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影推荐##汶川地震十三周年# “你,你是谁?
”“我是来救你的。
”“我知道,解放军叔叔。
”——电影#《惊天动地》 翻出部十年前的电影,再次证明眼泪不值钱,画质很是“感人”,这点可忽视。
记得08年汶川地震那会在读初中,全校动员捐款捐资,系红丝带点蜡烛,全民祈盼~每到危难时,军、医都是第一时间逆行而上,也能明白为什么说“军人优先”!!!
看过很感动,我真不知道那些给差评的观众们是怎么想的,说这个拍的不好,那点拍的不好,一个两个都给资深影评家呢。
想看好的电影就去看美国大片去,这部电影是为了追求特技吗?
他是为了宣传一些东西,也许又有人说什么洗脑,你们要在朝鲜就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洗脑了,我觉得是不是中国在你眼里无论怎样都不好是吧,08年时候国家有没有积极的抗灾,美国大片拍的再好,你你遇难的时候他也不会来救你。
有感动、有震撼之处。
就细节而言导演不用太表演化。
比如第一点:学校小孩救出来之后,全员站立唱生日歌,什么鬼,救人在那时是第一位的,就算全民被救出战士应该抓紧时间休息、进食才是。
第二点:华峰山方向出现气体泄漏,那开始的浓烟滚滚,到后期的满地火心,居然还没有爆炸,还有时间给你慢慢炸山掩埋。
不必为了追求效果而一定要留到最后一刻出现奇迹。
就是给人感觉很假、在表演。
观影前已经浏览的相关的介绍,对于影片有初步的概念。
而在5.12事件后,人们对于同类题材的关注不在少数。
有关感动震撼等概念也自然在心里形成,但到达观影现场真正开始观看影片时,才发觉之前那些在心里浮现的概念显得如此浅薄。
观影的过程已不单单是作为观众来观看,而是完全置身于其中,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感动,落泪,揪心,紧张以至于到达尾声的宽慰。
影片以摩步旅进入映川灾区为主线,通过不同关注角度展示了一场灾难的毁灭性,同时再现了地震那一瞬间地裂山崩的自然界狰狞面目。
而身处震中的人们,也在这一瞬间展示了对于生的期望以及迸发出对生命价值的尊崇。
任何人都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而当你在瞬间需要在自身与旁人的生命之间做出取舍时,有太多的人做出了牺牲。
用自己的性命和鲜血浇灌更多生者的希望。
在他们张开臂膀的那一刻,生命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一呼一吸之间的轻薄分量,而是用最后的力量诠释了人性中的良善。
英雄一词是从小被教育体系灌输的关于解放军战士的形容词,楷模同样令人感到高不可攀,玄乎其玄,模糊的称谓在不久前还仅存于概念之中。
而这样的一部影片,却真正的唤起了我对于中国军人真正的敬畏之情,他们是铁军,拥有撑起民族希望的力量。
同时,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个体,拥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性中最柔弱与善良的情怀。
在很多人眼里,他们还是孩子但当他们集结在一起,就真的用血肉铸就起新的长城,捍卫着国家呵护着其中的每一份子。
整部影片的节奏把握非常到位,而几乎每一场戏都有他触动人心的亮点,整个观影过程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而恐惧,无助,感动,欣慰等各种情愫也不止一次的惹得人泪盈眼眶。
对我而言,这是一部触动心扉的影片,用地动山摇唤醒了人性良善的本源,以惊天动地诠释了生命价值的尊严。
流着泪看完这部电影,仿佛又回到那恐怖、紧张的七天。
看着电影里一个个镜头,仿佛我的兄弟、战友又回来了!
2008年5月12日,我们失去了很多很多!
由于时间太匆忙,留给我们的回忆太少太少。
希望有人能让我们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掉许多许多的记忆,虽然它们只会让我们痛苦,但是我们并不想遗忘。
现在,终于有一部电影能让我们永远的保留住那些记忆。
一群人窝在电视前面,抱着酒瓶,既痛苦又欣慰的看完电影。
那时刻,战友仿佛就坐在身边一起豪饮,一起胡闹。
真的,那时候我流着泪笑了!
但是,今天我痛苦的看着影评。
什么主旋律、什么抄袭。
难道主旋律、抄袭真的比电影本身更重要吗?
可能你们不能想象,5.12后灾区的百姓一有时间就翻找和自己遇难亲属相关的物品,希望能给自己留下一点点的回忆。
现在,一部电影可能会让他们更痛苦,或许能从电影里找回一点点的美好回忆比什么都重要!
可能我没你们有文化、有素质,没你们能说会道。
但是我只希望你们在发表影评的时候能想想灾区的群众,问问自己难道所谓的主旋律、抄袭真的比电影本身的意义更重要吗?
我的战友永远的留在了汶川,我失去了最好的兄弟,他的父母失去了儿子,他的儿子失去了父亲,他的妻子失去了丈夫。
记忆对我们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这部电影不和你们口味,请你们去看其他的电影;如果海报不对你们胃口,请你们去看花花公子。
但是,希望你们能让我们留下一点点的回忆,好吗?
