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说票房不好也挺为诗诗的演技捏把汗的,结果看了这片子之后真的觉得人们对诗诗存在很多偏见,其实换一种眼光来看,诗诗每次演戏所散发的气质真的是别的演员学不来的,她有她自己的一套表演风格,是用了心的,挺好。
这片子本来就是文艺范儿的,难道你指望诗诗跟那谁似的张牙舞爪地演才好?
我能感觉到诗诗饰演的角色身上有情绪的流动。
诗诗说希望大家看完之后好好想想片子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这的确值得思考,看完之后我在使劲想活下来的到底是谁,但是片子告诉大家的是,这个想法是没有意义的,若蓝和如玫,从小就不知道交换了多少次,也许早已经分不清这两个名字所代表的到底是谁了,最后活下来的那个,也是为此感到困惑,但是最后,她找回了自己,不管自己到底是谁,都应该好好活下去,接受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看法里。
看了之后才觉得,这片子票房不好,也情有可原了,人们太浮躁,连它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都懒得思考,光是猜活下来的到底是谁就已经焦头烂额晕晕乎乎了,一旦晕乎过去了给个一星是肯定的呵呵。
就像《红楼梦》,人们光是熟悉里面的各种人物就已经招架不住了,别谈更深层次的探讨了,所以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从来不在一个层次上。
关于故事的脉络其实不太烧脑,好懂倒是挺好懂,关键在于这个故事实在不容易清晰地表达出来,也是因为电影故意描述的不清不楚。
悬疑是没有的,只是工具而已。
大家都在争回来的是若蓝还是如玫,可我觉得若蓝和如玫只是两个代号而已,从小时候起,姐妹俩就经常互相换衣服换身份,砸破窗户闯祸的那个女孩到底是谁,荡秋千被恶意推到地上摔伤头的那个女孩到底是谁,这完全已经傻傻分不清了,因为那时的两姐妹除了衣服完全一模一样,小演员也是用了双胞胎来演。
荡秋千的片段中,秋千的每一次荡起和落下,两个人的衣服颜色就会互相交换,那时起,如玫和若蓝是不是就已经互换过来了呢?
是不是就已经分不清彼此了呢?
所以,小时候的伤疤和砸碎玻璃的肇事者,无法作为分别两人的判据,因为那个时候就已经分不清谁是谁。
全篇能让观众或她们自己分得清两姐妹的时段也就在于故事的前半段,也就是“若蓝”和“如玫”分别谈恋爱那段,我觉得判别依据就是头发的长短,因为每天面对亲密的恋人,两姐妹没必要也不可能天天戴着假发来掩饰自己的身份,两姐妹难以区分、开始被恋人认错,那个关键点也就在于如玫剪了短发,从此跟若蓝毫无分别,从此故事也正式趋于混乱。
由于姐妹俩可能在小时候就已经交换过,若蓝如玫两名字已经毫无意义,就用短发刘诗诗和长发刘诗诗代替吧。
主线故事的一开场,三浦春马在游泳馆被水中女孩优美矫健的身姿吸引,出来后,短发刘诗诗跟他搭讪,两人相识,去给长发刘诗诗挑选订婚礼物——表店的钟。
(值得注意的是:游泳馆那个水中的姑娘,不一定是短发刘诗诗!!!
因为在游泳后头发湿漉散乱,姐妹俩的头发长短区别也并不是太多,所以无法确定那个会游泳的是谁(至少我不能从头发看出)。
后来四人聚会时,长发刘诗诗问三浦春马为什么喜欢短发刘诗诗,三浦说被游泳时的她吸引,长发刘诗诗嗤笑说是否因为身姿太难看,这就有两种解释,如果游泳那个是短发的,也许长发刘诗诗的意思只是单纯的嘲讽,而如果游泳那个是长发的,也许她就无意中道破天机:短发刘其实真的不会游泳!
所以凭借是否会游泳来作为分别两人的判据,也宣告失败。
)在游泳馆的第二次见面,姐妹俩故意捉弄三浦,长发刘诗诗去见他,相约吃饭后借故离开,然后回来的却是短发刘诗诗,而三浦由于太过直男(咦),竟然完全看不出女人穿着打扮的区别,被两人成功戏弄。
后来就是两对情侣谈恋爱以及四人见面的小片段,凭借头发区分就完全不会搞错。
在四人聚会中,长发刘诗诗说出:“我们非常了解彼此,什么事都知道,还分享所有的东西。
”“如果我们想,你们一定分不出来的。
”并盖章两个人都是极好的演员,而看似文静单纯的短发刘甚至更会演。
两个人只要在外形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了解对方的一切,可以模仿对方的行为习惯甚至与恋人的经历。
所以凭借呈现出来的性格和对以往恋情经历的记忆来作为判据,也宣告失败。
后来的桥边对话:短发刘诗诗先认识的张孝全,最后却成为了长发刘的男友,让她嫉妒不已。
短发刘先拥有当演员的梦想,却让长发刘占了先,更是让她恼恨。
而长发刘由于热情、活泼、张扬,善于打扮,更具女性风情,所以比容貌相同的短发刘更能吸引别人的目光,更有魅力,而且也经常抢走短发刘选择的梦想和人生。
甚至在短发刘的口中,幼年时长发刘把打碎窗户嫁祸给她,还在荡秋千时故意让她摔倒留疤。
然而上面的那一切也是仅出自于短发刘的口中,荡秋千时受伤的到底是谁呢?
谁也不知道,她并没有当场给三浦春马看那道伤疤。
长发刘觉得与姐姐互换角色可以享受双倍的人生,而短发刘则觉得自己活在长发刘的阴影之下,由于被她模仿,被她抢走了自己的人生,而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自己独立的空间,她希望长发刘消失,又希望自己消失。
这就引出了三浦为了安慰她,告诉她把钟表调慢五分钟的故事,其实那个调慢钟表的意思由于太文艺了我没懂,但大意我是这样理解的:享受属于自己的这五分钟,进入跟长发刘不同的世界,享受跟长发刘不同的人生,自己在内心里给自己制造出独立的空间。
然后历史性的一刻来临了,长发刘剪了跟短发刘一样的头发,然后这个故事就完全混乱了,她们谁是谁再也分不清。
刘诗诗跟三浦春马约会时被张孝全误认带走,并送了她一件紫红裙子,所以有观众认为这是短发刘因为对张孝全有特殊情愫对长发刘心怀嫉妒,所以没有解释,接受了张孝全的亲热。
但又为什么不能是那天刚剪了短发的长发刘故意戏弄三浦去跟他约会呢?
