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临睡前收到桃子姐一条短信:“乐队穷三代,摇滚毁一生”我倒吸一口凉气,马上回过去:“为神马突然给我发这个……”这是一段小插曲,也是导致我找来这部想看好几年了却一直没看的电影的原因。
角色一:叛逆的孩子大多数的我们都曾或多或少被打上叛逆的标签,父母煞费苦心地安排好我们的一切,用他们觉得最合适的方法。
该谈恋爱的时候没谈恋爱该玩得昏天暗地的时候没有昏天暗地该知道些事儿的时候却什么也不知道我想美国的孩子至少还有在18岁之后say no 的权利而通常情况下中国父母的禁锢,从生理到心理,从身体到精神,从婴儿到成家立业这也难怪,每年一到过年,网络上到处可见吐槽的,各种盘问不说,还非得给他人灌输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一件太可怕的事情。
从小我们被家长被学校教育要正直要善良要不爱慕虚荣可是,现在又在给我们教育什么?
“你看人家怎么找了个那么有钱的男朋友……”“当官的就是有本事啊……”“你也学学……”请不要自己掌自己嘴巴好么?
我喜欢那些和自己孩子共同成长共同面对这个世界的父母不管你自以为自己有多少经验有多少学识有多少才能面对偌大的世界,我们都太渺小我们应该一起去探索这个世界“你太好不适合摇滚乐”“你们当然会喜欢他”“你把他教得很好”当姐姐终于在摇滚乐中对妈妈说出自己要离开家去当空姐时当威廉终于因为摇滚乐评能够暂时离开妈妈成长一段时间时他们真正开始去面对属于自己的人生包括最后回到家三人一起生活,这才是真正的理解的关系。
角色二:记者当我看到电影里威廉被乐手称为“敌人”时,我不禁笑了出来在摇滚的世界里总还有些东西是没变的:sex、drugs、rock ‘n’roll;漂亮姑娘;酒精;巡演;砸东西;当然还有大多数乐手是排斥至少谈不上喜欢媒体和乐评人的,这点放在现在依然行得通(想通了利害关系和媒体共进退的音乐人除外)威廉的矛盾代表了很多因为喜欢摇滚乐而成为了媒体从业者的矛盾一方面他们热爱摇滚乐他们是最忠实的乐迷,一方面他们代表媒体要保持客观,而另一方面他们不可避免的和乐手成为了朋友。
摇滚乐手为什么会排斥媒体?
看看导演剪辑版里他们去电台录节目的那段把(电台主持念着不知所云的稿子,甚至睡着了)!
那就是现实,大多数的媒体根本不在乎你谈的是吉他还是贝司,他们只是照本宣科的做好一个活儿,甚至有时还做不好。
任何乐队在大多数媒体看来只是成千上万的料之一而已,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关注的人又少,又拉不来什么广告,在他们眼里甚至连料都算不上了,谁还来认真做你!
现在也不会有媒体愿意出钱派一个记者去追一个巡演只是为了一篇4000字左右的稿子。
演出去不去看自己时间,专辑听没听不重要,重要的是专辑寄到了没有,车马费给了没有,通稿发到邮箱了没有?
改扒改扒给宣传个人情上呗!
到处都是给各种客户做的软文,但是可悲的是,玩摇滚的人没多少钱,他们连版面也买不下来,于是你能在主流媒体上看见摇滚的机会越来越少,字字都是钱啊,干嘛放着不赚!
当威廉听到越来越多的真话时,他的身份已经从记者游离到朋友之前有跟朋友讨论做采访的一些事情我们归纳总结为一个字:懂当被访者感受到你的诚意和你在某个方面能懂他时其实采访的门才真正打开所以当滚石杂志里所有人都质疑这个15岁男孩时,我不禁想耻笑一下那些编辑,你以为你们有权威,你们有阅历,你们有经验,就足够做好一次采访么?
当你们拿着这些围绕在你们周围的气场出去采访时,谁能保证被访人和你说的都是实话,太多艺术家在回答他们不喜欢的人的问题时都早就有了草稿,所谓的采访技巧如果建立在胡话的基础上,再漂亮的对话也没有用!
角色三:Groupie“It's all happening ”这是最开始我记住她们的话她们还说:“这些新来的女孩真奇怪”“她们根本就不知道骨肉皮怎么当,骨肉皮会对一首歌一个乐队痴迷不已,爱到心痛”之前有一段时间我是不理解Groupie的,他们的两性关系对于我来说太过简单又太过复杂,直到某一天我看了《海盗电台》,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释然了,为什么会有Groupie存在就跟为什么会有爱情存在一样自然,并不是只有摇滚乐中才存在这种关系,但凡与艺术沾边或者是有魅力的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关系,不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魅力。
反倒是一直在月亮组看到有帖子在声讨那些女孩为什么要跟摇滚乐手上床的时候,我非常想跟一贴,女孩选择跟什么样的人上床是她的自由,这个时代脱离婚姻脱离恋爱关系的两性关系并不少,我并不觉得在其他领域就没有这些状况出现,为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人或者说为了一个写出自己喜欢的歌的人,这种理由比起钱、奢侈品、交易、寂寞来说要可爱的多。
Penny代表了很多热爱摇滚乐的女孩,她们漂亮、热情、热爱乐手,她们不是一无所知的只想着和风光男人上床的女孩。
她可以追巡演,她可以逗乐手开心、她会社交、她知道的乐队不比乐评人少、当巡演巴士上响起某首歌时,她可以一起合唱!
