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的威尼斯电影节有18部长片入选主竞选单元,角逐最高荣誉金狮奖。
有趣的是,英国女演员凡妮莎柯比主演了其中的两部:《打开心世界》《女人的碎片》。
最终,年仅32岁的凡妮莎柯比凭借在《女人的碎片》里的精湛演技夺得了威尼斯影后。
近些年,凡妮莎柯比走进大众视野是凭借其在电视剧(《王冠》)以及一些商业片(《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碟中谍6:全面瓦解》)中的出演。
获得威尼斯影后的奖项证明了瓦妮莎柯比近些年在表演上的突破,如此荣誉必将使得其未来的表演之路更加通畅,一路高歌猛进。
《女人的碎片》是一部关于“悲伤”的电影,网飞出品 (今日上线网飞平台),由多次入选戛纳影展的匈牙利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指导。
我认为《女人的碎片》可以被视作一部女性电影,它强调现实主义,许多细节由微妙的台词和表演推动,在临近结尾处将整部电影升华即推向另一个高度。
《女人的碎片》主线很清晰:即将临产的主角 Martha和她的丈夫Sean决定在家中由助产士帮助接生,但发生意外之后他们的女儿在Martha 分娩不久之后就去世,整个故事也是由证件事故的法庭诉讼进行时间上的推进。
两条清晰的辅线则是在意外过后,Martha 和丈夫,以及其自己母亲的关系的转变。
其实当今美国选择在家中生产的孕妇并不多,根据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文章所述,每年大概只有百分之一的孕妇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分娩。
开头前30分钟,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设计了一段长达二十分钟的斯坦尼康长镜头 (Long take),用极其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刻画 Martha 分娩时的情形。
瓦妮莎柯比在这二十分钟的长镜头里展示了其精湛,且强有力的表演,将孕妇临盆前的不安以及分娩时的痛苦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甚至想不出有比长镜头更加适合的表现方式来描绘这段场景,想必这二十分钟也是最终打动威尼斯电影节评委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分娩前的Martha当自己的新生儿因意外去世后,Martha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和母亲在对于法律诉讼上的分歧(Martha最初不愿意直面整个世界,拒绝出庭)以及和自己丈夫 Sean因巨大悲痛而导致感情上的疏远。
其实 Sean 的这条线有可以挖掘的的地方 -- Sean 的工作是建桥梁,是蓝领阶层,而自己妻子 Martha则是公司中高层,有自己的办公室,她也来自于一个中高产阶层的家庭(住在大房子,受母亲的资助买车),双方这种跨越阶层的婚姻也因为一场充满悲伤的意外而分崩离析:两人越来越疏远以至于貌合神离,各自都有了出轨行为。
很多时候,当一对夫妻相处的久了,他们的孩子就成了感情生活的粘合剂,而片中夫妻两人夭折的新生儿也预示了关系的破裂。
Martha对生活也开始变得消极,被这件意外阵痛地打击,无法自拔。
同时,Martha有一个非常强势的母亲。
她从不喜欢Martha的丈夫 Sean,因为内心里认为他是一个粗人。
她就象征着精英阶层,希望最终打官司,让助产士入狱然后赔偿以让自己的女儿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但从来没有真正与Martha交谈,不知道Martha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借此机会,Martha的母亲也让 Sean离开自己的女儿,不要再回来找她。
如果说片头二十分钟的长镜头为这首女性之歌谱曲了肝肠寸断的开头,那后三十分钟就是创造出了一个坚强的结尾。
Martha 出乎意料地出庭作证,中途休庭时,她在相机店取到了先前未冲洗的胶卷底片,看到了自己刚分娩时,还有着微润呼吸的女儿。
回到法庭上,她真情发言:表达了对助产师的原谅,同时也象征着自己放下了这无尽的悲伤,而抬起头向未来前进。
在法庭上的桥段,瓦妮莎柯比再次奉献了极具张力的表演,把情绪推到极致,和泪目母亲的四目相对也溢出了一股动人的情感。
有趣的是,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用建造中的桥梁(Sean 工作修建的桥梁)来体现每一次的时间转换。
电影起始时,这座桥梁的两端远隔两方,当影片临近结尾,两端终于相聚,Martha站在桥的中央,把夭折女儿的骨灰洒向河中。
这象征Martha对于悲伤的放下、一次勇敢的跨越。
就像这看起来永远修不完的桥梁一样 -- 时间提供给了工人们修桥的可能性,也同时抚慰受伤的心灵。
但是,想要真正让桥的两端相连,靠的是无数工人数月的辛苦劳动;同样的,让Martha真正地跨越悲伤这座“无法修复”的桥梁的,还是她本人直面现实的坚强,抬起头、向前看的勇敢和对未来重新燃起的希望。
瓦妮莎柯比在本片中塑造了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角色,她出色的演出值得今年的一个奥斯卡提名,让我们也期待在大影幕上看到更多她精湛的表现!
