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比冬天温暖,但却是炙热,焦躁。
这样的天气一如反映德子在婚姻涤荡的浪潮中,在社会改革的不安中的孤寂的心。
剖析上世纪八十年代,全球范围内结束了硝烟与烽火,但随即而来的经济上的冲击,无疑是又一大影响因素。
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电影创作者,艺术家们在想象力、原创力上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而各国的电影人也在努力挖掘着这不平凡的现实生活和平凡的电影情节。
正如《铁皮鼓》的导演施隆道夫所说,“有个胜利者,那就是市场。
”而导演宁瀛的夏日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则成为有效的打开市场大门的电影工具之一。
《夏日暖洋洋》给我的初次感受是混沌,
出租司机德子同林芳去办离婚手续时,心里真有点后悔。
等他眼睁睁地看着林芳居然跟自己的邻居,他旧日的一个哥们儿跑了,心里才回过味来。
现在与德子同居的女友小雪在新疆餐厅当服务员。
小雪脾气大,而且爱吃醋,每天能找到各种原因和德子大吵大闹。
德子在街上拉活儿,碰上了漂亮时尚的大学图书馆馆员赵园。
赵园是大学教授的女儿,自己又是大学毕业,自然成了德子捕捉的对象。
德子喜欢赵园的性格,赵园对德子也好奇。
赵园让德子从后窗跳进自己的房间,俩人一起度过了快乐的一夜。
一天,赵园给德子介绍女友,河南来的打工妹郭顺,德子才明白,赵园压根儿没把自己放在眼里。
大雨中,赵园转身离去,消失在德子模糊的视线里。
德子开始对女朋友的事感到麻木了,每天只顾在马路上拼命拉活儿疯狂挣钱。
期间,被霸道的牛哥一伙人愚弄、殴打;也曾遇到坐车给不起钱的农民。
苦闷的德子在浴室同自己的司机伙伴饮酒消愁,却出乎意料接到小雪出事的消息。
小雪是摔碎了啤酒瓶子,用碎玻璃割断自己的动脉自杀的。
德子知道,小雪曾经被人强奸过,那是小雪永不忘怀的恐惧和仇恨。
一个电台女主持人因为要用车,拉他参加马克西姆餐厅的晚会。
晚会上,德子感受到了不同人群间的漠视和格格不入。
德子无聊的喝起闷酒,被餐厅服务员拖出餐厅。
一个醉酒的女孩儿朝德子的出租车走来,她问德子:“师傅,走吗?
” 女孩上车后就没闲着,一会儿问德子还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一会儿又要听音乐。
出租车穿过一片巨大的工地,德子觉得整个城市令他晕眩。
德子开到半路,突然停车呕吐。
女孩却听着收音机里的歌声翩翩起舞。
望着无忧无虑的女孩,德子流下了眼泪。
德子同河南打工妹郭顺结婚了。
他仍旧每日在街上奔波,接送着各式各样的乘客,仍然有无数女孩上下他的出租车,但是德子已经麻木了。
一天,一个失恋的女孩上了车,痛哭之后问德子:“师傅,你失过恋吗?
