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当布什政府步步进逼,不断以各种名义干涉美国舆论,加强媒体控制,实行“爱国法案”时,“华纳独立制片公司”推出一部另类影片《晚安,好运》(Good Night,and Good Luck)。
这部片子一亮相,大家就发现它的主题、风格和节奏与当下美国片大相径庭。
该片一反娱乐化、商业化演绎历史的好莱坞潮流,以纪实风格,讲述了半个世纪前一名电视新闻主持人的故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爱德华·默罗在电视机刚刚出现在美国家庭时,曾利用这一新生媒体与臭名昭著的麦卡锡展开激烈对抗,直至麦卡锡主义土崩瓦解。
这部政治历史片在美国院线一上映,就立刻受到媒体的一致好评,并在2005年78届奥斯卡奖项角逐中,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在内的六项提名。
这样一部小制作、不合时宜的影片,如何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一个五十多年前早已被炒冷的新闻事件,为什么会再度引起关注?
人们是否从麦卡锡主义这段历史中,反观到美国社会的当下处境?
《晚安,好运》是一部精心制作的黑白影片,导演乔治·克鲁尼着力营造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气息。
虽然完全是部室内戏,整部片子没有外景,但导演仍在细节和人物造型上下了功夫。
片中CBS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五十年代的老打字机上忙忙碌碌,秘书搬着一大卷电影胶片(而不是录像带)穿堂而过,录音棚里一位黑人女歌星唱着忧郁的蓝调。
主演戴维·斯特拉森(刚出演了《蓝莓之夜》中的警察)更是精心装扮,梳着一丝不苟、油光水滑的一头黑发,香烟一根接着一根从不离手,青烟缭绕,悠然出画。
他扮演的默罗一身正气,风度翩翩,讲起话来抑扬顿挫,清晰有力,不容置疑,夺去了观众所有的同情和认同。
而他的敌手麦卡锡,则根本不用演员扮演。
因为导演找不到现成的演员,可以把握麦卡锡色厉内荏的乖张形象,就索性启用档案里的影像资料,与该片的黑白镜头拼接起来,结果产生完美、流畅的效果。
几乎没人能察觉到拼接的痕迹,影片与历史档案有机地融为一体。
最有意思的是,麦卡锡这个反角的原始影像,已经非常刻毒、阴险了,不需要艺术加工,也足以把小孩子吓哭。
也许因为麦卡锡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太深远了,美国观众对那段历史耳熟能详,所以影片对背景不作任何交代,就能直接把观众带入“红色威胁”笼罩下的新闻大战。
但对中国观众来说,回顾一下麦卡锡主义的来龙去脉,也许更觉妙趣横生。
二 麦卡锡是威斯康辛州的共和党参议员,儿时曾是乡下农场的养鸡娃。
十九岁时,因大规模鸡瘟而破产,不得不搬到威斯康辛州的一个小镇马纳瓦,当上了杂货店员,并同时进了当地高中上学。
从此一路成绩优异考上法学院,当了律师,年仅三十岁就成为威州最年轻的巡回法官。
后来野心膨胀,不择手段地在仕途上打拼,终于1946年以微弱多数当选参议员。
但在政治漩涡的中心华盛顿,他还一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媒体曝光率很低。
为了引人注目,不惜上演大跌眼镜的政治秀。
1950年2月,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威灵市共和党妇女团体集会上,做了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讲演,说国务卿艾奇逊知道有二百零五名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却姑息养奸。
后来又称有八十一名,最后减到五十七人。
参议院立刻组织调查委员会仔细排查,结果发现麦卡锡的指控子虚乌有。
本来一场闹剧就该到此收场了,可恰在这一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媒体反共浪潮甚嚣尘上,公众笼罩在红色恐怖之下。
