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张国荣纪念展的关系,4.2去了香港文化博物馆,顺便看了文化馆的主展馆,讲的是香港近代历史上的文化艺术,不用说电影是80-00年代香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电影展馆里把电影分成四类:动作警匪、新式喜剧、古装?
、家庭文艺,这部还有《阿郎的故事》都是家庭文艺类型中标志性的作品,香港文化官方的认证有推动此类电影发展的作用,标记了回来都看了。
发现了一个共性:故事简单,情感真挚,不同于警匪片的节奏紧绷,阿朗的故事我说它像真挚的白话,这部只有更甚,简单到如何开公交车的情节都都有将近五六分钟的镜头。
可故事的缓慢并不意味着看点的减少,演员的情感表达十分细腻,最重要的是很有感染力(这源于情节冲突时的张力),恰到好处,这种心情变化随即牵动了观众的喜怒哀乐。
电影里送小孩去孤儿院门口两个推推搡搡的镜头实在是让人动情,刘青云内心的纠结无奈不忍心积攒在脸上最终表现出为扭捏的窝囊真的太显功力!
黄金时代的演员。
说到这,这部电影更像刘青云一次带俩娃,并且张柏芝才是更废气那个!
张柏芝带着乐乐去找乐乐亲妈的时候我已经预备好这样一个反转。
“乐乐妈像剧中那样拼命解释她不能抚养孩子的理由,然后张柏芝告诉他,我并不是要来把孩子交给你的,我只是来跟你要孩子的抚养权。
” 这样一个反转更加符合我的观影经验,导演站在剧中鄙视真实的人性,歌颂高尚的人格。
但是尔冬升导演的处理很真实,张柏芝就是为了把孩子甩给他亲妈,甚至想把他甩去孤儿院。
因为他真的真的没有抚养这个孩子的能力。
张柏芝饰演的是一个20多岁固执,勇敢,莽撞的青春少女,他真的喜欢那个孩子吗?
其实不见得,我觉得她更想给自己争一口气,告诉生活去你妈的,老子能行,你搞不死我。
以前从来没看过尔冬升导演的作品,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在短视频刷到尔冬升导演的一个采访。
他说“电影人不要自视甚高,因为电影只能提出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
”这是很准确的,我最近几天也才突然明白这个事情。
这是很叫人失落的真相。
电影要怎么去解决问题呢?
或者说电影要解决什么问题?
电影人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完了是拍片的资金问题,然后是片子的宣发问题……
我个人认为这个影片里面小慧对大辉的感情来的很突兀,还有看到女主开小巴总是提心吊胆,不是担心女主,是担心那些路人。
这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喜欢女主父亲,我感到了父爱如山,乐乐也很可爱,但是男女主之间感情实在是很生硬,有些地方看起来很违和,比如小慧打大辉巴掌那里我看的时候就感觉违和。
不过虽然有些地方不满意,总体还是不错的,可以一看。
这个电影没头没尾的看过很多次。
一直不得要领。
今天终于有空好好的看完了。
喜欢刘青云。
喜欢柏芝。
喜欢古天乐。
再加上不错的剧情。
就成了一部还不错的片子。
她的习惯是每天给死去的阿文打电话听他的留言。
他的习惯是每天听他老婆离开他的时候给他的电话录音。
两个同样忘不了过去的人。
当她哭着对死去的阿文说:你说开小巴不是很容易么?
你教教我啊。。
那么的无能为力。
看得我眼圈发红。
幸好他们都是勇敢的人。
卖掉了小巴。
跟过去告别。
愿意迈出新的一步。
走向未来。
有时候。
原地不动的坚持。
未必就能守护幸福。
而勇敢的朝前走。
才会遇到新的希望吧。
张柏芝带着乐乐去找乐乐亲妈的时候我已经预备好这样一个反转。
“乐乐妈像剧中那样拼命解释她不能抚养孩子的理由,然后张柏芝告诉他,我并不是要来把孩子交给你的,我只是来跟你要孩子的抚养权。
” 这样一个反转更加符合我的观影经验,导演站在剧中鄙视真实的人性,歌颂高尚的人格。
但是尔冬升导演的处理很真实,张柏芝就是为了把孩子甩给他亲妈,甚至想把他甩去孤儿院。
因为他真的真的没有抚养这个孩子的能力。
张柏芝饰演的是一个20多岁固执,勇敢,莽撞的青春少女,他真的喜欢那个孩子吗?