后来穿着紫红裙子的刘诗诗跟三浦说要和妹妹去旅行,有人认为她的紫红裙子就是张孝全送她的那件,但我们知道姐妹俩的爱好完全相同,连买衣服也总是买一样的,又怎么不能是另一个刘诗诗买了相同的裙子呢?
旅行中姐妹俩去了教堂,短发刘跪在神像前祈祷,并用三浦给她的那块慢了五分钟的表换了代表祝福的十字架。
(为什么我认定那是短发刘?
因为这块表是恋人的礼物,是独立无二的私人物品,短发刘不会把它无端送给长发刘。
)海难中回来的刘诗诗拥有那个十字架,她说是短发刘送给她祝福她平安,但也有可能是这十字架本来就是她自己的。
回来的刘诗诗在醒来的那一刻选择了张孝全,可能是长发刘的条件反射,但短发刘之前也暗恋着张孝全。
活着的刘诗诗在演戏方面突飞猛进,与以前的长发刘截然不同,更有爆发力,让旁观者觉得换了一个人;活着的刘诗诗沉着、内敛、文静,不同于之前性格外放的长发刘诗诗。
但也可能是因为活下来的人遭此大变,演戏时更有感受,性格变得沉默内向,更也许,是因为双生姐姐的祝福,心怀愧疚与罪恶感,所以将自己渐渐活成姐姐的模样,与姐姐命运共生。
活着的刘诗诗记不得以前张孝全和长发刘的回忆,比如那件紫红裙子,比如一起去看的电影首映。
然而如果张孝全送裙子、与之看首映的就是短发刘呢?
活着的刘诗诗给三浦春马看了她头上的伤疤以图证明自己是长发刘诗诗,而张孝全也承认以前她的女友头上有疤,可是当初给张孝全看头上伤疤的也并不能确定是不是短发刘假扮的。
活着的刘诗诗在丈夫的怀疑下迷失了自我,自己也分不出自己是谁,去游泳试图证明自己,她直直沉到水中直到被三浦春马救起,于是观众相信了她是长发刘,三浦相信了她是长发刘,她自己也相信了,可是春马啊,当初那个会游泳的刘诗诗你真的分清是谁了吗?
妹子啊,你已经迷失自我成这样了,你们以前又经常互换,你真的还记得自己以前是否会游泳吗?
你清楚也许只是你所扮演过的姐姐/妹妹不会游泳吗?
你证明了自己不会游泳,你就真的知道自己是谁了吗?
于是问题来了,学挖掘机……哦不对,外形如何,性格如何,记忆如何,是否有疤,是否会游泳,这些都不能作为判定一个人身份的依据,那怎么办呢?
其实活下来的是谁,根本就不重要了,可以说导演就是故意制造这么多模棱两可的细节来模糊两人的分别,来模糊幸存者的身份,说活下来的是如玫还是若蓝,都解释的通,但又都解释不通。
生死之间,本来有着嫉妒、猜疑、恼恨、龃龉的双生姐妹,紧紧地相连,她们是最亲密的人,她们是命运共生,缠绕在一起分不开,回来的那个人经过了蜕变,她既是如玫,也是若蓝,她既是自己,也是姐姐/妹妹,死去的那个在她内心复生,她是一个人的两面。
刘诗诗再次去了教堂,换回了那块慢了五分钟的表,把表还给春马时,她将那块表调回正常,片尾时那块表的时间与钟表店内钟的时间显示是相同的。
她不再需要那故意调慢的五分钟,她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世界。
之前不管是忧郁深沉的短发刘,还是貌似活泼任性的长发刘,不管是故意要活成姐姐/妹妹的模样、抢夺她的人生,还是一味逃避、烦恼迷茫不知自己何去何从,其实都是迷失了自我。
活下来的刘诗诗,她会用自己的一双眼睛去看两个人的世界,用自己的一颗心去感受两个人的人生。
--关于两个男主的爱情三浦春马认定了活着的刘诗诗是以前长发的那个,他也再次告诉了张孝全,但是张孝全已经并不在乎了,他一直声称自己爱的是如玫,也就是长发刘诗诗,但是他甚至在海难前就已经辨别不出自己的恋人,这也是活下来的刘诗诗愤怒的控诉他根本不爱如玫(长发刘诗诗)的原因,他爱如玫,只是因为她是如玫,而象征着身份的长发一旦被剪掉,他就不爱她,或者是因辨认不出她而不爱她。
活下来的,不管是如玫,还是若蓝,他都不在乎了,因为他都不爱了。
三浦春马在这部电影里真的是个很温柔的男子,他不忍心看到刘诗诗一个人孤独、难过、迷失,他虽然认定活下来的是长发刘,却还是吻了她。
春马喜欢短发刘诗诗,却只是因为喜欢跟她在一起时的感觉,喜欢在她身上看到的自己,活着的刘诗诗在钟表店里跟以前的短发刘诗诗作出相同的行为,同样的在钟前闭上眼睛,同样的日常对话,同样的盛饭,虽然外形发生了改变,(他以为的)身份发生改变,但感觉却与之前的恋情一模一样。
他同样也不在乎她到底是如玫还是若蓝,因为他的爱发自内心,只在乎她带来的感觉。
宣传语“从故事中苏醒,在真爱里着迷”,苏醒的是片尾二度从海岛回来的刘诗诗,着迷的是三浦春马。
刘诗诗苏醒,是因为她不再执着于自己外在的身份,而是确定了自己就是自己;而春马着迷,也是因为他不再执着于恋人的身份,而只专注于恋人的感觉。
关于演员和细节刘诗诗是我看她的戏中演的最具爆发力也是挑战最多的一次,以前看过她的步步惊情,虽然也是一人分饰二角,但两姐妹截然不同的性格非常容易区分,也更容易演,这部电影中的两姐妹虽然有活泼与内敛之分,但并不是舞台化的非常明显的区别,而是具有现实的细微性,后面幸存者则要演出第三个人的效果,总体而言还算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没有什么违和感,两段戏中戏演的民国女子是以前从没见过的味道,长发如玫跳舞那段也有低调的性感,大导演果然会调教人。
三浦春马和刘诗诗教日语亲吻那段真苏啊!
