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斯巴达300勇士

300,300壮士:斯巴达的逆袭(台),战狼300(港),300斯巴达勇士,三百勇士

主演:杰拉德·巴特勒,琳娜·海蒂,多米尼克·韦斯特,大卫·文翰,文森特·里根,迈克尔·法斯宾德,汤姆·威斯多姆,安德鲁·普利文,安德鲁·蒂曼,罗德里戈·桑托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斯巴达300勇士》剧照

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1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2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3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4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5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6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13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14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15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16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17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18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19斯巴达300勇士 剧照 NO.20

《斯巴达300勇士》剧情介绍

斯巴达300勇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电影描述了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之一:温泉关之战。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罗德里格•桑托罗 Rodrigo Santoro 饰)亲率30万大军征战希腊。希腊各个城邦迅速派出军队结成了联军,准备抵御波斯军队的入侵。 防线的最前线设在希腊的温泉关,此处由斯巴达 城的国王列奥尼达(杰拉德•巴特勒 Gerard Butler 饰)率领本城300精兵和联军4000余人镇守。由于叛徒的出卖,希腊军队被波斯军队抄到了身后形成围剿之势。列奥尼达为了保存联军实力,让联军首先撤退,自己率领300精兵死守温泉关断后。 数以十万波斯大军浩浩汤汤蜂拥而至,自知必死的斯巴达士兵反而士气高涨,在战斗中爆发出惊人的战力。整个战争整整持续了2天,最后列奥尼达和他的300精兵全部阵亡,而波斯军队则损失了20000多士兵,薛西斯一世的两个兄弟也在此役中战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东京七姐妹:我们化作青空野梨树命运交响曲山林喋血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福鼠送吉你带着我十万吨情缘抢钱大作战近距离恋爱飞天小女警2016第二季狩猎季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2冰雨火尼伯龙根的指环小菜一碟她/她第一季巨大的惊喜石头剪刀布无声的旅行别无选择十三条命求助!我把父母变小了木偶惊魂看不见女演员大作战30禁这是30岁未满禁谈的恋爱是非英雄再见再见地狱公使第一季

《斯巴达300勇士》长篇影评

 1 ) [电影] 《300》:爽过之后投出反对票!

快感总是集中爆发,稍纵即逝,然后逐渐奄奄一息,最有趣的反倒是那些借题发挥的舆论,他们在这场因为人民享受视觉盛宴而掀起的轩然大波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300》这种电影,注定要遭到群殴,特别是会遭到“以捍卫电影艺术尊严为己任”的评论界群殴,这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刚刚涌出IMAX影院的观众们,带着满脸亢奋的赤潮,疯狂跑到IMDB去给它打个满分(什么电影能打满分?

)。

但这两种貌似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骨子里是一码事儿——观众注定是要被快感左右的,这毫无疑问,理所应当;专家们也确实有必要在各种集体性的狂热面前保持职业的冷静,但这一次未免冷静过了头。

从电影欣赏的角度看,如果不去电影院,《300》所能带来的视听快感势必大打折扣。

其所谓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电影美学上的创新试验,就像弗兰克·米勒的另一部改编作品《罪恶之城》,它属于视觉系电影,最惊人的部分是对电影形式感的大胆探索,而且这一优势显然覆盖了其所有天然的缺陷:空洞的主题、浅薄的基调、可疑的立场、血腥的场景,故事基本没脑子……但观众花钱买票,毕竟不是来看《公民凯恩》的。

最终,观众们流感式的狂热会逐渐消退,而专家们“力挽狂澜”的企图也将被过期刊物和报纸冷冻变成故纸,倒是那一场借机生事的政治风波,不但充分反映了伊朗政府拥有着善于把握时势的机智,同时也绝不缺乏和大美国主义单挑的勇气——热门电影和热门政治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态势和走向,这也许是个反讽?

如今,处境微妙的伊朗内贾德政府极其幕僚,看上去反倒像那历史传奇中300个视死如归的勇士了。

现实真是个大笑话。

《300》不同于梅尔·吉普森的《受难》,虽然它掀起了与后者不相上下的舆论飓风,《300》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颠覆,无论是在意识形态上或者电影的综合价值上。

虽然因为伊朗政府的意外抗议,它的话题性似乎在电影之外亦有所延展,但其本身其实并不具备任何革命意义,单就娱乐性来讲,它也基本无法和《骇客帝国》这样的前卫电影相提并论,尤其剧情,简直不值得推敲。

这么说,并不表示它就不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电影,它MTV风格的画面,它骇人听闻的造型,甚至它煽情的重金属配乐和比比皆是的希腊化语录体的精辟台词,都充满了针对观众感官和情绪的挑逗与挑衅,面对这一切你不可能无动于衷,但热血沸腾之后你基本毫无所得,就像吃了一顿令人胆战心惊的超爽麻辣火锅,口腹之欲的满足,隔夜便被消化殆尽。

这正是大多数商业电影的带劲和无聊之处,它们只是消费品,吃的时候很过瘾,但吃完还想吃。

然而,这样的电影还是值得警惕(但不是挖苦),它实际上并不意味着现代电影品质的进步,恰恰相反,它代表了商业电影的某种危险倾向,即形式大于内容亦可获得巨额回报,而艺术质量的大滑坡则可熟视无睹?

