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交完有关 在日朝鲜·韩国人 的报告,今天恰好又在 影像论 的课上放了《GO》(中文名·GO大暴走),一部关于在日朝鲜韩国人的电影。
七八年前和主人公差不多年纪时看过这部电影,但当时并不了解 在日朝鲜·韩国人 。
现在在政治课与国际政治与文化课上学了不少相关知识,如二战时从各殖民地占领地把当地人变成日本国籍,皇民。
把大量劳工运到日本从事劳动。
战败后,原本的土地发生各种变动,加上在日本长久滞留及其后代也在日本生活,早已习惯。
这时日本从政策上注销这些人的日本国籍,包括一直以来高层人士宣称的 日本血统论,民间的差别对待。
再加上自己同样作为在日外国人,多少也遇到过一些有意无意的差别对待,你可以说是日本特色。
所以对电影在某些方面是非常能共感的。
通常说日本是现今与传统融合的很好的国家,因此那些从大陆传来的一些不好的思想在根深蒂固的隐秘埋藏着也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途中看到女主听到男主是韩国人后一副恶心的样子,说爸爸从小告诉她“韩国人、中国人的血是脏的。
”的时候出声骂了句 fuck。
当然能拍出来就还好,总比因各种 技术原因 无法放映好很多。
顺便,下周放《摘金奇缘》。
虽然有点不好意思,…其实那个,前天看到Netflix上97%的赞,就点开看完了。
其实还不错啦,比起国产偶像剧好太多了。
海外好评也挺多的,去年日本上映时好评也很多。
不然老师也不会选择放映,几百人的课呢。
虽然不想承认,很多场景还是会有亲近感,这个是无法否认的。
据说《海角七号》的小岛友子小姐其实是台湾人,她的日本名字只不过是皇民化的结果,所以到了日本战败,她带齐了行李也不能跟爱人上船离开台湾,因为日本没有打算接受她。
这一部分关乎国家与身分的矛盾当然不是电影有兴趣探讨的课题,但我自己看完就有点困扰,直到昨日看了行定勋的成名作《Go》(大暴走),才豁然开朗。
《Go》的主角杉原(洼冢洋介饰)在日本出生,但父母是北韩人。
他与日本女生樱井春(柴咲幸饰)相恋,樱井不愿告诉杉原自已的名字,因为名字太日本太传统,觉得很老土。
杉原也不敢告诉樱井自己原本姓李,因为这姓名太外国人了。
杉原与樱井做爱前向她表明一切,结果樱井一下子还是接受不了。
因为自少到大,父亲都跟她说不要与韩国和中国男人交往,因为他们的血是不洁的。
六个月后,樱井把杉原叫了出来,相约在初相识的操场上见面。
杉原远远的见到樱井,大声叫喊:我是什么人?
我是谁?
回答我吧。
(留日韩人。
)为什么想也不想就用上“留日”这个字眼?
留日就是外来人的意思。
外来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的。
你明白吗?
我也会杀死你们日本人的。
(杉原的韩裔同学正一是死于日本青年的刀下)你们很害怕我吧。
你们不替我改个名字不罢休的是吗?
叫我狮子吧。
但狮子并不认为自己是狮子。
这只是你们一厢情愿替他取的名字。
你以为很好玩走近前来。
冷不防我会咬着你的动脉。
名字叫什么不紧要,毒蛇也好,蝎子也好。
异族(alien)也好,我自己觉得没所谓。
我是留日也好,异族也好。
我只是我,我甚至连“我”这个概念都可以放弃。
我是个问号!
