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天皇

Emperor,日落真相(台),战争后的天皇,終戦のエンペラー

主演:汤米·李·琼斯,马修·福克斯,初音映莉子,西田敏行,桃井薰,伊武雅刀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日本语言:英语,日语年份:2013

《天皇》剧照

天皇 剧照 NO.1天皇 剧照 NO.2天皇 剧照 NO.3天皇 剧照 NO.4天皇 剧照 NO.5天皇 剧照 NO.6天皇 剧照 NO.13天皇 剧照 NO.14天皇 剧照 NO.15天皇 剧照 NO.16天皇 剧照 NO.17天皇 剧照 NO.18天皇 剧照 NO.19天皇 剧照 NO.20

《天皇》剧情介绍

天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震惊世界的毁灭性打击终结了那场人类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战争。在此之后,菲勒斯将军(马修·福克斯 Matthew Fox 饰)随同麦克阿瑟(汤米·李·琼斯 Tommy Lee Jones 饰)飞抵日本,处理战后事宜。美军先后将29名日本高官指为战犯并予以逮捕,而对天皇裕仁的处理方面却令他们备感棘手。考虑到菲勒斯对日本的熟悉程度,麦克阿瑟命令他在十天之内就裕仁对战局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深知天皇在日本国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稍有不慎便会引起连锁反应。为此菲勒斯慎重以对,尽可能地去理清神化面纱后一个东方男子的人生轨迹。与此同时,他渴望找到曾有过短暂交往的女孩彩(初音映莉子 饰)。 短暂的十天异国之旅,决定一个国家乃至世界命运的重要时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危险妻子暗夜孤院亲·爱美错倒数追魂保镖惊情48小时麻木不仁第一季第二个妈妈明日黎明天罚2霍元甲月夜闪灵掠骨者致敬英雄拉丁美洲金小气家族我的男月嫂第二季劳里尔·高德罗苏醒之夜米娅的夏天狩猎利斧巨人:保罗班扬的愤怒爱情新呼吸米开朗基罗赵氏孤儿来了!张宝利76号恐怖书店:恐惧罐头凤舞天下浴血记者过去的事

《天皇》长篇影评

 1 ) 虛實結合的好萊塢式演繹

天皇是否有罪,對「太上皇」而言只是個不置可否的問題。

他在東京第一大廈第一次和第二次召見費勒斯的時候已經闡明了自己的意圖:建設一個信奉美國價值觀的新日本,甲乙級戰犯自然要審判,至於天皇的有罪判定,則幾乎完全取決于費勒斯本人的調查。

「太上皇」看似是以「作秀/親民者」的形態出場,卻是真正掌握著全體角色命運的人物。

以前述的兩次會見為例,他就在明確傳達了自己意圖的同時,卻把責任作為一塊燙手山芋丟給了費勒斯,如果說這還帶有一絲掩飾的話。

最高司令官宴會那場戲中,某准將勸告費勒斯那一幕則完全是赤裸裸的威脅。

了解麥克阿瑟司令部人事構成的人,八成能猜到某准將究竟影射了誰。

精通體制運作規律的「太上皇」精巧的操縱這些性能各異的「工具」,讓盟軍司令部這部機器按照自己的意志前進。

當事人只要具備中人之資,就能明白自己正被「最高司令官」裹挾而行,但不明就里之下,哪怕身為高級將官也只有聽憑驅策這一條路可走。

實際上,不是天皇或費勒斯,麥克阿瑟才是本片真正的主角。

說到主角費勒斯,正如這篇影評標題所言,他是虛構和真實的混合。

費勒斯本人1918年畢業于西點軍校,隨後一直以情報軍官的職務服務于陸軍。

二戰爆發之初,他作為一名才幹得到承認的中級軍官被派往英軍司令部擔任觀察員,並有直接向總統報告的權力。

轉調至麥克阿瑟麾下後,他又作為心理專家屢有建樹,在同期畢業生中第一個晉升為准將。

正如開頭說的,指派給他的任務,其主旨是為推行美國價值觀鋪路,所以他在情報分析和心理學方面的建樹,才是「太上皇」指派他調查天皇「有罪」與否的主因。

他要在十天內查明的是日本的「民意」,而不是要像律師那樣整理出一套在庭審中經得起推敲的案卷。

基調早已定下,天皇有沒有罪是最無關緊要的,又何來為天皇洗白一說?

