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波兰斯基又带着自己风情万种的妻子艾玛纽尔·塞尼耶拍片了,而且这次还带上另一位妖冶女神伊娃·格林。
看过《苦月亮》的男人,一定忘不了那段勾魂摄魄的踢踏舞,带点哥特味道的挑逗舞服,吊洞丝袜,匍匐向你,发出强烈爱欲信号的艾玛纽尔·塞尼耶,足以征服每一个男人。
伊娃·格林著名的断臂维纳斯出场,让全世界感叹她的天使面庞与婀娜多姿。
伊娃·格林精致的容貌下藏有暗火,那种神秘感让她有想让人一探究竟的未知魅力。
光是看两位女神的脸,我就消耗掉了100分钟的片长。
《真事改编》,
靠着女神光环的对撞就摩擦出令人炫目的吸引力,另外,大师罗曼·波兰斯基非凡的叙事能力也让影片在上映前就勾起了很多影迷的胃口。
《真事改编》有着惊悚悬疑片的类型元素。
它讲述一位正饱受创作瓶颈困扰的女作家岱芬(艾玛纽尔·塞尼耶 饰)偶遇神秘女粉丝艾拉(伊娃·格林 饰)之后的恐怖经历。
神秘莫测,来历不明的艾拉步步为营,逐渐与焦虑、孤独的岱芬拉近距离。
成为岱芬最好的听客,然后讲出自己最私密的困扰,
两人的关系快速升温,如胶似漆,艾拉甚至还直接搬到了岱芬的家中。
岱芬的新作品久久无法动笔,她不想再花费多余的时间去人际交流或者去高校讲学,艾拉贴心的决定假扮岱芬去高校讲课,替她分忧。
就在两人的关系抵达最高点时,岱芬邀请艾拉去她位于郊区的私人宅邸,安心创作。
岱芬的一切饮食起居全有艾拉负责,突然起来的疾病让岱芬无法离开床笫,她恐惧的发现,艾拉有可能在自己的饮水和食物中下毒,她正钻研着自己的创作手稿,艾拉似乎一步步在“变”成她,准备夺走她的一切。
罗曼·波兰斯基非常善于在室内空间挤压出角色之间的情感张力,岱芬和艾拉的关系经历了从冷到热,最后又来了一个类似《危情十日》的惊悚转折,制造了意想不到的诡秘高潮。
不过《危情十日》是粉丝和作家之间的心理纠葛,是读者和作者,在身体与创作权上的一场博弈表征;而《真事改编》其实通片都是岱芬精神世界震动之后的一次内心冲突。
外界的压力不断加大,人们对她的期待越高,她就越不敢停下手中的笔,她其实非常在意外界对她作品的质疑。
她遇到创作障碍,灵感的枯竭是因为她已经掏空了她的个人经历,对于把自己母亲的私密过往加入故事中,让她的小说带有自专类型的撰写方式一直备受质疑。
家族中人对此意见颇大,认为岱芬对自己的母亲不敬,给家族蒙羞,暴露了个人隐私。
片中也几次出现岱芬被母亲自杀的梦境困扰的场景,那是潜意识下流露出的愧疚之情。
为了转移压力,进行心理投射,甚至制造冲突,岱芬在自我的主体身份上分裂出了另一个高度同她性的另一个“她”,ella,艾拉。
根据影片娓娓道来的叙事,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艾拉的性格一直在发生转变,神秘感是因为不了解,但常人的性格绝对不可能千变万化,所以这个“她”,艾拉其实一直是由岱芬的期待和想象来进行书写的。
岱芬太希望在乏味的生活中遭遇美妙的“意外”以此刺激出新的创作灵感,当她发现艾拉与众不同、具有故事性的生活经历时,她欣喜若狂,不断接近艾拉,期望套取她的“过去”。
可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根本很难真正了解到艾拉的生平由来,反而只是更多的知道了岱芬的过往,她的创作方式,作为回忆记录的几十本日记,那是她小说的活水源泉,还有她与丈夫的独居式关系等等,由此可以判断,其实空洞的艾拉只能等待岱芬去填补,但灵感枯竭的岱芬无法创造出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物艾拉,只能以从新解刨自我的方式给自己的小说找到新的切入口。