”德子突然又思绪万千。
德子的车在继续奔驰,整个城市好像正在离他远去。
从影片名字和海报看来,这是一部都市青春小清新电影,但是看过才明白,本片与贾樟柯的《小武》一样,是一部被时代抛弃的小人物的悲歌。
在经济增长开始加速的时代,中国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传统社会秩序与正在被打破,中国社会各阶层流动加快,有人异军突起,成为时代的宠儿,有人则地位不保,沉沦到社会底层。
旧的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整个社会变成了难以捉摸的“他者”,变得越来越陌生,在变动的时代中的人物也体现出一种对难以把握周围环境的焦虑。
导演敏锐的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在人们心中的烙印,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时代,并取得了成功。
故事发生在世纪之交的北京,这一座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正一天天变得陌生的城市。
影片开篇就给出一组十字路口熙攘的人流车流的俯瞰镜头,时而流动时而停滞的画面暗示着北京的变革与停滞。
影片中城市的基调往往不是苍白就是阴暗,北京城在影片中似乎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都是崛起的楼房、施工的道路,而且,还是一个拥挤的垃圾场,人流和车流不和谐的在不宽敞的马路上来回涌动,街边的小摊使得本已拥挤的道路变得更加混乱。
影片似乎有意避免拍摄都现代化的、整洁的都市形象,而硬要塑造出一个模糊的、混乱的、冷漠的都市形象,用“陌生化”的手法来表现当代都市人迷茫与焦虑的心情。
至少在影片主角的眼中,北京并非是一座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代表者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现代都市,而是一座令人难以捉摸的,冷漠的抛下自己远去的钢筋水泥森林。
在影片中,作者忽视了北京作为全国首都的政治元素,只在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声音中透露了有关那个时代政治的讯息。
对北京的去政治化的处理更加显示出了影片小市民的立场。
主角德子是一个老北京桑塔纳出租车司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都市猎艳者。
他的信心来自“老北京”的户口,来自“先富起来”的的哥身份,也来自于那辆当时被视为好车的桑塔纳。
影片以德子和妻子在民政局办手续的画面开始,妻子跟他结婚三年,因他总是不回家,妻子受不了独守空房,要离他而去。
当他对妻子表明心迹希望妻子留下来时,脸上还带着惯有的骄傲。
但是当他发现妻子离开他的真正原因,是她跟一个邻居,一个开夏利的出租车司机跑了,他终于明白过来,自己被一个自己看不起的人打败了。
但是这似乎没还有影响到德子的自信,他变成了一个都市猎艳者,也许他一向就如此。
他开始与东北小情人小雪同居,小雪爱发小脾气,但也粘人可爱,但是德子和小雪同居的爱巢往往被小雪的家人霸占,据戴书说,小雪的家人代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下岗失业的工人,小雪租下的一套老房子成为他们全家最后的根据地,但是影片之中并未透露此信息。
德子在跟小雪同居的同时,又追求教授之女赵园,利用熟练的猎艳手法捕获了赵园的欢心,在赵园的房间度过了快乐的一夜。
但是,正当德子享受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自由生活之时,几乎一夜之间发生的变化使德子跌入深谷。
这一天,德子的车被黑社会包下,忙活一天后不仅一分钱没有赚到,还遭到了一顿毒打,他在车中流着泪骂人的镜头说明了这一事件击碎了他的梦幻,现实社会的规则令他难以接受,他再也不是那个高高在上被人看得起的有钱人,只是一个别人欺负的对象。
当天晚上,一对农民父子乘车却后没有钱付车费,德子学着黑社会的办法收拾了那对父子,以在更低社会阶层人的面前找回自己的面子,这也说明了德子开始试着使用社会新的规则。
当晚小雪呼了德子许多次,最终因为受不了德子长期不回家割腕自杀,德子看着小雪的尸体,脸上突然没有往日的神采,他的花心和猎艳害了一个因遭受过强暴而本已脆弱的生命。
他跟赵园的感情也并未有好的结果,赵园给他介绍了农村姑娘郭顺后离他而去,德子心灰意冷,原来自视甚高的自己在大学教授女儿的心理,也只不过能跟一个农村来的打工妹“门当户对”。
一连串的打击这使得德子骄傲荡然无存,他心变得麻木。
最后,德子跟郭顺结婚。
影片最后,一个失恋的女乘客问他道:“师傅,你知道失恋的滋味吗?