劇情的主幹那麼腹黑,對於知道日本在哪裏的觀眾們,天皇是否保留了下來又沒有懸念可言。

所以只能用一個愛情故事來平衡整個故事的結構。

若干個場景中,給予觀眾費勒斯在感情刺激下撰寫了決定天皇命運的報告的錯覺,可惜戀人和跨越國家間敵意的愛情都祇是戲劇性的演繹而已。

也沒有必要多做鋪陳。

作為標題的天皇,在經過美日雙方的默契運作後保留了下來。

後來還給主角費勒斯發了一枚二等瑞寶章。

「太上皇」雖然在發表了老兵不死的演說後黯然隱退,但已經在歷史書上占了很大一個位置。

大家都很開心。

儘管影片結尾搞得很沈重:一干人等或撤職,降級,或者絞刑,監禁,但這確實是如假包換的大團圓結局。

 2 ) 这个点一个对于天皇评价可能还算客观

很多人说这个电影是洗白的作品,我觉得未必是,看完再回顾一下历史,好像差不多。

全电影回避了天皇在对外发起进攻的时候所处的角色,实际上天皇对于整个局势真正可能处于的一个位置就是听之任之,无能为力却也乐享启成,毕竟他自己也就是一个公章的效果。

所有战犯头子在为天皇开脱的时候均没有说天皇如何反对战争,只是说他是极力的结束战争。

天皇关心的实际上是他自己,在战争前期到后期一直想努力把自己撇清。

最后美国人不是因为天皇没有罪行不处罚他,而是为了政治。

最最后说一句,有了信仰的民族才能为其他人尊重。

 3 ) 这里的角度也许更好理解

一些观点:对于古代人而言,战争与罪行无关, 只是一场输家要赔上性命,赢家获得天下的赌局;近现代战争中那种几乎灭绝文明的武力唤醒了西方人的良知;将战争视为一种罪行,体现了文明的进步;公正的审判是惩罚罪行、化解仇恨、防止惨剧再次发生最有效的方式;一场不彻底、不公正的审判可能会平缓一时的愤怒,但是带来的确实更大的扭曲,也许是十年,也许是三十年。

一些事实:远东军事法庭共计审判了28名战犯;从1945年8月至1947年5月,中国国民政府共逮捕日本战犯2357名。

经南京和上海、北平、汉口、广州、沈阳、徐州、济南、太原、台北等10处军事法庭的分别审讯。

其中谷寿夫、田中军吉、向井敏明、野田毅、川岛芳子等149名罪大恶极的战犯被国民政府依法判处死刑。

696名日本战犯被国民政府检察机关起诉判刑,400多名日本战犯被判处无期徒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开始接手国民党政府所处置的日本战犯。

另外新中国还接收了从苏联引渡回国的战犯。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对于日本战犯要以“感化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因而所有被国民政府判刑的战犯暂时获得特赦。

1956年,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对关押的1000余名日本战犯进行审判,无一人被判处死刑。

8名战犯分别被判处8-18年有期徒刑。

1956年6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在押日本战犯上中正高、大矢正春、川田敏夫等335人,宣布免予起诉并释放。

1964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将所有战犯释放回国。

一些摘录每人每一条罪行就够判死刑了首次开庭以后,就由两个审判庭分别审理各主犯了。

开始时每个被告的罪行列得很多,平均每人可以写100条,十个主犯集中起来有7000条,但是在准备起诉的过程中,逐渐把他们的罪行减少了条数,压缩在每人平均10条,到我们审判时又加以压缩,每人只剩了3至5条,其实他们的问题不在条数多少,每人有一条就够判死刑了。

如【】,最主要一条就是改朝换代,阴谋夺权,推翻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他们自己的反动统治,这一条就可以杀他们的头了。

第二条是他们迫害大批干部,其中许多人被迫害致死,这个数目本来很大,后来我们就将间接被他们迫害的数字都勾掉,只提直接受他们迫害的。

第三条是他们侵犯人身自由、进行诬告陷害等等。

再如【】的主要罪行是进行反革命宣传。

他从1965年批判《海瑞罢官》起,就在制造反革命舆论,以后接着批“三家村”,批陶铸的两本书,批悼念【】的所谓“【】”,证明他早就是个反革命吹鼓手和蛊惑者。

这样,他们每个人的罪行不超过五条,就很大了。

在如何判刑的问题上,是经过不少争论的,轻判、重判和不轻不重的判法都有。

当时全国到处都是一片喊杀声,这对我们也是一种压力。

在全体审判员会议时,关于首犯杀不杀的问题,经过多次反复讨论,老是定不下来,最后提交到中央政治局去讨论,我也去参加了。

政治局多数同志提出判“死缓”,即判处死刑,但暂不执行,这在法律上是允许的。

开始讨论时江华同志说,根据法律应该判处他们死刑,但是为了照顾国际影响,可以判为“死缓”。

我在他发言后接着讲,赞成江院长意见,我说我们都是【】进行反革命活动时期的当事人,曾经亲身受到他们的迫害,正因此,我们要克服可能有的感情作用,要更加冷静客观地来处理这件事,要经得起后代人的检验,我认为将来人们会承认我们现在这样判是正确的。

