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要好的女性朋友,让我写篇关于女同电影的帖子,虽然答应了她,但迟迟没有动笔,对于我来讲,女性的世界总是遥远的,我一直不敢去写自己不了解的世界和感情,所以,这篇帖子就算做是一个粗浅的探讨吧。
一,《今年夏天》,中国大陆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 《今年夏天》,它的英文名字是《ELEPHANT AND FISH》,大象和鱼,让我想起齐豫的歌《飞鸟和鱼》,在空中和水中遨游的生灵,一向是我更偏爱的。
或许是在大地上生活的有些疲倦了,更向往那片广阔的天空,还有蕴藏着无限秘密的海底世界。
不过大象也许是和神界有联系的动物,据说,当看到其他弱小动物被残杀的时候,大象也会感到悲伤,他有一颗见不得血腥和暴力的善良的心。
电影中的女主角就是一个饲养大象的女人,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她的目光里总有一种善良和坚忍,故事围绕着她和身边两个女人展开,过去的女友和现在的女人。
她并不漂亮,也不爱化妆,有一个镜头,她把嘴唇上的红费力地抹掉。
她不属于美丽的世界,这个电影也不是唯美的电影,它和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因此有了现实的残酷和粗糙。
这个世间的人们因为不能沟通而无法相互理解,然而这个女人是幸运的,她能最终得到母亲和继父的理解,导演李玉对日常百姓的家常生活有着最地道最乡土的理解,她有点像贾樟柯,他们默默地诉说着寻常百姓的辛苦,他们同时又是善良的,因为他们对辛苦生活的人们有着天然的亲切。
所以在电影的结尾,在漫天雪花中,两个女人在属于她们的小屋里,亲吻,做爱。
导演相信她们是幸福的,虽然现实生活中的她们最终还是在一年后分手了。
《今年夏天》不是我看的第一部同志电影,但在同类大陆同志电影中,我认为它是拍的最好的,《东宫西宫》拍出了残酷,但那是被扭曲的残酷和绝望;《蓝宇》开始讲感情了,但它如MTV般快速旋转的镜头和大量被删除过滤的情节,让我至今无法原谅关锦鹏。
《男男女女》和《旧约》中的于博让我看到了《北京故事》中真正蓝宇所拥有的那双淳朴的眼神和清澈干净的笑容,但他们的爱情却是被挤压在这个社会黑暗而不见光明的一角;《夜奔》讲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爱上了同一个男人,三个人在寒冷的冬天互相取暖,但它属于一个过去的年代。
有点可悲,反映中国大陆同志的电影,能想到的就只有这几部,不过还好,还有《今年夏天》,那在这个残酷世界里渴望激情和温暖的爱。
二,《游园惊梦》,女性之间情谊的缠绵书写写<游园惊梦>的文字很多,其实,它和另一部讲男性的<美少年之恋>一样,是杨凡把一系列美丽的影象片段拼凑起来,组成他心中一个唯美的梦,后来我又看了张之亮的<自梳>,傅沃卓斯基兄弟的<大胆地爱,小心地偷>,我发现,相较于女性导演拍摄的诸如《两性三人痕》,《甜过巧克力》或者《Go fish》等原汁原味的女同性恋电影,男性导演视角下的女同影片,其侧重点并不在她们的性倾向和社会的矛盾上,而是表现在特定的父权社会中,女性之间类似彼此抚慰的暧昧.我的一个同学就坚定地认为<自梳>或者<游圆惊梦>不是同性的影片. 宫泽理惠是<游园惊梦>一个亮点,她成功地塑造出一个蕴涵中国古典美的女性,温婉动人,她的微笑和伤感,总让我想起"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忧伤和感慨,古代有多少如她一样明媚鲜艳的女人,却被锁在幽深不可见的庭院深处呢,她让我相信,她是一个可以和月亮和落花对话的灵魂.