或者我们应该在意的不是国藉和名字这些外加的标签,而是我们是否真的能接受跟自己的背景和种族不同的人。
现在的世界有所谓地球村的概念,都是一家人了,人们为了工作、自由、政治离开故乡移民他方,已是非常普遍的事。
最近看法国片《夏日时光》(L’Heure d’ete/Summer Hours),妹妹嫁到纽约,弟弟打算长居北京,只有大哥留在巴黎。
有些香港的日本通文化人写文章有点片面,拿些日本的东西跟香港比较,然后每次都得出结论:“你看看日本多好,香港人你好好学习吧。
”我自己也很迷日本的很多事物,但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日本有很多要不得的地方。
日本人移民政策以至民间对外来人的观念就仍然是很不文明很落后,一点都不值得我们借镜学习。
上月就有过叫Noriko Calderon的初中女生,她在日本出生和长大,但因为父母是菲律宾的非法移民,因此日本政府要把她遗返,尽管她十多年来都只懂日文,根本无法在菲律宾生活。
最近的消息,是日本政府要多点时间研究她的个案,把她的居留权延至明年一月。
日前和初见面的网友谈一个晚上,谈到了对日本人和韩国人的印象,然后又谈到这两个国家的电影。
我胡乱的想到,虽然日本电影票房已被荷里活片和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场版所占据,日本导演总有些是有社会良心的,他们看到一个被扭曲和压制的社会,会用电影去反映和反省。
原文& LINKS:http://blog.age.com.hk/archives/1620
用爱情的桥梁,改变民族看法问题。
结局是令人欢喜的,再看一遍开头,很简练的,导演想表达的:名字,什么也不是。
最刺激我的是那段与地铁赛跑的镜头……配上那样的音乐,教人热血沸腾!
他说我还是爱看青春爱情电影,我反驳说这是民族电影。
看到最后,好吧,的确很青春爱情。
但触动我的不止这些。
这部电影有点长,好不容易找来的画面糊糊的,翻译时常掉线看得困倦又毛躁。
开始是被洼冢洋介的外表吸引哈哈,真是青春无敌,桀骜不驯的样子,又那么能打。
碎片式的剪辑慢慢让我拼凑出他们生活的原貌。
原以为是什么暴力家庭教育不好,其实还是蛮温馨的……那么能打的爸爸会被妈妈拿扫帚打到乱叫求饶,因为跟妈妈生气而被儿子看出心情不好。
儿子被打了会狠狠地说“总有一天我会杀了你”,爸爸马上跑回来再打一顿打到小孩求饶说“开玩笑的”。
弑父氛围一秒就被幽默化解。
“如果这里的海再漂亮点就好了……”开始我并不明白,一定要去夏威夷看海吗?
一定要为了看海改国籍吗?
很久以后我才和男主一起明白,父亲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孩子拥有更广阔的天空。
为此放弃了对国家的坚持,也被故乡的亲人所放弃。
只能在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醉酒吊唁,懊悔说早该给他寄一点蟹的……为什么男主叔叔在吃不到蟹的地方坚持活着,也不愿意联系在发达国家站稳脚跟的哥哥。
这就是故乡,这就是家国情怀。
可是对于日本生日本长的男主来说,何处才是他的家?
我并未去过我籍贯的地方,那是我爷爷小时候的故乡。
但全家除了爷爷之外都在本地土生土长。
每当别人说“原来你也是xx人,我们是老乡”,我都不知如何回答,我对xx一无所知。
生活在日本却坚持不能说日语,上落后的民族学校,拒绝发展难道就对民族有益吗。
所以正一想改变这一切,他虽然不会打架但他的勇敢不比男主少。
他们是互相理解的,男主看得到他的坚持和大义。
正一创业未半中道崩殂,倒在见义勇为的路上,死亡前闪过男主超越地铁的身影,我想那是他向往过的热烈和自由。
男主独自去听落语,掩藏在手掌下的眼泪滴落在莎士比亚上的时候,我也流泪了。
“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
”我突然就想起了谢霆锋的《玉蝴蝶》。
名字重要吗,姓杉原或是姓李。
樱井受的教育说韩国人和中国人的血是dirty的(呵呵躺着也被乳),可是根深蒂固的歧视还是没有抵过爱意。
「是人是物仍然维护你,代号亦是任我改。
」杉原始终是杉原,和他们初见那天一样,和正一认识的一样,肆意自由,野蛮生长。
おそらく今でも日本じゃ、「中国人や韓国人の血が汚い」という考えが残っているのだろう。
そういうのは、正直、腹立たしい。
中国人の中にも日本人に対して偏見を持っている人は多い。
自分もよく分からない歴史や政治を理由にし、相手のことを知ろうともしないで、すべての日本人を恨む中国人に会うたび、ばかばかしいと思うし、腹も立つ。
けど、それとこれはまた違うと思う。
両方も無知の表しだが、軽蔑というのは傲慢さからでもある。
だから余計許しがたい。
日本の言葉も文化もとても好きだ。
一部の原因は、今の中国にもう失われたものが日本にたくさん残っているからだ。
その中で最も気に入ってるのは謙虚さというもの。
だから、他人を人種で軽蔑する日本人は、私の好きな日本を汚してるように見える。
(それもそうだよね。
中国を汚すことができるのも中国人だけだもの。
)しかし、この映画が出されたこと自体は、そちらの状況がうちらより遥かにましだということをまた証明してしまい、とてもじゃないけど悔しい。
映画の最後には「甘い!
