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回看《伸冤人》,这应该是一部我一直非常非常喜欢的电影,当然也可能是我一直就很喜欢丹泽华盛顿,他演的电影,我几乎都会看。
几十年来稳坐好莱坞黑人演员头把交椅的奥斯卡影帝丹泽尔.华盛顿出演伸冤人,身怀绝技、骁勇善战的前黑色行动突击队员麦考尔老师,因为最爱的妻子意外离世,一心回归平凡生活,自制死亡假象,打算从此在波士顿隐姓埋名渡过余生,他在超市里做一名很普通的员工,独居的日子过的很有规律。
但是天性善良的他,并没有对于社会的不公无动于衷,当碰到了被俄罗斯黑社会裹挟着用年轻肉体来挣钱的小姑娘,麦考尔为了小姑娘能摆脱虎穴,不费吹灰之力干掉了黑帮成员,最后直捣黄龙,端了“普希金”的老巢也要了他的命。
《伸冤人》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没有消极的一面,全程所向披靡,从端掉一个黑社会分公司,到端掉这个黑社会的总公司,高开高走。
丹泽·华盛顿基本上从始至终,冷峻平实,无论是惩罚误入歧途的警察,还是直捣黄龙黑社会扛把子,都是一幅态度——我想和你谈谈,没有商量余地,你听我的,不然去死。
“他不是来征询意见,他是来得到批准的”,就是这种感觉。
所以看起来非常非常爽,而且也没有扭扭捏捏,就是那种我又要伸张正义,但是我已经退出江湖,不想管江湖上的种种,可是你们一步一步逼着我最后痛下狠手,那种就有点故作姿态了,这部电影就是一杀到底,我就是希望我关心的人可以幸福,没有别的原因,所以看起来非常舒服。
这就是《伸冤人》,毫发无损,理所当然。
然后丢你一句马克·吐温的金句,“人生中最重要的两天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明白你出生意义的那天。
”对了,电影中的男主最爱看的书是《老人与海》。
法律管不到的不幸之事、不平之事,麦考尔以其独特的武力值如天神般保护弱小的普通人,他的所为不图名,不图利,只为对方绽开的笑脸,只要世间还有不公,这类主题就永远有市场。
开篇长镜头不错,将男主的生活场景徐徐展开,同时也通过一些小细节暗示人物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从干净整洁的室内环境可以看出主人是个极为自律严格的独居之人。
男主台词不多,跟敌人交手基本没有废话,但跟普通人的相处非常贴心和温暖,他跟爱琳娜关于《老人与海》的情节讨论,他想要鼓励这个可怜的女孩。
他干净利落的杀人过程看得人惊叹,但他的身影却又是如此的孤独。
片中有个细节可供借鉴,就是雷菲把写有体重数字的纸片放在洋芋脆包装盒里给麦考尔,这个植入太巧妙了,让我无法拒绝。
作为管不住嘴的胖子,很喜欢麦考尔跟雷菲尔关于垃圾食品和减肥的对话,对雷菲的抱怨“I am a human,not a rabbit”深以为然,对麦考尔的鼓励“Progress,not perfection”颇为感动。
黑帮打手对主人公说,你在我眼中就是个线头和瓶子盖。
实际上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投射给了主人公。
他是个孤儿,12岁被好心人收养,他感动了,但怕再被抛弃抛弃,杀害了养父母,断绝了这种可怕的可能性。
很多人都是这样,害怕被别人抛弃,于是首先抛弃了别人,这样虽然也很痛苦,但是比被别人抛弃的痛苦要小很多。