”德子面无表情,也没有回答他的问题,似乎他经历的不仅仅是与种种艳遇的失恋,更是与一个时代的失恋,与整个世界的失恋。
影片前后的多种对比非常具有说服力。
德子第一次跟暴发户走进酒吧时,丝毫不把自己当做外人,他与暴发户们坐在一起,看着歌女一瓶瓶的灌酒,也露出自得的笑容。
影片中他对歌女身体的性欲化凝视的主观镜头表明,德子明显处在权利的高点,那个灌酒的可怜歌女不过是暴发户们的玩物,是被德子凝视的对象。
但是后来,他跟电台主持白静来到马克西姆餐厅时,却没有了这种怡然自得的感觉。
画面中德子的主观镜头十分恍惚,没有焦点,德子在餐厅内战战兢兢,不敢乱碰任何东西,不敢主动跟任何人说话。
德子失去了凝视的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凝视者,周围跳着快乐舞蹈的外国人与中国人好像跟德子处于两个世界,而他们才是世界的主角。
巧合的是,他在马克西姆又见到了那时在酒吧被灌酒的歌女,她已经嫁给了一个意大利人,身价倍增,她主动的找德子诉说她的故事,德子唯唯诺诺,不置一词。
德子明显处于心理的弱势,两人的权力关系已经完全逆转了。
最后,喝醉的德子被餐厅保安和服务员赶出了餐厅,在大街上呕吐不止。
一个小人物,一个变化的时代,一个难以把握的世界,构成了影片的全部内容。
落空的期望是变革时代的馈赠,这个时代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沉浮不定的命运和不知前途几何的焦虑。
北大教授戴锦华的《电影理论与批评》书中最后一章,写的就是这部电影。
作者以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评论电影,将社会的经济政治的结构的参数纳入了电影的细评。
上个世纪90年代,出租车司机德子每天开着高于同行的大众汽车懒洋洋地穿行于日新月异的北京城,在城市深林中追寻自己的奇遇。
这个夏天德子经历了老婆红杏出墙,情人玩弄抛弃,女友自杀,道上兄弟出卖殴打一系列变故后,发现昔日熟悉的北京城变样,自己迷失了方向。
最后,悲哀地成熟,与农村来的打工妹结婚了。
再次开着出租奔命不断变化的城市之中,只是这次再也没有往日的骄傲了。
戴书,认为从文化研究角度来看,这部电影通过一个小人物得一个夏天的遭遇,折射出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
It is the first film of Ning Ying's that I have ever seen. The film examines fast changes happening to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taxi driver, like new buildings shooting up like bamboos breaking the ground after a spring rain, international clubs with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people's attitude changing into being proud of marrying a foreign old man. Life of low income earner is miserable. They have to worry about basic needs in life and are desperate of earning more money. Again it is proved that the partner that one marries to is not necessarily he/she loves. Within 90 minutes, Ning has presented life of taxi driver Dezi's everyday like so vividly is a great thing. It is sure this is also becaus of leading actor's great performance. But the thing I am not so much fond of it is that it lacks of climax in my opinion, meaning I can not feel the exciting part after seeing the whole film.
戴锦华放在文化批评视野中的解读很精彩。
以小人物的命运折射时代变迁、城市转型、阶级变化等社会大命题。
非常诚实、精准的一部电影,把改开后世纪之交“新生”的古老皇都的社会面貌忠实地描绘出来了,社会结构与大众观念的深层而丰富的变化自然蕴含其中。
改开后迎来的阶级的大洗牌与新自由主义无孔不入的占领,让人们见识并占有了很多新事物,同时也是一种束缚甚至欺骗,同时也标志着,有些曾经被视为真理与理想,像光芒般耀眼像灯塔般给予希望与目标的东西,一去不复返了。
也许社会信仰的变化就像一个生长过程,曾经集体主义热情洋溢豪情万丈,像一个寄托无限希望的大好青年,最后却逐步走向偏执与闭守、晦暗衰落的老年;同样,个体与个人主义曾经像一个娇嫩的小姑娘正茁壮成长般,让人解放了生命与自我的活力,而今却逐步演化为一头巨兽,像《黑客帝国》里那般,将每一个体困死在欲望与利益所营造的囚笼中。
如今看来,这部片子的调子悲凉,底色黯淡。
我们正经历着和德子一样的落差与失望,这个金钱巨兽般的社会将何去何从,仍令人彷徨。
这部片子也证明有些电影是不能孤立去看待的,“神话被讲述的时代”不仅是可充闲谈的背景材料,有些时候更是理解影片的法门。
一如此片,孤立地来看,其艺术力量不算很强大,但结合那个时代来看,很多意味就自然涌现了。
比如前女友那个失业无助的家庭,出租司机们的闲谈,那个出入高档场所扮相时髦的姑娘,都是有深层的指代意义的,并非是闲笔或仅出于剧作需要。
这就可以引出更多的问题,比如,像本片这样的电影无疑是优秀的,然而,它是否能够进入经典化序列,再过十年二十年还能被人们记起并翻出来反复观摩呢?
然而,经典化的标准是谁制定的,学者还是大众?
又是根据什么制定的?
