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如果把《鲸》里涉及到的主题用字打出来会是:暴食症肥胖症、LGBT、宗教、亲子关系,这一大串看似“政治正确”和充满“普世价值”的滥调陈词,加上费舍每天会花四小时扛着最重达到136公斤服化道具以适应角色这种似乎是把人骗进电影院的噱头,这怎么看都感觉会是一场视觉奇观加老套无比说教凑成的冲奖电影。
但结尾处,女儿哭泣着打开门准备摔门而走,却终在阳光下露出她柔软一刹那的时候,我哭的是这么大声。
十多年前,还在读高中的我看了《梦之安魂曲》,它是让我真正爱上电影的电影之一。
到现在我也记得在当年它给我带来的震撼。
观影的过程中,第一次体会到,电影竟然能如此触碰与牵动观众的内心。
后来的《黑天鹅》与《摔角王》也同样,导演达伦非常擅长刻画处于极端心理状态的边缘并在边缘游走的角色,又特别擅长用镜头语言和配乐剪辑把你骗到这个角色里面去,让你体验一下“他”的感受。
所以看达伦电影的时候总是充满着一种拉扯感,一不留神,你已不坐在观众席上,而是被吸入银幕里,呼吸都与角色同步起来。
而恍惚过后,银幕慢慢落下,你也好像同角色一起过完了一生。
电影发明后,人类的寿命至少延长了三倍。
看完达伦的电影,总会想起杨德昌说过的这句话。
What made the Whale《梦之安魂曲》中主角Harry的扮演者Leto,读完剧本后,去纽约的瘾君子圈里混了一个月, "Every night was an adventure."他在访谈中说到。
这一个月里,他发现有些人的注射会偏离血管,这基本上等于往自己的胳膊里直接下毒药,也会意识到某些人突然就消失了,最大的可能是他们overdose后倒在某个club、厕所、大街上,直到被某个路人发现,早就没了呼吸。
除此之外,角色对他的要求还引申到了他的身材上,为了让身体达到那种形容枯槁的效果进行的极端饮食,甚至把自己搞到进食障碍,到最后Leto发现自己对“减重”这件事像吸毒一样上瘾了。
好在他演完戏后去葡萄牙Rehab封闭治疗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重新修复了自己与身体和自己与食物的关系。
Leto in 《Requiem for a Dream》但这种牺牲也让他贡献出了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一场表演,《梦之安魂曲》里的那个混乱又脆弱不堪的青年Harry是如此真实。
冷知识:Jared Leto的前女友名单包含Scarlett Johansson、Cameron Diaz、Lindsay Lohan拍摄《黑天鹅》的时候,Natalie Portman受过数次伤。
最严重的一次,在表演中因为她的芭蕾舞鞋不够硬,摔倒后肋骨错位,并引发了脑震荡。
波特曼本来就已经够瘦小,但她还是为了这个角色减重接近20斤。
在每顿都只吃蔬菜和坚果的条件下,她每天都要练芭蕾,最长的训练日里一天要练16小时。
在访谈中,她说她了解到真实的舞蹈演员会带着受伤的脚腕、顶着足底筋膜炎的剧痛或者扭伤的脖子参加训练和演出,只为了保证没有其他人能夺走她们在剧团里的位置。
Portman in 《black swan》在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之后,有记者采访Natalie Portman,她说:“I thought I literally was going to die.”
热知识:导演达伦为了创造影片里那种真实的竞争的感觉,本来故意要在两个女演员之间人为制造张力,在拍摄的时候不让两个演员见面、对戏,但是因为波特曼和另外一位演员米拉·库尼斯从很久以前开始就是好朋友,导演的小心思而以失败告终。
《鲸》拍摄于2019年至2022年,其间发生的事我不必多说,COVID是这个世界所共同经历的创伤,它也让电影的制作变得困难了数倍,当费舍在pandemic爆发回到家中的时候,他很确信这部电影要搁浅了。
但是达伦选择了继续。
Fraser出演之前在Obesity Action Coalition(美国为肥胖症病人发声的一个公益组织)做了很久的调研,他了解到了肥胖病人的所有生活,和生活中会遇到的痛苦。
他在访谈中说:肥胖症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他们中的很多人,说他们小时候受到的言语攻击使他们陷入了这种恶性循环里,肥胖在社会中一直被当做不努力的标志和一种笑料,身材焦虑让他们开始用一种错误的方法去解决这种焦虑,反而使他们成为了真正的病人,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如果让十年前的Fraser来出演Chalie他是没有任何机会能够把握这个角色的,因为那时候的他“并没有类似的生活体验,也没有足够的父亲经验去真正进入这个角色。
”2018年GQ对Fraser有段采访,标题叫“What Ever Happened to Brendan Fraser?”采访里他讲述了自己被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的主席Philip Berk猥亵并抑郁的事情(Berk在诉讼中否认),而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也导致了他的发胖,在出演whale之前,他就是身材羞辱的受害者。
不管是Leto,Portman还是Fraser,they were all literally in their character’s shoes.《鲸》也让Fraser拿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他是评论界认为最有可能拿到奖的演员。
主演达伦的电影往往不仅是一次挑战,而且是一次新生。
他是演员们的精神导师,但他总是通过痛苦帮助学徒们成长,这让他对演员们来说可能也多了一丝亦正亦邪的气质。
(老斯内普了,笑)
“但是人不可能完全不关心他人”Liz说:“I don’t think I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在Alan死去之前,Charlie一定是会反驳她的。
但这里Charlie没有反驳她了,因为Alan自杀后,骨子里他也无法相信任何人可以真正拯救任何人,就像他无法拯救他自己的挚爱Alan,Liz也无法拯救他。
这个世界是存在边界的,人与人之间就算用尽最大的力气,也无法保证能真正触碰到对方的内心。
如果一个人心意已决,能够改变他的,只有他自己罢了。
但就算这样,Charlie也觉得人不可能真正对另外一个人漠不关心。
因为关心但又无法改变,所以痛。
男友是Charlie的痛,女儿是Charlie的痛,肥胖本身可能也是Charlie的痛。
我曾经也有body-shame,对自己的身材无限苛责,生活在这个时代,可能很少人能逃脱。
我有为了快乐、快感暴食的经历,暴食完马上蹲在马桶旁边,把手指伸进喉咙里搅动,我已经很熟练了。
“我必须吐出来,我不能胖。
”吐还是为了吃下一轮。
一轮两轮过去,我肚子里装满食物和酒,但是心中只有自责和悔恨。
一边吃着吐着的我其实非常清楚,这是一种恶性旋涡。
每次都许诺自己下次再也不这样,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做到,暴食就像是小时候你的一个坏朋友,当它真正缠着你的时候,你没有办法摆脱它。
而Charlie不是因为快乐而暴食的,他吃东西的时候总是给我一种悲伤的感觉,当他真正失控的时候,暴食和之后的悔恨是他惩罚自己的方式。
瘾君子到最后,吸毒也不再是为了享乐。
当毒瘾犯了的时候,你可以从他们痛苦的样子里看到,他们其实是为了想要逃离这种痛苦才吸毒的,大部分吸毒者应该都能意识到毒品对他们生活的毁灭性打击,但他们却无法停下来。
斯坦福医学院教授、神经学家Humberman有期播客专门讲了多巴胺和上瘾:上瘾的实质是一种范围的极大缩小,平时的你可能会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有好的感觉,比如运动、美食、跟朋友约会、跟亲人交谈,但是上瘾会让你只能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找到好的感觉。
他的播客里也谈到过:我们的人体有一种机制,当你剧烈刺激了多巴胺的分泌,比如吸毒、暴食、酗酒等,在之后,你平时的多巴胺基准线会下降,而当你重复这样做的时候,多巴胺基准线会降到非常低的位置,这导致了他们平时的痛苦、抑郁,所以你会看到瘾君子、酒鬼往往像一滩烂泥。
而同时,边际效应又使得相同剂量的酒精或者毒品早就无法让他们感受到快乐了,这时候他们只有加大剂量,但这种加大又使得他们的痛苦抑郁更多,到最后,事情已经不可逆转,他们中很多人会死于overdose或者焦虑抑郁引发的自杀。
对Charlie来说,这更加复杂,除了这种无法逃避的恶性循环,他更是在用肥胖去接近死亡,用死亡去完成他自己的救赎。
妻子摔门要走,查理哭着说:“I need to know that i have done one thing right with my life!