她一直说她已经退休了,她一直不肯告诉别人她的真名,当她在散场的场子内,独自拿着一枝玫瑰起舞,那种看完演出的满足和幸福,你可以相信她的爱有多么浓烈和真诚。
威廉是个真正勇敢的男人,他正视自己的感情,并且用真心对待一切,他说:“现在我要勇敢进入,许多男人曾经去过的地方”他吻了她“那个骨肉皮?
她是乐迷,她对你们乐队一片痴心,你们只知道利用她,你们全都一样,利用完就扔掉,你们和鲍勃迪伦在一起时,她差点死了,你们老是三句不离乐迷、乐迷、乐迷,她是你们最忠实的歌迷,而你们却不珍惜她,如果你看不出这点,那是你的问题。
我爱她。
”他吼了他他对她们的态度从来不依附于任何人的想法和看法电影里没有大谈摇滚乐如何如何伟大也没有把摇滚精神捧上天,甚至乐队在面对威廉的采访时,那些答案都真实的可笑。
他们只是想让自己更酷一点,嗯,酷一点而已当他们接受了那个牛逼商业经纪人的时候,他们的迷茫、混乱、不知所措被商业打了个正着当摇滚乐脱离地下、肮脏的时候,他们只能是几近成名纵然他们成了滚石杂志的封面故事三个角色和摇滚乐一起告诉我们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独立没有独立精神,一切都是瞎扯淡!
当所有人都跟你说:珍爱生命,远离摇滚时他们只是希望你能远离那些他们看到的“坏”的事物珍爱生命、远离滥交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远离利用珍爱生命、远离虚伪珍爱生命、远离虚荣……当我远离了这些时,我发现我离摇滚更近了
一直留着没有看的电影之一,看到这么多人打的差评,毅然决然四星变五星。
建议如果真的不听不了解摇滚最好还是不要因为它的高分而逼迫自己看完一部将近三个小时的电 影。
然后抱怨说“又臭又长,婊子立牌坊,吸毒滥性还将之大加宣扬如果这就是摇滚理解不了......”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给喜欢那个时代那种音乐的人的大礼。
因为太真实了 。
“贝斯手梗,主唱吉他手之争,鲍勃迪伦,齐柏林,黑安,老李和大宝...”太多令人玩味的部分了。
并没有太多浮夸的溢美之词,只是给无法接触到那个时代的人 全面的展现一个我们已经接触不到的世界:疯狂的嬉皮士,为了乐队奉献全部身心的groupie,拒绝商业却又无法抵制名利诱惑的小乐队。
stillwater可以是你喜欢的任何一个老牌摇滚乐队,因为多多少少都有他们的影子。
其实没有特别喜欢摇滚乐,一直以来都是蛮听听其他人听的,电影里放的,直到最近。
事实证明把片子拖到现在没有错——正好是看完“摇滚乐的历史”的纪录片之后,背景知识于这一部片很重要。
1. Rock 'N' Roll。
Rock Music和Rock 'N' Roll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种范围很广的音乐形式,后者不仅包含前者,还更多地是由Rock Music衍生出来的流行文化。
摇滚本来并没有多伟大,按照Tom Petty的话来说就是“摇滚是一种态度,音乐本身不一定要有多好”,按照Lester Bangs在片里的话就是“gloriously and righteously dumb”。
摇滚可以是为了音乐本身,也可以是为了装逼或者操逼。
我最喜欢的摇滚是五六十年代,因为那时候的摇滚就算撇开它的意义——叛逆,仍然是好音乐,不像到了七十年代只剩下了态度而没有了内容,而因为没有内容态度本身也变得无法justify。
如果说六十年代是在借着音乐歌颂世界的美好(或者不美好),那么七十年代就是借着虚无歌颂虚无——至少在美国是这样的。
这时候的摇滚已经无关音乐,Lester Bangs在片里说这是“very dangerous time for rock 'n' roll; the war is over and they've won. These people'll ruin rock 'n' roll and strangle everything we love about it.” 这部片就明摆着告诉你七十年代这帮小混混的摇滚与音乐无关:几次采访不同人“你爱音乐什么?
