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团圆

团圆,Apart Together

主演:卢燕,凌峰,徐才根,马晓晴,莫小奇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上海话,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团圆》剧照

团圆 剧照 NO.1团圆 剧照 NO.2团圆 剧照 NO.3团圆 剧照 NO.4团圆 剧照 NO.5团圆 剧照 NO.6团圆 剧照 NO.13团圆 剧照 NO.14团圆 剧照 NO.15团圆 剧照 NO.16团圆 剧照 NO.17团圆 剧照 NO.18团圆 剧照 NO.19团圆 剧照 NO.20

《团圆》剧情介绍

团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台湾老兵刘燕生(凌峰 饰)到上海,寻找自己失散几十年的妻子乔玉娥(卢燕 饰)和从没见过面的儿子。乔玉娥当年和刘燕生失散三年后,和陆善民(徐才根 饰)组成家庭并生有两个女儿。刘燕生了解到乔玉娥和丈夫情感不好,就希望能带乔玉娥和他一起到台湾生活,并承诺拿出自己一生的积蓄,来补偿乔玉娥的丈夫和这个家庭的子女。但立刻引发这个家庭的剧烈震荡,激烈的争吵使几十年的亲人团聚变成了彼此的再次伤害,直到陆善民脑溢血生命垂危…… 乔玉娥无法抗拒分离的命运再次降临,只好在几十年前相同的上海码头,再次送走自己深爱的刘燕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秘密窝点鹿鼎山下天才不能承受之重阿瓦的梦之旅麻木不仁第二季美丽心灵幕末高校生极乐非法制裁墓道神之塔净搁这乱哩之火坑救援我盛大的同志婚礼结城友奈是勇者第二季最终骑士蒸面布鲁斯情感算术脱单舞会神秘博士:圣诞入侵我的老板是小猪暗芝居第十一季攻略陛下100次寂静之地2夺路而逃一起用餐吧牵牛和仙女危爱多想和你再见一面森林行者芭比和肯德拉闯入乔·鲍勃汽车影院狂欢

《团圆》长篇影评

 1 ) 爱与不爱 情爱与恩爱 在那个矛盾的时代

在我看过的国产片里,评的上8分了,一部好电影看完总是会给你留下点什么,不是一哭一笑即逝的,情感共鸣的享受只是基础,带出来是这部电影背后给人思考反省的东西,内容只是讲了一对相隔许久的三角恋如何发展,一对相隔四十年恋情的团圆,带出了国共两党分裂四十年的愈合,大陆两岸对立四十年的妥协故事路线不复杂,情感却是很浓烈的,还带有十足味的时代悲剧色彩,不过就是喜欢这种以小见大的隐喻,刚开始看不懂,只是觉得两个相恋的人为什么就因为走失就不去相见,一个女人为何不爱就得将就随便找个人苦了半生害了一个家,细思极恐,表面是一对相隔四十年终究对峙的三角恋,是忠于自己选择初恋还是迫于现实选择将就,实则是解放前国共两党对立战争导致两岸分裂和建国后文化革命压迫对他们仨的摧残, 爱而得不到,不爱必须凑

 2 ) 团圆

团圆的悖论,在这三个老演员的身上刻画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可以制造更多戏剧冲突的子女辈的刻画就相对少了很多。

