞麦花密密丛丛, 我从来没见过长得那么密的荞麦,我从来不知道荞麦花是淡紫色的。
最妙的是,潮湿地空气中还弥漫着荞麦花的香气,不袭人,比高级香水还柔和、还谦虚的香气。
我大口大口贪婪地闻着,看着,想:这就是丰收的喜悦啊。
我从来不知道我老家这么美。
我想,再没有哪里能比得上那天的老家了。
很很很可惜,那个时候,我脑子里全是小我,甚至连下车转转这个要求都不懂、不愿、不敢向我爸提。
到了小爸家,我小爸遗憾地说,今年没种旱地,种旱地的人今年能打上荞麦面了。
也许,这个场景,就让我这颗常年干旱的心来一次彻头彻尾地湿润。
直至今天,我经常会想起那些荞麦花。
所以,我特别懂,麦苗她们几个人去海边忘记回厂时间的心情。
我第一次看到大海时,小时候关于山的那边是海、贝壳里有大海的声音等等幻想,一下子全实现了。
梦实现了,就是那种感觉。
没想到有生之年会见到大海。
我以为那是别人的生活。
一到青岛火车站,兴奋地跑去旁边的大海,脱了鞋子和袜子,不顾脏不脏,人多不多,各种照相,脚底就被岩石上镶嵌的贝壳划了很深的伤口,留了很多血。
六、盐碱地 电视剧为了演员美观,演员颧骨的红色很浅。
前些年,老家的女孩子们颧骨的红色还很深,这几年见不到了。
护肤品还是有用啊,姐妹们,对自己的脸要好一点啊。
脸上的红血丝好养,牙齿上的黄色锈斑就不好养了。
老家的人常年喝黄河水,那一段的黄河水盐碱度高。
男人们因为抽烟、卫生习惯,牙看不出本色。
女孩子们,一笑,一条黄色的曲线,从一至终,门牙尤其明显,穿过所有牙齿的中间。
亲戚家的小姨先做了烤瓷牙,我妈十几年前也做了。
水分中盐碱含量大,土地也受了影响。
水分蒸发,留下盐碱浮在土地表面,像牙齿上那条线一样,只不过它们是白色的,在土地上画着图。
所以才有了盐池滩羊。
盐池滩羊,就是吃了盐碱地上的草,顺便补充了盐,又加上盐碱地植被不易生存,所以羊儿们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吃饱肚子,所以肉质才那么鲜美。
只不过,我上初中的时候,国家就禁牧了,先是山羊,山羊不仅吃草还吃草根,最开始不让养山羊,后来为了保护草原,就彻底禁牧了。
我小爸和大舅,半夜放羊,干部们半夜抓放羊的,转到一只,罚款上千。
《舌尖上的中国》说吴忠的小夫妻给羊儿们在羊圈里喂玉米,能仿照羊儿们放养的生存环境,我听了好笑。
我对山羊的最后一次印象,就是我爷爷用平板车拉了好几只死羊,其中一只就是黑色的成年山羊,嘴里还吐着白沫,爷爷说羊生病了,我说那咱们吃了,爷爷说不能吃死羊,它们得了不知道什么的病,还是小孩的我心疼爷爷的羊。
七、水 刚开始看山海情,是跟着小欧,从中间的一集,看的是村民们为了灌溉地里的一点点小麦,等水渠里来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水终于来了,水一点点从水渠地那端哗哗地流过来,村民们高兴,欢呼雀跃。
这件事,莫名戳到我的泪点。
好像是我的麦子,是我等了那么多天,水终于来了,当水哗哗流过来的时候,我喜极而泣。
那哗哗哗的水,从远远的那头,终于流过来了,流到我的心里,顺着我的眼睛流下来。
有一集,喊水叔和大有叔拉着大铁桶去拉水。
我又看到了我大舅拉着他的平板车,平板车上放着大铁油桶,桶擦得干干净净,一根黑色厚厚的胶皮管子,一头拧在水管上,一头放桶里,用嘴使劲吸,洗到水立刻搭到桶里,水哗哗地流到桶里,水表一点点走着,小孩我看着这一切,多希望水表走慢一点,水流快一点。
打水的屋子是砖砌的,里面凉快极了,有时候那个门忘记锁了,偷偷进去能看到地上的土有水滚过的痕迹,心疼那些水。
再后来,我小爸就用拖拉机去很远的地方拉水了,每次拉好几桶,拉回来放在抹了水泥的窖里。
所以啊,我奶奶家和姥姥家,厨房里围了一圈大水缸,我每次回去看到水缸里的水满满地我就很高兴,有时候,水缸见底了,整个人要趴进去才能舀到水。
夏天,和小伙伴玩过后,去她家,她就从水缸里舀出水来,就馒头吃。
她说水可凉了,喝着舒服。
她爷爷骄傲地说,我孙女从来都是从水缸里舀凉水喝,从来不坏肚子。
我羡慕极了。
前几年,终于有自来水了,我姥姥总是有一缸水,总是满的。