这个耸人听闻的切入口就是她主体身份的危机,第三幕高潮的封闭、囚禁、逃生变成了她小说最为核心和可读性最强的一部分。
艾拉始终是难以触摸的,碎片化的,模糊不清的,而岱芬确是真实的,可接近的,完整的,岱芬就这样,用一次主体身份的度让,为自己的小说找到了全新的切入口,一个陌生的神秘女人想要夺取你的身份,这样惊奇的故事实在叫人欲罢不能。
在著名的作者创作论中,有非常多的伟大作家在创作小说人物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失去控制权的遭遇,作家自己构建出来的角色,最后可能完全摆脱作家一开始的设想,成为一个不受他控制的人物,发展出令作者自己都感到惊讶的人格体。
复杂的,层次丰富的,立体的角色无疑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因为人性原本就是捉摸不透的,永远都处于变动中,那些静止的,单薄的,脸谱化的角色只能提供生硬的触感,令人出戏,很快觉察到建构的痕迹。
也只有像岱芬这样,让自己的精神陷入分裂搏斗式的内斗,在现实中创作一个自我的拟态真实,去体验,去感受之后,才能创造出艾拉这样即真实又具故事性的人物,而第三幕的恐怖书写,也是来自她想象式体验后,凭借感受真情流露出的恐惧之感。
所谓不疯魔不成活,把小说过成生活,把生活变成小说,《真事改编》为我们虚构呈现出了一位作家在创作时,激荡着的内心
确实非常之cliche,最后才给个反转。
前面就是头号书迷的女版,悬疑气氛非常成功,比如下到地窖那段。
最后导演的用意才彰显。
其实创作一个作品确实像被人控制住了,她不想见人,寻死,浑浑噩噩其实都是她自己在探索的过程,elle说的身世其实就是她自己的身世,因为她一直藏在后面不愿意剖析自己,所以才用了这种方法,受父亲虐待的是她,遭遇了男友死亡(或者杀了男友)的是她,放火烧了屋子的也是她,这个应该是确定的,因为导演很明显的暗示了是kiki,也就是那个红头发的幻想朋友做的。
其实她很想写一写自己的故事,因为她已经厌倦了那些社交,厌倦了重复的采访,玻璃上那张elle厌恶的脸其实也是她的自我厌恶(说真的那张脸吓到我了!
)。
其实这个幻想朋友暗示的不能更明显了,elle就是她幻想出来的,为了让自己不直面创伤直面过去。
编剧甚至没有想让观众纠结因为他敷衍的给了一个不是真人的名字:elle。
像从来没有第三者见过elle这种细节就不说了。
还有就是,elle是写自传的,所以这本看似小说性质的《真事改编》其实是自传。
其实写作过程和中了毒也很像的,尤其那段躺在床上生不如死的过程,以及那种想要呼喊但是无人能救的感觉。
其实当elle把身世差不多说完之后,现实生活中她也就写完了,之后的抵抗吃药,其实是在抵抗自己的回忆带来的副作用,她差点让回忆和童年阴影摄住自己。
但最终她还是懦弱的,还是不敢直接写自传,只能说一句,这是真事改编。
其实羞于袒露自己也是编剧的感觉,总觉得自己作品不好意思给人看。。。
绿娃现在已经是黑化专业户了,从裂缝开始,我看着她这张脸就开始害怕哈哈哈不过即使不从精神分裂来看,前半段观赏性也很足,完全可以看成告诫写作者的一封信。
比如,当面对空白文档想要逃避时,千万要抵挡住叫你出去浪的朋友的诱惑!!!!!
你只是在逃避!!
