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欣赏《观音山》的姿态,不折不扣的一部文艺片,却用上了商业片的包装手法,抢票房、有骨气。
然而欣赏归欣赏,我个人并不是很认同电影的一些处理手法,比如让张艾嘉跟师父对话,大谈无生无死之类;叫范冰冰总结陈词,说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
一朋友直截了当下了个结论,他认为就这些总结陈词而言,《观音山》并没有比《非诚勿扰2》的人生追悼会高明出多少。
不是么,一部电影允许说教,但说教不能让人出戏,不能代替观众说话,更不能自护其短独立成章。
杨德昌的说教之所以不让人反感,那是因为电影人物全都一个调调,你来我往、答疑解惑,从而保证了情感真挚、自然通透。
可在《观音山》这边,人物是失语者多,不大可能表达自如,喧嚣吵闹无非就是发生在酒吧而已。
突然把他们拔到一定高度,丢出总结概括的结论,终归还是跳了一点,或者说,太露骨。
既然你要在结尾留白放空山,索性不如让人物再沉默点,含蓄到底。
这心,不一定要自己露出来。
总体说来,《观音山》软件上可以优化改进,但在硬件上,它问题不大。
精心挑选的扒火车和修寺庙,融入了独特的人生体验,确实可以选为年度打动人心的影像片段。
尽管手持摄影晃得一干人头晕恶心,然而这也成为了它的风格特征。
抖动也好、慌乱也罢,总之贴近现实,紧跟人物,加上配乐营造出来的迷失虚无,一部电影的感觉和味道就出来了。
这是一部讲述残缺与破碎的电影,正如国人总是历经苦难,不断失去却又不断忘记。
物质可以填补,但精神难题不好解决。
《观音山》有中年一代又有年轻一代,与其说是边缘,不如说是普通人。
你说它太悲观,好像也不尽然。
试问当内部矛盾频发,四处可见飞涨,有几个人会说国人生活幸福,不说别的,学乖了的主旋律电影都不敢这样拍。
面对当下社会,中国电影出现了缺失。
银幕上缺乏相应题材,一边是政策电影的假大空,一边是都会题材的矫揉造作,反正都不对味。
《观音山》则是在拍人,拍个体,由具体的生命个体入手,去体察国人的心灵创伤和精神问题。
它可能无法成为一部经典,然而它出现了,并且是重要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一部电影的力量总是有限,但这个绝不应成为批评它的理由。
如果你能感受到从绝望到超脱的那颗心,那么《观音山》就已经走到你的生命当中。
由于体制限定和审查束缚,现在的国产电影很难出现“尖锐物”的电影,好似一支箭或者一把尖刀,锋利无比,直中要害。
因而,在《观音山》中,不断有铁轨出现,加上索道和公路,人物就沿着既定路线走下去,这无异于宣告了一个群体的无奈处境。
得出这样的结论并非偶然,算上贾樟柯、娄烨和王小帅,他们的众多作品也在传达这样一个理念。
没有激烈抗争,只有沿途寻找、沿江而上,独自走下去。
如果考虑到第六代的不再遁地,当禁片不再成为一个招牌或者噱头,中国导演们也看清了形势,要生存也要票房,那他们就必须按照已经定好的规则路线来走,否则插翅也难飞。
至于走到哪,走到上海还是走到南京,走到成都还是走到观音山,那就要看个人脚力了。
只是现在的导演,好些还要自己跑出来说。
电影里,借人物之口;电影外,学了吆喝一套,这个我是真的不喜欢。
因为露骨的东西,中国最不缺。
至于露心,那才真叫一个难。
【羊城晚报】
(以下文字将会涉及剧情,慎看!
)准确的说,我给《观音山》的评分是3星半。
直到肥皂喊出那句“迈克尔•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啊!