」と言いたいとこだったが、やはり結末はああいうことでよかったと思う。
当年男主角窪冢洋介凭这部电影展露了头角,这部片子也获得了一些奖项!
可能是我不太能了解那样背景下的民族观,所以看起来有点累,同时也觉得片子有点过长!
其实整部片子看下来之后也没有多么深刻的感觉,也总结不出太多有价值的意义!
在我的心目中窪冢洋介永远是一个不羁的日本少年,他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所在!
瘦到像猴一样的男生耍着自己的性格,很着迷!
他并不能永远是安藤崇,也不能永远是浅海晓生,那时的他或许是杉原,又或许不是。
一部非常私密的、个人向的影片,主角居然能得日影奥斯卡奖,不可思议。
或许只是颁给kubo桑,他一个民族主义者演一"无根草"并让几乎所有观众都对他留下杉原或者安藤崇的印象长达二十五年,影帝当之无愧。
bilibili上有人剪这本片子标题取的是青春就是荒原上的一场疾驰,我不赞同,21岁的kubo桑演一个近乎于美式teenager的人物,笼统的把打架、谈恋爱、暴走称为青春未免过于武断,何况这个teenager所代表的背后是被日本殖民了35年的朝鲜半岛。
私以为宫九是一个非常擅长讲故事的人,但GO几乎没有故事、或者说讲了一个很无聊的故事,很俗套的故事。
把它当成恋爱故事来看的那更加是神人了,即便是杉原不停的强调这是他的恋爱故事,但是恋爱的部分完全一笔带过,杉原如何与樱井相恋、相爱笼统的概括为一见钟情,因为志不在此。
不过这二人在生日会上真正相遇的场景做的非常巧妙,落语和现实交错在一起,樱井就成为了杉原的"高尾小姐",倒是导演的一些巧思。
结尾像玩笑或者童话故事一样杉原和樱井在平安夜相拥,可是日本和朝鲜半岛不会因为一通电话就握手言和,韩国人、中国人的血液不会因为这一个拥抱就变得纯洁(樱井语:"我父亲从小就对我和我妹妹说:'韩国人和中国人的血液是不洁的")。
民族、祖国、国家、单一、爱国、统一、同胞、亲善这些又代表着什么呢,对于杉原来说这些什么都不是,他是无序、愤怒以及一切与这些相反的词汇。
大暴走的杉原是绝对失控的,并且主动脱离秩序,影片不停强调的民族、国家的概念是不存在于杉原这个角色身上的。
父亲在那一夜用西语说自己是无根草和杉原决定去考大学时候说无根草其实是不同的,父亲脱离朝鲜籍的迷茫加上妻子离家出走的打击,事实上他的精神依旧是朝鲜人,直到胞弟的死讯传来,杉原大骂他"老土""扮可怜"后才终于释怀。
杉原自称无根草却是对一切都释怀了,他终于不再纠结自己到底是朝鲜人还是韩国人还是日本人,国籍这一枷锁终于从他身上剥离,从此他只是自己,甚至连名字都不再需要。
必须承认正一是非常典型的角色,主角在经历同伴死亡后陷入混乱又突然悟了的桥段十部作品里有九部会出现,这也就回到GO没有故事的点来。
但正一和杉原在那时是唯一相互理解对方的人,他们事实上都是民族学校里的异类,正一抱有的理想是东大的理想,杉原却还是走上了霓虹的路,他们是相互垂直的直线,但是分别的道路,居然奔赴生与死,年少的杉原没想到,正一也没想到。
曾经在民族学校挺身而出帮杉原的正一,最后也还是帮助了自己的同胞,不知道他是否最后虽九死其犹未悔。
GO让我完成了对洼冢从安藤崇到杉原到洼冢本人的印象构建,它是缺憾的、不完满的、如洼冢本人一样东亚前后一百年都不再会出现的作品。
切合“暴走”精神,大刀阔斧直到眼晕的跳切(看来《罗拉快跑》对新千年高速度的启迪真是功不可没)、定格,喋喋不休的画外絮语(敬礼伍迪·艾伦?
