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8.4分的评分有点偏高。
一部典型的公路电影。
和国内闯江湖的武侠片和之前的“囧”系列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不过父亲拖着年迈的身体去完成儿子未完成的朝圣之路这一举动还是感动了我。
虽然电影完全没有体现这个旅途对一个年迈之人的困难。
其次,公路伴侣的设定也没太大的新意,看完印象不深刻。
一个荷兰中二青年,一个DY女,一个作家。
每个人上路的目的不同,而中间情绪的起承转合也略生硬,上一秒是冤家,下一秒又充满快乐,为了营造而营造,人物的刻画和故事的展开都有所欠缺。
影片的最后,汤姆将儿子的骨灰全数撒向大海。
他的孩子化为灰烬,被装进袋子里,又飘向了远方。
百年来无数人选择孤身搭上这条朝圣之路,他们都是虔诚的信徒吗?
是为了见证神迹而来的吗?
或许不是的,因为真正能让一个人下定决心脱离生活走上一条陌生旅途的理由只有一个:总有一些难以言说的苦楚。
至于那苦楚是孤独?
逃避?
宿命?
还是忏悔?
可能连他们本人也无法分辨清楚。
于是只有孤注一掷选择一条以往从来不曾想过踏上的路。
与其找到那个救赎自己的答案,若非不是有一颗活得不够好的心,谁会去从痛苦中寻觅安抚?
就像那种空心的树,看起来枝繁叶茂,却早已失去了部分的心。
那么朝圣之路的问题是什么呢?
答案又是什么呢?
是丧子的年迈父亲替儿子走完了全程最后得到一张证明,郑重要求在上面写下儿子的名字。
就这样结束了吗?
不!
他又继续走,直至天涯海角。
是罪或是善都不重要,一如问题和答案最终都不在重要。
没有任何一个答案可以拯救人生。
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走在路上,然后原谅自己得错。
找到一条可以跟自己更好相处下去的路。
因为这条路,没有回头路。
你只能鼓足勇气走下去,走到最后终于可以不再在乎问题和答案的那天。
—《朝圣之路》
男士们一起整整齐齐放水
太可爱了,一起为女士挡住
明明定了四个房间,最后还是聚在一个房间
每个人最终都和自己和解老爷爷一直设心防,因为儿子的离开而苦闷,直到一个一个遇见他们,为了减肥的大可爱胖胖,为了戒烟也不全是戒烟的高冷美女,还有一位失意的作家,几人为了不同的事情,看似可大可小的事情,走上同一条释放情绪,治愈自己的朝圣路,最后几人萍水相逢的友情,太美好了。
PS第一次知道写影评还限制字数,excuse me?
为什么还强制性啊?
人生有时候就只需要几个朋友不一样的念想却有相同的路,走在一起,哭着笑着,吵闹着,却一直伴随在路上左右,看风景读人生。
平凡而又有目的的活在路上。
每个人都貌似抱着一个看似表面的目的开始朝圣之路,汤姆为了儿子,约斯特为了减肥,艾默生写不出东西,辛克莱为了戒烟,几个不相识的人从各种隔膜到真的成为朋友,虽然有些剧情有点老套,但是放在朝圣之路上却让人觉得旅途中能有这样的感情真好。
长距离的步行,汤姆一开始只为了帮助自己死去的儿子完成那未完成的路程,最后也不知道是自己为了完成儿子的路继续在走着,还是只是想给自己一个救赎,这段路的神奇之处便开始改变着汤姆,路上的神父,相同目的旅人,好心的当地人,都让这部片的风景变的更神圣,最后汤姆完成了全程,儿子的骨灰留在了这一路上,他也被救赎了。
让人也有想去走一遍,改变下自己的人生观。
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放下一切马上就出发,活着这个玩笑太大了。
朝圣对天主教徒而言并不陌生,很多人有过类似的经历。
基督说:“你们拜父,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朝圣呢?
《朝圣之路》作为一部励志片,朴实得略显琐碎。
很多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个丧子的父亲身上,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电影。
其实,我们何尝不曾像那个写作遇到瓶颈的爱尔兰作家,或者希望借朝圣减肥的荷兰胖子那样,貌似活泼开朗,实则烦恼焦虑、充满困惑?
电影的结尾告诉我们,信德不需要大家刻意去寻找。
有时我们就像那个爱尔兰作家,游客一般漫不经心地走进圣殿,觉得既然不是教徒就没必要装模作样地敬拜。
听着不知所云的某国语言,看着神职人员在祭台前忙来忙去,刹那间泪水夺眶而出,可能连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但周围的教友却习以为常,因为他们知道,这就是圣神的力量。
有时,我们会像那个荷兰胖子,对人生感到困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看不到未来,甚至开始怀疑朝圣的目的,但是,就在踏入圣殿的一刹那,我们旁若无人地跪了下来,这时,我们才知道圣神的力量。
也许,我们并没有选择天主,而是天主从亿万人中拣选了我们,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从西班牙与法国交界的比利牛斯山山区为起点,到圣地亚哥的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为终点,有一条绵延800公里的小路,跨越无数边界小镇、荒芜田野、崎岖山坡,只有乡村旅馆的上下铺,时刻可能遭遇暴风雨,罕有热水淋浴,倘若延误了行程甚至要独自夜宿荒地。
百年来,无数人选择孤身踏上这条朝圣之路。
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么?