我们充分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后很快得到了各审判员的支持,最后又得到了中央的同意,即将【】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别的主犯则分别判以无期或有期徒刑。

王洪文主要因为他还年轻,他自己就曾说过,十年以后再看分晓,对他判轻了可能还会出来起作用,此外他的地位也最高,罪行及影响仅次于【】和【】,所以将他判为无期徒刑。

【】本来也应该重判,后来考虑到他搞的宣传活动,许多都是上面指示了叫他办的,对他判重了就不大公道了,所以判了20年徒刑。

黄、吴、李、邱等人,1971年9月就被抓起来了,被关已近十年,【】被关得更早,他的年龄也很老了;江腾蛟则是最早主动交代的,一直态度较好,只是他的罪行是谋害【】,太轻了人民通不过,所以分别判了16、17到18年的有期徒刑。

一些感想:犹抱琵琶半遮面,穿着枷锁地舞蹈总是让人觉得恼火,难受。

 4 ) 行恶这的角度

是一部超越民族与民族间的影片。

影片站在人类面对战争的角度上去诠释,某一方胜了,可全人类输了。

如果我是一名日本人,为自己民族流的眼泪会让我忘记战争是自己发动。

如果能以这角度拍摄一部德国二战后的影片,想必盟友国会引起轩然大波。

日本国土未经历真正战争,政权也未被真正瓦解,反有受害国的意味。

当然,战争无论是对侵略国还是自卫国,战胜国还是失败国都会承受巨大的灾难。

但就像一个杀人犯,他可能是个孝子,但毕竟还是犯了恶行。

 5 ) 我见过的最无耻的洗白

这片最关键,最无耻的洗白逻辑,就是反复强调:天皇是结束战争的人,所以天皇是爱好和平的人,所以不该受到清算。

等于说:B以为自己能打赢,就先动手要打死A,结果A太过强壮,B反被A暴揍,B眼看自己就要被A抽死了,大喊:“A爸爸,饶命”,A便饶了B。

结果最后B反说自己是和平主义者,是爱好和平的。。。

理由就是自己先喊“A爸爸,饶命”的,,所以自己才是结束这场打斗的人。

当真是我见过的最无耻的洗白啊!

 6 ) 黑与白?

因为看了《太阳帝国》,对美国拍摄的日本视角电影都心有余悸,尤其是这种战后题材的,因为西方人对日本的好感混杂在抗战背景会出现许多让国人愤怒的言论。

得知美国又出了一部《天皇》后,我也迫不及待地点了个想看,想看完之后来骂。

看完之后一查才知道,导演是英国人,还不是美帝的人。

LOST的美国大兵Matthew Fox出演男一号菲勒斯将军,一口现代美语让我感觉与40年代格格不入,倒是他细腻的表情出演这样一个深陷情海的异国人士十分适合。

Tom Lee Jones演的麦克阿瑟将军很有范,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戏份并不多,只有最后与天皇会面多少有点看头。

故事用了双线的形式,可惜两条线均流于形式,显得有点浅薄。

与Aya的戏份对主线剧情几乎没有推进作用,倒是把菲勒斯将军这一Jap lover的形象刻画的很饱满。

最主要的调查部分,也只是蜻蜓点水,并无深入的探索,好像触发savepoint一般推动剧情。

在飞机上,面对麦克阿瑟表示对下机后是否安全的怀疑,菲勒斯说,天皇下令国民“承受无法忍受的痛楚”,同时他对日本国民队天皇的忠诚丝毫不怀疑。

在这里我就呵呵了,数不胜数的史实说明了有不少日军在投降后依旧进行毫无人性的屠戮。

当然,这也应证了菲勒斯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日粉。

从电影一开始,菲勒斯就表达了对广岛核爆的不安,毕竟作为“施暴者”,有这样的歉疚也是正常的。

随后拍到菲勒斯只身一人来到拉面馆,旁桌顾客、甚至面馆女主人对他的敌视,菲勒斯那忧郁的颜色很难不让人回想起Lost,太像了。。。

然后到了本片第二个触发我G点的地方,拜访近卫文麿,前日本首相。

导演借近卫文麿的嘴说出了两句名言,第一句是“这不是判断黑与白的问题”。

真的不是黑与白的问题吗?