)要远远超过男主矜持兼耍酷时与父亲及女友的对话之和(当然,与乖孩子正一一起时那天南地北不亚于独角落语的胡吹海侃又另当别论),这一切围绕速度展开的花腔,都叫人想起大洋彼岸另一则“残酷青春物语”(姑妄称之吧,虽然扣上这么个轻飘的日式命名有点水土不服,然而故事陀螺旋转得再疯狂,滚珠圆心终究不离充斥暴力的青葱岁月,貌似也说得过去)——《上帝之城》,只不过后者骨子里洋溢的那份热带气息显然与这些花招来得更为投契,耍将起来也更加纯熟、流畅,乃至癫狂。
配合黑色可可风味的饶舌,燃烧瓶、霰弹,激突的巷战,真正的无主之地,少年天下。
相比之下,衣食无忧的平成孩子所遭遇的成长焦虑、身份认同难题,为荷尔蒙寻找另类出口的“电车超级穿梭赛”,只能算是剩余热能的零打碎卖,捎带手的边角料。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对诸前作(行定勋曾多年担任岩井俊二副手)日式温吞的一种策反,《大暴走》就其独操导筒的第二部影片来说,这份答卷尚属亮眼。
在观众即将对唯美抒情的“青春散文诗”产生审美疲劳之际,如此不藏不掖的炫技倒不失为另一路子的小清新。
从早年的《鬼汤》、《烟火》等电视短片,到之后的《情书》、《四月物语》和《燕尾蝶》,这个一直处于岩井前辈光环的荫蔽之下的男人,总算迎来了独属自己的绚阳。
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大学时,当时好像根本没有看懂这部片子的意思,但无缘无故的喜欢上了洼冢洋介。
毕业后两年又看过一次,这次看觉得主角的人设很帅,从来不向命运屈服,虽然话不多,但有血有肉,一直在向更广阔的世界前进,就像自己一样。
今天又看了第三遍,发现主角刚开始一直是自卑于自己的身份,但剧终处,他终于想明白了,一个人的身份只是外界给的,无论外界叫我们什么,我们都只是我们自己,能够定义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而且有一天我们会真正的放下自我,成为一个空空如也的人
几乎对日剧和日影了解不深,有时候对这个民族实在无法理解,看似有着和谐的一面,但很多时候都有些不着边际无法琢磨。
想起了学生时代看的一部日本电影:史上最大的作弊战争。
为了逃避期末考试,宁愿发明飞行器把自己摔得个遍体鳞伤,真是古怪而极端的想法,对他们很是茫然。
如果六年前看这部电影,我可能看不大懂。
男主角当年风头一时无二,同学非常倾心于他,极力推荐他主演的一些日剧,正如前文所说,我简直无法理解。
最近开始看池袋西公园,洼冢洋介把那种神神叨叨的后现代风格青年演绎传乎即神,于是一路追寻他的足迹,翻出这部电影,是不是工作之后的人也变得后现代了神神经经?
终于能看完不是很茫然毫无头绪了。
可以说这部电影借鉴了一些电影的表达方式。
影片的开头与《猜火车》如出一辙,男主角絮絮叨叨地开始拉开序幕,以脚为翅一路暴走,后现代青年的玩世不恭,在现实的梦魇中放逐自己虚无的青春入目三分。
随之叙述突然被打断,跳跃式的风格把一些看起来毫无联系的情节组合在一起,并不显得突兀反而前后保持一致。
这部影片却添加了民族因素,与《猜火车》的基调是不同的。
(美国人有种族歧视,日本也有民族歧视?