01/07/21写于芝加哥- 感谢您阅读我的影评。
如果您对我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Andysspace. 下面是二维码👇 谢谢!
我的公众号二维码
在《王冠》中因饰演年轻的玛格丽特公主而被人们熟知的凡妮莎·科比(Vanessa Kirby)主演了一部电影《女人的碎片》,于一月七日在网飞上线。
去年九月,Kirby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的荣誉。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职业女性Martha Weiss在丈夫和助产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家里生下了孩子,但是,这个婴儿随即心脏骤停、被宣告去世。
于是,Martha Weiss和她的家人不得不在往后的生活中应对有关丧子的沉痛事实。
本片的编剧Kata Wéber和导演Kornél Mundruczó是一对夫妇,电影依据他们真实的丧子经历创作而成。
Wéber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疗愈,通过它,你才开始去理解自己的情绪。
在电影中最牵动人心的是一场长达20多分钟的分娩片段,其中没有任何剪辑,直接呈现的是连续的时间与仿真的现场,使人们身临其境般目睹着Martha Weiss分娩时遭受到的肉身磨难,看着她无力的身躯被动地变换姿态、听着她断断续续地喘息、呻吟和干呕,丈夫和助产师则在一旁一边耐心地安抚,一边手忙脚乱。
谈到为表演所做的准备时,Vanessa Kirby称自己起初在网上观看了大量视频,但她对这些生育片段感到焦虑和不满,又十分担忧把这个角色演砸,所以她又相继和经历流产的妇女、医院里助产师进行交谈。
在为角色做调查的时候,她恰巧遇到正在宫缩的孕妇,于是她在医院里完整地见证了她长达六个小时分娩过程,其中的每一秒都使Kirby感到那仿佛是她亲身经历的。
在电影中,Kirby的表演理性而克制,她所饰演的Martha既是一位温柔的母亲又是一位强势的女儿。
一方面她只能在生活的细碎中寻求对于丧失的补偿——收集苹果的种子并将它们培育出幼芽;另一方面她必须从家人和朋友悲惨的眼光中挣脱出来,于是她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外露任何痛苦,并在最为关键的庭审时刻声明自己的情感立场——她放弃了索要经济补偿和关于婴儿猝死的科学解释而选择独自去承担这份丧子之痛。
影片的氛围寒冷而哀伤,其中对人物情绪的呈现又显得柔软而细腻,《纽约客》的影评人ANTHONY LANE将它与伯格曼的《秋日奏鸣曲》(1978)相媲美。
《女人的碎片》是一段疗伤的历程,但与其说它是关于情绪的治愈和疏解,倒不如说,它所带来的正是一种沉浸式的心绪体验——一种对生活的短暂抽离以及心灵救赎本身的缓慢和艰难。
玛莎欣喜的产下一女却又立即失去,《女人的碎片》讲述了这之后的故事。
本片改编自编剧卡塔·韦伯和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也是她的丈夫)的真实经历。
电影中玛莎在家中虽然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但最终顺利产下女婴。
现实中,韦伯在孕期失去了孩子。
失去孩子的韦伯只身来到柏林,独自疗伤,潜心创作,把她的经历改编成话剧《女人的碎片》,由丈夫凯内尔·穆德卢佐执导,于2018年12月在波兰上演。
此后该剧被改编成电影,于今年1月7日在奈飞全网上线。
这既是呈现给观众看的作品,也是夫妻俩在遭遇不幸后试图与彼此沟通的方式。
电影中,时间在救护车赶来抢救即将死去的婴儿时戛然而止,画面变为全黑,只有刺耳的鸣笛声在告诉我们一个小小的生命危在旦夕,5秒钟后声音渐渐消失,片头PIECES OF A WOMAN渐渐显现,我们在一片沉默中盯着黑暗中的几个大字,足足有10秒,电影也从此进入了沉默。
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婴儿的生死,当屏幕上又出现画面时已是22天后,玛莎穿着红色的风衣走在街上,这是她第一天回到工作岗位。
接下来的拍摄我并不十分喜欢,对于曾在《性女贞德》《白色上帝》《木星之卫》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匈牙利导演穆德卢佐,这里他偏重教科书式的保守镜头令我如坐针毡,我怀念他曾经更大胆更激进仿佛整个画面都在颤抖的镜头。
这是他第一部英语电影,为了能被更多人欣赏,他似乎选择了更保险的表达方式,不知是他的决定还是制片马丁·斯科塞斯的建议。
但此处不想讨论拍摄手法,本片的现实意义要更加重要。
影片情节与导演和编剧的真实故事有一定出入,但它欲表达的思想没有变,即丧女之后的沉默,以及如何努力打破沉默。
(很多人理解为欲表达丧子之痛,并不完全准确)
看完本片后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或许从未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沉默。
有一种沉默是大声说出来的,比如在王小帅的《地久天长》中,沈英明的儿子间接害死了刘耀军的儿子,沈英明内疚,把菜刀递给刘耀军,让他去砍死他儿子。
刘耀军知这不过是做戏,说,“放屁,以后这个事儿再也不能说,一个字都不能说”。
从那以后,他和妻子远走他乡。
我们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件事被掩埋起来了。
而在本片中,沉默本身就是一件不可言说之事。
最难的不是沉默,而是沉默的沉默。
最痛的不是疼痛,而是不知疼的痛。
你如何意识到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茧中?
