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十七岁的单车

十七岁的单车,17岁的单车,自行车,北京自行车,Beijing Bicycle

主演:崔林,李滨,周迅,高圆圆,李梦男,赵毅维,李爽,汪妍,张蕾,常佳茵,庞燕,周芳菲,谢荐,马玉红,李坚,张扬,王育忠,惠维,纪华,张宇,任厚刚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1

《十七岁的单车》剧照

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1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2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3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4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5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6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13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14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15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16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17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18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19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20

《十七岁的单车》剧情介绍

十七岁的单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十七岁的农村少年阿贵(崔林)在北京找到一份送快递的工作,因为得到许诺,当他赚到六百块时可以拥有公司暂借他用的银色变速越野车,他每日工作都很勤恳,可是就在梦想即将成真时,单车丢了,阿贵陷入绝望。 小坚(李滨)是和阿贵同岁的北京少年,但因家庭的贫困,他在维系骄傲时又常自卑。 父亲屡次三番将许下他一辆单车的承诺食言后,小坚为在同伴面前挣面子和泡马子(高园园),从家里偷来钱买了一辆二手车,不想此车正是阿贵所丢。阿贵发现他赖以生存的单车被小坚“盗”去后,开始不计代价拼命讨回,两个少年为守护自己的简单梦想发生争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机动战士高达雷霆宙域DECEMBERSKY茶花村选举记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热血狂花校花驾到2蜜桃时代吾友妻坏男孩八仙归位简·方达和莉莉·汤姆林:淑女之夜火线警探第二季蜂鸟太极魂之寂寞英雄勇敢说出我爱你舍我其谁Re:从零开始的休息时间第二季完美犯罪神兽金刚之青龙再现奎迪:英雄再起另一个黑人女孩200米赛拉和黑桃乐队墨西哥万岁!结城友奈是勇者-鹫尾须美之章-第2章魂脑海深处小小擦鞋匠人人都在谈论杰米解冻欲海医心第五季流光引

《十七岁的单车》长篇影评

 1 ) 晃动的青春

在一个小网吧里,我看完了这部关于青春的电影。

影片沉闷,语言少,背景音乐低。

人们全部在低沉的环境里思考和说话。

而主人公没有名字。

他们孤独地面对着困惑和理想。

沉闷,而观众们却在沉闷的气息中酸楚地看完所有情节,感受到暗藏的涌动与激情,也感受到主人公身上那些属于自己的影子。

影片在讲述十七岁的矛盾:彷徨、爱情、生活、理想,对现实的理解,对社会规则的模糊,对利益冲突的解决。

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的影子在里面漂浮,那些曾经的年轻岁月在漂浮,那些仓促的回忆在漂浮。

为了得到一辆单车这个简单的理想,我们努力实现,用我们确定的方式。

然后用我们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和争端,两个十七岁的孩子分别从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来达到他们相同的理想。

同时,爱情和现实,炫耀和成长,我们都必须一一认真面对。

还有城市的诱惑,对成人世界的理解。

这些都让我们在沉默的表象下涌动,青春的涌动被我们克制。

而成年人,像那个公司的老板,他只是用一句我靠,来表示对我们理想的执着的惊讶。

只有心酸在一直跟随着情节蔓延,在心底悄悄散开。

那些沉闷的画面下面,是青春在不断涌动。

谁都记得自己十七岁的时候那些暗自澎湃的激情,在冲动和理智之间彷徨的脚步,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妥协的态度。

十七岁的时候我们用简单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错对,来衡量成熟和幼稚。

我始终难以忘记那些平淡的画面,城市学生建和他爸的争吵,而农村孩子贵默默的推走单车;还有建拿起砖头慢慢的跟随着女同学和青年;贵紧紧抓着单车在建等一大群学生中间嚎叫;建和贵不断的骑着单车或者用脚奔跑。