目前来看,似乎一部电影被奉为经典大概有三种可能的原因,一是描写了一些不会随时代或社会变迁而消弭、褪色的东西,一些能够引起普遍的感受或思考的东西,比如人性的各种经典命题;二是某种形式的开创者或集大成者,这就好像人们后来讲故事的新路子有千千万万,但像《一千零一夜》或《伊索寓言》之类仍然被誉为经典,同样地,这种情形大多是指提供了某种类型片、某种表达方式的先驱或典范的作品,比如《雨中曲》《西部往事》,卓别林的默片喜剧之类,我们现在已不会再照搬他们的模式去复刻这些类型片(尽管在该类型繁荣的年代大量的复制是必然的),但仍然会以各种方式(或挪用、或解构、或戏仿)借鉴它们遗留的诸多元素;三是电影所表达的东西与当下产生共振的影片,它们也很可能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或预言式的智慧的作品被挖掘出来,尽管它们讲述的东西看似是针对当时那个“神话被讲述的年代”,但由于能与当代感受契合这一特性而使他具备了被重新谈论的价值,这也能成为一种经典,尽管它们一度被遗忘,而且也有被再度遗忘的风险,因为时代总是变动不居的。
当然,一部影片于三方面特征是可以兼而有之的,比如希区柯克先是一种类型片经典,其后又被挖掘出了更深刻的意义,而一众所谓艺术电影的大师尽管拍的不是类型片,但总有一些标签式的元素与表达技巧,这就是在一:严肃主题的同时也掺入了二:类型元素。
小人物之所以是小人物,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面对时代变迁时候,显现出来的是一种迷茫和无奈。
曾经的时代宠儿,一夜之间仿佛被整个社会遗弃了。
他们在脱离了自己的小圈子以后,在这个社会上再也找不到认同。
没有人会在意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于没有人愿意走进他们的生活圈。
他们活着,但是却早已经死去。
他们死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时代慢慢的将他们丢弃,就如同弃去一张早已经厌倦了的食品包装袋。
毫不犹豫的被扔进了垃圾桶。
没有一丝生息。
马丁·斯科塞斯在1976年拍摄了《出租车司机》,我们姑且不论这部影片的社会价值意义,单就剧情而言。
影片通过一个出租车司机的生活日常,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被整个社会抛弃了的人的故事。
他没有任何的交际圈子,而且每一次在试图进入到一个新的圈层的尝试中,总是会以失败告终。
最后,却因为一次偶然事件,成为了社会红人。
但是引起了关注的他,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依旧是在热闹的人群中,感觉到一种悲怆的气息。
无独有偶,仅仅是无独有偶。
几十年后的国产片领域,也出现了这样的一部作品。
观罢,我们很难不去与前作进行对比。
但是对比以后就会发现,同样的故事主线,似乎在国产化的道路上并没有那么不堪。
宁瀛导演的这部作品同样在当时具有着一种特殊的社会意义。
出租车司机德子在离婚后认识了酒店服务员小雪。
因为自己的放荡不羁而导致与妻子感情破裂。
德子认为他可以在小雪这里找到爱情原有的样子。
但是随着与小雪的不断接触,德子渐渐的厌烦了起来。
尤其是对于小雪割舍不断的家人接二连三的造访,更是使德子失去了耐心。
这个时候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员苗苗走进了德子的视线。
德子与苗苗发生了一夜情以后,认为自己的春天就要来了,但是没过多久,苗苗就将一个打工妹介绍给了德子,而她自己仅仅是出于对德子的好奇而已。
德子困惑了,更让他困惑的是小雪自杀了。
德子知道小雪的秘密。
当小雪自杀后,德子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他与打工妹结合了,但是却对于生活失去了希望。
德子看似驾驶着的是一台与众不同的出租车,但是究其原因,他依旧只是一个出租车司机。
