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爱情》是我多年前在央视六套看过的片子,有多久,久到我已经记不清故事的梗概,久到我认为大概在那个时候潘粤明和袁泉才开始走红,这么多年过去,看过了各种打着爱情旗号或渗透了爱情元素的电影,记忆深处,《蓝色爱情》仍然称得上令人动容,整个画面氤氲着水蓝色的雾气,大连这座海滨城市被蒙上了一层湿漉漉的迷障,袁泉在木门打开的一瞬间抬起迷人清澈的双眸,看到光束投入眼神,是被电流击中的感觉,那样的目光延续了多年,此后再难寻觅。
最近在电脑上重温了这部片子,些微粗糙的颗粒影响了画面质感,但也无意中与近来大荧幕上的爱情片形成了某种类型上的区分,而故事的构架、镜头的组接、色彩的运用、哲理性的探讨,也让人一眼判断应该产于那个理想主义、浪漫情怀、文艺气息还存有余温的时代。
正如十几年前有一部叫做《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电视剧,世外桃源缩影的陶屋,王志文年轻的面容与长发,执拗不羁的性格,与许晴不早不晚的相遇,光影与诗意笼罩下的艺术感,这一切仍被我小心翼翼而自作主张地怀揣在记忆的最深处和对于美好想象的憧憬中。
所谓的文艺片离不开对人类最普遍情感的观照、对精神价值的探讨和对当下人们生存状况、生命意义的思考,在文艺片中要制造浪漫与虚无,爱情元素必然无处遁逃。
不过爱情是人皆可言的话题,如果没有依托,要么坠入经年累月柴米油盐的重复平凡,要么因为私人情感的泛滥而显得虚无缥缈。
《蓝色爱情》在爱情的基调上,设置了一桩悬置多年的凶杀案,牵连出与男女主人公相关的旧年人事,谜案、悬念、探索、进展、高潮,让故事情节更饱满,也带动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走向,将观众代入到情境中,而不至于让人沉湎在过于感性的世界里。
具体案件是什么并不重要,那是带领观众走进人物和故事的绳索。
再退后一步讲,男主女主的关系因为案件而变得亲密与疏远也不是那么重要。
两人的相遇缘于刑警邰林误打误撞进了话剧演员刘云在大桥悬索下的一次行为艺术,两人的相处布满了似真似假、亦虚亦实、故意非故意的行为艺术的编排、设置、演练与消解,两人的相知更依托于影片最后邰林又一次陷入了刘云大胆神奇的跳海计划而站在对方生命的边缘说“我爱你,我不能没有你”。
艺术才是本片用爱情的画笔尽情描摹的底色,最后却淡漠在绚烂爱情的大后方。
对警察邰林的探讨其实并不复杂,身为一名子承父业的刑警,他年轻、帅气、却从小想当艺术家,向往不切实际的生活,因此对工作不抱有认同,但实在是艺术的门外汉,反倒被一桩桩案件拉扯得成熟、稳重起来。
这个人物形象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徘徊在梦想与现实中的人不同程度地接近,也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会被一个全身浸满了艺术气息的女孩吸引。
而对于演员刘云,她的突如其来的表情变化,她的逻辑怪异的行为方式,她模糊生活与戏剧的界限,都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下一秒她要给你的是惊喜还是惊吓,她的身上存在着未知与神秘,竟有些刺激起来。
影片根据方方的中篇小说《行为艺术》改编,后来我又看了原著,原著中的刘云(在小说中叫飘云)是个没有故事铺垫的“神经质”女孩,离生活更远,或者说更近,不过是一个简单得只能用艺术来解释所有行为的女孩。
可以说,影像丰富了刘云,让她变得立体起来,让观众能够顺着某条索道抵达她的内心,原来她既承受了家庭的创伤,又接受着艺术的浸染,更经历了一份让她温暖和快乐的爱情(而原著中的邰林对待感情并不完全认真,两人有游戏生活的态度),她并不再站在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那么即使凝聚了众多目光的最后那一跳不过又是她的行为艺术而扰乱了公共秩序,我们似乎也可以原谅她了,甚至比一开始更能宽容,任何行为的背后都能找到它存在的理由,这些理由是人为赋予的,创造的,甚至是可以互相传达的。
很难说邰林真的懂得了刘云,但他愿意她以自己某种特殊的方式存在着,寻找着,I like you as you are,并与她一路相伴。
刘云最后的一跃意味着什么?
在穿插在剧情中的一串话剧片段中,“剧中剧”的刘云饰演了一个不断在寻找的女子。
这几段以独白为主要表现形式,带有高度隐喻性和剧场感的段落恰恰让我们在抽象层面上获得理解刘云的关键通道: 女:……我终于找到你了…… 男:我知道你会来的,我已经等了很久了。
女:与你不寻常的相识,让我怦然心动,在你充满情调的目光里,我看见了我如歌的美丽。
我们之间有一种默契。
我几乎相信了你…… 男:可是你找的并不是你想要得。
女:寻找有时候是个陷阱——进得去,出不来。
男:你到底要找什么?