”不得不说,这段Fraser演的太打动人了。
他的救赎是:在死后,他的教诲以及留下的12万美元能够帮助她女儿获得一份decent的生活。
尼采说:人是一条在动物和超人之间拉扯的绳子。
Charlie既需要暴食去逃避现实,又需要暴食后的痛苦和慢性死亡来帮他赎罪。
在这个意义上,动物跟超人这两个词已经模糊了边界,当暴食和肥胖在他心中生发出自己的意义,他就可以在房间里一边腐烂一边又发出耀眼的光亮。
查理的教诲Charlie’s teaching本片的原舞台剧作者也同时是电影剧本的co-writer:Samuel Hunter出生于爱达荷,从小在福音派基督教学校里上学,当他11年级时(高二),他出柜了。
当我上大学的时候,我渐渐变得更加抑郁,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但是我在这种状态下在我20岁出头的时候,飞速陷入肥胖。
幸而有来自家庭、心理咨询师和另一半的支持,他耗费接下来10年的时间减重成功。
Samuel也意识到,如果不是因为这些支持,他生活可能会迅速倒向另外一种可能。
Samuel Hunter所以根据另外一种可能,他最终创作出了舞台剧《the whale》。
创作过程中,他同时在教授一门探索-写作的课程。
在这个课程中,他极度的想与这些学生们建立链接。
有一次,他请求他们写一些在他们心底是真诚、真实的东西给他。
其中一个学生写的东西是:“I think I need to accept that my life isn’t going to be very exciting.”这句话也出现在了电影里。
真诚与真实,为什么对Charlie来说这么重要?
Charlie的partner,Alan,曾是New life教会的传教士,而他的父亲则是这个教会的领袖。
Alan本来很爱New life,并为此去了南美传教,但是却不想回家,因为父亲早已安排好他回来后要与根本不熟悉的女教徒结婚。
当他回家后遇到Charlie并坠入爱河后,被他的父亲赶出了教会也把他在家族中除名。
《圣经》里把同性恋归为一种罪恶,他的父亲甚至在最后都把他的自杀说成是一场“不幸的意外”。
神打着爱世人的旗号又把很多东西打为罪恶,但是因为教义将孩子逼到自杀难道不是一种更大的罪恶?
从始至终,Alan的真实都没有被父亲或者教会接受。
Alan是被虚伪害死的。
更可笑的是,New Life小哥做过的事被Ellie捅到老家,在反转性的得到家人谅解和接受之后,立马好起来了,这是真实被接纳的结果。
但是他完全没有意识到治愈与接纳的关系,竟然反过来觉得Charlie的问题是同性恋,觉得Alan的问题是因为他在逃避上帝的旨意,背弃上帝选择和Charlie在一起,而神是可以“治愈”同性恋这种罪恶的,这是多么讽刺的一幕。
所以Charlie愤怒了,用他与Alan真实的相爱,和教徒最无法接受的同性细节去激怒New life小哥,Charlie第二次在影片里失控。
而这种失控也导致了小哥承认自己的伪善:“是的,你很恶心!
”这也终于是一点来自他的真实。
但道歉的居然是Charlie。
Charlie在Ellie八岁的时候抛家弃子,这是无法否认的罪。
并且这也是因为他自己的某种“虚伪”,或者说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造成的。
我们可以想象,Charlie在当初是如何娶妻生子,后又突然出柜。
他在摈弃了这份虚伪,在追求属于自我之真实的路上,却又是实实在在的对前妻Mary和Ellie造成了无法磨灭的巨大痛苦,所以他必须赎罪。
Mary 因为害怕被Charlie指责是个不称职的母亲所以一直不让他进入到女儿的生活中,虽然因为Charlie离开了他们,前妻有一切理由对Charlie感到失望和愤怒。
但是她对这件事情的误判也确实是对女儿的一种伤害,以及使女儿逐渐对生活失望的原因之一。
如果当初Mary没有如此强硬的不让Charlie接触女儿,是不是Charlie也不用一场计划好的死亡来赎罪了呢?
可惜没如果。
无论是Charlie的前妻还是被Ellie整过的所有人,包括看电影的我们甚至Ellie自己,可能都会认为Ellie本性是evil的。
唯独Charlie可以看到,虽然Ellie有自己的问题,但她是真实的,真实的痛苦好过伪装的快乐。
所以他不断让她把她的真实表达出来。
Charlie做到了接纳那个连Ellie心底可能都不接受的自己。
在他心中一直都有Ellie小时候的存在,那个存在是amazing的,她是那个perfect daughter。
所以Ellie最后哭着也笑了,她在小时候写的那篇关于《Moby dick》的文章的最后一句是:“This book made me think about my own life, and then it made me feel glad for my…”,这一刻他两一起回到了Ellie小时候那段美好的时光里。
Charlie最终也没能把Alan救回来,他知道Alan的死,跟Alan父亲不接纳他的真实有无法推脱的关系,但也许这一次,他可以救下女儿。
当真实被接纳,Ellie也许就能得到治愈。
女儿脸上那一抹真诚的笑容,也就是他自己的救赎。
这一幕就是属于Charlie的耀眼光亮。
后记1.This apartment smells. This notebook is retarded. I hate everyone. Ellie在影片里写的这段是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的格式,由“五-七-五”的音节组成,Charlie读后马上发现了这点,我估计小时候可能跟Ellie讲过绯句。
2.这部电影里还有两个角色,Charlie的同学们和送披萨的小哥,看到Charlie真实的样子,他们的反应都非常现实,有迷惑不解的、有拿起手机马上开拍的,披萨小哥看到Charlie后不可思议的叹气也是导致Charlie崩溃性暴食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可能就是人性吧。
悲哀吗?
悲哀。
但是我们能不能在有这种反应的时候提醒自己,不要judge the book by its cover,甚至,如果可以的话,不要judge。
3.特别喜欢Liz这个角色和饰演者泰国演员周洪的表演,她也因为本片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配提名。
当然还有女儿Ellie的扮演者,在采访Fraser时,Fraser也提到了Ellie扮演者Sadie Sink的演技,说她已经不是一块璞玉了,而是一块钻石,与她对戏时可以看到她每一面都在发光。
是所有演员精彩的演出才让整部电影的打动人心成为可能。
4.很多评论家说什么这次的达伦用力过猛,太煽情blablabla,fxxk them,老子哭的很爽。
后后记替某个宇宙中,一两年后的Ellie给爸爸写了一个狗尾续貂的信: Dear Mr.Whale,嗨,Fatty,你的grease fire有把地狱照亮一点吗?