一个拥有特殊能力的家伙,大隐隐于市。
一家超市的普通员工,曾经是一名出色的特工。
观众最喜欢看的是坏人越嚣张,越能凸显男主的能力。
一个感性的审判者,正如他在电影中说道:我拥有这个能力,看到陌生人被欺负,总会出手去帮助。
力所能及的帮助遇到的人去做正确的事,让弱势群体在失意的现实中依然看到希望。
而且可以让希望成真。
正能量,一人消灭一个犯罪集团,彰显英雄主义。
动作与温情同时恰到好处的共存。
最值得欣赏的是男主一颗安静的心,总是在阅读中化解对妻子的思念,帮助爱人完成阅读100本书的心愿。
所以,每次都带着本书去酒吧安静的看书。
每次开始行动前,男主会以上帝视角判断如何快速消灭敌人。
胜利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一方,越辣鸡的敌人越是对你藐视,就越容易消灭。
大力推荐,给9分。
与其说是动作片,这部电影在精神上更接近于一部武侠片或一部超级英雄电影。
丹泽尔华盛顿大叔演绎的是一位成熟稳重平易近人的前高级特工罗伯特,借假死之机退役之后作为一位超市员工大隐隐于市。
为了拯救萍水相逢的失足少女,大叔路见不平再出江湖,从街头混混到黑帮大佬,从波士顿到莫斯科,一路斩妖除魔血流成河。
终于正义伸张且得以全身而退,深藏功与名。
即便不再前线浴血,退休的特工仍在熊熊地散发着光和热。
本片借马克吐温“人生中最重要的两天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明白你出生意义的那天”这一名言为引,并让主角手不离书,更是辅以种种写意的镜头语言,将整片的文艺气息和逼格大大提高。
夜店一场间不容发的动作场面阐释地行云流水,水幕中决战的慢镜头更脉承吴宇森式的暴力美学。
多数战斗都是干净明快见血封喉,颇有武侠小说中高手之风;神出鬼没的身法以及掉血不减行动值的外挂,则和近年来大行其道的漫画超级英雄颇为类似。
侠肝义胆,有勇有谋,可以算得上是现代版的陆小凤,亲和化的惩罚者。
结尾处一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镜头,更显世外高人风范。
至于动作片典型的单线程的情节发展,惊鸿一瞥的女主角,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的小伙伴,心狠手辣面露凶相的反派,统统是耀眼主角光环下的陪衬。
如果只图个惩恶扬善的畅快淋漓,本片做得很到位,但遗憾的是,似乎也仅此而已。
1. “在选择一份毫不起眼的工作之后,保持和同事之间的良好关系,尽量融入当地人群的日常生活,和同一社区的人交一两个朋友。
切记,时刻注意隐藏自己的身份。
”——节选自《政府特别任务执行人员非任务状态手册(隐藏身份篇)》第25页。
特工罗伯特在常人眼中是一个和善的超市工作人员,工作尽职尽责,待人礼貌可亲。
对朋友更是热情贴心,帮有志成为保安的朋友制定锻炼减重计划,并监督鼓励其实现目标。
暗中打击收保护费的腐败警察,帮助自己朋友的同时维护了广大商户的利益。
更是和酒吧里几面之缘的被迫失足少女成为交心挚友,在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并一不小心之间灭掉了整个危害一方的黑帮乃至背后的大老板。
这位令人如沐春风的暖男大叔,不为人知的存在是一架战斗力堪比高达的人型兵器,润物细无声地维护着社会的和谐。