惊天动地。
既指汶川大地震来得惊天动地,也指汶川大地震的救援活动惊天动地。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的泪水几乎就没断过。
网上有人批评这部影片的特效做得好,这点我不予评论,因为我对于特效这些东西向来不是很了解。
我要说的是影片中那些让人动容让人流泪的细节。
关于县长任玥的母亲(宋春丽饰演)一个老人,一个为女儿买好了樱桃等着女儿回来的老人,在面对地震时,义无反顾地用最后的时间把婴儿车推了出去,而自己被压在了钢筋水泥下。
尽管把死亡留给了自己,但为了见到女儿,她依然忍受着莫大的痛苦,在钢筋水泥下用力呼吸,告诉自己不要放弃。
可当她的不要放弃遇到了那些坚持要救她以至不肯在水坝泄洪前疏散的人时,她毅然地选择了放弃,拨段了最后一根支撑的钢筋,彻底任自己被永远地掩埋在地底下。
三个细节,一个比一个更令人动容,也一个比一个更赚人热泪。
关于旅长唐新生(侯勇饰演)作为摩步旅的旅长,在联系不到上级的情况下,他果断地带领众官兵赶赴灾区,这种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就不需多说了。
我这里想说的是他作为一名丈夫面对妻子的那份共生死的不变深情。
在他们从峭壁上攀梯子下去时,他毅然地把自己和妻子绑在了一起。
比起精致的同心结,把他们系在一起的的那根绿色的腰带显得更为鲜艳。
在影片中,他不仅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军官,更是一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人。
关于广大官兵最让我动容的并非广大官兵在展开救援时的行动与魄力,而是在救援前侯勇要独生子举手时军队里静悄悄的一片,而要非独生子举手时齐刷刷举起的一片手。
没有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军魂在这一刻得到了彻头彻尾的体现。
2016年我又在电影频道看到了这部片子,距离汶川地震已经过去8年,此时南方湖北等地又发生洪灾,比1998年更严重,还有福建等地的台风,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依旧有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扭曲事实,这部电影本来就是以汶川为原型拍的,它的内容是不能诠释当时地震的万分之一,不能以专业的眼光去评判这部电影,有些人说解放军桥段太煽情,对此我只能呵呵,没有经历过你有什么话语权,难道你能否认解放军做出的贡献?
地震抗洪的时候你们在哪里?
在干嘛?
你有什么立场诋毁和攻击别人,当你遭遇灾难的时候,你们依然能挺着腰和他们一样坚持坚守,我敬你们是条汉子!
我们不一定能像他们一样,永远冲在第一线,但也请一些人不要信口雌黄,心安理得的享受别人保护的同时又抹黑别人,不要求你们知恩图报,也不要恩将仇报,电影只是电影,不要借着电影对真实历史指手画脚。
单就影片来讲,前半段拍得相当出色,灾难时人们的惶恐与解放军的拼命前进相互穿插,文武戏相辅相成,到后半段时质量稍有下降,可能是因为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解放军与老百姓的信任、年轻一代的成长、军人的使命感、面对灾难时的顽强拼搏、父子情、母女情、爱情等等,虽然这些东西的确都是大有可为的领域,但适当缩减也许更有利于电影观感,不过即使如此,后半段依旧是国产主旋律电影中少有的上乘作品。
尽管电影有一些缺点,我依然愿意打10分。
电影篇幅有限,再加上艺术渲染的考虑,肯定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情形,但我还是为之落泪。
当年地震我才七岁,我也处在离四川很远的广东,但年幼的我还是能明白这是一件能让所有中国人落泪的事情,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痛。
我给电影打十分,是希望现在及将来的人不要忘记这场灾难,也不要忘记当年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救援同胞的壮举,更不能忘记中华民族坚韧的品质。
不过话说回来,这部上映于2009年的主旋律大片在豆瓣上的口碑好像不怎么好,2019.11.16的时候豆瓣评分6.0,我记得在很久以前该片分数甚至低于五分,大概是09年的时候灾难过去不久,这种伤痛的情感还未完全沉淀下来,再加上影片确实有一些不足,导致该片豆瓣上评价不高。
不过这些年来本片评价有所回升,我乐观预测分数会升至7.5左右,今天是2019年11月16日,在此留言为据。
2008年5月12日,时间永远定格在了14点28分。
对于大多数80后来说,8级地震,根本没有概念。
直到新闻媒体介入之后,看到一幕幕人间惨剧和一桩桩感人至深的事迹,才有了直达心灵的震撼。
那几天基本上是在泪水中度过的,感觉人在自然面前是那么无助,那么渺小。
一瞬间,数十万的生命就被夺去了,他们也有父母妻儿,也有兄弟姐妹,我们还能看着电视掉眼泪,他们或许就天人永隔了.........