况且它极度崇尚暴力的美学取向,又或者冷静地虐杀战俘等等情节,怎么看怎么和电影的法西斯美学脱不了干系。

但这里,对此不再过度阐释。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ey

 2 ) 以勇士的荣耀死去

看完这个片子之后,没有匆匆写下评论,因为自己也处于矛盾之中,内心惴惴不安。

我开始翻阅别人写的影评,发现多数人持否定票,觉得300斯巴达人无非是300个肉饼,挡箭牌。

死了就死了,甚至有点傻。

是的,现在的主流思想就是如此,自由主义之风泛滥,个人价值被提的至高无上。

而在古代,可不这样。

有的人翻阅了史书,对这部片子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质疑,是挺较真的,毕竟导演只是想通过自己的视角把这场著名的战役呈现给大家,何必那么追求细节,导演是想刻画人物心理和战争宏大场面,宣扬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

还看到了科普文章,萦绕着迷雾的历史真相,真如史书记载吗?

还记得波斯王在片中说:“我会杀尽你们所有人,我会把史学家的嘴撕烂,把舌头拔出来,我会找到并烧掉所有史书记载,你们休想为荣耀而战”。

而国王在得知被叛徒出卖,失败将要来临的时候,立即派出一名独眼的壮士回国,为了保留故事,记录战争的惨烈,也为这300勇士正名。

说来说去,他们把故事、芳名看的比生命重要百倍的,所以他们无所畏惧,反而渴望折戟沙场。

中国有句名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若不是辛弃疾的诗句流传至今,即使你到了玉门关,能感受到战场的硝烟吗?

总结来说,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我所奋斗的和牺牲的包括我的生命,都是为了留在史书上为后人所咏赞?

 3 ) 观影后感

这是一部诠释暴力美学的影片。

影片的受众应该是广泛的,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能在里面找到满足。

整场都是白花花的壮男小鲜肉,晃的人眼睛都快花了。

恰到好处的女性裸露镜头也给充满暴力的剧情添加了一些调料,食之不腻。

故事情节还算简单,为了荣誉而战。

虽然国家没有给予这个国王有力的军队支撑,但是他的身边还是有三百个忠心耿耿的死士。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斯巴达的战士们做到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勇士也!

影片内容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王后为了救国王而献身于叛徒。

也许这是王后对国王的爱,也是她认为唯一能帮国王做的事情,但是王后太过于天真了,叛徒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国王去死然后取而代之,他又怎么可能出手相救呢。

国王在前线殊死搏斗的时候,他的王后却在后方与人通奸,虽然王后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她将国王置于何地?

即使她成功了,国王活着回来以后岂不成为子民的笑柄?

影片开头就说了,斯巴达战士视为国家战死为最高荣誉!

国王是真的男人,整部影片看过以后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4 ) 无知的典型

情节老套,主旨苍白为了体现欧洲的'文明',不吝技巧的丑化东方(中亚)波斯人居然是怪兽形象,导演似乎以为自己在拍指环王前传从这部影片的卖座,也能一窥西方人独尊自恋的文化情节,以及其对其他文化的麻痹作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影片丑化的不是波斯文明,而是中华文明,大家是不是一样跟着叫好呢?

 5 ) 圣坛上的祭品

影片结束得太仓促了,没有期待中的殊死搏斗,只有象征性的抵抗,没有英勇的战神,只有圣坛上的祭品,Leonidas和他的战士们转瞬之间就牺牲了性命。

可是据记载,战役的第三天清晨,300名腹背受敌的斯巴达人在Leonidas的指挥下与疯狂进攻的波斯军展开殊死搏斗。

长矛断了用剑砍,剑折断了用石头砸,用拳头打,用牙咬。

Leonidas奋不顾身,勇猛杀敌,终于不幸阵亡。

斯巴达人为了保护国王的尸体,击退波斯军四次冲击。

最后,斯巴达人在波斯军的前后夹击之下全部壮烈牺牲,以自己的生命掩护了希腊联军主力的撤退。

波斯军损失2万人才攻破温泉关。

当然,影片改编自漫画而非历史,所以我们无权因其与历史的出入来对其横加指责,但是,对照历史,我们却清晰地看出了,影片由于过分忠于漫画原著,并以完全以漫画式的手法驾驭历史题材,因而在表现复杂激烈的战斗场面时所流露出的力不从心。

根据一种通俗的欣赏趣味,本片的结尾应该运用吴宇森的手法,一面是血花飞溅、异常惨烈的格斗场面,一面是空灵神圣的音乐,以声画的错位甚至对立来体现一种所谓“耐人寻味、诗画交融的韵味”。

或者,如果觉得这样过于俗滥,而且为了保持整体风格,一定要用漫画式的手法把复杂激烈的战斗凝固成一个个瞬间也没关系,影片完全可以借鉴莱辛的《拉奥孔》,让斯巴达人的肌肉在视死如归的搏斗中展现出非同一般的力量——在现在的影片里他们的肌肉更多的像是贴在肚皮上的装饰品。

但是,无论是俗的还是雅的,我们在影片中都没能看到,我们看到的只有几十个阳刚生命的无谓牺牲,以及他们被利箭穿透身体似的痛苦扭曲。

从某种意义上说,战斗越惨烈才越能表现某种精神,比如当年的《台儿庄大捷》,就是因为它,我们才知道原来国民党军队也是爱国的。

所以,如果《300》能够把最后的决战展现得更加壮烈,斯巴达人的精神才能更加鼓舞人心。

但是,尽管现在的影片已经足够血腥——以至于没能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查,可它却没能形成更加巨大的冲击力。