女:不知道,也许是…… 男:行为。
这个世界就是人类的一件艺术品,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一天都可以写进艺术史。
我们永远互相配合,彼此生活在对方的艺术过程之中。
我们最后要说的是“谢谢合作”。
女:可行为是过程,不是结果。
我们永远无法逃避最后的结果(看到男主角)……你是谁?
……我不认识你……不!
……这不是我所要得!
…… 男:(无奈)这……就是结果!
女:(惊怕)不!
……不!
在跟踪案件的层面,刘云发现曾经救过自己的马白驹是自己的生父,并在多年前被牵扯进一桩凶杀案;在和邰林关系的层面,刘云发现恋人不惜调查利用自己去推动警方破案;在行为艺术的层面,刘云开始怀疑艺术的过程是不是比结果更有价值。
这其中掺杂了当事人的误解、迷茫、彷徨、破碎,她在舞台上的惊惧般的呐喊犹如我们误以为的她最后的飞身一跃,误以为这是精神崩溃的最好的行为诠释。
当爱情褪去了所有的虚妄和造作,化为邰林最后的一句“我爱你”,其实也就是“我愿意与你共度生命”,那么山崩地裂也能化为柔软的溪流,释放吧,姑娘,当你真正俯冲的那一刻,你的行为艺术与他人无关,只属于你自己。
影片拍得诗意盎然又青春飞扬,才能拓展想象的空间。
蓝色是忧郁的颜色,也代表着一种辽远与宽广。
想到了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朱丽叶•比诺什在丈夫死后笼罩在对过往的思慕和阴影中,幽蓝色像海水一般总是不期而至,冲破心灵的堤坝,当经历了一番煎熬挣扎、对真相的探寻和对自身情感的拷问后,她决意以新的姿态面对生活,释放枯竭的身体和灵魂。
我想这与《蓝色爱情》中通过刘云这个角色告诉观众的有几分相似相通。
害怕被海水淹没,不如释放自己,直接去面对它,拥抱它。
写到这里,仍忍不住对于袁泉的赞美。
有人说“她是一个罩在任何表情下都生动的精灵,与其他无关”,她在片中的服饰打扮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仍然走的正宗文艺复古范儿,她是一个艺术气质特别浓厚的女子,在生活中总有些不真实,以至于后来演的都市片都不那么自然,相反在话剧舞台上能散发出她本有的光彩。
那么刘云这个角色呢,实在是为她打造,在方方的原著中,刘云不过是个学美术的,而导演在影片中将形而上的思考交给话剧的表现形式,也就交给了袁泉一块恣意飞翔的舞台天空。
不过在话剧外的表演,袁泉故意模糊了角色,玩些矫揉造作,但总是情有可原的。
潘粤明呢,也显得有些稚嫩、木讷,收放得不够,这些也都恰恰反映出演员刚出道时的纯净与自然。
还有关键配角董勇走了他所擅长的戏路,郭晓冬跑了个龙套,让人一下子感觉一晃十年,演员们都在慢慢变老。
那么最后,洋洋洒洒一长篇,也是对美好的珍惜和向往。
我不知道,处在二十六七这样现实不断抢占梦想地盘的年纪,还有多少空间去畅想遥望。
我们不会有那么戏剧化的人生,也难得几分哗众取宠的勇气,但希望总在走在寻找的路上,时机到了,享受一次纵身一跃的释放。
小时候第一次看到袁泉是在电视的广告上,并不是我一眼就会喜欢的长相。
长大后才明白从前的我不大能够这种骨骼里透着清冷的美的。
一直对袁泉不够了解甚至连她的戏都没看过只被那支广告先入为主了。
长大后唯一觉得好看的地方大概只停留在她和夏雨的那张照片,她在阳光下灿烂的微笑。
直到前一段读到关于她的一篇文章,提到她出过唱片,我听过其中的木槿花。
文章里夸赞这张唱片每首都质量上乘看来是并没有夸大其词的。
还提到她去台北工作期间拍了很多台北人生活的照片,还出了集子。
袁泉的性格像大地下着白茫茫的雪之时的寂静。
从前不肯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大概是固执的认为电影的名字中带有爱情是俗气的。
或者什么什么之恋都是我不喜欢的。
看过之后我也只看到了蓝色,对爱情多多少少是无感的。
抛开剧情只看色调与背景对我来说大概就够了。
唯一遗憾的是手机屏幕的尺寸太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审美体验。
也令我第一次萌发了想要在一个封闭漆黑的房间里看电影的冲动。
淡蓝色的海,黑色裙子的袁泉,男主只是个点缀。
这个电影大概是淡盐水口味的,有一点咸味和苦涩却恰到好处。
如果说是男主是点缀或许有些不公。
但这只不过是我自己的心境罢了。
从记事起的琼瑶剧再到偶像剧再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可歌可泣的伟大爱情。
在如今的我看来都是有可挑剔之处的,我觉得那都不是爱情。
喜欢也许是偶然中带有的必然,这一切感情都可以避免的。
不过是一瞬间的心动便任由其发展,而世俗总是歌颂爱情的美好,你便深陷其中感动自己全然失去理智。
运气好的遇到个人品靠得住的也是你的幸运了,可如若运气差些,而你再是个不怎么明智的女人或男人,那结局恐怕就要是悲剧了。
除了出生便已决定不可选择的家人外。
我想我大概是不会再爱上别人了。
因为不愿意,也觉得他人不配,爱自己都是一项有风险的事因为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把握住自己的,常常也会做出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来。
何况他人,我为什么要把刀子交到别人手上而心甘情愿的任由他或她刺向我的心脏。
部分视听语言挺洋气的,王家卫式的风格,整体下来怎么就那么土呢。
怪怪的味道。
这种主旋律+两性关系+表现风格就是一个怪胎。