这些画面,是影片关于青春的有力见证。

青春就在奔跑和彷徨中行进,激情有时战胜了理智,孤独的心情随处可见。

建终于一砖头砸向了青年的头,而贵却对小保姆耿耿于怀,建对家庭、对父亲和另外两个陌生的家庭成员的困惑,贵却为了单车搜寻奋斗,在人群涌动的立交桥下擦汗。

这些画面无序的出现,表现着烦闷青春同样的无序和混乱,沉闷的延续,低沉的拥挤。

还有对女同学的爱慕,犹豫而胆小的追求方式。

努力压制心中的冲动,更多的事情让我们困惑。

琐碎的理想却在心中牢牢占据,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时光,我们用吸烟和冷漠来展示成熟的时光。

而我们在这段时光里只是不断的奔跑,拉开衣服,肆无忌惮的,像广告画上那个少年一样微笑或者仓皇的奔跑。

影片一直在低低地讲述,追求女孩,打架的远镜头出现。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利益的冲突,一人拥有单车一天。

他们每天准时交换。

而最后城市孩子伸出手去的那个动作,是孤独的青春寻求援助的声音。

除此之外,我们还不断的看到奔跑的时候,那些老人们安详的观望,他们平静的看我们青春的闹剧,不说一句话。

他们也许在怀念他们自己的青春,也许他们知道我们终将靠自己成熟起来,无需提醒,终将成熟。

终于,青春在打斗中渐渐远走,伤痛不可避免地发生。

醒来过后,我们开始成长,开始懂得一些世界的规律。

我们开始知道自己的渺小,知道某些成年人的游戏规则,开始站起来,同时继续生活。

只是青春,青春的激情和冲动,青春的彷徨和困惑,青春的引诱和挑逗都在渐渐远去,离开我们的身体,离开我们正改变着的思维。

一切重新开始,青春嘎然而止。

有没有看到最后,农村孩子缓慢的走在大街上的身影?

那是我们在成熟之后,扛起变形的理想,继续行进在茫茫的人海之中。

 2 ) 一部超烂的批判片

为了得奖的片子。。

剧情太假。

快递员角色太二了,把中国农民从忍让、懦弱、愚昧扭曲放大到了极致,看了闷的荒。

最后的揭竿而起又显突然。

我认为是批判片多过青春片。

不知怎么说,也可能是我老了吧。

同样是批判,同样是反应一些国民性的问题,却远没有秋菊打官司和鬼子来了的真实感。

 3 ) BEIJING BICYCLE

一笔一划算正字的小郭,他眼看着自己和梦慢慢靠近,就在一个转身的距离,他将它丢了,于是好像恶梦开始,所有的一切都逼着他放弃,还好,他是个很轴的孩子,于是有了这个故事。

高圆圆和周迅,高的角色是一个符号意义的人物,作为小坚的十七岁所应该在意的一种元素存在着,唯一的亮点大概是和小坚在河边,等小坚吻她一下时闭着眼睛的笑容,淡的,带一些些少女特有的自得的,一点点心计的,但还是没有办法的纯和美的笑。

可是校服裙下的黑丝袜和粗跟高跟鞋是败笔。

周的角色承袭一贯风格,有一点神经质,客串性质的匆匆来去,以一个有钱人的形象出现,再以小保母的身份消失,与小郭一样是身在城市却不不属于城市的人,周迅演来应是信手拈来,但在整部电影中的意义和位置梢有点不到位,反而有些多余。

印象深刻的是那个砸那辆单车砸的很没有道理很莫名很颠狂的背影,已经纯粹成为一种发泄,一种那个年纪骨子里的毁灭欲,暴力的没有道理,他可以找寻这样一个契机发泄,可是靠那辆单车吃饭的小郭不行,他的所有的叛逆和躁动几乎都被贫瘠的生活所压迫,磨折,当然,只是几乎。

当他紧紧抱着那辆单车放声尖叫时,他的控诉和反抗都这样不成为具象的表达着,所以同样十七岁的要拿回单车的小坚等人傻了,只能看着他小兽一般嚎叫。

小坚可以为了单车偷家里的钱,和伙伴们殴打想拿回自己车的小郭,和爸爸大吵;而小郭一遍遍的寻找,面对黑压压的自行车阵,连我都要感到无力,可是这个很“轴”的孩子不肯放弃。