每日照常上班,坐地铁,逛书店,买水果,你如何知道自己是在哀悼还是在继续照常生活?
玛莎的母亲采取了行动,但那似乎更像是对自己童年不幸遭遇的反抗,女儿的茧,她真的懂吗?
若要继续生活下去,我们总要破茧而出。
《女人的碎片》,好像一场成人礼。
很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直白,人物少,看起来省脑子。
几年前,孩子出生。
妻子躺在病床上,疼痛的呻吟。
我不能分担她的痛苦,只能心疼的掉泪。
等到进入产房,那一个小时的时间十分漫长。
我焦躁不安的等待,尤其当医生出来通知另一产妇的家属生产不顺时,我更加不安。
直到得知母子平安,一颗悬着的心落地,踏实下来之后感觉到身体回过血来,手脚开始一阵阵发麻。
电影开头十多分钟的分娩戏份让我想起来这段往事。
气氛渲染的很好,痛得翻来覆去的玛莎,和他手忙脚乱的丈夫肖恩,以及经验不足的助产士。
一镜到底很好的体现了不安和慌乱。
越发加深对孩子出生的期待。
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一个失去初生女儿的母亲经过最初的痛苦和逃避,终于勇敢面对生活找回了自我。
原本幸福的夫妻,体贴的丈夫,温柔的妻子,在失去孩子后各自承担着痛苦。
突然的厄运降临,两人不再坦诚相对。
玛莎尤其不愿提及这件事,选择了逃避。
因为母亲在墓碑上弄错了女儿的名字,玛莎大发雷霆。
她愤怒命运的不公,以及母亲和丈夫对女儿名字的不在意。
争吵时她似乎想摘下婚戒,预示着他们婚姻的失败。
她是矛盾的,总是有意无意的关注身边的孩子,又想抹除女儿的痕迹。
照片,婴儿床甚至是女儿的遗体她也想要捐献出去。
她也不愿面对这件案子的审理。
丈夫想念孩子,玛莎尝试抹去。
两人的矛盾越发不可调和。
丈夫开始抽烟,酗酒,出轨甚至吸毒。
婚姻早已名存实亡。
故事开始在九月,夫妻带着对新生命的期待,这时天气尚且不算冷。
待到厄运降临后,漫长的冬季开始了,冰天雪地,阳光总也透不进来。
玛莎像受伤的刺猬,随时竖起尖刺保护自己。
她一边默默的培养起苹果的种子,期待着它的发芽,仿佛像当初期待着女儿的降生。
玛莎的母亲希望女儿能面对她,直视惨淡的生活,正视淋漓的鲜血。
女儿抗拒着她,她恨自己的母亲。
母亲尝试抚摸玛莎,玛莎受惊一般伸手挡住,别过脸去,像受伤的小鹿。
母亲安慰的手尚未伸出又收回,她不忍心女儿受到惊扰。
当肖恩终于逃离了此地,不再回来。
她开始渐渐收拾起破碎一地的身心。
开始洗刷碗盘,走上法庭,悉心照料的果核终于开始发芽。
她终于走出了痛苦,在女儿的照片前,悲伤重新回到身体,她开始痛哭流涕。
这一段让我想起了 头脑特工队里的 桥段。
青春期的少女叛逆的发泄着她对父母亲的愤怒,转而离家出走。
当代表悲伤的蓝色忧忧终于夺回了情绪控制台的控制权,她开始流泪,悲伤治愈了她的痛苦。
她把女儿的骨灰撒向春暖融化的河水里。
多年后,种子长成了硕果累累的苹果树,女儿安娜已经能够爬到树上摘苹果。
冬天已经过去,时间使得伤口愈合,使得果树成熟,使得女儿长大。
没有真实体验过她的经历, 但是我想在女主人公每一个行为与表情下,我们无时无刻的共情就镶嵌在每个女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碎片里。
她被男人们直接或无声的要求拆解, 被身边人所谓的“关心”撕碎,可是谁又是在倾听她的沉默, 那唯一的沉默,那震耳欲聋的沉默,或许内心的暗潮涌动在她的眼中已没必要讲,因为在将要迸发的愤怒下她意识到一切都没有意义,她到底需要和谁较劲和谁争吵着喋喋不休,她真正在意的只是那个闻起来像苹果味的孩子, 那毫无防备的到来的死亡让本在燃烧的希望被扑灭。
