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父后七日

父後七日,Seven Days in Heaven,7 Days in Heaven

主演:王莉雯,吴朋奉,陈家祥,陈泰桦,太保,张诗盈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年份:2010

《父后七日》剧照

父后七日 剧照 NO.1父后七日 剧照 NO.2父后七日 剧照 NO.3父后七日 剧照 NO.4父后七日 剧照 NO.5父后七日 剧照 NO.6父后七日 剧照 NO.13父后七日 剧照 NO.14父后七日 剧照 NO.15父后七日 剧照 NO.16父后七日 剧照 NO.17父后七日 剧照 NO.18父后七日 剧照 NO.19父后七日 剧照 NO.20

《父后七日》剧情介绍

父后七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得到父亲(太保 饰)去世的消息,女儿阿梅(王莉雯 饰)从台北回到乡里,和哥哥一起为父亲操持后事。在师公严格指挥下哭丧,折纸莲花的唠叨妇女们,被太阳晒爆的罐头塔……阿梅时时被荒诞的乡下丧葬习俗、彼此联系诡谲的乡里人情弄得哭笑不得,与父亲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成年以来的二人 疏离,在回忆中才慢慢贴近。繁琐冗长、笑多过泪的丧事终于处理结束,阿梅独个回到城市繁忙生活。几个月后,阿梅过境香港机场,习惯性想买一条“黄长寿”烟给父亲,突然惊觉父亲已经不在了,一直没好好流过的泪此刻终于决堤…… 本片改编自“林荣三文学奖”首奖作品,散文作者刘梓洁亲自执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小玉的中二魂-我想拍电影骇人命案事件簿第七季绝对可怜小孩THEUNLIMITED兵部京介黑吃黑七剑下天山之修罗眼夺魂异阵图寻找幸福的赫克托尽管如此也要发誓相爱吗?狄仁杰之骷髅将军罗伊诉韦德案魔鬼有一个名字魅力四射:战斗到最后一刻如果德川家康成为总理大臣我会好起来最后一吻非常夏日车警官再见,江成君金矿美国众神第二季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幸福在哪里恋如雨止童女贞德家族的诞生怪侠一枝梅大地惊雷枕戈玩具娃娃欢乐饭米粒儿第二季

《父后七日》长篇影评

 1 ) 在荒诞的死亡的仪式中的永恒的乡愁

《父后七日》讲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确切地说,也不是故事,正如它的原著散文《父后七日》,是一些未收拾好的情绪。

台湾的确是中华文明最忠实的延续,一些最传统的民间仪式可以在海峡那头找到最古老的存在。

1971年,余光中直白地宣告了台湾文化的精神核心:乡愁,自此以后,不管是在台湾文学中,还是在台湾音乐,还是在近些年来的台湾话剧中,乡愁就是一句美丽的口号挥不去。

大陆作为台湾的他者,是台湾人的所有文化幻想和精神依恋的目的地。

然而,在今天,不得不说,充满反讽的,台湾真正成为了大陆的他者,静的忍耐的文明在大陆已经中断,而在台湾得到了最好的接续。

所以,近年来不断抬头的“媚台”姿态,或许是大陆人在台湾那里寻找那一湾浅浅的乡愁。

于是,我看《父后七日》,就永远有两线平行的情绪在里头流动。

在台北工作的阿梅因为父亲的丧事回到彰化老家,她也重得以走走老路、过过老桥、见见老家的人,一切都和台北不一样,仿佛他们有另一套时间系统,在另一个毫不相干的世界里走走停停。