同情与宽容是太过居高临下的词语,其实我们没有资格这么说。
只要感情是真实的,就没有任何人有权干涉。
何况他们不仅真诚,而且勇敢。
李玉在拍完《今年夏天》后接受记者的采访,不足三十岁的她瘦瘦小小,面对记者的镜头,她有些紧张和局促。
很难想象,这样的导演是一个先锋导演,她给人更多的感觉是脆弱和敏感。
正是这样一个导演,屡次碰触禁忌。
很难具体地描述《今年夏天》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整部电影的叙事比较凌乱,李玉似乎刻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呈现真实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玉不像是《今年夏天》的导演,她更像是生活的旁观者,看着她们,然后记录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制作粗糙的电影依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
2001年,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国际影展上获得了艾尔维拉.娜塔莉奖。
在2002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这部电影又获得了“青年论坛”类别的“亚洲最佳电影奖”。
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在国内属于地下电影,这个拍摄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的。
虽然电影被冠以“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的电影”,可《今年夏天》讲述的并不是同性恋的电影。
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前,李玉并没有以其他的类似电影作为参考,她只是想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让人们知道这一类人的生存状态。
关于这部电影,李玉曾经做过说明,她说,她并不是想将同性恋的生活展现在人们面前,她只是想拍一部关于女人之间关系的电影,只是这些故事恰好发生在女同性恋的身上。
(导演李玉年轻时)无疾而终的爱情。
从四川来的姑娘刘小群是北京动物园的饲养员,她独自居住在地下室内。
平时,她和动物为伴,或者平静安稳的生活。
远在家乡的母亲总是担心女儿的婚事,她总是督促女儿去约会,相亲。
刘小群一次次和陌生男人见面、约会,却一直没有遇见那个想嫁的人。
某天逛街时,刘小群认识了做服装生意的小玲,两个人一见如故,彼此之间产生了一种很微妙的情感。
此时,小玲有一个同居多年的男友,认识了刘小群后,小玲离开了同居男友和刘小群住在了一起。
刘小群母亲突然来到了北京,她的到来扰乱了刘小群的生活。
小群之间的女友君君突然又出现了,此时,刘小群的生活陷入了混乱。
李玉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仅仅是记录下了刘小群的生活。
在她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见这群边缘人的生活状态。
她们如何艰难的相爱,如何艰难的保持生活的平衡,如何对家人说善意的谎言。
电影并没有可以交代刘小群和小玲的感情是如何开始的,也没有提到这段感情的结局,因为在传统道德下,这段感情注定是无疾而终的。
李玉不想站在道德制高点来评论这种感情,她只是记录。
这种客观和理性让这部电影与众不同。
李玉想拍摄的并不是女同性恋之间的情感,她只是在记录,有这么一群人,过着这样一种生活。
饲养大象的女人。
刘小群是一个动物饲养员,她的主要工作就是饲养大象,因为长期和动物在一起,所以她的目光里总有一些温柔和坚韧。
故事以她为核心,从她身边的两个女人开始讲述。
一个是现在的恋人,一个是过去的恋人。
她并不美丽,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她偏执地抹掉自己的口红。
她似乎认定自己不属于女性的世界。
李玉记录下了这一幕,带着现实的残酷和粗糙。
为什么李玉要记录一个饲养大象的女性呢?
大概是因为大象是有属于神界的动物,看见其他弱小的动物被欺凌时,它也会难过和悲伤。
其实,这是李玉想要表达的内容。
她知道女同性恋不被这个世界接受,所以,她想要强调,善恶和性取向无关。
饲养大象的刘小群是一个孤独的姑娘,这种孤独,北漂最清楚。
我们不知道她之前遭遇了什么,我们只知道,她渴望同性之间的温暖。
因为不知道,所以我们不用恶意揣摩,只需要看和了解。
电影的刘小群说,她喜欢自己的哥哥,因为他像打男人一样打她。
哥哥娶什么样的女人,她就娶什么样的女人。
可她哥哥在找到真爱之后死掉了。
所以,她成了饲养大象的女人。
“我就是天生对女人的话题感兴趣。
”李玉说,这部电影并不是描述女同性恋生活的电影,她只是天生对女性话题比较感兴趣,让她着迷的是影像本身。
《今年夏天》之所以被打出“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的称号大概是发行者基于市场的考虑。
李玉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县城,念到中学的时候,母亲就开始让李玉在电视台客串主持人。
大学毕业之后,母亲希望李玉成为电视台主持人,李玉照做了,她成为山东一家电视台的当家主持。
主持人的生涯给李玉带来了风光的生活和体面的收入,但是,李玉却觉得自己像一个木偶,被别人摆布。
她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种矛盾和压抑中,李玉辞职了。
辞职之后的李玉来到北京,她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中学时期的李玉总是带着照相机拍摄女性的生活,母亲却总是想把李玉塑造成她心目中理想的样子。
所以,她一边偷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边做着母亲喜欢的女儿。
自我意识觉醒之后,李玉决定做自己。
在北京,李玉在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栏目做纪录片,她对女性命运以及生活的关注在她的纪录片里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
但是,这些敏感的题材却无法播出。
在拍摄这些影片的时候,李玉接触到了女同性恋群体,她开始关注这类少数群体,并试图将她们的生活表现出来。
