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一幕出来,真的陷入了沉默到底,我们谁能成为那些「跳出铁桶的青蛙?
」本来在某站上刷到切片,还以为是讲两岸关系的,但真正坐下来,却发现这部「没有字幕」,大段大段「闽南话」的影片,没有丝毫考虑大陆观众的观影感受(当然,也没在大陆上映)。
不过,当放下对人物对话的执着后,无解的镜头语言和舒缓的叙事节奏却凸显出来,会发现,当主角小孩哥处于父母或老师之中时,他总是被困在无数的框架中。
而金志文、小胖子的出现,总会让这一切豁然。
叙事上,平缓,平缓,平缓到在给观众执行凌迟,挺痛。
剧情其实很简单,就家庭和个人成长,但故事也很复杂,复杂到观众视角也深感无力。
在此不剧解。
最后,聊聊导演,不愧是拍过「大佛普拉斯」和「阳光普照」的钟导(虽然这两部还躺在「我的想看」)。
其实没看前我故意不去看豆瓣,就是想更客观的让自己走一遍影片。
后面看完觉得几近完美,只是配乐有点突兀,有点多,虽然只有五段,但趋于平静的故事值得更少的配乐,画面已经足够「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总有一些电影是看完就想删掉的。
至于原因,你们还得听我慢慢的说——《第四张画》
2010年的《第四张画》其实是一部非常厉害的电影。
尽管它不那么出名,也没有被太多人所记得。
可了解的人应该知道,此片拿到过不少奖项。
而且每一次提名,几都是沉甸甸的荣耀。
比如钟孟宏所获得的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再比如,郝蕾拿到的最佳女配。
很多人都说郝蕾演技好。
的确,在跟郝蕾同龄的女演员中,还真没几个是能跟她比高级的。
尤其在小影的印象里,她总那么特别,是根本不会取悦镜头的存在。
然而就是这样的郝蕾——演艺生涯那么久,却只拿到过这么一座颇具影响力的奖杯。
所以光冲这个,《第四张画》就不得不看。
至少,它对小影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故事要从一个叫小翔的孩子说起。
小翔,他刚一出场就没了父亲。
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他和大多小孩不同,比如说,他很小就学会了独立。
哪怕是在父亲的葬礼上,小翔也能从容淡定的去面对那些前来吊唁的人。
如你所见,小翔父亲的遗照由他亲手所画。
那是他的第一张画,只为纪念他逝去的家庭。
没了爸爸以后,小翔像以往一样孤独的生活。
可他毕竟只是一个孩子,所以在不被照顾的状态下,他也偶尔会偷饭来喂饱自己。
这件事被校工知道后,校工便收留了小翔一阵子。
不仅给他饭吃,还会给他讲很多很多道理。
跟校工在一起的这些日子,小翔很开心,甚至还一度被校工嫌弃话唠,以至于命令他不许说话。
直到小翔的妈妈出现——那个曾经只带着哥哥离开的女人,终于肯带走小翔一起生活了。
由于是再组家庭,哥哥也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走失不见。
所以当小翔来到这里以后,他并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
妈妈一如既往的工(卖)作(身)。
继父则带着弟弟在夜市摆摊。
总之,他们都没什么时间可以用来关心小翔。
而就在这时候,小翔通过“厕纸之交”认识了手枪仔。
别小看这张厕纸——
正是因为传递了这个,小翔才跟手枪仔成为了朋友。
“没想到你小小年纪就义薄云天啊。
”
跟手枪仔在一起,小翔明白了学习的“无用”。
并时不时就与他一起策划打劫,或者是偷东西。
完全的流氓?
也不是。
有一次在偷到盲人家的时候,手枪仔选择了放弃行动。
他没有过多的说些什么,但在这句话的背后,小翔看到了一颗善良的心。
手枪仔的出现,让小翔头一次懂得了朋友的意义。
尽管这个朋友有点痞,但两人却无话不说,患难与共。
甚至,就连最私密的地方都可以与对方分享。
记得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画出好朋友最明显的特征,于是,小翔就画了这个……这是小翔的第二张画,意义是,唯一的朋友。
如果说,直到遇见手枪仔之前的小翔也只是一贯承受了孤独而已。
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让人觉得不忍。
说来也是奇怪,自小翔来到新家以后,他的哥哥总时不时的就托梦给他。
这个梦,他告诉了妈妈,也在意外的状况下告诉了警察。
难道哥哥的消失另有隐情?