其实不见得,我觉得她更想给自己争一口气,告诉生活去你妈的,老子能行,你搞不死我。
以前从来没看过尔冬升导演的作品,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在短视频刷到尔冬升导演的一个采访。
他说“电影人不要自视甚高,因为电影只能提出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
”这是很准确的,我最近几天也才突然明白这个事情。
这是很叫人失落的真相。
电影要怎么去解决问题呢?
或者说电影要解决什么问题?
电影人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完了是拍片的资金问题,然后是片子的宣发问题……
女性主义作为社会工作的视角之一,在目前兜售女性客体化思想的影视作品泛滥的现状下需要得到重视。
这类影视作品与男权社会的逻辑一致,所以通常能得到广泛欢迎——而这也反证了开展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性。
那么,兜售女性客体化思想的影视作品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个出身卑微,在沉重的生活负担下仍保持纯真可爱的女孩在机缘巧合之下与家境能力外表都完美的男孩相遇,两人一见钟情,在经历一系列或浪漫或搞笑的故事之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个偶像剧的典型套路大部分人都烂熟于心了吧。
你可能已经觉得“偶像剧”这个词过时了,这种俗气的套路根本吸引不了你。
但这个俗气的套路却与几乎所有以女性为主要受众对象的影视作品有个共通点——满足女性的“少女心”。
少女心这个东西已经被大众传媒神化了,相当一部分女性群体也欣然接受。
少女心被认为是一个女性“还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的标志,只要少女心还扑通扑通的跳着,这个女性——更准确的说是这个少女就还活着。
少女心是属于少女的,她人畜无害天真烂漫,而一个正常女性在接受现实生活的洗礼后不可能永远如此,那为什么它还在社会上如此受追捧呢?
因为拥有少女心的女人更容易得到男人的爱,而女人一生最重要的不就是得到男人的爱吗?
大部分男女都有意无意地默认了这一逻辑。
陈铭在《我是演说家》里总结道:“男人在生活的赛场上输了一辈子,却赢得了一颗可爱、俏皮的少女心啊!
”,把少女心作为自己活着的标志的女人永远把自己当做一个需要男人疼爱的孩子,并在得到男人的“疼爱”后觉得自己拥有了世界,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很幸福了,男人也因自己保存了女人的少女心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生活的赛场里输了又怎么样?
我赢得了一颗少女心,我赢得了一个属于我的女人。
这个女人可爱、俏皮却又弱小、无力,需要我的照顾才能活下去。
当然如今的你对上述分析可能不太赞同,但它依旧是以女性作为主要受众对象的大部分影视作品的根本逻辑,而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作为传统社会风俗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本人无觉知甚至表现为抵触,它依然在你的无意识层面持续的影响着你。
所以,这类影视作品才如此成功(当然兜售女性客体化思想的影视作品不仅限于满足“少女心”的作品,但它们的逻辑都与此类似)。
其实在这个逻辑中“弱小”才是女性的本质特征,因为弱小,所以需要男性的疼爱和照顾,而爱情只是个华丽的包装。
“少女心满满”的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几乎都是弱小的,等待着一个“拯救者”式的男人降临。
《忘不了》就是一个典例。
这部电影摆脱了传统偶像剧中的狗血剧情和闪闪发光的人设,用平淡的生活、朴实的角色作为包装试图让人耳目一新,本质上却依旧是个“拯救者”式男人拯救弱小女人的故事。
男人拯救女人强调的是拯救,是对传统性别观点的又一次强化。
电影对爱情的刻画再平淡如水、细腻温柔,也无法掩盖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女司机”、缺乏谋生技能、生活安排混乱、欠缺理性思考的能力……被男人拯救的女性很难得到真正的成长,因为她就是个男性用来满足自身欲望的工具。