再比如,如果有人说帮你写东西,那你就要小心了。
人生是场表演,它以生活为舞台,以时间为布景,以情感起伏变化为线索,以我们经历的人与事为情节,以精彩与成功为高潮。
你哭也好,笑也罢,愿意也好,被动也罢,这是一场你无法拒绝的表演。
有时,我们演饰了别人,丢失了自己,成了自己舞台上的配角。
去做属于自己的主角吧,你的表演,谁都无可替代。
人生是场表演,它以生活为舞台,以时间为布景,以情感起伏变化为线索,以我们经历的人与事为情节,以精彩与成功为高潮。
你哭也好,笑也罢,愿意也好,被动也罢,这是一场你无法拒绝的表演。
有时,我们演饰了别人,丢失了自己,成了自己舞台上的配角。
去做属于自己的主角吧,你的表演,谁都无可替代。
(文/杨时旸)这部波兰斯基的新作可能注定毁誉参半,无论从电影本体的呈现方式来讲还是从故事构架而言,它都能看到太多前作的影子,简单粗暴地归纳,它有点像以斯蒂芬-金的《危情十日》为主体,不时闪烁一些《闪灵》的阴魂,偶尔让人想到《全民公敌》变形后的影子,最终再点缀上欧容式的悬疑标签,上桌之后也就成了这部《真事改编》。
这是一种危险又大胆的选择,对于那些经典的起承转合和老梗的使用,波兰斯基没想有任何掩饰,自信得近乎嚣张,相信老瓶照样酿新酒。
《真事改编》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用一桩古怪的、不断向外扩张的悬疑事件,形成了一股持续压迫的、指向内心的重力。
从这个角度上说,它和那些影影绰绰相似的前作有着明显的区别,悬疑调性,超级书迷的角色设置,脆弱扭曲的心灵其实都是外壳,它真正的精神指向是自我拷问和自我逼视,外部角色和外部环境的设置都像墙壁和囚笼,在极端环境下,强迫自己审问自己,让自己面对那些一直企图逃避的内容。
在小说或者电影中,把作家作为主角进行设置非常容易让故事染上一层精神分析的气味,首先,作家更像一种“元角色”,每一个故事都由作家创造,而现在,他们又被纳入故事成为被观看、拆解和分析的客体,其次,作家生活在一道暧昧的精神边界上,横跨于正常的世俗生活与虚构世界的接壤处,有时刺探他人的生活和思想,有时也搅扰自己现实与大脑,创造世界时像神明,面对自我时又极脆弱,当这样一种设定进入叙事,注定会幻化出暧昧光谱。
总体而言,《真事改编》讲述的是一个“作家陷入精神困境并从其中突围”的故事,相较于《危情十日》那种肉身被困的实体窘境,这个故事在此之外更多的在于叙述一种精神囚禁。
即便其中也涉及了关于肉身被困的桥段,但如果细读,就会发现故事从始至终,都是从精神进入,又从精神脱出。
作为著名作家,岱芬困于盛名,却无法写出新作,故事始于一场人声鼎沸的签售会,面对蜂拥而至表达爱戴的人群,岱芬局促不安,只想逃离,却意外遇到了一个神秘女子Elle,她是一位“影子写手”——给名人们代写传记,却不署名,她看到了岱芬的焦虑,而她的倾听和独特的自信气质,也吸引了岱芬,他们逐渐熟悉起来,却发现,事情开始走向失控。
从类型上讲,《真事改编》是标准的悬疑、心理惊悚,它有着标准的特征,一个外来的神秘角色触发了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平衡,使得一切导向不可挽回的境地,但是,在保持悬疑底色的同时,从最初,谜底却也被一直故意地暴露,只是各种线索一直被巧妙隐藏,以游戏或者恶作剧的方式一点点放送。
神秘女子的名字叫Elle,法语中“她”的意思,指代性别,当然也涵盖岱芬自己,而Elle的职业是影子写手,一个独特的暗藏在真实作者身后的暧昧角色,是推动者,挖掘者,观察者,寄生者,甚至,操控者。
这个角色的设定很巧妙,她们的偶遇,之间的情感牵扯,从表层而言都符合现实构架,而如果注意到这些内部暗藏的玄机,从最初就能直接洞悉故事的精神脉络。
Elle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既随处显形又随时隐身的,在故事线展开的过程中,Elle与岱芬只有独处时才会出现,而旁人——无论岱芬的家人、编辑抑或偶然前来探访的记者,都未曾见过Elle的真身,他们或者从她的口中探听到一二,又或者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神秘角色闯入了她的生活。