没错——早在三年多以前,小翔的妈妈因为诈欺坐牢,在那些日子,一直都是继父在照顾着孩子。
然而有一天,他居然因为一时失控,最后打死了孩子。
在小翔的印象里,他早就忘记了哥哥的模样。
但凭借着梦中的记忆,他画出了第三张画……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小戏精跟一帮老戏骨的故事。
许多网友评论——从电影中的表现来看,这部片子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获奖。
更重要的,它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内核,那就是以孩子的视角,看尽充满忧愁的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我想看完就删的原因——没有什么能比“承载现实”更残忍的事了,更何况,承载者还是一个孩子……
电影里有段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校工对小翔说——“干烧的青蛙很难存活,但即便遍体鳞伤,你也要努力的从瓶口中跳出来。
”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纵使有再多的不幸,也要努力摆脱。
因为在死之前,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得到一个完结。
人生或哭或笑,都是互不相干的。
小翔的第四张画,导演用了一个漆黑的画面来做隐喻。
会是什么呢?
小影觉得,或许是成长,或许是未来,总归会是跟孤独的自己有关。
人这一生,有很多个侧面,不同的侧面,就有不同的破碎。
为什么总说越长大,越难感到幸福——因为认清大人的世界,最后都需要我们付出代价。
想看?
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夜影荐,回复片名即可观影。
有些东西,你很难说清到底是什么。
比如生活这一码子事情。
它变幻莫测因人而异。
你的对外界的观感源于你自幼植根的环境,你遇过的人,遭遇过的生死,他们带着无数个世界,将它们降临到懵然的你的面前。
可是,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自己的世界。
无论高低贵贱、善恶喜乐,这是一种活着与生俱来的权利,可在此之外,有些东西是可求的,有些东西是不可得的。
社会伦理中所认可的那种体制那种分配,往往是仅存于书本纲要之中的,真实的人生与人性,总是缺了几个棱角,多了几分尖锐。
有的时候,你的生活就是那干烤青蛙的铁皮桶。
你所要做的是,努力的去活着跳出来。
但其实,跳出来与跳不出来,人生都在那里,只不过活法不同,终结有异。
--分割线片子里面的演员真的都很优秀。
在《第四张画》结尾的时候,其实我并没有料到电影就这样结束,然而音乐想起,字幕出现,就这样,你像一个画像定格在中央。
让我想起一个朋友在豆瓣上的留言,我真是被台湾人打败了。
我现在很不喜欢听别人讲悲情的故事,或者把生活中悲剧的见闻改拍成电影,更不肯用电影把自己看哭,好像自己良心未泯一样。
第四张画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朱文翔的父亲病逝,生活变的没有依靠,甚至去偷人家的便当,还好有好心的校工爷爷收养他,后来又被母亲接走,和阴暗的继父一起生活,母亲在歌厅从事小姐领班之类的营生,后来又意外的和小太宝混在一起,后来又得知哥哥是被继父失手打死……这样的故事就是我所反感的故事,而我却看的很开心,当然也看的很动情,但不是因为小翔的遭遇,而是因为这一个个生动的人物。
