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立意很不错,拍的也很真诚,但这并不能掩盖电影剧本上的硬伤。
通过集体饲养小猪,大家都得到了什么呢?
如果能够回答好这个问题,这部剧本会有更大的张力。
结果是,编剧跑偏了。
如何修改剧本会更有张力?
需要考虑主角,主线,主题三点。
小猪作为第一主角得到了好的照顾和舒适的生活。
完全是身体方面考量,这个层次太浅了。
除了最后是否会被吃掉这个威胁,小猪本身并没有经历任何挫折,主要任务只需卖萌耍宝。
它需要更大的危机,以及和孩子们间更加多的互动,不然对于观众来说,小猪就仅仅是个宠物而已,很难有更深层的情感连接。
老师作为第一配角成功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感,包括一起照顾小猪和决定它的最终命运。
这两个目标都很不错(尤其是电影花了整整30分钟来描绘孩子们如何照顾小猪,这样的投入才能让之后的抉择更加真实)。
但老师最初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
好像是为了给孩子上一堂“生命教育”课?
这个“生命教育”指的究竟是什么?
电影里没有着重讲,或者是没有讲清楚,发展到后半部分借着两位家长的口提出1. 一位家长小时候也对肉猪产生过感情,但还是觉得煮好的猪肉很香 2. 另一位家长对老师表示感谢,说自己的孩子本来不爱吃鱼,但总从养了小猪,现在会把鱼肉吃的干干净净。
这似乎是在说明孩子们对小猪的照顾,让他们懂得了食物的珍贵?
但好像也有别的解释空间?
你可以说剧本没有框死主题,让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孩子能够体悟到一谢东西即可;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没有扣紧主题的结果。
那么“生命教育”仅仅是作为麦高芬出现可以吗?
我认为,不可以。
因为首先有这个前提,学校领导才会同意老师开设这门课程。
如果只是为了孩子能够照顾好小猪,拥有一段美好经历,或是能够民主投票决定一些事情,那压根犯不着养小猪。
电影存在的前提就被架空了;其次,学生会对所养的动物产生感情,甚至是不想吃的情绪老师应该是预料到的,那么老师还要继续坚持的目的,应该就是真的教会学生这一课,这样的话之后如何引导这种感情去完成“吃掉小猪”这目标才该是电影的重点。
而不是回避了最重要的问题。
总结一下,这位老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最后,孩子们收获了什么呢?
首先,大家学会了一起团结友爱照顾小猪,电影花了30分钟认真拍摄了这一过程。
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从认真照顾小动物中学会了劳动和责任的价值。
此外,大家学会了自由表达观点一起解决问题,这部分也很好,不过在电影中的呈现似乎是水到渠成的,那么这一值得赞扬的形式就“隐形”了,讨论的内容成了核心。
那么讨论的重点是什么?
讨论的重点基本围绕着已经和“把小猪留下给下一届学生照顾”VS“把小猪送去肉类加工厂”,换句话说,大家都没有想吃小猪的意愿,所以主要矛盾被转变成“自己不能照顾小猪的话,是托给别人照顾,还是托给别人杀掉”,也就是要不要杀猪(电影后半段反复在这个问题上绕圈,完全拖垮了节奏)完美回避了要不要吃猪的问题。
也就是说孩子没有触碰到问题的核心,如何面对:动物为了人类的口腹而被杀了吃掉这个残酷的现实。
我因为人物的目标设定出了问题,导致故事的主线跑偏,都是因为没有搞清主题到底要说什么。
不是说写剧本应该主题先行,而是至少在剧情片中,有了人物故事,写成剧本之后,最好能够提炼出一个主题,并以此倒推,这样剧本才会环环相扣。
对于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这里推荐一部纪录片。
是枝裕和导演在纪录片时期拍摄的《另一种教育》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864559/
本来上youku想找个日本喜剧来看,结果搜到了这个。
影片探讨的是一个经典的道德问题。
一群小学生养了一头小猪,约定毕业之前将其杀了吃掉,但是日久生情,到了毕业的时候,大家为了小猪的生死问题争论不休,最后老师一锤定音,将其送到肉食厂。
1,影片中的小猪变成老母猪,表现一直还算良好,没有给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
但其实猪还是蛮凶猛的动物。
如果他们养的是狼蛛或蝎子呢?