”我才搞明白这片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观音山上有座观音庙,观音庙早就毁了,佛像也被掩埋在废墟之中,连金童玉女都成了独臂。
这种场面与其说有些荒凉,更不如说有些可怖。
电影中有种方法叫以场景展示人物内心,比如主人公的家,基本就是主人公内心的形象化展示。
干净整洁的卧室,就说明这个人内心也是很规律且安静的。
杂乱不堪则是反例。
杀人狂的家却满是布娃娃,也就暗示他内心还是个小孩子。
并不是什么太高深的东西,其实说出来也很通俗。
在本片中,观音山及观音庙也同样是角色内心的一种形象化暗示。
在这里,则指的是信仰,或是寄托之类的。
以庙或是佛像暗指人心,也是再恰当不过,本就是宗教信仰相关的东西。
庙毁了,佛像没了,几个主人公也都跟没魂一样,迷茫的混在这世上。
到了后半段,开始捐钱建庙,为菩萨重塑金身,自然是拾起信仰,重新树起希望。
有了希望,人也就活得通透了,始终放不下死去儿子的常月琴也懂得什么叫无生无死了。
一直不敢在一起的南风与丁波也敢爱在一起了。
大概,这就是导演在影片深处想说的一些事情吧。
所以说李玉的野心极大,一个看似迷茫青春的故事,却放了一个如此宏大的命题在其中。
我们总说自己现在是活在一个信仰崩溃的时代,又何止年轻人,所有人都活得无依无靠。
不光是物质上,更是心中的虚无感。
所以本片敢于把信仰和生死之类的话题拿出来说,确实需要十足勇气。
因为这并不是一部电影能承载的,影片讲得也过于概念化,尤其最后,只是靠几句模棱两可的话就解释一些,好像“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
”难免显得轻了。
导演说自己喜欢金基德,我觉得很实在,都是形而上的东西。
当然,跳开上面所说的形而上的话题,只是单纯的将影片看成一部描写城市青年迷茫生活的电影也没什么问题。
三个角色确实各自触及到了一些生活现象,几个角色各有各自的问题。
南风最大的问题是她始终没有一段靠得住的爱情,丁波对自己的感情也一直若即若离。
丁波则纠结在事业与父亲之间,如何摆脱父亲失败的阴影,成为一个能担当起爱情的男人。
同样,常玉琴与肥皂也都各有各的困惑,几个困扰又孤独的个体,很自然就聚在一起,相互依靠并彼此疗伤。
不过,在《观音山》里,有个名字必须要注意,就是曾剑。
娄烨的老搭档,《春风沉醉的夜晚》的剪辑加摄影,《夏宫》与《苹果》的剪辑。
这回则是《观音山》的摄影加剪辑,几乎所有人都在拿《观音山》与《春晚》做比,因为没法不比,摄影、剪辑、配乐都来自同一个团队,影像风格难免相似,都是手持摄影的晃动镜头,也都有大段的抒情段落。
手持带来的是真实感,也正好应和了影片焦躁和不安的主题。
曾剑的特点是喜欢虚化环境,将观众的视觉重心集中在人物身上。
这是与贾樟柯之类的第六代完全相反的一种处理方式,贾樟柯他们更喜欢把人物放在环境中,大全景、远景的长镜头随处都是。
这里没有孰优孰劣,就是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对应的影像风格。
对人物的关注正好与娄烨的电影风格相符,他一直是一个个人情绪的导演,即使他执导了夏宫这种很话题性的电影,视点却依然集中在个体上,他关注的是单个人的情绪。
所以当这种影像风格移植到《观音山》,影片也很明显的变成了一部情绪化的电影,全片显现大量抒情的段落。
于是,在这部情绪化的电影里,如何将片中角色的情绪有效传达给观众,显然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让李玉和曾剑合作做这么一部情绪化的电影,本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印象中李玉一直是个写实型的导演,纪录片出道,作品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现实与边缘人物,与娄烨的风花雪月,你情我爱的个人情绪电影完全不同。
在她以往的作品中,也总存在过于符号化的人物,片中人物的感情人为痕迹很重,人物行为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
回到《观音山》,有些遗憾的是张艾嘉,起码在这部影片,她真的不如范冰冰的表现。
张艾嘉的常月琴是个很奇怪的角色,丧子之痛没问题,痛苦的情绪也没问题,问题在于她的情绪很难传达并感染观众。
比如在儿子损毁的车中痛哭一场,由于之前完全没有足够情绪铺垫,角色在片中哭得死去活来,观众却很难被打动。