但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无法避免遇到无数大大小小的失去,痛苦在自我的泥泞里无限的放大,但是最终都要学会好好的告别,她当然深刻的明白这点,并且用力感受着伤痛,啃的每一口苹果都是对已故孩子无可言说的思念,她用自己的方式极致的感受着自我,慢慢地愈合。
正是没有在绝望中妥协,让她可以坚定自己的选择,让她可以更靠近自己。
最后她也失去的孩子变成了苹果的种子,苹果的种子渐渐发芽,最后长成参天大树,疤早已结了痂,虽然无法消散,但是伤口已不再疼痛。
前半段的分娩非常写实,隔着屏幕都感觉到了疼痛。
电影的细节做的很到位,女主斑驳的指甲,和医生谈话出来(得知女儿的死去医学上没有任何的解释)零乱的衣领,还有女主回归职场厕所脱下的纸尿裤……处处细节你都能感受到女主经历丧女之痛的挣扎痛苦与失魂落魄。
还有回到家中用冰袋敷乳房的细节,体会到孩子已经离去,但她短暂的到来留下了很多她曾存在的痕迹,给女主带来了久久无法疗愈的伤痛。
和自己和解才能回归到生活中去,如果有什么办法可以释怀深埋内心的悲痛,只能直面鲜血淋漓的伤口,看到腐烂的痕迹,然后交给时间慢慢结痂,与自己的伤痛共存和解。
当然事件的父亲也是陷入到无尽的悲痛之中,但他处理伤痛的办法就是酒、性、和远离曾经生活的城市,我不否认他的伤口有多深多痛,但我很难与他共情。
或许是性别的差异,但更多的是我们无法接受在亲密的关系中,共苦的能力都没有,而是选择疏离与二次伤害。
生育赐给女性的是贴心贴肉的疼痛,请善待每个孩子的妈妈,她曾在身体和心灵上打了一场艰苦的战争,有的人胜利了,而有的人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
愿你能够遇到与你并肩作战的好战友,要不然不要轻易的把自己的身体交付出来……愿你的伤痛都能在心中埋下种子的同时,也能长出希望的嫩芽,继而长出参天大树,能够让你在阴影中乘凉。
凯内尔·穆德卢佐的这这部好莱坞处女作拍的很有重量,后劲强大。
影片叙述了一个意外过后,人们没有办法为彼此疗伤,痛苦加俱,关系如共振的大桥一样崩塌损毁的故事。
真正的悲剧不是意外本身,而在于个体对意外的承受方式的不同而带来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电影的开篇有长达几乎半小时的分娩长镜头,极大程度的把痛苦视觉化。
观众的心一直被揪住,共情在一开篇就达到高潮。
这种沉浸式拍摄让后面观众的情绪共鸣体验更加流畅自然。
这时候两个人的感情还很缠绵,男人有面对生产的无助和恐惧,但是也在极力分担女人的痛苦。
听到婴儿的啼哭,观众也跟着松了一口气,这次家庭生产看似顺利。
可不到一分钟,小婴儿身体慢慢发紫,失去了心跳。
漫长的苦痛拉开序幕。
悲剧就像台风,过境后人们不得不面对那些鸡零狗碎。
影片选择用碎片化的生活把痛苦慢慢平铺开来,一切突然阴郁静默下来,和片头爆发性的生产镜头形成强烈的对比。
随着婴孩的消亡,他们的分歧也渐渐开始,男人无能的愤怒和女人静默的痛苦,一收一放,把矛盾冲突表现得很如此不可调和。
男人拼命想要把痛苦宣泄出去,他想尽快让产婆受到惩罚,他尝试邀请女人去西雅图公路旅行,他尝试做爱,而这些都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复。
女人选择承担和内化痛苦,她有自己的疗愈方式,她好像突然对苹果着迷,她在各种场合咀嚼苹果,仿佛一种仪式,她尝试让苹果核发芽,而一开始导演并没有交代这一隐喻背后的原因。
但是没有人选择配合女人自我疗愈的节奏,没有人尊重她作为一位母亲的选择。
她尝试着舔舐伤口,却被不同人以不同方式撕扯开来。
女人的妈妈强迫她去法庭,阻止她把宝宝的尸体捐献,妹妹觉得姐姐应该的做法是在逃避,觉得她去看心理医生。
