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真心话,李安的版本,虽然也长,但总能在某个镜头打动我。
而2012新版,真的就像王婆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除了镜头里的人工雕琢痕迹浓重的风景之外,我找不出影片里的一点点美感。
食色,性也。
饮食和男女这两个话题结合在一起,可供讨论和表达的事情很多。
可是我没看明白导演通过电影想要表达的内容。
难道是男女之间深刻隽永的感情就像素菜的味道一样,可以在风吹日晒的世界里,无防腐剂地保存四十年?
如果说男女之间的感情和食物的味道联系在一起,那我表示赞同。
并且我还同意情感是和记忆里的味道联系在一起。
我们的记忆是五彩斑斓的,其中味觉和视觉是辅助记忆的有效手段。
男女之间的感情可以和气味结合在一起,这也是香水这么畅销的原因吧。
片中父亲和大妈的感情就是通过食物的味道重新连结起来的。
然而,大女儿和小女儿的情感发展就不明朗了。
大女儿的男朋友总是忙到没时间接电话,这样不是两个人的感情交流就很困难了吗?
男友一副“我都这样了,你别哭了,我知道错了,但是不知道错在哪儿了的态度,你想要我怎么样呢”?
这样的感情趁早结束,对双方都好哦,两个人明摆着不适合嘛,谁都不了解谁,谁都给不了谁依靠。
小妹的感情就是更加糊涂和扯淡了,莫名其妙地分手,莫名其妙地复合,就像小妹脸上的浓妆莫名其妙变淡一样莫名其妙。
说到食物方面,除了炫人的刀工之外,没有太多的烹饪技巧。
而且食物和生活的联系仅仅表现在父亲教导女儿做事不要心急,要稳住慢慢来。
那些看不出是日式料理还是中国菜的素材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食欲,也没能对情节和故事有任何贡献。
就像大家所说,这片子就是杭州西溪+高级会所+网络游戏+奔驰汽车的广告宣传大片
最美不过老回忆,在光影交织之间。
老爷爷的最后印象只记得自己的“苹儿”,他们没有组建家庭,没有山盟海誓。
只保存着当时对对方最美好的印象。
时间一晃六十年,老爷爷彻底变成了老爷爷。
可是“苹儿”还是犹如那个十五岁的苹儿。
相思岁月催人老,她只有在不停的旋转中才可以追忆起当时自己的那份悸动,那种冲动是追着军车的不甘心,是哭倒在雨地中的绝望。
是时光间隔那么多年,一口茄羹就能唤起的回忆。
故事的最后,老爷爷找到了自己的苹儿。
小女儿卸下了防备的伪装,大女儿终于放慢脚步去追随自己的爱情。
剧中以素食为主线,以一些简单的食材来探寻做人的道理。
做人当如简单的素食,只保留最纯粹也最为朴实的部分。
影片开头会容易使人联想到“爆米花电影”般的烂片,但是仔细的揣摩。
每一个环节自是有其中的道理。
从绽放的莲花盅,再到堪比真材的素东坡。
每一样自是有其出现的原因,绽放的莲花盅象征了和谐与甜美的祥和,莲花放置于汤盅内,缓缓绽放,像极了当年老爷爷老奶奶的爱情。
而素东坡用料考究,在各种高汤的浸泡下,依然保留了属于豆腐的香醇。
最最精华的最后一道茄羹,是整部影片的高潮部分,它不仅唤起了老奶奶的回忆。
也让在场所有的见证者都感受到了原始纯粹的正能量。
到了末尾,可以看见本来造型摇滚的小兰卸下浓妆,与相恋的男友拥抱在一起。
老爷爷和打扮朴素的老奶奶在菜园踩摘,虽然,老爷爷忘记了自己的女儿。
但是,苹儿,成为了他永久的记忆。
也许我们的生活之中少了一些值得刻骨铭心的东西,但是不久之后我们会发现,原来可能只是一样简单的东西,都可以唤起自己最初的回忆。
浮华过去之后,保留在心中的还是最真实的自己。
所以,我懂得。
哪怕无法为你心爱的人素手做羹汤,无法为他插上钗头描眉上妆。
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最真实的心,去爱人,去被爱。
岁月长,衣衫凉。
但愿经年过后,你不会成为我的老回忆,而是我的枕边人。
好远又好近,两代人的情感,相互交织。
世界上其实有着很多记忆的载体,一种味道,一道菜,一根发簪等等。
命运使然,让亲密的你我分隔异地,但无形中会有一双手在我们畏葸不前时,推着我们向预定的路走去,最后触发这种承载记忆的酶触,在时光里酿出香醇的酒,那么陶醉,那么迷人。
既然岁月已经把过去带走,但只要感情还在,那么就让我忘却没有你的日子,从你离开我的那一天重新过活。
最后那一对话:--你还记得我是谁吗?