作为日本的邻国,我们清楚这一个菊与刀的国度的矛盾性,我们也清楚天子作为世袭者对自身、当下命运的无力。

但为什么这不是黑与白的问题呢?

就因为没有确切证据?

就因为天皇亲手终结了战争?

用这种模糊的说法恰恰隐藏了本片的核心:天皇是否有罪。

也许民族性会干扰对这问题的看法,但毫无疑问,从人类角度来看,各族都是平等对待,无论你们民族有什么乱七八糟的问题,触犯了战争法就应该得到制裁。

而不是用隐晦的黑与白来混淆视听。

第二句更是让我呵呵,“我们的确侵占了中国,但英国、葡萄牙不是早于我们吗?

我们的确侵占了新加坡、马来西亚,但是从英国人手中夺来的。

我们没有从菲律宾人手中夺来菲律宾,是从美国人手中,而美国人是从西班牙夺来的etc”。

近卫文麿洋洋洒洒地说完上面的话,菲勒斯将军又一次Jack上身,回答说:我不用你来给我上历史课。

这种强盗逻辑的话语居然能让菲勒斯无言以对,正正反映了导演的思想:战争当中没有谁是正确的。

的确,日军残暴,美国人不也扔了原子弹麽?

正是这种恰似反战的思想,也进一步为天皇洗地。

既然英国也曾侵略过中国,那凭什么定天皇罪呢?

用这种理论来为天皇洗地,我表示深深不服。

导演用这种强盗的反战逻辑混搭日本“黑与白”特色组合成了组合拳,将混淆视听进行到底。

接下来菲勒斯被发现操控轰炸地点来保护情人,这一严重违反军纪的行为被麦克阿瑟将军一笔勾销了,考虑到保护天皇的成就,这倒是可以理解。

接下来是高潮,由于无法找到确切证据,菲勒斯报告给麦克阿瑟的居然是毫无理据的个人推论。

连麦克阿瑟都为此感到不解,仅仅凭借个人的推断来做这一个决定吗?

电影给出的解释显然无法自圆,仅是一再强调天皇在停战中的作用。

其中包含着一股美国大兵的“I gotta go”的爽朗与无脑。

然后是片尾天皇对麦克阿瑟说的那席话。

有人看了觉得感动,或许真实的天皇确是那样的人物,但无论个体对罪责是否有愧疚,都与最初犯下的罪行毫无关系。

作为反人类的战争罪,更不是心怀歉疚就能减缓判刑的。

我无意探讨天皇是否应当定罪,我认为这是政治上的博弈,事实也证明这一做法对日本战后安稳重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反感的是电影里的这种思想,用一个Jap lover来把政治博弈隐藏成个人定论。

世事往往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对于天皇也不是你我这种平民像他死就能死的。

但用这种看似人性化的手法来回放那段往事,我只看到了洗地,还不如像纪录片那样简单了当的讲述有关苏俄、日本多方的政治博弈,也让麦克阿瑟大大减分。

人们常常说勿忘历史,却总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时候模糊了自己的历史观,慢慢地随波逐流。

补充说一下,写这些是想吐槽美国人,没想到回复全部都在讲日本人。

如同一位网友所说,日本人现在怎么想怎么做,我们又能干些什么呢?

就算他们不知大屠杀的事,我个人干干嘛还是干嘛,喜欢看动漫,看J联赛,毫无影响。

对于纠结日本的讨论其实毫无意义,因为国人自己对于这些问题都没得到统一意见。

上网搜到一篇文章,http://www.aisixiang.com/data/8534.html,章益国:也谈《菊与刀》,大概表达了我的思想。

又到一年八月十五,感觉这些年来我们一点都没变。

人家说日本篡改教科书,就会有国人跳出来说“你不看看我们的教科书是什么样子?

”。

这都不算啥,我看过最奇葩的是“别老说南京大屠杀了,也不想想成吉思汗远征时屠杀了多少人”。

理性得可怕。

 7 ) 裕仁的救赎--观米国电影《天皇》

在网上看见这部电影的资源时,演员TommyLeeJones的名字是吸引我下载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在《亡命天涯》中的表演在我看来很是不错)。

彼时我还不知道他在片中演的是麦克阿瑟,而且其实是个配角,虽然电影海报中他的形象在正当中,而且高大威猛。

由于网上资源里附带的影片介绍比较狗血:“二战即将结束,马克·福克斯饰演的米军军官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

