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是个灯吗?
我是后来才发现自己是个机器人。
”“我是个机器人,但我身上没有任何使用说明书和标签,我是用来做什么的?
我的用途是什么?
”“好吧,我承认,昨天我偷走了星期四”“谁的星期四?
”“神经病!
"“我不是神经病,我是机器人。
”“寂静的米饭,神圣的米饭,万籁俱寂,全是米饭。
圣母圣婴可爱安详,你们请吃面条吧!
”“i'm a cyborg,but that's OK."机器人也无所谓。
就此迷上这个句式:穷死也无所谓;老就老吧也无所谓;不值一提也无所谓;被轻视也无所谓;没空旅行也无所谓;神经病也无所谓。
神经病比不神经病可爱一百倍一千倍。
笨,不会拍电影也无所谓。
有此一生,能够来到这世界看电影,就够啦。
真的有这么想,在看到某一个部分和另一个部分的时候,边看边想,如果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只是看了这些电影,也值了。
其实这个世界还蛮OK的,这么些为脆弱天真的心灵制作的傻电影,都能获得大笔的钱拍摄,还能登堂入室入选电影节,还能理直气壮卖票赚钱。。。
那么,在这样的世界上遭遇什么其实也无所谓了吧。
其实这部片子不应该这么低的评分。
也许是因为从小也是老人带大的,所以对片中英君的情感十分有共鸣。
人和人相处是需要体谅和包容的“同情心”的。
英君妈妈她们整天忙于工作对老人不闻不问,直到她们觉得奶奶是个包袱之后就借口把奶奶推给老人院一了百了。
无法原谅妈妈她们“毫无同情心”,怪妈妈不给奶奶假牙让她吃最喜欢的腌萝卜、怪自己没能追上救护车给奶奶送上假牙、怪自己没办法救出奶奶,无法摆脱的负疚感和无能感让英君产生了自己是个机器人,“只不过没电了”的安慰。
朴一顺是因为从小缺失母爱,渴望引起(母亲)注意的他开始强迫性偷东西,并且好像什么都能偷到。
被抓到后,法官判他消失的恐怖裁决(一般最害怕什么就往往最容易产生什么错觉)让他为抵抗消失而不断不断的在监狱偷窃(东西or能力,一切一切),最终进了精神病院。
正如他自己形容:我缺少同情心。
英君对这个世界“缺少同情心”而愤怒,想要杀光带走奶奶的白衣医生,却又因为“他们的奶奶会伤心”而下不了手。
别人缺少同情心,可是为什么自己却无法摆脱同情心?
想到奶奶没有假牙没办法吃饭,英君潜意识里当自己是机器人不需要吃饭来“自我惩罚”,我是这么理解的。
知道朴一顺有偷窃的能力,英君哭着求他偷走自己的同情心。
她一字一字哽咽着蹦出缘由的那时刻,也是最终虏获一顺的心的那刹那吧。
虽然被偷走同情心而让她获得了“杀光白衣医生”的错觉快感,而长期不吃饭的英君最终只能倒下。
英君一直排斥着进食。
没有奶奶,英君找不到活着的目的。
我想,英君就是一顺那根缺失的骨头,灵魂的那21%。
英君的同情心让朴一顺变得圆满。
英君为一顺制造“米饭能量转换器”这样富有创意的小工具,还帮她“装入身体”这些让她进食的努力不能不说感人。
虽然我不知道奶奶是不是真的说“你是一颗原子弹,你存在的目的是世界的终结者……”这样的话。
但是在那个雷电交加的雨夜,朴一顺陪着英君等待亿万伏特雷电整整淋了一晚上雨,我相信他们都各自找到了活着的目的。
虽然说存在着就是合理的,但是爱,才是我们存在的目的。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745985010009fe.html在07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有一部韩国导演朴赞郁的参赛作品《机器人也无所谓》(电子人也无所谓或再造人之恋),获得阿尔弗莱德奖,影片由Rain和可爱的林秀晶主演。
这位一向嗜好暴力、血腥、复仇题材的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放弃了擅长的风格,清新幽默了一回,虽然影片中仍有些许阴郁元素,但总体上,这是一部好玩并且让人感到乐观的电影。
这部充满想象力的电影,故事发生在精神病院。
精神病院的病人无疑是世界上最单纯的人群,没有心机,为自己的快乐而快乐,为自己的痛苦而痛苦,也有为别人的快乐而努力的人,那就是Rain。
影片中所有病人的病症描绘,都充分显示了韩国人具有的古灵精怪的幽默想象力。
可爱的林秀晶刚进医院,便有一个好心的女人推着她四处逛,并一一介绍这里的病人,她介绍的病人中,有恋牛癖的、易装癖,在军队被轮奸把自己肛门缝上的……当所有人认为这个女人是医院的看护之类的人的时候,医生跑过来指责她,原来她是一个说谎狂。
这些很容易让人想起《飞越疯人院》里那些漫画似的病人形象,不过这部《机器人也无所谓》中的大部分病人的病症及心理的描述与刻画,并不如《飞越疯人院》深刻,他们的形象设置大部分的作用是增添了影片的喜剧色彩,因为它的主题也不像《飞越疯人院》那么沉重。
影片讲了一个患有认为自己是机器人的强迫症的女孩子,不肯吃饭,到医院接受治疗,最后在一个患有“消失恐惧症状“(害怕自己会消失)的男孩的帮助下恢复进食,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又乐观了起来。
不过,导演并没有设置情节让这个女孩从此消除强迫症,她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机器人,但结局是,她已经愿意吃饭,并且逐渐走出了失去奶奶带给自己的阴影。
她的奶奶也是一个精神病人,在家里只有她与奶奶是亲密的,当奶奶被精神病院的车带走时,她骑单车追上去给奶奶送她的假牙,但没追上,她就责怪自己的”电力“不足,阴影一直伴随着她。
后来在一个Rain与她制造的幻境里她又见到她的奶奶,从此也消除了她的阴影。
这个幻境并不是影片中唯一的幻境,这些充满想象力的幻境正是着部影片童话气质的一个体现。
还有一个会唱歌的漂亮女孩病人,当她在那个草坡的幻境里唱着美妙的歌曲时,一度使我想起了《音乐之声》。
导演并没有让可爱的林秀晶的强迫症痊愈,但她愿意吃饭了,并且摆脱了阴影,是机器人又有什么所谓?