北京单车,小坚骑着车不扶把,张开双臂,感受着风,感受着速度,嘴角是年轻的笑,他以一个拥抱全世界的姿势开始,却以头破血流的跌坐在地上结束,这就是十七。

两个人一人骑一天,这是一个属于十七岁的约定。

最后,小坚说,他不需要这辆车了。

他的十七岁的符号在一个一个远离,当单车所代表的东西远离的时候,单车也就不能代表什么了。

小郭还是要带着单车,尽管伤痕累累,他也不会放掉,他的十七岁,太少太少,而单车,太多太多单车已经不再是单车,单车是所有的十七岁,是所有的十七岁的善和恶,是十七岁的无奈,是十七岁的苍白,是十七岁的梦,是偏执,是荒凉的一整个世界。

十七岁的时候,世界不是我们的,而我们的梦里有全世界。

结尾的时候,小郭带着满身的伤穿过等待绿灯的自行车阵,他的身后是骑着单车的人们,而他,只能把单车抗在肩头音乐超乎我想象的好,有一点花样年华的味道,出现的次数不多,可是很让人享受。

后来的王小帅拍了《我十九》(《青红》),用了几乎原班人马。

 4 ) 没有赢家的战争

昨天看得是《十七岁的单车》,在《青红》以前,我所知的王小帅唯一的一部作品。

很好看。

一部单车将两个十七岁的男孩子联系起来。

一个是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乡下孩子,怀揣着关于城市的美好梦想,却因为单车的失窃打乱了原来设计好的人生轨迹。

另一个是在城市长大的城里孩子,虽然生活在城里,却是城里贫寒的家庭,在父亲屡次三番没有履行给他买单车的承诺后,偷了家里的钱,买了乡下孩子被偷的单车。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青春期的梦想。

乡下孩子希望尽快把车款还清给公司,有自己的单车,总是从墙缝里窥探对面高楼的穿高跟鞋的女子;城里的孩子希望有自己的单车,可以送漂亮的女同学回家,可以和哥们儿一起炫耀车技。

最后的结局是,没有人能真正拥有那部漂亮的单车,被打得满身是血的乡下孩子扛着被小混混砸坏的单车走在城市拥挤的街头。

车流如梭,人们按自己既定的轨道向前,没有人会在意这样一个孩子和这样一部单车。

故事讲完。

故事里没有人错。

乡下孩子执意要回自己的车没有错,城里的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买偷来的车也没有错。

那为什么谁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呢?

这仿佛一场战争,但是所有人都是输家,没有人赢。

很喜欢王小帅的镜头语言。

低机位的透过单车车轮看街上的人流,高机位表达乡下孩子第一次进到豪华写字楼的茫然不知所措。

还有对那双红鞋子的特写、乡下孩子扑到车上不让别人抢走车的嚎叫、城里孩子第一次用自己的车送漂亮女同学回家后迎风的微笑、车被父亲还给别人后站在楼顶的一行泪水、还有表现北京特有的胡同和鸽哨。

词穷了,只能说一句真的很好看来结束了:)

 5 ) 十七岁的单车

这是一部青春方面的电影,主要讲述的剧情是一个刚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挣钱的十七岁少年小贵,找到一份快递工作,骑着公司提供的银色变速越野车在市区中穿梭,每送一趟快递可以挣十块钱,当赚到六百块元时,他就能拥有这辆银色山地自行车。

就在最后的那一天自行车却被偷了,他每天去寻找,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自己的自行车,但这辆自行车已经被另一个学生从二手市场买回去了。

快递小伙子阿贵便将自己的自行车偷了回来,然而那个高中生小坚也不甘心,又从阿贵手中抢回来。

最后双方都不肯退让,尤其是阿贵誓死抓着自行车嚎叫的情景让小坚让步了,最后决定一人骑一天,但故事的结局去出人意外,因为小坚惹了一帮混混,牵连阿贵被打,自行车被毁,最后的镜头是阿贵背着自行车消失在北京车水马龙的街头。