日常生活中,除了同行的车不如自己,而带给自己的一丝丝优越感以外,他没有具备任何被社会认同的能力。
他自以为凭着帅气的外表以及自己独一无二的出租车就能轻易俘获女孩的芳心。
其实一开始,自己的前妻就已经对他下了定论。
只不过时常被自己的小圈子包围的德子,根本意识不到时代在前进。
当德子的优越感被一点一点的蚕食了以后,生活一下子就灰暗了许多。
苗苗算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这个时候的德子的生活就充满了犹豫。
而苗苗过后的小雪自杀,更是让德子觉得生活无望。
即使是自己拼命努力赚钱,在更甚于自己的力量面前,之前维系的那种自信感,一下子就被戳穿。
辛辛苦苦的生活,却依旧不被这个社会接受。
德子迷茫了。
北京,尤其是九十年代的北京,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希望的集散地。
他对于每一个怀揣着梦想的人来说,都是天堂。
就如同最后苗苗给德子介绍的外来妹。
在她看来,最终与德子的结合是自己梦想实现的重要一步。
这一点,就如同酒后被德子照顾的女孩一样,他最终也找了个意大利郎。
而对于德子这种人,北京却不是那么的友好。
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梦想,整天浑浑噩噩的活着,甚至自认为自己很有本事。
错把平台的力量认为是自己的力量。
因此,对于自己产生了错误的估量。
德子最后的梦破碎了,然后就永远地成为了被时代抛弃了的人。
即使是曾经有过辉煌,那又怎样。
过去的成就在现代看来,桑塔纳是比夏利贵,但是挣钱的时候,他们都是一样。
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中的主人公,最后还有过一次飞蛾扑火的辉煌,即使是最终又回到了自己之前生活的模样,但是却也是留下了篇章。
而德子就更加的悲哀了。
他最后,甚至连之前的残存自信都没有了。
完全被生活抽干了希望。
他选择了自己最不愿意选择的人,然后活成了芸芸众生中最为普通的一员。
本片作为宁瀛的“北京三部曲”最后一部。
本片充分为我们展现出,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下,小人物的跌宕起伏总是那么的悲怆。
即使曾经辉煌过,最后的眼神中,依旧是会透着迷茫。
冯德是一名老北京桑塔纳出租车司机,另一个身份是都市猎艳者。
冯德和林芳的离婚,让其了解在林芳的心目中,自己甚或还不如开夏利的出租车司机,影片全景式的镜头,扫射着工业楼房和建筑物,制造着寥廓深远而又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凄清氛围。
之后冯德遇见了小雪,小雪的火爆脾气使他们二人渐次疏远。
作为颇有手段的猎艳者他攀谈了大学教授的女儿苗苗。
对其风度气质的着迷使得冯德又遁入了迷惘和波澜,一系列组合式镜头的运用,故意的不连贯形成一种镜头省略的蒙太奇效果,对时空进行分解和组合,合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光怪陆离的画面效应。
“有钱你说话也不能像个流氓啊……我就看不惯你个流氓样……”阶级偏见和咄咄逼人的鄙视让冯德遭遇情殇和婚变之后又被打入了地狱般的牢笼,苗苗最终将乡下妹子郭顺介绍给了冯德,冯德至今方才清醒原来在苗苗心目中,自己就是一介不入流的社会底层人物。
原来的贵族心态被强迫异化,秋风秋雨愁煞人,阶级的洗牌遭遇的是精神的放逐。
失望和揪心戕害着冯德被异化了的自尊心,当他的车被黑社会包下,还因为黑社会拒付车费被暴打一顿的境遇,冯德把心一横,在更为弱势的农村父子没有金钱付车费的时候,强迫农村父子脱下衣衫,说明了冯德对于新生等级制文明规则的顺从和适应,他的欺压与阶级斗争为纲的纲常思想相互呼应,作为城市的陌路者便可以凌驾于更加困苦的弱势者之上。
连绵的憧憧黑影与霓虹璀璨的强烈对照,高楼的坐标意味着对于理想世界的希冀和苛苦的盼望,这部电影中频频可以看到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的风格和光华。
