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初中的时候听说的爱伦坡,不可否认,老师的影响对学生很大。
因为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告诉我们的,爱伦坡的《莫格街谋杀案》,杀人的凶手竟然是一个大猩猩,让我感到十分的不可思议。
然后读过几篇爱伦坡的小说。
那种阴森的感觉十分的明显。
他的《黑猫》带给我了强大的震撼。
不知道有没有想我一样的,在一般情况下读恐怖小说或者推理小说这些文字的东西,即使写的在恐怖也不会觉得有多么害怕,但是看恐怖电影会感觉十分的不舒服,或者说是恶心,尤其是美国的恐怖片,但是爱伦坡的文字是那种能够给我带来寒意的文字,让我感到了恐怖,并且会一直在脑子里回响。
这部片子好多人觉得很烂,最起码爱伦坡在里面根本就不是一个侦探,简直就是一个被操纵的玩偶,而那个排版工人才是无与伦比的boss。
但是正如爱伦坡在里面说的,那个工人只不过是一个剽窃者,是他逼着作者在进行创作,但是他永远也不能完成创作。
这也可能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因吧。
这是一部像爱伦坡致敬的片子,而不是一种神话他的片子。
影片虚构了他的死因和死之前的五天活动。
并把它之前的作品安放其中,差不多对他的一生做了一个简介,他和他的妻子,去西点军校并被开除的经历都有交待,可见编剧的用心良苦。
还有片中爱伦坡对爱默生的评价也是十分的爱伦坡。
爱伦坡他对所爱的人始终和蔼可亲,一片至诚;只有对那些所恨的人,他才态度高傲,寸步不让。
整部片子如果你喜欢爱伦坡 你就会感觉到那种享受,如果你是个推理小说迷,是为了发现凶手或者是膜拜神探的话,您就可以跳过了。
怀疑导演本人就是爱伦坡的忠实粉丝,爱伦坡的文学主张,死亡美学和恐怖美学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对于对他的作品不太熟悉的观众来说,恐怕剧情不是那么好理解。
1849年爱伦坡在和少年时的恋人、现已孀居的爱弥拉·罗伊斯特·谢尔顿订婚,在一周后诡异地死于巴尔的摩。
电影在这个史实的基础上虚构出一段恐怖而诡异的故事,坡死前嘴里不停嘟哝的Reynolds被设计成凶手,在那谁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一周里,粉丝和偶像进行了一番特殊的对话。
故事虚构的不能说不好,遗憾的是在“斗智”的环节上不能让人满意。
坡所表现出的唯一过人之处,就是对自己作品的熟悉。
尽管最后通过便条和报纸的破绽辨别了凶手的大致身份,但坡还是判断错了,直到Reynolds自己站了出来。
大约是出于对爱伦坡的热爱,不甘心让凶手逍遥法外,导演最后借警探之手赏给了Reynolds一颗子弹,终结了这个迷案。
影片风格阴暗压抑,不是太好看,冲着“悬疑推理”去的观众恐怕要大大的失望一把。
作为坡的死忠的我看了是超级鸡冻,里面对坡最著名的几个故事:泄密的心、一桶白葡萄酒、丽姬娅、陷阱和钟摆、莫格街谋杀案、红死魔面具的还原和致敬充分表现了导演和编剧对坡怀着和我一模一样的崇拜与热爱之情,但对于不是他的粉丝的人来说可能就没那么有趣了,而且故事情节还略嫌粗糙——凶手从哪儿找来那么个带着巨大钟摆镰刀的房间?
那可不是随便一般人家就有的玩意儿吧?
又怎么能在那对母女的家中安置机关制造密室谋杀?
在化装舞会上劫走艾米丽一处也很混乱,那么多人呢,怎么就轻易给他绑架了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呢?
