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把《龙卷风》与《芭比》《热辣滚烫》编排到同一阵营,将其视作近期院线片中,好莱坞又一次对女主爽片公式的慷慨响应——投资体量上更为慷慨。
这类爽片从传统男主爆米花大片中日渐走出一条分叉路,爽点的筹谋、呈现,均更优先服务于女性观众。
影片虚构了一个龙卷风灾害日益频发的世界背景,女主角Kate的志向是驯服龙卷风(蛮有意思的创意),讲述她跨越五年时间驯服龙卷风的故事。
叙事路径倒是励志片的老路径(为女主设置一个心魔、几个挫折,令她逐渐去克服),并未开辟什么叙事学新大陆。
技术层面已臻至成熟,影片女主既十二分美,又十二分强,一边雄心勃勃拯救世界,一边顺风顺水抓住了几位型男的芳心,哈,算是兢兢业业对标了传统男主爽片/好莱坞英雄片的一应要素——那庸俗与豪情,只把性别狠心做了对调。
作为1996年大卖电影《龙卷风》的续作,龙卷风题材本来在灾难片中算少见的,能供应一味新鲜,论视听呈现水准,片子也当然在灾难片的达标线以上,这方面同时兼顾服务了男性观众——像多数好莱坞英雄片也仅在打斗场视效上兼顾服务于女观众。
稍感遗憾的地方,是影片的美学量级,距离今年几部一流电影还是逊色不少。
像《沙丘2》,以超强视听效能把沙丘本身作为世界观内化于人,《老娘与海》(?
),海洋的壮阔与险难,文学性地拍得很近乎一颗女人的心,《狂暴女神》么,也在美学方法上把人与载具、道路、杀戮组建成一体,安雅在片中从神到形都轰隆鸣响,时刻预备着像一只大摩托往观众身上碾。
相形之下,《龙卷风》中的龙卷风,被处理得隔膜了许多,始终作为一只外部的奇观道具,哥斯拉那等的一只更可怖、更大号的怪物,影片对强想象力的推进、贯彻,并不欠缺强表现力——欠缺的是天才横溢的顶级表现力,女主角起初屈服于风,最终制伏了风,表现得都质地稳定,却偏于事务性了(更接近她终于修好了一只坏掉的超大型空调),人与风的关系实在很净白,未能产生一点更搅动人心的复合化学反应 :以完成对人的哲学震撼 ,倒是男主角和龙卷风之间勉强拍出了一点擦枪走火的暧昧( 也流于浅显)。
美学上多少留有三分遗恨。
总体还是很达标的女主爽片。
当然,思考者们观后也将抛出很多质问,譬如:它是一部真女性主义电影吗(还是一部男导演、男编剧怀着坏心眼捏造的冒牌货)?
女主真有必要那样美吗(是不是将激发容貌焦虑)?
型男真有必要那样多吗(是不是该警惕浪漫叙事)?
留给大家来问吧。
这电影对我而言胸前别着一枚很显著的服务牌号,它不志在令你沉思,对女观众们,它只志在做你的忠臣(或弄臣),赐你以壮志(或美梦),大晚上的看完,念它的好很轻易,我个人没有什么需要向它声讨的。
今年的几部引进大片,《龙卷风》也好,《狂暴女神》也好,不论主创团队初衷如何,已经事实上成为去年《芭比》创造“女主爽片”票房神话后的市场追随者了。
但假如留神电影的宣发策略——仅以中国国内为例,不像《芭比》或《热辣滚烫》直接声势浩大地操作女性主义卖点(令影片直达更多对它有刚需的女性观众),两部电影都有意回避了女性题材标签,含混着包装作一部再正统不过的好莱坞动作大片/灾难大片上阵,以图公平招徕男女观众。
这里便有了一笔必须支付的口碑代价,这类“正统”好莱坞爆米花大片的受众,泰半是最无意愿为女性题材买单的男观众,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的阅片口味,长久叫海量男主爽片侍弄,顽固而近于娇滴滴了, 不像大多数女观众早已历史性地耐受了男主爽片,他们尚未历史性地被训练出同样欣赏女主爽片的能力(若《芭比》《龙卷风》此类影片数量逐年激增或者有助于他们调理)——因此,他们对影片的第一手反馈中,难免掺着许多怀了“上当受骗”义愤的低分。
譬如《龙卷风》目前豆瓣评分6.9,偏低了。
一个小建议,这类实质上的女性题材影视作品(尤其并未作为女性题材宣扬的),大家参考豆瓣评分做决策是否值得一观时,为对冲大量情绪性低分,加个0.5分左右通常更接近其实际质地。
不是说不能看,是太套路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套路。
故事、桥段、甚至台词都能预计的到,看着这段知道下一段,看着开头就知道结尾会是什么2,毫无悬念,毫无波澜。
在北美这么多发龙卷风的地方,监测研究龙卷风问题政府没人干,没有专业机构干,就靠几个玩票的街头二流子,还玩成了,那美丽国那么多技术类诺贝尔奖都是谁拿走了?!