除了家庭会议一场戏,基本上没有着墨,这也是电影的缺陷,使得他们成了模糊的背景。

但是,只要有这个故事本身,就值得一场好电影了。

夏天的遗憾终归被秋风温柔化解🍂我想在秋天储存浪漫 好在冬天馈赠给你•ᴗ•

 3 ) 外婆的故事

一个有些悲伤的又有些温情的故事。

探讨了中国传统观念里的家庭,爱情,爱。

一个国家的分离,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纠缠,牵扯了另外的一个家庭。

1949年的那场分别之后,历史原因导致大陆这边的玉娥过得磕磕绊绊,甚至想过跳江。

而海峡另一边的刘燕生,同样对家乡有着无比的眷恋。

几十年后的重逢令两人如获新生。

老陆得知玉娥要走,没有表现出狭隘的自尊心,也很豁达得表达了爱自己,要学会享受的一番话,没有阻碍玉娥。

戏中有一段是老陆和玉娥决定去办理离婚手续,可是他们是在婚姻法颁布之前结婚的,所以必须要先办理结婚才能办理离婚。

一切都像是老陆说的那样--荒唐。

玉娥与老陆的二女儿坚决反对玉娥离开,因为觉得没有面子。

而大女婿觉得老陆家这几十年的照顾也有恩情在里面,看上去是要谈价钱的口气。

一家人对于老人的选择都没有从玉娥自己的想法出发考虑,似乎玉娥自己为家庭的付出也是应该的。

这是时候是老陆拿定了主意--可以走,尊重玉娥的选择,是玉娥为这个家在操持,感谢玉娥的付出。

剧中可以看出,老陆也是一个通达的人,没有因为玉娥是KMT的遗属就抛弃妻子,甚至事业受影响,儿子的事业也受到连累。

老陆都没有怪罪玉娥。

燕生有些愧疚,决定留下一笔钱作为补偿。

老陆的态度是把燕生当亲人,当兄弟。

三人之间没有间隙,感情十分融洽。

三个人在老陆中风后,变得更加亲密。

燕生为老陆准备好菜,老陆准备好酒,三人畅饮,又一起唱了歌,回忆1949年的事,笑对人生。

燕生最后一个人离开大陆,玉娥则留下来照顾老陆,老陆搬进了新房,但却比原来更加冷清了,一家人像是分散了,令老两口显得有些孤单。

电影在此结束。

说是温情,是因为一家人经历风风雨雨,还能团聚在一起。

而电影的氛围有些悲伤,是因为历史原因,令彼此亲近的人,被迫背井离乡成为仇敌。

但电影表现出中国的家庭,是团圆的温馨的,是燕生梦寐以求的年轻的可爱的故乡。

人生短暂,命中注定不能永远在一起,珍惜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我想这是作者希望传达的。

 4 ) 。

凭什么你回来了我就得跟你走,不喜欢刘的自私,就像她女儿说得,台湾的老婆死了才找人家,他想回来带人走就得带人走啊,人家也有家有儿有女的,虽然我也认同他们那个年纪是该为自己活了,但我认为刘太自私。

陆说他不懂情不懂爱,我可认为他对玉娥才是真爱,当年他政治一片光明的时候选择了孤儿寡母国民党遗属的她,文革又因为她受了诸多折磨,最后她的初恋要带走她,依然选择放手让她自己选择,这还不是爱是什么?

刘说得好听是因为愧疚,说到底还是想的自己

 5 ) 一时的悸动,半世的夕阳

今天看到朋友的推送公众号里面,推荐了一部叫《团圆》的电影,介绍里说“全片没有高潮”,这几个字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兴趣。

上豆瓣搜了一下这部电影,感觉评价还挺高的,就下了班就自己窝到房间看了起来。

故事其实很简单,共同生活了50多年的老夫妻老陆与玉娥,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台湾的信,写信的是玉娥因为国共内战而去台湾的前夫燕生,信中说他下个月要来上海见他。

多年后的重逢,他们决定一起去台湾,共度余生,故事就此展开。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有许多像玉娥与燕生这样的情侣不得不分离。

小人物的幸福时常是与大环境相关联的,有时真的是身不由己。

这让我想曾经有一个人说,其实他不关心国家到底打不打仗,只要不要影响到他家就行……要是真可以像其所言,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悲欢离合了吧。

电影有几处场景是我让印象深刻的: 一个是燕生和玉娥两个人共处当时的房间里面,回忆当时的甜蜜。

这场戏我觉得真的是只有老戏骨才能驾驭。

我真的不会想到,坐在我面前,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回忆时,我竟然能感受到他们年轻时的那份神仙眷侣般的爱情。