对于我来说,看《300》的感觉很像是在听单田芳的评书,无论《童林传》还是《十二金钱镖》都一样,前面的故事他可以说上一年半载,你会因此以为最终的大结局他也能说上十天半个月。

谁承想,仅仅一回书——三十分钟,他就草草收场了。

每每如此,我都会觉得非常之泄气。

这一回看《300》也是如此。

 6 ) 肌肉男大展览

晚饭后看了《300斯巴达勇士》,很不喜欢。

一没脑子的浅薄电影。

唯一的价值也许在于视觉和听觉刺激。

不明白为什么也有那么多人说好。

  我的不喜欢这电影,大概也和我对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国家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有关。

现在提起古希腊留下的精神财富,好象基本上都是雅典人的呵斯巴达人都练块儿,打仗去了,看300个勇士,简直是300个肌肉团啊,整个电影就是一肌肉男大展览啊,都从哪儿找来的?

政治什么的,懒得说了。

看来外国大片和中国大片一样,垃圾多多啊

 7 ) 没有奇迹—评《300》

终于看了被和菜头称为2007年最值得期待的第一部电影《300》,之所以值得期待,个人觉得此片有2大看点:首先这是根据法兰克·米勒(Frank Miller)漫画改编的电影,之前的《罪恶都市》(“Sin City”)是近年来难得的黑色电影佳作,活脱脱一个漫画版的昆汀-塔伦蒂诺,而画面和故事上甚至比《杀死比尔》要来劲得多。

法兰克·米勒的是美国著名漫画家,《蝙蝠侠》的漫画版的”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系列就出自他笔下,而这部《300》跟《Sin city》也都是根据他的同名绘本改编成电影的。

《Sin city》里充满了美式漫画风格的夸张造型和匪夷所思的动作场景,以及以“红与黑”著称的鲜明色彩基调,所以在地铁再次看到那血溅四射的“300”电影海报时,不得不令人热血沸腾一下。

第二个看点,乃是让很多男性观众感兴趣的的”温泉关战役“,当然如果是女性观众,可以略过以下内容,电影里的众多猛男造型足够作第二个理由了。

关于”温泉关战役“: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

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以其本国精兵300人及700名底比斯人和6000名希腊各其它城邦的联军在温泉关抵挡了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们的波斯军队长达三天。

列奥尼达的军队挡住了当时认为唯一能通往希腊的通道,使得波斯军队在头两天不得寸进,并且死伤惨重。

但在第三天,一个希腊当地的居民背叛希腊阵营,带领波斯军队沿著山区的小径绕到希腊联军的后方,见此列奥尼达解散了希腊联军,留下300名斯巴达精兵与700名底比斯志愿军,虽然这代表了他们必死无疑,他们仍然死守他们的位置,并且保护其他正在撤退中的希腊部队,波斯军队虽然最后成功的占领温泉关,但是承受了极大的损失。

斯巴达率领的部队在温泉关勇猛的抵抗,给雅典的海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使得在接下来海战中雅典能够获胜。

雅典摧毁了大量的波斯船舰。

失去了海军,波斯无法为他的陆军提供补给,这给波斯军队带来了致命的影响。

薛西斯一世退回亚洲,留下了指挥官马铎尼斯(Mardonius),与大量的波斯军队,继续在他们已经占领的领土与希腊军队作战。

最后在Plataea,希腊联军击溃了马铎尼斯(Mardonius),为波希战争划上句号。

从此波斯再也无力入侵希腊。

据说当时只找到298具斯巴达战士的尸体,另外两人没有参加战斗跑回斯巴达。

这两人遭到斯巴达人的鄙视。

一人因为受不了家乡人的歧视,后来自杀;另一人则再次上战场,战死沙场。

——以上引用自”维基百科“电影从一开始就不含糊,暴力血腥不断,片头对斯巴达人把小孩培养成士兵的过程介绍很接近史实,也让大家知道为什么300人(仅指参战的斯巴达战士)可以与500000的波斯大军抗衡三天三夜。

我开玩笑跟一起去的同学说,此片才应该叫”Natural Born Killers”《天生杀人狂》,因为斯巴达全民皆兵,每个男子从婴儿开始就为成为一个完美的战士而经历各种磨练,7岁就要服役,一年四季只穿单衣,故意不提供足够的食物而迫使行窃而提高胆量。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要成为斯巴达的国王,必须流放野外30年后活着回来才行,这恐怕是古今中外少有的王室传统,列奥尼达一世也是罕见的身先士卒而战死沙场的国王,他完全可以有理由不去参加这场自杀式的战役。

在画面上,此片从头到尾都可以用华丽形容,算下来几乎没有哪一幕没有用到电脑渲染,所以整个看起来又像是一部超长的特效CG,据说此片大部分镜头都是在蓝幕前完成,估计演员都不用去什么外景,当然观众觉得好看就行了,现在的CG技术差不多快要让布景师们失业了,当然除非能遇到张艺谋这样较真的主儿,非要用最红的枫叶啦,最鲜的菊花啦,在造假泛滥的中国,张大师的这种精神值得国人学习啊,虽然电影这个行业就是视觉造假的行业。

电影里将大部分笔墨用于战争场面,后方的政治斗争似乎是杜撰出来的,显得有些老套。

虽然式古希腊题材,但是落在美国人手里还是不幸地被美国化了,斯巴达王动不动就像巴顿将军般发表一通演说,还有像美国国会一样的元老院会议,事实上斯巴达是(删去独裁)军国主义的城邦,口号和民主都不如刀枪来的实在。

所以,当片中出现几幕煽情场面的时候,周围的观众都发出会心的笑声,还是痛快的去杀戮吧!