蓝色爱情爱情总是甜甜的,涩涩的,我们习惯了轰轰烈烈,却没体验过平静的感觉,那种好像玻璃般透明的,纯洁的恋爱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有手指尖划过玻璃板时的蠢蠢欲动,爱,究竟是什么……邰林的理想是能和艺术结缘,但生活的现实让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应父亲的期待成为一名警察,生活夺走了他的梦,能给予它的也只有信念,高考落榜,精神压力倍增,他决定重新振作自己,开始一段新的路程.它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警察,不仅仅是配合别人完成了一段艺术创作,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警察的本色.他热爱艺术,也许就是老天有意的安排,让他在一个黄昏的大桥桥头遇见了刘云,一个同样热爱艺术的女孩子,一个演话剧的行为艺术者,取景框里的她美丽动人,好像一幅风景画,触动了邰林微微萌动的心.后来,两人认识了,就再也没想分开过.邰林用心地感受着这场突如其来的恋爱,他认真了.但现实远触不到我们的心尖,它总是残酷地剥夺走我们努力拥有的一切,这就是生活,给予我们自由的下一秒就是接连的可怕的厄运,谁也躲不掉,谁也说不清,邰林深爱的刘云竟和一场凶杀案有关,嫌疑人就是她苦苦寻找的恩人--马白驹,邰林近乎崩溃,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中,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做警察.”这次的案件挫伤了他早已承受不住的心,为了大局,他放弃了私利,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一段艺术创作—寻找马白驹. “聪明人总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而凡人总是生活在别人的艺术创作中,这是一个连环套.”行为艺术随处可见,无形中我们早已生活在了别人的世界里,寻找马白驹,就是一个“连环套”但也只是一个善意的连环套,谁都可以赞同,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我不言已终,内心一阵刺痛的感觉,最后,马白驹找到了,凶手却迟迟没有出现,对于那段青涩的爱恋,我反而历历在目,马白驹和李文竹本是一对苦苦相恋的爱人,迫于家庭的压力,李文竹嫁给了一个警察,可能相遇就是那么巧合,马白驹多年以后又见到了自己的情敌,醋意油然而生,结果暴露了那个警察的身份,警察被杀害。
结局是悲惨的,马白驹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躲藏,李文竹因为受到了刺激也开始了年复一年的治疗,这一切都被李文竹的女儿刘云看在眼里,她心里承受的压力有多大,谁也不知道,可能只有在话剧演出的舞台上她才能得到些许安慰,影片插入了刘云在舞台上表演话剧的一个片断,结尾时她跟随线的一段寻到了线头,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结果,也许“.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很可笑,我再找别人,同时也在被别人找,大家在黑暗中互相辨认,一根手指就要触到你的鼻尖,你还一无所知。
”这世界就好比一个迷宫,我找不到你,你也找不到我,但一旦陷入其中,当你的脚步声已经合着我的脚步缓缓而来,下一秒可能是你的厄运,也可能是我的厄运,可能是你的艺术创作,也可能是我的艺术创作,只是旁观者看不明白,我们的艺术游戏,究竟谁害了谁,谁又是谁的奴隶,谁又是最终的获胜者。
我只知道,生活就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艺术创作者,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艺术创作,我们的自由是多么可悲,可怜••••••话剧结束了,刘云却消失了,邰林开始苦苦的寻找,最终还是在那座大桥上找到了她,配合她完成了最后一次生动的艺术创作,影片结束。
蓝色爱情,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活生生的恋爱,纯洁,透明,带着理想,带着责任,带着生活真真实实的恋爱,蓝色是大海的象征,影片拍于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画面清新唯美,带有一丝淡淡的情调。
蓝色不仅仅代表着忧郁,也代表着自由,影片有一种情绪之美,这种情绪可以是矛盾的,可以是沉闷的。
生活中的我们拥有自由同时也在被自由束缚,所以才会有矛盾的心理状态;当学习感情出现危机,自然会有沉闷的气氛,影片中警察案件的牵连以及主人公不得不因为大局而放下自己的感情就带来一种沉闷的感觉,爱情是无奈的,但影片的结局以一个幽默的方式结束让我们有了一丝丝放松,毕竟结局还是完美的,两人的爱情也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
该影片意义深沉,加入了许多新鲜的元素,例如:行为艺术,案件调查,使得影片别具一格。
邰林成为艺术家的理想与不得不子承父业的现实相冲突,行为艺术以一种独到的艺术角度和生活相关联,爱情的美好与责任的现实直面冲击,经历了成长,蜕变,我们懂得了生活的真谛,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有责任,有担当,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平平静静,谁都没进谁的圈套,透明地,纯洁地,自由地恋爱、生活!
