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风格极其灰色的电影,由于影片主题的问题,导演布拉特·安德森甚至没有在美国得到拍摄影片所需要的财政支持,所幸的是他在西班牙找到了投资方,并且在那里拍摄了影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出产国那写着西班牙。。。
情节并不算太复杂,如果你喜欢看悬疑类影片,相信很快会猜出故事的真相,但是这完全不影响本片成为一部经典作品,这部电影在暗灰的色调中开始、发展并结束,这就使得观众感觉自己仿佛和主角一样,置身于被催眠的噩梦中。。。
克里斯丁·贝尔的表演这一次太惊人了!
为了扮演有失眠症的男主,他在2周内迅速的减掉了55磅——这相当于他1/3的体重!
这就是敬业的 克里斯丁·贝尔。。。
记得以前也会有睡不着的时候,心里有事 翻来覆去 又怕黑 扭开台灯看小说看教科书。
或者是白天读过恐怖小说,看了点恐怖电影那么准会半夜醒来 动也不敢动 纵使被子捂的出汗 也不敢把脚伸出被窝(小时候被个从脚心钻入的鬼的故事吓到的毛病)那时在大学 宿舍的别人都在沉睡中 不能开灯 不能入睡 一个人反复想那些恐怖情节 不能控制。
太痛苦了。。
所以那时一边跟自己是尽量少看恐怖故事,一边又去图书馆接着借书。
现在很好 无论我看恐怖小说也好 狂灌咖啡也好 每天睡觉就跟死过去一样 然后清晨醒来就像重生一样。
重生这个词不重,因为我每晚都做梦,稀奇古怪的梦。
其中以世界末日居多。
可能灾难片看多了的缘故地震 洪水 飞机坠落 战争爆发 空袭投弹 外星人来袭等等等等一个不落 在梦里这个挣扎 嗯 很好是反话我宁愿回到从前知道担心 知道害怕 晚上睡不着觉也不至于现在天天白天根本一点都不累 而晚上竟然睡的那么沉。
这个片子我看了4遍 前几次都半途而废,昨天才终于看到结局。
第一次我以为是恐怖片,因为我手贱往后拖看的冰箱往外在流血,所以关掉。
第二次没搞明白那个黑人到底咋回事,游乐园那块关掉。
第三次蹦着拖着看,还是没坚持下去昨天没网,只好翻电脑存的电影 才接着看完。
男主角为了此片减肥减到这么瘦骨如柴的地步,实在可敬。
早跟朋友讨论过这个电影,知道剧情,还算是我挺感兴趣的题材(忽略我看了几次没看下去)对减肥人士来说 多好的一片子,但是前提是 您得有良知。
我以前相信人都是有良知的,做了亏心事 都会觉得内疚。
现在知道了 人 并不都是人,做了坏事 只要不损害自己利益 吃的香喝的辣的比比皆是。
比如贪污了捐款的 比如见死不救的 比如害人的相对而言 男主角其实是很有良知的人,所以才会很自责 所以竟然一年都睡不了觉,然后出现那么严重的幻想。
所以说 ,人(是人)还是不能做亏心事,尤其是太会自我反省的人。
我曾经觉得出现幻觉 是多么美好的事。
比如我觉得我不是我 说话打字这个人不是我,我在一边看着这个人在做这些。
我不知道我是谁 什么样子 在哪漂着。
该吃饭了。
不管我是不是我,都还得吃饭。
吃饱了 才能继续考虑这个问题。
写的跟个神经病患者一样了。
告诉我什么才是正常
Christian Bale在机械师里的表演真的是很拼,有的镜头让我竟然看到了巩汗林的影子。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电影苍白的好像是说:“小伙子,你如果不自首,你将永无安宁”此类的话,对那些肇事司机来讲更有意义。
肇事——我觉得是对自己犯下的错不负责任。
我们可能没有当过“肇事司机”,但是我们都肇事过,都像Reznik一样为自己找借口(虚拟出一个人)证明那本不是自己的错。
他不断用自己的幻想和失眠做着一些赎罪,他的人生从钓鱼那一天就改变了,那条鱼从此就一直臭在冰箱里,他与他人的关系也渐行渐远,慢慢他的生活只属于那天的那片影阴无法摆脱。
Reznik平常是个好人,如此的无害,甚至还有一点仗义,人见人爱,但being good is nothing,需要在关键时记得站出来,承担一切。
当我们处于现在的和平中,我们的道德指数和标准都好像很多,当一份道德调查问卷发过来,我们会对污染环境say no,对屠杀海豚say no,对低头一族say no,对人际冷漠say no。
但这都不重要,毫无代表性,这些就像是在外表下的一点小小的装点,一下就能被戳穿。
这样的好人,人人都能做,这样的道义,人人都能讲。
真正的道德和正义体现在极端下,当被群体抛弃的你孤独面对一切时,你能否还能继续做英雄?