收留朱文翔的老校工不仅给他饭吃,带他一起去捡别人遗弃的东西,还用自己的经历鼓舞他的人生,可是却根本就不是概念里的“好心人”,更像是他亲生的爷爷,小翔却问他捡东西卖那么钱死了以后那钱怎么办,他要回大陆上海老家时又问他家乡的亲人会不会因为他离开太久而以为他已经死了,用干烧青蛙的故事鼓励小翔要像个别的青蛙一样跳出来,小翔却问他那些被烧死的青蛙是不是被吃掉,老校工哭笑不得,只好说我给你讲这个故事不是让你去关心是不是吃掉青蛙而是让你象青蛙一样跳出来。
手枪仔在房产售楼部做站在门口的卫兵,因为朱文翔在厕所分给他手纸而认定年轻人义薄云天交上朋友,带着小翔一起去打劫同学的班费,深入民宅偷东西,和他在一起想必是小翔最开心快乐的时候,所以小翔认定他是朋友而在老师让画我的朋友时画出了他的器官,他也有不幸的家庭,承受着生活的艰难,却能好像无忧无虑一样的生活,在和小翔分赃时自己主动拿走大部分而只分给小翔铜板让我想起古代的管子,在派出所被铐起来还要好心的提醒警员翘二郎腿容易把小鸡鸡搞坏掉。
小翔的妈妈是从大陆嫁去台湾,虽然终于有了中华民国的身份证却还是保留了北方的口音,她在风月场艰难却不失老练的讨生活,她身上就没有台湾人的气质,所以我比较不喜欢她虽然郝蕾也演的很动情,说实话,要不是提前知道这个是郝蕾演的我还真没有认出她就是颐和园里的于虹。
而戴立忍演的继父则一直活在阴影里,他在失手打死小翔的哥哥小翼以后其实一直在备受煎熬,却还要假装很强大。
最让我意外的是那个警员,他告诉手枪仔他的小鸡鸡没有那么容易坏掉,他太台湾了以至于让我喜欢到不行,他察觉到小翔哥哥的失踪有问题而很战术的审问小翔的继父直到他紧张出汗的露出破绽,我还以为他会因此让事情大白天下并因此加官进禄,而他只是淡淡的告诉继父不要让这个小孩也消失掉。
最后我之所以没有料到电影已经结束,很多部分是因为总觉得他还会有所作为。
其实还有朱文翔的漂亮女老师,收到小翔交上来的画也丝毫没有生气,她甚至在担心小翔有没有被猥亵,还教给孩子门修齐治平的文章,那些琅琅上口的古文啊,我们都已经忘了。
前几天和朋友说起去台湾的旅行,我曾经狂妄的随口说了句: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1,电影的叙事,是一个收拾情绪的过程。
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在看着小翔一个人寂寥又晃荡的背影,一个人走入黑暗去捡被水漂走的衣服又从黑暗中出来,一个人去校工室偷便当,一个人坐在长了青苔的台阶上吃饭时,便难以自制情绪,一直落泪。
小翔开口与校工讲话,遣词造句,还有语气,异乎寻常的成熟,着实令人惊讶,却又让人觉得,这是正常的——他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如此的他。
对于毕晓海,我是偏好的。
至今记得当届金马奖郝蕾拿下最佳女配,他高高兴兴地上台,代妈妈领奖,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
听说拍戏时他与郝蕾相处甚好。
倒是惧怕戴立忍——戏里戴立忍猛神经拉紧踹了他一脚,我也觉得可怖——典礼时见到戴,都仍躲着,不敢和他打招呼。
笑,小孩子心性。
2,戴立忍近年来的角色,愈加邪。
他的眼,他的唇,他微微下削的肩线,皆会作戏。
初中时偷看[爱情灵药],他演一警察,有一场肉搏戏,真令人难忘——尽管那时不知他是何许人也,姓甚名谁——身体的记忆,总超乎想象的深刻。
3,钟孟宏凭该片获得第47届金马奖最佳导演,致辞尤为精简,除却感谢,亦谦逊地表示惶恐,显得冷静又克制——我喜欢这样的人——倒是郝蕾的得奖感言,更使人记得他,她说:特别感谢导演,有梦想终有一天会红,钟,孟,宏——哈。
第四张画。
空白。
他眼中的,自己的样子。
天真?
聪明?
顽劣?
叛逆?