明明世界霸主明里暗里把世界玩弄于掌股、国家政府强的一批,但灾难却回回要靠街头玩票的混混来拯救,荒诞不?!
男主瞪着一幅天下我最帅世界我最酷的二五八欠抽脸,但就是最吸引女主,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和几十年前的《泰坦尼克号》一个套路?!
以前看好莱唬电影还有个文戏不够特效来凑,这么多年看来看去看多了也就是那么回事,逐渐唬不住人了。
剧情还是二十年前的剧情,桥段还是二十年前的桥段,但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极具下沉的今天,这些老掉牙的套路桥段已经没法打动见多识广的万物互联的新人类啦。
虽然剧情有时候有点无聊,但是好看
龙卷风 (2024)6.42024 / 美国 / 动作 惊悚 冒险 / 李·以萨克·郑 / 黛西·埃德加-琼斯 格伦·鲍威尔😊😊😊😊😊😊😎😎😎😎😎😎😎😎😎😎😎😎😎😎😎😎😎😎😎😎😎😎😎😎😎😎😎😎😎😎😎😎😎😎😎😎😎😎😎😎😎😎😎😎😎😎😎😎😎😎😎😎😎😎😎😎😎😎😎😎😎😎😎😎😎😎😎😎😎😎😎😎😎😎😎😎😎😎😎😎😎😎😎😎😎😎😎😎😎😎😎😎😎😎😎😎😎😎😎😎😎😎😎😎😎😎😎😎😎😎😎😎😎😎😎😎😎😎😎😎😎😎😎😎😎😎😎😎😎😎😎😎😎😎😎😎😎😎😎😎😎😎😎😎😎😎😎😎😎😎😎😎😎😎😎😎😎😎😎
喜出望外超乎預期!
原以為是單純的複製貼上90年代揚迪邦特所立下的經典標竿,殊不知新版的劇本有更多與時俱進的改動,在保證爆米花娛樂性的同時進行人設上的大幅調整。
90年代的版本就是典型的在追逐龍捲風歷程中重燃舊情的愛情故事,全新翻拍的版本在舊瓶裝新酒中注入了新意,一樣是追逐龍捲風,但這次在追逐龍捲風過程中尋找讓龍捲風解體的方式,一樣有男帥女美的典型愛情公式在,但這次從頭到尾都以眉來眼去的曖昧火花取代修成正果的火辣親吻。
新版同時也注入了對大自然災害的畏懼、對災後居民的人道關懷,《夢想之地》的導演鄭李爍首次接掌大片便導出了超乎預期的成績,場面調度極佳,還有一段在游泳池中匍匐躲避風暴的一鏡到底嘗試,技術面難有像90年代的視覺突破,但至少音效面做到了身歷其境的包覆感,彷彿置身於暴風圈中,共感非常強烈。
要素过多, 年度佳片, 一开始因为其评价没有去看, 看了才发现远超出预期。
可能是近年来观众的口味都养刁了, 觉得放在几年前, 多少是8.0+评分的影片。
好看元素:·西部牛仔, 金发美妞, 爱了爱了.·科学探索, 龙卷风成谜路线!·集齐爱情,探险,赛车,友情,灾难元素, 还有谁?·口头禅一语双关:if u feel it, chase it.标准的好莱坞上乘之作, 带有些许治愈疗效。
不过和传统剧情一样, 经历苦难之后的男女终成眷属。
By the way, 女主真的很好看, 近年来的清一色好莱坞黑人女演中, 这部金发白女有点清流意味在里头。
ps:冲击波在看电影时说不好看不好看,真的很烦。
时隔28年,《龙卷风》新作翻拍。
新版《龙卷风》的特效全面升级,视听体验焕然一新。
主角们从“追风人”变为“驯风者”,尝试用科学之力战胜自然之力,并让其为我所用。
影片传达出人定胜天的精神内核,但叙事仍未脱离好莱坞大片的经典模式,结尾仍然落脚于个人英雄主义,只不过这次扮演“英雄”角色的人从男性换成了女性。
草原与疾风的诗意,可惜过犹不及个人英雄主义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平原上,狂风卷集着乌云,乃至树木、汽车和鲜活的生灵,龙卷风带来的危害罄竹难书。