就算是用氯仿弄晕了,当着大家的面抱出去也太显眼吧……汗……而且原本是我的最爱的《红死魔面具》场景,却完全没把握原作的风格精髓,那里本来可以处理得非常戏剧化非常高潮的,结果什么房间什么红死魔都没,那个骑马冲进来的人竟然也被轻松放过了,喂那是个重要证人警察都不好好审问一下的么?!
艾米丽的人选也问题多多,你也说了,那是坡的初恋情人,年纪比当年40岁的坡小不了多少,才不是电影里那个清纯少女呢……反正看了就觉得感动但是片子过于着眼于风格,却忘了起码的故事逻辑,作为一部细节吻合的“篡改历史片”,远不如同类型向莎翁致敬的那个《匿名者》---文/微电影排行榜(www.miclook.com)
一句话评论史蒂芬·金的味道,黑色电影的风格。
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这样的凶手和汉尼拔这样的教授,绝对令人大开眼戒。
——《卫报》 作为一部当代的惊悚片,影片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影片的重点并不在爱伦·坡的身上,但是影片再次把他的死描绘成了谜案。
——《观察家报》幕后制作 《V字仇杀队》导演再拍恐怖电影 不管外界如何解读,詹姆斯·麦克提格的那部一鸣惊人的处女作《V字仇杀队》都是一部恐怖电影。
虽然在此之后,麦克提格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但是他还是在《乌鸦》中完成了对恐怖电影的又一次回归。
对于影片中的哥特和恐怖这些风格化的元素,麦克提格并不陌生,因为在《V字仇杀队》中他就完美地展示了这些。
麦克提格说:“恐怖电影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或许正因为如此,爱伦·坡才如此的经典。
他的小说影响了每个人,影响了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和人们的审美等等。
我被这个项目吸引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其中有爱伦·坡和他的小说。
一方面,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爱伦·坡生命中最后几天的故事;而另一方面,这部电影还改编了爱伦·坡的小说。
对于我来说,这样的剧本和故事结构,太有吸引力了。
这样的元素、剧情,对于一部古装片而言,非常的罕见和难得。
” 把一个连环杀手和一个知名作家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这并不是什么首创。
但是在讲述爱伦·坡的故事中,这样的故事并不多见。
影片导演詹姆斯·麦克提格坦言自己是爱伦·坡的粉丝,对于要把这么一个著名作家搬上银幕,他心里也很不安。
麦克提格说:“我很喜欢爱伦·坡的诗歌,应该说是他的粉丝。
对于爱伦·坡,我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是文学名家;另一方面,他在这部电影里又扮演着一个犯罪分子的祖师爷的角色。
这和汉尼拔那个角色有相似之处,但是又很不一样。
所以,我只能按照最一般的办法去塑造爱伦·坡,去描绘和表现他。
这样,应该才不会把他妖魔化或者是神化了。
不过,归根到底,爱伦·坡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影片中的那种死亡的气氛和黑暗的感受才是。