--苹儿。
让人泪目。
(好喜欢这部片子的场景,就是演员有点杀马特。
呵呵。
)
子不语36:无论是断了线的风筝还是飘离枝头的树叶,总归是会在某个地方停下来,可放风筝的人不会停下脚步,伫立着的树不会停止生长,我们都被时间和命运裹挟着,一路跌跌撞撞,踏上新的旅程,而那些珍贵的记忆,却永远留在我们的生命里,浸泡着,发酵着,是无法挥散的味道——看了《饮食男女2》我记得,小的时候常常和我哥一起出去玩儿,有一条长长的坡道,特别宽,路面也非常平,旁边是一所高中,那时候街面上的汽车就和现在天上看得见的飞机一样少,我骑一辆自行车,不扶把手,我哥坐着手摇车,我俩一起从坡道的顶端高声叫着冲下去,天空的云,飞着的鸟,路边的树,整条坡道在那一刻只属于我们。
后来上了高中,我常常等所有人都走了,然后独自骑着单车(对,现在都流行叫单车了)在坡道上反复地冲下来,骑上去,再冲下来……现在我回家的时候也常常路过那个坡道,街的两边建筑都没大的变化,可是坡道好像比以前窄了很多,即便到了凌晨,也有不少车辆呼啸着经过这里,但我也喜欢那儿,偶尔会在深夜独自坐在坡道旁发呆。
我常常想,人就像一片叶子,在大树的身上出生和长大,然后被秋风接走,到处流浪,最后归于尘土。
身处其中时觉得这一生特别漫长,总是眼巴巴地羡慕振翅飞向天空的鸟儿,直到有一天离开了大树,才知道旁人眼中的自由,实际上是多么的身不由己,无论怎么哭喊,大树也都是一言不发地站在原地,任由你被风带走,被雨水冲刷,被砂石击穿,被车轮碾压……有些成长是痛苦的,同时避无可避。
当你终于满身疮痍,甚至血肉模糊,归有个地方收留身心俱疲的你,马路边的绿化带、农家院的小花园什么的,你会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只不过不再是一片树叶了,变成了另外的样子。
再次相遇,也不过是命运的另一次安排,大树浑身伤疤,苟延残喘,而你也换了身份变了模样,但是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你,因为那锁在记忆里的味道没有变,时间不过是加重了这份思念而已。
好久不见,我想你了。
你没变。
真好。
真好。
爱情究竟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还是毕生所求?
心没变,味道就没变,心变了,味道就变了。
有的人忙着随风飘,有的人忙着生根发芽,有的人忙着枯萎……而那珍贵的记忆,血脉相连的相守陪伴,被一层一层的枯叶埋起来,发酵,然后变成萦绕一生无法飘散的味道。
从此红尘江湖远,今生何日再逢君?