”,给的回答都和音乐本身毫无关联,甚至groupie们的意义都要大于音乐;而在妈妈看来就只剩下一句话:THEY'RE ON POT. 然而他们仍然觉得态度是可贵的,自己是伟大的,拼命想把你拉进去,make you feel cool and that you belong,好像你也有了所谓“疯狂的青春”,但其实都是假象。
这些都是深深埋在那个年代的浮华和虚伪之下的问题,没有经历过的人大概也很难拍出(写出)这种爱恨交融的复杂感情。
我觉得导演就不是在表现Rock 'N' Roll的伟大,而是在嘲笑它,嘲笑它作为一种lifestyle时多么的肤浅和愚蠢。
这时候作为观众我才觉得自己真的老了,已经可以跳出来看到这点了而不是像任何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一样at the mention of rock 'n' roll一头钻进去,然而另一面又确实还没有退化到无法体会那种ecstasy。
2. Bowie。
这其实完全是我自私的一个point;之前看“摇滚乐的历史”,等到第七集终于讲到七十年代了激动无比以为终于要开始好好讲一讲Bowie了,结果根本就是蜻蜓点水而已,虽然我事后安慰自己地下丝绒也就是点了一下而已,整个七十年代太群魔乱舞了,但还是蛮伤心Bowie于七十年代好像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重要那么icon。
不过这部里他算是蛮不错了,出现在谈话里三次,杂志封面一次,背景音乐里一次,头发还露了一次。
嗯很满意。
觉得有Bowie的才是真正的七十年代。
(≧∇≦)3. Penny Lane。
这些跟随乐团巡演并和他们发生关系的女孩们叫做groupie,大概就是充当“公路女朋友”的角色;有一个很著名的groupie就是Sid的Nancy,当时她还不是先看上Sid的,而是被乐队里的一个人拒绝一个人甩了之后才找上Sid的。
这片里的Penny Lane小姐管自己叫band-aid,我看的版本没有字幕所以我一直以为是bandaid,也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用完扔掉嘛,word play而已。
姑娘年轻,爱幻想,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矛盾:一面明知道这不是她的所谓“real world”,一面还是像任何十几岁的女孩一样经不住rock star的甜言蜜语——“你真正退休的那一天摇滚乐会失去多少东西”,劝说自己也许他真的爱她;一面说都是因为音乐,一面其实爱的还就只有那个他,又或者简单粗暴地追求一种虚幻。
只能说太理解那种“没有为什么 就是好喜欢好喜欢”的心情,那种“觉得他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好看”的狂热,那种“听到他的声音心里瞬间开满了蔷薇“的柔软;最没有理由最不记回报的那一种追星,也就只有未成年少女有能力或者资格。
像William说的,她才是最大的fan。
“If I ever met a man in the real world who looked at me in the way you just looked at me...",所幸姑娘最后发现了这个人。
然后片子as a whole……lol其实是喜剧吧;162分钟有点拖沓,但是很真实,真的能叹息着感受到那个年代腐烂的精神状态的本质;Kate Hudson脸好平啊,但是笑起来牵得人心里一疼;妈妈演技好棒。
不好意思,不给5星的朋友, 只能说明我无法企及你们对电影的要求。
我无法不给这个电影5星,她包括来太多的事情,太多的感情。
初看一次, 大家以为这是一部关于摇滚音乐的电影,其实反复观摩,这部电影包括了太多的感情,儿女与父母,朋友与朋友,女人与男人,粉丝和明星,情敌与情敌,敌人与敌人。
包含这么多感情的电影在2小时40分钟结束了,不需要任何经典的对白,任何夸张的表演,一个人走入另一群人的生活,他的孤僻,敏感,与自我否认都烟消云散。
对我来说,好电影并不希望有结局,我希望一直陪伴主角的生活走下去,但是这部,作为一个男孩成为男人的过程,结局已经不重要了,他的过程,他的感情,他的感情已经让他得到了升华。
作为一个生活在国外喜欢音乐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已经诠释了所有。
15岁的William家里,父亲早逝,母亲是大学教授,十分严厉,就连说话口语化也不准,更不准听摇滚乐队,认为就是一群吸毒、滥交者。
姐姐Anita为此与母闹翻,于18岁离家结婚、做空姐。
William被隐瞒跳级三年的事情,一直因为太小被嘲笑,Anita临走前留下一堆摇滚乐唱片,让从小想要当律师、志向正确而远大的William爱上摇滚。
他去找著名摇滚乐评Lester,他欣赏他的才华,让他为Creem写稿黑色安息日,但也告诫他不要和摇滚明星交朋友、靠太近,只是利用你。
他似乎没有听进去,结果采访时候进不了门,结识了Penny Lane一伙Band Aids,然后想让Stillwater乐队带进去被拒绝,结果一夸就带进去了,交了朋友。
而Band Aids的名人Penny Lane也再次和Russell相逢,Russell想再和她谈,于是约定在riot house见,她带着William去见他们,本来想骗骗Russell跟他分了,退休了,不跟着追星了,结果忍不住又在一起了。
因为写稿不错,竟然被滚石约稿,他决定写Stillwater。
他看着粉丝疯狂,女Band Aids和他们疯玩,而母亲却因为他缺少联系而担心。
在第一次采访创作者Russell,他说他们的音乐只是为了cool,一开始可能有音乐的思想和内容在,后面成员就变成了结交一堆女人,赚钱买大房子,堕落了。
但没有多说,不能刊登。