” 约翰·库萨克扮演爱伦·坡 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说家和诗人,爱伦·坡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虽然在这部电影里,编导并没有对爱伦·坡的形象进行颠覆,但是那种亦正亦邪,带有哥特元素的人物还是够其扮演者约翰·库萨克伤脑筋了。
对于库萨克,麦克提格说:“在选择了好几个演员之后,我们才最终敲定了库萨克。
我看中的是库萨克的气质和他的那种塑造角色的能力。
在见到他之后,他对爱伦·坡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早就超过了我的想象。
和他谈妥扮演的事情之后,他又为这个角色做了很多的研究。
我觉得,他真正地把自己放置到角色之中了。
” 谈及扮演爱伦·坡,库萨克说:“我做了很多的阅读,读了很多爱伦·坡的诗歌以及他的传记。
我总是觉得诗人会比历史学家更懂得如何用文字去讲述历史。
爱伦·坡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的文字,总是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历史的真相和事件的本来面目。
在电影中,爱伦·坡是一个聪明、谨慎的人。
这么一个角色,留给我塑造角色的余地非常之大,而且这个故事也很有看头,无论是爱伦·坡、还是凶手,抑或是警长,都很有意思。
片中的心理戏很多,主要都是在分析人物的心理、下一步的行动或者是按照他们的心理来设计下一部的计划。
其实,电影中的爱伦·坡和警长,并不是新版的福尔摩斯和华沙的关系,这只是一种人物的互动和剧情而已。
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着什么不可或缺的合作者、帮手的关系。
”花絮 ·伊万·麦克格雷格和杰瑞米·雷纳曾经是扮演爱伦·坡和菲尔兹警官的人选。
不过,杰瑞米·雷纳后来参演了《碟中谍4》,就放弃了这部电影。
·杰昆·菲尼克斯也曾经是扮演爱伦·坡的人选。
只是他那个时候还在拍摄《我仍在这里》。
·剧组曾经找到劳米·拉佩斯,为她提供了艾米丽这个角色。
不过,她拒绝了剧组的邀请。
·影片第一支预告片于2011年10月7日发布。
1849年的同一天,年仅40岁的爱伦·坡逝世。
·影片于2010年11月9日在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拍摄。
剧透吐槽,我相信这种电影就是用开吐槽的。
1、十九世纪造那么个家伙杀人成本实在是高啊,凶手是富翁。
使用这么大的凶器杀人都不能作为破案线索,编剧无法无天。
2、女主角被掳走那个情节最让人无法接受了,爱伦跟自己心爱的女子跳舞,来了一匹大马在警察和大人物的双重包围下轻松闯进大厅,轻松地把爱伦跟情人分开,不但分开还瞬间消失,只能说作案人是超人,爱伦是白痴竟然在大马面前不保护自己的爱人,其实我想说的是编剧无法无天。
3、那段剧院水手排查一点也不悬,一开头就给出凶手的剪影,能看出是个瘦子,那一堆水手一个比一个肥;4、那个反面竟然还是个武林高手,躲过了警察的射击还从那么高的屋檐跳下一刀就封了那警察的喉,看来警察是个木头人。