之后学生送蛋糕一场更是尴尬之极。
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真实应该为观众所认同。
电影中的情绪,犹如吹起的气球,在最鼓胀的时候爆掉,才会收获最明显的效果。
有个例子,就是蔡明亮的《爱情万岁》,片中的杨贵媚同样对着镜头哭了几分钟,而且是一个长镜头,一直哭一直哭。
这个镜头不但不会令人生厌,反而打动了许多人,并被不少人选作经典场景。
同样是痛哭,她的痛哭就很感人,这是因为之前的情节铺垫的到位,观众已经认同了角色的情感。
而张艾嘉这个半路生插进来的角色,没多久就开始痛哭,则很难打动观众,此类情绪断裂的段落还有几处,这样的处理也无疑削弱了影片的力量。
至于原因,你可以归咎为剧作的情节不当,更多的,则是导演对此类情绪化电影的经验不足。
范冰冰在片中的表演确实很令人惊讶。
虽然不是范冰冰黑,不过始终不是很喜欢她的表演,尤其在《麦田》里的念白,生硬且干瘪。
但在这部《观音山》,范冰冰绝对是最亮眼的演员,她演出了一股子狠劲,这是与这部情绪化电影最搭调的一个角色了。
在其他的段落,也有很多闪光的细节,包括第一次去常月琴家看房子那场,几处对白和表演更像是即兴发挥出来的,很有生活的味道。
汶川地震那段应该是片中最震撼的一段,果然来自生活的真实才是最有力量的。
不过,这也是片中最怪的一段,很意外导演为什么要把这场戏加在这部电影里。
是想将她的信仰理念拉得更广一些么。
始终觉得这段处理得太实了,一个很抒情的东西,太真实了,反而会破坏电影的气氛。
就像常月琴消失在观音山中,那才是神来之笔,生与死并不重要,导演故意留了个悬念给观众,也留了些思考给几个角色,并引出他们最后一场在火车上的若有所思。
虽然标题叫信仰的重建,却仍然觉得这是一部十足绝望的电影,到最后一刻,影片也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希望,哪怕是有了爱。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片中一共有三场在火车上的戏,前两场都是意气风发,大吼着进隧道,又大吼着出了隧道,前方是越来越明亮。
而到了结尾,几个人都没精打采的倚在车上。
观众看到的是隧道的光越来越远,人物逐渐被湮没在黑暗中,然后影片戛然而止,其中的情绪不言而喻。
尽管如此,这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只是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遗憾罢了。
最难忘的依然是Peyman Yazdanian的配乐,非常喜欢他音乐中传递出的那种虚无感。
················附上两点:1、范冰冰饰演的南风为典型的自毁型人格,她处理所有问题的方法都是搞死自己,吓死别人。
无论是啤酒瓶砸脑袋强吻女流氓,还是爆饮白酒力挫她亲爹,再有卧轨试胆量惊煞陈柏霖。
无一不是以摧残自己达到击垮别人的目的。
2、张艾嘉的两次自杀,第一次是为死而死,是无信仰的前提下对生命的了结,这里的死是尸体腐烂,灵魂破散的死,只为了告别痛苦。
第二次则显然是经过大师点化之后,信仰确立,为重逢而死,这时已不是自杀了,而是奔向另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这也正好应和了之前所说的信仰论。
不只是镜头,还有主题。
“异性恋版《春风沉醉的夜晚》,汶川版《从心开始》,内地版《天水围的日与夜》,我们四版《我们俩》……”,我还听说这个片是文艺,诗意现实主义……不用多久,当看到派出所警察来找张艾嘉时,其实后面所有内容完全都可以猜到了:大妈必有至亲去世,三个年轻人帮大妈走出阴霾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获得了自我救赎——其中那一对俊男美女一定会搞到一起去的一定会!
你别看开头三个人勾肩搭背好得不分男女不分你我但胖子注定是个陪衬!
这是多么令人忧伤的俗套啊!
为什么胖子没有爱和被爱的权利!
因为他胖么!
——其实这片属于治愈系,尤其是观音山的意象出现的时候,疗伤味儿呼之欲出。
好吧,如果说主题是大家基本公认的“信仰(或者情感理想生活目标动力什么的)的崩塌和重建”,张艾嘉这一条线已经表现的足够好(其实张姐才是明晃晃的女一号可是日本人就是喜欢看美女),就算还有什么不足的话(比如有人说的张艾嘉一个长镜头哭戏不如杨贵媚),我想那是表演空间有限铺垫不足。
为什么会有限和不足呢?