导演这样设置大概也是要传达一种更人道的观念,为了治疗这些单纯的精神病人们,用上电击,禁闭,灌食和种种不为我们所知的残酷方法,这样是对的吗?
这样就是对精神病人们好?
这是多么不可理喻。
这些病人都很单纯,只要他们自己觉得快乐,机器人也无所谓。
也因此,这个电影里的医生们虽然形象并不那么鲜明,但他们绝不是我们从其他电影(或文艺作品)中了解到的精神科医生那般地”白色恐怖“,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蔼的,这个精神病院也不像牢笼、监狱般地灰暗冷酷,而是一个有着缤纷色调的花园。
这些大概是导演要让我们思考的,而这个电影里缤纷清新的色彩也是它另一个童话气质的体现。
可爱的林秀晶刚到医院时不但向医生隐瞒了自己的心理,并且一直都不吃饭,后来Rain知道她是害怕吃了饭会破坏她的身体(机器),便想了一个办法,Rain给她的身体里装了一个能把饭转化为的电能的装置,用的是有他母亲照片的一个小匣子。
其实这个时候Rain有理智地明白可爱的林秀晶的病症,他也并没有在她身体里装那个装置,但是给她的暗示是,他又明确安装了。
他没有否定她的心理,这就是病人们之间的尊重。
可爱的林秀晶终于吃饭了,我们也能看到,那个装置也在她身体里魔幻般地运转起来。
Rain还有一门偷盗技术,他偷了乒乓球冠军的球技,偷了小男孩的裤腰带,偷了胖女人肚子里的食物,偷了说谎女人的记忆,偷了……在可爱的林秀晶的恳求下,他偷了她的同情心,她也就不会因为想念奶奶而伤心了,后来他又偷了胖女人的飞鞋,飞去见了奶奶一面。
这些颇具魔幻色彩的道具(电能转换器、飞鞋等)和富于想象力的情节(偷取同情心,飞翔,还有Rain经常变换的好玩的面具,可爱的林秀晶和荧光灯、自动咖啡机说话的情景等等),同样是这部电影童话气质的体现。
当然,童话当然少不了王子与公主纯洁的爱情,当可爱的林秀晶问Rain,如果她身体里的装置坏了怎么,Rain说,他是机械师他会修,可爱的林秀晶又问如果他不在身边呢,Rain说,我当然一直在你身边,我们就知道他们相爱了。
而那个他最珍视的有他母亲照片的小匣子,已经和她最珍视的奶奶的假牙一起,埋在了奶奶的坟墓前。
这部电影里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是古灵精怪的,因为故事发生在精神病院,这些病人们所思所想,绝不是我地正常人能按常理推测出的,而这些演员们——大概都是专业演员——对这点领悟得非常透彻,完成得也非常出色。
这种古灵精怪的表演也让这些病人形象更加可爱。
这种充满灵感和不确定性的表演是日韩演员们的擅长,在这部电影里古灵精怪的情节也使这种表演能够被发挥得更加彻底。
这自然也是这部电影的童话气质的另一个体现。
即使不是精神病院的故事,许多日韩电影里同样有许多这种充满灵感的表演,这些在那些女演员们表现得更多,这也使日韩电影里的女主角显得更耐人寻味也更可爱。
《春逝》里的李英爱(饰演的电台制片人),《花与爱丽丝》里的铃木杏(饰演的荒井花)和苍井忧(饰演的爱丽丝),《我的野蛮女友》里的全智贤(饰演的野蛮女友),《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里的绫濑遥(饰演的亚纪),这些女主角无一不是令人捉摸不定、灵气十足的女孩。
而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在中国电影里,几乎从来没有这样的表演,即使是被称为古灵精怪的周迅,她对各种古灵精怪的角色的演绎也仍显得造作有余。
而所有这些,都是缘于斯氏的垃圾现实主义表演理论的毒害。
在中国的那几所顶级戏剧、影视学院的表演教育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个前苏联的表演(教育)理论大师的体验派的理论一直都是这些学院表演教育的根本,因此使得中国演员再也走不出现实主义。
按照这位斯坦尼斯拉基大师的理论,一切表演都是有生活基础的,演员的所有台词和形体动作,在综合当时所有的情境(人物心理、场景氛围、数量变化等)前提下,是能用逻辑学推断出来的,而按照这种理论,所有充满灵感和不确定性的表演,都是荒诞而无法让人接受的。