死亡让时间变慢了,情绪也随之绵长可感,阿梅在穿过风中的摩托车上想起了父亲。

而死亡的仪式则准确散布在每个时间节点,道士提醒你什么时刻该迎棺,什么时刻该哭,什么时刻该披麻戴孝。

作为一个丧事的新手,阿梅显然毫无经验,她被摆布着作为女儿做这做那,死亡的仪式和她的情绪总是那么不在一个点上,遂尽显荒诞意味。

这或许是对冷冰冰的脱离人本心的繁文缛节的嘲讽,所以电影也采取了解构的态度来消解死亡的沉闷和悲恸。

但也正是这种荒诞的冲突,正体现了现代人在传统情绪前的疏离。

在散文中没有出现的道士阿义那里,这种死亡的仪式是认真的,是肃穆的,是悲伤的,是充满对生命的永恒敬意的。

阿义选择继承他做道士的阿公的衣钵,他对每一个生命和灵魂的体验,在他燃着的烟卷上,在他写满诗的小本子上。

他又绝不是个寡淡的道士,他自称是诗人,他干天干地干社会,他有他的愤怒。

阿义和阿梅,在现代的两头,阿梅的哥哥在中间。

这里很有意思的是,阿梅的表弟用现代城市年轻人的眼光看到了阿义的酷,阿义所从事工作的酷,他或许会渐渐走上阿义的道路,而不至让这个时代所有幸存的古老文明也包括迷信(鲁迅认为,人不可能不保留民间信仰与迷信),像恐龙一样绝迹。

这是阿梅们的乡愁,电影让这可怜的怀乡病在电影最后阿梅的表弟写下的几行诗里找到了解药。

所幸的是,在我的家乡,浙东民间,也依然有相当浓重的丧葬祭祀风俗,当然我相信大陆尤其是小地方民间,亦如是。

我在阿梅的父后七日里总是不期然想起自己经历的所有死亡仪式,然后发现一切都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死亡仪式同样时常让我觉得荒诞,我在其中付出的感情甚至绝不如在颤抖的烛火中望一眼死者静默的身体,或者在某个规定的时刻望向飘出烟囱的那一簇黑烟。

那种虚无感与死亡更为亲近。

但它是飘向空中的。

而我在阿梅的父后七日中才发现,两岸共同的繁复的死亡仪式是更接地气的,这是中国的哲学,我们需要为死者做些什么,我们也需要从中为自己找到精神上的皈依,那才是你和我和阿梅在任何地方漂泊的根。

可悲的是,不知道在我们之中有没有像阿义这样的人,甚至有没有像阿梅表弟这样的人。

如果没有,那么将只有永恒的乡愁,我们可以有天然的亲情纽带,却再也找不到精神上回去的路。

 2 ) 请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小岛电影》 点纸钱、扫墓,清明在繁文缛节中逐渐成为了仪式。

尽管年年话清明,但每年似乎又只会在今日,人们才会以如此正式或又可称为形式的方式,表达我们对逝者的哀思。

·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中写到:「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那些被我们深埋的浓稠情绪,在流程中逐渐被淡化。

也许时间会风干眼泪,抚平伤口,但同样也会将某些深藏的痛楚发酵。

某天云淡风轻间,你的心会因为某个回忆的触点突然地刺痛。

直到那时,你才会明白,有些人有些情感,一直都潜藏在最柔软的地方。

《父后七日》原是台湾作家刘梓洁的短篇文学作品,她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讲述了父亲过世后,从台北返乡奔丧七日内的故事。

而后经王育麟导演推动,该文改编成同名电影。

尽管经过了从文字到影像的转换,但贯穿小说与电影始终的,是《父后七日》浓重的荒诞感。

小说开篇便以一反常态的诙谐语气写道:(父亲病重只剩最后一口气)我们与你一起坐上救护车,回家。

名义上说,子女有送你最后一程了。

上车后,救护车司机平板的声音问:小姐你家是拜佛祖还是信耶稣的?

我会意不过来,司机更直白一点:你家有没有拿香拜拜啦?

我僵硬点头。

司机倏地把一张卡带翻面推进音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那另一面是什么?