因为还要给另外三个人空间嘛!
可是这三个人想干什么呢?
有人说他们迷茫。
于是我就迷茫了。
因为我没看出来他们哪里迷茫。
高考落榜,家庭不幸?
不过他们很快就跑出来走文艺路线了,一个酒吧歌手和两个waiter,合租房,扒火车,文艺得一塌糊涂。
镜头晃啊,迎着风啊,在路上啊……没有看到太多生活的窘迫和压力(那两万块钱的债务危机都是以一种颇为轻松而富有喜感的方式安然度过的),也没有对前路的忧虑和惶恐,甚至连文艺青年典型的醉生梦死浑浑噩噩的劲儿都不太足——总之,他们的小日子过得基本上挺滋润挺清新的。
其实,走文艺青年路线来表现迷茫已经越来越不可取了,尤其当观众越发对“文艺”本身产生反思的时候,再这么弄就变得挺没劲的。
因为现在看来,“迷茫”不是“文艺青年”外在的、偶然的属性,而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分析命题的谓词:文艺青年就是迷茫的。
所以,说“迷茫的文青”就像说“没结婚的单身汉”一样,不迷茫你还是文艺青年么——但文艺青年的迷茫也因此变得趋向做作和不值钱。
说句题外话,我觉得最迷茫的人大概是那些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的年轻人:繁重僵化的生活之下仍隐藏着一份对成功的巨大向往和对安全稳定的强烈渴望,美好未来的许诺可望可即但又不知会在何时何地,过着波澜不惊稳步上升的日子又纠结于“我原来的小理想呢”“我的生活就是这样了吗”“这样的生活真的有盼头吗”——你明明知道眼下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放弃的但又故作姿态地在取舍间徘徊。
我的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的状态,这里的“故作姿态”不是贬义,是一种深深的不甘心、不确定,更是一种真切的迷茫。
对三个年轻人的刻画是不太成功的,就像有些人评论的,不如贾樟柯那么“接地气”。
他们迷茫么?
还是陶醉在迷茫里?
他们现实么?
还是活在摇晃着的文艺范儿的手持摄影机里?
我感觉不到他们的伤痛在哪里,所以就不知道治愈的意义在哪里,总不会是最后莫名其妙的一句“孤独不会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吧?
如果不是导演在文艺青年路线与温情治愈之间摇晃,不是立意上的失准,我甚至怀疑这又是一个噱头一种策略——李玉似乎是很有策略的,简直不好说她是打着文艺的旗号挣钱还是忍辱负重曲线救国为了她的文艺理想——所谓文艺即使不是一种包装,也是被割裂了的一部分。
李玉说下一部想拍韩寒。
其实听了她这话,就这一部我都是怀着类似对韩寒的期待去看的,但是有点失望。
我很担心她把韩寒作品拍成流里流气的二把刀文艺青年,而失去了更重要的那抹苍凉的底色(看了1988之后我对这一点的重要性越发确认了)。
最后特意去看了韩寒作词范晓萱作曲的MV,文艺得登峰造极啊!
其实就是把文艺的一条线充分夸张了,噱头啊噱头,它能唤起你所有的文艺想象,然后赫然发现电影完全不是那个样子的。
看到这儿的评分实在是义愤填膺,都这么忽悠观众掏钱进买票看这种电影,迟早毁了大家看电影的热情。
以下是一个有良知的影迷的观后感:摄影太差!
导演太差!
像刚拿DV的小孩拍的,别鬼扯什么风格,不过是用简单的手持跟拍和小景别来掩盖导演创作的无能,基本看不到什么有想法的导演调度之类,还不如一般电视剧的水平!
故事不叫故事,情节瞎编乱造,想起一出是一出,创作混乱,不负责任,一会想讲年轻人的青春,一会想讲遭遇不幸的老年人的人生感悟,东拉西扯,浮皮潦草,一锅粥,糊了的冷粥!
表演造作之极,在火车上摆各种Pose无病呻吟和扭捏作态简直让观众起鸡皮疙瘩,范评这种表演能拿东京影后只有一个可能,走关系!
总之,看了气得不行,从影院看完出来的之前满怀期待的青年男女们个个叫骂连天,挤在下楼的电梯里满脸丧气,悔得肠子都清啦!