2. “保持健康规律的作息,找到一份低调的兴趣,”——节选自《离退休特工日常生活指南》第一章“序言”一张餐巾纸,一个茶包,程式化地折叠方式,小心地放入外套的口袋。
在餐厅的固定位置就坐,先将书放在一边,取出折好的餐巾纸,展开,将茶包放入杯中。
这一套日复一日的动作,如同京剧名角台上的走位,不差毫厘。
一堆词蹦出来:完美主义,,细节控,强迫症......更强烈的感觉是,沉稳。
如现代的康德一般,定时定量的阅读,为失去的妻子完成读完一百本书的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出现的几本书自有深意:《老人与海》,《隐形人》,都是男主自身的写照。
3. “利用环境中任何可以被使用的物品,尽量避免使用枪或刀具——这些会让成就感大打折扣。
”——节选自《处女座杀人101式》第四章“发挥创造力”这是男主的本行,在男主的身上可以看到小野二郎般精益求精的职人精神,成就收集癖玩家的执著,先锋艺术家的想象力,以及完美主义。
夜店是男主初次显山露水的首秀,在被黑帮头目拒绝和讥笑之后,大叔默默走到门口,开门关门,开门关门,开门关门,然后上锁。
配合着他的动作脑中自动浮现Sheldon的“Penny,Penny,Penny”。
之后计时开始,拳头,手枪,匕首,酒杯(疑似),开瓶器,全都是现成的凶器。
最后还要为小头目读秒,完成临终关怀。
最后一场超市主场作战,更是变成了暴力版的小鬼当家,现成的工具实在太多了,哪怕是仅有的一场势均力敌的肉搏,也一样要用玻璃结束战斗。
和杀手Teddy的最终一战,依旧不屑于用枪,如果射钉枪不算枪的话。
幕后boss的落幕,枪也只是手中的道具,致命的一击则来自焦耳定理。
相信在男主趟着尸体走出去的时候,一定有一个星星闪亮地跳出来,发出悦耳的提示音:“成就达成,用不同武器通关!
”用硬汉侦探马修斯卡德的话改变一下就是,波士顿有多少个坏人,就有多少种死法。
4. “一切反派都是纸老虎”——某编剧比起神通广大的主角,反派实在是有些不堪。
对同僚飞扬跋扈,对弱女子痛下杀手,还凶巴巴地跑到爱尔兰黑帮的地盘上撒了回野——上去就砸头看上去很猛,可是要不是看上去不靠谱的同伙及时开枪干掉了护卫,真的不知道谁会哭。
最后终于盯上了主角,却非要操着一口俄式英语去冒充警察,连假证都不晓得准备一个,半夜三更去敲人家门可是会被爆头的。
之后的盯梢不但折了小弟,自己更是喜感地被手机连拍剥夺了肖像权。
在千方百计搜寻男主的同时,却被男主在酒桌对质,才发现自己被人查了个底掉,背景的柴小协变成了对这个没头脑的讽刺(我大战斗种族中怎么会有这么弱的)。
决战中先是傻呵呵地蹲点被智商碾压,追到超市后终于趁男主大意时偷袭了一把,却没有造成任何实质性伤害。
在同伴和男主缠斗之际不去补刀(大概是迷了路),非要追着保安不放,结果被射钉枪残忍地钉在了黑帮的耻辱柱上。
想到之前反派在酒店裸了上身酷炫纹身展,突然觉得如果改成全身Hello Kitty的话,实力上的落差应该不会让观众这么失望。
5.“特工罗伯特孤身一人对抗整个黑帮,十步杀人一人,千里不流行,百步杀十人,万里不流行。
请回答以下问题:1. (地理应用计算)假设罗伯特行走时平均步长为1米,那么从波斯顿到莫斯科,共杀死多少人?
2. (政治法律)罗伯特避开司法体系动用私刑却全身而退,在影片中违反了刑法中的哪些条例?
利用哪些法规可以避免惩罚?