并且这个一死一伤的地方竟然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好像是凶手骗他们来这里只是为了杀个警察玩玩;5、最扯淡的就是一个制造悬案的高手竟然会用淋湿了的纸条(仅这一条来破案编剧实在无法无天),“主动投案”,爱伦和侦探大人基本无能了;6、爱伦写的结尾明明是要一命换一命,爱伦竟然将自己写死也就算了,结果有出入的是报社老板无辜送命,为何送命没有交代,编剧大人糊涂啊;7、报社竟然有个秘密地下室,就目前看这个密室就一个出口,这也是逻辑不通的地方,凶手一边是报社员工要工作,一边还要杀人,一边监视女主角,而且报社怎么说上夜班的人是有的吧,这么来看凶手是超人,另一个“安迪”,可以考虑续集拍成《爱国者报报社的救赎》。
8、最后爱伦蹬翻桌子,桌子上的灯没有坏掉,这哥们又提着那盏神灯下密室;9、凶手没看到爱伦死翘翘就离去,那么被抓时他不应该有啥好惊的,再次说明凶手是“自首”。
由于编剧的无法无天,恨透了那些大侦探福尔摩斯,于是制造了这么一个印刷工,这个印刷工还是富翁,练家子,用毒高手,小说家,实践者。
外片的港版译名有时候很信达雅,有时候则很荒唐,比如将本片译成《神探爱伦坡:黑鸦凶杀案》,搞得人人都以为它是侦破片。
把侦探小说的作者抽出来作为探案故事主角,类似构想不少,创造了福尔摩斯的柯南道尔爵士,虚构了明智小五郎的江户川乱步,都有幸体验过和笔下角色一样刺激的解谜冒险。
而作为现代侦探小说的鼻祖,把艾德加·爱伦·坡戏说一番似乎更是天经地义——唯一的遗憾是,他竟完全不如自己书中的侦探精明。
这是一部披着侦探片外衣的惊悚片,如果你熟悉并热爱爱伦坡那些弥漫着死亡气息的恐怖小说,观赏本片是一个绝好的重温机会,1849年的巴尔的摩被笼罩在阴森可怖的气氛中,似乎是《诺斯费拉图》中吸血鬼和死神肆虐之所,就连光天化日下的空气中也漂浮着邪恶不祥的因子,一个封闭的杀人凶间,一把将人拦腰斩断的巨大钟摆,一场迎接死神降临的假面舞会……这种种旧景重现,比1960年代罗杰·科曼那一系列爱伦坡电影更令人不寒而栗。
酗酒颓废、郁郁寡欢的爱伦坡本人与这环境水乳交融,叫人分不清是这个时代造就了他,还是他笔下的世界溜进了他的现实。
你可以将坡先生称作冒险家、犯罪斗士、大情圣、警方的好市民,但他实在够不上一个侦探,更遑论“神探”。
从头至尾,这个被自己粉丝的疯狂行径弄得一筹莫展、几欲抓狂的中年男人,始终被后者牵着鼻子走,他开动脑细胞的最大功用,就是破解后者故意留下的行踪谜题,然后一步步接近无可奈何的结局。
他在智力上的主动性,甚至不如《夺宝奇兵》之类考古片,大致只能和《虎胆龙威3》等量齐观,都是一路在反派的套里兜兜转转,最后关头才灵光一现,瞬间扭转败局——可《虎胆3》好歹是智力因素相对较弱的动作片,本片非但强调破案解谜,而且最后的大逆转也靠配角完成,太不过瘾了,还不如加大打斗成分,弄成《沉睡谷》一类的魔幻片呢。
看完全片,我最想解决的是伊万做这一切的动机,这多少有些无聊,但是这个动机能否存在,决定了这个片子在我心中是算差,还是算凑合。
于是,以下仅以鄙人的一种理解,抛砖引砖,一起讨论:谦卑的排版工,埃德加的超级粉丝伊万,所做这一切的动机,也许是出于羡慕他的才能,嫉妒他写出的那些文字中或被承认或被误解的成就,想到自己一直只是埃德加旁边一个默默无闻的排版工,进而先从恨自己的无作为开始,渐渐变成恨埃德加这个人以及他所有的附属,包括他的小说、诗还有艾米丽。
于是,伊万经过几次实现埃德加小说的杀人情节后,通过绑架艾米丽,来间接绑架埃德加的双手,在暗处不断挑战自傲的埃德加,迫使埃德加写出伊万自己想要的结局,以达到一种扭曲的战胜、征服后的成就感。
最后两人在报社面对面较量时,伊万问埃德加,你就不关心我扭曲的心路历程?
我觉得,这是编剧在耍小聪明,其实,不是埃德加急于知道艾米丽的下落才不问为何,而是编剧放弃了解释伊万动机的打算,多少有些偷懒。
当然他的动机又是可有可无的,他最大的动机是来自编剧,编剧用心良苦想地想把埃德加的小说杂糅进一篇电影中,而伊万的所为,其实是完成了编剧的动机。