他从来不考虑人思想里的偶然因子,尤其是女人这种不确定性动物的偶然。
因为长期接受的是斯氏的理论,而中国女演员们又严重缺乏改造它的创造力,就造成中国电影里从来不会有充满灵感的表演。
斯氏也并不是完全错误,因为要颠覆任何一种思潮下的艺术创作,都必须是在熟谙这种思潮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缺乏这一类型的表演,有一大部分原因也归咎于那些表演老师们缺乏引导的蹩脚教育和演员本身缺乏颠覆意识的创造力。
在整体清新而喜剧色彩的影片风格中,导演仍有意无意地加入了些许自己惯常爱用的血腥与暴力元素,像可爱的林秀晶(在幻想中)开枪射杀医生们时鲜血喷涌。
这也和西方童话电影有了某种暗合。
阴郁也许并不是童话故事所要宣扬的,但是阴郁无疑能给电影带来童话般神秘而浓重的色彩,这就有了那些电影的魔幻和哥特气质。
在拉美这片满是神秘的土壤上,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到最近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电影《潘神的迷宫》(墨西哥),魔幻几乎成为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有着丰厚文化传统的魔幻,是世界任何其他地区都不具备并难以比拟的。
在这部《潘神的迷宫》里,德尔·托罗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拉美魔幻的魅力,也展现了一个孩子脑子里应该有的神奇丰富的想象力,他是不是也在向我们说明,只有他们才能拍出最纯正的童话电影?
当中国出现一部较为魔幻一点的《恋爱中的宝贝》时,中国人就以他们肮脏的思维表示看不懂,并恶语相加。
这部充满灵感和激情的电影又岂是这堆愚蠢的人们能看懂的!
我去你一百多个大爷!
哥特是属于古堡的神秘与阴郁,因此也成了童话电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苍白、神经质、忧郁等诸多哥特特征,都可以在蒂姆·波顿的《剪刀手爱德华》中窥见一斑。
以上只是要说明一个问题,阴郁元素是魔幻和哥特的催生剂。
造型奇特、色调灰暗、血腥与暴力,并不妨碍一部电影成为童话电影,其实那些主人公们,都有一颗单纯、透明而脆弱的心。
像一个孩子一样,幻想迷宫里的奥菲莉亚是这样,剪刀手爱德华是这样,可爱的林秀晶也是这样,甚至Rain和那些病人们都是这样。
童话电影向来不是东方文化的擅长,童话电影在东方电影里也很少出现,许多被人们称为有童话般爱情的电影,也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童话电影,而仅仅是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我最喜欢的《花与爱丽丝》就是这样。
《机器人也无所谓》有许多童话电影的元素,可以说是一部东方式童话电影了。
精神病院么?
其实是爱心充满着每个角落。
那个吃饭的场景,太美好了。
电子管;米饭电子修理卡--终生生命保障;5下变3下的响指;吞咽的一下微小的响声;大家的cheerful。
问题从这里解决。
回忆...回忆起了精神原因的一切。
机器人么,哼!
现实世界中人为造就的mental压力,才是真的吧!
也许机器人就从砸烂录音机开始...精神世界的梦幻。
第一次真正的约会,在雨中开始,在雨中结束,富兰克林的取电也被导演用上,佩服!
喜欢这部电影,带给我了太多以前没有的元素。
那样的一个心理房间环境,那样的一群另类朋友,还有谈话的医生。
整个电影环境的搭配,让我想起了艺术在医院小组。
嘿嘿,有意思的东西!
从这部片子开始,我有点佩服韩国的情感片了,方糖等之内的片子不再少数。
在我所接触的内陆电影中,很少有这种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这么奇特的情感影片啊!看真正的个人价值,看美国大片!
现在要看情感类型的,还是看韩国片!
(注:在我个人了解的范围之内,也许以后会有改变,因为其他的某些思想我并未接触!