教鼻子就亲鼻子,教嘴巴就亲嘴巴,看的脸都红了,虽然相比那些大片里普遍的露点床戏尺度小的可怜。
张孝全在黑暗中吸着烟,比较着刘诗诗两段戏中戏的分别,眼睛里都是怀疑愤怒与阴暗,但又觉得异样的帅不愧是日本班底制作,细节非常有感觉,镜头又干净又细腻,光影唯美纯净的像画出来的一样,几次钟表中人的倒影,简直要让人起鸡皮疙瘩。
前一个小时确实感觉节奏慢,但只要一直认真看下去,你会发现前面你想快进的细节全是必不可少的铺陈好的伏笔。
END---
随着刚开始缓慢的节奏,画面拍摄的唯美,真的是每一张都可以做桌面的那种,刘诗诗的演值爆表啊。
那个跳舞让人勾魂的,那个安静斯文的,看起来就是两个人啊,根本看不出来是一个人演的感觉,演技很赞的,但是男主演的也很好,呆呆的感觉,嘿嘿····可能有点不符合国人的观看口味,因为她不是大片,不刺激,但有点安静给人思考的感觉,日式的推理还是很考验智商的,我和室友在回来的途中一直在考虑回来的到底是哪个?
但都被别人的论证推翻,剧中的每一个画面都不是多余的,每一个线索都是引子都可以作为论证。
我认为导演要表达的潜在的内涵是:也许你羡慕别人的人生,但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别人的人生却不适合自己。
还有更深的含义,我在探讨,打算去二刷三刷。
最后一点,不管回来的是谁?
它的价值取决于你
今晚观影归来,还在跟朋友争论回来的究竟是若蓝还是如玫,不得不说行定勋导演真的是细节大师,除了开场若蓝和阿良的相识相爱有些突兀以及事故回来跳转到1年后这个时间点觉得算是遗憾以外,整部电影都给我一种很享受的感觉,这种慢节奏文艺风又带点悬疑的电影在如今只为了捞钱遍地开花的烂片简直让人眼前一亮。
所谓的爱国黑子们我不想多说,这部中国版权的电影广电总局都专门开了研讨会的打脸图就不甩上来了,我接着来说电影。
仅仅看了一遍,很多细节还没有完全消化,过几天得空还回去重看,关于最后的谜底,我个人是认为回来的是若蓝,5分钟的秘密关乎若蓝自己的精神世界她应该不会告诉如玫,而最后交给阿良那块调回正常时间的表以及若蓝写给阿良的信上说的我希望再次见到你时不会再慢五分钟也不快五分钟(具体台词记不大清了,见谅)这句话相结合来看应该是若蓝,而她之所以认为自己是如玫,我认为是一因为双胞胎妹妹丧生打击太大,让她潜意识想代替妹妹活下来甚至潜意识连游泳都忘了,二是关于她俩小时候的秋千事件观众仅仅认为蓝衣服的是若蓝因为如玫爱恶作剧但是实际上如果那就是如玫呢,我们所听到的真相是出自若蓝口中也许她自己都记忆混乱了她俩总是交换以至于自己都忘了自己原本究竟是谁了,好吧,我写着都觉得自己逻辑要乱了= =总之还有很多细节点我没办法一一描述。
还有回来的女主读的那首诗,寓意点明主题,每个人最终爱的都是自己,不过是从另一个人身上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部分,这个点很少见,觉得蛮新颖但想想又很现实。
还要说说关于我认为一年后的时间设定是个bug,首先天伦不可能用整整一年时间还确定不了是若蓝还是如玫才去找阿良想办法,然后跟女主父母一起吃饭时女主妈妈提到天伦的新电影可以拿大奖天伦却说这部电影首映是在一年前去毛里求斯之前= =怎么可能丈母娘在女婿电影上映一年后才去看还说是新电影。。
想想中国电影市场一年的时间都淘汰了多少电影更别提上映1年后才要去电影节提名拿奖。。。
我是不是太钻牛角尖了囧。。
对了,关于若蓝为什么祈祷那么久还用阿良送的表去换十字架的剧情有没有高人给指点下不大懂~最后,这部电影里感觉刘诗诗演技和台词已经大大提高,那种清冷略带点沙哑的声音跟电影气氛很合拍,眼神表达的内容也丰富很多,映像较深的是若蓝看着如玫的广告跟阿良说明明一样的脸那段时的眼神,那种带着艳羡又不甘的感觉完全出来了,还有如玫跳舞时送给阿良的小秋波以及抽烟时给人的那种不屑清高却不得不屈服堕落的感觉发挥的很好。
三浦春马跟刘诗诗感情渐浓时的片段觉得超级萌,侧脸看上去很帅,眼神里总有一种淡淡的忧郁感偶尔羞涩笑起来的小表情萌到爆。
张孝全的戏份不大多,没有多仔细观察感觉无功无过吧。
大半夜的写了这么多,实在是因为看不下去豆瓣评分太两极化,老实说我真的搞不懂国人现在为什么那么乐衷于去看那些充满低俗笑点的PPT,小时代不过是四个女的没理由撕逼又莫名其妙和好的翻来覆去炒现饭炒了3季居然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给四娘献票房,更有些灰主流小妹妹们还说什么每一季都要一起去看之类的约定。
在中国电影越来越低俗不堪的时代里,深夜前的5分钟是全体工作人员精心呈现的一部作品,我不希望国人因为那些黑子而放弃去影院静下心来观看这部影片,这个时代太浮躁,我们应当适当放慢节奏沉淀自己的思绪而不是一味沉浸在那些浮华无味的烂片里。
看到这么低的评分,我很震惊!
打低分的人到底有没有看过电影只有你们自己知道,又或许是在你暴躁的情景下看的,所以接受不了这种影片的节奏!
当然,最多的是为黑刘诗诗而来!
这部影片是我觉得国语文艺片电影之最!
影片中有很多值得考究的情景令人思量,让人看了之后回味无穷,这种感受只有在看《假如爱有天意》《我脑海中的橡皮擦》时我才有的感受!
刘诗诗接了这部电影是我认为做的很正确的决定!