Russell巡演触电,不顾合约离开,他们去下一站,母亲更伤心了。
再一次采访,Russell嫌采访太professional,结果因为乐队T恤只强调Russell其他人不清楚,主唱Jeff不满意,闹翻了,说恨Russell自我中心,Russell愤然离去,和一帮粉丝走了,去他们家里嗨,磕药,嗨了爬上屋顶说自己是golden god,粉丝怂恿他跳进游泳池,想要他的遗言是“I'm on drugs”而不是“I dig music”,并不真正关心他,结果他跳了没反应才跳下去救他,只有William关心他安全。
母亲因为William还不回很伤心,而他去往下一站。
乐队专属巴士Doris上采访Jeff,他说自己是大脑,Russell是直觉,相辅相成。
可是采访还写不好,结果在酒店他跟Penny说担心你这样跟去Cleveland被利用,几个女粉丝给他deflower。
他搪塞滚石主编说很深奥,结果竟然要给他争取封面故事。
其他成员采访,啥也说不出来。
他被抓着去克利夫兰,而Russell则想要嘲笑他的母亲,结果被他母亲严肃吓了一跳。
公司换了能干的经纪人,想让他们赚大钱,但是他们不在意,只要音乐。
结果还是换了,以后坐飞机。
结果在波士顿打赌之中,Russell打赌把Penny当筹码输了给另一个乐队,飞去纽约Penny也没飞机位置跟了,William偷偷告诉她Russell把你当筹码赌,别跟了。
可她忍不住去了,Russell却瞒着纽约的女友Leslie,不管跟来的Penny了。
Penny伤心地吃大量安眠酮自杀,幸好William跟着她叫医生救了她。
此时,他错过了毕业。
Penny醒悟,走了。
乐队成员坐飞机离开,结果遇上暴风雨要迫降,有死亡危险,全部说出真心话,多么恨Russell,Jeff和Leslie搞过,大家都搞过经纪人Dick的前女友,鼓手出柜。
而William在矛盾之中大喊他们辜负了真心粉丝Penny,利用她,抛弃她,纠缠不清。
他回家了,Russell这样一折腾说,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他啥也没有,滚石编辑很生气,他说争取一晚上把全部事情写出来,结果经纪人和乐队成员说毁了我们名誉,必须矢口否认,Russell同意了。
他不能刊登,郁闷地遇到姐姐,却只想带她回家和解,在了解到摇滚乐队的矛盾、虚伪,不能交朋友,爱他们而反叛亲人是可笑的之后他带姐姐回家。
Jeff在第一次采访说摇滚能拯救世界,口口声声chicks,多么可笑。
而摇滚乐队成员也和解了,虽然恨彼此,还是和谐地继续。
Russell放不下Penny,主动要找她,结果她给了William地址,让他们相遇,去和解。
Russell继续被采访,而他在之前也想清楚承认了报道,让报道刊登。
总的来说就是不要过度追星,神化摇滚,他们只是有矛盾,磕药,赚钱,利用你,抛弃你的普通人,不能代表一切,还是家里好。
Russell因为对音乐和感情实诚一些,才和解了,也才最后采访。
lester早就说我们都是uncool的人,没什么不好。
摇滚正在被毁灭。
事实上,虽然我也听过不少勉强属于摇滚范畴的音乐,但我从来不敢说自己对摇滚乐有哪怕一丝半点的了解。
摇滚乐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的,存在的意义如何,我从未认真思考过,可始终浅薄的认为,摇滚乐必须有风骨,有思想,有精神,有自我。
而不应是纯粹的商业,不只是玩酷的炫耀。
在这部几乎很难界定类型的电影里,我努力寻找着什么,最终发现,导演试图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真实,无论对于人生还是对于音乐。
Lester Bangs送给William的关于写作乐评的忠告就是诚实且不留情面(Honest and Unmerciful)。
在Topeka的Aaron家里,Russell展示了他最最真实的一面,他完全释放了真情,直至站在屋顶飞身跃入游泳池。
Penny在纽约的中央公园告知William自己真名,当在机场告别的时候,William对Penny深情的那句“我们在真实的世界中再见(See you back in the real world)”。
以及全片最后的高潮,在飞机上所有人敞开心扉展示真实的自己,直至飞机平稳落地之后Russell那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以上一切都不外乎真实二字。
作为乐评人的真实,作为乐迷的真实,作为音乐人的真实,更是作为一个人的真实。
除了内容内含的真实,影片本身却满是纪录片式的真实感。
作为一部自传电影,尽管Stillwater是虚构的乐队,然而一支二流乐队的生存状态,坐巴士巡演,给大乐队暖场,乐队成员争夺核心地位以及那个“摇滚乐生死存亡”的年代,无一不透露着导演满腔的真诚和写实精神。
真实的还原,往往正是电影的使命之一。
一切音乐,甚至说一切事业的最终核心永远都是人本身。
人最重要,因为人是有血有肉的真实,是大于一切笨机器(sily machinery)的存在,重要的多的多的存在。
Russell自始至终都没有给出过摇滚的真正定义,全片也没有,然而Russell说过,玩音乐会让我们看上去更酷,在影片的最后他又说,他热爱的是音乐的所有(everything),是的,非要寻找什么意义就太假太装逼了,真正的意义就是这样,只是热爱而已,唯有真正的热爱才能有真正的情感的宣泄,才能有后续那些可能被解读出来的各种意义。
如果有人说,是为了济世情怀或是什么更冠冕堂皇的理由而玩音乐,甚至是做别的,那都可以无视他们了,因为他们不够真实。
“如果有人说不喜欢他的音乐大受欢迎,那他一定是个胆小鬼。
我研读过整个音乐史,通常最杰出的音乐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如果硬要说受欢迎是不好的,那充其量是因为受欢迎原谅自己的缺失,但我从不轻易原谅自己,你呢?