被恶势力强制不准买爆米花饿得想挠墙并被迫坐在第一排看这个不晃会死星电影的我,为了避免真的当场呕吐,掐着眼皮强迫入睡,然后就真的睡着了。
梦里瞧见了一片白花花的大海,海浪声震耳欲聋,吵得我心烦意乱,于是又只好醒了,睁开眼睛看见张艾嘉在屏幕上撕心裂肺的嚎。
此情此景之下,右手边伸过来一只虚弱的爪子,求安慰。
又此情此景之下,我实在也不好意思睡了,那就严肃点看下去吧。
好在就如装逼教主安妮宝贝说,她喜欢看电影中途离开,喝一杯水抽一根烟发一会儿呆,回来接着看。
文艺片儿的好处就是,你看或不看,情节就在那里,都瞎扯淡。
故事没啥新意,就是个丧子的苦逼老太太房东遇上了三个年轻房客,而三个房客又都有各自家庭中的伤。
互相对峙之后,妈觉得又找着了儿,儿觉得又有了个妈。
这类脚趾头都能想到的剧情的走向本来实在没啥好讨论的,但是因为张艾嘉,一切都不一样了。
按照伦理片的逻辑,人物在得到情感上的补偿后,片子前半部分铺陈的矛盾就该解决了。
《观音山》叙事的问题之一,导演李玉并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和铺垫。
南风(李玉你也是安妮的粉丝对不对!
这个名字就是证据!
)丁波和父亲之间的和解都是忽然而起忽然而亡,观众还没反应过来就结束了。
本来他俩应该是因张艾嘉的感召才发生的变化,却被故事的语焉不详给破坏了。
而张艾嘉的牛逼之处就是在于,尽管情节们支离破碎,尽管据说她还被删了好多戏份,可是她的情绪始终是连贯的,从颓废到和缓到领悟过渡都很自然。
有没有!
而在影片结尾,张艾嘉与和尚的对话中对生死之事的超脱,给了她这条线的矛盾一个出乎我意料但是又完美无比的解决之道。
【这段我有很多话想说,都写在这里了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766847/】李玉在采访中说,这一段是没有台本的,台词都是自由发挥。
我想,多年以后,我回忆起《观音山》,我只会记得这是张艾嘉的作品,未必能想起李玉是谁,一如《寻枪》之于姜文。
至于因为看到迷茫青年用啤酒瓶砸头或者是在酒吧里露大腿就哎哟妈呀觉得这片儿可展露了青春残酷性的小青年,我只能表示肌无力。
扒火车这种蛋疼的影像更适合出现在MV里,别举着一个台湾八点档的肥皂剧模式假装青春片。
真正残酷的青春在每一个会发生械斗的街头,他们要么死了,要么活着住在监狱,少数侥幸健康长大的孩子们与常月琴无关,只是他们命好而已ps.《观音山》最聪明的地方是在于请来了张艾嘉和范冰冰。
一个保证了艺术性,一个保证了商业性。
范冰冰演的本就是她自己,如果你惊讶,那只是因为你对明星八卦不感兴趣。
但是对这个近20年来,IQ和EQ都当属内地女星之冠并开创了多种明星营销模式潮流的姑娘,我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刚才看了《观音山》,前半部分是青春残酷物语,极有质感,后半段渐渐落实到一个丧子的中年女人身上,整个调子从激扬到凄凉,凄凉中有温暖。
我比较希望一直延续暴烈青春那条线,顶到最后。
范冰冰用啤酒瓶爆头,血吻一个女生的场面实在太给力,场内有人低呼:“范爷威武!