难道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而在影片中,开启荒诞的旅程的是父亲的接近「综艺化」的葬礼。

女儿接到父亲过世的消息,从台北匆忙赶回彰化老家。

台湾本就是有着浓厚的民俗传统,经过现代化的变奏,混杂着传统与现代的民俗文化有时会呈现出一副滑稽的「杂糅乱炖」样貌。

会在祭拜时大放流行歌曲,会「冠冕堂皇」在丧葬中起舞,丧葬礼仪于是被台湾本地人戏称作「综艺丧礼」。

繁文缛节的丧葬仪式,一桩桩接连而来。

这些在突来的生死横亘间,女儿甚至来不及陷入悲伤,反而陷入了荒诞可笑的情境。

当被主持法事的师公告知要给逝者送上他生前最爱的东西时,女儿将烟整整齐齐地放置在床边,儿子则将一本「女性」(不可描述)杂志塞到父亲手中。

师公见状嘴角露出微笑,大赞他内行,「那边最缺这种东西了」。

守丧的这几日,根据传统的规矩,总有人在旁边对女儿与儿子说:「现在快哭或者现在不能哭。

」在白昼交叉混乱中,女儿与儿子常搞不清楚状况。

于是出现,饭吃了两口突然有人大喊:「快哭」,女儿赶紧丢下手里的碗,百米冲刺到灵柩前,嚎啕干哭。

嘴巴里尚未嚼完的米饭「啪嗒」一声掉落在棺盖上,或是晨起刷牙半梦半醒之间,听到「现在哭」的口令,含着泡沫在灵柩前表演「痛不欲生」的场景。

存在主义认为荒谬感的产生,来自于对存在、生命以及死亡无法解说、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父后」的七日里,所有人似乎都在繁杂而荒诞的丧葬中,混乱地来不及悲伤。

从突然离世的不可置信,到被荒谬冲淡思绪,悲伤并没有随着时间溜走。

因为无法面对,于是偷偷将所有情绪潜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

但当某个记忆点被触及,它便会开始持续地隐隐作痛。

女儿从照相馆取回父亲的遗照,因为机车不便携带,她便将大框的父亲相片背在了身后,某种相互的联系让回忆因此涌到她十八岁生日那天的情景。

父亲载着下学的女儿回家,木讷而调皮的父亲为了庆祝女儿的生日,让不会骑机车的女儿尝试开车载自己。

机车前慌乱紧张的女儿后面坐着手舞足蹈幸福的父亲,而一幕蒙太奇的交叉,画面又重回现实,此时女儿身后有的只剩父亲的遗像。

没有嘶声力竭地诉说哀恸,也没有煽情的音乐,平静克制的这幕却是《父后七日》中最让人动容的画面。

他将还沉浸在荒谬中的观众一下拉进现实,撕破努力维持的和平,刺痛着。

法国女作家布丽吉特·吉罗得知伴侣突然因车祸去世后,在《前世今生》一书中讲述了自己的感受:「当你以为所有的一切都消失殆尽时,对幸福的回忆便会涌现在你的眼前,虽然那幸福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有时你在猛醒之时才明白,从你身边消失的那些东西多么重要。

」返回台北的女儿,依然照旧着以往繁忙的白领生活,在酒吧与朋友们叙旧时,风清云淡地告诉身边的人:「忘了跟你们讲,我爸挂了。

」朋友惊讶地瞪大双眼,她却平静得像是告诉大家,自己今天去了菜市场、买了什么一样日常。

在生死的交点,留下的人似乎在经常忘记,但思念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严重起来。

重到父后某月某日,当女儿坐在香港飞东京的飞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时。

她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父亲买一条黄长寿(一种台湾烟)。

可是,父亲已经不在了。

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女儿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

在漫长的告别中,每当思念涌起,阳光显得格外的强烈,好像太阳出了什么差错似的。

我们要在日后漫长的人生中,逐渐接受这个人已经彻底从我们生命中消失的事实,这是我们始终学不会告别的原因。

《父后七日》荒诞与粗糙中,却细腻与感性地呈现了台湾小人物粗俗却触动你内心柔软的工整。

与荒诞形成映照的是,父后七日里,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最深痛楚的慢慢浮现。

这是一场荒诞的丧葬旅程,也是一趟疗愈之旅。

纵使学不会告别,但伤痕随着时间终有一天会被抹平。

即便他们已经从我们生命中彻底消失,但我们的回忆和心底,一直会为他们保留一个位置。

因为生活,还在继续,所以每次告别的时候,请用力一点。

影片末尾,起飞的机舱内,系紧安全带的灯亮起。

女儿说,机长室的广播响起,传出的声音仿佛是父亲。

他说,请收拾好您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3 ) 最伤心也最荒谬的旅程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