第二个是三个人一起吃饭唱着歌的场景。

唱的歌都各具深意:燕生唱出了思乡人的情,玉娥唱的《天涯歌女》特意改了一个字:“郎呀,患难之交恩情深”表达自己对老陆更多的是恩情而不是爱情。

而当老陆说他也会唱《香槟酒满场风》,玉蛾反问你也会唱时,老陆的回答:你也没提起唱个这个事嘛,更是呼应玉蛾之前所说,跟老陆在一起只是活着。

第三个是燕生、玉蛾、与他们儿子单独相处的画面。

在这部戏里面,大家的关注点很容易落在玉蛾与燕生的爱情上面,而忽视掉他们的儿子。

其实他们的儿子在之前的日子,也因为父亲身份的问题受到不少不公正的待遇。

无法接替养父的工作岗位,年纪不小却依旧没有成家,家里人嘴上说是一家人,其实心底还是把他当前夫的孩子对待。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电影《二十二》里面也有一个因为母亲是慰安妇,村里人一个不待见他,也没有成家的人。

其实,他们也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

但是我们社会却往往忽视这个群体。

最后,总是喜欢把自己带入情景的我,也问自己的这个问题,如果多年失散的心爱的人重新出现在我面前,我会跟他走吗?

我想我的答案是不会。

谢谢你重新让我重温年轻时的悸动,但是此刻的我只想陪着身边的他一起携手看夕阳。

 6 ) 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

他要回来了。

刘燕生和玉娥分离的时间已接近一个花甲,时隔多年,两人都已经被岁月折磨到不大能认出彼此。

刘燕生见到玉娥的第一句话竟是:“你是玉娥吧,我是刘燕生。

”当年随部队去台湾,本想着两三日便能回来接上妻儿团聚,未曾想这一别后再见竟是沧海桑田,玉娥早已和老陆组建了家庭并生了两个女儿。

刘燕生这次回来的目的就是想带玉娥回台湾颐养天年,以弥补这么多年分别的遗憾。

这一切,老陆都看在眼里,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当然是不希望玉娥走的,可是他又能说什么呢。

玉娥带刘燕生去她和老陆买的新房子参观,提起当年刘燕生走后生活的痛苦和艰辛,若不是老陆对她不离不弃,她早就抱着儿子跳河了。

现在他回来了,何尝不是要她再次面对分离的伤痛,这对于老陆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

说着便哭泣了起来,刘燕生只得无奈地拍拍玉娥的肩膀说着:“不哭,不哭!

”回家后,玉娥正犹豫着怎么跟老陆开口,只见他抱着四只昂贵无比的螃蟹回来了,说要做给刘燕生和她吃,老陆是节俭了一辈子的人,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玉娥看到此情景,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子女们听说了母亲要随刘燕生走的消息都纷纷站出来抗议,母亲若走了,家也就散了。

这时候,老陆站出来,把子女们一一骂走,让他们不要多管闲事,殊不知,最不舍得玉娥走的人不就是老陆么?

老陆要和玉娥离婚,这样她才能名正言顺随刘燕生走,到了办事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他们没有结婚证明,如果要离婚必须先结婚,拿了结婚证再来离婚,他们那个年代哪来的结婚证这一说,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个酒就当作是结婚了,没办法,他俩只得去对面先领个结婚证,领完证,在工作人员的祝贺声中又过来办理离婚。

结果被告知没有财产分割协议等办理不了离婚,俩人只得悻悻而回。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大家来到饭馆吃饭,几杯酒下肚,老陆终于控制不住,内心的酸楚委屈不吐不快,他心里明白玉娥跟刘燕生的感情,他完全能接受,只要玉娥开心,他就高兴,这是他一辈子的宗旨。

只是他想不通,就像他说的:“我们这几十年又算什么名堂呢......?