我们是学农时看的电影,教官在广场的舞台上拉了块又小又模糊的投影布投电影。
电影名叫《惊天动地》,讲的是汶川大地震后特色的一个摩托化旅前去救人的故事。
全场500多号人,哪会看得上这东西。
从一开始大家就是闹哄哄的,教官骂了我们好多次,放电影中途很多人跑到广场边上的各种摊位上买吃的喝的,也让教官骂了,强制我们坐在那看这鬼电影。
整部电影里的人民群众没有主观能动性,全靠政府和军队为救。
电影里每出现什么危机,立刻就要蹦出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在指挥部里拿着PPT分析。
灾难发生了,百姓只会哭和闹,每一个知道该怎么办的,围着村委书记求帮助,而村委书记一发话,所有人立刻有了方向有了光,军队到了更是如此。
而老百姓除了给军队烧菜外,就只会经典地“添麻烦”,比如父亲救援中途打倒士兵闯进去要看儿子,一番教育、儿子救活后在那向士兵道歉。
全片是在好莱坞三幕式的基础上添加套路化的情节、自以为很深刻的人物、煽情桥段(包括爱情)。
全片主要塑造的是这个摩托化旅的旅长,还有他的上级——该战区的总指挥,由李云龙饰演。
这两人自然是伟岸无比、具有深谋远虑的。
电影的开头字幕里说本片重点刻画的是这个摩托化旅,但是除了这个旅长和一个(还是两个?
)士兵外,对这个旅就没多少描绘的。
对于那士兵,也是很经典地主动救援被废墟压死,然后灰白回忆他在电影前半段哪几个镜头,似乎观众看到这些就能哭了。
电影里有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桥段,就是一个教师用身体掩住三个学生,自己被压的事情。
但电影里处理得太离谱了。
一堆士兵和群众都围着那个老师掩住学生的地方,放下手里的活,感动起来了。
这种一群人围着几个人的场景在片中被严重滥用。
另一处地方是,一个男孩的同学从废墟里救出来,但呼吸很微弱,今天“刚好”是她的生日,男孩就求她快点醒来,然后唱起了生日歌。
黑夜里,周围一圈的士兵也全都唱起了生日歌,还拿起手电筒摇了起来,直接化身演唱会。
而小女孩也在生日快乐的歌声下被救火了。
影片还有国产片经典尴尬的爱情戏、突然的幡然醒悟(李云龙的孩子地震前沉迷网吧打游戏,看到汶川地震的新闻后被感动了,当了志愿者),个人英雄主义和最后一分钟营救。
我们总能精准无误地猜到后五分钟地情节,就这样毫无惊喜、充满惊吓地看完了全片。
全场学生聊天聊得热火朝天,不少人拿出来扑克牌打了起来。
电影结束后教官又骂了我们一遍。
周围的同学也对电影疯狂地吐槽,但大家最主要的不满还是充足的晚上时间被这一活动占了,一些人学生对电影的吐槽是乐子化、不分轻重的。
比如电影刚开头不久的地震场面,房屋倒塌、群众慌乱,看到废墟压人,有的学生就说“怎么不压死几个爆点浆”。
如果将坐标对比放在81厂自身来说,本片的特效做的的确是有进步,但是如果横向和国外大片比较,本片再特效上只能说做到了“高中生的水平”,和美国的“大学生水平”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看到地震的场景差点哭了,但当她说党和政府不会放弃我们的时候,大家都笑了。。。
7分。《惊天动地》是10年秋季开学前军训期间与教官一起看的。所以肯定与出生入死的官兵兄弟们有关。挺感人的,比《唐山大地震》好
歌颂片。。。
大难显真情,我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太喜感了
不想吐槽解放军的,但是编剧导演显然没长脑子惹人喷...解放军爬到废墟里那小女孩就知道那是解放军叔叔么——“解放军叔叔我就知道你会来救我的”....看到这里我HHP爆了!人处于这种要死不活应急情况下无论如何脑子里都是家人朋友或者走马灯吧...神经树突怎么长的会联想到解放军啊!
补标
被逼的,我要洗眼睛……
我早说过主旋律电影不是我们不去看,是人物塑造及故事上的乏力。惊天动地可以看出八一厂是下了本的,但依然不够,明明医生说要急救,你却跟人家唱生日歌。
叙事结构还差一些,紧迫感和时间线也没把握好。但毕竟是我们身边的灾难,从头哭到尾。
还有几个人会接受这个套路?呵呵。不是我们小时候组织组织我们集体去电影院的时代了
好题材,差编剧
央六看过几次,汶川地震的主旋律电影,很多明星演员,但剧情像新闻联播,各种伟光正,各种不要命的奉献。还是比较感人的,竟然看哭了
主旋律的味道太浓了。有点眉毛胡子一把抓
片子一般,但是我从头哭到尾...
怎么说呢,在中国领导下的反映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电影,从来都是假大空...所以拍成这样是预料之中,也能接受 但是,以我的记忆,每一个情节都是真实的,不为电影夸张的描述,仅为那些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就足以让我震撼和流泪。
13年后再看5.12
不知道你们这些人为什么无脑给分,难道解放军部队没去救人?牺牲了那么多官兵,这些都是假的?
这个时候在央六看到这个,真不知道是太合时宜还是怎么着。S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