”——节选自《CIA职业素质测评考试2014真题》
In THIS October, when justice fails you, you can count on the EQUALIZER (,which doesn't get mentioned much during the movie. In fact, I don't think this name is mentioned at all. I almost forgot I was watching equalizer after the movie.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doesn't make such sense either.) But it's still awesome to see Denzel Washington losing some weight and back in action!So, BE PREPARED TO WATCH! 90 seconds of action in this two-hour long movie FULL OF... unnecessary talking, unnecessary side-plots, people you don't care beating up people you don't care, killing people for no reason, AND characters just changing their character for the convenience of the plot: doesn't the girl at first talk like a cold indifferent b*ch but all of sudden becomes a sentimental little-girl type the next time she met Denzel Washington? How does that corrupted cop change from a hard-ass subject to an obedient sidekick just because the bad guy sat down at the table and talked? and how does he change from a bad guy to wanting to be a good cop just because Denzel Washington told him to do the right thing? WTbeeeeeep! (probably you guy don't know who I am talking about right..?)FEATURING! car door that cannot be opened from inside! car window that cannot be rolled down from inside! And lots... lots... of ... sloooow mooootion - Denzel Washington beating people in slow motion; Denzel Washington walking out of a shelf in slow motion; Denzel Washington looking at people in slow motion; the bad guy trying to stand up without using his arm in slow motion!Also FEATURING WALKING! Denzel Washington walking in the blast after blowing up a massive ship and gas pipelines(?) (without explaining how he knew the whereabouts the ship; how he got into the ship; how he got the bombs; how.. ok. maybe that's enough question for now.) AGAIN featuring Denzel Washington walking in the rain! Denzel Washington walking among bodies (without explaining