”说完在与旁人的争吵中脑溢血中风生命垂危...... 当分离的命运再次降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玉娥无法抗拒再次分离的痛苦,还是在当年相同的上海码头,她再次送走了自己深爱的刘燕生......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

 7 ) 糟老头子版小城之春嘛

柏林乡愁柏林一向是王全安的福地。

2000年,王全安带着自己的处女作[月蚀]首次丈量这片土地,在“青年论坛”单元展映;2004年,[惊蛰]到来,这次是鼓励小成本和独立制作的全景单元;2007年,[图雅的婚事]擒熊成功,终于让国内影迷大规模识“王全安”这个名字的中文版本。

今年一月,[团圆]开幕柏林电影节的消息传开来,给人第一感觉往往是“应景”,柏林做寿,难免需要“团圆”添点喜庆,但[团圆]不仅破了“开幕片不拿奖”的惯例,还用实干精神刷新了德国人的味蕾,掀起“佛跳墙”热,终于让人明白,王全安的柏林探亲之行,从来都是“不客气”的。

小城款曲[团圆]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1987年,台湾地区开放大陆探亲政策,同年12月,第一批老兵踏上返乡之路。

1993年,载着老兵董万华的飞机降落上海虹桥机场,让他与阔别近四十年的昔日恋人邵玉华重逢,整个过程被跟拍成纪录片,在电视上热映时,引起坊间热议,大家都在关心邵老太太的去留。

[团圆]既是演绎了这段颇耐人寻味的现实:大家都在猜测陆善民不会同意离婚时,他同意了,大家都在敲定玉娥一定会和刘燕生走时,她却又留下了。

现实中的邵老太太并没什么文化,对人生的理解也简单直接,比如,她会戴上董万华带给他的金饰一脸幸福,大谈过去的苦日子,显然是对自己跟着董万华去台湾的选择畏人言、有心虚,最终决定留下也带了点怨气。

而电影中卢燕扮演的玉娥却娴静、内敛,双眼藏住了精气神,常淡淡地望向一边,显得心思没那么活络,让人遥想起古城墙头上悠悠散步的周玉纹——表面上看,[团圆]的故事好似[小城之春]现代版,同样是归人、旧情与中间隔着的丈夫,也正是这种相像第一时间触动了导演王全安。

可以说,[团圆]是董、邵纪录片与[小城之春]的奇妙结合,出来的却是迥异于二者的不同光景。

在现实版中,利益是故事的一个引子,最终形成的因果还是落在道义二字上,从这个层面看,[团圆]对现实进行了很好的还原。

片中玉娥将一干儿女、外子召集在一起摊牌后,引起全家激烈争吵,激出许多不该说的话,大女儿攻击大儿子没用,总归排斥他这个同母异父的“外人”,二女婿从生意人的角度夹枪带棒,潜台词是“怎么和钞票不相干”。

幸好讲故事的人是王全安,让电影并未纠结于一大家子的鸡零狗碎,终究要落力的点都在人物的心理需求,显然在剧作上显出几分过人之处。

玉娥与周玉纹境况类似,刘燕生的到来带给他“为自己而活”的一次机会,但在心绪上,她却不似周玉纹死灰复燃的大喜大悲。

她要淡然许多,克制许多,对两个男人的恩情和感情都显得十分干净,这也正是经历了太多起伏的岁月教会她的。

而相比刘燕生面对一大家人“理亏”之下的和悦,对应[小城之春]中戴礼言角色的陆善民却成了最抢戏的一个。

[小城之春]的三人纠葛中,患病抑郁的戴礼言居于弱势,与半毁的老屋一起,将玉纹禁锢住,代表生活中最为死气沉沉的部分,而[团圆]的老陆,站在“成人之美”的道德制高点上,爽快答应了卢燕的离婚请求,却很快觉得心里不对味,用王全安的话说,就是“那我成什么了?

”从酒桌大侃特侃、和陌生人吵架昏厥、到脑出血入院,这种微妙的心态渐渐放大,终于在一坛佛跳墙和二十年老酒的激发下,成为三人餐桌上最张扬的一位,不但时时抢话头,还把玉娥和刘燕生定情的一首[满场飞]抢过来唱得不成调,可是,极尽癫狂的表面之下,却是这位老人心中的憋屈不平,自己和她四十年的厮守,不及他和她一年的回忆?