” 这个电影在我的电脑里放好久了都没有看,因为很怕又是一个滥情掐着你非要你哭的片子。

结果这次出差到重庆的动车上终于把它翻出来。

全闽南语的片子,幸好有字幕。

同样的语言,居然能听不懂,真是奇妙的一件事情。

开头的时候,主角说,即将开始的,是她一辈子最荒谬的七天旅程。

闽南地区的红白事,又是台湾的乡下,风俗习惯比内陆城市要保留的更为完整,也更程序化。

请神、拜拜、哭,全都是按部就班。

很悲伤的一件事情,能折磨得你连悲伤都没有时间,甚至变成了戏剧或者喜剧一样的效果。

最伤心的,其实是在偶尔想起的时候。

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好像纪录片一样的拍摄方式,大部分时候让你喷笑,但是偶尔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流下泪来。

 4 ) 和你在一起的时光

台湾片近两年长势喜人,主要是导演们找到了贴近生活又取悦观众的表达方式。

不像侯孝贤蔡明亮那么曲高和寡,下里巴人的的故事也可以讲点幽默,讲点温情和玩味。

这种父亲丧事这样沉痛的主题,从女儿的视角看来竟然可以说得如此有吸引力和有人生况味,不得不让我佩服台湾导演的想象力和根植乡土的能力。

谁说中国人没有幽默?

我相信好莱坞拍不出这么幽默的丧礼。

在西方人的观点中生老病死是宗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没有人会拿丧礼开玩笑;而在乡民的生活中,生老病死是生命轮回与传承的一部分,那就是生活,繁琐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如每天都吃的饭菜或者每天都睡的觉一样,没有什么稀奇。

女儿的生活很像我。

记得2007年外祖母去世的时候,我被父母的电话连夜叫回家奔丧,从朝九晚十二的外企大机器中一下子脱身出来回到南方的小城,不时还得接点客户电话什么的,让我恍如置身两个世界中。

除了极度的悲恸,更有的是仪式的繁琐和生活的清晰,尽管外祖母和父母的意思已经尽力让这个仪式精简。

最后当外祖母的骨灰被母亲终于放在陵园里,石板盖上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都松了一口气。

这不是对死者的不敬,而是仿佛停摆的生活重新开始动起来,活着的人都要继续活着,悲伤过去,更多的是思念。

《父后七日》让我想到另一部美国片子《大鱼》,也是在奔丧的过程中缅怀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

《大鱼》更有美式幽默,极尽夸张之能事,而《父后七日》在生与死对照的情节上,更多的是温情和温馨。

但感情是一样的:怀念逝去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想起他们和你在一起的时光。

 5 ) 我忘了我只剩一人

生生死死一向是诸多文艺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古往今来谈论生死的作品也不胜枚举,要驾驭好这样一个亘古不变老生常谈的主题,并非易事。

《父后七日》是一部谈论死亡的电影,但它不像其他电影,正襟危坐来谈这样一件遭人避讳的事情,反而,它把人死后办理丧事到入土为安的整个过程细致呈现,其中不乏荒诞。

电影中台湾许多丧礼习俗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很多城市相似,其中最为荒诞的是“哭丧人员”这种在传统习俗中应运而生的职业。

片中女主角阿梅在父亲去世后对哥哥说,她终于明白为什么有句老话叫累到要“哭爸”,原来“哭爸”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如果你不想哭,“哭丧人员”就能帮到你。