能否承担这样巨大的责任?
我们在平时不能时时经过如此极端巨变的考验,但是当我们继续嘴上谈论着某些原则和道义时,只要一次小小的违背,我们的谎言就立即可以被击穿,我们就再也撒不下去那些谎了。
而能让我们避免此种尴尬的只有直面人生,敢于承担那些责任,那些我们说出去的豪言壮语。
我们的语言不会成为我们,而是我们的行为。
当像影片里那样问及who are you,我们不会以谎言回应。
因为a little guilt goes a long way影片很多的隐喻也都表现的很清楚了,一切都映射那场事故。
而男主角一直所看的那本《白痴》的作者陀斯托耶夫斯基还有过另一本经典,那就是《罪与罚》
在一系列讲述精神分裂的影片中,患者的双重人格,通常会得到外化,由两名风格迥异、对比鲜明的演员分别表现。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使观众落入圈套,忽略掉贯穿影片中所有意义明确的指向性细节,从而忘记寻找两者之间实际上无处不在的联系。
这一类故事接近让-克劳德·卡里耶划分的第二种故事类型:讲故事的人了解这个故事,而听故事的人并不了解。
在这样的故事里,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不特别困难,并不需要飞机坠毁或者大楼坍塌什么的(它们只是在浪费制片人的钱),只需要一点点神秘的不可知的因素就足够了。
而在讲述精神病患者的影片中,这样的神秘因素通常来自于“叙述者”的想象空间,即代表其第二人格的主人公的某些不合理行为(比如,他的突然出现与消失,并且通常地,他在其他所有人的记忆里处于空白状态)。
当然,电影发展到今天的浩大规模,也许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
曾经别致的叙事方式一再重复,而观众学会逐一识破影片中的种种陷阱,甚至他们从一开头就可以料想到结局(就像今天的许多鬼片那样,在观看之前,我们就可以猜到,它们大抵跟精神病或者犯罪心理脱不了干系),这时编剧所要面对的巨大难题就是,如何在已经有一个确定终点的前提下,持续而强烈的挑拨观众的神经。
在此意义上,《机械师》的做法,有一些是成功和值得借鉴的。
与另一部同样描写精神分裂的影片《搏击俱乐部》不同,后者中实为一体的两个主人公之间,由始至终穿插了一个名为玛拉·辛格的女人,而导演谨慎地将“三人从未同时出现”这一细小而至关重要的细节抹得一干二净,从而轻松地将观众的通常性解读引向了误区。
而《机械师》的主人公莱兹尼克比任何人都要忧郁和沉默寡言,由于沟通的极度缺乏,观众从一开始就不难猜出,莱兹尼克与数次出现的胖子(莱兹尼克臆想出的另一人格)其实就是同一个人。
不得不指出,围绕着黑人的事件过于诡异和夸张,以及导演过分在意两人间的外型差异,大概就是导致此处叙事失败的根本原因。
幸好,并非没有挽救的余地。
人物设定,莱兹尼克是一个事业失败的小工人,生活枯燥烦闷,长达一年的失眠令得他骨瘦如柴。
这个人物的设置一方面很大程度地切合了平常人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又具备某些不可思议的成分,比如他为什么会患上严重的失眠症,这本身就足以引起观众的兴趣。
而《搏击俱乐部》中,为了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结构,追根溯源的部分恰好被有意忽略掉了。
有一个定义说,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于所知和所不知的游戏,而故事的全部功能在于,潜入不知之中以发掘新的事物。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耶稣的故事总是被不厌其烦地翻拍,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观众在明知黑人男子与主人公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下,依然不厌其烦地去寻找他的根源。