小鬼是不是抱怨你居然烧了那么久,搞的他加了两轮班还没结束,哈哈哈哈。
对不起,地狱笑话is still kind of my thing.我跟Liz聊到你的时候她还是会红眼睛,她说她恨你,但我觉得那天她说她去楼下等你的时候就已经原谅你了。
后来我们又聊到那个New life的小哥,关于我,起码有一点你是错的,我当时是想搞死他的,不过现在来看结果还挺好,I guess God works in mysterious way,right?我妈还是老样子,只有喝酒的时候才能快乐一点,不过12万刀对一个人帮助还是很大的,起码家里的啤酒不再是一箱一箱超市打折的百威了,哈哈。
我妈很喜欢我女朋友,说她有点像你,说我们是魔鬼配天使,说实话我有时候真的受不了她身上那股“正能量”,傻了吧唧一条大金毛似的,但真到吵架的时候又吵不赢我,我特别喜欢看她生气又说不赢我的窝囊样。
哎,我好爱她啊。
我考上大学了,跟你一样主修英文,我的同学们真的很难搞,而且又蠢又笨,可能也只有你这种人才能觉得他们每个人都跟花一样吧。
不过还好的是,大学里没人阴区区在背后指指点点了,毕竟这里LGBT比异性恋还多,谁敢在背后笑我们的话我们会把她搞到退学的,哈哈哈。
你不是喜欢我写的东西吗,我再给你写点吧:People are bastards.But I don't hate them somehow.It is ok for now.哦对了,我还多了一个鲸鱼纹身,你应该会求我给你看看吧(笑),不过我把它纹的很小,总不能真跟你似的吧。
最近我老是会梦到小时候,有天我们三个去了海边,我妈那时候好瘦,每次她穿那套黄色的泳衣你都会夸她好看。
我记得那天海水的颜色,海浪刮到岸边的声音,还有你走向海的样子,当然也记得那时你给我教我绯句的事,I never forget anything,remember?
Hey,Daddy.I missed you so much. Yours, Ellie
我是大海,一个用爱发电的写作者,创作不易,你们的点赞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鲸》属于我认为很好看,但却不愿意承认它好看,也不希望主创团队受到褒奖的那一类电影。
二星给它的艺术性,立意和精神内核给0分。
不得不说很多年没看到这么令人享受的电影了,个人感觉近年来的电影总在两个极端:要么过量堆砌隐喻到了故弄玄虚的程度,要么甘心止步于感官享受。
而《鲸》却在方寸天地里把每一帧都拍得精妙,随手一截就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
虽然全部场景都局限在狭窄的小屋里,而且主角的相貌也丝毫不“美”,但整个画面都是和谐的,杂乱中却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
查理独处时的构图设计得都很精妙,却不用力过猛有些电影塑造了很精彩的角色,但角色之间的连结却不那么强,更像一堆元素被强行摆放在一个空间里。
但《鲸》通过画面让我感受到,每个形象较为扁平的人物之间是有connection的:
莉兹坐下时,托马斯往右边挪了挪。
如果他没挪,镜头就会被莉兹完全挡住。
不知道这个动作是设计好的,还是演员临时调整自己的位置以便拍摄,但不光画面和谐了,动作过程也给这个尴尬的场景补充了节奏感
很多人提到查理暴食的情节令人不适,我想这也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我自己是经历过暴食困扰的,看到这段没觉得作为异类被凝视,演员表达出来的情绪的确就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通过进食带来的感官刺激(甚至是疼痛感)来暂时忽视精神上的痛苦,并且怀着极大恐惧等待停止进食那一刻,对自己的憎恨和羞耻感再度袭来。
很杂乱的画面,但没有一片垃圾是多余的但为什么我仍然给它打低分?
因为我早知道男性是自私的,我期待至少那部分属于少数群体的男性能够意识到男权的自私,因为他们处在被凝视、被评头论足的处境,而女性从出生就是这样度过的。
通过感受被歧视和被审判,也许他们能理解作为“第二性”的辛酸,从而产出一些更有新意的内容。
很遗憾,《鲸》虽然以少数群体困境为主题,却依然延续了“会哭的男宝有奶吃”的思想,这一思维方式也完全主导了故事发展。
首先,查理为了同性爱人而抛弃妻女。
我倒觉得移情别恋乃人之常情,再纯粹的爱情也不可能保证一生一世,更何况现实生活在纯粹爱情之外还有许多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心境下遇到同一个人,可能会对其产生完全不同的感情。
而出轨后能光明正大地主动提出离婚,在我看来其实是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从出轨者对第三人产生感情的那一刻,原先的家庭就已经分崩离析了,与其勉强胶合,倒不如给对方知情权,每个人都还来得及再去其他地方追求幸福。
可是查理的出轨对象是同性,结合同性恋者在社会上的处境,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
如果查理是异性恋,那么理所当然,观众对角色的同情顺序将会是:1.艾莉;2.玛丽;3.查理。
而查理是同性恋,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作为少数群体,查理似乎值得更多的同情,而他犯的错也被削弱了,他的自暴自弃显得更加合理,而艾莉和玛丽对他的不谅解,则显得没那么正当了。
由此引申出一些题外话:男同性恋者往往认为,歧视链是这样的:直男-直女-同性恋。
而女性(无论性取向)感受到的则往往是:直男-男同-女性(直女-女同)。
在女性平等权益尚未得到充分尊重的同时,性少数群体的平权运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当然不是说必须得先解决一个再着手另一个,所有的平权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即肯定人本身的价值,而非依据其在扮演社会中某个角色所达成的成就来评判其价值(所以说,顺直男也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因为男权价值观也规训男性必须成为某种“有男子气概的人”,而不是他自己本身)。
在《鲸》中,所有女性都扮演着照顾者的角色。
没有莉兹,查理就无法生存;玛丽和艾莉最终也给查理带来了宽慰和谅解。
精神上和物质上,查理都百般依赖着女性的慈悲心。
我责怪编剧,因为这就是他的价值观;我也无法责怪编剧,因为现实便是如此。
如果把莉兹和查理的性别互换,整个故事就不太能说得通了。
《鲸》中的人物关系,以男性角色为核心辐射开来,形成了父系关系网。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缩影:男性是他们自己本身,而女性则是男性的姐妹、母亲、妻子、女儿;长辈是自己本身,而晚辈则是“某人的儿子/某人的女儿”。
电影中的每个女性角色都活在男性角色的阴影下:莉兹被兄弟的死亡和查理的疾病所笼罩;玛丽和艾莉被查理的离弃所笼罩。
其实她们完全可以不必怨恨,在经历变故后可以重建内心秩序,成为有能力不被伤害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伤害的人。
这让我想起《窄门》中母亲的黑帽带。
女性必须成为男人生命中的女人,经过千百年的规训,女性已经忘记如何成为她们自己。
女性一出生就被告知:你们是美丽、脆弱的,请让男性来承担保护你们的责任,你们的生存需要男性角色来依附。
而一旦这个依附离去时,女性发现她们的父亲、兄弟、丈夫、儿子并不永远可靠,她们却并不具备能力去依靠自己。
失去了母亲、姐妹、妻子、女儿的角色,女性往往感到迷失,因为她们一生中只扮演过这些角色,而从未经历过以自己为核心开展的关系网。
玛丽、艾莉和莉兹跨不过去的坎就来源于此,她们只知道自己是“某人的女人”,而从未有过自己作为个体和主体的概念。
《鲸》是一场漫长的临终忏悔。
我一直认为宗教中关于因果、转世、行善者可以上天堂之类的概念十分可鄙,因为善本应是发自本性、量力而行的举动,虽然用宗教劝人向善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现实效果,但因此为善附上了功利色彩却与善的本意背道而驰。
查理不断强调道:“我需要知道我人生中至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你是我一生中唯一做的一件好事。
”“我需要知道你是个好人,你关心别人。
”“我想让他认为只要有我就够了,我以为我的爱可以帮他无视全世界的伤害,可是我没能做到。
”可无论是艾莉还是去世的爱人,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查理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力替艾莉决定她是不是好人,替爱人决定他是否可以无视外界伤害。
查理为艾莉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为自己赎罪,这是他临终忏悔的一部分,是保证他问心无愧的一部分。
我理解一心求死的人,也理解暴食的人,却有些难以理解查理这个通过暴食一心求死的人。
如果失去生活希望大可以直接一死了之,如果恐惧自戕带来的肉体伤痛,那数年来过度肥胖引起的不便难道不是更痛苦吗?