你要怎么个哭法,悲恸、隐忍、呜咽……“哭丧人员”都能动之以情。

这种荒诞礼俗对人真情的消磨,恰恰讽刺了时下诸多华而不实,虚情假意的表面功夫。

电影的小品风格以及松散架构,为的是适应故事情节的薄弱与不连贯,但这种手法也更好的将观众领入一个个片段式的回忆中。

其中颇为感人的是女儿十八岁生日,父亲载着女儿的摩托车在桥头停了下来,给女儿一个肉粽子,还叮嘱女儿不要告诉哥哥。

接着父亲便教女儿骑摩托车。

这些片段是女儿再次经过桥头,摩托车载着父亲遗照时浮现于脑际的。

父亲去世后四个月,女儿在酒吧漫不经心的给友人们讲起:我爸挂了。

友人们不无惊讶心疼,女儿又冷冷说道: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

后来女儿在机场情绪失控,便是因为她经常忘记而又让她变得沉重不堪的东西。

女儿哭得悲恸,这一次,没有人像丧礼“哭爸”那样在她旁边对她说快点哭出来。

机场休息室烟雾缭绕,孑然一人的女儿顿时怅然若失。

 6 ) 丧父之痛

台湾对丧葬的重视和礼仪比起大陆有过之而无不及,《父后七日》就是讲述父亲去世后子女的各类安排。

通过各种形式的展开,一天一天深化推进对父亲的认识和感情,所有礼仪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当时皇帝为何要有那么多形式的东西,三拜九叩,服装骑乘,行文格式等等,都作了细致详尽甚至是繁琐的要求,就是要有一种庄严感、神秘感,由礼仪主持人的说话,来表达,还有假哭丧的,仪式上的表演活动,来表达我们无处喧泄的情感,人总有一死,哭哭啼啼落地、无知无觉离去,不管如何不舍,都得放手,要珍惜相处的日子,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者在世时矛盾再死者为大,还是多想他(她)在世时好的一面,日本电影《弟弟》,那个人见人厌的弟弟,死后也能回想出他的好处来。

 7 ) 缺席

自己还没看,有点不敢看,有点儿想看。

只是因为,这样一个名字,让自己想起经历过的那一切。

附在这里的不是影评,但也是一种心情。

  你缺席了他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些日子,从一开始就是这样。

   这是命运的一部分吧,我是说,你和他们的相遇,原本是命运中谁都无法预知的。

他们相遇之前,根本不曾预料到你的存在。

所以,你不知道他们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不知道他为了一块饼子可以背很重的碳,走过山沟和山梁,背到县城里去卖。

你不知道她也曾经年少,为了当一个戏曲演员而跟自己的父亲斗争。

   你不知道,他们从很小的时候,成长到离开故土,到底怀着怎样的心绪。

他们离开的时候,你不可能在那些送行的人当中,你只是后来才听说,他像一个战士离开的时候,身上的衣服还带着上一场战争中遗留的血迹,洗也洗不白,像一个士兵的烙印。

你只是后来才听说,她跟着自己的哥哥去找他,翻山涉水,只是为了去做一个军人的妻子。

你无从想象那一路之上,她的憧憬或者忐忑。

   你也不会知道,他在西北大山雪域高原中的拼杀,他为了生存而鼓足所有勇气的时候,也不曾想到你会走进他的生命吧。

只是他始终有梦想,以为生活总还可以赐予他更多更美好的东西。

还有她,你不知道在莽莽大漠中,她赶一个毛驴车,顶着风沙行进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形。

那个乡村中最美丽的女子,现在头上裹着厚厚的毛巾,脸孔布满尘土的颜色,她喊一声扬起鞭子的时候,毛驴就奋力地向前砥着脑袋,冲向家的方向。

家,就在一片沙枣林背后,一排绿色的营房。

   你缺席了他们生命中也许最青涩的那段岁月,似乎,这没有什么吧,你知道生命就是这样子的。

就像将来,你自己的孩子也一样会缺席你生命中那些青葱岁月,就是这样。

   你会记得你很小的时候,他抱起你的时候,那张瘦削的脸上绽放的笑容么?