所以为了实现对女性的助人自助,女性主义视角是介入与女性问题相关的个案(当然也包括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必须拥有的,至少要作为参考之一。
我们整个社会都是在男权视角下建立起来的,作为“他者”的女性无法独善其身,这是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了解了这个本源,我们才可能帮助她了解自己作为女性的特殊处境,让女性有机会摆脱依附男性的命运,真正作为一个主体进行发展。
此时的社会工作者深刻了解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帮助女人是为了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让女人能够作为一个主体进行发展,而非帮助女人找一个男人来拯救自己——这样女人依旧在原地踏步。
社会工作者需要让女人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的理性思考与行动的能力,在发泄了因男友死去而产生的悲痛后对自己的生活做出理性安排,针对性地对引导她做出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期待相符的行为表现的潜意识施加影响,协助她认识到自己与外界的沟通方式,重新发现她面对生活的其他能力,真正协助女性解决问题。
这时的女人作为一个主体,也许会让男人作为她的社会支持的一部分,也许会接受他提供的精神或物质支持,但女人本身不会被客体化——获得男人的支持仅仅是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同时,女性的改变需要环境的支持,女性周围的重要他人需要改变。
社会工作者需要让女性周围重要他人理解女权主义的部分观点,需要意识到有意无意将女性视为客体的不只是男性,还有女性,要让作为服务对象周围重要他人的男性和女性都认识到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理解服务对象作为女性的处境以及男权社会中女性做出改变的面临的巨大困难,发现他们对服务对象的回应方式中的男权色彩,提高他们对服务对象的回应能力,让他们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对彼此产生良性影响,为服务对象的改变与潜能发挥营造良好环境。
一个这样对待电影中女主角的社会工作者,可能比一个男人去拯救她,让她继续深陷男权社会对女性的陷阱中更好。
PS:①其实对于这种电影我只想骂人,如果不是课程作业才不想结合专业谈;②题目本来是“社会工作的女性主义视角需要重视”,为了稍微有趣些所以改了个不太负责的题目。
求同存异---楔子第一次看《忘不了》年幼的我为那些生活奔波的苦楚细枝末节感动得一塌糊涂。
刚刚第二遍看 看到我无比气愤 觉得刘青云对两人即将要一起生活的动机提出的那段质疑 真是一针见血 电影到最后也没有一个解答 不过也应该没有解答原来一开始我们心里就装好了一个模板 然后满心欢喜的期待这个人能跟自己记忆中的那人重叠,Ta有百分之多少像那个人呢?
loding···(0%)最后我们发现Ta们原来根本不一样 不管怎样七十二变都不是一样 只有失望的离开 如果一开始只是试图改造别人 您不如去捏面人来得直接撒··捏什么就是什么 完全自主没有什么是忘不了的 有时 是自私的忘不了自己付出的一切。
你付出的越多 越是忘不了奶奶的熊 我真是清醒到爆灯
影评未看,不想再看了,我很不喜欢她里面的性格,我本身也不喜欢她的真实性格.只有一张脸,什么也没有.张柏芝太惊艳了~2003年的古天乐长得太牛逼了~摩托莫拉的手机实在是好潮,好复古~原来开小巴有这么多的学问.给上不给下,把客人架上去.她姐姐讲的没错~她姐姐挺辛苦的,自己养不活还帮别人养孩子~哈哈哈哈.所以讲真的不要多管闲事~养车真的很费钱,很费时间~很费精力,使用频率也不高‘不要没事闲的蛋疼,寂寞、无聊就代表着幸福,别搞七搞八~想男人想女人的.这个乐乐是难得的万里挑一的可爱小孩.屌女的也不管人家有没有时间,叫人家帮她,然后自己不赚钱,就在那边省~人真的不能多管闲事.什么本事都没有,到处惹是生非,也不听人劝,老是麻烦别人还那么狂~小孩跟着他吃垃圾菜.屌人自己过的像流浪汉一样,孩子跟着她受苦.乐乐她妈才是大多数不负责父母的典范~反正她们两在一起挺突兀的,做女人哪能这么主动呢?