尽管用漫画式手法驾驭这种历史题材还显得缺乏力道,《300》还是呈现了西方战争史上最残酷而又壮烈的一幕,当最后一名斯巴达战士倒在血泊中时,没有以寡敌众的奇迹,但这就是历史,这才是英雄。

如果你要看奇迹,可以请张大师来拍,片名可能改叫《2》就够了,因为当年残剑和飞雪两人就可杀入雄兵百万的秦王宫殿,区区几个波斯兵算什么呢。

原文发表地址http://www.echohead.fr/blog/?p=40

 8 ) 随便说说,自己最近研究希腊哲学史之后对这电影的一些挑错

第一,说温泉关战役是第一场波希战争是错误的,斯巴达也不是最早起来反抗波斯暴政的希腊城邦。

自从公元前546年波斯王居鲁士攻占小亚细亚强大的王国吕底亚后,小亚细亚的各希腊城邦就已经处于波斯的统治之下,比如诞生了伟大哲学家赫拉克里特的希腊伊奥尼亚地区的爱索菲,就处于波斯历代国王(居鲁士,冈比斯,大流士一世,以及电影中的薛西斯一世)的统治之下。

公元前五百年,是米利都这个诞生了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的城邦,率先发起了反抗波斯的暴动,但最终被波斯镇压。

波斯国王大流士在公元前492年和490年两次西征希腊,在马拉松战役中,被雅典领导的希腊人民所战胜。

电影中所说的温泉关战役,是公元前480年由斯巴达和雅典领导的希腊同盟,战胜波斯王薛西斯的战役之一。

第二,温泉关战役里,斯巴达人远不止300人。

300那是里斯巴达国王奥尼达斯的近卫,斯巴人还带了700个仆人去负责后勤,按惯例斯巴达人不计算这些辅助人员。

希腊联军总数7000,最后除了斯巴达,还有1100来人自愿断后。

事实上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的情况下还是输了温泉关战役,完全是因为奥尼达斯布置失当,被人包抄了。

第三,为什么电影中的波斯骑兵部队始终冲不破斯巴达的步兵方阵?

斯巴达人力气固然很大,但怎么可能凭血肉之躯对抗车骑阵型的冲击?

原因很简单,因为西方人一直是使用套脖子来御马的,两匹马只能拉500公斤,跑的快的马就会窒息,很难想象这种驾车技术的战车其速度和冲击力会有多强。

在马蹄铁,马嚼子和踢马刺发明之前,欧洲好长一段时间,骑兵都不是战争主力。

马其顿方阵、罗马方阵大行其道。

这才是“斯巴达”之类的猛人横行无忌的原因。

第四,电影中把斯巴达人拍得没有带一点装备,几乎半裸上阵,大秀胸肌腹肌。

不要怀疑,这完全是导演为了服务女性观众。

事实上斯巴达的铠甲还是很不错的,虽然的确相对于整个希腊,的确是很少,但远远达不到电影中半裸的程度,基本上上半身只露出两条手臂,而下半身只露出两条大腿,其他地方都受到铠甲的保护。

第五,波斯人不是游牧民族,而且也不野蛮。

那时候的波斯处于阿契美尼德帝国,即波斯第一帝国时期,是希腊的劲敌,如前所说,大流士和薛西斯都想入侵希腊,但都没有成功。

事实上,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波斯王大流士曾热情邀请他统治下的爱索菲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去波斯讲授希腊文化,而赫拉克利特却一口回绝,因为赫拉克利特是支持他的希腊同胞反抗希腊的。

而大流士也没有把赫拉克利特怎么样。

想来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应该也不至于这么恐怖,在电影中看着完全像个妖魔。

恩,完了。

我没事说着玩,不是影评,别骂我。

 9 ) 烂片一出

肌肉发达,头脑简单。

一直就是几个肌肉发达的肉男的过路过路。

背景做得飘忽,不说那过万的人,就是所谓的300勇士,看来也只是找了10几人在排队。

文戏可有可无(甚为牵强),就是一直的屠戮屠戮,闷不闷啊?!

(突然还感觉真像美国这种爆发户的姿态!