麦卡锡当然不失时机,根本不管有无根据,继续鼓噪共产主义已渗透到美国政府内部的危言。
公众的目光这回一下子投向了麦卡锡,情绪由愤怒逐渐转为恐惧。
国务卿艾奇逊这时成了“国务院的红色主教”,制定复兴欧洲“马歇尔计划”的马歇尔将军,也被斥责为骗子。
人们对政府失去了信心,朋友、邻里间开始相互猜忌,美国的社会诚信被侵蚀了。
1952年,麦卡锡青云直上,当上政府工作委员会主席和永久调查委员会主席。
他大肆利用报纸和电视宣传来提高知名度,用粗俗、下流的语言攻击政敌。
他有个经典的麦卡锡主义逻辑:所有不同意他的人就是共产党,阴谋颠覆美国民主政体。
政治家、媒体、公众都因害怕被指控而保持沉默,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两届总统都对麦卡锡唯唯诺诺。
艾森豪威尔这位曾在“二战”沙场上叱咤风云的老将,竟落到只敢私下里抱怨的境地。
但在1954年,一位有胆识、有勇气和良知的记者站了出来——爱德华·默罗利用尚处于幼稚阶段的电视媒体,策略性地抓住军队中一个“清共”事件,给麦卡锡有力的一击。
美国空军中有个叫拉多维奇的二战老兵,仅因为他塞尔维亚裔的父亲和妹妹读过南斯拉夫的报纸,就被怀疑亲共,军方竟将他解职。
默罗抓住这个事件,揭露麦卡锡主义的偏执和疯狂。
他犀利地指出:“我们应该区分什么是政见不同,与什么是不忠诚。
”麦卡锡主义惯用的伎俩就是党同伐异,利用人们对红色威胁的恐惧,从内部消灭政敌,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麦卡锡马上反击了,还是故伎重演,又指责默罗拿了苏联人的钱,为共产党卖命。
CBS广播公司的老板有些慌神了,公司的资助人也纷纷对默罗施压,大家都害怕惹恼了这个“暴君”,砸了自己的饭碗。
默罗却选择了良知的召唤,继续与麦卡锡针锋相对。
麦卡锡不仅仅恐吓新闻媒体,对好莱坞影人还有个臭名昭著的黑名单。
许多导演、演员、编剧被逮捕、关押和审讯。
曾有十人援引宪法权利保持沉默,结果被控蔑视国会,被判处六个月到一年的徒刑。
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但与共产党不沾边,甚至连政治倾向都不明确,只因为作品与美国主流政治文化不太和谐而已。
利令智昏的麦卡锡在最张狂的时候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把手伸向了军队,调查起军队高层官员的安全问题来。
显然,他低估了军方的实力,自以为可以在平民社会和政府里为所欲为,却没想到根本不是军队的对手。
军方抓住一件小事,给麦卡锡致命一击,使他身败名裂。
一年前(1953年),麦卡锡的得力助手戴维·沙因被征入伍,麦卡锡曾托人让军队给沙因些照顾。
军方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幕后操纵下,让这个丑闻曝了光。
麦氏虽然仍不可一世,大骂军方挟沙因为人质诽谤他,但在1954年4月至6月的“军方——麦卡锡”听证会上,他再也没能翻过身来。
听证会的全过程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军方律师约瑟夫·韦尔奇的雄辩让听证会达到高潮。
他逼问羞愧难当的麦卡锡:“难道您不懂什么是廉耻吗?
先生,您就没有廉耻吗?
”麦卡锡不敢抬头正视对方,低着头喃喃地嘟哝着些什么。
虽然听证会最终不了了之,但麦卡锡在美国人民面前彻底名声扫地了。
三年后,这位声名狼藉的参议员借酒消愁,酗酒导致严重的肝病,在华盛顿的海军医院里不治身亡,时年四十八岁。
三 影片《晚安,好运》的结尾有些突兀,在“军方——麦卡锡”听证会的场景之后,镜头又切回到影片开场的情节。
那是麦卡锡死后的1958年,默罗在广播电视新闻主任协会上,作了一个著名的演讲。
他严词驳斥电视观众对思想性节目缺乏兴趣的论调,警告说:如果电视媒体只能用来取悦、麻痹和封闭公众的话,那么电视就只是装满了电线和电子管的盒子,我们的全部斗争就变得毫无意义,彻底失败了。
历史已经证明,虽然麦卡锡已魂归西去,但麦卡锡主义的幽灵仍在美国文化的深层游荡。
电视评论员富尔顿·刘易斯曾说过:“对许多美国人来说,麦卡锡主义就是美国主义。
”如果用麦卡锡自己的语言就更形象了,他曾在1952年对威斯康辛的听众说:“麦卡锡主义就是撸胳膊、挽袖子的美国主义。
”那么,美国主义到底是什么呢?