”这大概是片中最有分量的话语了。
现在的我们似乎都习惯了本末倒置,要知道,只有真正好的音乐才会受欢迎,而不是为了受欢迎而去做音乐。
如果流行音乐的目的就是受欢迎,所有的流行音乐人以受欢迎为目的进行着创作,那么摇滚则绝对不能走上这条路,否则,摇滚就在此丧失了它的真实性,从此不为摇滚为流行了。
现在还有多少人从一开始就抱着一颗真实的心去摇滚,还有多少号称摇滚的人还保有这颗真实的心,还有多少正在听摇滚和热爱摇滚的人能够读出这颗真实的心?
大概只有云知道。
这部电影带着纪录片的笔触在说一个故事,它似乎想要深入摇滚,探讨摇滚的含义,又似乎只不过在讲一个小孩和一个二流乐队的旅行故事,一个青春成长电影,一个摇滚乐电影,一个自传电影,一个伪纪录片,就这样看似毫不搭界的东西就潜移默化的融合了起来,不留一丝痕迹的天衣无缝。
尽管没有Stillwater,没有Penny Lane也没有William Miller,但是我们有真实的自己和我们真实的世界,以及陪伴着我们的真实的摇滚乐。
这片子让我想到很多小团体。
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到工作之后,好像都有那种小团体存在。
他们总是给人一种团结的感觉,总是整体出现在大家面前,说着旁人几乎听不懂的内部语言,他们似乎有着自信的气场,有着自己的行事原则,成员之间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有些小团体很多时候可能还经常成为班里或者什么其他工作环境中的焦点。
给未加入的人以吸引力和距离感。
而当你接近了或者甚至进入了这些小团体,你会发现,他们的成员之间相互可能有抱怨,有的甚至不是抱怨这么简单,而是敌视。
有些成员可能并不想继续呆在这个团体里面只是碍于很多别的因素只好继续留在其中。
有些成员可能是心甘情愿或者并不自知的被其他成员利用着。
一个看似非常团结的小团体,其实里面很可能问题重重。
一个小裂缝都有可能让他们整个崩溃。
而如果崩溃,成员之间很可能在外人面前撕破脸把很久之前的积怨全部抖出来,那场面好像会是相当的难看。
所以那些表面上令人羡慕的小团体,很可能就不过如此,就像片中这个乐队,有些看上去高端大气的人,很可能就是绣花枕头,而很可能可悲的是他们连自己绣花枕头的身份都没有意识到。
就像片子里的Lady。
这些小团体喜欢被外人羡慕,而象乐团这种小团体,外人的羡慕和支持正是他们名气和金钱的来源,他们自然想维护并加深这种羡慕,所以要更加维护自己那种美好的形象,维持大家对他们的期待,甚至是在自己可能并不胜任的情况下,就像在水池旁边的房屋顶部,在下面乐迷热切的期待下,他只好跳下去。
跳下去之后呢,狂欢和庆祝之后,水池依然会恢复平静,不过如此。
最后在飞机上,大家在暴风雨中把所有的积怨都说了出来,而其实场面可能并没有那么难看,相反大家把话说出来之后,那种压抑的气氛没有了。
暴风雨过去倒是晴朗了很多。
最后乐队灵魂人物去找主角道歉,说出了真心话之后,很多问题其实就迎刃而解了,其实摘掉某些并不属于自己的光环,结果也不过如此,甚至可能会比之前更好。
影片结尾,一直向往摇滚生活而离家出走的女儿终于在弟弟的带领下回家了,母亲马上伸出双手接纳了她。
打破别人的期待其实可能并没有什么,否定一下自己也可能没有那么难,不用低估某些寄望者找到其他目标的速度,也不用低估很多真正关心你的人对你真面目的包容程度。