又是主要要结婚,又是主动跟人上床,真服了~
这部电影看过二次重看依然会忍不住又一次泪流满面.....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用"忘不了"这三个字作为网名并因此结识了一个同样喜欢这部电影的好友以前一直以为张柏芝只是类似于花瓶般的角色后来陆陆续续看过她主演的几部电影,却完全颠覆了我对这个在镁光灯下看似那样张狂不羇的女子的偏见......勇敢,坚韧,倔强,执着,重情,......在她的电影里,仿佛看到另外一个自己......
这部计划要看的电影,终于在十多年以后才忽然想起要看。
电影讲述小巴司机阿文因交通意外去世,新婚妻子小慧修好了他留下的小巴努力赚钱工作并照顾阿文与前妻生下的儿子乐乐。
面对同行的嘲笑,刚上手的不习惯,她踌躇满志却处处碰壁。
大辉同情她的遭遇忍不住帮忙,两人逐渐变得亲近。
最后经过思考之后,两人决定忘记过去,重新开始。
我想若在年轻时看这部电影肯定会只会被平凡的温情所打动。
而人到中年再看会容易琢磨两人背后的隐秘心事。
小慧出身于还算富足的四口之家,年少时倔强叛逆的她刚好遇到了善解人意的“浪子”阿文刚好搭配成太过美好的浓情蜜意。
他带着一时激情后遗留的前妻儿子,她也善良的接受了这个孩子,两个年轻人相互依靠容得下浪漫满屋。
可惜阿文骤然离世,比起失去丈夫的痛苦,更惨痛的是平时被照顾的阿慧立刻要承担起生活的全部重担,尤其是她一腔孤勇地选择了小巴司机这一更适合男人的艰苦工作。
张柏芝饰演小慧无疑是适合的存在。
她的气质偏少女,身材单薄眉眼清冷,但有股凛冽的倔强,像是冬日的一株小白杨偏要迎着霜雪。
总觉得她熬不住,却忍不住站出来替她挡一挡也好。
刘青云饰演的大辉,沉默地自成江湖。
他沉闷地工作,沉稳地生活,悄悄地注目,默默地叹息。
善良是一种身不由己,阿慧身不由己地照顾非亲生的儿子,刘青云身不由己地照顾陌生的女人。
不管现实流言琐碎,不管亲人痛心疾首,他们总是看不得旁人受苦。
阿慧与大辉都有过往,像一张扯不开的大网,残留着美好也困着迷茫。
年轻时有太多美好,如今只剩下遗憾和行尸走肉的自己。
不如遗忘,往前看。
这种片子就是排毒养颜胶囊。
张柏芝漂亮是漂亮,但是为什么带着股廉价的感觉。阿娇就没有
张柏芝太美了
张柏芝当年的颜值演技都在线
想起袁咏仪
当年看完这部就不讨厌张柏芝了…
接受和给予都是基于过去回忆的肢体本能或者救赎心理,在这种完美耦合的关系状态下,情感逐渐滋生再到隔膜打破之后的水到渠成就特别自然、特别舒适。编剧把具有主题共性的两个人物,一条作明线,一条作暗线,露一半藏一半,很高明的结构策略。
電影三星半,小盆友加半星!2011.2.13vs77新光
张柏芝演技的巅峰
学会走出来
张柏芝的懵懂美。
颠覆了我对张柏芝的印象,刘青云真的好男人!
大概记得些了,并不太喜欢这类片子,我好像不喜欢别人小市民的幸福状==
这个有点看不明白。
过时
尔冬升啊尔冬升
张柏芝那时太瘦了
电影承袭了尔冬升一贯式的文艺片风格,虽然情感触点老套,但是整体上并不矫情造作。在本片之前,张柏芝一向是以楚楚动人的学生妹形象示人,但是接拍这部电影之后,人们开始公认张柏芝的演技,甚至可以与戏骨刘青云同场角力。从某一方面而言,这部电影的纯诚感动之处,要很大一方面归功于张柏芝的演技。
恩 不错
看了本香港电影××年的介绍才看的这部片,同样对影后一说表示无限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