该释放了,毕竟大家已是耄耋老人。

如[小城之春]一般,[团圆]也精心选择了几首小曲,玉娥一首[天涯歌女]分别用“小妹妹想郎直到今”和“患难之交恩爱深”望向左右两个男人,给了他们情感和道义上的均分;幼儿园课室里,孩子们清亮的声音把“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唱了一遍又一遍,仿佛预示着二人不得不再度分离的结局,而在玉娥和刘燕生回到当初第一次约会的小旅馆叙旧后,镜头略过成片老房的屋顶,响起不知谁家录音机放出的[花好月圆],“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醉”,至少,在再度初见时,团圆是个多么美好的愿望。

鱼丽之宴团圆是中国人的老讲究,在[团圆]中由一场场宴席兑现。

影片开场,便是孙女在饭桌上念着刘燕生的来信,家人围坐磕牙;随即镜头落在上海里弄热火朝天的共用厨房,在邻居“你们今天烧这么多菜呀,比过年吃得还好”的调侃中,满桌食材,煎、炸、焖、炒,一场家宴拉开序幕。

《诗经·小雅·鱼丽》云“鱼丽于罶,鲿鲨。

君子有酒,旨且多。

”说的便是周代士人燕飧宾客的情景。

[团圆]发生在上海,正是江海汇源之地,因此几场重头宴戏便重现了“鱼丽于罶,鲿鲨。

”的热闹境况,为刘燕生接风的是松江鱼和清蒸河鳗,陪席的街道大妈一句“愿天下有情人……”说走了嘴,尴尬得弯下了腰,好似一句谶语,戳穿了一个秘密;老陆独自去街上买菜,末了提四只个头顶大的青蟹回来,被玉娥不住嗔怪“穷人买不起你买得起”,然后咽下嘴边本打算摊牌离婚的话,这是小门小户人家最为淳朴的待客之道,可见老陆是个不该受到伤害的善良人;三个人的面上和内里兜兜转转,最后在一道“佛跳墙”面前达成真正的和解——这回换作刘燕生专程跑遍上海最大的水产市场,挑来正宗野生甲鱼、上等海参、金钱鲍,然后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汇聚一罐之中。

但医理上来说,鲍鱼与鸡、野鸡与葱蒜同食是忌讳,刘燕生一句被删掉的对白是这样说的“佛跳墙的好处就是它把不同的东西、好东西都炖到一起,然后花时间一点点火、慢慢炖,要有耐心,一直给它炖化了”,好似在说这三个本性纯良的人,只是被命运反复捉弄,到头来总要有人不得不受到伤害,但彼此终究真诚以待,因此,无论老陆的不平,玉娥和未偿和刘燕生的相愧,最终还是释然了。

片中最为难堪的一幕当属刘燕生的饯别宴,一段庄重的开场白,一首精心准备的“压轴曲”,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散,大家匆忙离席躲到屋檐下,却无人抢救那一桌几乎未动筷的菜肴,好似在说,这场宴席根本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满怀希望的“团圆”以这种尴尬的方式悄然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所有的家宴都是在长形方桌前进行的,好似循古礼排座次,并不合“阖家团圆”的传统,暗示了“团圆”之难。

[团圆]是王全安首次大规模启用专业演员,也是首次套用一个明确的形式——颇具古典特色的百姓宴文化,终究要传达的,还是他一贯崇尚的古朴道德观和婚姻观。

[图雅的婚事]中,有带着半瘫丈夫征婚的图雅,[纺织姑娘]中,是木讷的丈夫对绝症妻子不离不弃,到了如今的[团圆],玉娥本意要争取“为自己而活”,却最终无法割舍急火攻心、中风入院的丈夫。