可能最后就踩死了。
如果养的是小鸟?
可能最后就放掉了。
如果养的是鱼?
或许也就吃掉了。
可惜这里养的是猪。
2,动物和人能沟通吗?
如果不能,那就很好办了。
我一直觉得人类不能沟通是造成冷漠以至互相残杀的一个原因。
当你杀一个人时,他突然一把鼻涕一把泪大叫“救命”,于是你会想一想,也许最后饶了他;如果他喊“Help”,你会想还好老子学过英文,说不定也放了他;但是如果他喊了一种火星方言,在猜测他含义的同时也就手起刀落了。
在杀牛之前,牛会掉眼泪。
可惜认定动物没人性的人不买账。
即使动物能和人沟通,人也会编造理由杀它。
异类者,人皆可得而诛之。
我是人,你是牛,所以我们可以杀你。
我是A族人,你是B族人,所以我们可以杀你。
我是甲帮,你是乙帮,所以我们可以杀你。
归结起来,因为你跟我们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杀你。
我的看法是,对于一些高智商的哺乳动物,或许真的是通人性的。
对于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等,差那么一点。
但是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人会想办法使自己摆脱这种道德困境。
其实人类就是要吃肉,但是为了不妨碍吃猪肉,就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以上所有问题,都围绕在动物和人的沟通上。
那么如果人和动物不沟通,就没有这些问题了,现实中的做法就是这样。
现在人把猪圈养在农场里。
只有一头猪的时候,或许你会仔细欣赏它的可爱,但是面对几百几千头猪的时候,只会厌烦。
于是再也没有什么人猪精神交流,当把它们送到屠宰场的时候,没有人悲伤。
3,有的人认为猪被人吃乃是天经地义。
最近看《明朝那些事》,讲到天理即人欲,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4,因为14票对13票胜出,所以猪应该死。
一个生物的生死可以由人类这么决定吗?
我觉得独裁不能,民主也不能。
以后不要随便就叫人家猪!
猪也是有感情滴!
第一次萌生了养头小猪当宠物也不错的热情、第一次为了一头小猪流了“一公升的眼泪”、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小猪也有感情也会寂寞、第一次开始真正体验到番茄也是有生命的,要有对食物起码的尊重...里面:小猪跟人一样的有了个名字,叫小P小猪2个月大睡在纸箱里那个表情,那真叫粉嫩小猪偷吃番茄、踢球、上音乐课、偷听讨论、意外出逃、过圣诞、围爱心围巾、睡毛毯过冬....因为对小P满怀爱意,充满感情,小P不是被当作食物看待而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小伙伴、是一份开心又调皮难忘的美好记忆!!
里面说:如果小P活着的使命就是让我们大家吃掉?
那我们活着的使命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没有小P会觉得寂寞?
那小P如果离开我们也会觉得寂寞的,我不想让小P寂寞!
我们生命的长度到底是由谁来控制的?
小P的生命难道是由我们说了算的吗?
难以置信,这些话出自小学生之口啊!
老师的教学实验可以说绝对是成功了!
想说:这个教学实验为什么成功了?
每个小朋友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了,这是最主要的每个小朋友都从头到尾体验了这个过程,开始结束、开心伤心.....每个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回忆每个小朋友都对小P去留做了思考、争辩、纠结....想说:6(2)班的教室四面八方如此满满当当,仿佛记载了班级里所有小朋友的喜怒哀乐,教室其实是1个班级每个学生在学校里的小家,学校是大家,一个家庭是靠什么维系的呢,我想是感情,感情来自什么地方?
来自互相信任和互相依赖!
现实中这样平等、人性、民主、相互依赖的教育关系,我想绝对是很少有的吧!
如果有,应该很难得,要珍惜!
想说:6(2)班毕业的时候,这个仪式很棒,仿佛咱们古代接受圣旨般神圣,更重要的是每个小学毕业的小朋友身着正装,带个小花,在像大人一般被尊重着;毕业歌歌词很好,不用精忠报国,而是鼓励成长为主;我想说歌词的情操再高、再爱国,我毕业之后一点P都想不起来了!