丈夫受不了她的冷漠,甚至对她产生了暴力行为,把当初用来帮助生产的瑜伽球砸到她的脸上,还选择了和女人的堂姐偷欢。
最后女人的妈妈给了男人一笔钱,让男人离开她,男人照做了。
女人一声不响的看着他离开。
这一切的一切,社会的舆论,亲人的压力和她们的大义凛然,是女人痛苦的共振,让玛莎的伤口不断加剧。
影片中有很多女人独处的镜头,很是耐人寻味。
最后女主还是选择了出庭,她的辩护律师是她的表姐,也是男人的出轨对象。
在法庭上,产婆的辩护律师不断追问她当天的情景,不断逼迫女人一遍又一遍的撕裂伤口,冰冷的司法体系完全无视个体的痛苦。
通过女人的呈词,我们终于知道了荧幕中反复出现的苹果究竟是何含义。
原来是母亲觉得她死去的宝贝闻起来像苹果,看到这里我情绪的最后一根弦也被扯断了。
女人最后选择了不追究产婆的责任,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原谅,我认为这是一种独自承担。
可能只有母亲知道,这种痛苦根本没办法被安慰,让产婆服刑或者赔偿经济损失,根本没有意义。
女主终于完成了痛苦的内化,她选择独自承受这一切,因为在女主看来,丧子之痛,无法靠法律,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疗愈。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让人看过之后情绪复杂。
失去孩子的痛苦令人难以想象。
男主和女主在女儿到来之前虽然有着由于经济实力和阶级差距带来的隐忧,但两人一心期待着女儿的到来,似乎一切充满希望。
可女儿的意外离世令所有的美好分崩离析。
在悲剧发生过后,每个人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
女主一边面临生产过后的身体变化诸如漏尿、溢奶,一边要承受女儿夭折的打击和外界的眼光。
她变得安静、寡言和封闭。
她的伴侣要求沟通,她的母亲要求正义,她却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被动地去面对这伤痛。
她闻着超市里的苹果,看着地铁里欢声笑语的孩子,一个人在夜店买醉,到书店里去寻找催芽的书。
男主在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去处理难以愈合的失去。
他要求沟通却得不到回应;他要求性爱却在女主不同意他撕扯自己的裤子后埋怨她令他兴致全无;他开始重拾恶习,酗酒吸毒;他变现女主母亲赠送的汽车;他在身体上背叛自己的伴侣,和女主的堂姐也是负责案件的律师做爱。
不出意外,一半的夫妻/伴侣选择在失去孩子过后离婚或结束关系。
两人在处理失去的不同步就如同男主对出轨对象解释大桥共振的不同步。
他和女主的关系最终也如大桥一样坍塌。
无论过程多么痛苦,时间还是会让人平静。
在孩子离去的半年后,女主同意出庭作证。
最终看到女儿照片的时候决定不对助产士继续追诉。
影片最后,女主带着男主留下的帽子将女儿的骨灰撒在了建成的大桥,一切似乎也像波澜无漪的水面一样趋于平静。
最终的镜头里,全片第一次出现了阳光和绿草,女主迎来了自己的孩子,生活似乎也如茂盛的苹果树一样有了新的希望。
在很多影视作品和社会新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内容:一对夫妻本来十分相爱,并且孕育出爱情结晶,但天有不测风云,孩子出生不久便夭折或是在童年之时不幸离世,随后,夫妻两人的亲密关系也随之产生裂痕,甚至走向分离。
很多人也许都有这样的疑问,在夫妻两人生理都没问题的情况下,失去一个孩子后再孕育一个就好了,为什么会让原本相爱的人走向分裂呢?