叙事方式和故事本身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物,叙事有它自己的模式和技巧,而《机械师》中做得好的部分,是信息的隐藏与不断发掘(通常的做法是将前面反复出现过的小细节与真相的某种特性一一对应起来),以及冷峻阴沉的影象风格的运用。
《机械师》的视觉艺术,是写实而略微残酷的,破旧的房间、低沉的乌云,还有主人公干枯的身体,都宣扬着某种末世情绪。
事实早已证明,这样的颓废作风,对于现代人敏感脆弱的神经,总能产生巨大的冲击。
而最后的十分钟剧情,真正起到了挽救全片的作用——虽然它的到来晚得有点儿过分。
真相的揭示实现了所有信息的重组,看似牵强的情节终于有了意义,而影片也因此免于流俗。
此时我们终于发现,早些出现在电影中的事件,很大部分都不过是主角的想象,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而它们最终都成为了真相的暗示,且指向明确。
这一点上,《机械师》的做法与《停留》类似,只不过后者的剧情架构基础是幻觉而不是想象,于是就更加怪诞荒谬。
然而无论如何,关键在于,两部影片中最主要的故事,都发生在电影人物的脑子里,这与绝大部分动作片科幻片有着本质的不同,而观众(叙述接受者)在观看影片的同时,需要不断将自身获得的信息打破重组,于是从此意义上来说,故事又主要发生在观众的脑海中。
观众即是叙述者,又是被叙述者,因而生活中的部分情感体验,能够与电影交织重合。
这就是为什么《机械师》一类的影片,即使结构混乱不堪、情节颠三倒四、内涵晦涩艰深,却依旧可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甚至进驻到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正原因。
机械师这才是我要找的,看同名的另一部片子浪费时间了,以后搜片有同名得加年份了。
开头太黑色幽默了,两次…我操,我韦恩少爷瘦成这德性了!
斗嘴真有意思,也是性妓女同性恋打牌,但怎么周围人说起来就很 low远没有这么有意思。
跟女服务员调情为什么看起来好温馨啊,混蛋妈蛋,贝尔为了拍这片瘦下来,为了拍蝙蝠侠再增肥,这尼玛反人类啊,意志无敌。
看庇护所里的詹妮佛康纳利觉得有点震惊,看到机械师的贝尔,下巴都掉了好吧。
一年没睡觉还正常工作和啪啪啪,真牛逼,就是有点走神。
擦,直播手卷进机器。
跟纳什一样,看到想像的人了。
不睡觉就会精神恍惚。
他可以问别人求证嘛,不过他还是会修正想像的。
In case something happens, i need someone to know. 好心酸,对一个妓女说,他是她最好的客户。
在每晚绕路到机场快餐店吃汉堡追一个有儿子的妈……老外的鬼屋,不是各种感官刺激你,而是把各种死人现场摆在你面前,把血腥当恐怖…我就说闪光会诱发癫痫,还真是…You don't have to buy my companionship……买小姐作陪习惯成定势了。
妈蛋,越往后看越觉得恐怖啊,那背景乐那气氛。
1:30是个 timing 吗,以前他该离开她的店回家,这次他也习惯性离开她家了?
漂白剂,84?
洗手是闹哪样?
各种幻觉,看到的东西无意识地排列组合,弄出新的意义。
他自己的车,一年前被撞烂了,他也刚想起来一样。
他的货车牌照是倒过来的,还给特写,以为是他幻想。
一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年他怎么过的,哪些是真假?
胖子是他自己的形象吧?
照片是他自己?