那张被高原晒干晒黑的脸,被风沙吹得失去光泽的脸上,如花绽放的笑容,你一定不记得了。

你会记得你很小的时候,她为了你和邻人的妻子吵架的样子么,她原本不善言辞,这个时候就更没有了方寸,只知道哭着,但却卫护着身边这小小的孩童。

邻人说,没想到这个平素说话都不大声的妇人会这样的。

   这或许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那时候你懵懂无知,也许还沉浸在某个小小的幻想世界里,在他们为你营造的温馨天地里幻想了又幻想。

   你会记得他们的烦恼么,他那时候带着一个教导队,每天训练还老不在家,而她在一个小工厂做油漆工,每天替家具刷油漆。

你记得的是他们把你锁在了家里,只留下中午的一顿饭,他们没有时间照管你,甚至有了妹妹,也是一样。

你记得你自己要翻窗户出去才能去找一个大院里的男孩子玩,可是你从来都不记得,那些岁月里,他们曾经做过些什么,他们哭过,笑过,跳过,叫过,年轻过,也从年轻开始变得成熟,开始成为你眼里的大人。

   那时候他一个月赚20块钱,他养鸡,在平房前面搭了一个鸡窝,你总有鸡蛋吃,那是因为那个小小的鸡窝。

她帮很多人刷家具,不赚一分钱。

只是为了让别人对他更好一些。

   你记得他打你,为了你牵着邻人的狗四处跑,怕你不学习,你记得他扬起的鸡毛掸子终于没有落下来,只是轻轻地在你屁股上拍了一下,但是你不知道那时候他做着一个军分区的参谋长,要面对怎样的环境,他一个人去南京步兵学校学习,你不知道这个小学没有毕业的大老粗怎样混到了毕业,学习成绩还是5分。

这是属于他的自豪,可是你不知道,你缺席了所有这些日子。

你说,这也是命运的一部分么?

   她有排成一堵墙的奖状,每年她都是先进工作者,她还被单位选做学习标兵,站在前面发言,这和你眼中的她多么不一样啊。

那是她的骄傲,可是你不知道吧,你缺席了所有这些日子。

你能够说,这是命运的一部分么?

   就算是吧,就算是这样的吧。

   你不知道,那一年你坚持要去南方闯世界,你从深圳到广州,从广州到北京,无论他怎样反对,你都铁了心要离开这个生活了若干年的城市,你走后的两个月,他领到了一本退休证,他在一个小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那时候,你却在另外一个城市的小平房里读书,你觉得你要为自己争取一些什么,以为生命总还有其他一些你所不知道的惊喜。

   你不知道,她在院子里被自行车撞倒了,腿上撞开了一条大口子,邻人带她去医院,血流如注,年轻的医生有些慌乱,她一个劲地跟医生说,你不要害怕,好好给我缝合,我一点儿也不疼。

等到过年的时候你回家,她腿上的伤痕依旧,你看到的只是她灿烂的笑容,她总是跟你说没事没事,你去忙自己的吧。

   你知道,无论有怎样的缘分,总有一天,他们都要离开你。

你知道从一开始,你就缺席了他们生命中很长一段日子,可是,你是否不曾料到,后来,即使到后来,你也同样缺席了他们生命中的很多日子。

就像一开始那样。

   只是后来,你才如梦方醒,试图寻找一切与他们有关的日子,寻找生命中所有的线索。

   只是后来,你才知道你所缺席的那些日子,经岁月磨洗,就像一本老书,已经很难辨认清楚每一行字迹。

   所有我们缺席的那些日子,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那是我们来的地方,却也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8 ) 痛苦吞腹里。不要问我从何处来

父后七日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就像少年时要去打拼。

你内行的,那里最欠这些东西。

在对的生命活动进行中在不必事事硬要和别人分享中的时刻中的暂时的孤独中是不一样的时钟我干天、干地、干命运、干社会你又不是我老爸你管我这么多?