马白驹,是她的童年,她母亲的爱情。
相逢,由一场行为艺术开始。
行为艺术的契机,注定了人生一幕,与寻找有关,与借口无关。
而这借口,恰好是马白驹这个名字。
冥冥中的潜流找到出口,喷薄而出,猜忌,挣扎,游离,痛楚,四处蔓延,变成她的终极一跳,变成她最为灿烂的一场行为艺术。
她的裙裾翻飞于江水之上。
身形的轮廓愈发柔软,朦胧。
蒙蒙的天色,看不清她的面庞。
围观的人很多。
他抢过扩音器。
说,我爱你。
她从护栏外侧过脸来,微笑的面庞,有一滴泪流下。
她纵身跳去。
他毫不犹豫地随后跳下。
以话剧女演员为职业的女孩,无时无刻不活在自己的艺术过程里。
他配合了这一场艺术。
“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一天都可以写进艺术史。
”他在涛涛江水里大叫她的名字。
而她已然在蹦极绳上,往复飞翔。
藿建起2000年导演的片子,《蓝色爱情》。
浓重的文艺的处理痕迹。
由方方的《行为艺术》改编,我没看过的她的一个中篇。
看见开头敲着方方的大名,便知道会很好看。
这种回溯的手法,和倒叙的精神,要继续学习。
说到如今内地的华语都市爱情电影,我想到的是《小时代》那样的欲望流,《北京爱情故事》《一夜惊喜》那样插科打诨、打性的擦边球喜剧,或前些日子的魔幻爱情片《超时空同居》。
男女的感情和婚姻绕不开车、房子,因提倡物质而欲望高涨,但又与现实无奈有无法弥合的间隙,折射了大多都市人群对真爱的迷茫。
但关于爱情的本质,是男女关系中权力的争夺,是男生应该给女生买口红的体贴,或是真爱与婚姻不是一码事的论断吗?
当我有意识地找老电影来看,发现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导演的有关公安题材电影——《蓝色爱情》(2000年,潘粤明、袁泉),关于“寻找”主题的文艺片,改编自方方的中篇小说《行为艺术》。
影片颇有些先锋性,不管从“行为艺术”的主题表达上,还是大量采取特写、画中画以及广角等非常规镜头的拍摄视角,以及话剧舞台与现实世界的套层叙事结构,都具有强烈的形式主义色彩,即风格化地再现现实。
看完后,让我实在感叹,这样的片子现在怎么没有了呢?