附上歌词,备忘: “温柔的话语 有时候也会失去作用/一个人去战斗 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有些东西 要越过困难 才看得到/那时候 你一定会比 今天更加优秀/等到明天 天空放晴/开始整装待发 重新出发向前/smile again smile again/不要垂头丧气/smile again smile again/露出你的微笑/不管是怎么样的你 大家都会喜欢的……”
今天看school dayz with a pig末尾有夕阳山丘小学同学唱卒业歌发现 歌词还是比较关注个人的奋斗 个体的成长我在中国 越南 奥地利三个地方上过学中国和越南比较像卒业歌都在说比较大层面的事情出校园要如何“报效祖国” “为人民奉献” 以后“学校会以你为荣”小时候不懂 现在觉得真有些违背人本 甚至是在糟蹋个人奥地利和日本比较像只是多出一些“我很自豪出生在这里”“奥匈帝国必胜”的东西但是内容还是比较关注个人成长 和个人精神的健康 鼓励很鲜明的对比噢以夕阳山丘小学卒业歌为结尾: “温柔的话语 有时候也会失去作用/一个人去战斗 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有些东西 要越过困难 才看得到/那时候 你一定会比 今天更加优秀/等到明天 天空放晴/开始整装待发 重新出发向前/smile again smile again/不要垂头丧气/smile again smile again/露出你的微笑/不管是怎么样的你 大家都会喜欢的……”
是关于动物的影片,也是关于孩子的。
生命教育在国内听的不是很多,教育很多,生命却好像过于抽象。
生命是什么?
原来抄过的:“生命就是进化的结果。
当不断生长的群体中出现兼有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有机体,并能做出决定的时候,生命就是出现的一切。
生命是动物的游戏,也是感官的奇迹。
它不仅能感知冷热,还能聚集和分离,吞噬和逃亡,宣扬和欺骗。
生命是听的能力,注意力,反应能力,意识和自我认知。
生命是历史的偶然,是奇妙的好奇者,是动物丰富的感知,是鱼鳍拍水面,是鸟儿挥动翅膀。
”当然,这有点科普,但让人读后心动,因为生命这么真实可感,可贵。
日本电影多是小事小人,我渐渐喜欢上了,对于男女之事,我有时是讨厌扭捏委婉的,一些细腻的东西看多比较压抑,但是人和动物之间百看不厌,总感觉很温暖。
我看的过程中多是笑的,只是没想到自己看到小猪上了车,将要被送到肉品市场时,我还是哭了。
小猪的叫声很清晰,让人不忍。
和猪猪上课的日子,恐怕这些小孩子一生也只有这一次,我可能不会遇见了,这样一段记忆,相对于最后的结果可能更长久更温暖吧。
我很欣赏一篇影评,是从毕业歌的角度说的,我也很喜欢看一群小孩穿着整齐的校服,唱着毕业歌,好像很悲壮似的要奔向自己以后的人生,不过样子还是稚嫩可爱的。
“温柔的话语 有时候也会失去作用/一个人去战斗 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有些东西 要越过困难 才看得到/那时候 你一定会比 今天更加优秀/等到明天 天空放晴/开始整装待发 重新出发向前/smile again smile again/不要垂头丧气/smile again smile again/露出你的微笑/不管是怎么样的你 大家都会喜欢的……”这样温柔的话语,听着好像不能作为一首当大家面一起哼唱的歌,但是个歌曲不就应该是简单的,舒服的吗。
猪猪也以自己的方式毕业了,就是这样,他们遵守了当初的诺言,虽然经历讨论,经历心痛,不舍,但是还是尊重了最后的结果,这样就很好。
我不能擅自评断小猪的去路应该是怎样,再怎样也只是人决定的,人决定的就是有人的意志参与,这样的评断多少带有个人色彩,大家各有论断。
而结果这样看来也是正常的,能够接受的,好的,记忆留下来的,猪猪去了正常的地方,成为人们的食物,有了它普通的猪的生命归宿。
而这些小孩子呢,这些当时与猪猪嬉戏打闹,最后为了猪猪的去向争得哭鼻子的小孩子呢,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毕业了,他们会有新的宠物,会面临新的生命教育,会有自己的生命际遇。
人和人,人和动物,邂逅并且相处过一段时间,现在看来实在不易,任何一个疏忽,我们就可能不认识,不知道名字,没有产生爱憎。