所以,一切都清晰起来,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怀揣秘密企图的女人意外降临,刺激了岱芬的创作灵感,然后旋即消失无踪,也可以将这一切都看做一场宏大的幻觉与精神癔症,其实,“真相”到底如何对于这个故事而言根本并不重要,相较于现实中到底是否存在过这个女人,更重要的是,内心风暴被卷起的过程和结果。
让岱芬功成名就的作品,涉及了一段家族旁人想隐没的真实往事,所以她接连不断地被匿名信攻击,从而企图在下一本书中彻底离开现实与自我,以纯粹虚构的方式进行写作,从结尾去看,那些不断寄来的匿名信或许也是这盛大癔症的一部分,是内心深处焦虑的渗漏与外显。
Elle的身份是传记作家,这意味着书写真实,而岱芬一直以来所做的就是企图逃离真实,而他们之间的拉锯无非关乎于到底要不要直面内心的真实黑洞。
所以,这个故事有关残忍的自我探索,精神危机的拆解与突围,又或者,任何人都可以抛开所有精神分析的谱系,只把它当做一个一波三折,多次反转的惊悚故事。
爱这个故事的读者都如此的虔诚和善而这是一个惊人战栗不已的真实故事………难道是故事治愈了这些人么……人性之复杂想象之天马名字que是真实的故事……波兰斯基这人世间最后的绝唱他要说啥呢这位能引起国际大风暴的特别的老男人他是在忏悔还是在赎罪还是在告诫…
罗曼波兰斯基年过八旬,大斯皮尔伯格11岁,仍在拍电影。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部《真事改编》,相比罗氏从前作品,理念有余,感性不足,剧情略沉闷,人设有点崩。
但不可否认,它仍是难以取代的,刻着波兰斯基烙印。
作家黛芬,因创作力枯竭,陷入纠结,这时,一个名为艾拉的头号书迷,趁虚而入,故事由此展开。
电影前半部分,类似斯蒂芬金的《十日危情》,后半部分,又有点《闪灵》的影子。
一位大师级导演,年逾古稀,时日无多,何苦要花精力,去拍行活儿呢?
答案很简单,此片并非行活儿,波兰斯基确实有话想说。
所不尽人意处,一是年龄摆在那里,力有不逮,二是电影所刻画的,乃是创作者的困兽之斗,若非局中人,很难有共鸣。
王尔德说,艺术之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同时将艺术家隐藏起来。
这枚烟雾弹,艺术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如村上春树新书《刺杀骑士团长》,主角的身份是画家,而非作家,这是隔了一层。
波兰斯基的《真事改编》,主角乃作家而非导演,乃女性而非男性,这是隔了两层。
艺术家虽隐遁有方,却往往露出狐狸尾巴。
毋庸讳言,《真事改编》改编自罗氏“真事”,复刻了波兰斯基的创作心魔。
作为一个创作者,导演也好,作家也好,大抵都有这样一个过程:人生历练带来创作冲动,创作冲动结合特定的艺术形式(如电影,小说,诗歌等),形成作品,作品一炮打响后,创作者找到“套路”,套路玩到尽头,就进入创作瓶颈。
进入瓶颈后,创作者的命运有三:1.继续复制自己,得过且过;2.一蹶不振,乃至崩溃;3.突破藩篱,再攀新峰。
电影里的黛芬,就是处在瓶颈期,声名早已获得,不愿再重复自己,想要寻求新的突破。
突破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
不仅要斩断以往的路径依赖,还得直面内心最黑暗的部分。
拿波兰斯基来说,他的生命中,有两道至深伤口:1.波兰斯基十二岁时,因犹太人的身份,母亲惨死于纳粹集中营;2.一九六九年八月九日黎明,妻子莎朗·塔特被曼森杀死,身中十六刀,死的时候,莎朗已有8个月的身孕。
目前为止,波兰斯基最经典作品《钢琴家》,就是从第一道伤口中盛放的罂粟。
与此类似,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亦是直面自己犹太人身份,将内心最敏感最黑暗的隐衷翻出来给人看。
波兰斯基的第二道伤口,更惨烈更血腥更扎心。