Almost Famous下完了导演的剪辑版,两个多小时将近三个小时的长片一口气看完的时候已经快天亮了影片的导演是卡梅隆克劳,我所知不多,除了这部片子我还知道他的征服情海阿汤哥&蕾妮泽尔维格演的,也没有看过,知道这部Almost Famous对于导演来说是对于自己的纪念,青春年少时的磨砺与成长,当然还有ROCK,魔鬼一样的ROCK,情人一样的ROCK看了片子,能感觉到他们的热爱,那是属于他们的时代再也回不去的时代,用那个乐评人说的话,那是ROCK即将死去的年代1973年,一个彷徨迷茫迷幻,但是却真实的年代对于任何的东西我都说不上狂热,喜欢的很多,很杂,很乱七八糟的当然,或许我只是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只是我没有压抑,没有无边的无处发泄的愤怒,没有看不到光明的困惑或是迷茫如果我是那样,我或许会在1973年喜欢上ROCK,疯狂的追逐,忘我的投入,追着音乐跨过所有的界限与束缚但是然后呢,把它当作我的人生,或是在一个暴风雨里突然离开,欢迎回到现实世界来,没有ROCK,没有滥交,没有毒品,没有下一站下一站的漂泊,没有Almost Famous的巡回演唱会的巴士,然后看着摇滚真的死去卡梅隆克劳是理想的,或者说是逃避的,回忆的那个1973,尽管光怪陆离纷繁复杂,我们看的影象却绝对是单纯不肮脏的1973年,从11岁被别人嘲笑没有长阴毛的小屁孩,被离家出走的姐姐留下的摇滚唱片点亮眼睛里的光以后,15岁的威廉尽管在学校里还是被看成是怪物,但是却即将以滚石杂志记者的身份,随着新晋乐队Stillwater开始他们的巡回演唱会之旅,Almost Famous,不用再给别的乐队暖场,有了他们的第一只成名单曲——Fever Dog(果然。。。。。。
不是一般。。。。。。
)作为记者,威廉是稚嫩的,被嘲笑做enemy,提的问题也是小白的,Q:你为什么喜欢音乐 A:因为那让我很酷 Q:你在乐队里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A:。。。。。。
我是贝斯手(倒) Q:我的意思没有你的话乐队会少些什么东西呢 A:。。。。。。
贝斯(再倒)但是他却用单纯的 没有杂质只热爱音乐热爱摇滚的眼睛,看到了这个乐队背后的东西,也看到了摇滚背后的东西,懂得了为什么摇滚会死去,就像人会死去,人的梦想会死去,人啊爱情会死去他爱了,潘妮 莲恩,一个同样热爱摇滚的女孩,在热爱摇滚的同时,也热爱着摇滚乐手,尽管她说不付出真正的感情,就不会受到伤害,相比乐队的乐手们,或许这些追随着乐队的女孩们才是最热爱摇滚,最接近摇滚的人。
这个女孩不让别人知道她的名字,或者是让所有的人都不相信这是她真正的名字,这个女孩说自己已经退休,说不投入感情,可是她还是爱了,投入地爱了,在失去爱了之后那么受伤,这个女孩说要去摩洛哥,还要在那里把自己的名字改成JANE,谁都以为她在随口说说,连威廉都是,可是她真的去了摩洛哥,坐在飞机窗边的位置。
在巡演结束时,在那一场的暴风雨中,每个人都说出了心里的话,什么是ROCK,这才是ROCK,不是说人为的分类,而是单纯的自由的真实的充满感情的,“重点不是音乐里有什么,而是里面没有的东西!
)回到家的威廉和他姐姐,都是在经历许多之后成长起来了尤其是威廉,或许他错过了自己的毕业礼,他却学会了人生
很多时候,我们听摇滚我们玩摇滚我们谈论摇滚,我们骂那些商业化的唱片公司,鄙视那些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叫嚣那些无知幼稚的流行乐歌迷,装逼的和那些我们眼里自认为是伪摇滚的争辩,不断的听,不断感受,专辑听了数百张数千张,mp3沾满了电脑所有的硬盘。
嘿,朋友,那我想问你,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事物,我们当初又是为什么才去听摇滚的?
当初我们接触的摇滚的原点又在哪里?