电影在刚刚开始,带着些期盼。

影片的开场令人耳目一新,采用正面的机位拍摄而且距离极近。

这样就给人形成一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和紧张的感觉,就如离得很紧和人交谈一样让人窒息。

 6 ) 拉片——十七岁的单车

拉片——十七岁的单车 这里有40个关于《十七岁的单车》的评析,可以给各位参考一下。

全部都是按顺序写的,你们可以边影片边进行对照,有什么错误的地方,欢迎指出。

1,以别人的回答,来引出小贵的身份。

2,在开头,注意观察,其他人处于画面右侧,而小贵作为主人公位于画面中央突出主题地位。

3,在问到叫什么的时候,只有小贵回答了,再次突出主人公。

4,蓝色字幕,与影片主题切合,代表着忧郁。

此时的音乐是主题音乐。

5,3个飞达快递特写镜头交代,人物所处环境。

6,在经理训话时,画面主体仍为小贵,镜头并没有完全离开他,导演别有用心的留了一个角给他,主要是看他的反映。

7,经理说单车是高级山地车,并给了3个车的特写,一是看小贵的反映,二是说明车的高级。

这样说明这部车就给了小贵一种压力,也成了他融为这个城市的工具。

8,在小贵骑车的时候,人物的音乐是十分轻快的,体现了人物的情绪。

在影片中,当小贵骑着单车时,总会出现这种音乐。

9,回老乡那儿的时候,先给了一个大景别,交代环境,再切车的特写,再从老乡的话中再次突出了车的高级性。

10,在小贵与老乡透过墙洞看周迅扮演的红琴时候,主观镜头。

11,在周迅坐在窗边的时候,她是处在一个房子的倒影中的,房子代表着城市,表明她和小贵他们一样渴望融如这个城市,只是他们的方法不同而已。

12,在进行到8分22秒的时候,小贵在第一次骑车送快递的时候,他到达的时候,导演再次别有用心的用一个仰镜头派楼房,再次说明他想融如这个城市。

13,当小贵画上第一个正字的第一笔的时候,到将近一个月后,中间穿插了5个他骑车的镜头,一代替时间的流逝。

14,周迅出现的时候的高跟鞋的声音。

小贵出现的时候的小景别。

15,在与刘姐对话的时候,并每哟出现刘姐的正面。

16,刘姐说了一句,“你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拗啊?

” 17,老乡刷牙的时候,老乡属于强势,小贵属于弱势,小贵打的光明显比较暗。

18,小贵进去找张先生的时候,发现找错了人之后,那种尴尬的处境,导演以房间其他全是运动的,而他是景致的来体现。

19,在他向服务员解释的时候,构图十分有特点,服务员身下打了一个光,让人看不清服务员的脸,在前面有个迷糊的花瓶作为前景,造成视觉压迫去看主体。

20,在看到 没有给经理的脸给显现出来,只是看小贵的反映。

21,鼓声代表他的内心,用鼓声来代替他的情绪。

22,在他跑去送迟送的快递的时候,灯光是昏暗的,切到锁的时候,是用呼吸声结束的。

23,经理从从右走到座位上,拍小贵的时候是用经理的主观镜头,拍经理的时候是用的客观镜头,说明接下来的内容十分重要。

24,“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拗啊?

” 25,找车的时候的音乐和小贵的西经是相符合的。

26,小坚出现的时候,用的是大景别。

与小贵的小景别形成对比,也说明两个人的地位不同。

27,萧萧出场的时候,有小段的音乐,独特的出现方式,从下面上来。

28,在爸爸修拖把的时候,前景是妹妹,镜头中包含着一家四口人,却只有主体爸爸和小坚可以看见正面。

29,在送萧萧回去的时候,萧萧说,”你的车挺好的。

“再次突出这个车的高级。

30,半夜骑车,特意安排白光,孤寂,切和了他在家里的处境。

31,老乡走可,他还在那个丢失了车的地方等待,再次说明他很拗。

32,追车的时候,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拍小贵,拍车,拍小贵,拍车,拍小贵,拍车,再拍小贵。