”看《观音山》,火车在山洞之间穿梭,从过度的黑暗到过度的曝光,犹如阴阳两界。
满山的水气,山岚飘移。
山上有一座地震毁掉的观音庙,萍水相逢却犹如血亲的人们,重新兴建那座小庙,其实也是重建内心的情感和秩序,了结前缘。
张艾嘉搂住范冰冰,犹如母女一般入眠,在那个瞬间,不知为何,我泪流满面。
《观音山》张艾嘉演得真好。
在成都市井中,范冰冰像一个外来者,陈柏霖像一个外来者,张艾嘉混同众生,就安住在那里,波澜不惊。
她给了这部电影人世的底子。
范冰冰是底色上的繁花,她是那层厚重的底色。
两个女人的命运最终叠加在一起,互为表里。
四川省都江堰灵岩观音山据传在唐代前一直是观世音菩萨修炼的道场,所以当李玉决定将“观音山”作为片名时,有人在豆瓣电影的短评里开骂说青春电影以这三字作为片名是对观音山的侮辱。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人能把对一部电影的骂点上升到如此莫名其妙的地步,但好在,《观音山》并不能全算作是岩井俊二式样的青春电影——甚至也不能算作是完整意义上的剧情片。
因为没有看过李玉导演的其他作品,所以不太确定这是不是属于她本人的导演风格所致。
但或许女性导演总是有着比较细腻的心思,所以在这个归类为剧情片的电影里,无意义却颇具美感的影像以及偏灵修性质的思考也不时穿插其中。
这样前半部分偏青春热血后半部分却又心灵修行的电影作为剧情片来看着实不太连贯,也难怪从电影院出来后听到身边有人一直在抱怨“这都是在演些什么呢”。
这应该是我第二次在电影院看演员名单中有“范冰冰”名字的电影,前一部是《非常完美》。
相比范冰冰在那部神经兮兮的电影里同样神经兮兮的表演,即使《观音山》在情节和镜头处理上有一些转折略显突兀,但我仍然为这部电影没流俗成狗血青春片感到一丝丝庆幸。
至少可以看出李玉导演想要承载在这部电影中的东西有很多:热血又拼命的青春;人与人间刺猬式的相处以及人生最终的意义和只言片语间的感悟。
若是作为青春片来看,前半段的残酷青春估计在影像史来说也不算陌生了。
不同年代的人虽然拥有不同年代的回忆,但是对于青春回忆从本质来说却又都如此共通。
郭敬明《小时代》里奢华糜烂的上流社会青春固然让人大呼过瘾,但又有几人有这样的青春经历?
大家的青春莫不过于《观音山》里的年轻人一样吧,好像在做着什么事但这些事好像又毫无意义;好像在期待一些什么但这些期待却又从未发生。
勇敢却又茫然,孤单却又相拥着的青春。
而全片里我最爱的张艾嘉所代表的应该就是“青春已经化为乌有”之人的景象吧?
从情绪上放不下过去颇具戏剧张力的生活姿态,到坦然接受人事乃至淡定了解和用心感悟的姿态,这一个状态的转变其实也算是人这一辈子的小缩影。
高楼大厦大都如此,回归到巍巍雄山间才能感知到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青春也是一样的东西,只有过尽铅华后才能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的。
我想,如果有什么让我在这部原本只想给三星的电影上加上一星,那么约莫也就是对于“青春”二字还放不下的那一颗心吧。
1. 我从头到尾一直想看他们怎么make out,结果没有……谁能告诉我是被剪了还是本身就是个噱头?
2. 这片子为什么要排上日期大拍宣传照?
明明就是只应该在MoMA那种地方放或者自己买碟看的片子么...3. 有朋友叮嘱我,写东西切忌放很多自身的隐喻在里面,就是只有自己明白却表达不好的东西。
观音山完美地诠释了这个句子。
4. 吐个槽,“点点珠泪洒下来”的“珠”尖字应上口,张艾嘉没唱好。
5. 我喜欢那句话:上帝爱摇滚,不喜欢京剧,所以退货。
6. 但是每次涉及到片中有摇滚什么的,为什么放的歌儿其实一点儿也不摇滚呢.................7. 范冰冰背的包儿是凯莉米洛巡演的包儿吗?
所有人物形象整体都很奇怪。
感觉像是潮人非要扮土。
8. 有四川人会生一个一口台湾腔的儿子么?
9. 范冰冰确实很好,皮肤太好了,真是占便宜啊……如果我能给她的演技和表现打3星半,我还是要给周迅打4星。
或者4星半。
10. 最后,这是一部拍残了的文艺片儿。
亮点当然有,文艺片儿没有亮点还能文艺么....不过就被请看电影儿和能在电影院看这么个电影儿这件事儿来讲,我还是灰常灰常高兴地。
这部电影到底好看在哪里?