在麦克阿瑟将军(汤米·李·琼斯饰演)的开导下,他决定到战败的日本去,寻找他学生时代的情人Aya。

”(更为狗血的是,居然有电影网站将本片列为“爱情片”),因此,虽然早就下载了这部电影,但一直没有太大的动力去看它。

直到昨天。

坦白地讲,我基本上是带着愤怒和鄙夷的情绪看完这部电影的,特别是观影之前由于影片简介的误导,我对影片内容基本是往风马牛不相及的方向去想像的。

本片的英文名为《TheEmperor》,似乎是改自某位日本作者的作品《陛下的救赎》,其主要内容其实为麦克阿瑟的助理费勒斯准将陪同前者前去占领战败的日本,并在前者的命令下“调查”裕仁天皇在战争中的责任。

本片的英文名没有用更具专有性的词mikado或tenno(这两个词应该都是从日语中借用过来的,隐喻了天皇的所谓“神性”),而是用了个比较中性的emperor,本身就值得玩味。

麦克阿瑟进驻日本之后,接到米国国内的要求,必须在十天内调查清楚裕仁天皇在战争中的责任。

于是他委派自己的直接下属费勒斯准将去完成此事,原因似乎是,费勒斯准将在他眼中是个知日派。

影片中关于费勒斯准将为何是个知日派描述得并不清楚(可能是篇幅所限),似乎仅仅是因为他曾泡过一个日本妞(他对于日本妞的回忆是本片的支线,可能因为如此,才会有网站将本片列为“爱情电影”),而且在日本妞(及其身为日本高级军官的叔父)的帮助下,完成了一篇关于日本士兵精神状态的论文。

可是费勒斯本人的日语似乎并不到可以和人沟通的地步,整个调查过程还需要个日本翻译。

卖糕的!

这样的人也算知日派?!

在本片的一开始,影片的倾向性就已经非常明显(也许是因为剧本原著者是日本人):麦克阿瑟到达日本的时候,有29名甲级战犯,裕仁不在其列,而且还好端端地生活在卫兵保护的皇宫里,即使米国占领军也不敢带武器硬闯。

然后,麦克阿瑟接到国内的指令,十天内(这本身就是个笑话。

彼时美国还未完全掌控日本局势,如何能在十天内完成这样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当然了,米国喜欢玩的就是MissionImpossible)调查清楚裕仁的战争责任。

由于彼时还是占领初期,费勒斯无法顺利找到他认为的证人,于是只能通过不停地使用一个“威胁”诱使那些躲藏起来的证人出来“录口供”:如果你不出来说清楚你所知道的,你将为天皇被绞死负责。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极端愤怒便蓬勃而出:尼玛,这样引诱出来的证词可信才TMD怪了!!!

于是,我们看见费勒斯顺利地收集到了关押中的东条英机给的信息(近卫文麿的名字),然后顺利见到了前首相近卫文麿,在一番古怪的对话后,又陆续获得了两个人的名字:副首相关谷镇三郎和内大臣木户幸一。

随后是两个戏剧性的场面:费勒斯不带武器,“单刀赴会硬闯皇宫”(唯一的“武器”是麦克阿瑟的一纸命令),见到了关谷;然后是本来躲避不见的木户主动在费勒斯“准备”(我说“准备”是有原因的,因为在这一场景里,费勒斯说了句很关键的话:“我给不了麦克阿瑟想要的奇迹。

”很清楚,调查的目的不是厘清裕仁的责任,而是如何开脱他的责任)汇报“天皇应负战争责任”的前夜,找到费勒斯,向其描述了“天皇如何在内阁会议上介绍盟军的条件而强硬派又是如何准备政变挫败这一企图的”,由此,费勒斯得出结论:裕仁即使在发动战争中负有责任(而在他看来,要调查清楚这一责任,也许需要千年),但肯定是在裕仁的愿望和努力下,日本愿意投降(虽然在日本人嘴里永远都是终战,因为即使是在裕仁的终战广播里也并未用到“投降”一词)。

好吧,这就是米国人的逻辑,要为裕仁开脱的逻辑。

看到这里,我更是出离的愤怒了。

从一开始,这个所谓调查就是预设前提的,即尽量开脱裕仁的责任,因为,在一大堆米国知日派(及非知日派如麦克阿瑟甚至包括远在重洋之外的杜鲁门的)眼里,天皇是神道日本的最高领袖,如果裕仁被判负有战争责任甚至因此被绞死,那么米国对日本的占领将岌岌可危,也许面临四处暴动的局面,这将使第一要务“重建日本”无法实现。

自然而然,无法重建日本,也无法有效地对抗红色苏联和红色中国,以及应对即将来到的冷战。

至于正义?

哪有什么正义?