如果想通过暴食来自我麻痹,那就更不必把暴食搞出悲情色彩,查理在暴食时反复露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神情,让我感到鄙视,明明你在伤害所有人,怎么敢作出一副自我牺牲的姿态?
他希望女儿真心关爱他人,却用金钱收买艾莉来看望自己。
如果艾莉拒绝被收买,那他就无法达到目的;艾莉答应了被收买,这又于帮她建立健康、无私的人格何益?
如果查理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愧疚、那样爱女儿,那他应该听从劝告,用存款去治病,活着去见证艾莉成长,在之后数十年的人生中陪伴她、为她解惑;他应该开始生活自理或者更早更直接地自杀以减轻莉兹的负担;他应该更关注玛丽的感受以求原谅,而不是成为巨婴,把做父母的责任甩给玛丽一人。
这当然不是一部关于改邪归正的电影。
我完全理解并尊重查理的绝望,他没有能力重建,也没有勇气面对。
那么你可不可以至少不要把身边所有人都变成丰满你自己人设的NPC呢?
愧对了她们一辈子,既然你打算弥补,为何不能仅仅只是——放过她们?
这一切疑惑都在电影的最后一幕被解答了:《鲸》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恋狂的故事,爱女儿的方式就是威逼利诱,道德绑架她来陪伴自己,强迫她观赏自己的死亡。
最后查理面带微笑,天堂的光照在他脸上,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那么其他人呢?
莉兹说过“我不能再次经历这一切”,艾莉也将目睹父亲的死亡,所有这些人还要帮忙处理他庞大的遗体……逝者长已矣,查理终于摆脱了他强加给自己的这具沉重肉身,而他遗下的生者们,却背负起更沉重的包袱,还得继续往前走。
我看了豆友摸腿终结者 写的短评,是对于此片的到位评论。
豆友里能人很多,我就不再多言,我反而没有那个深度。
但我想说说暴食障碍。
QAF首发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有暴食障碍患者,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
我们也许听说过厌食症,比如说著名的歌手卡伦卡朋特患上了厌食症而死,这让人非常唏嘘不已。
厌食症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因为当事人无法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形象(是一种严重的视觉障碍),坚信镜子中的自己特别胖,尽管她是骨瘦如柴,还拒绝吃饭,最后造成自己被活活饿死。
但凡能够致死率高的精神障碍就是非常严重的,比如说抑郁症或双相障碍,包括厌食症。
相反,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障碍,但是它却没有前三种疾病那么可怕,因为分裂症患者往往五迷三道,容易识别,送医救治后反而致死率没有那么高。
DSM中进食障碍中包括了两种,一种是厌食障碍,另一种就是叫贪食障碍或者叫暴食障碍。
暴食症患者和厌食症正好相反,他希望通过进食的过程中造成片刻的愉悦感来缓解或替代自己的痛苦的症状,其后果是当事人变得非常肥胖。
所以很多肥胖问题是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
当然如果特别严重的话,就像影片中的男主角,他希望通过暴食来把自己吃死,这就是自杀了。
所有的自杀方式中,这可能是最让普通人不能够想到的一种方式了。
有些人会用暴食来处理不良情绪,管他怎么样呢,我就吃吧。
所以就生气也吃,劳累也吃,痛苦也吃,抑郁也吃,把自己活活地吃成了大胖子;肥胖的身体又引起了一些严重的后果;之后又因此造成心理的负担,焦虑;怎么处理焦虑呢,继续吃,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无法解脱。
这就是暴食障碍患者的所谓的心理负性循环模式。
我确实听过这样的话,我要把自己吃死,尤其当他生气或绝望的时候。
就像影片中最后,男主来到冰箱前,疯狂大吃,作为自己最后的告别。
能有这样一部电影儿,以这个角度来阐述在暴食障碍背后所展现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和个人问题,真是很难得。
这是我想象不到的影片。
人猿泰山布兰登费舍作为这个片子的男主角,因为被金球奖的总裁性侵,造成了自己的抑郁,于是他开始暴食。
在沉沦之后,他接受这个影片作为一个拯救自己的过程吧。
以本色出演影片虽然套入的是另一个故事。
但从他的经历看他是最合适的演员了。
影片揭示的是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1. 创伤后的抑郁症男主角发现自己的性倾向后,离开家庭和女儿,和男友生活在一起,男友却因社会歧视患上了抑郁症而自杀,男主因此也得上了抑郁症。
影片中有很多的细节来展示他和男友以及妻子和女儿的关系。
男主自己的房间造的狼狈不堪,但是他和他男友的房间却始终保持一尘不染。
他就始终不太明白为什么男友自杀,所以他一直想在男友读的圣经里寻找答案。
而意外的闯入的宣教男青年人成为了一个找到男主男友何自杀的原因的人。
2. 家庭问题最底层的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男主虽然离婚,但他一直是喜爱自己女儿的。
因为对女儿的思念,他通过对女儿重新的表白,把自己的家庭关系问题重新摆上了自己的面前,在自己临死前,他需要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
女儿因为父亲的离开,变得离经叛道,复仇感极强。
表面上的罪恶却是想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解决自己幼年的心理创伤。
她成为了解决家庭问题,直面矛盾的破冰者。
3. 解决和和解是答案西方的影片面对已婚同志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已经表达的是一个和解的过程了。
这样的家庭经历了重重的困难,成员通过展示自己的心境,有激烈的冲突,最后通过有效的沟通,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和解,并达成了解决问题。
这点是我这些年一直希望的,希望这些家庭能够找到一些思路来处理他们家庭问题,对抗和报复彼此造成的是互相伤害,解决模式是我们需要的,和解才是最后的结果。
4. 忧伤、悲痛,痛苦是什么?
影片通过《鲸》这本小说来进行演绎,并套在了这样一个已婚同志离破碎的家庭上。
这个片子对我的触动是相当大的。
我能够理解其中每个当事人的种种痛苦和纠结。
各种的精神障碍的患者,多是因为现实中的冲突,造成了心理上的障碍。
无论他们借用什么样的症状形式来表来掩盖自己的痛苦,但是他背底下埋藏的是家庭和社会问题。
5. 成瘾和精神障碍成瘾现象在当今这面的土地是非常严重的行为问题。
有的人愿意把自己的痛苦掩盖起来,期望借用虚假的积极来解脱自己。
成瘾现象太普遍了,甚至出现了极端的跑步跑死,喝酒喝死,抽烟抽死,性乱乱死等等的变相自杀现象。
表面上是一个成瘾或者是一个不良的生活模式或习惯,但背后都深深的遮掩着他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6. 不做鸵鸟,奋起直追咱们社会现在目前精神障碍患者的比例是相当高的,数据是惊人的。
精神障碍比例接近20%,中国的自杀率却是排在全球第一。
舆论能把抑郁症患者的想法片面地解释为丧和不文明,这真的让人无法接受。
很多人不愿意去承认人本身在落魄时候的真实表现,简单粗暴地把这些沉重埋进土里,大言不惭地表明自己的强大和虚荣来和弱者和患者划清界限,恰恰相反地说明了我们缺乏的是人性、文明和方法。
当极左和偏激的人可以大行其道的时候,正是我们需要戳破面具,还原人本身善意和真诚的节点。
我们需要从这种影片中找到一些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用什么道德不道德来评价这些电影展现的社会现象。
中华民族的败落有西方列强在百年之前对中国进行了疯狂的侵略和掠夺的外因,但自己故步自封,不愿加速改变和提高自己却是内因。
目前西方发展出了一些有用的科技和人文学科的成果,我们需要接受和利用之。
我们需要承认这些差距和目前的落后,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能力,改变民族的命运,这才是我们真正的需要学习和要做的事。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男主和男主的女儿,甚至可以说对于整个剧本都不太喜欢。
两个人自私的性格如出一辙。
但是男主的演员演得太好,情绪太到位了,让人充满对于可怜之人的同情,最后电影院灯亮了我也还在抹眼泪。
起初的男主并不懂得什么是爱,于是和前妻一起生育一女,然而却在八岁遇到真爱后离开了8岁的女儿和妻子(这在我的爱情观看来太不负责任了)。
在他的男友死后,他却又想重新和女儿建立连接。
吐槽一下女儿的演技,把teenagers完全标签化了,充满了尖锐的话语,仇恨整个世界,装酷,与外界格格不入,用奇怪的方式吸引着外界(异性)。
她的性格除了最后一幕几乎没发生过转变,以至于最后结尾给父亲念essay的时候饱满的情绪过于生硬。
男主在他的男友病危的时候一直想要拯救他,这种对于拯救的执念似乎最后落到了女儿身上,他对于女儿的感情难以分清是对于拯救心爱之人的执念,还是只是因为爱?