饮食男女2,观后感。
《饮食男女2012》有两个比较牛的噱头,一是跟李安的一毛钱关系,二是柏林电影节吊起的胃口。
片中饮食还是那个饮食,男女却不是那些男女。
与李安版相比,文化上的高低意料之中,但新作故事里透着的鸡贼和各种糙还是让人觉得天雷滚滚,措手不及。
本质上看,《饮食男女2012》跟徐克的《龙门飞甲》并无差异,都是版权方利用前作余威改头换面榨取剩余价值的行为。
李安版《饮食男女》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通过一个典型家庭展现当代人情感生活的矛盾冲突。
《饮食男女2012》则偏离了前作轨迹,仅将故事架构保留,因原作之名攻占中国大陆市场,因而在这部影片里,两岸情,三角恋和超豪华会馆等烂俗元素蜂拥而至。
《饮食男女2012》基本是对《饮食男女》的一次重拍,但这部走出孤岛的台湾电影少了中华文化的理性与纯粹,多了商业的浮躁与轻佻,让这部续弦之作难成经典。
片中台词最多的角色非大妈莫属。
尽管这个标新立异的角色源自前作,但跟前作的白苹相比,大妈一角明显过度夸张,神经大条,人物失真。
为制造戏剧冲突,编导让大妈举手投足透着粗鄙,让她处处令人生厌,但台湾怎么说也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比中国步入发达社会早得多,大妈再粗鄙再寂寞再饥渴也不至是那副德性。
毫无说服力的角色让影片显得与现实无关,无法接连地气。
此外,影片进展到后半段迅速变糙。
编导追求形式上的从铺垫到高潮,但高潮来得莫名其妙。
老唐仅凭肉眼认出了大妈,大妈仅凭味蕾认出了老唐。
灰姑娘的鞋子在片中成了大妈的嘴。
两个女儿的情感历程更是莫名其妙。
编导没能给出瓦尔跟台湾男友的情感基础,因而瓦尔拒绝高帅富,钟情呆笨矬的行为难被理解。
编导将小兰的情感线索处理得更是草率,无厘头的分手与无厘头的和好都显得极不走心。
有趣的是,《饮食男女2012》中男男女女的关系比较清新,少了前作从食色入手的现实主义。
李安版里不光有美食,还有大量对性的描写。
食色代表了最根本的人生态度,而《饮食男女2012》里性的一面完全缺失,几对男女的关系仅限牵手,没有哪怕一次约炮。
《饮食男女》的大部分场景发生在豪华会馆,这个世外桃源确实霸气外露,但这一闪亮布景恰恰成了全片最大败笔。
豪华会馆的时尚气息时刻给人以职场冷冰冰的职业感觉,完全剔除了前作中浓郁的家庭气息与生活气息。
这样的背景尽管起到了景观作用,满足了公众对新贵阶层的猎奇心理,但对艺术性毫无助益。
演员表演方面,各路人马完成得非常到位。
不论台本如何,霍思燕、张孝全、曾江和归亚蕾的表演都令人印象很深,只是影片商业味太浓,没了《饮食男女》的艺术纯粹,每个人的表演都很商业。
《饮食男女2012》只是又一部借经典之名在中国大陆二次套现的电影。
劣质粗糙的剧本和急功近利的定位让影片看来十分凌乱。
影片本身既非大陆的镜子,亦非台湾的名片,折射的东西不接地气,两地不讨好。
如果忘了李安那版,将此片当个普普通通的时尚题材来看,或许会有收获。
(电影发狂/灌,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考试周看了这部电影,无意中打开电影频道,真的是出于对上一部饮食男女的崇拜才看的。
看的第一幕就是霍思燕和老戏骨,恩,我邪恶了,还以为。。。
他们。。
然后看到大妈的出场,阿全的感觉很好啊。
看到最后我居然哭了。。。
就是吃茄子的那一幕。
临睡前还在想剧情,虽然电影真的很不怎么样,但是它就是触到了我的泪点啦!
不过,不得不说,这电影真心奇怪,这个大妈(如果不是我还挺同情她的老年悲哀和她轻松的生活态度)实在是个奇葩放在这个剧情里特别别扭,最后吃茄子那一刻也很奇怪。
霍思燕和阿全的搭配也很奇怪,感觉不到他们俩的感情。
她妹妹小兰也很别扭,这样一个角色硬生生放在这里。
感觉最好的应该要属年轻版的萍儿和厨师,拍得还挺唯美的。
看完电影之后回想,怎么这部电影好多情节都是那么别扭呢!