本片从头到尾并未提到其它盟国在击败日本中的贡献(尤其是牺牲了千万人的中国,尤其是独自抗日了四年(从1937算起)的中国,尤其是独自抗日中还被米国出卖(前四年米国还在不停地卖各种战略物资给日本)的中国),更不要说,费勒斯的一席话:我们需要查清楚裕仁天皇在太平洋战争中是否负有战争责任。

尼玛!!!

原来只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战争责任,只是对米国的战争责任!!

至于侵华的战争责任,似乎不在调查之列。

于是,得到解脱的费勒斯提交报告给麦克阿瑟(两人在对报告进行讨论时,倒是心领神会),具体的结论是啥不知道,具体的结果很清楚:裕仁安稳地终老于皇宫,实现了他的“救赎”,虽然低身下气地去拜访了下麦克阿瑟,并且留下了世人皆知的那张照片。

至于费勒斯,带着“心爱的女人九泉之下也会欣慰”的心安理得,和他的日本翻译喝酒去了。

这也是一个暗喻:米国人虽然和日本人曾为对手,但惺惺相惜,不打不成交,打完以后还是朋友,而且是穿一条裤子的朋友。

穿到现在。

中国人怎么想?

米国人和日本人对此不太关心。

好自为之吧。

 8 ) 麦天皇是要载入日本史册的皇中皇,哈哈

怎么看这部片?

想看看老美怎么羞辱天皇,结果非常克制,双方(不是一家人,一进一家门。

战争犯和战争贩)都很文明。

现实很侮辱,麦走的时候,天皇都哭着喊别走。

麦帅,来到日本,任务不轻呀:10天内决定天皇生死,要战争还是和平?

获取信任,提防起义,解决饥饿,重建经济,改造灵魂,美日亲善。

他都做起来了,史称 麦天皇。

男主和翻译一起喝酒,因为都丧妻呀。

都不让飞机炸学校了,恋人怎么还是炸死了,囧。

不要发动战争,容易狂热,会被反噬。

战后重建很难,几代人的努力。

究竟解放了日本的什么,方方面面吧。

重建想象力,日漫爆火。

重建经济,战后奇迹,发抗美援朝的战争财。

日本曾募集1825岁女性为美国占领军提供免费性服务。

1945/8/15,日本宣布投降。

18日,内务省就密电通知各地警察机构,为占领军筹备“慰安设施”。

筹建机构为RAA,每名日本女性每天“接待”1560名美军,直到美军性病激增而下令取缔。

 9 ) 假如裕仁走上绞刑架

1945年的8月,日本投降,美军占领日本。

在麦克阿瑟将军带领的美国占领军的治理之下,日本脱胎换骨,迅速从战争的失败中恢复过来,走上了现代民主国家之路。

美国影片《天皇》,叙述的即是这段历史。

影片围绕着界定裕仁在战争中的作用,来探讨天皇制度的存废,以及战后日本应如何重建政治体制。

这是一个不错的题材,也是历史的关键节点,背景足够宏大,且细节很丰富,又有着秘辛内幕,应该是个抓人眼球的影片。

可惜,电影拍得懒洋洋,显得有气无力。

整个故事叙述得很不吸引人,电影中加上的一条爱情副线显得非常多余。

虽然电影不好看,不过倒让我有了一个恶毒的想法:假如当初美军将裕仁天皇送上绞刑架,那又会怎么样?

日本战后的历史甚或世界的历史会改写吗?

差不多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有这样的判断,麦克阿瑟将军不追究裕仁的战争罪责,并继续保留了天皇制度,这个决定是相当英明的,它确定了日本战后的平稳过渡,让日本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此部电影更是对此进行了大肆的渲染,并将裕仁的形象拔高,认为他最终阻止了军队决一死战,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无疑,天皇制度的保留,对于日本来说,应该是最佳选择。

日本后来的发展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战后,日本未经过大的政治动荡,很平衡地进行了过渡,让日本能够迅速地从战败中恢复过来。

这是其一。

最重要的是,对于裕仁的免责,实际是从法理上,对于整个日本国家的免责。

裕仁作为国家元首,未被定为战犯,而是将挑起战争的责任,归罪为所谓的军国主义者的擅自妄为。

日本作为战败国应负的责任消失了,只是几个军人政客承担了全部的责任。

他们虽被处以绞刑,却被全体国民视为自我牺牲的英雄。

所以靖国神社一直到战后几十年,仍然成为一个让各方纠缠不休的问题。

日本在战后并非如德国那样被多国占领,而是由美国独家占领,通过麦克阿瑟的众多努力,日本迅速地转型,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当然,民主成为日本政治的基石,对于全球特别是周边国家来说,确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在短时期内消除了威胁。