日本导演果然心思细腻,他用了很多的心力来为这部影片添砖加瓦!
影片中若蓝和如玫仿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存在却又偏偏是至亲之人,她们为摆脱相同的容貌而营造出完全不相同的性格!
若蓝乖巧懂事,如玫任性霸道。
海难后的你中有我,不尽是我的两姐妹的综合体,都被刘诗诗演的入木三分,对于影片的具体分析我直接找了一个博主写的,他分析的特别透彻!
“其实影片的故事很简单,若蓝和如玫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若蓝与修表工阿良相爱,如玫选择了电影制片人天伦,当一场海难后,姐妹里只有一个幸存,活下来的刘诗诗究竟是谁?
我相信很多人看完第一思考就是活下来的人是谁?
我个人认为是如玫,第一点是最明显的一点,若蓝会游泳,如玫不会游泳。
在影片的最后一段,如玫站在泳池旁边的时候手足无措,下水的时候也是直直地跳下去,丝毫没有游泳的经验,阿良把她从泳池里捞出来的时候,显然已经呛水。
第二:蝴蝶的意义,在毛里求斯事故后,看见蝴蝶的是阿良而不是天伦。
中国古代用化蝶来比喻人的消逝,蝴蝶的出现意味着若蓝的肉身已经消亡,此时回到爱人身边是做最后的告别。
而这个时候收音机里面放的是梁祝,导演怕大家不太明白蝴蝶的意义所以放了梁祝这个代表了仙人已逝的感慨。
第三:刘诗诗在毛里求斯事故中醒来的时候抓住的第一个人是天伦,在他最需要安慰跟心里依靠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抓住了天伦的手。
可以说是如玫第一反应就是抓紧自己爱的人。
说实话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如玫家里的照片,调快的手表,一起看的阿诗玛,还有看《小城之春》时没有牵手的画面跟细节,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道具,每一句台词都不能忽视。
而豆瓣上有一个科普贴写的相当好,看过电影的对这个纠结的可以去看看,相信你们一下都能明白,我在这就不纠结这个了。
然后我想说下这部电影要表达的内容,这部电影导演的叙事缓慢而有节奏感,他避免出现了任何的一个高潮或者情绪起伏的点,我没看过原著后来差资料听说导演为了这个故事准备了7年,这就更让我对之前的差评所不能忍,7年时间只为还原出他心目中完整的故事,但在现在这么一个快而浮躁的社会,能静下心来好好欣赏一部电影的人少之又少,更何况还是这样一部晦涩难懂的文艺片。
在电影院的两小时大家更愿意选择剧情酣畅淋漓的剧情式电影,或者简单粗暴的爆米花电影。
这个电影看完需要细细的品味与思考,我的看法是现在年轻人都是脆弱的,敏感的,没有安全感的,越是靠近的人越容易嫉妒,猜忌。
靠的越近彼此的缺点跟弱势更容易放大,而人的阴暗面就在这个时刻暴露无疑,片子中的姐妹是血肉相连的双胞胎,却活在彼此的阴影下迷失了自我,导演最后的结局安排的非常好,在去毛里求斯之后,可能是那里的风景实在优美,让人能静下心来思考,若蓝得到了升华与解脱,写给阿良的信已经看出来他想拥有独立的人生,”若蓝在圣母像前,把“五分钟的安宁”和“永久的平和”作交换,已经得到心灵的救赎。
在如玫故地重游之时,如玫把表重新拿回,则意味着她对姐姐的原谅,原谅她姐姐对她所隐瞒的和对她造成的伤害,背负起两个人的灵魂共同生活下去。
而将调回准确时间的表还给阿良,则是说明自己已经开始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走,作为一个全新的人继续生活下去。
最后我说下表演,这个也是很多人诟病的东西,豆瓣上面最多的赞的短评也是对于刘诗诗的表演,不忍直视,说实话《绣春刀》如果是正常发挥,在这里面就是出色了,有两段戏中戏的精彩表演,还有一段就是全家人吃饭内段,她爸爸回来试探性的问了一句你是若蓝?
如玫也给出了她的反应,伤心、失望、无可奈何(这一段刘诗诗的表演十分到位!
仅仅用眼神和轻微的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 这段“”是我在微博名为鲨鱼电影下看到的,我觉得分析的很透彻!
所以拿过来一用!
望见谅!
曾经问过“活下来的到底是如玫还是若蓝”有人回我说“不管活着的是谁,最重要的是做自己”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但又感觉似乎不太全面!
总之,这部电影真的是意义深远,意味悠长!