33,小坚出来的时候,戏曲锣声,小坚穿过巷子的时候,交代了复杂的环境, 34,小坚和朋友打架,一个甩镜头切成了小坚的主观镜头。

35,小坚骑车回家门口,妹妹,爸爸,小坚,同学都在,但镜头中同时包含了小坚小贵,爸爸,妹妹,人物的存在都与接下来的情节相符合。

36,在教师,周围的同学都围着他,形成一个中心,一小坚为主体,”等你一句话。

“ 37,叠化,换车,代表时间的流失。

38,穿蓝色衣服进来的周迅,在被揭穿的时候的女主人穿的是红色衣服,与之前她穿红衣服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意味。

39,他去找萧萧,下着雨,切和了当时的情绪。

40,在胡同,一些老人在一边下棋,打太及,却对孩子的事情置若罔闻,放大了成年人的漠视。

冷漠造成的悲剧。

为什么这部影片叫十七岁的单车,而不是十八岁的单车呢?

十八岁以及功能是成年人了,导演正是要头过这个影片来引发人们的深思。

41,最后一个砖头,小贵拍了下去,那是他对这个城市的最后的挣扎。

许多的东西都没有我的老师讲的那么的全面,这些全都是我凭记忆写下来的,如果你们觉得有些东西确实还是分析的号炮,让你们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了,你们可以和我联系,我可以介绍你们认识一下我的老师。

 7 ) 《十七岁的独轮车》

这部片子有人说模仿了那部著名的《偷自行车的人》,我看这纯粹是扯淡。

《十七岁的单车》让人看完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其实是一部描写北京的电影。

里面出现的人物,在北京这个首都的背景下,各自承受着各自的痛苦。

镜头多次出现的胡同,大街上的冷漠人群,高中生们的生活,这些元素的融合,让北京这个城市的表象被王小帅揭开来,想起宁瀛拍摄的“北京三部曲”,故事的背景都是北京这座繁华的都市,描绘的都是个人的命运。

但是个人即整体,北京又何尝不是一个个体。

所有的人物的喜怒哀乐,发生在这座都市里。

当然,即便电影的背景不在北京,这些故事也都可能发生。

但是你不能让导演再去另外一个城市去拍摄这些故事,那段外地小青年背着自行车在夕阳下过马路的镜头,配合荒凉的配乐,不禁让人感到,不管是哪里,不管是哪座城市还是哪个乡村,其实到处都一样,到处都是荒凉的景象。

高圆圆很漂亮,可惜,她在这部片子里面,依旧是一个花瓶。

end

 8 ) 十七岁的单车

熙熙攘攘的街道很像曾经我下班要穿过的那条,运气不好要等很久的红灯,不知何时能再走一次。

如果只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话,眼中所有的城市都长得一个样子吧,在小贵的好友眼里,大城市里的人缺少人情味的那部分都被狡诈填满了,而大城市的女人更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像他这样连名字都被忽略的外来务工者数不胜数,像是不经意抓住超人斗篷被带上天,俯视过更大世界的璀璨后,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存在,既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也不愿回到家乡踏实务农。

他和周迅扮演的保姆是同一类人,眼里看得见都市的繁华却看不见奋斗的可贵,艳羡嫉妒着城里人的高贵却惰于充实自己的内在,心气高志气短,徒有一颗做大梦的心。

小贵的倔劲儿主要还是因为年轻,初来城市许多新鲜的事物令他目不暇接,但沉默寡言的他骨子里幻想的成分更多:自行车代表着他来城市获得的第一份礼物,代表着城市对他的肯定和包容,很有吉祥物的涵义。

他对周迅扮演的保姆是有好感的,一如小坚对潇潇的感情,少年少女懵懂的爱情萌芽,小贵对自行车执着的一部分动力也有这份感情的功劳。

虽然导演没有交代小贵的家庭背景,但相信都是淳朴的老实人,才能培养出小贵一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的犟脾气。

只是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天理和法制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自行车被偷他就偷回来,这也是边缘人物的一个很典型的心理: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处境或死活。