寻找各种机会把幻想具体化。
我擦,追求的服务员也是幻觉,实际他盯着咖啡一言不发,怪不得很 weird ,以前大厅也只有他自己,不对,好像也有别人点过东西,只是看不到别人。
妈蛋,还有什么是真的,我都快崩溃了。
该早点去看医生。
结局对应开头了,他才是个肇事逃逸的,编了个很大的故事把自己绕进去,真有一年没睡吗?
他最后目光坚定有了精气神了,去机场的为什么到了警察局?
以为向受害人他妈坦白,但到底是老太太还是妇女啊?
真是心理压力一年没睡觉。
这劝人自首的片吧…真真假假的悬疑倒是有点恐怖。
最近,因为杭州爱心斑马线再一起交通事故案,朋友间偶然谈起都颇不平静。
关于人性,关于良知,我们知道多少?
活着的时候,自以为清醒的时候,没有黑暗逼过来的时候,有多少良知一直醒着?
胡斌案,有人还大声哭着喊冤。
一条爱心斑马线,如果不是画在良知和自律的道路,又能约束得了谁呢?
重看《机械师》,复习人格认知中重要的环节:道德的内化机制-愧疚与自责。
重新翻阅有关选择性失忆与毁灭型人格分析,觉得有些理论上的东西,单一来讲,似乎各有逻辑;但综合在复杂的人性与现实基础上,则各有偏颇。
有些理论的东西,只能解决片面的、简单的、单向性的问题,而对真实存在的痛苦与对立毫无办法。
什么样的理论或者道德,首先,都是需要被人内在所接受和认可,方才成其为指导标准的。
就好象在雷兹尼克幻觉里出现过的人们,尽管迷幻中他并不了解那到底有什么意义,但他相信他们存在,如同他选择性遗忘曾犯下的过失,以免谴责自己。
他选择性地相信有一些人存在着,不断给他的生活制造厄运,他相信自己被他人的暗算所伤害,用他人的伤害来代替自己应当被谴责的内疚。
潜意识里,他的疯狂是良性的、自律的、道德的那部分的挣扎;他的频频失态,是他在自我折磨与自我拯救过程中,不断与罪恶对抗的自我的反省。
雷兹尼克,不是一个变态的人。
正相反,事发之前,他阳光、帅气、造型拉风、轻浮无知……当他驾驶那辆红色跑车意气风发在城市中穿行的时候,他没有想过,一个小小的点火器,成了一生逃不过去的黑暗。
一念之间,天堂或地狱,向左走向右走,看似有看不见的手在掌舵,实则都是我们自己,把紧握的方向盘调准了后来的方向。
救赎,其实是因为看真了照片上那个钓鱼的人,原来是自己的脸。
赞贝尔,非常出色!
不为他瘦骨嶙峋的兢兢业业,为的他的表演非常出色!
我压根就没想到要拿这部电影与其他任何一部电影比,没有什么可比的,《Fight Club》是《Fight Club》,你可以说它的出发点就很高,探讨很深奥的东西云云。
《The Machinist》不能因为没有从一个足够高深的主旨入手而受到责难,导演的意图很简单,一个简单意图用复杂的语言去表现本身就不简单,更何况它有足够出色的表现力,氛围的营造和镜头的运用都非常出色!