这是属于传统中国人的婚姻理念,责任重于爱,重于回忆,重于自我,看似与这个西化严重的现代社会脱节,却是这片土地万千寻常百姓家婚姻的最常态。

依旧是戏剧上的减法,理念上的低姿态,王全安与大多数作者导演一样,在多少无奈的物是人非中,讲的仍是那同一个故事。

原文载于《看电影》

 8 ) 《团圆》题材敏锐 影片开篇格局不错

王全安是尊重叙事传统的导演,他的电影一般讲述在特定环境里的特殊人群,有封闭感,有猎奇性。

但这次《团圆》却突破了他的以往,他将视角放大,描述出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的族群的离散,以三个老人、一个家庭为核心来呈现。

全文看这里吧,豆瓣老是要审:(http://ent.sina.com.cn/r/m/2010-02-13/09042875818.shtml

 9 ) 团圆

很喜欢王全安片子里那种质朴的感觉,而这部片子有种旧旧的感觉,旧旧的里弄,旧旧的房子,老一代人那段尘封的往事。

片子里的长镜头非常多,让我们能清楚地看清楚这些细节,最开始台湾老兵被众人迎接,他的后面只有送他过来的出租车,而心爱的恋人则是一家人的簇拥。

到后面吃送别饭下雨了,一家人都进屋躲雨了,唯有台湾老兵一个人站在屋檐下看着。

只是,这些感悟体会没有经历过是难以理解的。

 10 ) 细微之处见真情

我的好朋友说,她母亲前段时间去了台湾,拜访了从未见过的远房亲戚。

那位爷爷在当年的背景下,去了台湾,可是仍思念故乡的亲人。

寻寻觅觅甚至登报寻亲,终于抓到了线索。

故人已不在,但血脉仍亲。

我问他们见面是怎样的感觉,她说他们就像两个陌生人相遇一样,见面、送礼、坐下来聊天喝茶,彼此看看对方,问候几句,心安。

那年,像这样的分别故事太多。

两岸相隔的不是海,是时间。

每个人都因同一个缘由分开,而每个人的“再见”故事却千差万别。

《团圆》就讲述着这样一个“再见”的故事。

台湾老兵刘燕生在1949年撤退台湾时和已孕的妻子玉娥失散,未能一起登船。

这样一别就是几十年。

燕生再娶,玉娥也有了自己的丈夫和家庭。

两岸关系好转后,燕生终于有机会跟着返乡旅游团回到上海。

他终于见到了玉娥。

他不仅见到了她,还想带她去台湾。

就这样一个念头,打破了一个家庭原有的平衡,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整部影片的情节和演绎极其细腻,好几场戏我都看哭了,但我最受不了地是徐才根演的老陆,在得知老婆要跟初恋回家后决定离婚,去民政局那天的早晨他一个人坐在位置上,放空地默默地,好像如平常日一样吃着早餐。

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心疼。

我实在太喜欢这部影片,也想把我所理解到的“细微之处见真情”记录下来。

隔阂在燕生抵沪的那一天,玉娥一家人全员出动帮忙准备菜肴。

他们见面的第一顿饭,玉娥一个一个介绍她现在的家人:这位是丈夫陆善民,这位是大女儿……每个人的名字都带着姓,而轮到刘燕生自己的儿子,玉娥说“他叫建国”,没有提姓。

儿子人已中年头发渐秃,沉默地坐着不理燕生。

“姓”的缺失和无言,就如同他对儿子的爱和养育一样,是空白。

玉娥一家人讲着上海话,而老刘从台湾来,讲着一口台湾口音的普通话。

语言的不同非常直白地挑明着一件事,燕生和玉娥的生活在时间的洗刷下,已完全不同。

影片甚至很细腻地用泡脚来强化这种不同。

老陆每晚泡脚,上海的冬天很阴冷,脚暖人暖;而燕生从来不这样做。

他们自当年入伍开始,就注定面临不同的境遇,而却因为玉娥的羁绊,彼此牵扯。

离婚玉娥与燕生的感情是真实的,他们俩在老地方依旧能很欢快哼起当年的小曲,眉来眼去满是真情流动。

玉娥很快就答应了燕生回台湾的请求,正如她自己说的,想为自己做个主,“我跟你爸几十年了,有恩情;我和刘燕生只有一年,我们有感情。

” 老陆听说后,不假思索地答应着。

不是他想压住内心的暗涌,而是几十年的点点滴滴都不重要?