how he killed all the bodyguards of the most powerful Russian mob lead in the world just by himself.)So basically all the good parts/part are/is already in trailer. But if you like Denzel Washington, then this is still a pretty good movie to watch. He is probably the only bearable thing in the movie.(sorry, I know this is probably really bad. 但槽点太多,I just can't help it.)
爽片。
爽片关键就是要爽,这部还带了点哲理, 你比如“Progress, not perfection”, “When you pray for rain, you gotta deal with the mud too”,妙啊。
McCall这个人,下手狠,花活多,关键是还特节俭,好好的枪不用,天天在自己上班的超市里找东西料理人。
你说你拿那榔头出去锤人就锤吧,完事儿你擦了擦又给放回货架上了,这是怎么个意思?
也太不讲究了吧?
恶心啊!
恶心!
希望后面用的那些电钻啊,砂石啊,钉枪啊,不要再拿出来卖了🤣另外批评一下McCall同志,活儿干完了也不去看看保安小哥,转身就走徒留背影,真是莫得感情。
至于剧情嘛,一个人拿着一把手枪,缴了十几个人的械;反派们习惯性的葫芦娃救爷爷一个一个送;看似很能打的大反派被钉枪射穿(这钉枪射程远穿透力强,真的牛掰),连点肉搏的戏份都没有......当然了,咱也不是来看这些的,你懂我意思吧?
《伸冤人》是80年代名头响亮的谍战犯罪剧,以前一直翻译作《私家侦探》,大概是无良碟商信口定的,我当初看就觉得不够响亮出众,配不上它的名气,但也改不出好的。
随着同名翻拍电影被叫做《伸冤人》,剧集的标题也相应改变,总算又酷又上口了。
原版美剧在欧美国家颇有人气,其“退休特工当都市游侠惩恶扬善”的设定,首次糅合了谍战和犯罪这两个此前秋毫不犯的主类型,衍生出一种全新的亚剧种,启发了之后《火线警告》、《疑犯追踪》等热门剧。
电影版有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开头,《怒火救援》的中段,以及《杀人执照》的尾段。
然而作为动作片,超过两小时的篇幅与刺激元素比例失调,火力规模不够,子弹数大致也就原剧一两集的总和,难得两三处爆炸,极尽MV式的慢镜头包装,以为能延长爆炸震撼,其实只是增加了疲倦指数。
安东尼·福奎阿这个导演,拍动作片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前作《奥林匹斯的陷落》也有这个毛病,开头是飞机扫射坠毁,武装突袭白宫,高潮反而是狭窄空间肉搏了事。
综合来看,福奎阿的导演风格非常老派,除了画面中出现的数码科技,《伸冤人》从情节编排的新奇到场面调度的时尚,跟任何一部2000年的电影都没有太大差别,连闯进厕所揭晓错位这样人人都能一眼看穿的误导,还用的乐此不疲。
大部分时间里除了主角名字,看不出改编痕迹,儿子一角被剔除了,与前上司的关系也不那么微妙。
起初我还万般痛心,麦考尔怎么不当大侠了,非但如此,还甘于上上班喝喝茶的平静生活,目睹惨剧后避免事端,想用积蓄赎回雏妓(此处也看出美国特工待遇真的可怜,跟《三日刺杀》的科斯特纳可以喝一杯),非暴力不能解决问题时才大开杀戒,杀人之后又要忏悔,哪有原剧面不改色铁肩担道义的爽快劲儿,直到结局一幕才向经典致了敬,我也一下子兴奋起来。
80年代的麦考尔在报纸登广告,委托人打电话来求助,如今的年轻人不再看报了,而手机号更容易被抓到把柄,改成技术含量更高隐秘性更佳的互联网是无可厚非,这么看来,电影版相当于剧集的一个重启版前传,类似于《无敌浩克》与《绿巨人》的关系。
原剧斗智多过斗勇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两个版本主角都是中老年人,拳怕少壮,懂得避开锋芒,是特工人员生存克敌之道。
华盛顿活用开瓶器、榔头、硬皮书干翻对手,终场一战在工厂仓库的琳琅满目中信手拈来,上演“特工杀人的一百万种方式”。
此君还擅长《死神来了》的意外杀人,比原版更传奇,只是门外真枪实弹撂倒一大片,结果老大却要如此艺术,莫不是听候上天裁决。