《机械师》是值得看第二遍的电影。
本文涉及剧情。
看第一遍时,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悬疑片和惊悚片的结合,让观众“体验着那仿佛慢性毒药一样的恐惧侵蚀,就好象身处太空的黑洞里却无力挣扎一样悲观绝望。
”但在知道结果后,重看第二遍,你能得到的惊喜,我甚至觉得会比《第六感》还要多。
这篇文字是基于电影结尾的真相而展开的,影片其实讲述了一个并不鲜见的交通事故逃逸者所受的良心谴责和心灵的折磨。
而编剧Scott Kosar的绝对高明之处在于将超现实的梦境,幻觉和现实环境,细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在惊悚,悬疑气氛的掩护下,显得如此连贯和精致。
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当你看第二遍时,会觉得同样是一部心理探索片,同样有着心理暗示,偷换概念的成份,《机》却是一部逻辑性很明亮的电影,而不象《记忆碎片》和《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般晦涩和卖弄技巧。
如果单从编剧的角度来讲,我觉得Scott Kosar在《机》中表现得比克里斯多弗诺兰和查理考夫曼更为成功。
这段时间,顶风赞扬了一些电影,而以上对于《机》编剧的高帽评价,想来也够哗众取宠的,但我还是希望通过以下的详细解析,既回应有关评论对于影片情节安排的质疑,也使得这个评价看上去不至于太过突兀。
我不想按照布拉特安德森的剪辑顺序来讲,先无视影片开头的抛尸场景。
特雷弗是开着69年的红色庞帝亚克,在车内点烟时分神,撞了尼古拉斯,而当时的十字路口,红灯,时间1:30,666ROUTE的牌子也会在影片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再讲到艾文这个各方面与特雷弗毫无共同点的人物,我把他理解为是特雷弗自己想象出的,用来自我逃避责任的形象。
请注意他的首次出场(当然那个尸体不算),是特雷弗在车内点烟时,也就是类似于车祸发生时特雷弗所做的动作。
而国家机械公司和米勒的工伤事故,可以看作是车祸的象征表象,而且,在这过程中,观众又可以看到艾文这个想象人物所起到的作用,在特雷弗的自我判断中,是艾文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使他误撞了开关(类似于点烟器),而导致了工伤事故。
而接下来,车间中其他人的排挤和责难,可以理解为特雷弗想象中,一旦自首所面临的社会压力,随后,米勒和他开玩笑,至少在表面上已经原谅了他,这样的态度反而使现实中尚未自首的特雷弗羞愧难当,思想中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而他自己险些被碾了手臂和与米勒的冲突,只是在这一矛盾心态下,假设他人的险恶用心,来替自己的形为寻找理由和心灵上的安慰。
特雷弗还想象了与受害母子之间的接触,餐厅与玛丽亚家中的摆设就是特雷弗家中的旧物,时间永远停在事故发生的时间,玛丽亚的形象借鉴了特雷弗母亲的细节。
最初时,两人的谈话涉及到了母亲节,死亡和墓地,而旋转木马前的留影,其实就是特雷弗童年时与母亲的合影,而在666地狱之旅中,有一个选择,即左面是地狱之门,右面是获救的出口,而这个死亡的选择被想象成是尼古拉斯自己做出的,并且最后的不省人事,也说成是癫痫,这些都能让特雷弗“减轻”罪恶感。
而且其中他与玛丽亚的对话,如“我能问你个问题吗?
”“要我的律师在场吗?
”和“你不用给我那么多的小费。
”粗看上去只是平常的玩笑,但第二遍看,就会发现其中的匠心独具。
再讲讲贴纸,虽然影片中艾文承认是其所为,但既然艾文只是个想象人物,那么贴纸也就是灵魂深处所谓良心的招唤。
特雷弗不停的逃避,从mother,tucker,miller到最后才承认是KILLER。
现在说说最后的所谓谋杀,其实和片中的自己冲出来撞车是同一含义,而且你会发现把他撞倒的车里也是一对母子,特雷弗在潜意识中也有过希望用毁灭肉体的方式来解脱,但在灵魂中,却找不到真正的出口(后来地毯中尸体不见,艾文复活等细节)以上罗嗦了一大堆,我相信大多数的含义都是清晰可见的,编导调教出来的“第二眼美女”前后反差,兼顾了意外和情理的关系,而又是如此的养眼,这是我所无法抵抗之诱惑。
《机械师》并不需要一个科学幻想的背景,也不借助于导演剪刀的锋利,或是舞台剧式的时空跳跃,所以至少在我狭隘的视角看去,《机械师》无疑具备成为开创,上乘作品的潜力。
其实一句话就能把故事给透底了,但还是不要说了。
胆小的盆友不建议看了,其实全片没有什么过于恐怖的镜头,但整片的色调、风格、音乐和氛围总是给人一种阴森环绕的感觉。
实际上全片连唯一一处“杀人”的场景都处理的那么轻淡。
直到看到影片的最后,才能明白那句“How do you wake up from a nightmare if you asleep”,人性是复杂的,人的内心很奇特,我常常思考,人如果和计算机类比,那么人的OS中必定有一项很基本的设定——那是一种自我评价、判断和反馈的机制(暂且叫它评馈机制吧)。
是人,就总是要被这套机制所控制。
老祖宗常常有这样类似的说法“阳气不盛、邪气外入”,影片能获得足够成功的原因和贝尔为此角色如此敬业是分不开的,要不又如何把这“邪气充盈”的角色演绎的如此入木三分呢?