影片文艺到极致,像一首口风琴纯音乐的海边MV,透过蓝色咸腥海浪看到男主角在街边镜中对于未来感到彷徨的神情,看到女主站在大桥边沿张开双臂一跃而下的轻盈。
最值得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袁泉一身即膝黑色长裙在街边举起镜子涂上口红,盯着自己天真无邪地一下就咧开嘴笑了,眼睛水灵得仿佛下秒就能滴下泪。
潘粤明那时还很瘦,在电影里笑着对袁泉饰演的女主说“我今年26岁,身体健康未婚”,可爱极了的怀春少年。
故事拍摄地在海滨城市大连,码头总空无一人,偌大的跨河大桥车辆稀疏,海边沙滩似乎笼罩在雾里,电影里的这些场景营造出清冷、留白但有韵味的氛围。
一如做美术设计出身的霍建起导演对画面美感的追求。
通过几张图就能看到那时袁泉和潘粤明的灵动。
我26岁,身体健康未婚袁泉的颜禁得起特写镜头的考验,值得吐槽的是造型太过于像《那个杀手不太冷》的娜塔莉波特曼造型,但美腿真是无可挑剔。
一、【行为艺术】究竟谁参与了谁的行为艺术——能人们总在进行艺术创作,而庸人们则总是生活在别人的艺术创作之中,这是一个连环套。
行为艺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欧洲的现代艺术流派,艺术家精心策划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通过与人交流走向等待在终点的结果。
方方如此先锋,在小说里将当时深奥的词比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她说,聪明的人创作行为艺术,而愚笨的人走进它成为演出者。
刘云(袁泉饰演)是那个冲动的行为艺术家,人戏不分的话剧演员,舞台和生活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她自小无父,而母亲又在某天受到刺激成为精神恍惚的人,成长环境应该孤独得不得不学会独立,因此也成长内心十分敏感的女生。
这样的性格特质作为艺术创作者恰如其分。
她总在脑海里荡着秋千在生死之间来来回回,通过戏谑人生从中获取表演的真实体验。
而邰林(潘粤明饰演)是个做梦都想当艺术家的人,可无奈高考落榜只得穿上父亲的警服当名刑警,生活对于他只是诗意彼岸的替代品。
可说两人的相识是命中注定,彼此是相互成就的默契配合者。
两人初次邂逅于桥上,刘云的某次行为艺术中,她想知道在要跳桥的瞬间,有没有人来。
她还因此编了个前夜杀死男友的惊悚故事,结果撞上了救她的邰林带回派出所拘留了一夜。
所谓不打不相识。
究竟谁参与了谁的行为艺术?
刘云无疑是那个聪明但又莽撞的人,邰林无意识走进她的行为艺术,成为那个拉她一把的人。
她满足于他对于艺术所有的向往和期待,是他的缪斯女神,他在无意间被她撞上心门,为之沉迷。
他答应帮她找那位叫马白驹的男人,或许能让其精神恍惚的母亲恢复清醒的人。
但随着调查深入,当他发现马白驹和当年一起警察在公务里丧命的案子相关,而刘云和她的母亲正是与嫌疑犯相关的关键人物,邰林在刑警人格和男友身份中挣扎,最终痛苦地选择隐瞒刘云,利用她破案。
可怕的结果随之而来,马白驹竟是刘云的亲生父亲,而她记忆里的父亲才是那个拆散亲生父母的人。
此时,刘云又邰林的挣扎和选择里,走进了邰林的行为艺术。
谁都是行为艺术家,刘云在寻找爱情的路上因为邰林找到了父亲,而邰林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完成了自我的撕裂与弥合。
无法收场的行为艺术结果,于刘云最后在万众瞩目下从桥边纵身跃下,而邰林也随之跳入河中的场景中落幕,脑内传来沉入水底水流的咕噜声,像刘云浇窗边的盆栽时满溢出底盘的水,像马白驹家中鱼缸里水管里冒出的氧气气泡。
刘云张开双臂脚上挂着蹦极的绳索,如鱼儿一样在空中翻腾着,荡来荡去。
她说过,不开心的时候就回去蹦极,她又一次完成了伟大的行为艺术,不知情的邰林再次没让她失望,是亲密无间的配合者,他抬头望着她,真是个捉摸不定的女人啊。
最终结果是刘云因为妨碍公务,拘留五日。
在他们的故事里,桥与码头成为见证感情的符号,从相识、约会,彷徨、迷茫,到最后和解。
桥体坚硬的水泥外壳下,是汹涌无形态的水流,像看似平常的外表下内心的暗潮涌动。
而这也是两人刑警与话剧演员身份本身的矛盾,是理智与情感的较量。
而他们各自身后站着不同的子人格,刘云精神错乱的母亲一如她本身内心的不稳定,邰林的对破案如痴如醉的父亲,告诉他做警察要有杀气的同事杨高,还有因一时心软而深受重伤的同事灰马。
不同身份的相互碰撞,两人互相参与对方的行为艺术是如走钢筋绳索的极端体验下的握手言和。
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将原作中女主的画家身份改为话剧演员,将邰林同事杨高的父亲惨死之谜移到女主身上,将原作中杨高对自我身份的质疑转换为女主发现真相后的迟疑和邰林自我的成长。
女主在小说里只是行为艺术的践行者,其人生却没有起伏。
改编后,邰林和刘云的形象更加鲜明有层次感,矛盾也更加集中。
私以为,电影里最有魅力的人物是刘云,因为她人如其名,像天边的云没有固定形态,好听叫有灵气不俗气,不好听的话叫不靠谱。
而袁泉将这份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演绎得入木三分。
行为无逻辑的人,不能说深思熟虑,但会灵光乍现。
而邰林则老实略有些笨拙,被刘云讽刺警察不懂行为艺术,就跑去书店买有关行为艺术的书。
在街边碰见混混就要冲上去劝架,而刘云高喊一声“警察来啦”,人便作鸟兽散,拉着邰林逃跑高呼“这是行为艺术的胜利!