所以愈加的动机,何患无穷。
编剧的大方向当然是不错的,但是,结果看起来多少有些不尽人意,过程中好似留足了悬念,却在一个又一个重现埃德加小说中杀人情节的桥段中,慢慢弱化了电影本身的魅力。
不知道大家是否如此,我在观影的过程中,不断给电影添枝加叶,甚至还斗胆预测库萨克扮演的埃德加就是最后的变态杀手,还想他是精神分裂等等,是否会有人觉得,按照我这个思路,这个电影也许会一下子庸俗地精彩起来……但是,这种自作多情的推测,不得不被电影的各种细节否定,我没法找到埃德加的在场可能性,于是果断否定自己回到编剧的思路上来。
最后,真正的凶手浮出水面,雷得我外焦里嫩,编剧这尾收得有点儿草率,感觉好似胡乱揪出来一个人就成了那个变态杀手,这也是我说伊万的动机可有可无的原因,没有伊万·雷诺兹也会有伊莲·雷诺兹……编剧你要真是觉得最后的杀手是谁不是重点,何苦在过程中不断留那么多悬念,还误以为你在玩儿高智商……所以回到开篇说的伊万的动机,其实这个动机是该在电影里交代清楚的,既然没有,我们就要按种种可能给他找个动机,找不到,就别怪我们咒骂,找到了,就算是自我安慰吧。
======================================不过话说回来,编剧利用埃德加目前被世传的资料(大家可以百度、谷歌、维基等等,或者看看豆瓣那些复制过来的材料文章……),包括生平跟他的作品,编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而且最后扣在了与现实中埃德加一样的结局上(奄奄一息地坐在在巴尔的摩一个公园长椅上,嘴里不断重复着“雷诺兹”),也算是及格了。
轻松点,按照剧本的逻辑,聊聊几个埃德加跟伊万之间的细节:伊万在生活中会隐秘地给埃德加带来自卑与愤怒,比如影片前部分伊万唯唯诺诺地告诉埃德加他的文章被砍掉了,一方面让埃德加在自己的粉丝面前直接出丑,恼羞成怒,另一方面伊万自己获得快感。
1849年10月7日奄奄一息的埃德加·阿伦·坡,在巴尔的摩一个公园长椅上被发现,之前发生的事情至今依旧是迷。
而最后空坟墓的墓碑上写着艾米丽的死亡日期也是1849年10月7日。
墓碑上的日期预示着伊万想要跟埃德加在10月7日这天做一个了结,并且提示埃德加必须在下面的报纸连载的小说中,把艾米丽写死,于是伊万杀死艾米丽的行为就只是在无辜地模仿小说,而这,相当于埃德加亲手杀死自己心爱的人。
伊万知道埃德加不会这么写,料到埃德加会选择换命,于是,一旦埃德加在接下来的小说中写出要用自己的命换艾米丽的命,也就相当于成全了伊万想要杀死埃德加的目的,这样埃德加的死,几乎相当于自杀,影片的逻辑走到这里,还是有些精彩的……当还没暴露的伊万看到埃德加果真把自己写死后,假惺惺大力反对埃德加的选择,看着眼前人乖乖地走进了设计好的圈套,该是怎样一种扭曲的快感。
PS:钟摆的死法,到底是当初《电锯惊魂》致敬埃德加,还是如今《乌鸦》模仿《电锯惊魂》啊……
我有爱伦坡的书,电影凶手将几个故事演绎出来,对于爱伦坡他们破案没帮助啊。。
全靠后面那个小纸条逆袭了,剧本不严谨。。
最后一个大BUG,爱伦坡抱着艾米丽,怎会后面一人到了花园,难道他把艾米丽甩到地上等救护,自己一人走了。
他如果抱着艾米丽一起等,不可能不被救助啊,更何况他本来就想找菲尔说凶手姓氏,干嘛饭吃多了,一人跑到花园。。。
有哥特式风格的悬疑侦破片,借用了名人爱伦·坡的名字,看上去还真像那么回事,情节很紧凑,台词也设计有趣,引用了许多的诗句,搭配的效果还不错。。。
爱丽丝·伊芙的美有些让人惊艳,卢克·伊万斯饰演的警探则让人印象深刻,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性格坚强,表演很精彩,可以期待一下他在《霍比特人》中的表演了。。。