显然不能用大众传媒不断渲染和浪漫化的“美国梦”来简单概括,也不能把美国的缔造者在宪法上宣称的民主、自由、人权和博爱,当成美国的本色。
从十七世纪的萨勒姆女巫审判,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种族隔离,再至五十年代的麦卡锡恐怖,我们在进步、开放的外衣下,看到另一条保守、冷漠、急功近利、甚至残忍的线索,它在一个充满活力、朝气蓬勃、民主公正的明亮色调对比下,变成美国传统的底色。
应该承认,这个年轻向上的民族,也有顽劣的世故。
《晚安,好运》虽然没有深究美国文化里蕴涵的矛盾,但表达出一种深深的忧虑:与麦卡锡主义的斗争虽以皆大欢喜告终,但下一次美国人再次面临危机时,也许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
影片有深切的当下关怀。
五十年后美国果然再次遭遇前所未有的恐怖威胁。
小布什恰恰利用“9·11”后美国人的恐惧,像当年在五角大楼的食堂和政府机关的打印室里搜捕共产党一样,再次限制公民的自由。
美国政府现在发动邻里举报可疑人员,监听、监视留学生的电话和电子邮件,对新闻严格审查,甚至在报纸上做广告,鼓动美国华人揭发中国间谍。
批评的声音却渐渐减弱了,媒体变得越来越驯服。
布什政府曾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骗取公众的支持,对外发动战争。
美国媒体却没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批评、揭露政府滥用权力,践踏宪政传统。
五十年代美国新闻界幸亏有爱德华·默罗,才最终使麦卡锡主义破产;七十年代有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才导致尼克松的专制倒台。
而到二十一世纪,美国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媒体英雄,只有耀眼的明星主持人和让新闻大亨们心满意足的高收视率。
如果说美国公众已经淡漠了麦卡锡时代的梦魇,确实有失公允。
但是,今天麦卡锡充其量不过是个符号,一个象征邪恶、专制和反动的空洞能指。
人们把美国当代史上所有的不公正,统统贴上“麦卡锡主义”的标签,似乎一旦冠以这个万劫不复的恶名,就可盖棺定论,大家才无咎一身轻。
理查德·罗维尔在他撰写的麦卡锡传记中,有这样的观点:麦卡锡其实既算不上专制,也谈不上反动,因为这些词主要应该用于社会和经济制度层面,而麦卡锡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理念毫无兴趣;如果一定要用一个“主义”来描述他的话,那么,麦卡锡更像一个虚无主义者,一种破坏力量;或者说,他是一个没有革命目标的革命者,一个没有目的的反叛者。
但我更喜欢律师约瑟夫·韦尔奇尖锐的质问:你有廉耻吗?
的确,麦卡锡真正是个不知廉耻的投机小人。
人格的缺陷使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管政治风云如何变幻,也无论哪种思想潮流正风口浪尖,麦卡锡们都一样会见风使舵,兴风作浪。
所以,人的良知和正义感才是社会行为的底线所在。
也许,这部影片还对良知寄予希望,才在越来越令人堪忧的社会现状中,祝福美国:晚安,好运!
王炎,学者,现居北京。
主要著作有《奥斯维辛之后:犹太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小说的时间性与现代性——欧洲成长教育小说叙事的时间性研究》等。
麦卡锡在美国掀起的运动,是一种“二战后遗症”。
二战之后铁幕降临,两个阵营默默地一面恢复生产,一面加强对舆论和传媒的控制。
在二战中,德国人把宣传工具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这让两个阵营都开了眼界。
于是,即便是号称“民主”的联邦制国度,也被阴影笼罩——这层阴影并不是针对某种“主义”的剿杀,而是对“自由”的忧虑和惶恐。
经历了一战、大萧条以及二战的洗礼后,任何一个国家在20世纪前50年内遭受的创伤都很难在短期内治愈。
创伤并非只是物理形态,精神形态的创伤,正如后来的“越战后遗症”等等名词,才是长期让人感到痛苦的。
保卫自由是必须的,只是当麦卡锡开始挥舞大棒的时候,遭殃的往往是无辜者。
PBS电视台的这档节目反映了这段反压迫的历史:当自由的概念被奉为神圣之时,我们究竟要如何去捍卫它?
是把那些异端邪说一网打尽?
还是把异见者统统放逐?