八、当老师的...... 我想,这部电视剧最动人的地方就是科学家、学者、乡村教师、官员的情怀。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认为这些人是在围城中总是高高在上的人。
但是电视剧和演员互相成就,我们相信这些人是真实存在的。
这些情怀是真实存在的。
身为一个小学老师,我所任教的学校就是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小学,面向的学生群体正是以回族为主的移民户。
剧中照顾爷爷生活的小学生的故事每天都在身边发生,上班七年,各种各样地家庭父母都见过。
有一天早上,我看学生做操的时候,我突然告诉自己:如果我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差学校的老师”,我就真的是一个差老师了,银川最好的学校老师是什么样的,我也应该是什么样的。
想罢,立刻把揣在兜里的手掏了出来,挺胸抬头。
所以,闺蜜们都说我越来越像一个“小学班主任”。
那么,我就从白校长的故事说起。
吃饭的问题解决了,紧接着就是教育问题。
金滩村是这样,中国是这样,在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家庭的也是这样。
电视剧在叙述白校长这段故事时,有种重重拿起轻轻放下的感觉。
所谓重重拿起——一个接一个孩子要辍学打工让白校长着急,孩子们背后的家长扎堆嗑瓜子让白校长心寒,形式化的上级部门的工作,更使白校长这座孤岛愈发孤独。
这些重量一点点压在白校长身上。
一点一点。
增加重量。
而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得福说:打工也没什么不好。
是的,我也想不明白,打工有什么不好,不想学习的孩子,去打工长见识,有什么不好,会比明理的孩子多走弯路。
但是家长十几年的供孩子上大学,和一个孩子打十几年的工,积累充分的社会经验,做点小生意相比,有什么不好?
我这两年做控辍保学的工作也算是较够了劲。
现实就是就算把学生劝返了,他们已经被花花世界迷了眼,回来坐着也难受。
而且会对同班同学产生很大影响。
我也不懂。
让不想上学的学生早点打工不好吗?
我也明白,十五岁半可以去打工,十四岁半的人就也会不管十六岁这条线,以此类推,童工的界限将不复存在。
所以打工好还是上学好?
我作为上学的受益者,自然不用多言。
我想讲两件事,以此明志。
第一,我希望我周围的环境是,人们饭后去休闲室,弹钢琴,读书,读诗,像中世纪欧洲那种休闲室一样。
而不是,小孩一个房间,大人一个房间,毫无交流,刷抖音。
第二,小时候,在奶奶家隔壁,有我的好朋友。
我已经忘记她的名字了。
只记得,有一天,下大雨,雨水把奶奶家和她家中间的那条路下成了一条小河,奶奶家门口也有一条河,一直通向她家门口。
她拿着全家人的衣服,在奶奶家门口水最深的地方洗衣服。
我想和她玩,她得洗衣服。
她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
爸爸在武汉打工,白白净净,长着见过世面的样子。
后来她爸生病去世了,她去县城给别人当保姆。
继续说白校长,一个个重压放在白校长的身上,我琢磨着,他得做出点什么事了。
千钧一发,就是这个意思吧。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以为白校长找完教育局长后,突然明白了,所以要参加合唱比赛。
第二遍我看明白了,白校长是听到晓燕的歌声,才使得他褪去了所有的重物,连呼吸都放轻听晓燕的歌声,被这歌声震醒了——白校长突然明白,与其逆风而行,不如顺势而为。
孩子们喜欢唱歌,就用这个歌唱比赛为孩子们的学校时光留下一个永恒的记忆。
谁也不靠,出现任何后果,都比不上这份56个学生的“永恒的记忆”。
我想,不能用“伟大”“高尚”这种词语形容白校长,因为我身边有很多这样平凡的老师,拼尽全力为了学生,当老师的,不就是这样么?