懂得的人自然明白这是一部佳作,而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懂得的人太少……
文/梦里诗书作为一部由日本编剧、导演、主演的中国电影,《深夜前的五分钟》却并未能在电影上带来哪怕一丝的惊喜,相反乏善可陈的庸长作态使其连命题时间在电影里都变的是如此的廉价,一个“慢”字贯穿始终便足以能诠释电影观感的全部。
以凭借电影《大暴走》奠定日本导演新生代翘楚地位的行定勋,他的作品以细腻唯美的情感见长,对于人物情感拿捏与电影的契合可谓是其作品最为突出的亮点所在,这在他的《消失在远空中》《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圆桌》等电影中都有着极为出色的体现,但《深夜前的五分钟》却不得不说对于行定勋而言是一场滑铁卢式的失败,电影人物中的情感是飘渺了无积淀的,给人以一种梦游般的感觉,讨巧的唯美镜头和为人舒缓轻柔的音乐亦无法掩饰电影彻头彻尾的败笔,电影的症结有着水土不服也有着物极必反。
电影无从得知为何一个日本修表匠要在一位中国老人的修表店中工作,我本以为这会是电影情感渲染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但直到结束导演也未能给观众解答这个疑惑,刘诗诗一人分饰两角的孪生姐妹与这位日本修表匠阿良的情感纠葛同样来的毫无头绪,这使得电影在开篇便已然脱离了地气与实际,水土难服,绝大多数观众对于人物情感的感知几进于无,苍白无力的开篇犹如多米诺骨牌的推导效应,完全破坏了电影人物情感的进一步的延伸渲染。
行定勋的日式电影风格,实质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法宝,但本是其手到擒来人物细腻的描绘,在《深夜前的五分钟》里却犹如重拳打在了空气,不仅难为人共鸣,更使自已白失了力气,长镜头呈现人物内心描写的时间只让人倍觉电影慢的煎熬,这种风格的融入明显有别与行定勋执导的本土电影,在这部作品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从未如此不恰当的广泛和直白,过于露骨的风格表现力犹如生怕为人不知这是一部日本导演的电影,物极则必反,所以当男女主在镜头前哭抱一团时,尽唯觉扭捏作态。
这是一部耗时127分钟的电影,但他的内容却尚未有一部微电影来的充实,《深夜前的五分钟》更像是一场未睡醒的梦游,因为只有在梦游中人物的情感才能如此的无力,时间的流逝方才能如此的廉价,这对于一部着点时间为题的电影何尝不是一种难耐的讽刺?!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很久没有一部电影有勾起我想写影评的欲望了,在我想对现在的电影业和大众品味发表点看法的时候这部电影出现了。
一部typical日本电影,感情细腻,画面感强,引人入胜。
每一个镜头的推进,光影的摆放,音效的渲染,无一不是为了暗示主人公的心里活动。
跟着镜头的诉说思考,两个小时过得很快。
演员来说,两位主演,刘诗诗演的比她哪一次作品都尽兴,从我的角度来看。
她本人的性格还是跟若蓝很像的,灵魂很自由,平常的行为却很拘谨。
可能就是碍于现实世界的规矩,才能在不做自己的时候释放得如此出色。
若蓝和如玫的差别,她表现的很自然,在细节处显现。
三浦春马还是在说日文的时候最温柔,他的中文几次让我跳戏,不过对于一个日本演员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毕竟还是年轻,情感转折不是那么明显,总感觉慢半拍,好像对待从毛里求斯回来的‘如玫’的失踪,深夜里在房间独自坐着的那场戏,实在从表情看不出内心的想法,只有靠导演的拍摄画面来诉说阿良的矛盾和落寞。
从我来看,刘诗诗这次可以表现的这么好,跟导演,剧本都是分不开的,总是感觉她内心有种强大的力量等着爆发。
行定勋导演信任演员让他们自由发挥,尤其在文化不太相同的情况下还能达到默契还是挺难得的。
剧本有内涵,人物中间有多重感情线和矛盾都是让电影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
若蓝如玫在片子一开头让人觉得性格迥异,中间导演有意想让观众分不清她俩布置了很多看似有意的细节,比如在四人聚会的时候,如玫微醺时邀请阿良跳舞看着若蓝意味深长的眼神。
看似单纯直接的如玫这样一来有感觉又有若蓝的暗潮汹涌。
电影风格来讲,是我喜欢的朴实无华,不推泥带水,不扭捏造作,讲故事就是讲故事,不做情节以外的赚观众眼泪的花哨。
电影就应该是这样,从故事中带动观众的思考,这样每一个思考得出的结果总是不一样,每个人从影院出来就带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
然而现在的大众媒体市场太过浮躁,电影或是电视剧都趋向于‘快餐化’,越来越直白,直白到庸俗的剧情成为了主流。
看这样的剧明显是为了让观众在日常生活的闲隙找到情感发泄口,不用思考,不负责任的吐槽,屈服于本性。
没说这不好,但是当一个月上映的电影中十部有八部是这样的时候,就该怀疑大众的取向已经从仅仅当作消遣而变成主流思想了。
如今这样的时代,一部剧中,一个帅哥,一个美女,就撑起了整座票房,票房高也没啥不好,问题是评分还高,就让人费解了。
还有中国大众大半迷信好莱坞的趋势,总觉得不给个高分就好像会有人来骂你不识货。
大半的好莱坞大片剔除了炫目的特技和全世界‘著名’的演员以外,剩下的寒酸故事剧情和逻辑,实在不忍心让人吐槽。
没人说他拍的不感人,问题是如果一部电影只剩下感人俩字,那么这部电影多半想要使受益的不是观众本身,而是导演,演员或是电影公司,这些脱离开电影现实中存在的事物。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好的电影中的演员,或许只演过那么一部片子,只因为是最合适的,在最合适的时机促成了一部作品。
这种奇迹几乎是不可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两次的。
他们才真正扮演的是电影中的人,是电影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现代人不知是在工作中用脑太多,还是在生活中把劲都憋着想着算计别人,书籍,电影,都开始往停止思考的方向发展。
深夜这样的电影还是需要被鼓励的,动动脑子吧,静静心吧,不然长久以往那些电视剧的剧情真实发生的时候,你脱口而出的就是句脑残电视剧的经典台词。
看了电影,最想感叹的是:“不愧是行定勋”。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开始被一步步快捷商业气息浓厚的电影所包围。
就像走在大街上,明明自己的时间很充裕但是还是会走进KFC、麦当劳、华莱士的大门,而不会去选择清净雅致的香粥铺。
《深夜》是一部如今少有的带有雅致文艺气息的影片。
中华文化色彩浓厚,彰显诚意之作。
虽然是日本导演,但是影片中的古钟、纸扇、旗袍以及三浦春马蹩脚的中文,细致而流畅,淡然而清晰,让人身临其境,引人深思,大到画面全景,小到插曲音乐,无不彰显着行定勋的诚意。
演员演技精湛,让人回味无穷。
刘诗诗的姐妹分裂,一个细致,一个张扬。
不管是若蓝站在小桥边的诉泣,还是如玫在音乐下的舞动,刘诗诗的刻画入木三分。
一朵是恬静的百合,不染尘世。
一朵是热情的玫瑰,玩弄世间。
何苦再为其他的世态而改变自己的本质呢?
作为影片的男主,三浦春马的努力是观影人所能看得到的。
或许,阿良也是三浦春马的另一面,在面对陌生的国度、陌生的人群、陌生的语言,三浦春马就像阿良一样正在努力的适应,努力的坚持中。
面对三浦春马的阿良,举起手来为影片点赞绝不为过。
张孝全作为一位成熟的演员,天伦对于他来说是信手拈来,精湛的演技,过硬的外貌,充实的经验,不得不说张孝全的确是中国影坛的一大亮点。
影片节奏舒缓,散发文艺气息。
很多人说《深夜》的节奏太慢,让人昏昏欲睡。
这个时候你会不会想一想你一直是这个样子吗?