当以暴易暴的方式开始盛行后,“自由”这面幌子也就失去了象征意义。
镜头下的麦卡锡,不断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异见者的材料,以此来恐吓和挟持民众与其一起“清洗”异见分子。
每一个人,每一个被认为是异见者的人,都是渺小的;尤其是考虑到麦卡锡的“证据”,或许这些“证据”只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但是没有人不会害怕,因为每个人都有弱点,都有自己不想为人所知的一面,也都不希望自己的不幸会殃及身边的人。
大部分人的人心是向善的,而那些邪恶之辈则利用了这一点。
这部影片里,在第一期针对麦卡锡的节目播出后,编导们坐在吧厅里,等待着次日凌晨的报纸。
在取报纸的那段时间里,周遭一片寂静。
他们的行为是正义的,但是却不知道是否是“适时”的;如果民众依然被麦卡锡的恐吓所蒙蔽,如果其他的媒体没有支援、不站在他们这一边,等到他们的或许并不只是“辞职”那么简单。
社会总会有伤痛,只是平复伤痛的时间可长可短。
在一些专制的国家,高层领袖宁愿人民被愚化得忘记自己的伤痛,仿佛自己置身于一片祥云之中;在另一些国家,当镇痛剂的分量被加大到超过疼痛本身后,会有一些人首先表现出不安,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从沉睡中醒来。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从情景上来看,最好的翻译是“谢谢欣赏”。
这既是一天的尾声,也是一段时光的尾声。
1. 媒体是所谓“第四权利”,但新闻却永远无法脱去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外衣,永远要为广告商服务,哪个阶段,哪个国家都一样,但总有一些勇者敢于代表自我意愿发声,在爱德华身上,我看到了职业新闻人的素养。
2.影片最后,爱德华批判了电视的娱乐功能,这让我想到了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波兹曼的预言远超电视时代。
不谈电视节目,现在的所谓的主流院线电影,票房爆棚,看内容,不是无厘头的摔烂梗,就是刻意煽情,无不是在迎合观众。
再看手机,制作粗糙的短视频永无止境,很少有人再愿意坐下来沉住气,看一场几个小时的,真正优秀的电影,对于现在的人,太难了。
这可能就是,娱乐至死的时代吧。
3.最后一点,男主太帅了!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该如何发展,是由我们自己决定,而非别人。
我们不能把异议当成不忠,要随时谨记,指控不能当证据。
定罪要有证据和法律正当程序,我们不能忍受恐惧接踵而来,不能因恐惧失去理性。
只要了解历史、秉持信条,记住自己不是懦夫的后代,就不怕为暂时不受欢迎的思想,书写、支持、发言、辩护。
我知道观看面对面的你。
根据研究结果指出,你的教育水平和知识水准都很高,关心许多事情,世事 科学 运动 娱乐 无所不包。
你还有一项我很欣赏的特色,那就是不轻易被广告说服。
肯特香烟考虑到这些特色,于是选择莫洛的节目来告诉你,我们是滤嘴香烟中效果最好的,聪明的人不会反驳这一点,他们觉得改抽肯特是正确的选择。
这反讽也太逗了
爱德华·莫罗大学毕业后,被CBS派往欧洲任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化记者。
敏锐的他感觉到一场遍及全球的战争即将爆发,便把他仅有的五名助手派往世界各地,追踪墨索里尼,张伯伦等人,随时发回伦敦,由他组织成一档广播节目:新闻联播。
二战爆发后,爱德华深入到战场的第一线,创办节目“现在请听”,“在潜艇上现场向您报道”,开创了新闻直播的先河。
二战结束后,爱德华·莫罗从英国返美,艾森豪威尔总统亲自到机场迎接,他对爱德华说,如果现在你竞选总统,你会得到比我多得多的选票。
麦卡锡时代,爱德华创办“现在请听”(熄灯了,待续)
就音乐而言,作为当时风靡一时的爵士乐,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全片没有背景音乐,但爵士乐的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武器。
在每一次莫洛的节目播完后,爵士乐就会响起,快节奏的爵士乐,预示初步取得胜利的果实;慵懒的爵士乐,预示战斗陷入困境。
情节的缓急,全得益于音乐的转换。
举例来讲,在针对麦卡锡的节目第一次播出后,所有参与的工作人员都坐在酒吧里整夜狂欢,这个时候的音乐是欢快狂乱的,随着黎明即将到来,音乐骤然安静,所有人陷入了沉默,大家都在等着次日的报纸,或者说心怀忐忑的等待着主流媒体的审判。
其次,影片的背景音,也为全片增色不少。
每一次节目录制时,我们都可以听到胶片的卷动声。
这胶片声出现在沉默的录影棚里,没有突兀,只有和谐。
此时此刻,莫洛在想什么,其他人在想什么,导演在想什么。。。。。
这些都不重要,胶片声就是导演要表达的所有,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却使得气氛更加紧张。
再比如,当大家得知麦卡锡将被参议员调查时,工作室里一片沸腾,可是当弗莱德里接到某个电话并将之传达给莫洛时,场景骤然安静,这一变化直击观众内心,声音的效果比画面更震撼,而随之,我们便得知了唐。
霍伦贝克的死讯。
再次,人物的对白也别具特色。
本片声音简单,大部分是人物对话。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画面与对白不同步的情节,这在某种程度上制造了紧张的氛围。
而在这些对白中,莫洛的语言最为精彩,在此也突出了他中心人物的形象。
当朋友问他在今后与麦卡锡的“对决”中该当如何时,他说到“投石问路,静观其变”;当老板打来电话询问时,他说“我正忙着搞垮公司”;当麦卡锡发言之后,他的反击更加强烈,语言犀利且讽刺十足,机智而幽默,无畏且坚强。