)。
其实是爱心充满着每个角落。
这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在精心的安排下,发生的一场表现形式荒诞的纯爱片。
按照影视一般套路,纯爱一般发生在校园,那就容易拍成校园怀念青春的片子,如果纯爱发生在成年人之间,那就容易拍成小清新风格,但显然朴赞郁不属于那一型。
朴赞郁想表达的是在社会环境下,成年人之间的走心的爱情,但是如果放在真实社会环境中,拍的太圆满显得太鸡汤,拍的不圆满又不能表达创作者心中对于爱的祝福的态度。
所以他只能选择在一个半架空半现实的空间中来讲述一段恋情。
这就有了我们看到的精神病院这个爱情发生的大背景。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有的人比较圆融,能够跟自己和解,所以从外表看起来也比较正常,而有的人天生性格会比较偏激或者说执着一点,从外在来看就容易让人觉得不那么正常。
电影中的各位患者,患病都有一定的外部原因,男主之所以爱偷窃,是因为他的妈妈不告而别,女主认为自己是机器人,是因为她从小与外婆相依为命,外婆的子女们不孝顺,不愿供养老人,外婆吃饭都要看子女的脸色,女主从小目睹这一切,所以宁愿自己是机器人,靠充电的,也不想吃别人施舍的饭。
平凡的你、我、他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事,促使形成一些心里锚点,一些习惯,只是表现的可能没那么激烈。
其实世间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会有自己的问题,我们在世间孤独的行走,在不理解的人看来,可能互相都是很奇怪的人。
能够打破这层隔膜的不是科学手段,就像电影中的医生们并没有通过他们的医学治疗而让精神病院里的任何一位病人病情好转一点。
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是爱和了解。
男主因为对女主产生了同情,所以开始帮助女主,在他的帮助下,女主克服了对吃饭的心理恐惧,克服了失去外婆的悲伤。
而在这个过程中,男主也放下了对自己母亲的怨恨。
最终男主与女主放下心灵的伤痕,一起去开创属于他们一起的美好的人生。
电影的结尾是大雨后的彩虹,就仿佛暗示着我们的人生会遇到什么样的厄运可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能够通过相爱来化解心中的怨,不是因为对方是一个条件多好的人而去爱,而是因为爱而愿意去了解对方,愿意帮助对方冲破自我的心牢,相爱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整部片子色彩对比度非常大,给人一种不真实感,但色调又非常明快,给人一丝希望,整体表现风格怪诞,虚实结合,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好像是真的,又好像不是真的,就好像在暗喻在这险象环生的真实世界,“爱情”一直客观存在,不过终究是听到的人多,遇到的人少。
并且在发生时总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这部片子口碑相差很大,评分低的都说看不懂,自认为看懂的都还能给这片一个还不错的评分。
对于影片的解读,很大程度都是观众对自己内心的解读。
不求解读的对错,只是写篇文章,提供一种理解影片的视角吧,这个小片其实还挺有意思的,耐心看下去应该会有收获。
编剧郑瑞景郑瑞景,1975年生人,韩国编剧。
就读于韩国艺术综合大学电影学院期间以一部短片受到当时身为电影审查委员的名导朴赞郁的赏识,从而开启两人长达十七年的合作。
期间由她编剧、并由朴赞郁执导的作品有2005年《亲切的金子》、2006年《机器人之恋》、2009年《蝙蝠》、2016年《小姐》以及2022年《分手的决心》。
本文选取了上个月在台北Golden Horse大师班讲座的一些片断以供分享,属于知识切片类型。
原讲座全长一万六千多字,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前往查看原文。
(链接文末自取)
采访/编辑/文字:金马影展电影学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1描绘人物的行动更胜于语言
电影《亲切的金子》海报我写的第一部电影叫《亲切的金子》,是我第一部上映的电影,也是我第一部跟朴赞郁导演合作的电影。
我会认识朴导是因为我以前拍过一部短片《电工》,当时朴导是这部短片的审查委员,这部片的风格非常可爱,是透过主角的第六感来呈现的一个作品。
当时朴导跟我说:「我之所以会喜欢你的作品是因为这部短片的内容很奇怪,有点戳中我的心。
」在我过去20年跟朴导的合作过程中,我发现朴导很喜欢选我写的一些作品,那些作品的共通点是它们的内容都很奇怪,我想也是因此我跟朴导才会很合拍。
第一次和朴导见面时,朴导问我:「你想要写一个有关于吸血鬼的故事,还是诱拐犯的故事?
」对我来说,这两个主题都很奇怪,但如果要选一个的话,因为诱拐犯是人的故事,所以还是觉得写诱拐犯的故事会比较好,因此我当时跟朴导说我比较想写关于诱拐犯的故事。
当时朴导跟我讲述《亲切的金子》的主角大概是怎么样的人物内容时,有些部分很触动人心。
这部电影的主角金子是一个诱拐犯,她出狱后找到了她诱拐过的小孩的父母,在孩子的父母面前切断自己的手指以示谢罪。
这个场景让我非常印象深刻,我觉得人犯了错,如果只是嘴上说说,说对不起,其实没太大的影响力。
而《亲切的金子》的主角切断自己的手指,用这样的行动告诉对方她真的很抱歉,这部分深得我心,也因为这样,我之后写的作品的主角,比起他们的言语,我觉得他们的行动更重要。
至于06年的第二部作品《机器人之恋》,当时这部片在韩国试映,电影院里面的气氛真的只能用「凄惨」两个字来形容。
电影《机器人之恋》海报凄惨到什么的程度呢?
当时是网络还不太发达的时期,我们可以看完所有网友在网络上留言。
韩国的入口网站叫 NAVER,很多网友看完这部片后上 NAVER 评分,大部分的人都给我评零分。
我没有骗你们,一半以上的人都给我零分,我甚至熬夜把所有网友的留言都看完,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观众不买单,我觉得明明很有趣,为什么观众不喜欢呢?