他还没时间、也没反应过来消化这个事实。

和家里人不悦地“商量”完后,老陆说“我们去离婚”。

去民政所的当天,玉娥特别换上漂亮的衣裳,挽着老陆。

到了民政所才发现,他们当年是没有领证的,属于事实婚姻。

没有结婚证,不能办离婚。

于是荒唐的事来了。

为了办离婚,他们先办了结婚证。

在照相馆的大红布前,他们终于有了一张尴尬微笑的结婚合影。

结婚证的盖印,像是时间为他们俩几十年岁月敲下的烙印。

陆善民与乔玉娥是形式上也是夫妻了。

老陆忍不住嘲讽自己,我第一次拍结婚照,是为了离婚!

而此时的刘燕生正在东方明珠,透着望远镜眺望着老陆和玉娥所在的民政所,他们正在结婚。

餐桌家宴在中国百姓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无论生死、新婚,还是宴客、团聚、过节,中国人选择坐在一席席餐桌前。

一席人围着坐,伸着筷子尝着满桌子的菜,男人通常还大口大口吞着酒,才能把心里喜的悲的全部掏出来。

每一次吃饭,玉娥都夹坐在燕生和老陆的中间。

老陆喝了点酒,开始停不住说话讲起了往事。

他当年在共产党解放时是副连长,本该有很好的发展,但看到玉娥拖着孩子实在可怜,放弃了大好的前途,在造船厂做了一辈子电焊工,一路陪着国民党兵的遗属,一起度过难关,过了几十年日子。

他说他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情,可他也不理解,玉娥要走这一路走来的几十年算什么名堂?

他不敢说的被孙女喊出来了,一句“不公平”让他激动地站起来,还和隔壁桌吵了起来,结果中风,进了医院。

老陆身体好转,燕生为老陆熬了汤,三个人一起吃晚饭。

左边坐着老陆,中间坐着玉娥,右边坐着燕生。

他们聊起当年撤退时,燕生说当年下着雨,老陆却说当年明明艳阳高照。

这些年,玉娥和老陆培养的是日子里的真情,而燕生只有在歌声中化解思念。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它收藏了我的梦,我的爱,我的伤痛,我的梦啊 年轻的故乡啊 最后的家园末了,他对老陆说,我不打算带玉娥回去了。

欲言又止老陆给燕生欢迎时,买了100元/只的大螃蟹,一买还买了四只。

这个价格就算是放到今天也贵的吓人,可老陆舍得,就是要对人家好。

燕生给生病的老陆熬汤补营养,也是跑遍了整个菜场。

这两场戏最精彩的是买菜回来后他们分别和玉娥的对话。

刚开始玉娥其实还有勇气和老陆开口说要跟他回台湾。

可是她坐在厨房里,看到从菜市场回来的老陆诚心满满地花了大钱想对别人好,就像他不顾一切地对自己好了几十年一样,玉娥想说的话就吞了回去。

而第二次在厨房,玉娥等着燕生煲汤,玉娥说有些话想对他讲。

燕生说,先不用说,吃完饭再说。

她没开口的应该就是她心里想好了,她不会去台湾。

而燕生没有让他说,也没有再和她商量。

回别临行前的最后一顿饭摆在小巷里。

这场戏是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部分。

燕生像第一次见面时一样,站着跟大家致谢道别。

到了兴致还唱起了一首歌,叫毛毛雨。

大家听着,老天也听着,没几句就下起了雨,却不是毛毛雨。

大家为了躲雨,慌乱地散了。

告别结束,跟他当年找不到玉娥一样,突然而凌乱。

玉娥一家人躲到楼里看着外面,燕生跟着尴尬地站在一边。

玉娥和刘燕生第一次失散是在码头,他们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告别,也是在码头。

刘燕生和玉娥终于在一个码头,以“告别”的形式。

燕生关照了很多话,然后拖着行李箱,回头走了。

这一场想好了要带她回台湾的行程,这样结束了。

他摇着手对她说:再见,回去吧,回去吧。

《团圆》短评

很有料的題材 卻沒能表現出 最後有種穿越到歌劇的感覺 沒完沒了的歌唱也展現不出"30年的恩情"和"1年的感情" 也許真的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