电影《女人的碎片》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答案。
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一对选择在家中分娩的夫妻因为助产士的无心之失导致孩子夭折,面对突然的失去,女主本人以及她身边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
其实,就算是知道了这部电影的内容也并不妨碍欣赏它,因为它要给我们讲述的并不是一个母亲失去孩子的故事,而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如何在失去了挚爱之后,与“失去”同行的过程。
或许我们都有过这种突然失去的体验,有可能是爱情、有可能是友情、也有可能是某些对我们自己来说很重要的物件。
当这些东西从我们的世界中突然消失的时候,那种内心里突然缺了一块的感觉只有我们自己能够体会的到,对于这块空缺,任何外部的力量都无法去弥合,只能靠着我们自己慢慢的去消化、去缝合,而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是谁也无法掌控的,也许一个月,也许一年。
但这个过程对于我们身边的人来说,却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他们或是出于关心或是出于不在乎,会一遍遍的过来跟我们说“你要坚强,你要加油,你要挺过去”,但你内心中的伤痛,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真正去了解,而来自身边人的这些关心有时候却会一遍又一遍的勾起我们的回忆,去不断拉扯我们正要愈合的伤口。
这部电影中就把这种伤痛后的二次伤痛表现的淋漓尽致,跟女主玛莎一样,她的丈夫、母亲、姐妹甚至是母亲的朋友在这起悲剧事件发生之后都很难过,但他们的难过都是一瞬间的,之后就迅速的“向前看”了。
这确实是一种面对生活该有的冷静态度,但那毕竟是玛莎身上掉下来的肉,那种母亲失去孩子最钻心的痛他们不愿意去了解,只希望玛莎能够尽快走出悲伤,回归正常的生活。
现在想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都充当过这种冷静者,当我们身边的亲友们遭遇悲剧的时候,我们会很清醒的去安慰,告诉他们要冷静,要向前看。
但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冷酷的自私,当我们“要求”对方尽快走出心中的阴霾的时候,最本质的动机其实是想让对方回到跟我们自己正常生活的轨迹上来,不想让我们已经形成规律的社会生活因为对方遭遇的悲痛而被打乱。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我们之所以安慰别人,本质上是一种自私的心态,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不被打乱,而不是真正的关心。
影片中希亚拉博夫饰演的丈夫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
痛失爱女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悲痛,但对他来说,这种悲痛很快就愈合了,或者说是很快就被他冷静的选择性忽略掉了,女儿的夭折甚至让他有了自甘堕落的理由和借口。
他这种表现是懦弱的,但可恶的是,他想把这种懦弱的行为也强加到玛莎的身上。
在那场从沙发到床上的激情戏中,这种来自“他者”的自私行为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着急上床的是他,摔门而去的也是他,一切的根源其实都是来自于毫不在乎悲剧感受者的“他者”的暴力行为。
而这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事情,只不过在电影中,这种行为有了一个极端化的表现。
也许对有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十分的沉闷和无趣,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电影。
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用镜头把这种女性在遭受了极大痛苦之后的悲伤以及其被不断拉扯后慢慢愈合的过程表现的非常完美。
他特别喜欢通过一些细节去体现这种与失去同行过程中的煎熬和折磨,那些对于角色手部和颈部的特写镜头,那些沉默的景物,都在细腻的传达着一位母亲在失去自己的孩子后,那种无人能够体会的撕心裂肺却又沉默无语的伤痛。
这部电影中我觉得最巧妙的点就在于日期和桥的出现。
如果电影的剧情正常播放,可能给人的感受还不会那么强烈,但当日期一次次的出现时,却起到了非常好的情绪上的传达,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感到一种煎熬,那种对于伤口无法愈合的煎熬。
