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喜欢的不仅仅是纯粹儿童可爱视角的温暖美好,将水墨水彩剪纸等不同形式融合的国风美学,以及河南话粤语川渝方言的亲切感,更是对生活中朴素事物具有想象力的勾连,是以成人成长过来的视角回望激发的种种感触。
小兔的问题叩问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羁绊,萤火森林退休车长的幻想意味深长。
《小火车》是我最喜欢的故事,浪漫想象指代残缺少年成长、独立、勇敢的过程,纵使爬坡上坎摇摇晃晃,终将穿过黑暗获得力量。
哼哈二将也是我很喜欢的故事,看到结尾你才发现这不是简单的传说故事,“追求公平只是一种形式,孩子们想要让大家知道他们虽然长得一样,但他们都是完全独立的人,都有各自的唯一性”,其实有个兄弟姐妹同甘共苦蛮好的嘛!
冀娃子的星期天最让人感动的还是最后的作文,父母总是默默无闻为孩子撑起那片天;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以散文风格娓娓道来,散落一地的遗物仿佛代表了她的一生;老爷爷的糖水铺让我们看到了城里城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以及“是亲人如同陌生人”的对比,常回家看看是我们始终摆脱不了的课题。
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唤起了心里的童年,一直在外,回到家就有小时候的感觉,都是温暖的,我的童年大部分是我的外婆陪伴着的,里面的姥姥心里很是莫名的进入到了同频,童年只有一次,时间它慢点,在慢点,希望来回往家赶的同伴们,都可以像小时候那般简单温暖,我看的感觉我想的一直是自己的童年,大多数是难过,和难忘,如果可以我希望以后能够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温暖和照亮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还是比较值得在看一次的,重温旧梦,回到最初的心,那般快乐!
感谢音乐壳赠电影票。
音乐壳是一款以儿童生理、心理、认知发展等规律为基础,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核心要素,专注在线音乐启蒙教育的App。
我是忠实用户哈, 每节课涉及到的音乐素养知识很有意思,动画也比较有趣。
社群里也经常有知识分享和解答,听不完的资源,其实我是蹭孩子课啦。
说回电影,这是一部温暖的动画电影,分成几个小故事,画面色彩很有童趣,用着不同地方的口音,乡音最浓情吧。
讲述着充满着人情味的小城市、小乡村里,一些孩童眼里平凡而闪着点点金光的日子。
故乡和过去,都是再也回不去的。
小时候向往的远方,长大后才成了再也回不去的远方,所谓近乡情更怯,人回去了也是物是人非,回忆被染上了泛黄色,一切都蒙上了一层忧伤。
孩子们在长大,向着明亮那方,是远方也是故乡。
这一生的经历,也许就是一个圈吧,温暖明亮就好。
关于配乐,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蒯老伯的糖水铺》中的温暖管乐,很有爵士味道,老伯就像《深夜食堂》的大叔,为来来往往、辛苦奔波的陌生人提供一份夜里的甜。
配合的画面是搅拌着的浓浓糖水,旋转成了忙碌的人们。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全程配乐加独白,前面是干净的吉他音色,拍奏泛音搭配夏天绿色画面,很宫崎骏。
随着叙事展开,加入铺陈的提琴,情绪逐渐翻腾起来。
那个铁皮柜轮椅,仿佛装着外婆的一生。
错过和迟到,其实是必然。
若是说到和孩子一起看的寒假片倒真真儿是隆重推荐这一部一部排片巨少的动画电影《向着明亮那方》
对的,就是金子美玲那首诗的名字是中国首部绘本电影七个绘本,七个故事,七种温暖。
口碑很高,但排片巨少。
每每此时我就有些感叹那是一种好的影片太少人知道的唏嘘排片少到什么地步少到市区内的影院白天能看到的,只有两三家。
少到豆瓣评分迄今都无法显示因为看的人太少也或许太不荡气回肠了吧年底了,大家都想看点气壮山河的那么像这样日常生活里淡淡情感的便不被珍视了幸而,在周日我们跋山涉水看到了这部片周末的下午三点五十我们三个人,却包了全场。
小朋友呼哧乱窜,倒是高兴我只是觉得可惜。
小朋友看完自己做的手帐但电影,是真的温暖。
女儿都忍不住“呀,我觉得好治愈呀”“呀,都是一家人一家人的故事”七个绘本故事,用七首童谣引出来,在中国传统水彩、剪纸、水墨等等的动画形式下。
绘制了一个又一个细腻的烟火日常。
最近年底回望一年,总觉得人生艰难。
有时候也会觉得成长,确实是布满荆棘的。
想起来成年人一直形容童年是“无忧无虑”这件事其实只有孩子才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无忧无虑。
只是,如何在忧虑中寻到温馨而别致的快乐情感就是这部电影让人动容的魔力。
让我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来告诉你。
它们都有着治愈你生活的力量。
为什么是寒假带娃必看。
还是那句话。
小时候看多了好东西长大了就不会为烂片贡献票房。
(剧透了也值得看)人生啊,总是从提问题的小兔子开始
与其说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成长必经。
故事复述出来,只言片语,却诠释了生命的浪漫。
为何会长大,长大变成什么?