他永远在拯救别人,而Thomas,liz等身边人想要拯救他时,他却丝毫不想被拯救。
“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是电影很重要的一句台词,男主没有拯救自己心爱的男友,甚至有没有成功拯救自己的女儿我也画个问号,他一直在告诉女儿“you are amazing,you are perfect”,但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来说,女儿知道自己很酷,不然为什么要在社交媒体上post那么多叛逆的东西呢?
她觉得这样让自己显得很有性格,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我觉得女儿不需要被拯救。
男主只是希望女儿往更加“正确的道路”上走。
而女儿对于Thomas的拯救,完全出于意外。
以女儿的性格,把那些录音、照片发给Thomas的父母,我觉得还是出于想要恶作剧,只是accidentally帮助了Thomas。
男主非常惨,整部片都让观众觉得他非常惨,当每一步行动都变得困难、情绪性暴食、呼吸困难变成生活中的全部的时候,任何人都会觉得这样一个人很可怜,男主的演员完美地把这一切演绎了出来,他真的演得太好了。
(可是,他的妻子作为一个爱过他、为他生过孩子的女人,不惨吗?
)整部片有强烈的戏剧感,后来查了才知道是戏剧改编,所以演员们过于标签化的演技似乎也源于这点。
另一个戏剧感极其强烈的地方是画面发生事件的场景,所有幕发生的地方都在主人公的家里,和家门外的场景,除了一些偶尔闪回的男主和前妻在海边的回忆。
所以整部片充满了一种奇怪的压抑感,男主的生活被永远困在这间屋子,而且是他自己主观地想被困在这,就像他永远不想被人拯救的心。
这部片和主流电影很不同的一点是,没有强烈的“自我救赎”的故事叙事,而是告诉你主人公就是这样一直沉沦,直至死亡。
而他身边的人似乎都被拯救了。
將自身的身形化作肥大的白鯨,肥胖的身軀中承載著滿滿的苦痛、愧疚以及悲傷,用食物麻痺心靈,用自甘墮落懲罰自己,戴倫艾洛諾夫斯基相隔5年的新作終於不再是用荒誕奇想玩宗教隱喻,而是用一個同志的悲慘過去,以及其為愛斷捨離的家庭失和講述信仰與救贖的故事。
整體舞台劇格局,與昨天看的《敲敲門》在室內空間格局、同志、末日、宗教主題不謀而合,單一室內空間打轉並不會令人乏味,戴倫充分利用了光影與調度讓單一場景與演員表演撐起一整部長片。
比起《愛子》不知為啥的無病呻吟,布蘭登費雪操著一百公斤的道具裝演著早已病入膏肓的人,觀眾對角色心有所苦的共鳴度立馬高下力判。
相隔10多年才再次返回銀光幕前的布蘭登費雪,此次角色無疑是戴倫為他量身打造的角色,戲裡戲外費雪都承受著同樣的苦,讓自己變肥,褪去帥氣形象淡出銀光幕。
而戴倫對結尾的設計,讓布蘭登費雪頂著厚重的戲服獨自站起來,一步一腳印走向女兒的懷抱,這不僅是查理與女兒和解所達成的救贖,這同時也是布蘭登費雪再次復出與過去自我和解的救贖。
「當我讀到那些介紹鯨魚的無聊篇章時,我知道那只是作者為了將我們從悲傷的故事中短暫抽離出來而已」,我不需要任何救贖,因為你的文字已經救贖了我,現在你念出來給我聽,對我來說已經是此生無憾的救贖。
父親與女兒的和解,戴倫巧妙利用文學作為媒介,同時強化宗教信仰中的救贖,可以不信宗教,但是信宗教的過程,信仰會在無形中達到救贖的力量,父親與女兒有非常多因為時間而產生的隔閡,即便不相信一個人可以為另一個人帶來救贖,但是自己的女兒不管怎樣永遠都會相信。
在《怪奇物語》飾演Max的薩迪辛克在第4季裡也處於類似布蘭登費雪的窘境,封閉自己的心靈,不再與外界連結,最後是靠朋友一次又一次的呼喊才掙脫過去的枷鎖重獲新生。
在本片中,換她飾演給予救贖的角色,讓布蘭登費雪飾演的父親因為女兒的文字與聲音而重新站起來,以褪去肉體枷鎖的意象尋得救贖,這樣的角色互文其實頗有趣。
結尾的宗教意象與重新站起來的過程昇華全片,瞬間被逼出淚來,偉哉戴倫艾洛諾夫斯基,查理得到了救贖,布蘭登費雪也得到了重新再出發的勇氣,抱歉了柯林法洛,今年奧斯卡影帝我只服布蘭登費雪。
★★★★☆#我的鯨魚老爸#thewhale #布蘭登費雪#薩蘭迪辛 #泰辛普金斯#周洪 #戴倫艾洛諾夫斯基
仅仅是一个人的记录-记录当时但,思想是会变的不为以后保证--一个结婚的家庭的男人,与一个男人相爱了。
这就是故事,开始,也是结束。
已婚后,不论你爱上的是同性还是异性,对婚姻中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打击---看的时候总认为,查理是爱上一个男人,这个家才散的,但并不是--对于与查理相爱的男人,他是怎样死的呢?
因为不同意被安排的婚姻,被父亲赶出教会,让这个从小接受的过太深的教会教育,也一直在教会文化中生活的人来说,他“自由”了。
-如果退出是自由的,那世界就没有什么组织了。
-对于女儿艾丽,正如查理对他前妻所说的,这是他一生做对的事。
对在那呢?