而随着日期一次次的出现,画面中大桥的两端却在一点点的接近,直到最后,大桥合龙。
这似乎在暗示着,女主内心的伤口也已经愈合。
但是她的丈夫在片中提到过的全美第三的塔科马大桥在上世纪40年代曾经坍塌过这句话却让我有了另外一种感受,那就是塔科马大桥曾经完全坍塌过,如今它已经被重建,看起来十分坚固,也没有多少人记得它曾经坍塌过。
在看完整部电影后我感觉玛莎就像塔科马大桥,在影片结尾处她看起来跟任何人都没有差别,但没人会知道也没人会关心,她的内心曾经坍塌过,破碎过,这些碎片被永远的埋在了她内心的最深处,埋在了那已经愈合的伤口之下。
我想,《女人的碎片》这个名字,正是此意。
同样是失子,《海边的曼彻斯特》和《女人的碎片》表现出不同的面相。
首先焦点不同,一者是男性,一者是女性。
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作为事故责任人的李,无法面对自己犯下的过失,陷入沉郁。
李在创伤后陷入感知失效,这种“冷漠”使得电影可以较为客观地呈现他的状态。
于是,整部影片表现出如同迷雾般悬浮在男主角内心的情动,而无法转化为动作。
一种种寡淡的情绪便如清冷的冬日那般铺陈开来了。
而在《女人的碎片》中,玛莎在分娩之时痛失孩子,主要责任人不在她,而是助产士。
因此,她承受的只是一种失去孩子的痛苦,而没有像李那么由内疚引发的自责,进而导致感知体系的奔溃。
玛莎在事后回到了公司,像个正常人一样。
除了内心压抑的痛苦,她和此前的状态实在没有两样。
发生问题的是夫妻关系,两人由此产生无法修复的裂缝。
或许阶级和身份的差异,夫妻之间本身就有无法有效沟通的情况(电影没有表现)。
但孩子去世,加重了这层阴影,让正常沟通无法进行。
玛萨困扰于内心的创痛,无法对外界刺激作出反映;而肖恩虽然想分担玛萨的痛苦,但发生无门可入,并为此感到痛苦。
《女人的碎片》聚焦一个女人如何独自面对创伤,并从中走出来的过程。
玛莎像在感情中失去依靠的人,觉得整个世界在眼前崩溃。
可以想见,她如何在怀孕之后将注意力从丈夫身上转到孩子身上。
孩子一旦丧命,她便失去了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
她必须重新去找回自己。
电影没有陷入美式苦情戏的俗套编排。
比如给玛莎安排一个新人,让她在接触他人的过程中重新认知自己,找到继续生活的动力——玛莎在酒吧虽然认识了心仪的黑人,但她拒绝了——或者,为玛莎安排类似于创伤互助的小组。
这些没有,面对痛苦,她只能独自一人承受,并借助时间来消解它。
电影由此指出了一条真理:只有自己能救自己,不要依靠他人。
每个人都踽踽独行于世,他人的安慰和帮助只是一时迷药。
整部电影真正有效的动作虽然只有孩子的去世,但这个动作作为前提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男女主角表现出的行动仅是由此动作引发的涟漪。
玛莎的婚姻因为孩子的事在本质上已经破裂,但没有走向离婚。
因此,电影没有重走《婚姻故事》那般戏剧化的处理,更加贴近生活本身:生活里多的是一些无缘由的事件和行动,默默推动着生活往前进,人心复杂而难以捉摸。
丈夫肖恩并非一种累赘。
他也想安慰妻子,为她承担痛苦。
但跟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深陷情感困惑的男性一样,他也无能为力。
这种挫败感既而引发了他的无奈和沮丧,如此才有他在厕所痛哭流涕的场面。
他已经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玛莎,来面对失子的事件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影响。
没有谁是对,或者谁是错的,夫妻双方都困厄在自己的痛苦中。
肖恩痛苦是因为他发现了生命中原来有这么多无法理解的东西。
他之所以和玛莎的表姐、那位诉讼律师上床,一方面是找到排泄欲望的口子,同时他也需要得到异性安慰。
而这本来是可以通过妻子来分担的。
但因为玛萨遭受巨大创痛无法得到修复,肖恩被压抑的情绪只能借助这种不轨的方式短暂地得到缓解。
这反映出,外表刚强的男性本质上也是脆弱的动物。
最终,肖恩离去了,以一种逃避的姿态。
他其实是被迫无奈,自知能力有限,留下来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徒增烦恼。
或许,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但他还能做什么呢?
以他的身份和阅历,他能够独立处理好整个事件吗?
与其一味指责肖恩的懦弱,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每个人自身带有的局限性,他如何为此付出过努力,而不是简单地以“渣男”一词简单评判。
电影将戏剧冲突落在了助产士判刑的话题上。
如果这是一部纯正的美国电影,那么整个剧情很可能围绕这个冲突展开,因为通过探讨法理和人情之间的冲突能够很好地折射一种美式价值观。
但在《女人的碎片》中,助产士判刑之事成为整部电影顺带提及的一笔,目的是服务女主角的形象塑造:正是在对助产士的宽恕中,玛萨与自己达成了和解。