不过,我觉得感觉挺好的,留白嘛。
让你自己琢磨吧。
半夜想看电影。
翻出来饮食男女,点进来却没想是这个赝品。
陆陆续续看了一小时,总觉得不对胃口,直到看到摔在地上的ipad才反应过来这不是1997的电影。
只能说这导演功力不足。
影片充斥这各种所谓的上流社会的场合。
所构筑的矛盾与冲突也是极其幼稚的。
比如说暴发户买餐馆这一段,对白苍白无力。
接近俗套的剧情,看得我尴尬症发作。
再到后来父亲变老后强行煽情。
再如分手前男主手机放桌边却听不到女友的电话,分手时男主用游戏画面安慰女主。
这几个场景很能让我怀疑人生啊。
恐怕是导演想让你分手,你就不得不分吧。
就算如此,剧情进展到分手这一段时,已经拖了一个小时。
前半段很大程度上是各种可有可无的铺垫。
题目中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那么我们和李安那部对比一下。
李安那部前二十分钟的家庭聚餐,直接抖出数个矛盾与冲突。
同时又刻画出了老厨师、女儿们等多人的性格特点。
相比半天不知道讲什么故事的这部电影,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没有李安的功力,又想借这个名号营销一把,半夜把我恶心一番。
这个一星我是给定了。
没看过原来那版饮食男女,我想这样也好,少了许多偏见的机会。
起码就本人的一点愚见,这部电影感动了我,我觉得导演和演员都还算真诚,我认可他们的作品。
没有害怕可能出现的幼稚做作的对白,一切都还算自然舒服,可能有些情节与主线不那么契合,尤其是年轻一辈的故事,不过可能因为本人就喜欢恬淡的感觉,会说句总体还不错。
也许是在杭州住了这几年,愈发能体会到她的气息,觉得那样一个餐厅真契合这样一座城市啊。
自然的味道担得起价值连城,隐在每道菜里的那颗玲珑心应该被尊重。
我想我们都应该传承发现美与雅的心并珍之重之,每每见到那些不能体味此中深意的俗客都感到着实煞风景。
曾江不愧是老戏骨,他的表演亲切、自然而真诚,该淡的地方淡得恰到好处,让人觉得角色本身就应该是那么个人。
归亚蕾这个角色本身不是很讨喜,娇纵的老公主心里住了那个十六岁的女孩。
她跳舞的时候是最动人的,投注了全部热情,尤其是在认出故人的时候那支充满哀愁的舞,真真打动了我。
霍思燕的表现也还可以,毕竟那个人物就摆在那儿,没有什么更需要发挥的地方。
电影毕竟是电影,不是所有情节都理性而必然。
“这是怎样的造化啊”,就像瓦儿父亲感叹的那样,多年未见彼此牵挂的两个人又相遇了,即使忘了天忘了地还是记得那个停留在最美好回忆里的苹儿,我想当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说起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时也会这样美丽。
看到豆瓣这个评分的时候惊了一下,真是低得可以啊,有时候不理解为什么总是有对影片的无谓的比较。
难道对于电影也有死忠党。
豆瓣的评分越来越不可信大概就是因为有些人有刻意缅怀自己心中那个版本的情结吧,反而失了用平和态度去接纳一部作品的心。
更不必提有些人不是来评电影的,只是来发泄对于演员的个人偏见,一棒打死或是来点纯脑残作风的攻击了。
看完這個片子之後我才真正理解東施效顰的可怕。
光看名字就知道和李安的飲食男女有分不開的關係,衛視電影台還要很邪惡地將兩部片子連起來放,高下立見。
首先有幾個不合理的點,一是老的那一對國共戰爭失散的時候已經十幾歲了,算起來怎麼著也快八十了啊,還這麼能折騰?