)波斯国王弄得像黑人巫师,笑死了

 10 ) 《300》:希波战争中的希腊精神与反希腊精神

  一、300中的希波战争史  对于薛西斯出征希腊的原因众说纷纭,不过,被大多数人认同的还是希罗多德笔下的历史:他认为希波战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众神时代对那些神一样美丽女子的争夺,其中包括了伊娥、美狄亚和海伦,以及由此而来的无尽仇恨。

  战无不胜的叙司塔司佩斯的儿子大流士(也就是薛西斯之父),在马拉松一役中败给了雅典人。

虽然在电影中,斯巴达之王列奥尼达司嘲笑雅典人都是非职业的士兵,但是在马拉松之役中,雅典人只身作战,在马拉松平原上凭借着重步兵打败了波斯的轻骑兵。

这也是波斯人第一次吃到了重步兵的苦头,这对于骄傲的波斯人来说只是失败的一个开始。

  继承王位的薛西斯为了向雅典人复仇,也向当年刚比西斯征服的埃及人的叛变复仇。

在大流士死后的第二年,薛西斯纠集兵力,先是征服了埃及,并让埃及人受到重奴役,再来就是盘算如何征服富饶壮丽的欧罗巴,他们要从希腊和它的邻邦下手。

  被扔入深井的使者。

  电影中描述引起战争的原因是波斯派来使者,带着征服的各国国王的头骨,要求斯巴达人献上水和土作为祭品,表示臣服。

而斯巴达之王列奥尼达司不愿遭此屈辱,将使者扔入深井中以示反抗。

实际上,薛西斯并没有派出使者到雅典和斯巴达要求水和土,因为当初大流士就曾经派出使者到这两个城市要求臣服,但是一个城市把使者投入地坑中(希腊名称:巴拉特隆),另一个城市则把使者扔进深井。

导演将大流士时期的事件挪用到薛西斯的时代,也从一个侧面很好的证明了斯巴达人的自由意志。

这样的手法在电影中还有很多处,对历史稍作时间上的改编,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列奥尼达司和波斯使者的谈判中,列奥尼达司谈到雅典人,他用轻蔑的口气说,如果那些哲学家和同性恋(原文中用的词汇是boylovers)都拒绝你们……)也许这句话并不是真的出自列奥尼达司之口,甚至查不出具体的出处,但是这句话出自斯巴达人之口是绝对顺理成章的。

从这里充分体现了斯巴达人轻视哲学和对雅典人的嘲笑态度,认为他们都不是男人,是软骨头,只会风花雪月,舞文弄字。

在斯巴达人的字典里,只有“战斗”二字。

  波斯的奴役军队。

  在影片的一开始,整个故事的讲述者独眼的迪里奥斯,在篝火前慷慨陈词,来自波斯的由奴隶组成的军队正在扑向希腊。

在希罗多德记录的历史中,全部波斯大军是集合了全部亚细亚中和欧洲被征服的军队,其中有美地亚人、撒卡伊人、派欧尼亚人、马其顿人、色雷斯人等,甚至还有阿拉伯的骆驼兵和利比亚的战车兵,总计两百六十万人,加上随军出征的杂役多达五百多万人,因为人数太多,以至于他们所需的用水把一些河流都抽干了。

在电影中给薛西斯抬王座的人就是上文中所述的杂役中的一种人,这些杂役甚至比士兵还要多,波斯人几乎搬运了整个城池,让战争变成了一种享受,当然这只是对那些挥动鞭子的奴隶主而言。

  电影进行到后半段,当斯巴达300士兵打败了波斯的不死之士后,波斯王只得派遣出大批的奴隶大军。

画面中面目狰狞的监军在黎明的晨曦中疯狂地挥舞着长鞭,大喊着“向前!

向前!

”这个画面忠实再现了希罗多德的描述,“异邦军的官长们拿着鞭子走在部队的后面,抽打军队使之前进。

”(《希腊波斯战争史》第七卷第224节)至于影片中出现的犀牛、大象、魔法师等兵种,希罗多德倒是没有提及,但是他写到了异邦军当中的许多人掉入海中淹死,这倒是和影片中大象踩到了波斯士兵的死尸划入大海的镜头不谋而合。

  不死之士。

  给很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战争中那些让人不寒而栗的不死之士。

电影把不死之士描绘成了一些青面獠牙的怪物:眼睛如深夜般漆黑,牙齿像野兽一样尖利,戴着钢铁制成的面具,力大无穷,没有灵魂,狂妄自大。

在希罗多德写的历史中,这些“不死队”更加真实,那些传奇和恐怖的色彩都是人为制造的,而不是什么非人的力量。

“不死队”是一万人的波斯精锐部队,他们是最勇敢的军人,有最先进的装束和最多的黄金。

如果其中一个人战死,便会立刻有另一个人代替他,以此保证了军队人数的永远不变。

波斯人极其迷信一万这样庞大不变的数字,它代表了巨大而牢固的力量。

这一万人还可以排成一百行一百列的方阵,战无不克,功无不胜。

导演用了神化和夸大的手法展现了这样强大的兵力。

  战争中幸存战士遭受的待遇。

  在电影中,三百个斯巴达战士中只有迪里奥斯一人生还,因为列奥尼达司需要迪里奥斯凭着生动的口才,传达他最后的命令给议院,让所有希腊人都知道这次为捍卫家园、捍卫自由而战的悲壮战歌。

在真正的历史中,有两个患了眼疾的人得到了许可离开阵营,一个是埃乌律托斯,另一个是阿里司托戴莫斯。

前者不愿离开军队,让别人把他引到波斯军队面前,冲到人群中战死了。

另一个阿里司托戴莫斯则是电影中的迪里奥斯,他回到了斯巴达,却遭到了蔑视和排挤。

没有人愿意理他,他们还称他为懦夫阿里司托戴莫斯。

他忍受着耻辱,在之后的普拉塔伊阿战役中一洗前耻,为自己征得了荣耀。

  从这里不难看出,在斯巴达人眼里要不就赢得战争,要不就不就战死,凡是从失败的战役中回来的士兵都会遭到非议,曾经就有人不堪遭受侮辱而上吊自杀。

  电影并非精确再现了希腊历史,但是很多精神经过导演的诠释还是很符合希罗多德笔下的希腊。

[斯巴达人是大力神的后代,宙斯也会保佑他们]  二、300中的希腊精神与反希腊精神  人们总说,战争让女人远离,但是在“300”中女人的地位远远超过了那些古老时代的偏见。