喜欢爱伦·坡的粉丝值得一看。
编剧把他的主要作品都编入了电影中。
包括爱伦坡的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爱伦·坡的演员约翰·库萨克是一个实力派的演员。
演出非常精彩。
暑假看了他的另外一部作品,他和罗伯特·德尼罗合作,库萨克饰演一名劳改犯,那个狠劲儿一出场就让人印象深刻,和过去他的小生形象完全不同。
这次《乌鸦》中,他演绎颓废、吸毒的天才作家爱伦坡,把颓废、狂妄、钟情等特色于一身的样子诠释得很到位。
现实中的爱伦坡作品,小说比电影其实更恐怖和阴暗。
有的作品只能白天看。
他其实吸毒之后写出来的。
所以作品里大部分都是迷幻和恐怖的诡异色彩。
建议大家先看爱伦坡的小说集。
喜欢他的作品的话,再来看这部电影。
否则这部电影就会觉得比较一般了。
它更适合爱伦·坡的爱好者们。
高中的时候看过一本爱伦坡,旧旧的破破的纸张发黄,看到底,不过是舞会,凶杀,乃至死神,阴阴郁郁的样子,但是从头到尾都没有凶手,让人看了不爽,为了艺术而艺术,只是单纯为了快感而生的写作,怎么说都缺乏点让人深思的厚度。
乌鸦这部片子,想起来也是这么个节奏,为了快感而铺展剧情,一个人接着一个人被杀死,坡自己沉浸在杀人的幻想之中无可自拔,但是终其所究,你看不到什么推理的逻辑性在里面,不到最后一刻,凶手绝对能够逍遥法外自由逞凶,也绝对上不了一个枪弹子眼,你跑来跑去,死了这么多人,原来是一个粉丝的率性杰作,说是精神妄想,更不如说是为了他一个人驾驭生死的快感而作。
不过好歹爱伦坡还算是一个跨时代,他的死被也如此辛苦的安排,看起来也不枉作为一个悬疑小说之父。
在那个黑暗的混乱的年代里阴鹜的存在一隅,将无助和惊恐用确凿的文字记录下来,唏嘘世人。
记得poe说过这么一句话 is imagination now a felony?
想象也是一种罪吗?
又回到那个很老的问题,作者是否该为他的想象力负责?
文艺是否对于人心有观照作用?
写不写是我的问题,看不看是你的问题。
明明是你自愿自发去做得事情,为何又要摊到作者头上,只因为他写了文章,在你的大脑中植入潜意识时时唆使你去实施犯罪?
如果这样的罪名成立,想象确实是一种罪。
再说,以恶为恶,或说,以美为美的界限和罪的讨论点并不一致,罪讨论发生,而恶或美的评判在于人心,并未发生,人们用生动精彩的字眼来描述小说,并不意味着放在现实中的同样事物是美好的,显示权利的,恶俗或美好评定的是相对整体的构思句法顺序,而一旦涉及到事件,作者或导演本身并不一定必须描写美好的,艺术作品是虚拟的,必要的通过对恶的虚拟达到震慑和教化的作用,何况即使没有小说,世界上依然会有凶杀和黑暗和暴虐。
唯一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犯罪问题,不在于作者写不写侦探小说写不写凶杀暴力和黄色片段,而在于这个社会有无自我净化的能力,通过彼此的关怀和连接让人的本质从善而不从恶。
媒体的作用不在于发觑和搞发行量,而是好好的有去关心事件的本源,政府的作用不在于逢场作戏和冠冕堂皇,而在与是否提供平台来解决问题,一个人,内向也好外向也好,可以用他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关注发生的一切,并作出回应来些微的将它越变越好,这就够了。
扯远了。。。。
总之不管爱伦坡是否有罪,他都死去了,失去的同样有黑暗的世界和他的心上人艾米丽。
那只狂奔的野兽终于奄奄一息,坐以企求上帝的垂怜。
忽然想起,这个男人,曾哼哼的笑道,如果真的有上帝,那么他居然看着这一切苦难发生而袖手旁观吗。