影片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揭露出美国社会黑白道沆瀣一气的事实:一名退休后身手退化资源匮乏的老特工,都单枪匹马人瓦解一个跨国黑帮,政府要是派出一个年轻分队,消灭全国犯罪不在话下,他们之所以不这么干,当然是因为收了黑帮的好处!
(文/方聿南)
2014美国动作片《伸冤人1》,全球累计票房1.92亿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7.8,时光网评分7.2,IMDb评分7.2。
《这个杀手不太冷》 +《罪恶都市》的混合体。
隐姓埋名的前任特工重出江湖、除暴安良、替天行道、保护弱者的老套剧情,但却拍出了新味道、新感觉。
节奏紧凑,动作戏虽然并不多,但突出犀利狠毒、以暴制暴、干净利落、一招制敌。
主人公精确到秒的克敌制胜的手段令人咋舌,片尾主人公在慢镜头下用射钉枪干掉大反派的高潮戏非常地帅酷。
主人公巧妙利用对超市地形的熟悉、因地制宜出奇制胜地消灭坏人,很有看点,观赏性和娱乐性很强,是本片的亮点,这一桥段令人想到《第一滴血》史泰龙的热带雨林大作战。
丹泽尔·华盛顿这个演员非常地实力派,什么戏都能演,既有本片这样荷尔蒙爆棚的动作片,又有像《迫降航班》《藩篱》那样的剧情片,对角色的刻画有深度。
“超杀女”科洛·莫瑞兹在本片中饰演了一个雏妓,戏份不多。
科洛·莫瑞兹这个女演员最巅峰的角色就是“超杀女”,其容貌最大的特点在于翘鼻和噘嘴上,眼睛很大,很有二次元漫画人物的特质。
但可惜的是,科洛·莫瑞兹长大后,身材越发地魁梧,魁梧到离谱,只剩下一张脸蛋还能看得下去。
科洛·莫瑞兹在“超杀女”后再无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和作品。
2018年,续集《伸冤人2》上映。
2023年,第三部《伸冤人3》上映。
“伸冤人”三部曲是丹泽尔·华盛顿电影生涯中唯一的系列电影,足见这个角色塑造得有多么成功。
《伸冤人》2014年在北美公映后获得的反馈呈两级分化,影评人和普通观众唱起了对台戏。
北美两大最重要的影评人评分网站烂番茄和Metacritic,《伸冤人》的平均得分都没有超过及格分6分。
著名的观众口碑调查网站CinemaScore则给出了A–的高分。
事后北美地区过亿的票房证明了影片确实收获了普通观众的欢迎与好评。
给出负评的影评人的主要意见是,影片的风格大于意义,并且过于暴力化。
后面一句几乎是近年一味标榜政治正确的北美影评的陈腔滥调之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好莱坞的票房支柱电影渐渐被奇幻电影、美漫改编电影包揽,到了新世纪之后这股风潮愈演愈烈,近二十年来唯有像《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美国狙击手》(American Sniper)、《逃出绝命镇》(Get Out)这零星几部因为突然触碰到美国社会意识形态G点而意外赢取了巨额票房。
美国观众似乎越发享受银幕奇观(spectacle)带来的纯感官享受。
用美国电影理论家托马斯·埃尔赛瑟(Thmoas Elsaesser)的话来解释,“奇观”是用来感受不是用来观看的,这些电影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可供栖息的奇幻空间,而不是为观众打开一扇仅供观赏现实世界的窗户。
正是因此,成本为5500万美金、反奇观重叙事、意识形态包袱并不厚重的《伸冤人》,在北美地区的票房超过了一亿美金,着实令人有点意外。
到底是谁在决定观众的口味这样老生常谈的议题难免又会浮现出来。
《伸冤人》最特别的地方是,不依靠奇观式的动作场面以及纯感官刺激取悦观众,而是凭借引人入胜的气氛、复杂多变的场面调度以及高度策略化的叙事技巧、非比寻常的角色塑造方法来引导观众达致情感的共鸣与宣泄。
类型角度概括的话,这是一部现实意味强烈的东方化的超级英雄电影。
影片的故事讲述退隐的高人麦考尔(维基百科介绍其身份为前国防情报局人员,但影片由始至终对其真实身份作模糊化处理)为受迫害妓女阿丽娜伸张正义,铲奸除恶,以一己之力击垮俄国黑帮恶势力。
这故事听上去就点像伊斯特伍德的《不可饶恕》,也有点东方武侠片、武士片的味道,但导演安东尼·福奎阿(Antoine Fuqua)这一次不作他想,彻底暴露了自己黑泽明、桥本忍脑残粉的身份,拍出了一部纯度很高的东方武侠片/武士片。
与其说影片中的麦考尔像西部片中的正义牛仔,还不如说像中国武侠叙事中的扫地僧(麦考尔过的确实是禁欲般的僧侣生活)或者是黑泽明《红胡子》里的杏林高手。
一位隐姓埋名在小镇超市工作、年过五十的老汉,身怀绝技却深藏不露,这样的形象在西部片中是不存在的。