罗氏继《钢琴家》后的再次突破,或将肇始于此。
有了这个认识,再来看《真事改编》,方能得其三昧。
此片确实不是巨作,但或许是巨作前的山雨欲来,也是波兰斯基为寻求突破而触碰自己第二道伤口的牛刀小试。
影片中,黛芬内心最大阴影,是丈夫在木屋里自杀。
波兰斯基将自己的遭遇(伴侣的非正常死亡),投射到故事的角色上,并不是巧合那么简单。
触碰自己内心最疼痛的地方,必然会带来巨大痛苦,黛芬支撑不住,于是幻想出一个艾拉,帮她打理一切,将创作进行到底。
艾拉可视作黛芬的“超我”,胆大心细,从不纠结,为突破瓶颈可以牺牲一切。
在波兰斯基内心,大概也存在着这样一个艾拉,将那些黑暗的经历,化为创作上的养料。
作为艺术家导演,血液里大多有疯狂因子,选题上也难免荤素不忌。
无独有偶,昆汀新片《好莱坞往事》,就是以曼森家族为原型,涉及罗曼波兰斯基隐痛,且可能跟罗氏最后的压轴戏“撞车”。
波兰斯基与昆汀,仿佛冰与火。
波兰斯基最擅长的,不是制造戏剧化的场面,而是以手术刀般的影像语言,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波兰斯基之电影,表面像空中楼阁,随意起落,却直指内心。
外虚而内实。
昆汀则相反,他是近似癫狂的大玩家,邪典界的千里驹,为了让荒诞不羁的内核显得更有张力,近年来,昆汀电影,多借具象历史作外壳,如《无耻混蛋》里的希特勒,《被解放的姜戈》中的南方奴隶主,《八恶人》里林肯那封信,新片《好莱坞往事》,更是直接拿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开刀。
但在这些具象历史背后,却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昆汀式的恶趣味,也就是说,昆汀电影,乃是外实而内虚。
这两位风格迥异的导演,或将在虚虚实实的影像中交叉。
到时,能跟昆汀《好莱坞往事》打擂的,当然不是这部《真事改编》。
《真事改编》只是波兰斯基伤口的冰山一角,是山雨欲来前的风满楼。
波兰斯基尚有时间,我期待那座冰山。
波兰斯基的作品《真事改编》是一个标准的惊悚悬疑故事,无论是剧情架构还是人物设计,都略显套路,我们能够在许多电影中找到它的影子。
但是波兰斯基的这部作品胜在简洁,他用三个主要人物讲述了一个关于真事存在亦或是完全虚构的故事,“蛇蝎美人”依旧充满危险,瓶颈期的畅销书作家所遭受的一切,是真的吗?
一切扑朔迷离,让观众自己去领会。
戴芬是个畅销书作家,她在盛名之下逐渐迷失,无法写作的压力令她崩溃,在一场签售会上,她遇到了一个神秘又迷人的女人艾拉,很快,戴芬对她敞开心扉,她在不经意间融入了戴芬的生活。
当一些生活的细节被放大,戴芬发现,艾拉实际上在操控自己的生活,戴芬感觉,艾拉就要把她的生活全部偷走,一场大雨,她逃出房子,以求摆脱艾拉的控制……实际上,电影看似讲述“蛇蝎美人”陷害瓶颈期女作家的故事,但是仔细想想,或许有这样的一个疑点:艾拉是否是真实存在?
戴芬是一个一直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下的女作家,一本书的成功让她骑虎难下,她必须再次写出畅销书,才能稳住自己的“江湖地位”。
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倍感疲惫,再也写不出一个字。
男友工作繁忙,孩子也有各自的生活,一切的一切都只能自己承担。
而艾拉的出现,给她提供了一个倾诉的对象,她似乎变得轻松,灵感也在不经意间到来。
艾拉是一个完美的人,美艳、自信、似乎有着不堪的往事。
她太过完美,除了有些神经质,她简直就是一个“完人”。
她的性格在电影中并无过多的展示,一切都来自于她的自我叙述。
这些漏洞让笔者不禁怀疑,她就是戴芬在服用安定类药物后幻想的人,艾拉几乎就是戴芬内心渴望成为的女人,同时ELLe在法语中的意思就是“她”。
那么我们假设,艾拉来自于戴芬的杜撰,那么也有些疑点。
艾拉替她回复的信件,寄回出版社的书稿又该如何解释。
那么假设艾拉不存在,艾拉甚至就是戴芬的第二人格,那么她和男友在对话中提到的艾拉究竟是谁?