”。
谁技艺更胜一筹,一眼便知。
而最终马白驹能够主动联系邰林交待始末,也是刘云主动找上门来,他不想连累女儿选择自首。
正如方方写的那句对刘云的评判,“要说起来,其实最深刻的东西总不是那些有深刻思想的人做出来的,而是那些不懂得何为深刻的浅薄之徒才能做出”。
刘云自然是那个浅薄之徒,凭直觉过活的人,可思考的人也只是在剖析那些无头脑的行为,逞一时最快罢了。
二、【寻找】行为艺术结果的不可预期——我们都是艺术家,每一个日子都可以写进艺术史,我们彼此活在对方的艺术过程中。
每个人都可以在随意操作后对别人说:谢谢你的配合!
“你在找什么,找到了吗?
”这是电影里刘云所排练话剧的结局。
寻找,顺着那毛线球,打开阁楼上的门,让那人告诉你所期许的真相。
寻找是个陷阱,容易踏进去却难以走出来,刘云在电影里话剧舞台这么说,“我渴望寻找,却又害怕找到”。
当她越靠近真相,越感到恐惧和忐忑不安,她问有心事的恋人,你为什么不敢看我的眼睛。
每一幕话剧,都是刘云的内心独白,对着爱人和世界喃喃自语,与现实世界交织成为互相映照的镜子,是理解电影情节和电影主题的关键。
行为是过程,总会带来需要承担的结果,而这结果往往无法预料,但这就是结果。
当她瞒着邰林推开马白驹的门,光在她脸上投下阴暗分明的影子,她得到从未预料到的真相。
除了凄厉地说声不,她只能接受。
电影里的寻找具有强烈的错位感与荒谬感,每个人都暗自走了那么长的路,费尽周折,最后都未得到想要的幸福。
邰林想当艺术家,追求话剧演员刘云让他感到舒心、人生圆满。
但他最终找到的是感情的纠葛和理智战胜了情感,无论怎么选,他都只能背叛另外一方人格。
所以他说“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当刑警”。
选择难以避免。
刘云在寻找行为艺术配合者,她收获了爱情。
但为了寻找马白驹,却不得不面临邰林的背叛,并接受真相。
马白驹始终难以忘怀刘云的母亲,他想尽办法和她在一起,却涉入命案。
当逃了几十年终于打算自首,能够在医院见到昔日爱人,她却早已疯疯傻傻忘记他是谁。
而邰林的同事灰马,告诉邰林,做警察需要杀气,当你发现罪犯指着对你重要的人的头颅时,你便明白了。
但他自己却在面对罪犯手软受了刀伤,最终让邰林下定决心追查马白驹不惜牺牲爱情。
正像小说里写的,人何其渺小,这世间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都找到最为恰当的理由,即这一切都是行为艺术。
谁也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它们是艺术,艺术需要的是个性随心所欲。
因为艺术的结果不可预料,以为的明天也不一定会迎来预想的结果。
如此,我们只需在随意操作后,说声,谢谢合作。
颇有些无奈,但也道出了人与人关系的本质。
电影里,邰林说,我打算和刘云结婚。
她问我怎么找马白驹,而我还没想好,说还是不说马家驹已经自首。
他们在最后一次隆重的行为艺术中和好。
我将它想做,电影对残酷世事做的打磨。
终究要有人获得幸福吧?