--她打开了那扇门,那门有光
奥斯卡刚刚落下帷幕。
杨紫琼主演的《瞬息全宇宙》横扫包括最佳女主角在内的7项大奖。
重磅表演奖项中,唯一旁落的就是影帝桂冠。
今年54岁的布兰登·费舍凭借增重+特效化妆,展现了一个重达272公斤男子人生中最后的一周。
脱胎换骨神演技,带来无穷无尽的震撼与感动。
今天就来说说这部——
文学教授查理在女儿8岁时出柜,并爱上自己的学生。
为了追求真爱他抛妻弃子,但幸福日子没过多久男友就去世了。
查理陷入绝望之中,同时袭来的还有曾经抛家弃子的深刻愧疚感。
心态垮塌后,查理患上了饮食失调症,自暴自弃地吃成一个“肉山大魔王”。
即便各脏器已经濒临崩溃,心脏随时可能衰竭,但查理还是无法停止疯狂进食。
在一次心脏病发后,他想起自己还有最后一个使命必须完成。
查理决定与九年未见的女儿联系,修复父女关系。
这是一个关于自暴自弃、自我认同、赎罪、弥补的故事,它深刻、动人、写实,通过肥胖症患者的心理,细数那不为人知的遗憾。
开篇观众就知道男主只剩下一周的寿命, 字幕中“星期一”、“星期二”这些再平凡不过的日期,却在此刻变成死亡倒数。
这一周内,我们看尽了他因肥胖而面临的生活不便、歧视和健康问题。
心病的折磨和生理的痛苦都让人不忍直视。
即便世界偶尔对查理释出善意,但往往下一秒就会残忍收回。
出于自闭,查理总是让披萨外卖员把食物放在门廊,天长日久外卖员开始关心起查理。
结果在目睹查理真容后,丢下一句“我的天”就落荒而逃。
虽然饱尝心碎的痛苦、肉体的磨难,但看似消极厌世的查理却带着真挚回望生命中的所有人。
在他那纯净温柔的眼睛里,似乎没有绝望只有希望。
在生命苦痛之外《鲸》讨论了人的同理心,那是不论外表、背景或信仰,人与人之间本能的羁绊与关怀。
年轻传教士尽管知道他的同志身份,也曾被查理的朋友驱离多次,却仍希望能在他最后的日子帮助他。
查理的女儿虽然满腔愤怒,却不断回到查理的公寓陪伴,即便她难以原谅父亲曾经的过错。
而已故爱人的妹妹把查理视为至亲,她理解查理的痛苦,即便不忍他暴食伤害自己,却还是带给他最喜欢的食物,静静陪他走过最后的时光。
《鲸》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电影里的每个人都在等待着被救赎。
最后,影片并没有选择让一众正常人拯救查理这一位失常的病人,反而让查理打开女儿的心结,让水火不容的母女有了和解的可能。
既锐利,又兼具抚平伤痕的细腻,赋予边缘群体自述的机会。
而不是以励志的减肥主线,穿插克服障碍的狭隘叙事结构,加上取巧意淫男主的肥胖臃肿,最后满足大众对正向成长的病态执念。
拒绝妥协、讨好的态度,正是本作让人敬佩的原因。
在剧作上,《鲸》也是一部缜密的作品,堪称单一场景拍片的教科书。
原作是塞缪尔·D·亨特创作的同名舞台剧,全剧只有6个角色,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一间屋子里,电影版请到原作者亲自改编剧本。
之所以用《鲸》做片名,首先是男主庞大的身躯在外观上的相似,其次是因肥胖产生的呼吸道哮喘、啰音,与鲸鱼的低鸣互相呼应。
二者看似庞然大物,但其实没什么杀伤力,通过不断回荡的旅程找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强调《白鲸记》这个关键书目,电影以奇观式的角度呈现查理硕大苍白的体态。
视觉上舍弃了常见的宽银幕画幅,全片以接近正方形的 1.33 :1画面比例拍摄。
镜头强调男主过着极度狭隘生活的同时,也刻意让他在画面中看起来更为巨大慑人。
擅长心理惊悚题材的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以近似肉体恐怖(body horro)的方式呈现查理罹患肥胖症的外形,将常人对肥胖的恐惧用病态甚至畸化的硕大身躯体现,创造不适感。
片中一幕刻意将摄影机放置于低角度,拍摄查理赤身裸体并缓步前进的画面,搭配诡谲如同怪物出场的背景音乐,达到怵目惊心的观影感受。
除了视觉上的分量,在音效上安排了数首磅礴的配乐,在查理步行、胸闷以及悲痛时插入,打造全方位的沉浸感。
观众仿佛是在浪涛中前行,随着剧情发展左摆右晃,再加上顺畅的场面调度,让环绕于狭小平房的故事充满着张力。
由于本片的场景非常之少,在没有任何大场面、华丽特效的情况下,故事的重心完全压在男主布兰登·费舍的演技上。
为了饰演查理,布兰登每天得花六小时化妆,穿上重达300斤的人造皮装,光脱下这套妆造就得花上整整一小时。
这套特殊服装让布兰登在拍摄过程中吃尽苦头。
由于这套装备完全不透气,道具师只能在皮套下加装类似赛车手的冷却冰衣,冰衣上布满管线,可以让凉水在里面循环流动进而降温。
布兰登说他每天都要融掉七、八大袋冰块。
在着装完毕后,从化妆室走到影棚大约70多步的距离,得靠一名壮汉用推车移动他。
因为每场戏拍摄的内容不同,布兰登身上需装备50到300斤不等的额外重量,所以身旁必须四、五人随时待命,协助他站立、坐下、补充水分、更换他背后的冰袋和管线。
片中查理的健康每况愈下,特化团队准备了几组肤色渐变的手臂、腿部和身体部位,以反映角色的躯体状态。
而脸部的人造皮无法重复使用,在拍摄期间特化团队必须每天准备新的人造皮。
为了显得更加自然,布兰登面部的人造皮和毛发都是一根根手工贴上,之后再进行人工修剪。
层层重压下,片场表演的布兰登几乎等同于受刑。
每天收工时将脱下皮衣后会感到头晕目眩,片中饰演女儿的萨迪·辛克(《怪奇物语》中的Max)说两人在拍摄期间几乎没有聊天,“他的特殊服装太热了,所以在拍戏空档,布兰登总是被迅速带到有空调的帐棚内,避免中暑晕倒”。
所幸,一切努力没有白费。
布兰登凭借“毁容级的演出”勇夺奥斯卡影帝,本片在威尼斯影展首映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6分钟。
而布兰登这次带给人们的感慨,其实不只是电影本身,还包括他真实的经历。
他几乎与片中男主一样,充满了纠结的选择跟自我悔恨,最终仍想奋力一搏,在黑暗处找到光,用爱救赎。
《木乃伊》系列中的布兰登堪称up的童年男神。
演艺生涯本该顺风顺水,结果却惨遭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前主席菲利普·博克性骚扰,拒绝潜规则遭到业界封杀,加上母亲过世、离婚等众多打击,演艺事业开始走下坡,他的外貌、身材和健康状况也跟着恶化。
有近7年的时间,布兰登经常进出医院进行脊椎、膝盖、声带等多处大大小小的手术,以治疗他在拍摄《木乃伊》系列造成的损伤。
女主蕾切尔·薇兹曾透露,当年他甚至在片场停止了呼吸,最后靠CPR捡回一条命。
之后只能在小成本电影中混口饭吃。
导演为了把《鲸》搬上银幕筹备了近十年,最大的困难就是不知该找谁出演。
试镜的明星情绪都不对,找来的肥胖症素人专业性不行……直到某天,他看到一部巴西独立电影的预告片,布兰登在里面演了一个小角色,才想到邀请他。
沉寂多年后,布兰登挺过了恶意中伤的评论,终于重返大众视野。
本片之所以能打动人心,除了那些能量丰沛的角色诠释、张力戏码,在穿透奇观外皮的凝视、建构深刻之外,更投入足够深邃的人文关怀。
除此之外,《鲸》更照亮了许多深陷同样处境的人,包括布兰登自己。
正如他在赢得美国影评人票选最佳男主角奖时,说的那样——“我想让你知道,如果你也可以站起来,往光明前进的话,好事会发生的。
”那些感觉正在黑暗漩涡中挣扎的人,任何时候,请别放弃自己。
最近先看了蕾老师的晨光正好,又看了这部,都或多或少地讨论了个人的情感需求和责任之间的冲突。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如果这两者之间发生了冲突,不得不二选一,应该选哪一个?