“艾拉”是否真实存在,其实就是一个谜。
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艾拉就如同是她故事里的琪琪一样,来自想象。
整个电影不停描绘和勾勒各种细节,就如同艾拉所讲述的故事一般,各种细节的设置堪称巧妙和完美。
艾拉的琪琪是她最好的朋友,戴芬也将艾拉视作闺蜜。
真实改编也许不过是虚构“真事”的杜撰,也许戴芬就是艾拉,艾拉其实不过戴芬的一部分。
甚至一切事件都未曾发生,一切都源自戴芬为下一本小数的构思罢了。
在影片的最后,戴芬为自己的新书举行签售会。
她抹上正红色口红,签名的双手涂着正红色指甲油,俨然一副艾拉的style。
在恍惚中,她将一个女孩看成艾拉,很快,她恢复镇定,继续在扉页上签名。
真事改编,真相是或许是源于虚构杜撰。
片中那個瘋狂書迷Elle的直正身份是甚麼?
為何她那麼輕易便取得了女作家Delphine的信任,並逐漸操控了Delphine的整個生活?
[以下是雷]以下是其中一種解讀,而相關的提示在Elle出場不久後便已經出現,若你帶著這個假設去看每一場戲的細節,便能逐步印證,否則可能會墮進五里雲霧,還怪導演拖沓累贅,故弄玄虛。
Elle在法文中是「她」的意思,其實是女主角自我分裂出來的第三身人格。
最明顯的證據是,除了Delphine以外沒人會看Elle一眼,遑論對話。
因為Elle也是「她」的意思,當Delphine和其他人提起Elle之時,別人總是弄不懂那個「她」到底是誰。
當Delphine在簽名會中忙得喘不過氣來之時,Elle首次出現。
令Delphine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的其實是她把亡母的故事公開,換取作家成就,把內心陰暗面挖出來,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Delphine無法繼續寫作,Elle卻在誘惑她,把內心更多的黑暗作為靈感。
以「代筆作家」為業的Elle就是Delphine自己,既是後者的理想人格(年輕貌美又寫得勤快),也是其壓抑已久的陰暗面。
Elle小時候有個幻想出來的朋友,正如她也是Delphine幻想出來的──同時暗示了弒父這個創傷源頭。
若Elle就是Delphine自己的陰暗面化身,那就能解釋為何Delphine那麼信任「她」。
但人過度被慾望和創傷控制,便會造成反噬,Elle對Delphine的傷害,其實就是自毁。
[更多評論文章請看《我不是貓》]
这是我第一次看波兰斯基的电影,惊艳。
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特效的惊悚片,却让人看的脊背发凉,着实了不起。
电影流畅、平滑、一气呵成,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深得我心,以后要继续跟进。
第一次看精神分裂的题材,是一部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
里面特别讲到,精神分裂患者创造出来的幻象,必然有与现实中格格不入的地方,找到这个地方,是患者康复的第一步。
剧中张宰烈所发现的格格不入,正是韩江宇一直保持的赤脚。
所以,在电影中看到艾拉趴在沙发上但她的鞋子一点泥尘都不沾的时候,我背脊上飕飕的凉意就上来了:艾拉正是戴芬创造出来的幻觉!