在《还珠》盛行的年代,紫薇和尔康的视线可以对视1/3的剧集,但是您们不会吐槽,不会贬低。
王菲的歌曲大多以舒缓为主,然而却没有因为网络歌曲的浪潮所取代,依然是口口相传的经典。
所以,在看过影片之后,你有没有想过在现在和过去的生活中,你失去过什么和将要寻找的东西。
最后的一短话献给敬业的演员。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得到所有人的喜爱,只要你还记得你是一名演员但是本质还是自己就可以了。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只求那十分之一二,安心则以。
如果我说这部电影没有一个多余的画面,没有一处多余的音效,这样会不会太主观?
如果主观的推荐,可以引起你的质疑,进而去电影院里用120分钟去验证,那我就继续主观下去吧。
关于电影本身。
导演的镜头感稳定从容,虽然是心理悬疑片,却走的温暖清新的路线。
画面方面,没有着力渲染上海新旧时代的地标,而是用旧城区的老房子来渲染出舒缓的节奏。
辅以对小城之春,神女的致敬,电影的背景设定就既富有地域性,又不带棱角,而且有种静与动的协调。
光与影的效果,还有钟表走字的声音,搭配得恰到好处,有种隽永的味道。
画面虽然舒缓淡定,但是一点不冗沉,那些微小的细节,在导演的镜头中,都极有张力。
关于演员。
阿良聪慧而平和,温柔又坚定,自闭却治愈。
(2020.7补几张组里保存的图)春马就是这样的少年吧。
只能说,一个好导演一部好电影,是可以成全一个演员的。
偏个题,忠烈杨家将中的仔仔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熟男的成熟坚毅,在他演的别的剧里真的难以想象。
在深夜里,刘诗诗算是进入状态了。
这一次的双生花,不像步步惊情里那样依赖于人设的巨大反差,而是在细微处见不同,声线的起伏,表情线条的动静,都颇具辨识度。
至于性格方面,也和步步里的脸谱化完全不同。
表面上若蓝淡泊无争,如玫处处先声夺人。
其实通过眼底流露出的纠结,如玫的傲娇自有其单纯,而若蓝的隐忍却心潮暗涌。
关于内容。
用五分钟的落差,去追上另一个世界,去步入另一种人生。
这是阿良告诉若蓝的。
从若蓝惊喜却迟疑地问真的行吗之时,后续的情节恐怕就已经展开了吧?
我认为回来的是若蓝,所以,若蓝追上了那五分钟。
所以,若蓝是幸福的,因为有个自闭的治愈系少年愿意用五分钟来包容她。
愿意等着她,哪怕她走上没有他的道路,他也不会让她一个人。
关于剧情。
开放式结局是导演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点,对此,剧中人做出了不同选择:面对未知和被包裹的真相,天伦的反应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的:怀疑,反证,抗拒,逃避。
但是阿良选择了用温柔去包裹迷惑以及不确定的生活,等待真相自己浮出或者演变。
那么,回来的到底是谁?
虽然剧中故意设了几个坑,想增加悬疑性,但我倾向于是若蓝。
这片没有双女主,若蓝就是唯一女主。
整个故事说的就是女主在时光的机缘巧合中,过上了与她最初的愿望相左的人生,于是她一直都在猜测在设想如果继续最初的人生会怎么样。
命运恰好给了她这个机会,让她可以与她的愿望迎面相逢,所以她抓住了这个机会。
但是最后她发现,既然时光已经把她塑造成现在的样子了,她还是继续现在的人生比较幸福。
依据如下1.剧中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句应该是推动情节的一个key word: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 他爱在别人的身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果别人不爱你 你不要烦恼 他们感觉你是谁 而你是一个陌生人 做你所是的人 即使从未爱过 在你的自我里是安全的 你只经受少数的悲伤。
伴随着这首诗,若蓝/如玫做出决定性的选择,回毛里求斯换回了手表,并且校准了时间,不再需要那五分钟的落差。
推理剧都是要排除各种迷雾的。
拿电影宣传语来论证,谁苏醒,就是谁回来。
最后苏醒过来的是若蓝的内心。
如果回来的是如玫,那么从书里顿悟之后,应该是会主动走向天伦的方向才对。
至此,回来的肉身只是一个载体,承载着愿意苏醒的灵魂。
2.在表象上,如玫跳舞那一段的小性感真是单纯又张扬。
后来拍神女的那一个,倒是内心曲折迂回才能扮演,所以倾向于回来的是若蓝,因为若蓝是表面温和被动,内心却细腻偏执的性格。
这里还有一个可以验证的细节:最初四人聚会时,如玫说过两句话,一是若蓝更适合演戏,一是其实若蓝更自由。
然后张一白导演评论回来的神女时,说了一句:如玫变了,变得更自由了。
两个自由,正是验证回来的是若蓝。
3.海难消息传来时,阿良眼前的蓝蝴蝶应该是若蓝的象征,但是象征内心还是身体并不确定。
也可能若蓝的本心想回来阿良身边,但是若蓝一直有心结,她认为如玫总是抢先一步拿走了她的人生,现在,终于有一个可以拿回自己人生的机会在眼前,会不会想试一试?
所以蓝蝴蝶从教堂飞到阿良眼前,其实是若蓝放弃初心,但是难舍阿良,所以让本心来寻找阿良。
4.阿良应邀去判断回来的是谁,看见准确的订婚钟,是很失望的。
在海难之后的医院里,他还不能确认回来的是谁,所以只是黯然离去。
这一次,他再次确认,不管回来的是谁,反正都只想要做如玫。
所以他对对天伦说:她在医院抓住了你的手,这,就是一切!