《鲸》中的男主在女儿八岁那年选择了真爱,抛弃妻女,电影的剧情便是聚焦他临死前的一周,试图向女儿赎罪——“做他这辈子唯一正确的事”。
我不想判断他的做法是对是错,只是联想到晨光正好——如果里面的蕾老师和Clement选择了再也不见面,一个继续着形单影只的单亲妈妈的生活,照料父亲和女儿,一个虽然心里有了更爱的女人,但是依然把这一切压在心底,继续维持家庭,这就是正确的、好的答案吗。
想起知乎上看过的一条评论,讨论的是有了孩子以后该不该离婚——“离了对不起孩子,不离对不起自己”。
很朴实的大白话,却非常适合这个问题,我觉得一个成年人面对这个问题做得好不好,不在于选择的对与错,而在于做出选择以后有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各种努力——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你有多爱他的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对于孩子来说更好的人的努力,等等。
在鲸里,女儿怨恨的点是父亲离婚后明明可以be a part of her life,多聊天,多见面,但是自从八岁以后他便整个消失了,而在查理的话中可以了解到,是前妻不愿意让父女多接触。
原因先是她担心查理会责怪她不是个好妈妈没有教育好女儿,后来是担心女儿的evil会伤害查理。
查理也接受了前妻这样的安排,他应该更加积极地争取跟女儿相处的权利,他放弃得太轻易了。
而Thomas回家前拿着圣经来找查理的那次谈话,查理那么勇敢坦荡地跟thomas讲他的爱情,可以感觉出他对自己的爱情是捍卫的,不后悔的。
面对女儿的质问,查理说,会有人想让我这样的人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吗。
如果查理要向女儿赎罪,我觉得这就是他最大的罪吧。
此时此刻的他依然是深爱自己的爱人高于一切,失去了爱人以后的他甘愿自毁。
尽管他爱她的女儿,他会把所有的钱都留给她,他觉得她是世界上最棒的,是自己来这世间一趟留下的最完美的存在,但她也无法让他能够在这个爱人不在了的世界上积极快乐地活下去。
他已决意去死。
综上所述,这部电影以我非常主观的观感,是一部讲述痛苦的丧片。
一个男性成家立业有了儿女后遇到了同性真爱后的抉择之痛,不能陪伴女儿成长的痛苦,暴饮暴食导致的肥胖让自己在其他人眼中成为怪物、异类的痛苦,失去了爱人以后不知该如何继续生活的痛苦,查理的一生就是这些痛苦的叠加,这些痛苦对于查理来说沉重又无解,在最后的时刻能得到女儿的陪伴和理解,对他而言应该是难得的、宝贵的慰藉吧。
首先看电影前得抛除自己此前关于种族、性别问题的既有看法和情绪,不然就尽吵架了。
这是非常写实的电影,注重坦率的自我表达,外在可能不那么美。
排除个人口味区别,确实拍得挺好。
男主看莫比迪克想到自己,观众看他和女儿的故事也会想到自己。
开头授课中提到写作中需要注意的规则,束缚克制(目的是更有效的沟通);结尾却坦率直白(果然让学生和外卖小哥错愕,把人吓跑,沟通失败)。
也有很多悬念帮助推进剧情。
节奏虽然慢,但不算太无聊。
-剧情中可以看出,男主是个很自私/自我的人。
对应电影提到的Song of Myself诗,“自我在膨胀”(所以鲸的意向不只意味着躯体的膨胀)。
这种自我膨胀不光体现在角色身上,也体现在电影本身,电影并不在乎男主和女儿之外的其他角色,这是很残忍的事。
男主当然意识到这点,所以一直自责但也无能为力。
男主反复念女儿四年前写的文章,“This essay is you”,那是他心中女儿该有的样子,有点道理。
但女儿显然不完全这么认为,她甚至忘了这是自己写的,这只是她的一部分。
这里也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男主的自私和自以为是。
更进一步甚至可以认为男主和女儿都是作者自己的人格分裂出来的,现在的自己和中二时期的自己。
那就更自私/自我了。
自私/自我本来不是一件好事,但Song of Myself中自我的概念其实扩大了(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适用于每一个人,大家想的东西有共性,集体无意识在起作用。
因为同样的原因,这部电影就有了价值。
-男主的爱人已经死了,他和女儿都对男主的未来失去了信心(女儿开始把男主抛给传教者)。
男主现在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女儿还年轻。
两个主角(男主和女儿)都遇到了不好的事,都开始自暴自弃。
两人关系复杂微妙。
女儿更强势,男主反之。
两人对对方的要求/愿望(站起来/积极体面生活)都是对方能力之外的,所以结局必定不会好。
dyke:对女同的蔑称女儿写的:This apartment smells. 死臭的房子This notebook is retarded. 笔记本也是弱智I hate everyone.你们都傻逼 见多识广的男主发现正好是川柳。
“川柳是一种诗歌形式,音节与“俳句(はいく)”同样,也是17个音节,按5,7,5,的顺序排列。
但它不像俳句要求那么严格,也不受“季语(きご)”的限制。
川柳的内容大多是调侃社会现象,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随手写来,轻松诙谐。
”电影结尾有小飞象,还挺震撼。
人只有在死前才能做到能力之外的事/做了能力之外的事就会死。
吐槽:美国的医疗体制,看不起病;全片能救人的就只有中二青春期女性?
美国吃的还是便宜。
...————————————————————施工中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同名影评在本号被禁言期间由子账号 诗中的艾德琳 于2023.3.9发布) 基本上毋庸置疑的是,任何人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会产生“自我感觉良好”的观感。
究其原因,可以说一部描写病态肥胖现代人,试图用吃死自己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极乐大餐》式电影,无论最终走向的基调如何,观者的自我投射,都可以和现实中过得挺惨的布兰登·费舍增肥又特效化妆、字面意思的毁容式出演的查理形成相当大的距离,这份距离,其实在影片题材和故事构想的设定上,就保证了任何观者或评论家可以给予影片足够的审视。
不同于《极乐大餐》直接展示伊壁鸠鲁式的嬉笑怒骂现象情节,就可以传达出绘声绘色的批判与哀乐神殇,《鲸》的基调基本完全相反,而且在表达的意义上,更需要某种根本的证明。
因为就描写作为现代病的病态肥胖来说,其本身、或成因、或后果都缺乏足够的深度,就连主角查理也会哭着对前妻大喊道:“I need to know that I have done one thing right in my life!!!” 这作为一出必然会带有审视效果的悲剧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因为看起来主题深度的直观缺乏,不免会让观者和评论家们非常倾向于把这样一部电影归结为对“没有生活和放弃生活之废人”进行毫无节制地剥削的廉价感动电影,这样的情绪,以男主角查理最后牺牲,和达伦对其牺牲超现实化的处理达到高潮。
但值得注意的是,重达272公斤,隐居避世,固执、坚决地要把自己吃死的英语教师查理,他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其实“愿意”牺牲自己,他自愿接受自己的死亡,而且他并不重视死亡。
他用颓废等死的后半生来换取所谓的“真实”,纵观全片被反复提及的,很大程度上,查理在追求的真实,正如他最后一堂课时,开启摄像头,让自己的学生看到一个几近废人的教师时,写在书本上的那些“精彩又诚实的文字,才真正重要”那样的真实。
一种寄托于文字中、回忆上、历史里的不朽彼岸的存在,也就是他开篇用来“镇痛”,结尾用来“升天”的女儿曾经写过的《白鲸记》文字一样的彼岸构成的世界。
为了一个更好的理想去牺牲自己,死亡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其实已经丧失了意义,因为将死亡视为某种假象,此刻真正死去的,是死亡本身。