但日本战后未经深刻反省,也未经历如战败后德国那样的苦境,政治上立即走上常轨,经济上也迅速起飞,也让其国民未能意识到国家及人民在战争中应承担的责任,反倒认为挑起一场错误的战争,对于国家与民众来说,并不会有多少损失。

美国战后为何不杀裕仁,电影《天皇》中也做了很多的描述。

本来,从美国本土的政治家及外交家的角度看,让裕仁成为战犯是理所当然的,就如德国战后对于纳粹战犯的审判一样。

这样也能迅速地确立美国在日本的地位,让日本尽快走上民主之路。

但麦克阿瑟将军接受了周边谋士的看法,认为日本是个独特的国家,有着自己悠久文化及传统,天皇制度即是这个文化及传统的核心。

如果除掉天皇,会让日本动荡不已,引起日本人对于西方及美国的仇视,导致美军占领的失败。

电影中的主角菲勒斯将军就是如此看法,而整部电影的故事,就是他通过对日本日本政客及军人的调查,来证实这一点。

其实,从电影的叙述来看,这种调查的过程是不必要的,因为在调查之前,结论就早已做出了。

菲勒斯将军是个日本通,当然也是个日本文化的崇拜者。

他在日本呆过许多年,并有一个日本女友。

为了这个离散的女友,他甚至利用手中的职权,让美军的轰炸机绕过了女友所在的城市。

他一直认为,日本是个独特的国家,美国这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对日本这个有着二千年历史的国家,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尊重态度。

不能用美国这种没有历史没有文化国家的观点,去看待日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

从电影看,他的调查亦是感情从事。

他到日本来的目的,似乎就只是为了寻找女友的下落。

当他在酒馆里被退伍日本兵欺负之后,他写下自己的报告,认为天皇是战争的罪人。

不过,当天皇的亲信向他讲述关于暗杀天皇的天方夜谭的故事时,他又立即判定天皇是终止战争的伟人,并会对战后日本的稳定做出贡献。

当麦克阿瑟将军准备面见裕仁时,菲勒斯竟然听从日方提出的条件,向麦克阿瑟表达了关于双方会面的种种禁忌,如不能直视天皇的眼睛,不能与天皇握手,等等,因为日本是个独特的文化,这是他们的规矩,而美国也必须遵守这种规矩。

在菲勒斯的眼里,日本并非作为战败国,而天皇更不是战犯,他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必须给予他必要的尊敬。

好在麦克阿瑟将军是个老江湖,手段老辣,对于这些条件不置可否,但在具体见面时,则毫不在意地去破坏掉种种禁忌,让这些无理的要求流于空谈。

但麦氏最终还是同意了菲勒斯的意见,未将裕仁定为战犯,并保留了天皇制度。

从他的角度来说,这是保持日本平稳的最佳办法,也是他作为日本美国占领军司令的最好选择。

日本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麦克阿瑟是个老道的政治家。

但裕仁真的就杀不得吗?

天皇制度就真的无法废除吗?

日本文化就真的那么独特,日本的历史就真的只有那么一种写法吗?

当然,历史无法假设,但历史的潮流却是存在的。

真实发生的历史,并非就是最为合理的历史。

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有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果,就认为当时其他的选择就是一种坏的选择。

如果麦克阿瑟真的将裕仁当成战犯,整个世界的历史也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日本同样也不会陷于动荡之中,也一定会走上民主之路。

这是一种历史的潮流,也是历史的必然。

也许日本的转型没有这么的顺利,也许日本的崛起也不会这么快。

预言裕仁走上绞刑架,就会激起日本人的的反抗之心,会让局面变得难以控制的想法,只是想当然耳。

德国就是例子,清算了罪行,让国民明确了责任,反而能放下历史的包袱,轻松地前行。

将裕仁送上绞刑架,历史依然还是按照其既有的轨道运行,日本也许会有些波澜,但却不会改变现有的状态。

日本则相反,罪行未得到清算,国民应负的责任亦未得以明确,所以,对于战争的历史,日本国民并未有深刻的反省,反是倍觉委屈,认为自己才是战争的受害者。

对于战争的罪犯,不是怀着鄙夷之心,而是感恩戴德地供奉起来。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视频,是一个德国游客见到日本人在靖国神社的作为之后,愤而责问,说如果在德国这样做是犯罪。

结果竟遭到在场日本人的围攻。

对于当时战犯的不同处理方法,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也决定着两国民众不同的心态。

不能不说,麦克阿瑟当时的决定,让当时复杂的局势变得简单一些,但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历史尾巴,到如今还让周围各国,卷入到这种争论不休之中。

日本文化既不独特,更不特殊,它只是世界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遵循人类社会共通的原则,是它的责任,也是世界各个不同文化与民族的共同责任。