艾米丽的父亲讨厌他,因为他写那些肮脏的书籍,是个无神论,还是一个酗酒者。
酒馆里的路人讨厌他,因为他落魄,没钱,poor了还自称是poe不是poor。
甚至在凶手眼中,他也只是一个没种的家伙,认为这旷古一见面对面的最终对决让他有所怏怏。
poe,这个时候变成了一个人,他最后的写作,不是写给希望,而是写给绝望者的永远,普天之下唯有艾米丽能够欣赏他,想要与他共度一生,但就算是这一点,也即将终结。
天不仁视万物为刍狗,poe到最终也没能明白,颓废了一生,空余一声苍苍茫茫的叹息久久徘徊不消。
看到影片末尾,一颗子弹bang的一声,激烈的音乐跟上,略有所喜,好歹从这混里混沌的片子里面挣扎出来,喘上一口气。
再回头一看导演,原来和V字仇杀队的是同一个,不免笑而颜开,果然是V字仇杀队的节奏,连台词都不时不的想起我大爱的V,原来真是事出有因。
文艺压抑的背后,忽然窜出来一个野兽,虽然毫无关系,却也混搭得相得益彰十分,抑或本来就是一家亲也未知呢。
看完之后突然想再看看艾伦坡,虽然电影挺一般的,坡和男二在一起吧,女主太鸡肋了
主角扮相恍惚间仿佛尼古拉斯凯奇
挺好的睡前电影。《V字仇杀队》导演拍的,这个导演技术上不弱,本片对混杂一点哥特风的19世纪环境营造是成立的,被埋在棺材里的女友和寻找连环杀手的爱伦坡作为平行叙事也保持了紧张度,但是剧本不行啊,爱伦坡的书迷仿照他小说里的桥段作案,向他发起挑战,可每次爱伦坡醒悟真相的时间点都卡的太准确了(刚去下水道拆墙就碰上凶手),这种过于戏剧化的设计反复出现让故事毫无可信度,而且这凶手犯下的各案子没有连续性(每个现场都留了下个案子线索的小纸条串联),是种比较简单的剧情设计或者说对爱伦坡作品的引用、致意。2012年左右出了一波《吸血鬼猎人林肯》这种戏说历史人物、文学人物的类型片,始作俑者是《天降奇兵》吧,本片在这些片子里拍法相对扎实。卢克·伊万斯的警官角色抢镜
真不敢相信这是曾经拍出《V字仇杀队》的导演拍出来的片,看来谁都有可能拍烂片,我心中的该片导演会选Tim Burton,男主换成Johnny Depp,会让该片的Gothic味道更浓。但正如Burton把Batman拍烂后,Christopher Nolan却让Batman系列大放异彩一样,这年头真是谁都免不了拍烂几部片,好吧,导演,我原谅你
除了结尾处理的不伦不类之外其他都不错
真像囧天使
差一点点就能成为经典好片,一点点
节奏 有点 不快
不错,最后的message推理很精彩
莫名其妙
居然下了兩個版本!呃...男神的光輝歲月不復存在
比较失望,虽然很喜欢John Cusack,但他并不适合演爱伦坡,气质不够阴沉,个子也太高了。电影黑暗的气氛可不是仅仅靠几具恶心尸体就能营造出来的。
天才都有一颗阴暗的心
爱伦坡不知道是多少人的文学启蒙家,他那首写给年轻亡妻的诗中的深情更是让多少人都心向往之。于是当他他的崇拜者凶手利用了他的深情,用他情人的性命相要挟,迫使他继续创作,写出惊世之作,也付出了生命。所以这部片子大概想说的是,你的潜能超乎你的想象!
我还挺喜欢这样的 故事带故事的片子
同意,脑残粉危险。
爱伦坡很有名 但是这部片子 没那么好看
噱头...
不错的电影,比预期好很多
一位骨灰级暗黑系文学拥趸者实践着”成为艺术品“的疯狂计划,爱伦坡属于躺着中枪。前半部分Annabel Lee, the raven居然是深水区,后面越来越浅,整部片子实在让人怀疑全剧组的阅读量是不是只有《莫格街凶杀案》。没有叙事节奏和人物塑造,除了阴郁的画面色调,便找不出可取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