电影从开头延展至今的压抑情绪至此告一段落:她其实是对那个死去的孩子笑了。
《女人的碎片》表面看是一部美国电影,但内核仍然是欧洲文艺片的路数:人存在的困境,如何面对自己,如何通过选择来表达自己的存在价值。
喜欢女主,《王冠》里非常惊艳。
如果是持续的欧洲俗套 仅局限于道德 可能还不会垮的这么厉害
這不是一部適合戲院的電影,回到Netflix這種Home Video形式,我覺得更適合觀者透過回放、暫停、然後Play,去仔細查驗導演Kornél Mundruczó細膩的時令、場景、對白,以及各種如碎片般的細節安排。瑪莎在法庭上對法官的陳詞,幾乎是整個劇情在探討的核心了。
在声嘶力竭的痛苦面貌中外化出无止境的温柔和爱意。封存后的心跳如坚硬的冰河般渐渐融化,破碎了所有固化的板块,连接了共振断裂的桥梁,悲伤、脆弱、令人动容,充满着即便刻意渲染也无法动摇的纯粹力量,坚定、细腻、宛若新生,一种极具张力的天然流动形式。谁又能决定他人能够怎么活呢?谁又能决定自己真正的意志呢?谁又能替你发出感受的声音呢?这是我的身体、意志与感知,没人能够左右。不止是“孕育”的含义,更是“生命”的含义。长镜头的机能体验固然深刻,可令人无法忘怀的是那些太多值得深思的细节隐喻,一个苹果、一张照片、抑或是一个回望。坐在法庭控诉席时的她又重新将自己带入开场煎熬难忘的生产过程,但这一次,迎来的却是滞后却无比崭新的体验,看着那个一扫阴霾的她,终于想起了完整存在并继续的原因——那块丢失的碎片,即寻得自己。
开头室内长镜虽尚显得雕琢,却带出了充分契合主题的临场感,观众化身胎儿,在光与暗的边缘潜泳。而后苦心营造的气势随着松散日记体结构和干枯而缺乏流动的符号意象,一点点塌缩下来。或许是想从由”分娩”淋漓刻画的身体性中解放出来,转而以情节切片展示悲剧发生后女主日常秩序无声的崩毁和重构,然剧作表现力明显跟不上演员层次丰富准确的表演,于是人物由着规定动作驱使,只看得见表面的迷茫感(雪花和浓雾),不见内心地狱。受难的不仅是Martha,还有好莱坞思维惯性挟持下的欧洲艺术作者。
三星半!男女主演技很不错。浴室分娩 家庭聚会以及法庭的三段戏很不错,唯一有点割裂的是男主对律师说的话“要是早点遇到你就好了”,其实全片看下来,男女主双方感情还是很深的,男方后期的改变也是因为失去女儿的痛苦,以及想要改变双方关系却无果的无力感,所以说出这句话就有点无语。凡妮莎柯比的演技也还可以,但是更喜欢在《王冠》里的表现。
凡妮莎侧颜真的很美,表演的代入感还是挺强的,但是法庭原谅那部分还是有些别扭。
我覺得開頭那段分娩過程簡直了,只不過我還是對安排助產士在家裡分娩這種方案存疑,果然不是媽媽出事就是孩子出事,生產這種高危事情還是無論如何都得去公立醫院,針對大人和小孩的急救措施起碼都基本到位。可是女人真的很慘,面對生育的傷害,小孩夭折的痛苦,甚至還有沒點破的,生育這件事對她事業的影響,這些事想海嘯一樣衝擊她,當然會陷入到抑鬱狀態呀,但哪怕是如此,她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背叛婚姻和家庭,也沒有想過要逃離,她甚至還能記得自己對助產士的印象不算差,認為對方已經盡力了並為助產士在法庭上說情,還順帶跟母親也和解了,女性的光輝。
演员和调度都很不错。凡妮莎科比很厉害,老妈很厉害,女律师表现也不错。护士是纸牌屋的女议员,法庭戏那段无声的表演很厉害。
很文艺,但是看不下去。
比《海边的曼彻斯特》更好。
母女戏撑起大部分剧情,上次有这样的感受还是《大明宫词》
再漂亮的长镜头也抵不过虚伪造作的自我感动,这生小孩的时候干嘛要不断揉胸啊???
本片获第9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虽然影片想表达的是对家中女皇的抗争,但是用放弃最稳妥安全的生产方式,并以牺牲了一条小小生命的代价作为结果。难道就没半点自责么?!你的人生你负责,所以你可以伤害自己。但是,请不要伤害无辜的他人!
很喜欢女主 很讨厌男主
很重要,但可能没太大必要。
没有不会过去的冬天,春天始终会来。最难的是春寒料峭的阶段,熬过去就好了。不然日子会像漏气的气球一样慢慢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每个女人都是强大而柔韧的英雄。日常恐惧生孩子,看了这样的电影更加抗拒,当然也愈加钦佩每一位伟大的母亲。
上半部分是欧洲艺术片俗套,下半部分是好莱坞俗套 2.5
女主微笑的那一瞬间电影就垮了,可以原谅,没必要笑。男主和片中雪天的流浪狗一样,删去对全片也毫无影响。
0.5 实在是不明白这是个什么电影,平庸无奇,实在是没什么特点可言,最庸俗的恰恰就是那自鸣得意的长镜头,去掉它故事本身甚为单薄,也无甚意义。本以为开场一个小时的慢热之后会迎来高潮,结果一刷的平庸式的结局就过去了,这部戏的重头难道不应该是法庭,不应该是细心剖析社会问题对女性造成的伤害?从法律层面给丧子一个合理的解释?结果电影铺垫了那么久,最后就来了个鸡汤式的结局:什么我觉得不应该完全怪你?Exm?导演搞错了方向了吧?导演到底想说什么?宽容和放下?我觉得这个价值观就挺不可理喻的,应该重点探讨的似乎是事件本身的问题?然而全部没有合理解释,被一笔带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