......十岁的小翔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困惑了,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个怎样的小孩,自己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小孩。
当父亲变成自己的第一张画挂在灵堂前,小翔眼中的世界开始灰了。
他没有选择,偷便当仅仅是因为饥饿,是捡旧货的爷爷拉了他一把,用最朴素方式告诉他,像他们这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要吃饭只有靠劳动来换取。
小翔自己并不成熟的道德意识也告诉自己,偷东西是不对的,可对于什么算是偷,他不懂,父亲和学校的教育只有抽象的高高在上的理论和说教,却忽略了对连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人群的理解与关注。
在夜店工作的母亲又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在残酷生活的逼迫下,他们的要求仅仅是生活下去,谁不想有体面的工作,受人尊敬,谁不想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让他们接受良好教育,可这样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太遥远了,隔着难以跨越的门槛。
缺乏关爱却十分渴求关爱的小翔只能在跟从另一个小混混胖子哥哥进行小偷小摸的过程中寻求安慰。
他们是有着相似生活背景的人,彼此都只是希望从对方身上的到一点人世间的温暖。
胖子在带着小翔开始偷窃财物时,还在欺骗他这个不算偷,只是拿。
小翔的认知再一次陷入混乱状态。
可能每一个“不道德”的人都是从认识这样的人,被灌输混乱的思想开始的。
胖子心里唯一正确的道德感便是对家人的爱,年迈老父与眼盲弟弟,他也因此在偷了一户有盲人家庭的大量钱财后又放了回去,小翔从此又得到了一个很具体的准则:盲人家里的钱不能拿。
当老师要求大家画一张最具特征的好朋友的画像时,小翔交出的竟是一张生殖器的图画,这是他的第二张画。
像他这样特殊家庭出来的孩子,除了胖子还能勉强算是个朋友,没有人愿意接纳他,而他能记得的胖子的最大特征,就是一次在厕所中胖子给他展示自己的生殖器。
老师沉默了,她也不知道这究竟是小翔自己犯的错, 还是冷漠的社会逼着他犯错。
第三张画。
小翔的哥哥小翼在河坝上走。
这是他经常做到的一个梦,哥哥虽然在他四岁时就和母亲一起离开了家,但缺少家庭温暖的他十分希望有个哥哥陪着他。
妈妈说,哥哥三年前就失踪了。
其实,哥哥是继父失手打死的,还把他和水泥搅在一起做成了河坝边的墩子,让他永远地消失了。
而这个真相除了继父自己,没有人知道。
尽管他很明白,永远也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但心里的罪恶感让他痛苦不堪,他常常看见小翼回来找自己,在得知小翔梦见哥哥在河坝边走时,内心充满了恐惧,也开始憎恨起他来,这更让小翔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家里是个多余的人。
该画第四张画了。
我们都很好奇,这样一个幼小却已被生活摔打过多次的孩子的自我认知究竟是什么样的?
我们没有经历过,无从得知,电影却在这里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与猜想...... PS:观影于2011年2月12日
要说这片怎么好?
我觉得就是这么漫无目的的随笔给拍得不无聊就OK。
平铺直叙,表达的东西都在这里了,不好理解就对了,就高深了,其实,只是流水账,年纪到了,一切自然,各人各命,其中几则小品而已。
一篇好作文,思路清晰、词藻华丽、运用各种技法,中学时代老师的说法。
其实,屁类,想那么多的东西就假了,纯粹才美。
想到杨德昌。
张小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姐演的都是内心戏,可丰富了。
以此来还击大家对她为人淡定麻木的评价。
内心戏我们看不到,内心画我们也不了解,尤其是孩子们的。
点评价的时候犹豫了一下,到底是纳入中国电影标签还是台湾电影标签,究竟是给个惯常的四星还是冲到底五星。
从演员来说,台湾演员居多,有了郝蕾的加入,整个阵容就又不一样;从电影内容来说,让我想起《看上去很美》,而内心戏的丰富程度,恐怕也只有台湾电影的细腻能做到。
台湾电影,五星!