妈妈会永远爱我吗,会永远爱妈妈吗?
妈妈说我长大了就飞走了,真会开玩笑,小兔子怎么会飞呢?
妈妈笑而不语。
桌上的汤就像海洋。
人生海海,终将乘船远去。
却也是长大了才能明白的道理。
小兔子蹦下来,说着妈妈我出去玩啦。
随着妈妈的视线,消失在丛林中。
这是第一个故事,像我们对世界的问候和存疑。
父母是天空,是海洋,是拥抱,也终究是看着孩子远去的背影。
连背影都是温柔的,就是妈妈啊。
可是人生,并不总是那么顺遂。
或许遇到走不出来的苦痛时,也只有家人才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所以除了美好,人生也应该直面痛苦和黑暗。
然后努力挺过去。
我很喜欢其中一个小火车的故事。
虽然没有交待背景,但应该是08年地震之后,受灾的城市和家庭。
男孩失去了自己的城市,和爸爸妈妈住在临时搭建的安置房中。
等着火车开来,带他们去看新的家园。
天灾之后,人人都有创伤,但好在一家人还在一起,一起吃晚饭,一起去看跨年夜的烟火。
只是,男孩总是要和父母一起组成小火车。
空次,空次,空次,空次他也想看看更远一点的地方,他也想穿过黑暗的隧道。
但,得克服自己的内心。
故事讲的,其实是穿越隧道绝处逢生。
地震之中,男孩的腿被压断了。
小火车的意像,是他的假肢。
而爸爸妈妈的爱,是他的依靠。
家人啊,拥抱在一起,和他一起走进黑暗。
空次,空次,空次,空次但他独自踏出那一步,迈入属于自己的光明。
男孩走出隧道迎接那一刻,未来和全世界盈盈在手。
电光火石的蜕变,就是成长啊。
苦痛中的成长,隧道里的光。
但更多家庭的温暖,就在一日三餐。
翼娃子的周日。
是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但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动容感。
或许,烟火日常才是人心。
翼娃子,父母是重庆农村来城市里讨生活的夫妻样本。
爸爸妈妈开一家夫妻店,妈妈主厨,打理生活。
爸爸负责配送,起早贪黑。
9岁的翼娃子,即便是周日休息,也是清晨五点半跟着爸爸妈妈来到店里。
他在作文里写到,“我在公交车里看着骑电动车的爸爸,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在后面。
”日子自然并没有那么应有尽有,但也从来不悲天悯人。
翼娃子做完作业,就帮着妈妈招呼客人。
偶尔带着作业去找小伙伴,街市里的小伙伴,也都是开档口或者开铺头的家庭。
肉档的面板下做功课,点心店的玻璃板后面做鬼脸。
一来一回,街市里的生活啊,跃然眼前。
翼娃子的作文叫做,《我的家》。
他说,我很爱我的家啊,然后把头靠在了刚刚关上店门的妈妈怀里。
可不就是?
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细腻的故事,就在这些烟火日常之中。
还有《蒯老伯的糖水铺》,女儿在外地的老人家,一家糖水铺的日与夜。
《萤火虫女孩》,司机师傅尝到的那一口甜饼啊,是幸福的味道,也是不孤单的味道。
《哼哈二将》,有二胎生活的经验的家庭,估计可以看得又笑又哭。
以及最让我动容的《外婆的巨型铁柜轮椅》。
坐在蓝色轮椅上的外婆在作者口中以散文式的旁白娓娓道来,大量全景的画面被各式各样细腻的情愫填满。
铁柜轮椅是不方便行动的外婆,所有东西放置的地方。
一个铁柜子,用来放外婆的家当。
轮椅,则是可以推着走动。
由于外婆轮番住在“我们家”和“舅舅家”,所以铁柜轮椅就是外婆的全部。
那个冬天,外婆没能挺过去。
铁皮轮椅打开,外婆的遗物散落一地。
这就是……外婆的一生啊。
夏日里腌的花椒豆角还在,外婆却不在了。
手帕里包着的钱还在,外婆却不在了。
一柜子的东西在地上,散成小小的一个圆,东西那么少,可外婆也不在了。
腌菜的花椒味好浓啊,就像我们深藏在内心的感情。
那是被记录的外婆的人生,也是对外婆最真挚的缅怀。
幼至老,生与死,我们是不是需要去学习如何表达爱?