从哪里来,就会在哪里相聚。

十八岁生日,吃肉粽,骑摩托。

恨世间,爱情啊,空笑梦,一场风声冷淡的光线,哀怨的歌声,饮酒的人无心情。

世间的繁华,亲像梦一摊,也是无办法。

黯淡酒店内,悲伤谁人知,痛苦吞腹内。

一杯搁再来,你若有了解,不要问阮从何处来。

不愿讲出来,郁卒放心内,感情失落的无奈。

苦苦表等待,还是等无爱,虚情的对待。

多情的世界,找无真情爱,引阮心悲哀。

有爱也罢,无爱嘛快活,今夜伴阮是孤单。

伤心酒店。

江蕙。

送芭乐的大叔,和他自行车后座的弯折的光碟。

罐头塔。

巴黎铁塔靠北。

累到靠北。

在坏掉的月台的时钟中在火车误点中生命走到最终比较文学博士耶,竟然在作保险。

没关系啦,我也经常忘记。

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半秒钟的念头。

请收拾好您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七日后的无数个日子。

这是一条单行的轨道。

漫长岁月,度日如年,接受它的熬煎吧。

 9 ) 风格失衡 --- 父后七日

看完一遍,瞎说一通——《父后七日》有可看性,但风格上仍有很大问题。

片子结尾最后一场戏把调子拧过来了,此前一直着重在对比和反讽,这些却都过分集中和短暂,显得断断续续、道不清是含蓄还是廉价。

常常是卡通化、断片化的时候显得滑稽好笑(确实很有爱很好玩);而长段落、闪回的时候又意图表现生死轻重的对比。

但因滑稽和对比所营造的反讽意味,是性质有别的,杂糅在一起以后,使影片面容模糊。

编导似乎想把台湾文艺片与日本卡通改编影剧的风格融为一体,创新,也许是,但从这部片子看来,这种创新仍然是构思不明,没有找到平衡点。

我想,一种卡通化的或者说佯装滑稽的风格,是或如库斯图里卡作品那样统一于整体,在内里形成‘隐喻’的;是或如港片喜剧那样,做成反类型的。

至于真的要有文艺的内里、喜剧的佐料、又有卡通的节奏,像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那样,就得有巨扎实的戏剧性和形式感。

《父后七日》在这方面显弱,一开始展示出的纪录风,其实会是一个新鲜的可能性,不过被导演悄悄抹杀,着实可惜。

也许此类片是台湾片新的方向尝试,虽然开始得还是有些自恋和轻率,但无论怎样有新鲜感、本土味儿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往细的里说,向外的人物(死者未到场的妹妹、女儿)和向内的人物(阿琴、儿子、表弟、道士等)之对比的隐晦在文艺片中应该是故意的,最好的效果就是暧昧隐晦,但因为此片本身风格走向的模糊,而使这种暧昧真的成了模棱两可。

台湾电影似乎津津乐道的禅意,还有日本故事也常有的生死无常、浮生若梦的感受,对于年轻的作者们来吸引力仍然巨大,但真正能修成一部电影还是需要更高境界。

在整个丧礼程序中,人物的质感被描画出来,有喜感,但目的为何、丧礼意义为何,是悬置的,它依靠人物质感加重来补充丧礼意义的缺席。

可是时而卡通时而文艺的节奏,缺乏溶解,它需要一种真正的解构和重构力量,但影片没有给出,至少没有明确给出来。

依然悬置。

仅是被描画。

在一场“哭爸”的笑话中轻易使这个意义逃遁了,然后又从道士的“把四分五裂的车祸丧者请回原乡”道出这种意义,但道出的仍然是意义的缺席。

生命与丧礼的轻与重,诗歌的“中”与“的”,因为前半段的悬置,到后半部分不得已用一些长段落甚至是直接的人物独白对白来解释和烘托。

风格又走向了别处。

七日的回忆,与七日的丧事,看见了人物质感的表达,看见了人物关系走向的轮回感,但看不见人物作为他们自己的选择或变化,不是戏剧性,是白描,这种讲述已经不纯粹,却又引入情节剧的情绪动机,笼罩在一片情感、调味料、细节物件的思恋之中——台湾片会有的自恋(并不是贬义)还是存在。

每个人物都是作者自己,怀乡,但归不去,出不来(这个真的是台湾人的集体潜意识吧。。。

)但毫无疑问,大多数观众不会再拿这种优质或者说幼稚的要求烦恼自己、苛求电影。。。

风格统一?。。。

那是艺术的事情。。。

而电影只是吸取一点液体来湿润眼睛,不就可以?