到了后来,艾拉和戴芬的发型、装束、打扮更加趋于一致,也就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看到结局,果不其然。
具体的剧情很清楚了,这里谈一谈对艾拉的认识和喜欢,想用几个关键词来说。
邪魅看到有朋友说,只看Eva的颜值这电影就值五星,觉得不能更同意。
艾拉在签售会上出现的第一幕,就被她完美的脸庞吸引了。
这是一种宁静如水的美,波澜不惊,深远沉静,如深潭一般。
然而在她的音容笑貌之下,又能明显感觉到一种邪恶的气息。
你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你不知道她所表现出来的快乐、悲伤、关切、洒脱是不是发自内心,真正在她脑海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风景。
她的美,是暗黑的、恶魔的、带着血腥的,又隐藏在一副天使的面庞之下。
之前看过的《罪恶之城2》中,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我更喜欢波导刻画的她,同赤裸裸的邪恶相比,潜于九渊、引而不发的邪恶才更有味道,同躯体的美之间的张力才更足,给观众揣摩的空间也更大。
体贴作为一个幻觉,拥有这一特质让我没有料到,不过细想也合理。
戴芬独自一人那么长时间,缺乏照顾是肯定的,潜意识里必然会设计出这样的性格。
戴芬第一次去艾拉家里,就看到满满一桌子的美味菜肴,全部都是艾拉自己做的。
后来去了野外的别墅就更不用说,戴芬摔伤了腿,几乎每顿饭都是艾拉做的【艾拉抓着两只龙虾让戴芬看的样子真的很可爱,戴芬看到龙虾吓得蜷缩起来的样子和艾拉看到老鼠尖叫情节也是一种对应和隐喻】。
从情商来看,艾拉更是完美,能全心全意地倾听戴芬的心事,能完全理解她心中所想,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就更不用说了。
强控可能因为戴芬一直感到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控制,所以艾拉身上也具有强控的人格,想把戴芬的生活完全掌握自己手里。
只要想一想戴芬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艾拉在玻璃门后面的表情,就能体会到她的心境了。
后来她彻底垄断了戴芬的邮件、电话以及和外界沟通的一切手段。
她果断、阴狠、决绝,正和戴芬善良、怯懦、犹疑的性格相反。
逝去的母亲、坎坷的经历、渐行渐远的孩子,这些都让戴芬觉得有心无力,在潜意识里,她把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根源归咎于自己的性格,认为只要不是这种性格一切就会变得不同,这也是导致艾拉应运而生的重要原因。
虽然艾拉掌控了她的一切,戴芬却几乎很少提出抗议,正是因为她在内心深处认同这种做法,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摆脱生活的困境。
奇诡这主要是从艾拉的经历上来说的。
幻想中的朋友,自杀的前夫,逝去的母亲,与众不同的工作……艾拉的过去一点点地揭开,一个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让戴芬着迷,她觉得总算找到了写作的灵感之源。
在度假的小屋里,戴芬瘸着打着石膏的腿,悄悄记录着艾拉的一切。
艾拉这个人敏锐吗?
很敏锐。
危险吗?
很危险。
戴芬都知道。
她眼见艾拉砸碎了没法正常运转的榨汁机,也清楚艾拉控制不了她是什么表情,更何况吃的、喝的、用的东西里面很明显已经有毒了。
但她还是要记录、要写作,为了自己的书她什么也不怕了。
然而,艾拉还是发现了,看了戴芬的笔记,听了戴芬手机里的录音。
解救戴芬的邻居曾是那么的近,她却无力呼唤他,房间里仍然只有艾拉和她,而气急败坏的艾拉,已经开始硬灌她毒药了!
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戴芬终于拄着拐棍,一瘸一拐离开了别墅,在村口的路边,艾拉的车把她扫进了沟里,戴芬活着。
在戴芬的潜意识里,她是希望自己死掉,还是期待着一个自己揭穿艾拉阴谋、最终获得救赎的结局?