北京三部曲中的最佳。
《找乐》的演员都做得非常到位,但是艺术上的提炼没有做出来,也显得有些圈地自嗨的高冷感。
《民警故事》的问题在于对事件设计的鸡贼和猎奇。
而这部《夏日暖洋洋》,问题其实也肉眼可见,就是剧作上的一些点显得生硬及突兀,一些演员的不自然和前半部分某些剪辑的凌乱。
但是电影对于北京在世纪之交的变化的敏感把握,是非常珍贵的。
在放下知识分子的凝视后,真正的贴近了小人物的内心,这让这部电影有了真正现实主义的基础。
而中后段的轻微魔幻荒诞感,又给电影注入了艺术精神的能量,使得这一部真正得以超过前面两部的杰作。
工地、民工、农民工、舞女、黑帮、广播和电视中的广告、相亲启事、气功热,晨练、阶级的展现,都出现在世纪之交光怪陆离的帝都和这部影片之中。
这样的电影在内地并不多,贾樟柯在截至三峡好人的时候,是难得呈现这种特质的导演,《小武》《任逍遥》和这部电影都有着一些相似的小人物气质。
正是这样的电影,才让经历过的人有了缅怀的凭证,才让没有经历过的人有了眺望的通途。
电影讲述的背景时间是99年,那也是我第一次去北京。
上映是2001年,那一年,我和你都离开了故乡去完成学业。
兜兜转转20余年,我们早早就分开了,你留在了你的那里,我离开了我的那里,也曾想过在北京城立足,最后还是回来了家乡。
时光荏苒,关山飞渡,没想到你我还能再遇见,也没想到你我还能再分开。
怪谁呢,原来10多年前人们就变成带着面具的行尸走肉了。
只有欲望没有交流维系的感情,必然争吵,必然没好日子过。
就这样过下去吧。
又一个迷失北京迷失自我的小青年 在爱情中受到了打击最后不相信爱情
感觉除了看看以前北京啥样还有体制改革之外好像也挺没劲的。
没字幕 没仔细看 。但不是太喜欢
光怪陆离的90年代,容易被忽略的90年代
北京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与前两部相比,只是在老中青的结构上得到了呼应,其他皆不如前。另外,角色的主题性摇摆在滥情的男主角与卑微的出租车司机之间,所以两种角色都表达不够深刻。后来面见导演诠释影片主题,感怀的又是98年建设中环着的北京,所以出租车总是夜间出没在三环的施工现场。而何为北京?
6/10。都市症候在于孤独个体与城市的陌生,德子醒来走进公园,晨练的老人在德子的视野中陌生而变形,正如德子用陌生的眼光打量着喧嚣迷乱的都市,老外云集的酒席狂欢重创了德子的精神世界,这里有相亲节目的主持人也有傍上老外的陪酒女,婚姻的神圣和威严被撒旦式的诱惑瓦解,景深镜头前德子扑地呕吐,中景人工灯光下妹子的手舞足蹈和德子的痛苦,表明他被社会抛弃、寻找自己地位(被赶出酒店)的残酷命运。如果德子叫付不起车钱的农民工父子脱光衣服又于心不忍,意味着道德意识尚存,那么结尾女孩哼完歌问开车的德子失恋过没时抓拍到卡车的农民工,则有同病相怜的思索,他们付出许多只为在都市角落安一个家,回到开头毫无眼神交流地拍结婚照,他累了没等情感的酝酿就主动寻求完整(家)。快速焦躁的跳切、自然光和跟拍产生的密集信息流动真吃不消。
看的仍然很舒服,但跟前两部比似乎就是一股小品的劲儿,不再生猛凛冽。2000年后的电影还这么90年代初的气息,除了真诚,也并不知道有什么更多想说的。
那个时候出租一块六
轻快的节奏 流畅的叙事
老北京片就是有亲切感啊
704---关乎尊严,关乎生活,压抑苦闷----2013.08.09
三颗半星。配乐不错,二十年前的北京太有意思了!
终篇,从隆冬挪到盛夏,社会发展,霓虹四起,环境色调却暗了。厨子饿不着、司机有辆车就风光的曾经,一旦放之时代潮涌,立刻显得脆弱不堪。东大桥拥挤路口的俯瞰,可与《民警故事》开篇长镜头相对,后者是强劲体制的拔地而起,这里则是个体情感的冲撞和迷离。不管你混的如何,这城市一天一个样。资料馆
北京的阳光,照不到我的身上。
乱糟糟的北京城,乱糟糟的男和女
真的不暖洋洋,像九十年代中国版《出租车司机》
估计我永远没法接受宁瀛了。拍的太糙了。
好多歌啊 怀念
真实的城市和真实的人
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端妃这么些年真是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