对李玉来说,这就像是自己的使命,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
影像是最好的记录。
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李玉有一种感觉,她觉得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方式,因为做出一部好的纪录片很有可能会侵犯到别人的隐私。
于是,她决定用影像来讲故事,用故事的方式来完成自己对女性关系的思考。
《今年夏天》的故事情节几乎都来源于李玉认识的女同性恋者,电影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恰好就是一对恋人。
遗憾的是,电影拍摄完成之后,两个人分道扬镳了。
这部电影对她们而言,是最后的纪念。
拍摄完这部电影之后,李玉对女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女性和女性之间是可以彻底沟通的,但女性和男性之间不可以。
因为很多东西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拍摄完这部电影之后,李玉并没有做过多的停留和思考,她开始筹备自己的第二部电影。
因为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部电影的命运。
影像是最好的记录,不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记录下来,总有意义。
女性的生存环境和状态始终是李玉关注的焦点,也是她电影的核心。
在她之后的很多电影中,她都会选择被主流社会忽视的女性作为主角。
她在电影里塑造的大多是卑微、弱势、迷茫的女性。
她们出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被生活伤害着,却无法说出自己的无奈和委屈。
在李玉的电影中,男性是缺席的,甚至是错位的。
观众在李玉的电影里看见的不是女性的欲望的世界,而是她们对生活的热爱。
她提醒我们,男性并不是一个必要的存在,女性才最了解女性。
在《今年夏天》里,我们几乎看不见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而这些父亲形象却又一直存在着。
比如某位女儿和父亲之间讳莫如深的秘密,某位父亲因为有外遇被发现而跪在母亲面前求情,某位父亲和母亲离婚。
所以,她们选择和女性相爱仅仅是为了治愈童年。
倪震说,女性导演更自觉地从性别意义上重新把女性挽救出来,从形象的独立性到电影语言的特殊性上表达女性独立的感觉,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李玉在电影中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都有相似的命运,她们几乎都是弱势群体,被伤害之后,选择通过同性获得温暖。
但我相信,不管她们如何选择,这都是一种成长,她们在困境中生存,然后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出路,经历过迷茫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今年夏天》这部电影,朴素得如同一幅会被任何人忽略的生活素描,如果不是电影后半部出现了一个女杀人犯这样让我们感觉还比较戏剧化的情节,我们几乎都可以猜想是不是同样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最近最近的地方发生着。
当然,也确实是这样的,这部电影本身便是要描画最真实的生活吧。
其实电影本身情节倒不是多么动人心弦,不过那些毫无雕琢的画面,服装,以及所有的业余演员们在一种松弛的状态下敬业的表演,生活化的场景和感情故事的波折起伏,本身便已经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似乎能够闻到大街上汽车尾气味道的亲切感。
电影中女主角小群的母亲其实反而给我最为深刻的印象。
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向压抑沉闷的生活现状提出挑战,当她面对不可多得的机遇的时候能够把握机会,果敢决断的及时出手,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争取。
她性格中的那种略带豪爽大方然而又羞涩,时而细心时而又有一点粗枝大叶的幽默,纵然有着许多世俗的观念但是却善良热情,而且更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她竟然最喜欢听崔健,轰隆隆的几句“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还成为了征服小老头的时髦招数。
其实电影中主人公与家庭的矛盾并没有激发出什么高潮,而是几乎有点风平浪静,和风细雨便度过了。
女儿和母亲在一间咖啡厅里面有点尴尬生疏的谈话,虽然有惊讶有茫然,有一个从无法接受到默许的过程,但是却几乎没有出现真正的冲突和抗争。
两代人的理解沟通并没有出现什么隔阂,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状况,比这个电影里的描述,大多时候都是更加让人痛苦而且难以解决的。
在这部电影中,矛盾冲突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缺乏自信或者信心而引起的。
创作者似乎希望我们明确,亲人对我们的爱能够包容我们的选择,能够支持我们寻找自己的幸福。
如同女儿希望母亲找到伴侣过上幸福生活,也如同母亲最终接纳女儿的爱情方式,然而我们自己却不能确定身边的人是否能够因为对我们的真挚的爱而去改变他们自己的观念想法。
其实生活中所有的人都并非满怀自信,即便是与别人无关的生活中,我们都说不准到底明天是怎样的。
我常常怀疑以后漫长的年月到底自己会以什么样的状态度过,是惨淡还是平淡,很多的时候都会感到茫然没有方向,感到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感到一种畏首畏尾的胆怯,或是对自己达到的当下的生活状态感到陌生而厌倦,感情的变迁或者其他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可预知的突变,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所以其实有时候瞻前顾后的想得太多,反而让我们负担更沉重,而生活本来就已经让我们很疲惫,又何必还要让自己肩负更多呢?