很好的解释,这部电影。
如果你觉得自己算是个摇滚乐迷,觉得你手中乐器演奏的是摇滚,嘴里吼着嚷着唱着的还是摇滚,你就应该用你的眼睛耳朵大脑去记录一遍这部电影。
你会找到你想要的解释,记住,只是解释而不是答案。
这是一部自传式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位15岁少年为了替滚石杂志写稿而跟随采访一支乐队巡演。
而主人公的故事正是编剧导演Cameron Crowe自己曾在15岁时经历的—————Cameron Crowe曾在73年作为滚石杂志乐评人撰写过一篇关于新晋乐队的文章,当年他15岁。
影片的镜头有少些带有记录片的味道,更多的是类似故事片的叙述和剪辑,通过主人公威廉的话筒笔纸记录他所跟随采访乐队Stillwater对人生,对音乐,对摇滚的态度和矛盾心态。
当乐队核心人物吉他手罗素面对威廉一个个问题时,罗素并没有给出那个被我们时常拿来争论的问题的确切答案-摇滚是什么?
什么是摇滚精神?
他只是给了我们解释,是的,只是解释,而对这些解释的思考与理解都只是每个对摇滚抱有期望的歌迷以及乐手的个人问题。
我认为摇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音乐风格,一种是精神。
而后者往往要靠前者去承载。
你如何从前者中感受到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那就是淫者见淫的事了。
摇滚和做爱一样,是一种很个人化的东西,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都不一样我无法用精神层面去解析去评判这部电影要告诉我们东西--什么是摇滚。
只能从音乐层面去做出我的理解。
影片中的乐队,stillwater是一直二流的摇滚乐队,有乐迷有名气,但还没到SupperStar的程度。
这只乐队现状和问题是大多数摇滚乐团们都有过经历和面对的:为大牌知名乐队暖场,巴士全国巡演,一群女人簇拥,随意的性关系,大麻毒品,乐队的音乐灵魂人物与团队的不合,面对金钱名利是选择音乐还是商业的矛盾心理。
这些种种的记录,正是摇滚乐手们的典型,在巡演途中可以为了桌面上棋牌游戏而交换女人,在舞台上可以不停的放纵自己,在旅馆里可以云里雾里的狂爽一通。
摇滚乐手的行为对于摇滚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矛盾而又迷茫的理解。
“为什么玩音乐”“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看上去更酷”很真实的想法。
不是为了什么神圣的摇滚精神也不是为了赚多么大的钱,几个年轻人开始玩这种所谓摇滚的音乐风格只是为了让自己更酷一些,与众不同。
当罗素在舞台上演出前,叫威廉把录音机关了后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很好笑,什么摇滚精神什么音乐,当我们在去计较一些摇滚这类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的时候,什么都不存在。
你可以说吉他手罗素玩摇滚乐的动机是单纯--只是让自己更酷,你也可以说他们只是一支披着摇滚的华丽外衣,实则哗众取宠的伪摇滚的乐队没有摇滚精神。
只是当单纯的动机一旦真正走上舞台,在舞台上在万人面前如此的歇斯底里如此的义无反顾后,他感受到却是某些方面的挣扎,有来自现实的---名和利,也有来自本身对摇滚以及音乐的态度-如何从音乐到精神之间有一个共性的存在。
而当威廉去采访乐队的其他成员时,他们不知所措或者说是不知道所以然不知道玩音乐的目的是什么时,一切也都解释了关于摇滚,作为音乐和精神两种存在的无意义状态。
“如果有人说不喜欢他的音乐大受欢迎,那他一定是个胆小鬼。
我研读过整个音乐史,通常最杰出的音乐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如果硬要说受欢迎是不好的,那充其量是因为受欢迎原谅自己的缺失,但我从不轻易原谅自己,你呢?
”罗素对着充满疑惑的威廉说道。
很有分量的一句话,也是对每个喜欢靠摇滚装逼的家伙们最有力的反击。
也很有力解释好音乐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商业化的操作而使得它被人喜欢,是因为音乐作品本身的杰出。
当滚石杂志的编辑着急地询问威廉采访稿的内容如何时,当那个希望赚大钱的新经纪人来到乐队里替乐队计划未来如何获取更多钞票时,音乐真的已不在是音乐,音乐想表达思想想表达的精神已经被物质及其他所取代。
滚石杂志的编辑们关心的不是乐队音乐本身而是乐队成员之间的勾心斗角相互拆台,经济人一心只想在人多的大城市搞一出轰动的演出,赚勾人气。
而乐队成员们,似乎迷茫,似乎矛盾,因为这种生活状态已经不是他们刚开始玩摇滚乐最初最单纯的目的了。
前进获得更多的名和利还是原地踏步等待被别的乐队取代?