那个瞬间,我们都看哭了。
无论年龄如何,感情都是相通的。
小朋友说,不是治愈动画吗?
为什么竟然觉得有点伤感?
我在想或许等到她长大后,才会明白,这也是一种对抗生活的治愈吧。
人生实苦,但幸而有这些瞬间。
其实,这部充满着独立动画的电影能上映,就已经是小小的成功。
也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尝试。
其实大家可能猜不到的是,《向着明亮那方》的出品方团队,早期也运营过《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商业动画。
所以这一次的投入是反思性的,也是实验性的。
他们说,想做一些真正给小朋友看的作品,而不只是把孩子当成消费者。
孩子,是不能被当成消费者的。
最后想说。
国产电影也好国产动画片也好除了主旋律正能量和技术引领真的真的,要多些这样的直达人心的好故事。
才不辜负我们的大国地位啊。
这部影片是中国首部原创绘本动画电影,以爱为主题,在不同视角下讲述了七个不同的故事!
整部影片聚集了亲子关系,人与自然,睦邻之情,异地成长等故事题材。
治愈的画风,丰富的想象力, 埋在心底的童年记忆加上方言的衬托,让一个个真实况味的故事,温暖而真挚,带着家庭和市井生活的烟火余温,每一幕都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也许我们都需要减缓脚步,去感受身边的美好和人生的深意!
如果你正处于焦虑迷茫,不妨看看这部电影,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
2022年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
正如影片开头的那一段小字,对童年的滋养就是对世界的未来的关爱,整部影片由七支小短片组成,气质可爱,画风别致。
有《小兔的问题》里对长大的洞察和亲情的思量(水墨画太好看啦),也有《萤火虫女孩》中对告别的慰藉,充满着童心色彩。
而《小火车》用非常强大的故事讲述能力描绘了一个灾后重建的画面,将痛点释放在每一个转折,可以在抽丝剥茧间感悟人的相互支持与坚强。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颇有后劲,纪录片式的旁白却给外婆质朴的爱和善留足了撬动泪腺的力量,非常值得一看。
《蒯老伯的糖水铺》和《翼娃子的星期天》都是平铺直叙地将视角放在日常,突出了场景生活中的许多细节,让人更觉亲切温暖。
《哼将军和哈将军》是获得我最多次笑声的一部短片,俏皮之余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很适合作为小朋友塑造性格学习相处的教材~观影完毕最大的感受是欣慰,也乐于见到这样的尝试,见到了每位创作者柔软的心,见到了中国动画不一样的风貌和可能性!
在未来,很希望短片的故事逻辑能够被更好地打磨,也期待看到对同一主题不同维度的探讨,一定会非常有意思~童年与动画紧密相连,而童年与动画的魅力是能感染全人类的,致谢每一颗柔软童真的心,我们便能永葆一方明亮!