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刻骨铭心的经验,我当时决定我再也不要有这样的经验。
会有这个结果,好像是我造成的。
拍一部电影会有上百位的工作人员跟我们一起辛苦,也需要非常庞大的资金,《机器人之恋》等于是因为我这位编剧而失败了。
在这部作品之后,我不断提醒自己不可以再重蹈覆辙,不能因为我自己的坚持,而让整部作品和一百多个人的辛苦都泡汤。
2角色内在双重价值观的冲突——帮助观众投射自我
电影《蝙蝠:血色情欲》海报接下来跟大家介绍我的第三部电影《蝙蝠:血色情欲》,我一开始就不太理解这部电影的主题,这部电影的主角尚贤一开始是神父,因故变成一只吸血鬼,我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定,我准备了一个片段,让你们体会我当时有多么不理解。
截至目前为止,我觉得所有事情都一定要全力以赴,假设今天我变成一个吸血鬼,我会接受这个事实,吸血鬼要吸人血才有办法生活嘛,我也会竭尽所能去吃到人血。
主角尚贤一开始是神父,变成吸血鬼之后,他不得不去喝人血,可是他不想再有人受害,所以他在电影的结尾带着女主角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在竞争过程中也必须赢过别人才有办法生存下去,我是用吸血鬼这个角色来写出我们内在的故事。
我跟朴导合作这么久,我发现朴导很喜欢用这个方式呈现故事,他的角色里有两种价值观,互相冲突的部分,观众看电影的时候就可以把自己投射在角色上,让自己可以有更多发想。
3写剧本如同养育小孩——思考主角的动力与危机人既然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爱的话,很快就会死掉,没有办法活。
所有人都一样,为了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方向是对的、还是错的,可以让我们继续生存的方向就是好的。
电影《小姐》海报《小姐》有两位女主角,和泉秀子和南淑熙,秀子就象是个公主一样,淑熙则是出生在小偷家庭的小孩,她们两个人虽然出生的背景不同,可是她们要找的方向是一样的。
因为我知道这两位主角她们想要走的方向是什么,所以剧本写得很顺利,她们虽然有可爱的一面,可是也有可怜的一面。
在这部作品之后我有了一个新习惯,就是在思考主题时,我会思考主角们的动力是什么,他们想找的人是什么。
譬如《小姐》的两位女主角都没有妈妈,她们可能会思考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不在这个世界上等等。
我说说另一个我觉得写剧本变得比较简单的原因,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成千上万的故事,电影剧本也不会只有一个故事,所以「危机」这个要素非常重要。
写剧本就象是在养小孩,我们会寻找爱,寻找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方法,甚至我们会倾向靠近比较温暖的人。
4透过数个故事跟空间的转换——呈现角色的人生故事
电影《分手的决心》海报我后来去英国伦敦找朴导,我们开始具体讨论《分手的决心》,我跟他说我虽然不想写浪漫爱情电影,可是我很想跟演员汤唯合作,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她。
我在汤唯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她为主角写了一个剧本,我当时没有去想汤唯有可能会拒绝这个剧本,我只想着如果汤唯来演,这部作品会很有趣。
编剧 郑瑞景不久前我做了一个访谈,访谈的记者问我「你走进编剧这个行业以来,觉得自己最了不起的事迹是什么?
」我当时回答「我觉得我最大的成就是让不会讲韩文的汤唯成为韩国电影的女主角,然后再把这部电影带进世界。
」我一开始写《分手的决心》就大概知道整个故事的结构会是怎么样,朴导最一开始传给我的那句话「一个刑事警察,他的管辖区域出现了两件杀人事件」,其实已经默默决定了整部电影的结构。
我看着这几句话,想到这部电影的女主角会有两个死掉的丈夫,第一个丈夫死掉的场景是从山上掉下来,我想让观众去猜第一个丈夫是自杀还是他杀而死亡。
不管是自杀还是他杀,搜查的过程要很艰难,所以我把女主角设定成一个有恐高症的人,她虽然有恐高症,可是她为了杀害她的第一任丈夫,还是战胜了自己的恐高症,爬上这么高的高山。
第二个丈夫死亡的场景则在大海,瑞莱要杀害她第一个丈夫必须爬上高山,要杀第二任丈夫则要往大海的方向去,象是上山下海的概念,用这样子的方式在我们的脑海中描绘出整个电影大概的结构。
女主患精神分裂,以为自己是个机器人,脆弱倔强。
她的问题包括:第一,不肯吃饭,觉得自己应该靠充电补充能量;第二,要排除万难给外婆送假牙,因为已经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外婆一位自己是只老鼠,不戴假牙就无法吃萝卜;第三,搞清楚外婆想要告诉她的活着的终极意义。
女主在为自己充电失败后,也被家人送进了精神病院。
遇到了一群症状迥异却都想像力超群的病友。
男主是其中之一,精神分裂加偷窃癖,幻想自己可以偷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男主的使命就是帮助女主解决以上的种种问题,顺便治疗一下自己的内心创伤。
这个故事的主体就是看神经病如何温暖彼此并陷入爱河。
难以想象看了这样一个故事,并总结出了这样的中心思想!