即使是在相互隐瞒下的幸福。
而在小说里,邰林打算和飘云结婚,像是从沉重案件里解脱,他不想要如此清醒地思考是否落入他人的行为艺术,他宁愿简单糊涂一些,同看似浅薄但总说出惊人之语的刘云走在春暖花开的街头。
三、【蓝色】克制与抽离为了表达上述主题,人生的错位与荒谬,导演选择街景里现代与传统并存的大连,似乎也与行为艺术这样的现代主题与人生终究从脱轨恢复正常的含义映照得贴切。
电影里的场景很有韵味,像带着淡蓝色调的海边码头,邰林和刘云相互依偎,再往前走就是深海。
深夜无人的街头,男主穿过电车轨道,与侧面驶来的公车擦身而过。
见证男女主的感情的跨河大桥,则宽阔得一眼望不到头,似乎能承载一生的故事。
蓝色是冷静、克制、忧郁的,无论是海、滤镜、音乐,都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暖色调。
克制,如同给上手术台的病人注射的一管麻醉剂,拖慢速度,减缓了疼痛的感知。
这样的克制不知道是刻意冷静,还是对残酷的温情化处理。
但水流声、桥、码头这些湿冷的物体都提醒着冰冷外壳下复杂人情在流动。
音乐也总在不经意间插入,带来不安定感。
男主与女主在派出所的告别,在女主瞪大眼睛说,“有人来了”后,突然接入下一个非现实的镜头,不知从哪儿吹来一阵风将刘云的头发吹起,刘云离开警局,慢速镜头的加入和突兀的音乐让其非同寻常和罗曼蒂克,两人相识如此浪漫、宿命但又带有诡异和悬疑的战栗,如接下来两人将要面临的明天。
此外,电影中也有许多对女主面孔的特写,除了让人感叹袁泉怎么这么美,但也带来情绪放大,并感到不真实。
音乐的确是亮点,由王晓峰作曲,是从很远处飘来的口风琴声,像人在梦中的呓语,更有种娓娓道来和与世事划清界限的悠闲感,基本奠定了电影清冷严峻的基调。
可说,如果不是这布鲁斯调的口风琴音乐,电影的味道又会少些。
可以说,这样的克制只是成人做了噩梦后的冷静吧,其中的每份感情都那么真实,但却还要起床赶前往公司的首班车。
而电影从小说的改编,的确温情化了些,小说里的男主和女主只是作为旁观者,或者更像是旁人生活的见证者,但他们在电影里能有幸亲历这一切,至少还能有握手言和的机会。
现实里很多时候也只能不了了之。
而这是否是导演根据自身对于唯美风格和温情解读人生的个人风格进行的改编,也不得而知。
其实说到电影题材的基本类型,这部电影有些三不像,公安片?
悬疑片?
爱情片?
哪个都不完全是。
甚至故事情节回头想来,也不复杂,连马白驹牵涉命案的人也只是个老实的学校老师,当初也完全是无心之过。
悬疑故事外壳下包裹着温情无奈的陈年爱情故事,有些一拳头打在棉花上。
故事本身并非独具特色。
可能关键在于孕育它的时代,还可以谈人的“寻找”,而方方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戏谑态度,显得既正经又不正经,至少他们在思考。
我们在找什么,找到了吗?
这不是比“我们想买什么,能买吗”这样的问题,对人生更有意义吗?
光凭这个,我就很想推荐这部霍建起导演的《蓝色爱情》了。
一部不是纯粹讲爱情的蓝色故事。
男女主简直是美颜盛世,全程盯脸截图…… 电影本身就像是一个清晨中的梦,还带着些朦胧的雾气🌂🌂🌂,封存着一段美好的时光和时光里两个美好的人,真好呀……它没有什么野心,只想好好地讲一个故事,记录一段感情和感情里的两个人。
那时的潘老师还是小潘,在里面一举一动都透着一股文艺气息,配上那个年代特有的场景,恰到好处的配乐,克制有度的镜头,简直了…潘老师在电影中的气质一直都是缓缓散发出来的,但有那么一刻是例外的。
😯就在他犹豫着,然后从背后轻轻地抱住母亲,双手交握在母亲腹前,低下头轻呼一声“妈”时,就这一个字,胜过千言万语,所有的宽慰,解释仿佛都变得多余。
镜头略微侧拍他低垂的刘海,眉眼,正对面的窗户透进来的光落在他的发上,额前,鼻尖,而其他的都落在了阴影里,然而你还是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纠结和愧疚,想象到他充满歉意又无可奈何的眼神……画面色调浅绿偏灰,一个青年警官就站在这画面里,他仍是少年,他却还有他必须要担负的责任,像是雨后的窗前,总是弥漫着一股略带清冷的忧愁,就是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气质的集中爆发…… 扛过了不少唯美的画面乃至吻戏,我却在这一刻阵亡。
💀💀💀 这个眉眼低垂的少年啊,为什么我怎么看都看不够啊……
男女主简直是美颜盛世,全程盯脸截图…… 电影本身就像是一个清晨中的梦,还带着些朦胧的雾气🌂🌂🌂,封存着一段美好的时光和时光里两个美好的人,真好呀……它没有什么野心,只想好好地讲一个故事,记录一段感情和感情里的两个人。
那时的潘老师还是小潘,在里面一举一动都透着一股文艺气息,配上那个年代特有的场景,恰到好处的配乐,克制有度的镜头,简直了…潘老师在电影中的气质一直都是缓缓散发出来的,但有那么一刻是例外的。