影片粗糙纪实,第一眼看去没有任何吸引人之处,虽然平日里高呼艺术电影的魅力,其实自己也就是一大俗人,经常打着学习的名号行娱乐之实,只能骗骗父母。
导演的态度非常客观诚实,没有居高临下、也没有媚俗猎奇;正因为如此,当生活的悲喜交集一一呈现时,观众反倒会有惊喜之感。
小群的妈妈一心为她相亲,结果却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最好玩的是,她居然喜欢听崔健的歌。
小玲和小群的爱情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矛盾烦恼,但这是任何相爱的人都会遇见的,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影片没有刻意凸显同性恋情所遭遇到的社会压力,平静真实地描绘了当代社会一对女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
与她们的生活相比,忽然觉得《蓝宇》的故事有些戏剧化。
另外的感受就是,男性总是以消极负面的形象出现在李玉的电影里,无论是本片里的几个父亲(强奸女儿、抛弃家庭),《红颜》里的父亲(缺失)和情人(逃避责任),还是《苹果》里唯利是图的卑鄙丈夫、玩弄女性的老板,都只会抛弃和伤害身边的女性,所以女性也就只好选择自我救赎,或者彼此相互支持(《今年夏天》),或者独自面对(《红颜》、《苹果》)。
这并非创作者女权主义式的想象、也区别于没有理智的愤怒宣泄,生活中很多女性就面临着如此遭遇困境,导演以女性的敏感、真诚抒写着普通女性的生活,表达着对于各色女性的关怀。
真实是我对一部电影的最高评价。
唯一的缺点就是很早以前的电影,画质实在太拉了。
喜欢听崔健的母亲,十分新潮,这也让后面母亲同意小群喜欢女人变得十分合理。
电影对无处不在的男凝进行的批判,是比较彻底的,小群和男人相亲时男人们的凝视,君君一直躲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被突然来到的爷孙的凝视,在小玲店里买衣服的女生的男友的凝视,女人无时无刻都处于男权社会的凝视与压迫中。
不论是象征小群和小玲的鱼,还是象征君君的大象,她们都是被禁锢的。
转:金鱼和大象,《今年夏天》的英文名是“Fish and Elephant”,这是李玉最初想叫的名字。
“大象体能巨大,愤怒的时候会表示自己的反抗,而鱼则只能被动地存在着,依赖于别人施与的环境。
两种动物象征着两种生存方式。
”在《今年夏天》的序言中,李玉自觉地以电影来做这个时代黑白美丑的试金石,她说,我们敏感的肩上,有着当今社会的重量。
新社会,女男平等自不待言,同性恋异性恋平等已成新的底限。
衡量新中国是新还是旧,要以同性公开相恋的程度为准绳。
几年前在一个同志电影节看的,女导演李玉相当年轻,据说艰难筹集了几十万才拍得,其精神着实可嘉。
可是这个剧本真的很糟糕,不知道是否导演有一些忌讳,还是手头拮据的缘故,做作、勉强随处可见。
不由觉得时间有些缓慢很想给一颗星,但为了女导演的不易,还是给两颗吧据说李玉又有新片了,祝愿她的这回投资多了点,可以实施她的想法
电视剧的女导演很喜欢李少红,电影女导演当属李玉。
李玉的电影也看了几部,相比后面的《观音山》和《苹果》,我则更喜欢《今年夏天》和《红颜》,尤其是《红颜》。
《今年夏天》讲述了一个女饲养员喜欢女人的故事。
相比电影本身,这三个女演员我都很喜欢,干练,利索,直接。
让我深刻体会到爱很简单,爱就要说出来。
一件自己设计的衣服,只要穿在喜欢的人身上,即使原价180,最后30元也可以卖出。
为了对的人谁还在乎那百八十块。
为了爱的人,认准了就可以提着包去同居,爱被伤害了,就可以立马把用爱滋润的鱼毒死。
原本女人是缠绵的,要死要活的,像极了琼瑶剧中的紫薇。
可在李玉的电影里,女人是果敢的,是男性化的,是惆怅了就吸烟的,女性的这一面似乎更吸引人。
人生中有太多的事情是不在言语之中的,一个眼神,就会引起一团火焰。
李玉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插曲,一切都静默的,这样长镜头,言语少,让我想起了侯孝贤的电影,只可惜侯导的电影拍的过于沉闷,统统都是过于生活化的描写。
可李玉的镜头里,虽然也是无言语,但是每个镜头都在说一件事情,虽然不言语,但是仍在记述故事。
最后军军孤独的在床上自慰,镜头上移出现的“文明宿舍”四个字显得那么讽刺和冲破禁忌。
有一种偷吃禁果的快感。
母亲这一角色非常鲜明,甚至可以说有点女一的味道。
她歪在床头听崔健的歌,也许就是她后面淡然接受女儿的一个铺垫。
一个喜欢听崔健的更年期妇女,就是在保守又能保守到哪里去呢?!