7月19日,由韩裔美籍导演李·以萨克·郑执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监制的好莱坞灾难大片《龙卷风》(《Twisters》)在国内上映,与《抓娃娃》《落凡尘》等国产电影一同卷入今年暑期档电影的竞争风暴之中。
1996年,导演杨·德·邦特执导的《龙卷风》(《Twister》)全球首映票房达到4.94亿美元,轻松比过《碟中谍》等经典影片,夺得当年全球票房年度亚军。
时隔28年,这部翻拍自经典之作的电影在中国却遭冷遇,上映首日综合票房仅为395.7万,排片占比、票房占比和上座率都可谓惨淡。
龙卷风是自然界的“公牛”,在其惊天动地的力量面前,人类脆弱而渺小。
电影关注美国中部乡村平原频发的龙卷风灾害,展现摧枯拉朽、毁天灭地的自然之力,同时表现以凯特(黛西·埃德加-琼斯 饰)为代表的科学家为消灭乃至驯服龙卷风所做的勇敢尝试。
新版《龙卷风》的剧情和旧版很相似,只是在特效上有所升级,在《侏罗纪世界》制作团队的加持下,电影的特效精良纯熟,画面质感当之无愧好莱坞大片。
新版电影增加了特效制作的风暴场景数量,前后出现了大大小小7场龙卷风,并伴有超大型风暴、双龙卷风等奇特现象,更大程度上还原了俄克拉荷马州风暴频发的现状,并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冲击感。
但华丽的外表之下,是电影难经推敲的价值观和老套的叙事模式,追风者消灭龙卷风的故事情节新意不足且不贴实际。
影片的高潮部分,“追风团队”的力量让位于凯特的主角光环,两位男性角色泰勒(格伦·鲍威尔 饰)和哈维(安东尼·拉莫斯 饰)也沦为“工具人”,女主角凯特凭借自身“开挂式”的天赋、勇气和能力,一人驱车逆行至风暴口孤注一掷。
电影有着科学之力战胜自然之力的圆满结局,但梦想的实现过程过于理想化,仍在上演华丽却老旧的个人英雄主义童话。
新版《龙卷风》延续经典好莱坞电影模式,以凯特几年前的小团队在“追风”时多人遇难直截了当地交代“人与龙卷风”的矛盾点,以凯特再次借助科学的力量成功消灭一起大型风暴作为尘埃落定的结尾。
影片借助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建构故事发展的主线,将前情概述、矛盾产生直到发展、高潮等阶段一鼓作气讲述完毕,又在这条发展线上融合女主角凯特和男主角泰勒的情感推进,整部影片的戏剧冲突和情节发展一目了然,观众几乎一眼看穿电影的套路和故事走向。
今年的国内暑期档,好莱坞大片虽阵容强大,但都不尽如人意,《寂静之地:入侵日》《头脑特工队2》《神偷奶爸4》等大IP续集电影在内地的票房表现都平平无奇。
仅有简单的特效堆砌、华而不实的视效包装,而没有高质量的内涵和情感共鸣的电影,已经难再打动中国影迷的心。
伤痛叙事模式在肆虐的龙卷风灾害面前,总有一群人怀揣对科学的热情,本着自由、探索的精神做无畏无惧的“追风者”,无论是旧版《龙卷风》的比尔和乔,还是新版的凯特、泰勒、哈维等人,他们都拥有崇高的理念和献身精神,在“追风”活动中认识自然,在“驯风”冒险中改造自然。
新版《龙卷风》的开头延续旧版的“伤痛叙事模式”,旧版女主角乔在龙卷风中失去了父亲,新版女主角凯特在龙卷风中失去了爱人和好友,她们的心中都积压着风暴带来的苦痛。
女性从遭遇伤痛到愈合伤痕,重新直面灾难实现自我成长,展现出内心的独立与坚强。