是为着见证神迹而来的吗?
我是不相信那些信仰拯救论的。
据说许多踏上朝圣之路的人,他们的理由居然是看能否瘦身成功。
大概这种理由也只是拿来揶揄那些忠实信徒的,因为真正能令人下决心脱离生活走上一条陌生旅途的理由,只有一个:总有一些难以言说的苦楚。
至于那苦楚是孤独、逃避、宿命还是忏悔,可能连他们本人也无法分辨清楚,于是,只有孤注一掷,选择一条以往从来不曾想过踏上的路,以期找到那个救赎自己的答案。
一个许久都疏于运动的朋友,突然就决定,她要登雪山,在众人蛊惑下,我亦参加报了名。
第一次见雪山的人,一定都会兴奋。
那是大自然天造地设的教堂,那白雪皑皑的山峰顶就像哥特教堂的尖顶一般,直通天际,就像是神的居所。
到了雪线之后,城市人立马就能感觉到一种自然的轻蔑。
原来,人类亦不过是渺小的。
高原、冰川、阳光,让你的呼吸和脚步越来越沉重。
你却没有回头路。
没有回头路,只能一步步向前走,哪怕是数小时才能行出百米的距离。
在那样的时刻,除了呼吸和步履,你脑子里再也不会有其它的念头,忘却了一切尘世俗念,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到达目的地。
因为谁也不会在半路陪你度过危险的雪夜。
没有手机信号,不再有尘世任何事的骚扰。
半夜步出帐篷,望到漫天密密麻麻的星辰,天地安静,雪落无声。
此情此景,不知让多少人中毒深重,欲罢不能。
谁又会知道他们依赖那种静谧、逃离城世的原因是什么呢?
没有人会主动说起,也没有人会主动去问。
只有最亲近的朋友才知道,若非不是有一颗活的不够好的心,谁会去从痛苦中寻觅安抚,就像那种空心的树,看起来枝繁叶茂,却原来已失去了部分的心。
朝圣之路的问题是什么呢?
答案又是什么呢?
在电影《朝圣之路》里,丧子的年迈父亲替儿子走完了全程,最后他得到一张走完全程的证明,郑重要求办事员在上面写上儿子的名字。
就这样结束了吗。
不,他又继续走,走到海角,将那最后的骨灰洒向大海。
终于,如释重负。
让那悲伤淹没于大海里吧。
让所有那些悔恨随海风飘散吧。
基督教说,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这一生所应该做的,都是赎罪,才能得进天堂。
佛陀却是相信人性生来就是向善的,这一生所应该做的都是积累善念,才能轮回不堕入魔道。
是罪或是善都不重要。
一如问题和答案最终都不再重要。
没有任何一个答案可以拯救人生。
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走在路上,然后原谅自己的错,然后找到一条可以跟自己更好相处下去的路。
因为,这条路,没有回头路。
你,只能鼓足勇气走下去,走到最后终于可以不再在乎问题和答案的那天。
估计这会是一部激发许多人上路、寻求内心平静的电影,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朝圣之路总是被大家拿来和Into the Wild对比,但在我看来荒野生存强调的是一种一去不返的极端态度,但朝圣之路并没有。
朝圣之路的编剧善良地给了所有主角一个退路,Sarah最后还是抽烟了,胖子说还是买件新衣服去参加弟弟的婚礼吧不减肥了,作家回想起来也发现完美的作品很难找到。
其实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找到了从新面对生活的力量。
这对于所有观影者来说,才是最有意义的态度和立场,而不是[一个极端的人做极端的事情,最后死于荒郊野岭]这样的一个故事,使观众看完之后流下眼泪,能记得的也就只是那个悲惨的结局,并且对于远在他乡寻求内心平静这个做法望而却步。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差别导致我更中意the way.尽管into the wild也在赞颂同一种精神。
还因为他提醒了我,我是多么渴望上路,去经历一切未知的人事物。
(写这个评论,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建议大家不要看人人影视的翻译版本...Speak of the devil被翻译成魔鬼之谈...patients被翻译成耐心,各种生硬的直译也是弄得我看不下去,直接看英文字幕了)
提到圣地亚哥,一般人多会想到位于美国西南角的圣地亚哥,或智利首都圣地亚哥。
西班牙西北端最古老的圣地亚哥(Santiago de Compostela),这是天主教仅次于耶路撒冷、梵蒂冈的第三大圣城,许多天主教徒毕生设法前来朝圣一次。
该城建立于第十世纪,狭窄的石板古街和廊柱围绕的广场保存迄今,经联合国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朝圣目的地是一座西班牙最古老的宏伟大教堂(Cathedral),原址为公元889年所建的古教堂,埋有对抗异教徒的英雄圣徒St. James遗骸。