我于去年2019年9月份写下了《外婆》的故事,而后与后浪出版社敲定打算将其做成绘本。
在之后,有了参与《向着明亮那方》动画电影的机会,几番周折,最终决定吧《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在绘本的同时,也将其制作成动画,搬上大荧幕。
铁皮柜设定在这之前我其实很羞于讲出这个故事,直到有一次与我朋友偶然聊起此事,发现他也有偷家里钱的经历,心境也和我极为相似。
和朋友的聊天虽算不上直接催生我去创作这个绘本,但在内心上却有了很大的认同感。
在《外婆》的故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就是“铁皮柜轮椅”,关于这个物件我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有我想要传达的最核心的情绪,它直接关联在我的绘本故事里,亦然也会贯穿到改编的动画里。
事情是这样的,我外婆的腿脚不好,我妈妈便一直想给她买个轮椅。
在我的脑海中对轮椅的概念是从电视上得来的,就是那种人坐上去双手能推两边的大轮子,有靠背,别人也能推靠背上的扶手。
后来有一天我妈妈真的就把轮椅买回来了,是在镇上电焊场买的。
电焊厂会做一些廉价的轮椅,就是用铁盒子焊接上四个小轮子和钢管做的把手。
其实这样的轮椅对老人是蛮实用的,因为整体比较重,老人扶在上面不会滑倒,这个轮椅也是绘本故事里“蓝色铁皮柜轮椅”的原型。
那时候的我看到妈妈买回来的这个轮椅后,心里莫名的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感,觉得这没有电视上的轮椅高级,这种落差感迅速的转换成了强烈的愧疚心理,由此也让我自己觉得自己似乎很少关心外婆。
电影截图我偷拿外婆钱的地方,现实中是在她的枕头下面,故事里我把偷钱的发生地和角落里那个轮椅结合在了一起。
之所以这么做,首先我觉得那个焊接轮椅是有故事承载性的,它是具有现实奇观感的物件,很普通,但又很独特。
它有现实依据和我内心情感依据,这个点无论是放在绘本故事中,还是电影故事中都是非常好的。
电影截图《外婆》这个故事是我对愧疚感的最初理解,想来也是成长认知中的重要节点。
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核心情节,就是男孩偷外婆的钱去买东西,当然“偷”是一个很具体的事件,这个绘本作品也并不是要去简单的说偷东西的故事,其核心的表达还是在于“因为对亲人的爱,才会产生愧疚感,也是因为爱,才会化解内心的愧疚”。
故事里妈妈让小男孩给外婆端饭,就是让他偶尔照顾老人,但是小男孩不用心,因为偷钱的这个事件让他开始观察外婆,进而产生了内疚。
这个一方面是因为钱,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他对外婆的“爱”,这个爱使他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外婆。
他自己内心内疚的化解,也是外婆去世后从新打开那个轮椅柜,发现钱还在原来的地方,表明外婆早已经知道钱的事情,而因为对小男孩的“爱”没有戳破,故事到这里其实早也已经脱离偷的本身,更多是彼此爱的光芒。
电影截图具体的、合理的道具会让故事更加有质感,这也是我非常迷恋和擅长的地方。
我喜欢严丝合缝的细节呼应,更喜欢对生活中朴素事物具有想象力的勾连,这些在动画作品中也极为重要。
道具作用在《外婆》中最具有升华意义的是最后一个画面,妈妈从新打开外婆的轮椅柜后,发现里面竟能容纳她如此多的东西,就在这个蓝色铁皮柜轮椅中仿佛装满了她整个人生。
我相信每一个物件都有属于它的故事,而这个动画就是讲述的关于这个铁皮柜轮椅的故事,反观这也是道具服务于角色的最大意义。
如今我看童年的自己,大多时候都是把它当作另外单独的个体看待,看他的快乐、忧愁和创伤。
我时常想这个孩子如果没有经历过伤痛会不会成长的更好,那样还是不是现在的我?
电影截图荣格说过:“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我想我是幸运的,我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疗愈自己,同时它的诞生也会疗愈更多的读着和观众。
这个作品如此,我未来的作品也会如此。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无论是绘本还是动画都能像金子美玲的诗一样永远向着明亮的方向,照亮每一个人。
电影截图
这是新年看的第三场电影。
#
向着明亮那方 (2021)7.52021 / 中国大陆 / 动画 家庭 儿童 / 兰茜雅 李念泽 赵易 俞昆 刘高翔 刘毛宁 陈晨 / 朱悦嘉 王诗懿
尤其是在京的昨日出现一例病例时,就在想会不会影响?