仅从语言一点上看,我们就可以窥见莫洛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
Good Night,Good Luck看着Murrow当年在CBS的一切,回想对岸的TVBS中的2100全民开讲,我不由得感叹民主国家的一路走来的历程是如此的坎坷。
专政体制下的国“你可以跑,但你没地方跑”“你可以说,但你发不出声音”“你不沉默,我强迫你沉默”。
在这种体制下,你听到的、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巨大喉舌下面许多细小喇叭同时发出的同样的声音。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马在雾月十八》中说过这样的名言“他们不能表达自己,他们只能被表达”。
Murrow说“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该如何发展,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不能把异意当作不忠,指控不能当作证据”
其实最开始看到是克鲁尼导的电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看,以为不会很好,结果却被电影里那种冷感摄影,那种golden jazz 的氛围,那完美复古的一切细节装饰,那铿锵的台词所感染到。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用心的片子,不浮躁,也够深沉。
我也很感谢克鲁尼用David Strathairn做男猪脚而不是他自己,因为克鲁尼的演技做不到那样老练成熟和沉稳,也表现不出真人Murrow的那种具有信念,理想,勇气,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传奇的气质(当然长相他也不太像Murrow本人)也很感激克鲁尼很有眼光的选中了Patricia Clarkson作为大配的配角夫人,她是一个可以完全演绎出50年代那种vintage女士那种气质优雅的演员。
先来说影片的台词,大段的台词,却不显允长乏味,听闻之后还会有一种赞同感在其中。
电影开始,Murrow的第一场演讲中的一段“...I alone am responsible for the saying of it.Our history will be what we make of it.And if there are any historians about 50 or 1 00 years from now...and there should be preserved the kinescopes...of one week of all three networks...they will there find, recorded in black and white and in color...evidence of decadence,escapism and insulation...from the realities of the world in which we live.We are currently wealthy, fat,comfortable and complacent.We have a built-in allergy to unpleasant or disturbing information.Our mass media reflect this.But unless we get up off our fat surpluses,and recognize that television in the main...is being used to distract, delude,amuse and insulate us...”电影中后部分,由于身陷囹圄并迫于压力的一次播报,Murrow他整个人的神情和他铿锵坚定的吐字带来了一定的紧张、压抑和屏息感;还有整个团队上下齐心倾听和等待的样子,都令人为之动容。
其中影片结束前那十分具有警醒的台词“I began by saying that our history will be what we make it.If we go on as we are,history will take its revenge...and retribution will not limpin catching up with us.Just once in a while let us exalt the importance of ideas and information..........(我省略了一段)But even if they are right,what have they got to lose?Because if they are right,and this instrument is good for nothing but to entertain, amuse and insulate,then the tube is flickering now...and we will soon see that the whole struggle is lost.This instrument can teach.It can illuminate, and, yes, it can even inspire.that humans are determinedto use it towards those ends.Otherwise it is merely wires and lightsin a box.Good night...and good luck."每一次节目最后说的好运仿佛为了自己、为了新闻的顺利播报、为了政治、为了国家而祈祷一样说给自己,说给大家。
如果一个国家的新闻都倍受限制,那么这个国家的真实度还有何依据?
看这部电影时是在新华社礼堂,在党国的喉舌举办内部电影周时选择这个电影,其实有一丝讽刺!