不得而知。
但从电影的结尾来看,我比较倾向于后者,因为她的装束也变成了和艾拉一样,暗示戴芬的内心深处的渴望正是打败艾拉、成为艾拉。
说到结局,我的期待是艾拉作为签售人出现在签售会,象征着邪恶的全面胜利;然而出现的还是戴芬,不得不说有一点小失落。
不过再想想,戴芬活了下来,本就意味着至少戴芬没有输,她在向艾拉的方向靠近,但没有完全成为艾拉,斗争没有终止,相爱相杀还在继续。
真事改编,全程基本上就是两个女人的故事——艾玛纽尔(波兰斯基现任妻子)、伊娃,一个中年焦虑,一个年轻妖冶,一个人温驯沉稳,一个激进张扬。
电影就是两个女人主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女作家公寓及其夫旧宅),发生的相处、相爱、相疑、相杀(可惜没有)的故事。
像危情十日一样,电影完全依靠表演和内心张弛,调动着戏剧冲突、节奏感和紧张感,并设置未知的悬念性吸引观众探求下去。
但整体给观众的印象又不如危情十日强烈,大约是波兰斯基尝试表达的戏剧矛盾看上去比较温和吧,没有危情十日中的极富冲击力的提刀、下药、癫狂、暴力冲突、争分夺秒等等,在惊悚感、紧张性上略显不足,这也使人物塑造的立体感,落了下风,不是说温和不好,只是在类同题材中,真事改编的女主,于人印象不如危情十日的女主疯魔的形象那么深刻而已。
历数《水中刀》《冷血惊魂》《荒岛惊魂》《怪房客》《罗斯玛丽的婴儿》等早期作品及后来的《苦月亮》《不道德的审判》《杀戮》等等,几个人、小空间、大故事,这大约也是波兰斯基最擅长的电影处理方式了。
但如《真事改编》,刻意剥离激烈冲突的戏剧效果,呈现温和、韧性和包容,虽然符合波兰斯基当前的高龄导演心态和艺术追求,于此片而言仍是一种缺憾。
表演、摄影、音效和节奏整体尚可,两个实力派女主角对戏,又是波兰斯基作品,值得一看。
综评7.5/10.
能拿上三星完全是因为她梦中的Eva穿了我们David Bowie的Blackstar T恤。
导演是波兰斯基的话拍得真是乏善可陈的。不过我还真遇到过这样的人,假装对你很好,但是对你所有事都要评头论足,更恐怖的是经常编造别人对你的评价,让你觉得自己很糟,好像全世界都要与你为敌,只有他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危情十日式的故事,伊娃格林太亮眼
波兰斯基这个鬼才真的是怎么解释都行!
感覺有點像是一種惡作劇,刻意做似是而非的暗示然後把故事往常規的反方向引。它並不是一個那種標準化的變態粉絲故事,但沿路的缺口太多了,有點破罐子破摔。女主角寫不出書也是活該的,誰讓你在MacBook上用office你不是自找的嗎....
一句话剧透:片中的ELLE是女作家幻想出来的人,根本不存在。PS:片中的雪铁龙C3真好看,特别是那个侧面的Airbump,真漂亮。
真事改编——失败之作!
大师的冷门片子受众都是高要求的影迷,打出这等低分
心魔也好,人格分裂也罢,剧情也就那样,为什么就那么那么讨厌Emmanuel...
看完才发现是波兰斯基的电影,果然是他的风格。和欧容的《游泳池杀人案》有点相似,但故事内核上搭建又不一样,但同样是无法写作的作家境遇
波兰斯基是怎么想出这么傻傻惹人爱的女作家形象啊?至于她(elle)是女作家幻想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莫非摔断腿那一夜是女作家自己开的车?全片最大的看点是伊娃·格林的美腿。
想看艾玛纽尔演一下伊娃格林的角色,应该会很有趣
很爱这类题材 创作再创作 生活与故事与小说 一场Paper Edit
第15部波兰斯基,也是最差一部,主角的双子塑造、密室的场面调度、唇枪舌战的周旋,本来就是让人浮想联翩的阵容,有太多太多可以发挥的地方了。最出戏的是看到艾玛纽尔看到大虾惊叫,伊娃格林看到老鼠跳脚的场景...认真的吗...不想承认波兰斯基老了,等下一部。
总觉得这个故事似曾相识,而且两个主角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人设太明显,配乐的诡异程度也暗示了“事情并不简单”,可是看上去又没那么复杂。
伊娃格林自带女王光环及气场碾压+100超必杀。
初六看的,忘了标记。伊娃的角色是想象出来的
波兰斯基的片子真是可怕
谷阿莫5分版。会讲故事的人总是把故事讲的那么引人入胜。
分多次看完,不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