整部电影的节奏和韵律是我所喜欢的,不紧不慢,一个故事娓娓道来,配合的电影音乐在节奏的把控上加分不少,四张画,把一个简单的故事串联起来。
戴立忍说,这样的故事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台湾上演着,希望借助这个电影去唤起人们对孩子的关注。
想想我们小时候,似乎没人知道我们在想些什么,自己都不知道。
偷东西、逃课、作弊、抄作业、和邻居打架,丝毫都不认为是什么坏事,只知道,自己想去做这样一件事,就单纯地实现。
从这个程度上来说,倒是很行动派的。
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道德、没有伦理、没有是非对错,跟大人无法沟通,因为大人总会用他们的各类条条框框去评定一个人。
只是,大人是否真的就明了自己在做的事情。
我想,就算是镜子对着小翔的继父,第五张画怕是也画不出他的内心了。
我一向不太喜欢这种压抑的感觉,整部片子没有情绪的出口。
温暖的色调诉说着冰冷的故事,即便你不想知道真相,但生活就放在你眼前。
它不考虑你是否能接受,这就是现实。
各种矛盾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可表面却如乡村静谧的风景。
好似所有的元素都在重复这样一种奇怪的模式。
继父在把小翔从警局带回后,先是客气地说:“我们一起好好生活。
”然后又一脚把他踹翻在地,继而是冷静的威胁,最后竟像慈父安慰自己的孩子,温柔地摸摸他的头。
母亲再遇小翔后,两个人远远地坐着等车,一路上并无言语。
其间,她递给他橘子,他还是摇头。
“我不就是想讨好你嘛。
”母亲的漫不经心中带着微微的焦躁。
世上本该最亲的两个人却疏离得不知如何相处。
她会直言不讳地说:“我有了新的家庭,有了孩子。
你对我们来说才是外人。
”但她也会在下夜班后,悄悄把给新衣服新书包放在熟睡的他身旁。
母亲与继父的关系也是无可奈何。
他们爱过,也互相防备。
他做过的事情,她心如明镜。
于是有了她对小翔的话:“你哥哥丢了,你叔叔也很后悔。
”“我不在的时候,你离你叔叔远点儿。
”而他,在深夜对死去的小翼说:“我那时候很爱你妈,所以她进去了我很烦躁。
但是我不该对你下手那么重的。
”至于手枪仔,在看似吊儿郎当的背后,也有着自己的心酸。
一次厕所偶遇,他匆匆带小翔进入他的世界,放佛两人从此有所依靠。
直到进了警局,他秀给小翔看的浮华轰然倒塌。
也许老校工的两次出现,才给了小翔真正的希望。
开篇时,他给他尊严——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来可怜你。
结尾时,他给他方向——像那些少数跳出火筒的青蛙,纵然满身是伤,但终有活路。
生活总不会就这样轻轻松松。
人的一生总会有磕磕盼盼。
村上说:光是承担我那点生命的重量就已经很累了。
所以不要再抱怨生活了,这是你应该负担起来的苦难。
[小翔]医生说:“小朋友,你爸爸今天就要离开你了。
”护士说:”你在这里陪着你爸爸,等他走了以后通知我们。
“里面是冷色的病房,窗户外暖色的树叶飒飒作响。
小翔拿出一张草纸,吹了吹,分成两张,撕下一张,盖在了爸爸的脸上。。
10岁,父亲离开了人世。
没有干净的衣服,小翔去山里,用泉水洗,一失手,衣服就顺着水流飘走。
找不到一张父亲的遗像,小翔画了他的第一张画。
大礼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亲属。
就这样送走了父亲。
以后怎么办?
还要生活。
于是中饭就偷学校老师的便当,晚饭自己下泡面吃。
没有朋友,放学以后一个人走很长很长的路回家。
第二天偷便当的事还是被学校的校工发现了。
当被问及怎么家里没有人准备便当的时候,小翔说爸爸过世了。
爸爸在的时候,医院的阿姨会给些东西。
拿起碗,一边扒着饭一边委屈地哭了。
在那以前,哪怕爸爸过世的时候,小翔都没有落下一滴泪。。
[校工]校工摔了小翔的碗。
”你要我同情你?
““你才几岁而已,你的人生才刚过一点点。
”--很小的时候,和小朋友玩的时候,空袭警报响了,校工躲在防空洞里。
等警报停了,校工奔回家,发觉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找了整整一天。
就是找不到父母---每个人都不是那么简简单单,快快乐乐。
即使是校工,平凡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可他却没有任何抱怨,因为这是生活。
那以后小翔就跟着这面恶心善的校工,去收垃圾,卖垃圾赚取生活费。
小翔唤他爷爷。
坐在爷爷的自行车后,穿梭在田野间,夕阳余晖照着他们。
[妈妈]爷爷:“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亲生妈妈更好的么?