)。
据说A型血的人适合做推理,可以一层一层得解开毫无头绪的谜团,他们适应循规蹈矩的生活不能容忍杂乱无章的态度,而O型血的人则适合天马行空的想象,以不修边幅的姿势游走。
似乎日本人真是这两种血型的矛盾综合体,一方面按部就班,一方面特立独行。
对故事里接二连三地拿猪脚的身份开玩笑的黑色幽默和暗暗揭示的民族情绪不感冒,对日韩两国的纠结不了解,特别其中还有南北身份之分,先由北转南,再由南转日,这中间的转变比一个人蛇曲线救国还复杂。
我的天啦,韩裔的那些配角们,除了那个包子脸的加藤同学火爆得像韩剧里的愣头青能依稀让人感觉到韩潮外,其他人活脱脱地就是穿着韩服的日范儿嘛。
真想知道韩国人是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
男主角的父母亲简直就是漫画里的人物,所有的人物性格来了个大颠覆,正与邪进行了互换,警察变得很懦弱,老师变得很暴力,黑社会老大的儿子很脆弱,非日裔了解日本比日裔更深刻,女人比男人更猛烈。
如同一部关于成长的文学作品一样,友谊爱情亲情作为催生人成熟的砝码。
当男主失去最好的朋友时,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开始提升到民族问题上(化解两个民族的恩怨比登天还难。
那位外表柔弱的好学生在地铁里抽起书包就狂打的画面让我吃了一惊,怎么个个都这么暴力?
);当男主失去爱情的时候,已开始提升这部影片的主旨(台词中还要把中国人拉下马,这不是在探讨日韩关系吗?
影射太宽了吧,良心大大的坏呀);这些矛盾最后的爆发很戏剧性,通过一场父子的决斗来化解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在夜晚无人的公园里悄悄地上演了一场拳击赛,随后暗处里突然想起了掌声,还有相机的闪光灯,很黑色幽默的感觉(原来编剧编过池袋西,据说是鬼才)。
至于莎士比亚那句很有名的台词:玫瑰即使改了名字,依旧芬芳如故。
还是用在罗密欧和朱丽叶里面比较合适,朱丽叶念这句台词的时候还是很有感染力的。
提升到民族之争上,太诡异了。
顺便查了一下,这部影片正好在日韩两国合办世界杯之前公映,用心显赫。
后来韩国人马上拍了部《2009丧失记忆》。
好吧,终于能看明白一部日本电影了,简洁明快的节奏,后现代的风格,当然还有洼冢洋介精彩的表演。
看完后,我有点明白当年同学为什么如此着迷于他了,虽然从外形上说并不是完美意义上的美少年,但是魅力独特,狂放不羁,正是青春少年的写照。
(我好像很纠结于美少年这个说法)
没什么精神内核,看不下去,中二病,男主是真的帅!开头掉帧停顿画面念旁白的手法可借鉴
当年看了让我沸腾的影片之一,洼冢洋介去哪里啦?
实在是。。太一般了。。
非常闷 不好看画质很美 叙事的停顿挺有意思 女孩子都特别漂亮
最喜欢的日本电影之一
前段出色到暈,中和後段慢到唔慣。但我喜歡這故事
电影现在都被删减了吗?没有感觉到一点热血
政治片,主要内容是民族歧视问题。。慎选。
少年啊少年
2002/3/20 ua沙田
谁的青春是像你们这样狗血的?日本青春片我竟然不会欣赏,罪过罪过
洼冢洋介+宫九都扶不起行定勋
原以为是血色青春,等到的只是小清新
“身份”问题,青春暴力,这些边缘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对立最容易拍出戏剧冲突。
洋介>么<
我就爱洼冢洋介犯中二时的屌样呀~
北极熊:外号“九步熊”,哪怕前方还有路它都只走九步就回头。全片有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感觉,一个年代的一个时期的一个男孩的迷茫与自我成长,国籍民族冲突大背景下的在日韩国人的故事。很羡慕日本那个年代的社会,开放又自由,男女主彼此喜欢就可以去女孩家一起吃饭,男主一家也好温馨,让人不由自主的会心一笑,轻松愉快,但是最后的升华不够大气,缺点激昂的火候。MVP:贱命快跑,赶在地铁来临之际,亡命奔跑的少年。“名字代表什么?不管我们给玫瑰取什么名字,花儿依然芬芳。——罗密欧与朱丽叶”
目前觉得行定最好的电影。
三星全给洼冢洋介了
没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