曾经柔软的心就是这样慢慢被磨得麻木坚硬,然后变成最普通最大众的人群。

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通过努力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就招来如此多的不幸,未来又会拿走小贵的什么作为代价呢。

小坚的个性与小贵完全相反:好面子、爱耍酷、同伴多、自私扯谎、自以为是。

父亲的再婚和偏心让他的性格一天比一天暴戾,物质是他最大的痛处,也就成了他唯一证明尊严的标志。

自行车对于他来说就是维系友谊和女友的唯一方法,他渴望的是表现欲和拥有的成就感,而非真正的友谊或者关心。

潇潇最后选择的那个男孩不论是被痞性吸引、还是他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在小坚眼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友的离开令他面子扫地。

少年的无法无天凭的就是这股气,其实也是因为在他们心里或身外,什么都没有。

当他和小贵因为自行车不打不成交后,在小贵身上他看到的是自己对生活幼稚的理解。

小坚的朋友们皆是这类痞子少年,学会了古惑仔的行却不懂他们的义,在他们还不成熟的人生观里,成熟的标志仅停留在抽烟泡女人上。

最后小贵和小坚被追杀的满胡同逃窜把我也绕晕了,像是蜘蛛网一样杂乱无章的胡同将这些小人物仅仅的缠绕其中,不幸的是,在这里我所看到的又是一次弱者互轧。

他们丝毫不反抗这座城市的不公和冷漠,甚至取其糟粕去之精华的吸收这些负面情绪,等待着哪天的炎炎烈日烧焦他们最后一根流淌正能量的神经。

尽管片中到处是打太极的悠闲老人,裹头巾的慈祥大妈,阳光柔和尘土微飘的民风胡同,也掩饰不了由内散发的现实恶寒。

喜欢王小帅的文艺片!

看了让人沉默 让人深思!

 9 ) 影片

一、周迅终日在窗边无所事事,频繁更换新装。

b周迅浓妆艳抹并且穿着不适合自己的高档高跟鞋去换酱油。

c周迅在小卖部里焦急寻找遗失的东西。

一中年妇女和一女孩从停在小卖部外的跑车上走下来,女孩指着周迅对妈妈说:“妈,我没说错吧?

”周迅作惶恐状,急忙冲出去接过妇女手中的网袋,歪着头急急离去。

推断:周迅其实不过是某富豪家的保姆。

虽然周迅在此片中出场不过四次,而且极为短暂,但是此人物堪称神来之笔(对导演而言)。

王小帅究竟担心绝大多数观众不能领会此意,最后还是用对话把这一事实说出来了。

从作品的完整性来看,其实只要后来小贵在墙缝里不再看到周迅就可以点到即止了。

二、小坚独自在天台上品尝失去心爱单车和与父亲隔阂的痛苦。

此时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妹妹走上阳台,用朗诵腔说了以下的话:“你爸爸和我妈妈都说其实你没有错,那车是你买的,不是偷的。