观影中就发觉几位演员的表现有些生疏,尤其是女一,特别是在她和母亲下馆子吃饭那段,只要稍微有点动感情的对话,就露出了非专业人士的马脚。
这也许是本片的缺陷之处,就即使最后结尾标出本片都是非专业演员也无法弥补此缺陷。
《赛德克·巴莱》也有很多非专业演员,《乌龟也会飞》也有很多非专业演员。
多少演员都并非是专业出身,非专业并不能是缺陷的口实。
一个所心所欲不重利的女店主,一个为了小象会自己出钱买苹果的女饲养员,本身就充满了文艺范和浪漫主义情怀,构成了一部值得推荐的文艺片。
正如此片的英文名-Fish and Elephant,两个女孩,一个养着象,一个喂着鱼,两人在服装店第一次相遇,一百多的衣服竟然只卖了三十,一见钟情的力量还真是不可低估,于是,男友立马分手,两人迅速发展,留电话时候小群趁机闻了下小玲的头发,两人之间的感觉是那种真的喜欢才会有的表现,只是靠近一点,都让人快乐。
后来小玲因为吃醋把鱼弄死,这是一种常见的被情感挟持后的幼稚行径,心疼鱼,但这种爱的表现拙稚而可爱。
影片纪实般的拍摄手法与蓝宇有着颇为相似的感觉,加上全部非职业演员的启用,营造出极为真实的情感表现,重复的相亲场景下的对话其实是寄托了主创对价值观的探讨和对同性情感的支持与维护,演员自然的表演也将这些观点表现的平常却有力。
总之,喜欢这两个女孩之间的感觉,自然真心的喜欢,是甜甜的爱情,会二刷,到时再评!
我们大多在无助中生存 ——观《今年夏天》 文/3rdROCK 1、 说来惭愧,我是冲着市场宣传的那句“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故事片”找来《今年夏天》。
对其中“中国第一部”五个字抱有好奇。
另外作为一个也打算拍个长片的人,我想看看导演李玉——她的(和现在俗不可奈的张艺谋先生当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得到威尼斯国际影展艾尔维拉·娜塔莉奖)处女作究竟如何。
去年的好几份刊物都拿《今年夏天》说事。
除了表扬导演,猎奇禁片。
言外之意还是中国性开放。
文化人人士以外的人士也开始关怀一种“特殊”性类群的存在。
特殊两字没有堂皇出现,但大多数报道都带着奇怪的颜色。
看了些同姓恋电影能拉出来的名单就一大串,伪同姓恋电影更是一箩筐。
我个人对特殊题材不挑剔。
如果片子拍不好,照样上板砖。
2、 读者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电影故事。
但我的侧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
我写下去。
换行。
3、 某动物园的大象饲养员小群是个三十岁的女人。
在民间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她被迫去赶一场场矫情无聊的相亲仪式。
可是她其实不喜欢男人。
小时候她哥哥像揍一个男人一样的揍她。
她觉得挺好,以后哥娶什么样的女人,她就娶什么样的。
后来哥死了,哥的愿望成为小群的夙愿。
在失去爱人两年后,小群找到了开小服装店的女人小玲。
两人相爱。
两件事情惊动了逐渐成熟的两人世界。
一是小群的妈妈赶来看女儿,督促小群去找对象。
小群和小玲就不能在自己家里公开缠绵。
与爱人在一起却不能表达爱意在导演纪实拍摄处理下和屋子里的鱼缸一样既可以装入安详还可能预示生命的突变。
另外一件事是,前爱人军军为多警察来小群处避风头。
小群后来才知道,并非如军军所讲,她抢了银行。
军军在和一个警察睡了一觉后,偷了那人的手枪,回家杀了从小就强暴她的父亲。
4、 这部电影让人满意不是它涉及的同姓恋领域。
这只是一个叙述的借口。
下面一段话是导演李玉说的——“我想表达的是女人真正的痛苦和无助……”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导演李玉并非同性恋者却能拍了一部同姓恋电影。