美国没有中宣部,美国的媒体是私有的,这也决定了即便是在麦卡锡主义猖獗的年代,崇尚自由的声音仍然可以见诸于媒体。
而在我们历史上所学的所谓“白色恐怖”的年代,似乎也不是一言堂。
我是新闻工作者,任何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目前的中国这个行业的现状,不跟着中宣部的旗帜走,下场只有一个。
其实中宣部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目前我们的大部分国人已经习惯了混混噩噩,头脑中充斥的大都是油米柴盐、低俗的娱乐以及无处发泄的对社会的不满。
梁启超先生百年前评论中国人的话目前依然适用:“故其所营营者只在一身,其所孳孳者只在现在。
凝滞堕落之原因实在于是”。
公民的自治能力,是西方国家建立法治社会的根据。
公民的自我权利以及民主思想,则是建立民主社会的根基。
在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已经深入社会骨髓,媒体只是充当了一个对这个公民权利的点化作用。
梁启超百年前评论说,华人目前“只能受专制不能享自由”,“共和政体万不可行于今日中国”。
原因是“共和国民应有之资格,我同胞虽一不具”。
到目前看,这样的情形仍未改观,我们的悲哀的国民性导致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市民阶层无法成为社会的主流,社会的进步只能体现在GDP上,而无法体现在诸多软实力以及国民思想上。
看了这个电影胡说几句,不知道有几个豆友会看这部不甚知名的电影以及看我的评论,就此打住。
出现在2005年是讽刺布什的民粹主义吗?
政治的黑暗 是我们感受不到的
自由的表现,不是对极端主义的审查,而是去正视他们,并且坚持自己的判断。麦卡锡主义源于“恐惧”,而新闻记者们为新闻自由做出的不懈努力让人肃然起敬。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能做到这样真的很厉害了。
如果有一天George Clooney竞选美国总统我一点也不会奇怪聚集了一批戏骨David Strathairn deserves an Oscar.
麦卡锡时代的斗士!
特写过多,群像纷乱
沉闷
Edward Murrow,新闻人的灯塔
首先是回归了传统经典的学院派,其次美工很到位啊。剪辑还有复位做的也很好,ost极佳,冷感黑白摄影除调不是悬疑片有一股noir的味道,台词故事演员的表情,眼神到位,就连花瓶都是如此的闷骚有质感。看看人家50年代的新闻媒体,再看看咱的媒体新闻,一阵唏嘘啊!
很写意的电影.晚安好运.
Robert Downey Jr.五年前比现在年轻好多也瘦好多...故事本身太美国ZZ化,不怎么能够完全按明白和看的进去
题材大爱啊……最喜欢录电视节目的那几段了,看的人心潮澎湃的。(话说CBS原来是业界良心啊!!!我一直对它的印象就是“嗯,电视剧收视率超高的”这样……)
黑白片的代入感超强,关于媒体力量这一点不便多谈但伪纪录片形式的法庭辩论着实印象深刻。没有人敢说自己当下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也许历史会证明今天的坚持不懈其实是可笑无比的谬论,但这并不成立无为的借口。当ED垂下眼帘说,GOOD NIGHT,AND GOOD LUCK的瞬间,一切硝烟归于宁静。
好沉闷啊,没耐心看。弃了
1、对一个不喜欢抽烟的人来说,第一次觉得烟草植入是如此有范。和马东之流无底裤式的植入相比,莫罗的植入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崇高了。2、电视节目或电影其实也可以是公民课,比如影片中的那段新闻史,比如这部影片。不需要那么多,但不可或缺。3、我们的时代可能再也产生不了如此富有使命感的电视人,娱乐至死的我们也不配拥有这样的“引路人”。4、虽然屏幕里剑拔弩张,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那么“好看”的影片,幸好黑白影像足够优雅,爵士乐足够动听,另外,它很精炼,或很克制,只有区区95分钟。
a只有clooney能把anticlimax拍的这么smooth,b其实clooney的配乐不是很优秀的,但是选reeves实在是没话讲c只有clarkson可以比对方大7岁还可以让我们相信她跟rdj是couple
和麦卡锡作斗争~
拍成黑白更无聊了
麦卡锡主义的臭名昭著与克鲁尼父辈的媒体渊源,使观众很容易不自觉地将爱德华·莫罗放在二元对立的绝对正义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