  反希腊精神。

  列奥尼达司教给自己的儿子用脑子去战斗,克列欧美涅斯的女儿斯巴达的皇后戈尔歌教儿子用心去战斗;当波斯使节刚刚表明来意,列奥尼达司还没来得及说话时,皇后戈尔歌就开口嘲笑波斯人的天真,表示斯巴达人不会奉上自己的自由,波斯使节非常气愤且不解的指责女人没有说话的权利,戈尔歌高傲的回答,只有斯巴达女人孕育了真正的男人;戈尔歌面对心事重重的丈夫也可以自信满满的说,只有自己的话才能影响国王的心情。

  这正是电影表现出的反希腊精神,斯巴达的女人有和男人平起平坐的权利。

但是在希腊众多城池中诸如雅典这样的国家,女人没有任何公民的权利。

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希腊最重要的祭祀盛典,但是一个女人如果被发现参加奥林匹克,会被扔下悬崖摔死,以此惩戒她们的不安分行为。

斯巴达人在这一点上绝对是希腊精神中的异类,他们尊重女性,认为她们孕育了力量与勇气。

在斯巴达,生孩子越多的女人越会得到尊重和荣誉,她们也会受到职业士兵一样的训练,拥有上场作战的能力,而她们的战斗力绝对不逊于很多男人。

所以,在众议会上,愤怒的皇后戈尔歌可以轻易且敏捷地用刀刺穿叛徒议员的身体,没有一丝犹豫和怜悯。

这也是在斯巴达女性受到尊崇的原因之一。

  斯巴达三百勇士出征之前,戈尔歌直接唤列奥尼达司作斯巴达人,眼中掺杂了妻子对丈夫的依恋,而更多的则是出征前为维护荣誉的坚毅,“带着你的盾牌回来,或者躺在上面回来。

”这是一句寡言的斯巴达人鲜少流传下来的名言,本来是一位母亲叮嘱自己即将上战场的儿子的话语,被用在了这里,换成了妻子来说。

这也是斯巴达女人与其他女人不同的地方,如果不能赢得胜利,她们宁愿丈夫或者儿子战死沙场,也不希望他们做逃兵,苟且偷生。

  看过“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的人都会有印象,雅典人都是能言善辩的人,他们靠雄辩来取得尊重和他人的崇敬。

每次出征之前,亚历山大都要在众士兵前慷慨激昂的来一段讲演,鼓舞士气。

在雅典,带军打仗的将军要文武兼备,不仅骁勇善战,也要饱读诗书。

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50年前后,在希腊意欲称霸爱琴海的战役前夕,舰队的总指挥官伯里克利和一旁年轻的将军就形容一位俊美少年的诗句产生了争论,他们每人都引用一句古人玄妙的诗句来支持自己观点。

故事的真实度难以考量,但是依迪丝•汉密尔顿的一句话倒是说出了其中的深意,“除了在希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将领们有这样的故事流传下来”。

希腊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充满了精妙深邃的文学理论和技压群雄的雄辩技巧。

  单从这点看,斯巴达人也绝对是个异数,他们惜字如金,把很多话深埋在心里,更不要说什么温存软语了。

他们从小也没有受过正统的文学教育,对他们来说那都是多余的事情,只要能认识有限的字让他们读得懂上级下达的命令就够了。

出征之前,斯巴达的亲人之间也没有任何温存的空隙,这里容不下软弱和哭泣。

就像电影中所说的,只有刚强的勇敢。

  那个丑陋的畸形人叛徒厄菲阿尔特是“斯巴达300勇士”中温泉关一役失败的罪魁祸首。

在实际中,斯巴达人的叛徒并不是一个畸形人,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士兵。

不过,斯巴达人讨厌身体孱弱的人,遗弃那些刚出生的畸形儿是确有其事的。

这样做倒不是由于什么复杂的原因,他们只是认为这样的人无法作战。

就像电影中列奥尼达司顾虑的那样,他们出兵作战的时候都是整齐的阵型,坚不可摧,任何一个角落的不和谐或者力量薄弱都是致命的。

  对于很多希腊人来说,他们不像斯巴达人如此看重战斗力,他们也不歧视畸形人,他们只是更喜欢和欣赏俊美的人。

  在电影中受到很多人诟病的是波斯王薛西斯的形象。

电影把他描绘成一个高大黝黑,描眉画眼,浑身穿满金属环的人,混合了两性的双重特质,这是十分不符合史实的。

首先,波斯人是白种人,其次,薛西斯肯定是高大俊美,男人味儿十足,而非不男不女的双性人。

希罗多德有一段对他的描述,很是传神,“在这数百万人当中,就容貌和身材而论,没有一个人是比克谢尔克谢斯(即薛西斯)本人更有资格来统率全军的。

”(《希腊波斯战争史》第七卷第187节)弗兰克•米勒在设计薛西斯形象的时候,许是参考了波斯人征战希腊之前的一个征兆:一匹马生了一只兔子。

希罗多德对此的理解是波斯人出征时是神奇的,但是当他们回到同一地点时却是在逃命了。

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

但是,由于很多人用矫健的马匹来形容大流士,那么一匹马生下了一只弱小的兔子,也是暗示着薛西斯远不如大流士。

希罗多德还写了当时的一个征兆:一匹骡子生了一只两性的骡子,男性的生殖器位于上方。

这样的兆头让人们很容易理解成薛西斯兼具两性的特点且男性特征显著了。

  希腊精神的体现。

  吕底亚的国王克洛伊索斯曾经问雅典来的梭伦,谁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梭伦毫不谄媚的说,“我看是雅典的泰洛斯”,因为他英勇奋战,击溃了敌人,战死疆场,这样的人才是无比幸福的人。