新版《龙卷风》中,凯特因“创伤”转而“离乡”,来到纽约开启新生活,直到五年后昔日好友哈维邀请她加入“龙卷风扫描”计划,凯特对龙卷风的痴迷和执念重新涌上心头,踏上了“返乡”之路。
电影细致刻画了男友和好友遇难为凯特带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后来的追风过程中,她常因恐惧龙卷风而导致实验失败。
但凯特在朋友们的陪伴下不断成长,在与龙卷风打交道的历程中,实现了从畏惧龙卷风到直面龙卷风再到战胜龙卷风的成长蜕变。
影片后半段,女主角凯特在老搭档哈维和网红博主泰勒之间游移,但导演在两男一女的关系处理上含蓄隐忍,更具东方之美。
正如老版《龙卷风》中的比尔和乔,新版的女主角凯特和男主角泰勒也在追风过程中消除误解,彼此敞开心扉,在直面危机与化解危机中慢慢拉近距离。
李·以萨克·郑导演抓住了原版男女主的科学探索精神,将二人对自然现象的疯狂与迷恋悉数呈现,将爱情线与事业线相互纠缠,在推进主线情节的过程中呈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新版《龙卷风》借女主角凯特内心对龙卷风从着迷到恐惧再到重燃征服欲望的变化历程,传达出不逃避、不恐惧,直面自然灾难才能取得胜利的内核。
风暴本身成了凯特内心痛楚与执念的具象化实体,龙卷风夺走了她的挚爱,一度让她迷失,但也让她重新实现自我、获得爱情。
电影插曲《Out of Oklahoma》里唱道:“Can't take the home out of Oklahoma.It's where my soul was born to be.No matter where I'm going.I'm a wild wind blowing.”俄克拉荷马不会离开凯特,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让凯特离开俄克拉荷马,即便极端的苦痛、恐惧以及惨痛的回忆。
那里是凯特的故乡,是她的“血地”,她灵魂生长的地方。
凯特注定会选择有龙卷风的道路,所有逆行的背影里都带着风暴口旁殊死一搏的胆量。
在某种程度上,龙卷风也是片中人物自身的映射,他们投身于此,与龙卷风相容共生,龙卷风的狂暴与肆虐为他们带来心灵创伤,但也只有在战胜风暴、平息风暴之后,他们的内心才会雨过天晴,乃至臻于完满。
典型的好莱坞三段式商业电影,剧情的发展全在预料之中。
但是,人类想驯服龙卷风,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面对灾难的发生,能够驾驭控制灾难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龙卷风倒是很配合女主,为了实现她的愿望好尽快被她驯服,竟然不厌其烦一次次没完没了的找上门来。
女主也没有辜负龙卷风的积极配合,一次次迎头而上,奋勇直追。
想要驯服龙卷风,就不得不承受它的毁灭性打击。
此时,龙卷风的特效就派上了用场。
震撼逼真,紧张刺激的特效,真真是达到了恐怖的效果,令人胆战心惊。
为了能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带"入感,影片的高潮戏特意安排在了一座电影院里。
而且,正在放映影片。
而且,正在看电影的正是我们。
外面狂风肆虐,地动山摇,正在观影的我们,眼看着大银幕撕开了一个巨大的窟窿,真的会害怕被吸入进去,随着影片里的人物一起被龙卷风带走。
这场戏,"带"入感十足!