所以,珍惜一段记忆,是照亮我们未来路的关键。
我希望,猪猪在他们的记忆里留有一片小操场,在里面,不管多大的他们,还是很开心的跟猪猪一起玩。
发现自己的哭点真是越来越低了。
看到Hana把头嘛头递给P酱吃的时候,我想:兄弟,吃完这餐,你就该上路了。
而后是追随着后退的镜头沿街奔跑的孩子们。
花哨的如同初春的樱花。
有时想,他们是在追逐P酱那行将逝去的生命。
有时也想,他们是在追逐我们记忆中失不再复的美好。
上苍给我们嘴有时并不只是为了吃。
有时还可以用来承载眼泪,以品尝世间往来的辛酸。
未经事的孩子总是能够带来内心寂静的复归。
如同沿着时光河流已飘零很远后的追本溯源。
那些在年轻的眼泪阳光下泛着光,然后再被脏兮兮的袖口抹掉的时候。
我的心就是一抽一抽的。
疼的不是一头猪的被宰杀。
疼的是原来我们曾经面对生命的残酷与决绝的时候也这样肺腑的心痛过。
还好,一脸帅得让人牙倒的妻夫木聪做出了还算正常的决定。
如若也像孩子样抹着眼泪说想要延长一头猪的寿命,我大概倒的就不止牙了。
是大脑。
有人说,日语那句yi da da ki ma s有某种宗教饭前祈祷的意味。
于是我想到《阿凡达》,Neytiri在狩猎时口中的喃喃祈语。
我的兄弟之类云云。
与其是说予圣母爱娃听,不如是扪心的一问。
达尔文先生的理论让人类为自己的狂妄找到了借口。
然后,人类再在这种有些近乎血腥且不人道的理论指导下狂飙突进的对整个生物圈大刀阔斧。
看过《食品公司》的人都知道现在的家禽家畜们是如何卑微的死在人类的刀斧之下。
即使没看过,也知道有关“肯德鸡有六个翅膀”的传说。
站立在整个生物圈最顶端的我们,早就失去了那种对于造物的崇敬与感动。
对食物心存感恩,对我们来说已是一个相当疏离的观念。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
看过《海豚湾》的人终于也知道了在世界的角角落落,还有那么多以海豚为食的狂人们。
科技的进步让生命不再神秘。
就是一群空气中的小孢子飘来飘去,或者体液中的小虫子游来游去。
在多利面前,生命就是个狗屁。
《和猪猪一起上课的日子》带给我们了许多角度诡异的思考。
比如,一个孩子说万物存在都是为其职责。
猪的责任是喂饱人民,所以我们应该把他们送进屠宰场。
比如,一个孩子说把P酱做成猪排摆在面前他不会吃,而对其他猪的猪排并不排斥,这并不是奇怪的事。
比如,一个孩子说既然生命的长短无人能够决定,凭什么通过26人的投票就简单暴力式的决定其生死。
比如,一个孩子说将P酱吃进肚子,是对P酱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比如,在想到P酱也会成为桌上的食物,手中的筷子就怎样也鲜活不起来了。
……是不是,如若我们对万物有了诚挚的感情,那么吃饭会不会成为一件自虐的事情。
姐那时吃的就不是饭了,是人性。
我不会当作吃下去的东西还会在肚子里活着。
因为我小时候看过《异性》。
片中最精彩的应该是孩子们开会讨论如何处置P酱。
关于食物,也无关食物。
除了之上我们提到的有关对食物的人道主义对待,影片还浅淡涉及到该如何处理我们的生之往来。
关于记忆,关于离去。
也许,我们有时要的只是对往事被封存了的记忆。
从某一刻开始,所有喧哗骤然转入沙哑。
投票的时候是13对13。
一半一半。
一半生,一半死。
一半当机立断,记忆与现实同时截止。
一半蓦然转身,尊重生命与其存在。
因为非自然的离弃,所以内心会落下空洞呼呼灌风。
所以孩子们选择将P酱的被屠宰视为一种毕业。
那一刻,他们都在天堂。
很温馨的电影。
也很巧妙。
选择了一向并不讨喜的猪,而非猫狗原本即惹人怜之物。
整场画面都笼罩在暖暖的阳光中。
因为大部分是孩子参演,更增加了其活泼本真。
记得是在一起做猪圈的时候,轻易就让嘴角轻轻扬起。
记得是在最后一起踢球的时候,扬起的嘴角却因为这暖意而抹上了淡淡的哀伤。
看《食品公司》的时候让我倒了三天胃口。
看完p酱,我也许又要倒三天。
影片是在探讨生命 这部片子的剧情可以说也只有日本人会想的出 原因是~日本人吃饭前都会说一句话吧~那就是~yi da da ki ma s~中文的翻译是开动了~其实翻译的并不到位~其实是在说~我要吃你了。。。
所以说~日本人的这句话和某些宗教的信徒在饭前做的祷告~内涵是一致的。。。
都是对食物的一种感恩。。。