因为这份职业太特殊了,随便的一言一行也许就会刻在某一个学生的心里。
九、九十岁的老人喝农药了喝农药,应该是农村人发泄情绪的最后一个出口吧。
老人对得福说:坟里的老人怎么办?
这话在得福耳边回响,得福发了高烧。
老人也喝了农药。
这让我突然明白,这话是一把双刃剑。
老人也难。
所以这事就难在得福其实在和一个谁也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较劲,这事就难了,没有坏人,得福在和客观现实较劲啊。
所以这里,老人喝农药这一笔上就够了,后面得福用喇叭抒情、吃百家宴,实在是没有必要。
十、我最近可喜欢吃双孢菇了 一提二压三摇,双孢菇我也会采了。
看这一段的时候,我来气,凌教授是学者啊,是教授啊,不是销售,人家管种蘑菇,还要管卖蘑菇。
后来一想,市场才是推广自己技术最好的方式。
用我皓的话说:钱真是好东西。
凌教授这一段,让我想到“情怀”“气节”这两个遥远的词汇。
让我想起,并认真思考,我可不可以有“情怀”“气节”?
十一、宁夏宁夏,作为全国最不起眼的一个省份。
这一回,算是在全国人民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了。
加之高铁通了,感觉自己赚了一个亿。
这就是对家乡的感情吧。
十二、我最喜欢得宝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得宝呢?
豆瓣上有段评论说得很好,得宝给凌教授捡帽子这一段特好,两年前的得宝会给凌教授捡帽子吗?
我爸就长得宝这样。
得宝的选角真的很宁夏人。
十三、走咧走咧越走越走越远咧水花这个角色,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水花就是涌泉村之光,所有重大事件都有水花的助力。
宛如神助,说得就是水花吧。
水花拉车拉了七天七夜,走到了金滩村。
中间有几帧,镜头拉远,大风云,和黑色戈壁滩的剪影,这张图片拍出了是我心里对老家的勾勒。
每次看到这张图片我的眼泪都忍不住要留下来,它太熟悉了,这幅图长在我的心里。
当它以一张照片呈现在我的眼前时,好像我心里有什么呼之欲出。
也许是骨子里对黄土地的惧怕,因为这份惧怕让我爸从村里背个包就敢来银川,头也不回。
也许是从小看惯的风景,太熟悉。
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不刮风的天气晚上有银河,可以清楚地看到北斗七星。
如果忘记我们家祖祖辈辈在黄土地上的苦与难,这戈壁滩挺美的。
说到底,不关戈壁滩的事,做错事的也不是戈壁滩。
眼睛里是戈壁滩,心里是自己的千难万难。
无解。
十四、麻县长 麻县长这个角色在我们的生活中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个人一不下心偶尔也会露出麻县长的嘴脸。
麻县长的镜头在这里处理的特别好。
麻县长在镜头中间,又清晰又具幻想感,他说的每个字真实存在又像梦中呓语,紧紧勒住得福的脖子,勒住我们每个小人物的脖子。
十五、是什么让我饱含泪水?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连小学生都能一眼看出这事行不通。
还是那句话,人间最美好,不过是人心不放弃,山亦可平,海亦可渡。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