从这个典故就能看出,在希腊人眼中,争得荣誉和捍卫自由是多么崇高伟大的理想。

  斯巴达人在战斗中表现的宁死不屈的精神,便是希腊精神的完美体现。

他们认为,能为了国家死在战场是至高的荣耀,斯巴达人为此争先赴死。

就为了赢得那壮丽的死亡。

  电影中,一些斯巴达人在温泉关修筑工事时,一个波斯的将军曾经来此恐吓,上百万的波斯人即将到此,他们的箭将会遮天蔽日。

斯巴达人轻蔑的嘲笑说,那我们就在荫凉处战斗。

这句话重现了希罗多德对于英雄迪耶涅凯斯事迹的赞扬,“他听了这话之后毫不惊慌,却完全不把美地亚人(即波斯人)放在眼里。

他说他们的特拉奇司朋友给他们带来了十分吉利的消息,因为假如美地亚人把天日都给遮住的话,那他们便可以在日荫之下,而不是在太阳之下和他们交战了。

”(《希腊波斯战争史》第七卷第226节)这样英雄般的豪言壮语和气魄,不仅让斯巴达人为此争相传颂,也让他的敌人敬畏胆寒。

电影中,波斯人遮天蔽日的弓箭便再现了书中描写的场景,堪称震撼人心,而斯巴达人在盾牌后嘲笑波斯人没胆量也让大家更佳深刻体会了其中勇敢无畏的希腊精神。

  希腊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崇尚“自由”。

迪里奥斯在故事的最后说到,列奥尼索司和三百斯巴达勇士战死的地方,是任何灵魂自由的人都该去的那个地方。

我相信,只要看过“勇敢的心”(Braveheart),每个人的心灵都会因为最后华莱士躺在断头台上仍然让“自由”的呼喊响彻云霄而振颤不已。

在希腊,自由的声音渗透进每个灵魂,每座房屋,甚至路边的石头,这是这个国家的法律和信守的承诺,传达给后世的千千万万代子孙。

[斯巴达女性拥有很高的地位]  三、300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300”重现了希波战争刀枪剑戟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同时,其中的价值观也让很多观众迷惑不解和不认同。

  电影把斯巴达人塑造成了英雄,浑身结实的肌肉,具有不死之身,勇敢坚毅,具有一个军人所有的优点。

不仅这样,他们还身披红斗篷,只着内裤,就差在身前写上大大的“S”,昭告天下自己如超人般的意志和体格了。

而波斯人的形象大多是被抽打的奴隶和丑恶的嘴脸,正如电影画面呈现的那个把刀缝在臂膀上的人,缺少双臂的双性人等。

波斯士兵在斯巴达人的长枪下死尸如麻,堆积成山,似乎他们的命就不是命,死不足惜。

  虽然战争很难分辨对错或者正义和邪恶,但是斯巴达人代表的是自由,他们为自己而战。

波斯人大多是为奴隶主而战,这些奴隶很多也曾经是自由人,面对强大的势力,毫无反抗的放弃了自由,委身为奴。

导演有意地夸大了双方的实力和形象的差距,也是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支持和对奴役制度的抗议。

  不光是“300”,美国大多数动画片和电影中,都宣扬了自由的重要性。

不会因为战争中有死伤而抹煞其中正义的因素,即可以自行选择对自由的追求,而非由他人的意志操控为转移。

  现代人已经不受过去的那种奴隶主的压榨,渐渐不再把自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也许正因为此,斯巴达人为此做出的努力才会有一定程度上得不到理解。

在希波战争时代,奴隶没有自由生存的权利,哪怕拥有再多的钱财也买不来一条命。

  一个吕底亚人、阿杜斯的儿子披提欧斯拥有千万黄金,富可敌国,面对薛西斯征战希腊,他贡献出所有的财富和五个儿子中的四个,只想留下长子照料他和他的财产。

薛西斯听闻此要求后勃然大怒,认为自己亲征希腊,军队中有他的亲生儿子和亲人,而一个奴隶没有权利要求特殊待遇逃避出征。

随即,薛西斯命人将披提欧斯的大儿子劈成两半,分别放在道路两旁,让波斯士兵在这尸体中间的路上行进。

  对于斯巴达人,乃至希腊人来说,失去自由就如同失去性命,随时都会被奴隶主吆来喝去,与其如此不如血战到底。

他们从小就被训练得向死而生,被扔到狼群中寻求生存,他们不能有丝毫对敌人的怜悯之心,否则将死无葬身之地。

这样背水一战的残忍也是环境所造。

  不过,斯巴达人的自由也是相对的,虽然他们如此推崇自由,他们也蓄养奴隶,让他们为斯巴达人耕地种田。

这也说明在自由的希腊,阶级仍旧存在,只是长年的生活让人们没有意识。

虽然斯巴达人对奴隶没有苛责和拷打,只是分配给他们一个工种。

即便如此,自由还是没有出现在每个人的身上,奴役的形式没有彻底根除。

  薛西斯的母亲波斯的王太后阿托莎曾经问波斯人的信使,“谁人王统他们,谁是兵士的牧者?