3分钟前
  • 旺崽發發糖𝟖𝟖
  • 还行

王全安拍戏还是很稳,拿得住劲儿呀。

7分钟前
  • 金属
  • 推荐

细节处的精彩,很有喜感的片子~~~

12分钟前
  • 陌上开花
  • 力荐

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过一年的人表示,有点儿感觉。

16分钟前
  • 志大无胸
  • 还行

不知怎的就想起《自梳》来,同样是码头送别,同样是大船将开,同样是人头涌涌,同样是一别永诀,她跳下冰冷大海穿过铁丝网握住她的手。而他却抛下身怀六甲的妻子随军远撤台湾,直至在彼处已一无所有,才一封长信惊起一滩鸥鹭。你等了一辈子想了一辈子怨了一辈子念了一辈子,这迟来的团圆依然冷清收场。

18分钟前
  • 占逗鸡
  • 还行

喜欢吃饭的人却总是吃不完一顿饭,最后,竟没有人跟他吃了。真悲哀。

22分钟前
  • 文文周
  • 较差

555上海话的闹,万象电影节开幕式

27分钟前
  • V
  • 推荐

这是个两难的处境

28分钟前
  • 忍不住说说
  • 还行

糟老头子版小城之春

33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王全安很平庸的一部作品。

38分钟前
  • 豆瓣松鼠
  • 还行

很平淡很生活,王全安对此题材也算驾轻就熟,就像泡了二道的茶,不乏味,亦不提神

42分钟前
  • 低俗小说家
  • 还行

同样有意无意地用聚餐这件事来承载或推动一个家庭几代人的悲欢,但做得并不出色。跳跃式的剧情发展,以全盖偏的视角使得这部影片总有种夹生饭的感觉。

46分钟前
  • 老柴
  • 还行

源起民国三十八年。

47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还行

这样的文艺片还是应该鼓励的。原谅我对某些情节以及人物的做法无法理解。上海话听着有点别扭。出彩的地方是老演员的表演。

49分钟前
  • Frank
  • 还行

最近看的最好的电影!!!

54分钟前
  • 夏雨荷
  • 力荐

几十年的历史变迁 台湾老兵回大陆寻妻 本应该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玉娥老人轻飘飘说出,"我和你爸几十年了,有恩情,我和刘燕生,只有一年,那是感情。"所以什么是感情?什么是恩情?玉娥这个人物立不住 一个自私的人 最后转变回来 我一点也不感动 人物性格最饱满的陆善民 我也真的为他的行为感动 他是真的善良的人 我在他这里才体会到了深厚的情最有意思的应该是 老陆和玉娥为了离婚 只能重新拍结婚照领结婚证 又得等房产证下来才能办理

56分钟前
  • 🍇🍇
  • 较差

故事还不错,没拍好,完全可以再展开一点。。这编剧水平也得柏林最佳编剧,08年王小帅的《左右》也得过,柏林的最佳编剧未免也太好拿了吧。。--2010年第60届柏林最佳编剧

1小时前
  • 一只野鸡
  • 还行

真的让我想起《小城之春》了

1小时前
  • 细细
  • 推荐

电影本身一颗星,另一颗星完全私心地送给马晓晴。运动镜头做作、人物性格弧线唐突、情感认同更完全是假大空、是一部平庸而故作姿态的电影。还他妈柏林最佳编剧奖,真瞎眼了。

1小时前
  • 仁直
  • 较差

大上海,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1小时前
  • Ton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