😯就在他犹豫着,然后从背后轻轻地抱住母亲,双手交握在母亲腹前,低下头轻呼一声“妈”时,就这一个字,胜过千言万语,所有的宽慰,解释仿佛都变得多余。
镜头略微侧拍他低垂的刘海,眉眼,正对面的窗户透进来的光落在他的发上,额前,鼻尖,而其他的都落在了阴影里,然而你还是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纠结和愧疚,想象到他充满歉意又无可奈何的眼神……画面色调浅绿偏灰,一个青年警官就站在这画面里,他仍是少年,他却还有他必须要担负的责任,像是雨后的窗前,总是弥漫着一股略带清冷的忧愁,就是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气质的集中爆发…… 扛过了不少唯美的画面乃至吻戏,我却在这一刻阵亡。
💀💀💀 这个眉眼低垂的少年啊,为什么我怎么看都看不够啊……
电影的资源好难找,爱奇艺没有,迅雷里也没有,1905额省略一万字骂人的话。
最后实在优酷里找到的,有网友上传的。
这个电影很早就关注了,觉得镜头里的袁泉超美,也对潘粤明有了新的认识。
片头袁泉现在大桥上感觉怎么说有些做做,让我有些出戏了。
到了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她的这种做做的感觉也可接受,总的来说剧情真的不错,有点烧脑,后面也有个意外的翻转,时间不多各种元素都融合在一起。
不同于以往的爱情片,本片最后是合家欢的结尾让人感到很舒服
疯狂的购书 读书 结识新人 谈情说爱 寻觅新的影像 精神偏执 想得到回应 就像我知道你一定会和我纵身一跃 我就想让你享受失去我的瞬间的悲痛 把将后的一生走不出我的阴影的想法在那一刻把自己囚禁在那里自我感动 然后我又出现在你上空 上下起伏 让你在最想拥我入怀 人最本能的肌肤之亲的机会 都不给你 然后你说要和我结婚 这就是我的把戏 自己的剧本 我也不会告诉你的小男孩 我的牛仔裤还有硬挺的长靴远比你的头发有意境 大海 蹦极 醉酒 发疯的母亲 我自有行为艺术的方式 不是你 但是我又爱你你是刘云 我是我 我甚至不知道爱情是什么 虽然你也不知道 不如我们俩见一面 虽然解决不了问题 我不知道该怎么缓解胸口发闷郁郁寡欢 我可能就是自言自语的疯子 每天生活在爆炸的边缘既然名利对我不重要 爱情 我也坚定知道我这一生得不到我认为的真正的该死的爱情 我只在乎自己的高潮 分享这个行为艺术不适合我 因为每次我把自己分享出去 快乐的体验就会骤减 蓝天就会变暗 海浪就会变小 笑容就会变弱 失落至极 想死的心都有了
“扰乱社会治安,拘留五天”真的是中国电影审查特色
我真的眼睛忙不过来,两个人都好看得不得了!另外,这结局真是强得不得了!
真是蓝色的……
小众的永远比大众好。这事永远不变的道理。
袁泉像一个抑郁症导致的精神分裂一样
好文艺,袁泉的颜值巅峰时期
7.8分?真心的吗?真的只有我是近乎要把头发薅光掐着人中皱着眉头直摇脑袋才勉强把片子看完的吗?(确实不用这样还坚持,就觉得看都看了有始有个终)真的太尬太别扭了!台词、表演、转场、叙事,关系扯的太牵强了,合理性在哪里,一个正常人都不能有吗。一个想要感受自己行为艺术时别人的反应的舞台剧演员,真的会在生活里跳桥被陌生人救下抱起的那一刻说自己浮夸的舞台台词吗?那是只活在舞台艺术里不活真实的精分人设吗?那显然也不是啊。你想找“害死你爸的人”(虽然也不知道她妈事情怎么跟他说的)会因为认识了一个警察才想起来找?动机不是很足吧。警察凭啥啥也不让干就翻一件二十多年前的还不是真正罪犯的案子,申请避嫌都不行?真正杀了警察的人不去抓?这说不通啊。太诡异了。
因为袁泉勉强给个两星...
喜欢袁泉
城市里的警匪故事也能拍的这么美。霍建起我爱你……你爱李佳我太没意见了,可是你为什么爱郭晓冬呢………………
2000年是什么时代?一个追求美与爱,呼唤自由、探寻真理的年代,人们或许还能从残酷生存中,生发出诗意与激情,即使不及八九十年代,可寥寥火星仍让人身处现世,无比怀念。
应该是小学的时候在中央六台看的,那个时候就觉得女主好好看,好漂亮,后来才知道女主叫袁泉。年轻时候的潘粤明也挺帅的。
喜欢霍建起对爱情的探索过程~柔柔的招摇,招摇我们年轻的心
给两星昧着我良心,但其实比一星强
邰林是不是注孤生啊
女主中间一段好烦好无理取闹。究竟是谁在利用谁啊?明明是女主在利用男主啊。不过不得不说,十几年前的文艺片秒杀现在一众电影。大家当年都好美啊,年轻真好。
虽然很难看,但我还是为了袁泉和关队坚持看到了最后一秒
你知道什么是行为艺术吗
小潘嫩嫩哒 袁泉美美哒
有种风格没融合好,硬拼接的感觉。潘粤明和袁泉的表演是电影吊着的那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