”  信使回答,“他们不是奴隶,不是谁个的臣民。

”(埃斯库罗斯《波斯人》)  也曾有两个斯巴达人,自愿为斯巴达人杀死的波斯信使偿命,来到薛西斯王庭,告诉全他们投降的波斯人,“你从来没有体验过自由,不知道它的味道是不是好的。

如果你尝过自由的味道的话,那你就会劝我们不单单是用枪,而且是用斧头来为自由而战了”(《希腊波斯战争史》第七卷第135节)  这种对自由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也是这个电影最为成功的地方,它很好的传达了这个信念,并告知人们有无数人曾甘愿为此奉献生命,自由比生命更加崇高。

  “过客啊,去告诉拉凯戴孟人  我们是遵从着他们的命令长眠在这里的。

”——斯巴达300勇士的墓志铭  后记:  虽然电影在表现一些希腊精神方面有所建树,但是不断出现的慢镜头,停格画面,过于接近漫画形式,而非镜头语言。

这就当是不辞辛劳画故事板并参与导演的弗兰克•米勒的一点点私心吧。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508568/

《斯巴达300勇士》短评

斯巴达!!!!!!那一声怒吼呀……

4分钟前
  • 小鱼
  • 力荐

this is sparta!we are spartans!we die for honor and glory!噢噢酷毙了

9分钟前
  • 三四月。
  • 推荐

沉迷于特效的导演把斯巴达人拍的像一群精神病人。看此影片就像是吃了一盘放多了味素的沙拉,已经体会不到历史原本的味道。

11分钟前
  • Allen
  • 较差

本来只想给一星的,短评太搞笑了,忍不住加一星。视觉系奇葩片,与其说消费男色不如说是雄性美的无聊展示

15分钟前
  • 猫猫
  • 较差

每个斯巴达人的内裤上如果都有着CK的标志的话,这片我打满分。

16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油画般的画面,慢动作,血,暴力美学的诠释

21分钟前
  • 胖得来要戏
  • 力荐

勇士的勇气是无敌的。。。千古流芳。。

26分钟前
  • 韦恩斯坦_李
  • 还行

十分里有四分我给影片视觉效果,剧情...有吗?

29分钟前
  • 较差

剧本真的很一般。画面有油画的感觉,但加分的是神域少女太粉了,女主实在太好看太性感了每一个部位都让人血脉膨胀,战争部分倒不是很史诗吧,差点感觉可能是年代原因,一开始想到会不会是欧美的漫画改编,有一段爬到塔上和一群丑八怪算命算战争,但是那些人又没死 不知道漫画是怎么交代的 还是什么原因 总感觉有点不完整吧

31分钟前
  • 好人卡专业户~
  • 较差

绿幕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事物之一!无双般的爽啊!

32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2007/4/8,灵境胡同,盗版DVD,枪版。

33分钟前
  • 鸟甲
  • 还行

这一部在我眼中更应该被称为漫画电影。在我看来这应该是扎克对视觉追求的一个巅峰吧,说每一帧截下来都能独立成画完全不夸张。我发现他的电影有一个问题是绵延的高潮,情绪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迸发点。他真是个英雄情结很重的人,但他的那种情结并非一种单纯的崇拜和仰望

38分钟前
  • 鲸多酚
  • 推荐

不好意思 也许这片子不错 我只是不喜欢这种SB剧情

42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很差

初中时候在家里爸妈一起看的DVD 爸妈第一次意识到平时看起来很乖的我原来有这么一颗狂野的心 而现在他们已经完全习惯了=.=

47分钟前
  • 无心
  • 力荐

温泉关战役,是希波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西方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军事意义。希腊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率领三百名斯巴达精锐战士与部分希腊城邦联军于温泉关抵抗波斯帝国,成功拖延波斯军队进攻,争取到雅典及其他城邦准备战役的宝贵时间,为之后希腊的胜利立下大功。但因寡不敌众,三百名(一说298)斯巴达战士及殿后的志愿军全部阵亡,列奥尼达被枭首。

52分钟前
  • 爱在午夜降临前
  • 还行

把悲剧拍成了装逼、浮夸的“喜剧”。。。想起黑格尔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过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第二次是作为笑剧”。(这里完全是私人语境)(1分)

54分钟前
  • Dionysus
  • 很差

场面不够血腥,不够暴力。

56分钟前
  • 张无情
  • 推荐

艺术电影写照,暴力美学史诗作品。原来漫画也能拍成电影,这倒是非常的新奇,而且还是逐格翻拍,可见导演用心良苦,画面和人物形象,化妆都到位,只是没有我想象中过瘾。

58分钟前
  • drunkenstain
  • 还行

那个不幸的祭祀少女舞我来回看了几次。

60分钟前
  • A-sun*
  • 推荐

高中去网吧看球时看的,记得那场比赛破厂3:0热狗,小法还很神勇,现在却去傻队做了半主力。时间过的真快啊。

1小时前
  • 尾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