编剧和导演是花了心思了。
三段式叙事虽然老套路了,但是,能有新颖巧妙的构思,也算是对得起观众了。
说实话,大概是一开始就没有抱着期待去看,反而我觉得还不错,灾难场面比较大,凸显了灾难的强势、可怕和人类的渺小,虽然剧情老套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产生的抉择、牺牲,在看的那一刻还是很感人。
追风灭风小分队,听起来还蛮青春的,故事也确实是从大学开始,但这个灭风的方式虽然看上次很科学还是多次改良其中还遭遇了重大人员损失的打击,但还是很儿戏。
并且面对如此重大的自然灾害,全是平民组织自救期间还要对抗资本的力量,这就是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
当然,可能这也确实是美国的实情。
不带太多脑子,只看画面特效之类的还是挺不错的哈哈哈看之后和别人讨论,人说这一部新片远没有老片好看,但我之后去搜了那个老片,说实话我个人感觉除了都是龙卷风的背景,两个片子好像没有太多相同之处,而且大概是我不喜欢那个画风总之没看完。
二十八年前在电影院看到年度十大片之一的《龙卷风》,因为不清场,连续看了两次,特效非常震撼,奶牛哞哞叫着飘过车窗的一生难忘。
未曾想华裔导演居然翻拍经典灾难片,勇气可嘉,毕竟当年的观众已经人到中年,未必有时间捧场,年轻一代的口味实在难以把握,搞不好就要翻车(实际上多数翻拍都掉沟里了)。
国内票房确实不好,正面对抗《抓娃娃》全面溃败,特效大片排不上巨幕厅,观影效果就打折扣了,口碑不温不火,票房更是上不去,借用片中女主妈妈的台词“down down down”,可怜到不如北美票房的零头,以往好莱坞大片是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的,只能说你宣发拉胯,观众口味也变了,国产片更有性价比。
《龙卷风》讲述梦想利用科技制服自然界龙卷风的天才少女在经历挫折后沉沦,奋起,拯救人命,再次为梦想奋斗的故事。
与老版相比,故事里角色的性格更加鲜明,个人经历也比较完善,容易引起观众共情,结尾女主开着卡车正面冲向龙卷风还真有点小震撼、小催泪,很有中西方片中少见为集体牺牲自我的决绝。
老版女主背负父亲因龙卷风死去的惨痛经历,新版女主心头沉甸甸的压着爱人和朋友逝去的痛苦,两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但对于龙卷风的痴迷是一样的,面对自然界的霸道与威力,有些人选择臣服,有些人选择抗争,片中的女主是后者,为了保护时常遭受风灾俄亥俄州,她试图利用科技消灭龙卷风,科学上能不能实现很难说,不过对于龙卷风肆虐的美洲大陆,绝对是了不起的尝试,面对困难绝不躺平,这种精神值得我辈学习。
灾难片一直是好莱坞对外攻城略地神兵利器之一,因为在银幕上重现灾难需要强大的科技实力作支持,以往看到国产灾难片大多会嗤之以鼻,什么五毛特效。
除了本身粗制滥造,技不如人,很大因素上是中国人怎么拯救世界,有这个实力、有这个技术吗?
自从《流浪地球》出世,嫦娥登月计划实施,不止我们,全世界的影迷都会慢慢感觉到中国科技实力不俗,美国科技言过其实,当一部科幻片没有中国元素,就会感到不够真实,简而言之就是吹牛,这种感觉还真不赖。
《龙卷风》中相控阵雷达小型化早就不是高科技了,我们不仅早早用在055大驱上,甚至在农田防范野猪也用上了相控阵雷达,它的造型和影片中的造型相似,但是重量轻多了只有15公斤,如果用淘宝野猪款,可能就不需要两个人搬来搬去。
新版《龙卷风》拍的其实很不错,从头看到尾感觉上挺舒服,虽然个别桥段有点长,但不失一部合格的商业片。
华裔导演略带含蓄的表现手法让本片妥妥进入PG级,幡然悔悟的朋友,外表鲁莽心有蔷薇的体制外野路子同行,面对龙卷风喜爱、恐惧、愤怒情绪交织的女主。
淡化的爱情因素是一大亮点,以往商业片中男女主动不动就要激情热吻,两个刚刚相识陌生人过分亲密对东方传统来说难免是一种挑战。
这次特别关注了一下男女主,两人的感情戏甚至可以说发乎情止乎礼,没有一上来就啃,结尾也没有,这就很东方,全不像以往好莱坞的做派。
片中记者拍摄女主背影时,就感觉一定很出片,蓝天白云下,女主英姿飒爽,斜背着皮质肩带,有点劳拉在世的风采,男人们在身后仰望,很符合大女主设定。
PS:没想到近三十年后,还能在影院看《龙卷风》,虽然空调不凉,虽然孩子很多,虽然肚子很饿,但依然很快乐,生活与工作中的不爽呼啸着迎面而来的龙卷风一扫而空。
早在这部电影之前,96版的同名电影凭借其震撼的特效和紧张刺激的剧情,成为诸多影迷心中的经典。
没想到时隔多年,迎来了「龙卷风」的新篇章。