言外之意会不会是:我愿意包容她,她选择什么,就成全她。
阿良的温和包容的性格是很难爆发的,但是他唯一的一次爆发就在去确认了若蓝之后。
这里就引用回复里般若筒子的判断:“全片阿良只有在这里 情绪激动 其实应该讲有些愤怒 至少有些生气 若蓝的选择以及天伦的不珍惜”有筒子认为订婚钟是准确的,所以验证回来的是如玫。
我不这样认为。
我认为是刻意校准的。
毕竟若蓝/如玫是准备好了才迎接阿良的检验的。
阿良走后,镜头单独给了若蓝/如玫,表情复杂地看着钟。
在若蓝的人生里,应该是不会和如玫分享五分钟的秘密,因为这五分钟代表她想要的没有如玫存在的世界。
所以,如玫不知道五分钟的秘密,因此不用特别在意时间。
那个漫长的对着钟的镜头就没必要存在。
5.在海难之后,导演有意挖陷阱,营造出一种一个肉身承载了两个灵魂的状态。
就是刘诗诗宣传时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其实如此相似的两姐妹,与其说是两个不同的灵魂,不如说是一个人的两个自我。
这两个自我在去毛里求斯之前,始终互相分享,也互相争夺。
为此陷入相爱相杀之中。
关于结局,一种说法是若蓝的自我先顿悟了,让分裂的自我合二为一,所以若蓝肉身化蝶。
因此若蓝的灵魂顺利进驻如玫的生活,所以回来的,虽然是如玫的肉身,其实是若蓝的自我。
为什么回归的肉身既失去了如玫的活泼张扬,又失去若蓝的沉静,变得有点阴郁,还有点歇斯底里?
可能有人认为,如玫觉得自己抢夺了若蓝的生命,所以负疚,因此要活出若蓝的人生来。
但是,在与天伦决裂的那场戏里,她被推倒在地,支撑着抬头,质问天伦:你从一开始就没有爱过如玫!
这里的语气,我觉得不是问号,而是感叹号。
那种神情,不仅仅是悲哀,愤怒,而是一种不甘。
为什么不甘?
因为她起初以为是天伦选择了如玫,但是在天伦最终摊牌之前,与她对视,问她“你是若蓝对不对”时,她眼神里有些百感交集。
然后被推倒之后的质问,更像是终于验证了自己的想法,证明如玫真的抢走了自己的人生,天伦爱的应该是自己。
6.但是,当与天伦决裂,电影也换人了,从如玫那里继承的人生,又全部还回去了之后,若蓝开始疑惑她到底是谁。
当她在阿良的店里醒来,请求阿良不要留下她一个人时,那种熟悉的感觉,让阿良忍不住要自我提醒一下了,于是他轻轻确认:如玫?
可是若蓝却蓄满眼泪地缓缓自问:我,不是如玫吗?
这也是一种自问。
不是已经欺骗自己欺骗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了吗?
不是连会游泳的本能都已经被掩藏了吗?
为什么在面对本心的单纯而宽容的爱时,又有了那么熟悉的感觉?
最后,若蓝终于认识到,她不应该再纠结于以前被拿走的人生,也不应该沉浸于现在被取回的人生,她只应该成为全新的并且完整的一个。
所以,若蓝换回了表,并校准了时间。
因为她决定跟随事故之前的初心走下去了。
那时候的她,本来已经决定珍惜现在的每一刻,不去怨念不去计较不去假想了。
但是一次事故,反而让一个可以洗刷多年怨念的机会送到眼前,所以她迷惑了,做出了违背初心的抉择现在,终于可以坦诚面对自己的每一刻了。
这应该就是最终的苏醒。
我对肉身的判断,经历了若蓝-如玫-若蓝的过程。
最后一次判断,主要基于两点。
第一是导演花絮,在解释若蓝跪着祈祷时,解释说:“主人公在忏悔”。
第二,若蓝心里压抑的希望如玫消失心思,一直让她自己都害怕。
所以最初和阿良定情的聊天中,她先是说出内心的隐秘的恶念,接着就反省,这样的自己是不是应该消失。
但是,自从天伦错认她,并送她衣服开始,她就变了。
她发觉她完全可以胜任。
随后她穿上那件衣服决定和如玫去旅行,告别阿良的时候,表情复杂。
之后她先回房间,面对镜子,做了一个缓慢以手覆盖全脸的举动。
此前和此后,若蓝也有面对挂钟试图沉浸到另外一个世界的表情,但是和这一次不一样。
这一次更像是一种决心。
关于结局,我很喜欢天残娘在回复里说到的(容我引用一下): “表校准回来了,我猜想是它写给阿良的信里说,她既不想快五分钟,也不想慢五分钟,记住这一刻就好。
所以,这应该算悬念解开了吧,这只表象征的若蓝的回归,而若蓝也巧妙地和把自己和前女友区别开来,让阿良记住”不管如何,剧情讨论并不是我最关注的,我喜欢的是这部电影,并非一个谜底。
关于值不值得去看。
电影最开始有男人拿着父亲的旧表,很随意地来问:值得修就修,不值得就不修了。
师傅沉吟一会儿,才回答:它的价值,取决于你啊。
是的,对父亲的怀念有多大价值,都取决于你。
电影里那男人也立刻端肃了表情,说“那还是修吧!
”电影也是一样,叙事流畅,色彩温暖,画面干净,一切都是舒缓从容的。
没有酷炫特效,没有奢华取景,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没有剧烈的听觉撞击。
不诱导,也不宣告,不愤怒地抗拒,也不热烈地宣扬。
但是拍摄手法如此细腻,画面温和而有张力,貌似不着痕迹,但是又刚刚正好。
值不值呢?
取决于你。
对于那么多一星评分,虽然尊重每个人的看法,但还是略有遗憾。
电影可以只是找乐子,但也可以是别的什么吧?
引用一段导演的话吧:行定勋:现在想让电影在商业上红起来,电影需要非常好懂。
但电影不应该是这样的,通过看电影,应该可以让人发现某种自己不知道的节奏。
比如说现代的我们,在接触到之前所说的电影时,会受到冲击到的人和不会被受到冲击的人,我想二者果然是不同的。
有时,看到和自己节奏不同的,异常的东西时,自己的世界就能扩展开来。
电影应该是这样,所以这个电影我特别重视使用安静并且缓慢的节奏进行了演绎。
看见短评的给分,忍不住要矫枉过正一样给五星了。
如果我们不能认真地对待那些认真的电影,留给我们的就只能是各种低俗的笑梗,各种拙劣的桥段,各种贩卖视觉却失去思考的电影了。
整部剧的节奏比较缓慢,但也还好,前半段谈恋爱撕逼后半段搞悬疑,并不会觉得很闷。
很遗憾迟到五分钟,童年片段没有看到o(>﹏<)o导演景色拍的很美,主演在影片里的颜也很好。
一姐的颜终于不被发型拖累,没有讨厌的抬眼皮慢动作。
春马也非常的萌,张孝全虽然出场不多,但很有范。
我喜欢前面聚会那场,虽然如玫把气氛都搞砸了,但四人之间的各种情感心事很有意思。
阿良和若蓝滚床单那段很美很纯,很戳少女心。
阿良虽然出场就很呆萌很内向,可是追女孩手段还是很有的嘛!