导演,朴赞郁。
之前看过《老男孩》、《斯托克》和《亲切的金子》。
风格显著的导演,就如看Jean-Pierre Jeunet,辨识度很高也很有乐趣。
这三个故事都是复仇题材,对我而言过于血腥,且可能由于主人公的精神状态都略显疯癫,故事发展到最后往往超出我的预期和理解。
总之,之前看朴赞郁,都是看表象美——跳跃的剪辑、灵活的镜头、艳丽的色彩,有趣的配乐。
和故事本身无关。
但是这次《机器人之恋》,不仅电影语言上依旧是导演一贯的风格,故事也说到了心理。
看剧情梗概就知道又是个疯癫的故事,但是既然主角们是住在精神病院里的神经病,谁又在乎所作所为和不合理,故事为何如此开始又如此结束。
他们的异想世界你我不懂,欣赏就好。
这次故事里没有了过分的血腥,清新与残酷的比例调配得刚刚好。
丢掉理智,尽情地展现脆弱、伤痛和幻想。
给女主忘情的表演点赞!
Ps:最后说一句《斯托克》,它仍然是我所看过的朴赞郁的作品里,最赏心悦目的一个,表象美得极致。
在我笼统呢说电影这个话题之前,我要先来说说这部名叫《电子人也无所谓》的电影。
原本就是冲着Rain与林秀晶这两位在韩国有着超高人气偶像,才在第一时间从电驴上Down下来,不过最近才有心情拿出来看。
看完后我怎么都想不明白,这样一部荒诞意味浓烈的电影到底是凭借什么拿到了2007年柏林电影节阿尔弗莱德奖?
不过从我居然可以耐着性子坐在电脑前2个多钟头的表现,加上我确实不是个花痴的事实来看,或许也没有那么糟。
有人说这是一部发生在精神病院的童话故事,关于这个.....虽然我觉得电影荒诞得可以,某些情节还是很有意思,可以思考一下,说到童话它却少了点美好,虽然能偷走别人能力,有严重强迫症又喜欢戴着奇怪面具的男生日淳在影片最后的时候长长的吻了自认为是机器人,喜欢戴着奶奶的假牙对着周围食物讲话的绝食少女英君,还是觉得整个故事不够美好。
记得当男孩知道如果女孩一直认为自己是机器人不愿意吃饭的话,肯定会被饿死的时候。
他说服女孩相信装入他改装的“转换机器”就能将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电量而且不会损害内部构造,在管道横竖延伸的房间,男孩帮女孩“打开”了她的身体。
.....“英君吖,有了这个,你吃下去的米饭就可能转换成电能啦。
”于是英君就纯纯的相信,自己真的可以吃饭了,而且这个机器还买了保险,坏了的话可以维修。
所以这天,整个饭堂的人,都为了英君能够吃第一口饭而欢呼雀跃~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精神上有疾病不等于是傻子,呵呵,也是个奇怪的结论。
在导演眼中的世界,精神病人都是值得爱的,瘦得苍白丑陋的女生也是值得爱的,整天念念叨叨只爱吃萝卜的老人更是值得爱的。
如果正常人的这些情感都能变得纯粹,或许世界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离奇的破坏。
同情心,感恩,包容,虽然有时因为这些情感的泛滥会伤害到自己,但每个人都多一点,多一点,这个世界就会被更泛滥的爱所包围了。
不知不觉说了那么多,都不知道对于《机器人也无所谓》这部电影存有一种怎样的情感,似乎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喜欢或是不喜欢可以概括的了,就只有作罢。
而电影这个事情,在我的生活中也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存在,越来越喜欢到电影院去观影,为得恰恰不是那点音效和大屏效应,而是大家坐在一起观看的热闹感。
虽然看得同一部电影,或你或我还是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甚至就连相同的剧情也会看出截然不同的N中理解,有时候觉得很神奇,这样一种影像的记录,也对不同的人说着不同的故事。
我想以后我一定要有一套很棒的家庭影院和一面可以放很多碟片CD的墙,没有工作的夜晚,找一片买了很长时间的文艺片,找个垫子坐在沙发旁的地上,关了灯,痛痛快快的郁闷一场,而且还要为这些晦涩的文艺片一而再再而三的郁闷下去。
《再造人之恋》,今天打开豆瓣,褒贬不一,亦属正常。
贬的人说故事结构混乱,拖挞,主题不分明,人物行为欠严密逻辑性。
高原湖泊旁围绕着的雪山,我很为之叹服,可我更爱那些湖边无名的花朵,细细小小的,色彩斑斓,自生自灭。