另外就是八十年代開的素菜館是能有甚麼生意,我實在很懷疑。
歸大媽的湖南話又出來了,兩部戲的十三點性格她倒是維持得很好。
重遇初戀的戲碼我實在無力吐槽。
藍正龍和霍思燕怎麼看怎麼怪,就像台灣普通話和內地普通話放在一起一樣。
小女兒那段更加不知所謂。
會所和餐廳出現的太多了,不如直接打正旗號做廣告吧,像非誠勿擾那樣毫不掩飾。
整部片子充滿一種浮躁的氣息,無論用多精緻複雜的說菜都無法彌補。
就跟內地的氣氛一樣,很難沈澱出台灣那種小清新的文藝片。
大概還要十年吧。
最後,又看到彭秀慧出來打醬油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其实是不知道我看了一部假的《饮食男女》的,只是依稀觉得,诶 和朋友说的大致剧情好像不太一样。
看完准备在豆瓣看看影评,一搜,最先出来的那部是李安导演的,才明白过来。
最想说的是,看到有好几个影评在吐槽导演给归亚蕾饰演的大妈的特写镜头,说到下垂的眼袋、脖颈横纹、松弛后背以及“导演有恶趣味”??
而我在看的全程,都是在佩服还有羡慕作为一个“老女人”的她,还有臭美的勇气,穿艳丽的衣服、化妆、跳舞💃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
就算在机场里,有人对她指指点点,就算她的侄子三番五次的劝她“多大年纪的人了”,把她带到一群广场舞大妈面前说“你就应该在这里跳舞。
” 我在想 为什么女人老了就不能爱美了,为什么只有光滑细腻的皮肤才是美?
“老”在心境,不在皮囊吧,希望自己在上了年纪的时候,也要有如此勇气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才好。
另外想说是老一辈演员曾江和归亚蕾的演技真的好,也为剧中他们二人饰演的角色的爱情掉了几颗眼泪。
结局真是温柔啊,两老过上了归园田居的平淡生活。
老太太褪去伪装的华丽外衣与浮躁,在爱的人面前变得温柔,得了健忘症的老爷爷唯一不忘的就是老太太,那一声“萍儿”唤得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
对于年轻一辈的两对,只是觉得“果然是电影”啊,现实中哪有这么简单呢?
第一次在豆瓣上写影评,虽然爱看电影也看过很多,但是发现好多剧情都记不清了。
不希望当时的感动和感触转头就忘。
写不了多全面多专业,只写写自己的有感而发,保持记录的好习惯✌2019年一定要过的清醒一点呀!
片名就不该叫饮食男女。
好远 又 好近。
我就是爲了張孝全~結果他就總共就三個鏡頭~那爲什麽還要佔據三分之一的海報來欺騙我們這樣的腦殘粉呢?!
场景都很美,适合拍成照片~
该片俗称《饮食男女2012》或《饮食男女二了又二》,真的是离正牌《饮食男女》好近又好远啊!
吃货看过觉得挺好
美的元素都有了,美食,美景,美乐,美美的舞蹈。两位老戏骨要赞一下,故事虽平淡些,换个心境看,还是挺美哒~
虽然开始就预见了结局,而且也木有神马美食,但是happy ending也很好。
我看过,觉得还不错,没有别人说的那么不堪。
真真不喜欢啊
合拍片的问题就是语言的问题,语言的问题就是细节的问题,细节的问题就是导演的问题,导演的问题就是电影的问题。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我就是个俗人。
霍思燕你赢了,五短身材到藕无法正视影片.。.
的确是西溪地方美,里面的素食好看肯定又好吃,演员也还算养眼,但剧情实在是,老头老年失忆,归亚蕾肯定是他的初恋情人,两个主角不知道干嘛,女的非爱一个游戏男,游戏男还沉浸自己的世界,不接女友电话,然后就崩溃了,还有女友的妹妹的小误会,难道这个片子讲的是误解和误会?
飞机上看的。本来是以为重温老片的,结果是新片。还不错啦。豆瓣上评价很低,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喜欢最后做的那道茄子,就是完全唤起了萍儿的那道菜。这是功夫啊。这是治疗。
纯粹看做菜。。。结果也没几个镜头
多年以后还是有小小的感动一把。
今天泪腺发达同时又很饿。滚去睡觉。睡醒又是新的一天
为什么评分那么低?虽然不是什么好片子。但我觉得我还是又被打动了
...假借了李安的好名声....以及两个老戏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