公元1074年重建为巴洛克式混合罗马式的大教堂,十二世纪由教宗指定为朝圣所,至今朝圣者络绎不绝。
朝圣的方法自古迄今未改变,必须沿着朝圣古道(Camino de Santiago)长途跋涉,从巴黎或亚耳(Arles)等地出发,餐风宿露,步行数月始能到达。
由沿途三十余座教堂在护照上盖章证明,最后到圣地亚哥的朝圣局(Ofici-na de Peregrinos)取得朝圣证书。
朝圣的徽章是一枚扇贝,象征“重生”。
至今欧洲仍有些国家如荷兰、比利时等,法律上规定某些青少年法庭所判的有期徒刑,可以用圣地亚哥朝圣抵销,甚有意义。
进入圣地亚哥大教堂朝圣,还有一套仪式:大教堂中央石柱下端为St.James的雕像,朝圣者先以右手按石柱,左手按St. James右耳,再跪下,双臂伸入St. James肩膀两侧弯曲的深洞,和圣徒作一个最紧密的拥抱,最后绕到柱后和St. James的另一座雕像互触额头。
一段朝圣之路,亦是疗伤之路、改变生命意义之路。
没什么特别新意,甚至某些情节设置有些做作,不过制作团队在40天完成还是令人惊叹,那种写实中带着某种粗糙感还是让人喜欢,特别满眼无垠的土地和自然的美景。
作为真正意义上“新鼠党”中硕果仅存的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 Emilio Estevez,指导能力也是渐入佳境,前作《博比》也很不错。
“ You don't choose a life, Dad. You live one.”打动了我,相信也打动了其他的观众。
对我这种胆小懦弱不敢跳出舒适区也不敢尝试新生活的人来说,听到这话特别有感触,我总是害怕总是担心不敢随便走一步,内心其实很羡慕别人的勇气。
仅此一次的人生应该好好享受,而不是每天被鞭子催着不能虚度光阴。
朝圣之路是一段艰苦的路,也是一段治愈之旅。
不同的人因不同的意外走上了这条路,经历种种不便之后终于到达终点,感受庄严的宗教仪式,接受心灵的洗礼,但治愈并不只是发生在到达终点的那一刻,而是发生在走上这条路的每时每刻。
配乐好听,舒缓恬静中有一丝丝的忧郁,特别符合我的味口。
演员的表现不错,角色性格鲜明,简单的故事全靠演员的内心戏撑起来,表演有难度,呈现的效果还不错。
父亲和儿子这条主线交代得还算清楚,转场设计自然,但另外三个配角的情节交代不明,特别是“烟女”的背景故事居然被删掉了,实在是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就算是有个别瑕疵也用不着一刀切呀,那么多办法为什么就非得这么简单粗暴呢。
宗教课讲到了Santiago de Compostela于是教授就顺便让我们看了。果然疗伤啊,看完了之后教授早下课半个小时要我们去享受阳光。
贼特么无聊。
这是一部可以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电影。
电影平平,只是让我想起了自己背包上路的心情
南欧旅游风景vlog也配上8吗?
2011/12/08 故事的发展好平淡,人物性格又过于刻意,有伪造高潮之嫌。不过南欧真是好美啊。
还是喜欢艰苦一点的啊
欧洲大片郊野就这 不好意思 没走过这道 就景来说 要真特别出众 那确是欠奉
老头亲自上阵啊,这片子木替身的,老头累得气喘喘吁吁都是真的啊,落叶归根的国外高级版?西班牙实在太美丽了
中庸作品。形散,神也在散。创作者不知road trip 里最深刻的东西在哪。
看了没感觉。
yes, my son.
同样题材的转山只是为了表达而表达的作品,这部才是让心升华的精品。不去会死。它让人有走出去的冲动,因为我们大多人都不是在“生活”,只是在“过活”。4.5
四个人的朝圣,一个人的寻找~
12/16@浦东户外俱乐部+公社 7分。非常好莱坞的一部鸡汤,套路多,人物脸谱化严重(论编剧磨词重要性:警官+吉普赛人简直背书;标签化现代瘾症)。追问上路初心不如享受沿途风景,父子线这季节动人。优点是幽默感及,对圣雅各之路种草。(Way of St. James)
以行走疗伤。比较有意思的是,本片的导演,也就是里面儿子的扮演者,现实中也是马丁·辛的儿子,即查理·辛的哥哥。这个片正好可以和《转山》做个比对,差距一下就看出来了。这片最精彩的地方在于让人有走出去的冲动。
背个旭日旗替儿子完成朝圣之路,蚌埠住了😅
电影本身很无聊,人物的设置无新意,人物本身的故事更是老套,只是和友善的陌生人一起旅行朝圣本身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sheen演技自然不必说,但故事太过冗长了,好在情感表达充分,并未止步于风光片
人生就是一场旅途,行走的过程中总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