著名的黑人影星丹泽尔·华盛顿扮演麦考尔一角,他主动参与了剧本创作,对于麦考尔的形象设计贡献多多(原剧本在2012年被业内公认为最受青睐的未拍摄剧本)。
麦考尔的外形看不出任何与格斗、暴力有关的特征(也许原定出演此角色的罗素·克洛当真出演会改变影片风格),影片的前二十分钟,强调的是他平静、自律充满宗教色彩的日常生活。
更强调的是他日常作息行止中强迫症的倾向,他强烈地要掌控时间,他固定地要将茶叶包整齐地熨帖在餐巾纸内带到快餐店享用。
他热爱阅读,出门必带书籍,醉心于《老人与海》中自我孤寂化的精神世界。
而这一习惯既强调了他宁静恬淡的性格,又凸显了智性的身份。
影片第一场交战戏的出现,真正让观众感觉到了影片的特别之处。
这是麦考尔一人单枪匹马闯入黑帮老巢,当外界压力给予他最大的时刻,他的爆发仅仅发生在十几秒种之内。
影片用了比较大的篇幅去渲染压力增大的过程,包括麦考尔观察环境的主体视点,摆放屋内玩具的小动作等等。
双方对峙场面的设计准则就是要不断调动、强化、激发、冲击观众的注意力与耐受力。
有强迫症倾向的麦考尔甚至关门都关了三次,但这个反复发生的动作在此焦灼时刻却有了仪式化的意味。
这是大师出手前的亮相风姿。
麦考尔最终的出手简单利落,招招致命。
这种表现方法实在有别于过去好莱坞式动作英雄反复延宕的搏击场面,这更像融合了北野武与胡金铨电影里的暴力决战场面,静态的对峙,仪态的丰富意涵,刹那间的极致暴力,真实,惨烈,性命交关。
而影片对于暴力的场景的强化性表现是为了凸显麦考尔最终快意恩仇斩杀敌人的正当性。
其中大反派尼古拉痛殴爱尔兰人的场景尤为触目惊心,殴打的场景配合了棒球比赛的背景声音,击打过程犹如竞技比赛。
这样的场景很难在通常的超级英雄电影里看到。
实际上,整部电影都没有出现任何反复搏斗的动作场面,麦考尔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具有冷战年代兰博式的自我牺牲精神,更不是暴力机器人。
绝世高手的洒脱、淡然、坚定与自信始终是麦考尔这一角色的最鲜明性格特征。
影片还有意于使用充满悬念的叙事技巧来与观众玩视点游戏,以此来显现麦考尔智性的优雅。
俄罗斯黑帮第一场追捕麦考尔的戏份,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影片中精彩上演。
整个段落可以视作是围绕点火煮蜂蜜的中心情节点展开,但这个动作有一定歧义。
它给观众带来的悬念,功能似乎是用蜂蜜来作武器对付敌手,因为平行蒙太奇镜头强化了敌人步步逼近的态势。
但一转眼,麦考尔腿上的伤又打破了悬念,原来油是用来治疗伤病。
此段落的高潮也是最出人意料的时刻,敌手冲进麦考尔洗手间的一刹那,观众才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和敌手一起被麦考尔捉弄于鼓掌之间。
他非但不在自己的家中,反而家中的一切都在他的监事掌控之下。
这是叙事者玩的一个惊奇游戏,以示麦考尔的高深莫测。
在叙事层面影片另外一个比较大胆的策略是直到叙事过半,才大致地让观众了解麦考尔的身份,但却没有真正的点破,神秘化是塑造其宗师风范的必备元素。
《伸冤人》整体的叙事结构在好莱坞惯常的模式中还有一些很特别之处。
按照波德维尔的理论,好莱坞的类型电影通常都会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主角欲望被满足的叙事主线,另一条是爱情的线索。
在《伸冤人》中,爱情的线索被稀释到了最低点。
我们被告之麦考尔因为妻子的过世才打算远离过去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其实是他对妻子的承诺。
麦考尔与肥胖的同事拉斐尔之间的师徒友谊,代替了爱情的线索。
这样的设计自然也是为了强化麦考尔教化世人的宗师风骨。
影片高潮段落的设计也有点特别。
当然不能忽略的是,影片起码是遵循了古典化的叙事法则。
高潮的发生空间在麦考尔工作的超市,这等于是回归秩序的解放方案。
为了强化这种古典感,影片在细节方面都动了脑筋。
在超市员工即将被匪徒射杀的景焦灼时刻,突然超市里响起的音乐是Pips乐队的《Midnight Train to Georgia》,而影片开场的时候,当被问道自己之前做何工作时,麦考尔半开玩笑的回答说,自己是Pips乐队的成员,并且还当众跳了一段。
这段带有谐趣意味的前后呼应非常的工整,强化了正义秩序回归的必然性。
而在最终的角斗中,麦考尔依然不怎么费劲地斩落敌人。
联系到这种必然性,麦考尔对敌手的暴力杀戮带有一种强烈的惩罚意味。