特效上有了全方位的技术升级,幕后班底可是打造过《侏罗纪世界》《谍影重重》《夺宝奇兵》等系列电影的好莱坞黄金制作团队,更有斯皮尔伯格坐镇监制,视觉效果是一整个令人惊艳的程度。
对于灾难电影来说,特效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显然《龙卷风》在特效这part牢牢地硬控了我的眼睛。
每一次的紧张气氛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风暴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无情与力量。
故事也不是对原版的复刻而是对老版故事的延续,更符合当今社会的节奏和调性。
两部电影也像是分别讲述了两代“追风人”的使命:96版的“追风人”想要通过对龙卷风的研究来实现科研上的突破;而24版的“追风人”则是凭借先进的技术来消解灾害对人的影响。
一代“追风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永恒不变的,是平衡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初心
电影院那幕挺好的
远超合格的翻拍,颇具上世纪九零年代标准暑期档灾难大片的风范:节奏快、废话少、特效赞;高潮处众人躲在影院里银幕连同后面的墙壁一同被吹走,实时灾难如电影般呈现,颇具解构意味。另外仍然继承了原版中龙卷风与人物关系螺旋递进的叙事技巧,效果也不遑多让。
特效固然是进步了,不过原版爱情是背景板,灾难是主线,而新版灾难是背景板,爱情才是主线,这就挺尴尬的~
好看。故事和拍摄都非常好,美中不足是繁琐。把恋爱戏份全删,阴谋立体一些,全片压缩到一个半小时以内,就是真正的大片了。
剧情有点无聊,美国的龙卷风也太多了吧,每天都有,当地居民长期生活在担惊受怕里,无语,另外里面惊现有个女配角是《美国甜心》的女主
龙卷风好恐怖
这也能算动作片吗 完全套路化的故事结构 不明不白的主题内核
爱情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to女主。
本片翻拍至96年那部同名作品(imdb上口碑比老版高一些),主角更为年轻态(俊男美女型),男主牛仔气质还不错(在《壮志凌云2》里面虽是配角却有着惊艳表现),与女主搭配看起来还不错,故事层面四平八稳,龙卷风特效场面还行,整体看起来也没有多少有趣刺激惊艳的地方,至于票房应该是没有太大作为了。
这部电影一定要看4D,在悉尼events看的,全场几乎坐满,第一段小高潮过后大家都被猛烈的4d效果震蒙了,几乎一起发出劫后余生的笑声,太逗了,我几乎全程左手按着我的水杯怕它奔出去砸到前面的人。同排有一个澳洲小哥估计被抖得一身汗脱了上衣啊哈哈哈哈,没有4d这就是普通的灾难片。7分给电影本身,9分给events cinema的震动-风力-水花-撞击力度都到位的4d体验。8.5/10
美国制度就是好,抢险救灾全靠个人英雄主义。
灾难片八股文吗是
剧情和人物都蠢得要死,看的时候只希望大风赶紧把这几个主角配角都卷走。一星给插曲,一星给龙卷。
票房不错,所以期望很高。但是还是没有《不惧风暴》好看…
有点出乎意料的好,剧情明快简单,虽然缺乏深度,但是没有什么尿点和睡点,还以为要看一堆B级的烂特效,结果这特效做的还是很不错6.5+是应该有的
记得96或是97年的时候看的第一部,垃圾的VCD画质,还能激动的连看两边。多年之后,一部续作/重启处处留着90年代电影的痕迹。或许对我还有一群龙卷风的簇拥者而言,这才是一部完全面向影迷的电影,看的都是童年/青春的回忆。
风暴给人们带来的惨痛经历、割裂的价值观只能通过共同抵御无法战胜的天灾来短暂弥合——这其实非常残酷,但这一切却以一种神奇的潇洒在呈现,追风的过程完全不见追逐死亡的恐惧,而是理想主义的盛放,专业技能的竞争变得快乐而单纯,中西部平原辽阔而美丽,野草与蒲公英在风中冒险。即使人们幸存下来,天灾也并不应该是浪漫的,但那种不服输的对抗,对抗自然对抗资本,却永远能够打动我。好喜欢黛西,风花一样的美丽,柔韧中带着坚强。
我实在太吃黛西·埃德加-琼斯的颜了,以后她演什么我就看什么,哪怕是口碑不佳的烂片,哪怕是时长3h+的大长片,没办法,太爱她了。
虽然女主角好看,但是我会更喜欢“听风者”梁朝伟。
时隔这么多年,我都没想到多萝西还能再次出现!故事完整的灾难片,没有英雄主义没有悬浮没有不可思议的情节设计那就是完美!话说有没有专业的人讲讲电影里这套理论靠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