各位打四星五星的给我说说。
什么叫寻死,张艾嘉的行为就是;什么是寻活,李导演片子剪到最后不知所云让我在电影院里昏昏欲睡打了几十个哈欠就是。
当范冰冰和陈柏霖寻死寻活,我哈欠打得泪流满面。
本想买票看一部小清新电影,搞了半天是部风景不错的怪胎火车片,用“用力过度”也不足以表达我的感受。
你若孤独不如好好叙事,小清新只是修炼等级不够,不至于想让人离开戏院时叫“回水”;拍偏掉画面晃抖故事支离破碎,冷不丁冒出一个又一个勉强支撑剧情的人物,我想对不起的是每个对国产电影给予希望的观众。
写影评是件特别主观的事情,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客观。
随着时间、地点和心情的变化,一部好电影随时可能成为烂片,反之亦然。
就好比我七年前第一次看到《东邪西毒》的时候曾经惊为天人,但说不定现在看就不会产生太大感觉。
同样地,如果是我高中时期看到《观音山》,说不定我会被它十足的文艺范儿迷倒,但现在我已经大四了,我只能说这部文艺作品还很欠火候。
写影评有时候也是件挺无奈的事情,就像你明明看到导演的诚意是有的,演员的表现也是很用心的,但你还是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不够好。
因此我最终在豆瓣上给了《观音山》三颗星的评价,如果换算成百分制的话,应该是65分到75分的样子。
这部电影的最大特色在于摄影和剪接。
晃动的镜头试图给人造成局促不安的感觉,凌乱急促的剪接也在着力渲染每个人物糟糕的生活状态,但有些遗憾的却是,这样的效果好像并不是特别明显。
不过有几处剪接还是很有风格的,比如三个年轻人在火车开出隧道的那一刻,阳光一下子把他们淹没了,下一秒从阳光里走出来的变成了张艾嘉的背影。
如果说本片的形式还算不错的话,故事就是一个挺大的硬伤了。
现在好多导演都把西南地区看成了一块拍电影的宝地,但作为一个从小出生在西南潮湿土壤里的青年,我不得不喊一嗓子:各路导演,求求你们放过我们川渝人,因为你们拍的真的不像是我们!
事实上,除了《疯狂的石头》拍出了重庆的味道,其他电影都只不过是在四川和重庆取个景罢了,至于那种内化的当地人的生活,是一点影子都看不到——《观音山》也是如此。
再具体到本片最重要的四个角色本身吧,导演很想通过他们展现小人物艰难困苦的生活,但总是感觉力度过大,变得有些矫情。
为什么一谈“艰苦”就一定要父母关系不和或者是家里死了人呢?
为什么不能深入到人物生活本身去体现呢?
就说三个年轻人吧,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于是想跑到城里来混口饭吃,光是这点就可以发散到许多细枝末节的东西来讲了啊;但导演总是放不下一种文艺青年的视角,让三人的生活看似艰苦,其实只是小打小闹,远远不够真正的生活那样沉重。
再说张艾嘉饰演的中年妇女,演技是不可挑剔的,但这个角色也有点奇怪。
比如以她的性格,当她发现三个年轻人把自己儿子的车开走之后,为什么没有把他们赶走?
而她和三个人关系的转变原本应该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但故事却通过一次割腕来做转折点,显得生硬;而她最后的结局也更加充分地证明了导演死抓文艺不放的心态,要知道,文艺青年的一大特点就是“把什么事情都做得很绝”。
上面说的这些其实是大陆式文艺片的通病,以精英的视角看待小人物,总想体现人性,但却沦为制造悲剧。
在欧洲电影里,你总是可以看到角色们在破败的小镇角落喝咖啡,但你不会觉得很矫情,因为咖啡文化深入了他们的骨子里;看美国电影,主角们有时会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但你不会觉得很夸张,因为美国人民生性如此;台湾电影中总是有说不完的家庭伦理以及冗长缓慢的镜头,但你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因为那就是我们真正的生活;而香港电影里,我特别喜欢看人们在脏乱差的街头吃简陋的叉烧饭,因为那就是这座城市的味道。
由此看来,大陆文艺片还是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希望导演们不要忙于到全国各地取景,先像贾樟柯那样在自己破败的家乡拍一部真实的电影再说吧。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