片中有一个细节其实为最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那个小胖子学生的父亲开着车对老师说“那孩子不爱吃鱼~每次都剩下~但是最近吃的很干净~我说鱼努力活着~才有了紧实的肉~不能辜负了它顽强的精神~以前和他说都当耳边风~多亏老师养了这头猪” 我觉得这电影一点都不变态~的确是生动的一课~光是现在教科书和语言很难教育日本的小孩子了~他们已经连那句yi da da ki ma s都不会说了~所以亲身体验的这份经历真的就弥足珍贵了~不管你觉得最后处理小p的方式是对或错~但无疑~这节课是成功的~我想那群小学生以后对食物一定会报有一份感恩的心。。。
最后只有送屠宰场这个方式才能贴切导演所想表达的主题。。。
ps我们的文化和日本人的文化还是有很多差异的~所以很多人不理解这做法也是对的~我想说~如果小p换成在中国养的话~它是绝对不会被送屠宰场的~因为小p和其他猪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多了一份我们的感情~中国人重感情啊~。。。
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不同~所以观念难免有分歧。。。
最后感谢你的阅读。。。
我觉得这部片子给我最大的感受很真实,学校六年级二班一开始一位年轻的班主任给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话题饲养小猪并吃掉它,在进行课题活动的时候没有考虑的很全面,得益于校长的支持,期间不确定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从小朋友开始给小猪搭建住的地方,从家里带吃的剩饭,动手操作各种活动,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小猪打扫卫生,合作分工,带小猪去散步,无微不至的照顾,不嫌弃并最后有深厚的情感,期间很多的困难和不可控制的因素,以及涉及到家庭,从一个班级到学校到家长到每个家庭都有了对生命思考的意义?
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并曾发出更多的意义,最后的抉择让六年级二班的孩子是一种的责任的抉择,分工和位置的抉择,是一趟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年轻的帅哥老师抱了一只粉红小猪到课堂上,阳光灿烂地微笑着说:“我们一起养一只猪吧,养大了就把它吃掉。
”虽然也有有老师认为这个活动十分无稽,有孩子嫌猪的脏臭,有班级投诉猪的吵闹和贪食,有家长不满孩子对猪的热情……但在校长的支持和孩子们的爱护下,这只叫小P的猪得以住在彩色的猪圈里,每天吃好喝好,冬天还能享用温暖的围巾和棉被,有时还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它健康成长,很快成为一只精力旺盛的大猪。
人怕出名,猪怕壮。
小P不知道有什么在等着它,但人类知道。
随着毕业日期的临近,已经和小P培养起不俗感情的孩子们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讨论:该怎么处置它?两个小时的电影,没什么特别的高潮,大部分对话就是人们在讨论小P的命运——从一开始的该不该养,到后来的该不该吃。
可却不会令人感到乏味。
这是因为电影的调子一直在一种轻快的节奏中行进,柔和丰富的色彩、欢快天真的童音与生动幽默的细节交替出轻盈的质感。
更重要的是电影触发了观者的许多思考,它所讨论的主题是举重若轻的——那些作为人类的食物的生命,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呢?
通过孩子们的口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些是很尖锐的,比如:因为亲手养育了小P而不吃它,这种善待某一头猪而吃掉其他更多的猪的所谓区别对待是没有意义的;把小P送给低年级的学生去抚养,而可能造成那些孩子们日后送小P去屠宰场的结果,这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任;广义上说,蔬菜水果也是生命,为什么人们就可以坦然地吃掉它们呢?