人类这套基本系统从心理到生理不断地负反馈,从负罪到害怕、再到纠结、后悔、推脱、淡忘、模糊、失眠、失忆、健忘、分心、幻视,种种心理和生理的负效应相互堆积,将一个正常人折磨的不成人形。
看完电影,也许明白了海报的那句话“如何才能从醒着时的梦魇中醒来?
”,但这一切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说到根本,其实还是因为内心的正见不够,在最初错误发生的那一刹那,心内的正知正见已经没有了。
人,真的很奇妙,也许再过上千年,人类能造出很先进的机器人,但却没有办法复制出具有这样优秀评馈机制的“类人”。
这套机制是人特有的先进之处,却也是人的软肋,当一个人健康的使用这套机制正向反馈时,一切都是完美的;当它负反馈时,你就会成为影片中主角一样。
而这套机制的起点就是我们常说的“因”,如何决定因,完全在于每个人内心中如何守好自己最根本的“正知正见”,如果不是一念邪心气,又哪得魔三舍呢?
感谢贝尔敬业的演出,让我再一次印证了心行的力量。
克里斯蒂安·贝尔演完本片可以直接再接一部关于集中营的影片了2周内减了体重55磅真是让人无法想象影片一上来就立刻让我想起了搏击俱乐部同样是关于分裂的影片当然本片中机械师分裂的起因也是本片的结尾我相信克里斯蒂安·贝尔在整个演出过程中都不会太费力在减掉人体正常体重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我相信他很轻松就进入了角色的恍惚状态影片的悬念迭起很有舞台以及看小说的感觉加上演员驾轻就熟的演出本片质量自然不用多说
建议肇事逃逸者本人或是亲朋好友都看一看!都会投案自首的!心魔是谁也无法战胜的~~~~
看的纠结死。前面太过慢,看的疑问又无聊。 主角精神分裂的,只源于肇事逃逸后精神出现问题,主角最终自首,才终于能够睡一觉,又成了部教育片了。
多重人格
男演员为戏减肥了不起!
从开始就猜到大半~~贝尔真敬业
Christian Bale你的减肥术,服你了!!
为了电影而献身的蝙蝠侠啊.....
悬念设置不够。<美国狂魔>+<机械师>两部片子下来,对贝尔的表演钦佩不已,机械师里都敬业到为角色瘦成皮包骨了
渗入骨髓的压抑
減肥大片減肥大片減肥大片減肥大片減肥大片減肥大片減肥大片減肥大片
三星剧本 五星演员
男主角受累了~
亏贝尔减瘦了那么多。两星半
我确实对这类电影不太感冒~
很佩服christian能为这个片子减成人干。剧情非常压抑,不太喜欢剧情,但是我很喜欢这个主演
这么大动干戈的讲故事
最讨厌这种装神弄鬼多重人格精神分裂什么的垃圾片
一看就是年轻导演拍的东西啊,注重噱头和视听但故弄玄虚的一眼就被看穿。一开头居然就露底了,随后掩盖的也很拙劣,贝尔演的再牛逼瘦的再惊人也撑不起来啊。而且主题太单薄了,完全白白借鉴了搏击俱乐部+美丽心灵的构成。。。
Christian Bale很舍得自己的身体变成这般瘦。。。
又是精神分裂题材..贝尔瘦的真心可怕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