今日在剧场,接受相应的疫情检查程序,在寒冷的冬天跟随伊姐看了第二个温暖的电影。
不同于其他的电影是,7个电影场景故事来自绘本,而表现手法纯水彩,水墨画的细腻入微的展现关于生命,关于爱。
以爱贯穿整个电影,无论是亲子间、子女间、邻里间,以爱之心诠释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离开父母的“小兔的问题”,剧中小兔有很多问题,其中的问题是不想长大,不想离开父母的呵护。
父母因子女忙碌而无暇顾及回家卖糖水的伯伯,用自己的方式温暖邻里和社会间行人,清洁员。
尤其是在一个男孩,我要一碗芝麻糊,老伯伯并没给他,而是给了他一碗银耳汤水。
在这个故事情节里尤为突出父母的陪伴,一种动画片,如何用寻常接地气的手法来表现出,孩子通过这部电影了解到爱是传承的,善待父母,不要留有遗憾。
这样表现方式实属罕见。
就像伊姐说道,这部电影不仅是让孩子看到爱的延续;还可以让我们家长,同样作为子女,作为社会人的一名工作者有很多感触,直击心底。
这就是导演们的高明之处,非常接地气的通过立体电影场景来告诉孩子,你要学会自己慢慢长大;对于成年的我们行孝当先。
在现场,感受到几个孩子的解读,一个非常小的小孩在接上话筒,语出惊人的人生价值,当我们振振有词的去告诫孩子某某事,他没耐心听几句话。
但是让他安静的在这样环境里去体会,去思考影响还蛮大。
所以特别谢谢伊姐能精选到这么有内涵的电影。
值得去电影院感受,电影的情节他们会学习,同时也提醒我们家长好好珍惜关爱身边的人,珍惜当下,这就是电影魅力所在。
是画给中国孩子看的,真好!
第一次在绘本中见到国内独有的公交车内饰,拉窗帘时不是平着拉上而是有角度的。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在发烧,即想妈妈,又想离开的姥姥(写影评的时候眼泪也不住的掉)。
《小兔的问题》中小兔应该是个小姑娘,对妈妈那种恋恋不舍与妈妈相互挂牵的爱。
以前不舒服的时候,妈妈总是发出要搂着自己睡的邀请,一次也没答应过,现在在外地上学,发着发着烧就想妈妈了。
《萤火虫女孩》如果司机伯伯是唱着跳着睡着了,醒来后是白天会不会衔接更自然,可是…那萤火虫怎么办?
《小火车》原来小伙伴不是恐惧,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安慰;我摸摸你,轻轻的拍拍你… 《蒯老伯的糖水铺》墙上的招牌没有我爱吃的,但好想在家周围要一个这样的糖水铺。
羡慕有夜生活、有市井气的城市。
《哼将军和哈将军》原来是这样。
作者说,小孩子想要的不是公平,而是个性。
两个年龄相差不大的孩子家庭,更有顾忌。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我没能送姥娘最后一程,我赶回家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周以后了。
妈妈说收拾姥娘遗物的时候发现给姥娘买的电热毯她没舍得铺,崭新放在箱子里…我那时候小,但我老记得我在门口等姥娘,她出现在巷口的那天。
《翼娃子的星期天》在路上碰到爸爸的车,想想就开心,我也会大叫!
向着明亮那方,金子美玲的诗句,被太多人喜爱和引用,以至于成了这部动画片的题目。
七位导演的童年回忆,给观众带来七个风格不同的动画短片,相同的是,都有关“爱”这个主题。
印象最深的是这三个故事:《蒯老伯的糖水铺》,《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翼娃子的星期天》。
小朋友未必看得懂,大人看了难免有些酸楚。
女儿一个月才回一次家,还经常被这样那样的事耽误了回不了家,独自一人的蒯老伯便把这城市里来来往往的人都当成孩子般关爱——建议咳嗽不停的孩子喝一碗木瓜银耳汤,给清洁工送一碗糖水,像当年自己的母亲那样,教一个小孩慢慢吃芝麻糊……从晚上忙碌到天明,孤单的老人给身边的人送上甜蜜,身边的人也给他带来陪伴和关爱。
来自河南郏县的外婆老了,在三个子女家轮流居住。
女儿忙于农活和家务,并不能给年迈的妈妈什么陪伴,外孙也只是每天帮外婆端碗饭、倒尿桶。
妈妈请人给外婆用铁皮柜打了一个轮椅,轮椅下是个小柜子,外婆在柜子里放了许多自己珍视的东西,包括用一块手绢包着的一点钱。
小外孙发现了,偷拿了几次钱,也不知外婆发现了没有,他却愧疚地在外婆面前泪流满面……外婆去世以后,外孙和妈妈一起打开那个蓝色的铁皮柜子,那里面的东西,似乎包含了外婆的一生。
有多少农村老人如外婆那样度过了卑微的一生,但这位外婆有幸,有外孙替她讲出她黯淡孤独的老年,替我们许多人道出心中的愧疚与怀念。
九岁男孩翼娃子上三年级,跟着爸爸妈妈在城里生活。
一个普通的星期天,他早晨五点半起床,和妈妈一起到小吃店度过平凡的一天。
吃早饭,写作业,和顾客聊天,自己和自己玩耍,帮妈妈做点小事……我常和先生到家门口一家烤鱼店吃饭,店里的老板娘带着两个孩子,一边要收银、端菜、收拾桌子,一边要看着孩子,大孩子已经上学了,小的那个还不会走路。
我常常觉得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是不公平的,却从未想过店主人谋生的艰辛,如果可以,她也希望给孩子更好的环境吧。
但是没有办法,孩子只能在充满油烟味的小店里学习或是生活,而孩子也许就和片中的翼娃子一样,觉得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
我喜欢这三个故事,是因为它们让我想起自己的人生,想起身边的人。
我们许许多多人就是这样生活着,有的在慢慢老去,有的在渐渐长大,我们彼此之间很少说爱,爱却在烟火气里弥漫氤氲,让这平凡人生多出一些温暖与美好。
🤔画面不错,但我觉得故事很普通也很无聊..