多数人是不懂得欣赏花的,懂得欣赏的话,就不会把它们修剪成自己希望的模样。
所以,它还是在那儿好了。
电影不行,它生来就是要给人欣赏的。
有幸的是,谁也修剪不了它,它成型后,就在那了,你爱就爱吧,不喜欢拉倒。
对于朴赞郁导演,这是我第一次猫他的电影,相信以后会找其它的来猫。
没有对比性,不知道他以前拍的深刻的揭露人性的电影是啥样的——也就不会像一些喜欢他的人,对这部电影有所失望。
这种心情很可理解,我喜欢蒂姆伯顿,但他的《僵尸新娘》就多多少少令我失望。
但这部电影,没有期待,也就没有失望。
它生来就是这个样子,我心里没有对它的模样抱有既定的期待。
话扯远了。
英君的奶奶一直想告诉她:活着的目的可是每次当我们和英君一样,坚耳恭听,却只见到奶奶糯糯的无声的嘴唇。
一顺和英君根据口型猜了半天,猜出结论是奶奶说英君是个原子弹。
挺恶搞的一个答案,但是很可爱。
不是非得得出活着是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发光发热才有真正的人生。
对于英君而言,她一直确认自己是个机器,只是没有说明书与使用手册罢了,奶奶告诉了她,她就是个原子弹。
这就是她的人生主题了。
一顺爱英君,保护英君是他的主题。
王家卫的经典台词:每个人都有自己坚持要做的事,其它人或者觉得佢好岸居,但佢觉得值得。
精神病人被夸大的癔想症,彼此配合着表演,显得童真而梦幻。
一顺是个惯偷,他能偷走别人的性格、技能、同情心,只要他能想到的,都行。
正常人会骂他一句:神经病。
没错,他就是个神经病,所以他在病院里,就具有了特殊的偷窃能力。
他偷走了绅士先生的礼仪,这位先生走路是倒退的称为法庭礼仪,对别人的任何过错都归疚于己。
绅士先生被窃后变得轻佻骄傲,当一顺要还他礼仪时,他哭丧着脸说:可是我现在已经不想要了。
我称之为电影的隐喻。
隐喻在电影里随处可见,可圈可点。
英君被一顺偷走同情心后,开始了她的复杂计划。
她的手指就是枪头,狂射向白衣医护人员,一瞒一个准。
枪击镜头大家都不会陌生,但有这样的创意十足,貌似血腥,实则荒诞无稽么?
后来她躺在病床上,绝食使她奄奄一息,医护人员给她吃的,她恨恨地望着对方。
手指枪头的子弹,疲弱地射不出来,咚一声掉地上了。
电影里那些热爱幻想,创意十足的精神病人,比现实生活中整天板着一脸的人,要有趣得多。
他们不被理解,被放逐,与常人无法沟通。
医护人员有的只是医疗常识,但沟通起来,困难异常。
爱上一个人很容易,理解她,保护她却谈何容易。
一顺理解英君,对于英君的绝食,他推心置腹地代入了英君的世界,他想:英君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
于是具有电工技能的他,“发明”了米饭电子能置换装置。
他跟英君说要把这个装置装进她的后背,英君脱去上衣,瘦弱伶仃的后背,英君调过头来望了一眼后面,好奇地信任地。
当他用尖刀对着后背比划的时候,我很担心他的病会影响判断,造成英君的血肉模糊。
担心很多余,他很可爱地用画笔画了一个小门,然后咔咔一声(打开他的牙刷盒),把小门开了。
他说:哇,好多积尘!
然后对着英君的后背,轻轻地吹着,打扫了一下机器里的尘灰。
英君又是信任地,乖巧地转头望了一眼。
装置终于装好了。
英君开始进食,对绝食多日,以闻电泄充饥的她,显得很艰难。
吐出还没咽下的米饭,英君大声地哭泣,她说:要是以后装置坏了怎么办?
这倒是个现实问题。
一顺拿出一张名片,上面有他的头衔:家庭电子维修师傅,有他的电话。
还有宣传语:生命有保障。
可爱得冒了翻。
如果有一男人,很爱你,很理解你,能够代入你的世界,思你所思,并且竭尽全力保护你。
是个神经病何妨?
英君是个神经病,一顺也是。
正常的人,如你我,爱情里也难有这种纯粹。
电影,它给我什么,它让我感受到什么,那就是什么好了。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挺好。
电影不是非得要标榜着:深刻明确有指导意义的主题!
叙事结构非得:有条有理,合情合理!
人物性格非得:百份百地合乎想像合乎逻辑!
这样的电影,也会挺无趣吧。
电影蒙太奇,使你内心进入一种飘浮的时空,当你进入角色的世界,角色也进入了你的世界。
就跟王小波的小说一样,你可以说他不知所云,也可以很爱他。
关键是你与导演有共鸣。
你的内心有一块柔软的地方被触到了。
我就喜欢这部电影,喜欢它:童真、有趣、令人感动!