对于战犯的追究,在德国可以实行的,在日本也一样可以,不能因为它是所谓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国度,就能够以其特殊性,来抗拒普通的规矩。

更不能因为所谓的为了所谓的稳定,而将本来是罪犯的人奉为神明,依然享受元首的荣光。

裕仁不上绞刑架,实际上是给日本国民一个强烈的信号,日本本身是没有战争责任的,日本的领袖及政府也没有,有罪的只是几个军人,日本也是受害者。

因此,那几个被吊死的战犯,就能安居神社的祀位上,享受着日本国民不绝于缕的香火了。

 10 ) 电影虽然只是一个侧面,但是它是一扇窗子

刚刚看了彼得·韦柏 导演的《天皇 Emperor》,在看之前很多人对这部影片的评论都很低,甚至有些人说:看到这电影名字就是烂片。

看完之后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比较深刻的,尤其是最后“我希望惩罚让我一人承担,而不是整个日本 ”英语不流畅的裕仁,字字生硬的说出这话时,麦克阿瑟也哭了。

我也有些感动。

这部电影里面有些反共题材,虽然是反苏共而且是几句话,但是也注定了这么一部电影可能是不能上映的。

其次,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是天皇裕仁没有被判成战犯是因为美国要操控日本,实际上更深刻的一些东西是我们所不知的。

电影虽然只是一个侧面,但是它是一扇窗子,认识那个时代,也需要这样的电影。

《天皇》短评

豆瓣评论超少,严重怀疑大量影评被豆瓣雪藏。片子还是很好看的,但男女爱情有些违和。

6分钟前
  • 身后的足迹
  • 推荐

老美对待历史还算有点良心,里面副首相的那段话句句切要害

7分钟前
  • 香蕉浣熊
  • 还行

http://dajia.qq.com/blog/308463124486656?pgv_ref=aio2012&ptlang=2052虎头蛇尾,可惜快结尾还要来这么一出,无从考证滴二人密谈,却要拿来明显在美化一番这位倭皇……战后滴霓虹民主,实在也不同于西洋,不过是天真米国人滴一厢情愿,可以说东亚社会至今尚未形成真正理性民主滴土壤……

10分钟前
  • robin & cabin
  • 还行

从此日本天皇走下神坛。

13分钟前
  • 带把少女嘤嘤🌈
  • 力荐

美日一家亲

18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较差

马修一边为日本天皇做无罪辩护,一边寻找旧情人,工作生活两不误,最好还落得个好名声,做人就应该这样游刃有余。要不是老美一直在刻意淡化历史,漂白日本头头,我应该会喜欢这片,可惜美帝的大国主义让人反感,总打着和平旗帜自作多情。

23分钟前
  • 坐上一台时光机
  • 还行

大片

25分钟前
  • 程小挑
  • 推荐

日本人的逻辑就是天皇第一,征服者第二。

28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感想不多。。

32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较差

个人比较喜欢的题材。日本是一个很顽强的民族啊。

36分钟前
  • 哆啦哆啦
  • 推荐

大历史与小恋情,扭捏的结合。

37分钟前
  • 北极光
  • 较差

美国人眼中的日本二战,战争开始时间都是以珍珠港事件开始算的,对中国的侵略在他们眼里都不是个事儿。如果天皇被送上绞架,相信今天的亚洲会美好!

40分钟前
  • 猩猩点灯
  • 较差

剧情太平淡,感情线太鸡肋,天皇这个名字很大噱头的嫌疑

45分钟前
  • Dさん
  • 较差

在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中国大阅兵当天看这个剧并且没有捶胸顿足的憎恶这个剧,是不是会被人大骂民族叛徒?哦对了,老子不在乎二逼的意见。老子很喜欢。反战不是反日。但要不去混淆这两个东西是需要智商的。

49分钟前
  • 红叶飘零
  • 推荐

战争责任如何清算,对天皇该不该追责,不仅关系战后日本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东亚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麦帅的历史性抉择,绝对有其充分理由,既是占领的需要,也是冷战反共的需要。不可简单把日本和德国比较,不能否认日本文化、宗教和历史观的独特性。

52分钟前
  • owl
  • 推荐

这个电影要讲啥?

57分钟前
  • 豆芽
  • 较差

倭寇跪下!

59分钟前
  • 她与黑猫
  • 较差

每段历史记忆背后都有个悲情的爱情故事

1小时前
  • ron
  • 推荐

原来天皇当时被当枪使了

1小时前
  • 徐友惟
  • 力荐

很不错的历史片 就是爱情戏份有点鸡肋

1小时前
  • 衣橱里的怪兽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