在这种状态下他们选在继续自己的旅程,不管目的如何,继续下去,巡演,尖叫,迷失,感性,疯狂。
乐队在巡演的飞机旅途中,发生了一些小小的意外,所有人以为自己快要死了,每个人都坦白了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自己所做过的事情。
在死亡面前那些内心的迷茫挣扎矛盾都显得微不足道,而那些人对生命的态度并不像他们在舞台上唱出的歌词那样无意义抑或虚无。
那时,没有人在想,没有人在想我玩音乐酷不酷,没有人再想我可以再赚多少钞票,没有人再想我是应该继续坚持自己音乐还是向唱片公司妥协,没有人在想,嘿,我还摇滚不摇滚。
每个人只是忏悔自己所做的以祈求内心的宽恕。
此刻,没有什么狗屁摇滚精神,那种被许多信奉为人生哲学价值观的东西,在死亡面前是如此可笑。
脱离危险后,下飞机,很平静,每个人。
威廉走了。
“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罗素说道。
滚石杂志的编辑室,没有人相信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是撰稿人,也没有人相信威廉写的稿子,那个让编辑们不可思议的有趣的乐队故事是真的。
编辑们与乐队成员确认稿子的真实性。
否认,是的,乐队成员们想成名,想让威廉在跟随乐队巡演的途中采访中好好相处,努力掩饰乐队存在的问题。
好让他写出来的文章能多赞美乐队。
可是十五岁的孩子没有想那么多,他还是个孩子,对于摇滚对于音乐的态度也只是孩子的理想主义。
他把一个真实的故事写出来,一切遭到拒绝。
而乐队的成名之路也貌似遥远。
当一切平静下来,当罗素似乎明白点什么的时候,他来到威廉的家,他告诉威廉,他打电话给滚石杂志,威廉写的都是真的。
“那罗素你告诉我,你喜欢音乐哪点?
”“全部”于是,生活继续,stillwater还是那个二流的stillwater继续坐巴士不坐飞机巡演的乐队。
威廉和它保守的母亲继续生活着。
无论如何,生活还在继续,如果真的要我说摇滚究竟是什么,独立在床底留下一堆摇滚唱片,离开保守母亲去追求自己空姐梦想的姐姐。
十五岁高中毕业,一个人跟随着摇滚乐团全国巡演替杂志撰稿的威廉。
姐姐成为空姐回来了,威廉跟随采访结束了。
73年,摇滚热潮嬉皮士运动逐渐退去的时候,留给那一代人的是什么?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是自由,解放,平等,也许是叛逆,疯狂,堕落。
但我们独立了,一个人,独立了
OST里少收了几首歌。。。
这是唯一的很遗憾。
我很喜欢在new york时William Miller去旅馆找penny lane时那首歌,可OST没有收。
一切都是虚幻,一切都是空洞,一切都要回到成长。
前半个小时我还好惊喜,后面就完了。十分不能理解果儿这种生物,要说7080年代美国,行,可是现在还大有人在。就说国摇,也还不少。脑袋进水的玩意儿。
美国果儿的故事。我看的版本太长了。2小时40分钟。。。。。
这世界的繁华里没有什么事可以信任的。钱,名,女人。
两星是给年轻时候的Patrick Fugit
这妞实在太丑了扣一星 视角还挺不错 再看看还真觉得是海爷拍的好 七八十年代确实得理解了看 最后家里见面收的确实够精巧 美国人懂个蛋的摇滚就知道抄 不说披头士 皇后 齐柏林 大卫鲍威 黑安 深紫这些英国老摇 哦 对了还有滚石 你弄个同名杂志也以为成美国的了?爱尔兰北欧德国 简单点儿 老炮儿都混欧洲 除了鲍勃迪伦个文学圈儿的 不停巡演的年代 怎么说呢 因为虚构的乐队本身没IP导致代入感不强 这个视角都补不回来 要知道听摇滚的脑回路大都一根筋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喜欢直接点儿的 让他们去体验一把清新的文艺成长故事 有点儿难为人 主要还是他妈的这女的既没胸又丑
It's OK, I'm easy to forget, I'm only the F****** lead singer!!!
又在爱里面找到了reconciliation 哎 我尼玛还是周末去教堂听唱诗还直接些。
记得是离开学校前看的 看不懂
终于看了这部曾经颇为著名的电影。让我想到自己十年前做第一份工作的时,接触的都是知名艺术家,名人,精英。但我是一个特别无聊的人,所以我觉得我离他们特别远,与此同时同期的实习生都觉得自己和他们只有一步之遥。青春是场梦,摇滚是造梦发财的行业。但是有像我或男主角这样不酷的青春也没什么不好
无聊的无病呻吟和为赋新词,看一个小时坚持不下去了。
这。。群众的眼睛有时候也可以是瞎了吧。。。
摇滚一代,放纵、虚无、喜怒无常,以及执著、纯真。
美国大果儿和屌丝乐评家的奇幻之旅。
20岁的Kate Hudson挺细溜的
太好了…不管是哪个都会爱上penny lane的吧…the only true currency in the bankrupt world is what you share with someone else when youre uncool
对一个摇滚乐团的成长及探讨。
笑惨了。听听歌还可以。剧情就好烂了。panney演得可真好,那种拿腔作势惟妙惟肖,看到有人短评说,这么方的脸也能当groupie时,简直被面协们的苛刻吓哭了
被飞机失事那段恶心到了
音乐不错,女主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