西部片、武侠片、武士片中的决斗场景不适用麦考尔这样的人身上。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才是麦考尔的本色。
《伸冤人》原定的导演是《落日车神》导演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若果这位北欧风格大师接手,影片的风格肯定会依然强烈,但应该不会如此东方化。
个人风格并不强烈的福奎阿很意外的将东方武侠片的精神特质注入影片之中,为超级英雄电影拓宽了表现的边界。
《伸冤人》强烈地提醒好莱坞的所有创作者,除了奇观轰炸和意识形态输出之外,超级英雄电影存在着另外的维度,观众对于英雄的接受幅度绝不单一。
(已发虹膜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A1ODQzNA==&mid=2659236530&idx=3&sn=0b8445351f2a0fe1d9d792638b5476ce&chksm=8423c25fb3544b49ed534d253076fd7d82189bc5dc621f532d6038ca18846e4a0e1e29eddbf8&mpshare=1&scene=1&srcid=0820MBLbN0RmK5TcQZanmZ5R&pass_ticket=slZKgu9mCyOP8bPMOLQZvF3SuEjXSLRPjF1lxGIIjghsYtJflUXLkrnB7YNXFXgz#rd
错觉以为Mr Reese附身……休说宝刀老,廉颇亦饭否;大隐隐于市,深藏功与名;杀手不太冷,冲冠为红颜。
…节奏把握得蛮好的,没废话;本来我觉得反派弱了点,但是一老毛子不远万里跑到米国,在人家最熟悉的地方撒野,能坚持这么久已经hin不错了。男主沉默冷静做事有条理善于就地取材,难能可贵的是他只想平静的生活但是面对别人的苦难并没有视而不见。简直是我心中特工的典范
好莱坞每个老头都可以来这样一部隐退特工/杀手/黑帮被迫重出江湖动作片。
简直就是神雕大侠!
虽然不科学,看的就是一个爽,动作场面干净利索的爽,绝对不会出现坏人没死干净,卷土重来这种二逼剧情,为干净利索加一星。
《伸冤人》《赶尽杀绝》《通缉令》《疾速追杀》并称“最装逼电影”。基努·里维斯是地表最爱狗人士,丹泽尔·华盛顿是全世界最爱做好事的人,又名“五金侠”或者“雷锋侠”。
简直是超级英雄片或者武侠片,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动作戏不错,可惜少了点。反派有点弱。
和同年上映的《疾速追杀》一样 都是典型的退役杀手重回江湖的故事 一样用干净利落的动作场面 弥补故事的单薄 却足以挑动肾上腺的沸腾 只是对比《疾速追杀》来说 丹泽尔华盛顿的动作戏份有些略微少了些 PS.最后姆爷的歌超棒
①真男人从不回头看爆炸场面。②丹泽尔·华盛顿的形象与角色的设计确有武林高手的风骨,隐世埋名、面无棱角,好善嫉恶又武功高强,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超级英雄也有类似的特质:以两幅面孔生活,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身处于一个趋向于无政府主义的腐败社会。所以把《伸冤人》看作是超英电影也不为过。③雷声大雨点小,前面铺垫了很多剧情,结果匆匆就收尾了,大量的慢动作镜头显得很多余。
为了3补课,看完只想问这是怎么拍到3的
黑大叔真爷们,全程开挂,酷到过分,你咋不去演 罪恶之城 咧。PS:原声不错,打光不错;PPS:最喜欢这么有一点压抑的片子
男主是一块矗立在海岸的礁石,任你惊涛拍遍,我自岿然不动。而Hit Girl扮演的小女孩,则是穿过厚重云层,照在冷硬礁石上的一束温暖阳光。丹叔展示了无以伦比的控制力,从开片到终场,都稳定得令人发指。
就该这样。
配乐真好,华盛顿大叔每一步都踩在鼓点上。冷兵器高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但喜欢阅读和平静。最后一幕的雨滴混合鲜血,甚至有些宗教感在,克制的帅气~
科洛发育后身体畸形了
丹泽尔竟然接这么中二病的角色差评 打斗场面游戏作弊感强烈
动作设计的漂亮极了 !爽快,一气呵成!
这种冷酷之外的温情,流水线版的出品,放个屁都能猜到的剧情,确实下饭。
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要殴打未成年少女”硬是讲了132分钟,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