”推断:小坚现在的母亲并非自己亲生母亲,妹妹也是由其带来(这一事实只是通过父亲在之前说过一句:“两家人合在一起,就是一家人了”可知)。

小坚偷了给妹妹上学的钱去买了一辆二手车,妹妹和妹妹的母亲首先不会持正面态度。

父亲则因多次失约于小坚(一直因经济原因没有给小坚买心仪已久的单车)而愧疚于心,不忍继续责备小坚。

父亲希望可以安抚受伤的小坚,而作为家长,对这样一事件不能够直接出面表示安抚态度,所以派妹妹出面。

妹妹因为小坚偷了自己上学的钱而怀恨在心,但是父命难违,故而心不甘情不愿地例行公事般地向小坚说了这样一番话。

 10 ) 北京单车

这个片子的胶片用的满好,色彩出来的非常正。

光线感拍的特别好。

有很多镜头,光线强烈到刺眼的地步,是大日头晃晃下的嗓子冒烟的青春。

刘杰简直已经成了王小帅的御用摄影师,一如杜可风之于王家卫,没了他这片子简直就褪色不少。

配乐也不错。

某人说,你看它里面那个提琴拉的,争争上阵的感觉,总让人觉得马上后面就会有段旋律跟上来,但就是没有,生是通篇就一个前奏。

自行车成为青春,生活的一种象征符号,在这个片子里又一次浓墨重彩了一把。

总觉得这种中国式的青春残酷物语类片子中,似乎女性角色都把握的狠差。

没灵魂。

只是出于带动少年之间关系的目的而存在的。

她们无一例外的面目呆板,姿态造作,全出乎于少年男性的臆想和拟定。

这也许是因为少年时期的男性之间本来就不关女人的事,一切恐惧来自他们本身的内心。

关于性,假如投射在成熟女人的身上还能显出生气来。

那是一种海市蜃楼的幻象,雄性荷尔蒙发作出来的,同类间相互撕扯的,无法抑制的动物凶猛。

同样的,什么时候少女的角色能突现出来?

只有和成熟男子相关的戏份,才可以忽然回魂,变成结合孩童和女人的双生花。

妩媚而有杀伤力。

因为出于男性视角,所以,无论是米兰或者是高圆圆或者周讯,全成了面目苍白的橡皮人。

很难不把17岁的单车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相比较,但看起来似乎60年代的少年和90年代的少年别无二致。

冲动依旧。

不同的是17岁的单车更纯粹,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则镶上了一些政治符号。

姜文在电影里加设的抹杀原著中随心所欲自然感的放大器,十足败笔。

关于巷战,胡同单车和拍砖充分发挥了最能体现北方少年虚张声势式勇武的优势。

内心恐惧和表面冲动的完美结合。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巷战是夜里,看了狠不过瘾。

但用光狠好,能拍出堵的慌的感觉。

这次换了白天。

几场追逐的确拍的狠有张力。

青天白日下少年溅血,更突出了残酷感。

而我觉得最好的妙处在于,没打死人,没有矛盾冲突到的极致。

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总显得过了,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这样。

但考虑到那是特殊年代,这样的处理可能更符合当时的背景吧。

总之,最后两个被打的狠惨的少年挣扎起来,然后再继续各干各的的感觉非常好。

生活是继续慢跑下去的。

恐惧爆发后,其实什么也没发生,一切归于平静。

少年们身上最后的孩子气消亡了,青春的尾巴象闪电的最后一击。

李滨在这个片子里的表现极好,比在《卡拉是条狗》里演的要出色。

特别是完成那种瞬间成长的转换,眼神表情无一不十足到位。

赞!

还有一个人,演崔林哥哥的那个人,演的也非常松弛,非常好。

他戏份不多,但细节设计的都狠好。

可能角色本身设定的不足吧,让他发挥的还不够。

其他人就都麻麻。

最后要说,特别受不了那种镜头,就是在人山人海(或者是车山车海)中等红灯,然后隔着街万箭齐发。

趁着一张张沉默的大多数的脸孔,而那个人(是他是你是随便的每一个个体)就这样在他们当中忽现,就象——张爱玲说的,隔着那灰灰的,嗡嗡的,蠢蠢动着的人海。

张楚说的,面对我前面的人群,我要穿过而且潇洒。

C教主说的,我穿过一个有人生活着的城市,它显得如此陌生。

那种感觉特别有平实中的悲哀的杀伤力。

也许因为每个城市都是悲哀的集合体吧。

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人(是他或者是你)就悄无声息的泯灭了。

《十七岁的单车》短评

跟我想象中完全不同,我还以为是一部青春小资电影。王小帅把电影的叙事衔接的很好,台词好,都合情理,少年的表现也自然。我挺喜欢的。片子就应该这样拍。我不觉得它代表青春或成长,倒是很社会,很好。

6分钟前
  • Joann
  • 推荐

Beijing.Bicycle.2001.PROPER.DVDRip.XviD.AC3-COC

11分钟前
  • Milandini
  • 还行

额滴个神呐,我还写过这个的两篇影评,往事不堪回首。。

15分钟前
  • 汤圆滚来滚去
  • 还行

属于那个时代的残酷青春,和动物凶猛和小武的青春相去甚远却又如此接近......本片写实却又诸多夸张,总之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印记,是17岁的一个注脚