后半段,双胞胎发生事故,电影开始走悬疑了。
后半段,一姐演的不够张力,悬疑是靠剧情来推动的。
最后活着的是谁,我和小伙伴觉得答案还是很明显的,记忆混乱的人难道生存技能也会刻意压制吗,因为不能确定是肯定的答案,所以觉得活着的就是那个人。
回到家中,再回想起影片细节。
比起研究活着的是谁,更喜欢回想姐妹俩的性格,到底爱演的那个是谁?
一开始看的时候,就觉得如玫略婊,若蓝说“我所选择的人生总是被她抢走”。
演戏,恋人,还有记忆,都被如玫抢走。
一开始看片的时候,站在若蓝角度,毫无疑问如玫给人的感受略为bitch。
但多次回想细节,突然发现,这一切都是若蓝的一面之词。
若蓝说的记忆,两个人都认为是自己的记忆。
可是如玫的伤疤我们看到了,若蓝没有,若蓝只是先手说出自己的记忆被抢了,自己受伤留下了伤疤。
可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伤疤。
回想起影片初若蓝选择了钟送给如玫,当时看的时候心情是有点怪异的。
都知道,在中国,送钟是不吉利的。
后来如玫也说出来了。
虽然礼物是阿良选的,但若蓝还是送出去了。
若蓝的内心,其实是很阴暗的吧。
如玫说姐姐更自由,姐姐更爱演戏。
其实在如玫的内心里,存在的痛苦不亚于若蓝。
她觉得自己的记忆被姐姐抢走,很多时候若蓝更爱演戏。
所以如玫她受够了,在聚会上,她爆发了。
她说“如果我们想假扮对方,你们完全分不出来的”、“我们分享双方所有的事情”。
如玫在阿良面前假扮若蓝,但是她自己揭晓谜底,这是一个恶作剧。
而若蓝假扮如玫,天伦看不出来,若蓝也没有解释。
她们双方分享所有的事,但若蓝会游泳,如玫并不知道。
若蓝并不是毫无保留分享所有的事。
如玫说可以享受双倍的人生,问阿良明不明白,意指交换伴侣。
她为什么要在未婚夫天伦面前说这个。
她是否是说给若蓝听的,她知道若蓝扮演过她,她其实很不开心,想问姐姐为什么这样做?
天伦说如玫跟她看过电影首映,但如玫一片茫然。
所以这里是说若蓝确实扮演过如玫,并且不曾对如玫说过。
从头到尾,若蓝才是那个更爱演戏更自由的人。
她享受双倍人生。
她也许喜欢天伦,所以在如玫跟天伦在一起后,她不甘心,她扮演如玫。
她觉得如玫抢走她的一切,包括记忆。
直到后来,遇到春马,拥有了五分钟的世界,在毛里求斯的旅途中,她祈祷,她找回来自我。
她不想在早分五种,晚五分钟的世界里,她觉得这样就好。
而在事故之后,剩下的那个人却被怀疑,在别人的怀疑和希望中失去自我。
直到最后,在毛里求斯的事故地点,拿回来那只手表。
表上的时间是校对过的。
过去的已然过去,剩下的做回自己。
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他爱在别人的身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别人不爱你 你不要烦恼他们感觉你是谁而你是一个陌生人做你所是的人即使从未爱过在你的自我里是安全的你只经受少数的悲伤
需要点智商,有点耐心才能品味的电影, 浮躁的心是欣赏不来这种电影的。
还“刘诗诗一人分饰两角”,您就别搞这套了,一个角色能演明白就不错了。
因为这部电影,我的手表永远调快五分钟
节奏太慢 音乐还可以 感觉像是走文艺路线但又跑偏了 女主角面瘫 一人分饰两角更是为难她 所谓的悬疑就是最终也没搞清楚留下来的到底是谁 凭自己的感觉吧 你觉得是谁就是谁 三浦春马侧脸好看
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
评论里好搞笑。“看不惯慢节奏的电影的人可能会不喜欢。”慢节奏的电影也分及格和不及格。这部明显不及格 刘诗诗的台词和表情还有身体语言都一级差。所有演员都空洞的像被硬扣出来的纸人。
一分给若蓝,一分给三浦春马,一分给钟表店错落而细腻的时间和光影,还有一分给自己,毕竟是花钱进电影院看的,不愿打脸自己选了一个差点睡着的片子
节奏慢,没有任何悬疑片该有的细节,牵强无趣,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讨巧悬疑爱情片
好导演,好剧本,好演员,很不错的一部电影。看完电影之后一直在想最后回来的是谁,是若蓝?是如玫?或许谁也不是。还有不得不说的是刘诗诗在里面有几个地方的演技惊艳到了我。
公映。上海场景
发现 三浦春马的眼睛很漂亮 比刘诗诗灵动多了
四星半。行定勋不亏是神级导演,细节帝,几无废笔,每个细节都有意义,特别烧脑,国产电影里少数值得二刷的片子,还需要看一遍在确定一下再来写长评;不知道为啥突然这么多黑刘诗诗的,就这部影片来看,女主表演难度挺大,感觉刘诗诗的表演获个提名不为过。
还不错的悬疑电影,刘诗诗也很适合这样的角色
看了豆瓣各种影评分析的头头是道 有些还挺有意思的 有的就是明明自己看岔了还能说一堆理由圆回来 真是。。。
最后天伦说『算了 是谁都不重要了 我受够了』 全场怒吼我们也受够了 真 受够了
剧情好慢,而且角色不够强烈。看完对刘诗诗的粉转路人的感觉,喜欢张考全和三浦春马
电影节奏确实慢,故事其实很简单,想传达的情绪更多,应该算是轻文艺片了吧!不过刘诗诗的演技真的是驾驭不了这个复杂的人设,只能说她努力了吧!
呵呵,644还是做个安安静静的静态图片吧。动态图片都难为她了,五官好像一潭死水。声音都配的那么恶心!
非常棒,刘诗诗演技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