……诸如此类。
让人不由得随着电影中的讨论陷入沉思。
最后的结局,也许不那么“大团圆”,但很合情理。
小P就是一只猪,它最好的归宿,就是人们的餐桌——尽管这样说会让人感觉粗暴。
(人吃不吃猪,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主观问题)我想表达的是,电影中给了我一个关于“珍惜”的启示。
那些作为人类食物的生命们,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由着某种机缘成为了人类食谱上的重要内容,冥冥中它们担负了如此神圣的使命,那么努力地长出鲜美而营养丰富躯体,为人们提供不可缺失的热量与口腹的享受,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此多一分虔敬与感激之心呢?
如同电影中某个孩子的父亲说的,要干净地把食物吃掉,才能对得起它们生前的努力。
浪费粮食就是犯罪。
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每次动餐前,都会祷告几句:感激那让食物顺利生长的年景,感激那些为我们制造食物的人与那些为我们购买食物的人……并感激那些食物的本身——也就是,感激这养育了人类在内的世间万物的“天地”。
这是一种感恩。
“感恩”不是同情,不是怜悯,不是高高在上的施与。
恰恰相反,感恩是由下而上的。
感恩,能衍生出“敬畏”。
我赞同这样的看法:正因为人类丧失了敬畏,欲望才如洪水般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肆意蔓延,不知边界。
重拾敬畏,才能重新找到边界和底线。
于是,饮食间不妨怀一份感恩之心,推及到对自己消耗各种生活资源的时候多一份思考,那自然会增多一分对生命的敬畏,就会对那些由消耗了大量天地精华地得来的人的生命力多一分珍惜,从而减少我们放纵欲望、虚度光阴、挥霍青春的可能吧。
世界潮流非我能主,国是鸿图非我能参,惟有一羹一饭间尚容己身。
以上所感,宜于约己,非使律人。
以此鉴之。
如果用一些学究似的评论语言来形容这片子的话应该就是:典型的东方电影路线。
出奇冷静的镜头语言,用平实到可以称之为简单的故事来阐述一个哲学问题。
全片一气呵成,整体节奏拿捏的甚为精致。
但是我想说的是看完这个故事后它给我带来的进一步思考。
这些问题凭借我半瓶子社会阅历和所谓“幼稚”的思维模式是无法用简单几句来介绍的。
所以我想请看见这则不是评论的评论的朋友们回答下:问题一、宠物和牲畜哪个更需要我们的爱心?
动物和弱势群体哪个更需要我们的爱心?
问题二、如果我们也只是简单的生物,不是所谓的人类时到底我们需不需要为了别人而奉献?
问题三、如果我对某人或者某动物奉献爱心,那他、她、它会领情且一样对我奉献爱心么?
问题四、社会是每个人组成的社会,每个人幸福的话那这社会就幸福。
但是要损失了极极极小的一部分人或者说仅一个人的一丝利益那这个社会是不是就不幸福了呢?
猪生下来就是被食用的——狗屁!
生死对于孩子是太过复杂并且残酷的命题。
让小学生探讨和决定身边的生命的长度,厉害
“让小朋友直面生命,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吗?”
思考猪的意义的一部片子
内有美女小萝莉美男小正太各一
就是餵飽了豬豬送他上路嗎?你們的禮貌呢?
小朋友几好,为什么要弄成伪纪录片形式?
对于先养猪,再讨论应不应该吃猪,还让一群小学生们目送自己亲手养大的猪进肉制品工厂的剧情我真是理解无能,即便你要探讨道德困境也不用如此故作纠结状吧。
爱它就吃掉它
请常怀对食物的感恩之心,不要浪费。因为你嘴里的一骨一肉都是另一个生命最真挚的献祭,尽管并非情愿。
給兒童的生命教育第一課。
剧作真硬伤。比如,孩子们第一时间就全都顺利接纳了小猪,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也丧失了一个剧作上的障碍。还有,既然是要突显食物对人的重要性,那能不能把孩子们置身一个食物匮乏的环境中,再让他们决定吃还是不吃小猪,这样的规定情境不是更好吗
好可爱的小猪
人类在进化但对生命的理解在退化~
是在是太无聊了,看不下去
引人深思。到底怎样才算是对小P的生命有了个了结呢?到底怎样才算是对小P的生命负责任呢?感动又纠结着。
有点过
星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