20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可以发现,此片与偷自行车的人有强烈的互文关系

24分钟前
  • hui
  • 推荐

你还记得以前的时光吗?就和影片里的一样。我哭了。

29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单车”可以看作当时青少年群体中,一种男权社会的身份象征缩影,同时也是青春期男性脆弱自尊的代名词,正因为这份不堪一击的脆弱,所以经不起摔砸。嘲讽的一点在于,不管是胡同里的几次亡命飞车,还是结尾那一瞬间沉默到极点的爆发,都不过是小人物群体的内耗.★★★☆

33分钟前
  • 滿神的異教徒
  • 推荐

两星半 王小帅匠气太重 故事都仅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 在诺大北京市找到丢失的车应该比中头奖概率还低吧?!编剧缺乏必要的起承转合 同样是受社会新闻启发的有话好好说砍手事件生动自然真实 王的偷车事件却像是主题先行国际刷奖的伪劣产品 以新浪潮的镜头语言行极端戏剧化冲突 n拧吧

37分钟前
  • munianhe
  • 较差

觉得一般,想问的是 男主角怎么勾搭上高圆圆那个美女的

41分钟前
  • 張春秋
  • 还行

高中时看的,就记得周迅打酱油了,高圆圆漂亮,一辆自行车引发的事件,当时是看不懂,现在也一点不想再看了

46分钟前
  • 正气大侠
  • 还行

就中国片一部

51分钟前
  • yangyxy
  • 较差

为什么被禁,太一般了,无法认同和理解主角的行为

55分钟前
  • Amy
  • 较差

黑色的青春里残酷的现实~·····

5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2.9城市中的农民、底层城市人、假扮城市人,都在追逐那种幻想中时髦、体面、上流、有尊严的的城市人身份,男的追单车女的追衣服,到最后发现都是追逐失败的假象。原来王小帅已经拍过城市疾病,虽然时代略早,阶层略下沉,其实内在肌理跟寄生、冷酷祭典这些剖析中产病城市病现代病的社会分析派电影是如出一辙的。但本片剧本太单薄,切口小,剧情容量小,社会面少,犯罪动机弱,是阻碍佳片的弱项,也正因为如此,长镜头常有电视剧般的冗长平庸感。周迅和高圆圆都是纯可有可无工具人。周迅竟然还上过王小帅的戏,还是当工具人。周迅真是大导缘最差的大花,明明有大花中最好的演技,却始终没有跟王小帅张艺谋娄烨这些大导作为女主正经合作的机会(哪怕是在咖位上来之后也只有个陈可辛),作品厚度奇差无比。

1小时前
  • 德勒兹的倒影
  • 还行

我喜欢看一些青春片,可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好,这个也好,我都没太多感受!

1小时前
  • 别对我谈理想
  • 较差

感觉王小帅的电影都是为了标榜自己艺术电影导演的身份(我记得我之前明明标注了啊)

1小时前
  • 还行

我们北京人不管那玩艺儿叫单车,我们就叫自行车,是台湾国语传进来之后,才知道单车这么个称呼的……

1小时前
  • 高玉宝
  • 很差

因为周迅的关系所以找来看,想不到喜欢上高圆圆 观碟时间:2002

1小时前
  • 林愈静
  • 力荐

买或者偷辆自行车,然后骑着它穿越北京的大小胡同,让车轮子压过你那乱七八糟的青春。有一天如果你不想压了,那就把车子砸了吧。

1小时前
  • M.
  • 推荐

7.0 主角一个自卑叛逆自私可恶 一个又蠢又轴又窝囊 虽然两人都有可怜之处(穷) 但还是看得让人生气 自行车纠纷为什么不找二手车市场?为什么不报警?感觉此片很败坏BJ人形象 尤其显得BJ人高高在上排外瞧不起人 比如快递公司的人 还有学校那些狐朋狗友 帮着欺负人 还说"chou farmer" 真的败人品

1小时前
  • Shan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