”妈妈带走了小翔。
妈妈从大陆来,为了一张台湾的身份证付出了很多。
本以为可以在这里好好的生活,但其实没有。
坐过牢,晚上陪酒赚钱。
被人泼酒也一笑了之。
冷漠,本不想冷漠,只是生活的激情已被消耗,只剩下无聊的日常琐事和一具疲惫的身躯。
[胖哥哥]“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就两个人,骑摩托车旅行。。。
我就在想,有一天,找一个好兄弟,一起去浪迹天涯,你有没有想过啊?
”他偷摩托车,抢小朋友的钱,到别人家里偷东西。
他是坏人?
他因为小翔借了张草纸给他而觉得他很有义气,请他吃饭;看到别人家里有盲文的书,说这线我们拿不得。
他是好人?
他只不过也是一个不再相信老师的小孩了。
[继父]因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孩子。
却因为面子的关系,把孩子的尸体扔到了海边掩盖了起来。
一位这一切都结束了。
但他的内心不会放过他。
他的余生就生活在罪与罚的煎熬中。。
所有做过的一切,你以为不再会有人知道。
但是总会留下痕迹。
那个足印,只会在海浪的不断冲刷下更加深刻,清晰。
[小翔]第四幅画--- 照着镜子画自己画什么不重要,而是他已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想写的太多,但我终究还是写不动了。
你也只有看了才会明白,我居然对这部片子赞赏有加。
所有的人都不是那样简简单单。
这部片子也一样。
包含了很多故事和生活的辛酸。
但正如结尾,可以看出导演对于生活还是抱有希望,因为还年轻,还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也许导演只是想要告诉我们:不要抱怨生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难,肩起生活的难易苦乐,努力前行。
看了32分钟,索然无味
无辜的小翔
2011-08-30 討厭...開放式結局。凌晨看小翼出現真可怕,其他部分則是快睡著...都是拍風景呢。然後跟他爸住了這麼多年,為什麼講話跟他媽一樣口音?
看这种电影,常常都是很舒服很顺畅地一气呵成看完。然后满心感慨,却又堵塞在胸腔,说不出什么来。郝蕾演技确实了得,然而我更佩服戴立忍。停车里那样嚣张痞气,到这部里就是活脱脱一个被生存压得变形了的底层男人。喜欢那四张画,也喜欢纳豆演的胖子。
图画是童年心灵的一面镜子。第一张是逝去的家庭,第二张是唯一的朋友,第三张是渴望的亲情,第四张是孤独的自我。
烂片
人物,故事散掉了。四张画明显不是小孩的画风,出戏。不如6年后的“一路顺风”
刻意,过火和闷骚,
摄影一卡一卡 好难受 叙事也拖 表演都不够火候 郝蕾还是依旧的美 反正跳着看看 都是看她
摄影减一星,你DV般的画面也就算了,为什么要往LOMO上P??! 最佳摄影奖怎马拿的。
麻雀們吵個不停,無尾熊還是繼續睡。啄木鳥看了搖搖頭敲著樹幹,麻雀也嘰嘰喳喳地叫著。吹來一陣風,無尾熊終於醒了。把苦難當成瑣碎是一種值得尊敬的本領。四星半吧,什麽本地風光啊甜蜜生活,好聽的公司名兒都讓你占了。內個KTV里硬不起來的老闆是黑暗之光、一一、聽說的製片人喲。
其实只是讲人生。这个男孩子的人生开始的的确有点恐怖,所以他忍不住掉了眼泪。好在他遇到了怪却坚强的爷爷,告诉他不能哭。他少年丧父,妈妈从事色情行业,改嫁;哥哥被继父害死,一个阴森恐怖的继父,和一个常常进出警察局的小混混做朋友,而这些组合起来,构成了他自己的画像。第四张画,延伸中的画
郝蕾的戏份没有那么多,但每一场戏都很精彩~~
这孩子真可怜
啥内容也没有就是耗时间
有点不知所云
郝蕾真的老了
反刍型的忧伤只会让人感到厌倦.我再也所谓的"文艺"不回去了,也再也不会喜欢这样的电影.
用四张画暗喻家庭朋友亲人和自己的想法太棒了!郝蕾虽然胖了点但还是很美~不愧为文艺青年的女神
我还以为第四张画他要把他哥哥的模样画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