我们大多在无助中生存,差别在于有人得到帮助有人遭到拒绝,遭到拒绝的就得承受痛苦。
在影片中四个女人都展现了各自无助的一面。
小群的无助来自诸多方面,家庭,前爱人和现在的伴侣小玲。
她必须在社会和个人之间找到平衡点。
她在迷离一段时间后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屋子里——即自己的空间里找到幸福的感觉。
良宵苦短,小群没想到,母亲的出现会让自己必须公开“秘密”,军军的出现会导致爱人的猜忌还终要结束她和小玲美好的两人世界。
小玲的无助在于对这段感情的痴情,她把小群当作归属。
从异性男友那里出来后,她把一切都放进小群的世界。
她可以接受小群的亲人(母亲),但不能原谅小群把对自己的感情分享给别人(军军)。
这里就无所谓什么同性还是异性的爱情,只能强调小玲的感情很真。
唯一拒绝她是大概只有影片没有言说的,军军被捕后她和小群的生活。
军军的无助来于为自己的自由复仇后的被法律的报复,她得到了小群的帮助,得于藏身动物园,然而对自由渴望出卖了她的身体,她最终还是被一个和小群相过亲的警察逮捕。
小群母亲的无助来自和丈夫离婚后对幸福失去的信心,她得到在给女儿介绍对象的时候居然给自己找了个老伴,而且得到了双方儿女的同意。
爱听崔健音乐的老太太的影片中唯一的润滑剂。
她不是为了打破沉闷基调,而是为了强化女人在无助面前的一种积极的状态。
如同老太太为了迟暮的爱情改变了着装习惯,如同她从歌曲里听到的真理: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5、 简单的故事,恰如合适的兵器被出身拍纪录片的李玉拿捏在手。
这不是说拍纪录片的导演只适合拍摄朴实的镜头,相反,拍得好纪录片的导演适合做任何种类的电影。
这部电影以朴素的镜头语言,偏暗的影调(几次亮色,比如小群和小玲在鱼缸边,在阳光下小玲回到小群身边,让人在压抑的同时,得到一个饱满的呼吸)。
影片流水似的推动和生活一般无二,导演逃脱了猎奇或卖弄意识的卑鄙群落,只是一个诚实的讲故事者。
使片子在冰冷语气中有了温暖的人性。
6、 好电影。
关于电影以外的花絮就不废话了。
读者可以在网络上找到,那是娱记的工作。
2002年12月31日晚看片 2003年1月1日凌晨文
许多年前看过的 印象非常深刻
太糙了吧。故事讲的也不吸引人。
好多生硬的定格镜头
警察和大象叫那一段挺逗的!
觉得中国人活的比较累,在外面仁义道德样样遵守,到了家还有个最要命的孝。家庭带来的压力柔柔的,拥抱里掺上一点儿眼泪,一下子就把你撂倒了,没什么反驳的余地。虽说时代变得快思想也越来越自由,可有些人事就是没变。里面的男人说希望找个“贤,贵,荡”的妻子,即使是现在这样想的也大有人在。
没看懂。。。
羞涩女同
这个导演有点变态
最鲜活的人物是妈妈,台词非常好。
中国第一部关于两个女性间感情和性关系的故事片。感觉更像纪录片。
初看的时候觉得太糙,爱地莫名,桥段生硬。但想想其实在预算捉襟见肘,只能使用非职业演员和大量固定机位的情况下,能够做到相对完整和有一定态度,已然不易。而且又想想从2001年到现在,20年过去,竟然还没有一部超越今年夏天的大陆les电影,又觉得有点悲凉。
妈妈说:那我就真的不懂了。
我觉得很好看啊。故事很清楚线索也互相关联有意思,有高潮。但是技术性和艺术性一般,前一个是因为中国当时的制影水平,后一个是因为审查制度(看看阿黛尔的床戏)
剧情做作,画面淡定。
看睡了.........我不是文艺档的果然........
还有一半。
第一部女同电影。小时候性方面受过创伤的女人
跟纪录片一样 没意思
英文字幕的挑战。
相比红颜,这片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