像是在看中传动院的毕设,充满生命力
有被温暖到
2021-12-14想看。有几个很不错,外婆的蓝皮铁轮椅那集哭死。三星半
说低幼的也是服了,本来绘本就是给小孩看的啊!
喜欢第五个故事。但,是啥冲昏头脑的诱惑让你们决定搞个电影出来的啊……不符合市场逻辑啊,也不符合电影逻辑啊……
青年主创很用心。喜欢糖水铺的故事。
星光 画风不一,看着都比较舒服,前两个偏童话,中两个有寓意,后三个接地气。不过绘本动画化怎么做更好?
《小兔的問題》:★★★;《螢火蟲女孩》:★☆;《小火車》:★★★★;《蒯老伯的糖水鋪》:★★★;《哼將軍和哈將軍》:★★★☆;《外婆的藍色鐵皮櫃輪椅》:★★★☆;《翼娃子的星期天》:★★★。影像比故事更出色,《螢火蟲女孩》在其中爛成了一顆老鼠屎。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没看过片,不过当我不知道金子美玲吗,打一星先——
一部关照现实的童话集,用最温暖的画风去书写最平凡的故事。最喜欢的短片是《小火车》,阖家欢乐的幸福与背井离乡的酸楚,共同构成了这部以农民工及子女为主角的动画。其他短片也是如此,不管是公交司机、糖水老伯还是农村奶奶、餐厅父母,都是生活中最平凡之人,其中的川渝方言、广东方言与河南方言也是最熟悉亲近的语言。
太一般了,分虚高。低幼的连我小学的闺女都不爱看。
治愈系动画短片拼盘电影,在一众3D炒冷饭大电影里很是自然清新。内容有幻想也有现实,有成人也有儿童,视觉风格各有特色,方言的使用比较出彩。小火车最佳,虽是主旋律,画风也有点诡异,但是整体效果很棒;哼哈二将结尾反转不错;糖水爷爷、小兔子、外来务工小孩各有亮点但整体一般;萤火虫和外婆都是被演技差的配音毁了。
全篇由七个小故事组成,画风各异,质量参差。单论画风,我最喜欢糖水铺和星期天这两篇。综合来看还能再加上开头的小兔的故事,总的来说七篇有三篇可以触动我,连一半还没到,可能这个更适合低龄儿童观看吧。铁皮柜子的故事里“里面仿佛装了她的一生”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但是这一篇一般。电影片尾曲很好听。
糖水铺≥铁皮柜轮椅>小兔>哼哈>萤火虫>小火车=打工子弟,厌恶洗刷掉苦难的童话故事,动画片可以美化但不能忽略真实,高调唱得离谱。
除了《小兔子的秘密》和《蒯老伯的糖水》,其他五个片段太拖沓太无趣了!你说你是绘本电影,你鲜明的特色是什么呢?你到底想表达什么呢?我对拼盘电影没意见,让我对敷衍了事,还扣大帽子的电影真的很深恶痛绝。
组织了活动,三场,大概60多个孩子。但,这个电影应该大人看,孩子很难看懂。也就故事性最强的哼将军和哈将军孩子看了乐呵呵
寓言?更多说教!成年人的故事,童心已死,如果不披面向幼儿的皮,恐怕没有这个分数,不过所有画风都特别可爱!最喜欢第六七章,纯粹地自我表达,更有感染力
有点深度,能传播坚强、爱心、互助的正能量,就挺不错的。可能要10岁以上、有些阅历和经历的孩子才能看懂吧。 这种纸片化的动画形式不是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