 10 ) 散文的影視改編

《父後七日》,父親的死作為激勵事件置於影片開頭,換而言之,影片故事可說是對這一事件的回響。

葬禮作為具有儀式性的文化在電影中被呈現,哭孝、燒紙錢等儀式組成部分作為重要情結串連人物故事。

例如,哭孝女阿琴、師公阿義、阿艷的情感糾葛。

由此,葬禮由儀式文化演變為電影的展現形式。

然而,葬禮本身並不足以結構電影。

電影通過不斷閃回,讓父親這一缺位角色逐步豐滿。

由散文改編的影視作品重要的是「形散而神不散」。

《父後七日》表面上並無傳統敘事上的開端、高潮、結局,但影片神聚於「父子/女」之情,情節由時間推進。

影片表面上是七日的故事,實際上打破時空界限,用閃回等方式勾連過去與現在,力圖通過影像的時空穿梭構建一個普通的彰化家庭故事。

影片具有三層時空:第一層是阿梅工作的現代時空,以冷色調呈現;第二層是葬禮所代表的過去時空,以暖黃色呈現;第三層是葬禮這個過去時空的過去,以暖紅色(父親與家人的飯桌戲)、藍色(父親載阿梅騎摩托)等各種色調呈現。

三層時空錯綜交織,構建現在、過去及過去的過去的故事。

散文的影視改編作品具有文學性,爾散文化的個人獨白則是散文留下的印記,亦上導演真情流露。

父親遺像照片作為勾連葬禮與過去時空的媒介兩次出現。

第一張勾連父親的職業,父親做夜市唱歌售賣;第二張閃回到父親載著阿梅騎摩托的畫面,爾這一日正好是阿梅十八歲生日。

《父后七日》短评

小众小清新电影。没太看懂。我理解该片是女儿处理后事勾起往昔回忆的故事,中心在片尾十分钟。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只是过于平淡的叙事,大众的剪辑手法。

7分钟前
  • 阿鬼
  • 较差

有可看性 但有點看不進去 感覺很臺味兒 原著值得讀

8分钟前
  • IlTrovatore
  • 还行

作为电影,电影感实在太弱,某些小桥段很有趣味

12分钟前
  • 香蕉屎⊙
  • 还行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没有迭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只有着平淡的述说,及喜中带伤的表达,对父亲的思念都融化在葬礼的七天。不经意的突然想念,原来是这样心生疼痛。

13分钟前
  • 咖啡催眠
  • 推荐

冰冷的形式化儀式總容易讓人忘記眼前切切實實發生的事情。

14分钟前
  • Cpt. 切尔卡西
  • 力荐

烂的掉渣

16分钟前
  • Fliper
  • 很差

和入殓师没得比

21分钟前
  • RRRebecca
  • 较差

这也行.翻拍的无奈版

25分钟前
  • 好怕怕°
  • 很差

不喜欢

27分钟前
  • 最伟大的说谎者
  • 较差

干天干地干社会

29分钟前
  • 小国际
  • 还行

我常常忘记,你已经离开很久很久……

30分钟前
  • 刘小霖童
  • 较差

干天干地干社会很振聋发聩啊,乡土情怀很重,不是台湾人还是不能够理解的吧

34分钟前
  • scofieldd
  • 推荐

可以说是这些年最回魂的台湾电影了,七日礼葬,不知道怎么那些看似荒诞的细节总会让你一懵,咋舌,喟叹琼光浮萍。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就像少年时欲去打拼。结尾收的太漂亮,一团团一簇簇,最伤的是七日之后的那无数个日子。

36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一锅好肉,经了烂厨子的手。

40分钟前
  • 较差

我是觉得没什么味。。。

43分钟前
  • 王加一
  • 较差

待写影评

44分钟前
  • mr.tall
  • 力荐

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49分钟前
  • 飞行宇宙白日梦
  • 还行

不错

54分钟前
  • 麦子
  • 推荐

有点没看懂~

59分钟前
  • 薇萌萌
  • 较差

有哭有泪有回忆

60分钟前
  • Miss1708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