而且死亡作为终极的匮乏来说,首先意味着“摆脱折磨”,其次便是“意义缺失”,恰如伊壁鸠鲁关于死亡的经典论述:“所有坏事中最大的那个-死亡-与我毫不相干,因为当我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来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了”。
前者的{破除信念},与后者{信口空谈}看似把价值判断当做了自己的敌人,即艺术家只是“描写一个废人的生活”而已,但这本身其实就增加了价值判断的欲望,应该说,查理并不是在真正地排斥痛苦,相反,痛苦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治愈。
不过,痛苦中皮开肉绽血淋淋的伤口,只有在近距离观看的时候,才能看出来是伤口,当在足够远的距离遥望之时,完全可以成为“绚烂的花朵”样式的美丽。
可以说,足够远的距离带来的审视,完全可以赋予病态肥胖这样的现代病以意义,解释痛苦,促进和解。
所以,审视距离本身会成为一种价值证明,它可以带来生活意义图景上的改善,但代价却是精神健康的损害(对于查理来说还有生理健康),它把查理变成了更温顺的绵羊,让他能更逆来顺受地忍受痛苦,欣然地接受他人对他的负面评价甚至人身攻击式的责骂,让受难者相信可以从这种受难中获得回报,并让其产生负罪感,一种亏欠自己、亏欠自己的未来和不朽(女儿)宗教式罪感。
而原罪,是无法被偿还,只能被赎救的此岸重负,就在《白鲸记》里,从历史的遭遇和现在的任务中,几近疯狂的亚哈船长穷尽一切要去杀死那只“侮辱”过他,叫作莫比迪克的牲畜,完全是因为他自己解读出复仇白鲸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任务,或者说既定的天命,亚哈船长有担忧,他担忧“恶毒的”莫比迪克表面上看起来其实只是一副无自我意志和自我意识动物的模样,实际上则是从创世之初就困扰和惊吓人类的恶魔,它不直接杀死我们,却是让我们活下去,但只能剩下一些残肢与更破败的意志悲惨地活下去。
可以说,解读出自己的命运,和响应自己的命运,其实就是一回事,这就好比一个人埋头挖好一个坑时,他自己必然也就站在了坑底一样。
当纵欲式的现代废人,以自暴自弃的悔恨,达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惩戒禁欲,他也就有圣徒殉道阻挡罪恶的觉悟,虽然这似涅槃重生式的自我感动里存在着飞蛾扑火般的不自量力,但残害生命的表现形式,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有歌颂生命的深层面相。
不过,禁欲与生命歌颂,总是不可调和地对立,强者与弱者的道德与优越,只在“一鲸落、万物生”的认识上,从彻底充满道德激情的虚无主义,走向对生活抱有一丝绝望的虚无,这里面,前者是必须加以警惕和克服的腐蚀,后者则是需要被理解与凝视的澄明,虽然看起来是镜中与镜外一体对面的两个镜像,但否定世界与肯定虚无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特别是如果现实中就真实存在一个,连电影里那种保留一丁点自暴自弃的自私自利都不被允许的地方的话,可以说,任何高大上的、正义的、完美的、不容任何人评价或置喙的安息日道德点缀,都抵抗不了那个地方对生命本身的敌视。
达伦感觉失去了才气,这个片如果是什么新导演拍的,那我可能会夸两句,但是是达伦的,这就让人挺失望的。很话剧的感觉。最后煽的有点反效果,不明白为啥就被救赎了。
消费奇观,消费苦难,消费救赎,消费成长,消费亲情,消费词汇,消费种族,消费时间。。。我就想问问,如果不是同性题材,能高分不?悬吧!这片子简直是精准瞄准豆瓣儿们的口味拍的啊!
片名侮辱鲸鱼了,高分是人类的悲哀。
男主的演技在影片最后几分钟可以封神,但也是在这几分钟,影片的质量开始断崖式下跌,仿佛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在为最后的和解作铺垫,可是人怎么可能在短短的几天消化掉积攒一生的伤害,跨越八年的苦痛学会爱与被爱……
痛,痛得受不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我也不知道具体在这部电影里学会了什么,可是我真的好痛哦…绷不住地流泪。他生命的最后一周几乎每天都是阴雨天,他挣扎着喘息,他不相信自己会被救赎也不愿被救赎。而唯有最后一天阳光出现了,他如愿了。破碎的、绝望的、一心向死的、没有辩解的、努力和解的。最单一和狭小的空间展现了最好的演技。每个人的演技都太好了。后半段不断让我想起《谁先爱上他的》。好怕好怕好怕成为未来的我。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成年人的自私导致不良后果让未成年人买单,立意错误,绝对用心不良。所谓可怜也是查理自己造成的,无法同情。查理你要是想自杀可以直接点儿,没必要劳烦身边所有人,还得让你伤害过的妻女给你心灵疗伤,舒舒服服地死,自私到光明坦荡的地步了,令人作呕。
我喘的快和Charlie同步了
很反感用奇观化的概念去包装情感救赎,头头尾尾差不多跟《摔角王》一个套路,但比那个片子自以为是得多。
男主臃肿的身体其实是绝大部分人自我限制的精神。打破束缚不比减肥更快。自救很难,别共情了所有人唯独忘了自己。
真的建议放过胖子,任何自诩诗意地从第三者视角去描绘特殊群体只会让被映射到的这批观众如坐针毡,片中出现的代际关系和亲密关系问题,和男主角厚重的脂肪层有关系吗,为什么非要套上同性恋肥胖症患者这样一层金缕玉衣去叙述一些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非要说全片最佳大概只有披萨小哥看到男主角立刻扭头那一幕,这才是肥胖者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遭受的真实。啊对所以应该把女儿写的essay还给这部影片:“当我读到那些仅仅在描述鲸鱼的无聊章节时,我觉得难过极了,因为我知道作者只想试图把我们从他自己的悲伤故事中拯救出来,只为了这一会儿。”
也太话剧了吧!我都能想象出他们在舞台上怎么走位 - -
把他关心的人都吃到体重里
话剧的幕间感过重,每场戏节奏起伏像一节节扎好的香肠轮廓那么相似,以至于最后我只替这头巨物感到解脱
又是骗婚gay的sad little story
终于看完了《鲸》,看到结尾处哭的头都昏了。这是一部对宗教提出质疑、却洋溢着宗教情怀的电影,生死、忏悔、心魔、救赎,每个话题都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最后的光明结尾显示出导演对这个世界无尽的慈悲与温柔,也是最戳人泪点的地方。值得说的一个细节,剧中男主是一个教写作的老师,他对文字的细微感触我完全能够get。
减一星因为看得我生理心理双重难受
积重难返的影像化体现 肥肉更是过去一系列痛苦经历在肉身的显化 达伦赋予寓言化的本片报丧女妖般悲天悯人的情怀 连白鲸的类比也被合理化 从中间就控制不住大哭 为什么 因为本片从始就是只是独白是男主一个人的电影 即使女儿的形象如此显著似乎也是过去业障限制男主行动的一系列后果而不是互动 传教士 前妻 护工 学生的目光构成了男主被凝视的 被影响的一系列日常 他说出的每一句有关救赎的话都是被视为女性的我们想要听到的 作为母亲 作为女儿 作为男性友人 但核心还是如何阐释现实作为一种幻想而达到洗刷痛苦活下去的过程 男主的每一次进食行为都与他的情绪是呼应的 这使行为被暗示到任何一种人类活动 男主欠缺的求生欲使他是反人类的甚至接近于圣人 对话精悍有力 着实让本片可被视为人类救赎指南 生前做点好事 死得好看一点
我不想活,但我更不愿我的存在和我的逃离,成为生人的心结,那不公平。
这电影告诉我们当你太胖的时候你哪儿都去不了 只能呆在房间里 连摄影机都只能如此了…开头看得人好焦虑 就好像再吃一块炸鸡或者披萨就会像男主一样站不起来…然后当大家得知男主很有钱之后,片子朝着无可救药的美式烂俗drama狂奔起来。将近两个小时的无聊内容就为了最后几分钟《白鲸记》诵读中的升天,而这个段落放在结尾也丧失了Schrader的「超验」效应,变成了颠倒过来的 为了追求这个效应而铺陈故事的 目的性极强的剧作方法。唉
精彩的部分确实在表演,但正常生活的普通人如我般很难共情,终归是一部随时在强行说教的文学作品。不暴饮暴食,不自暴自弃,不搞同恋,不弃家庭,不骗朋友,信奉宗教,锻炼身体,远离政治……你就会拨开云雾见太阳!这些以毒攻毒的鸡汤,出自全部以身试法的肥宅将死之人的口,你居然共情了?他什么都都没试图改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