对现实世界的隔膜与冷漠也刻画得有纹有理。
你可以说我肤浅,在大话西游前,喜欢周星星的人多被标上“肤浅”的标签。
可是某天,这种状况改变了,大家以喜欢周星星标榜“高深”。
如果只听从自己的心,是喜欢就是喜欢。
那么就这部电影而言,足以给我理由再重温。
本来开始打算看个热闹的.毕竟是两个很出名的韩国演员的阵容.以为又是什么偶像爱情片,结果...我预料错了.感觉导演是很用心的.台词有的很有幽默感.让人不至于看的很闷.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患们的各种可爱行为的确把我逗笑了.影片整体的色彩很艳丽.也很时尚的感觉.稳定室的装饰看似像某个MV的布景一样.其实想想,之所以四周都是软垫应该是怕病患企图自杀吧.绿色的选择也很好.给人心情舒畅的感觉.Rain的乾坤转移神功串联起每个病患心底的世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位时时都第一个主动冲出来认错的大叔.导演寓意其实很明显.但我估计大多数看此片的人还是不会理睬那些的.女主角的机器人情结实在顽固,不过最终还是被温柔的Rain说服了.亲情,在可爱的小女主人公心里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借非正常人去比喻正常人们内心的缺失和空洞.导演的目的做到了.至少在我这里做到了.轻松的配乐不会给人太大的压抑感.但影片结束我还是不仅习惯性的想了很多.一部电影或者一个活动一本书一个人的演说都不能足以唤起全人类的良知.前两天我母亲回来说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人开着自己的私家车疯子一样冲出来,幸好差一点.为何现今的世界社会让如此多人们为物质卖掉自己的灵魂,丢弃自己的良心.疯子一样的追逐物质.他们真的快乐吗?!我家门口经常会有一个女乞丐坐在那里.最近很少看到她了.但每次看到她,她总会把自己捡来的食物分给她身边几只流浪狗吃的.或许她是有钱人的话也不会这样了吧.人之初性本善.但生存环境的转变也转变着我们每个人.希望世界有天可以真的和平.顺便摘一下我抄的女主角那本梦幻小书中的所谓"七宗罪":1.同情心2.忧愁悲哀3.慌张不安4.犹豫不决5.虚空幻想6.罪恶感7.感激之情呵呵.我猜导演是在说反话:)另外,描写精神病的电影我看得不多.另一部就是被神话一样的梦旅人.我看的没什么感觉.可能我更习惯韩国人直白的表达方式吧.后者比起此部.深度差太多了.
林秀晶真是个精灵,委委屈屈的解释“我不是psycho”真是萌爆了。好喜欢这种神神叨叨的电影
...神奇啊,这样一本具备所有吾死穴的片居然看了两次都没能坚持完....当然朴还是个好导演,只是不适合拍偶像片...
敢情这个丑男就是迷倒了万千小女生的Rain…
之前看《对不起我爱你》就知道林丫头的演技很厉害。。。果然又有提升啊!还有,rain能不能不那么可爱TAT,看到英君吃下第一口饭以后,他大手抱着那小身体,,,感动~终生保修。
这片子太神经病了!!!!
看了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再看到这部电影,简直觉得太清新可人了,俩演员的眼睛真会演戏,太传神了,呵呵~
说真的整部电影从头到尾基本什么也没说,可是我还是看得很高兴笑得很酣畅,最后又稀里糊涂给了四星,果然我也疯了
说不上好不好,不过好电影不应该让人看得这么累,除非是推理片
强烈推荐,说得没错,网络时代的卡夫卡。原本以为会很烂,也完全不是太相信RAIN的演技,看完后我惊叹,我终于又看了一部好电影。
空洞
5结局把女的衣服骗光。。。然后远景。。。赤身露体不是口咬就是女上男下。。2个童年生活比较悲哀的人。。男的被女的吸引然后顺着女的想办法解决女的乱七八糟的想法直到拯救
女主角很精灵。精神病院是个很好的观察人类的空间,以为自己是机器人、只是没有充电才没有超能力的女孩,戴各式面具、害怕自己会消失、喜欢偷人东西以示存在的男孩,还有总说“猫毕竟是长毛的动物”这样的废话、出了状况总觉得是自己的错、喜欢倒着走的中年男,总是从镜子里看世界的小美女……每一个人
怎么这么无聊?朴赞郁,不应该啊
完全被中文名字骗了,果真看片儿还得看导演,要是用《我是生化人,没关系吧? 》这名就早就看掉了。脑洞很有意思,确实有想象力而且暗黑又有爱,关键是大家都很认真而且真的相信的样子;结尾有点虚弱甚至有点过快了,总觉得还应该有点什么。橡皮筋奶奶那段被戳泪点。吻戏也很有特色,吻得很带感呢。
就是画面比较好,喜欢里面的绿色~~其他,真的一窍不通
朴赞郁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过要好好讲正常人的故事,喜欢带有神经质气息的影迷大概会义无反顾的爱着他的电影吧。(原来男主就是那个贴在我家这边麦当劳店里墙壁上已经快要十年的帅哥——Rain啊,以前好像还看过他拍的《忍者刺客》来着)
演些什么!
资料馆2011.9.22.7pm 精神病院中每个人神经质的奇诡幻想在叙事中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他者”世界,对原有的庸常的逻辑世界发出挑战。影片以“非正常人”的视角构建,结构完整且奇妙。故事让我想到《韦罗尼卡决定去死》。古灵精怪的女主角让人想起《香港有个荷里活》中的周迅。
婉转的歌喉~leooo leooo leoo~~
2020-03-16,机器人住在幻梦墓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