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就好像昆汀的其他电影一样,有趣,精彩,节奏快。
但给我触动最大的是苏珊娜和费德里克那条线。
一直没对苏珊娜有多大感觉,只觉得她还挺靓的,但比较无趣。
相比之下,一直处于追求状态的费德里克就显得比较可爱了,一直恭敬有礼,即使自己已经身份显赫了。
在结尾处,这两人给我的感觉则是180度大调转。
首先说费德里克,在他推开要关上门的苏珊娜时,他的霸道和自私都显露了出来。
霸道和自私,对我来说分为两种,恶意的,和可接受的,我觉得他的属于恶意的。
他对苏珊娜是没有多少爱的,或许有一点,但很少。
他所做的更是为了满足他的征服欲。
it makes me feel sick. 回过头看,他的恶心暴露之前也是有伏笔的,就是“邀请”苏珊娜去吃饭那段。
再说苏珊娜。
首先我觉得她很聪明,比如她装得非常到位,让费德里克去关门,一下子把他给蒙住了。
如果是不动感情的较量,苏珊娜很可能是胜利的一方。
然而当背景音乐想起,她的心也开始动摇了。
在她去扶费德里克的时候,我一刹那曾想到要小心,但是更多的是期望他们可以跨越界限真的在一起。
然而昆汀冲着我这种天真的想法开了枪。
看到苏珊娜中枪时绝美的画面,她不再是那个角色,而是一个女性的代表。
一个幻想的破灭。
我不知道当时的费德里克是怎么想的,但这或许是他本能的动作。
或许说这个片段很好的体现了男的和女的的差别可能有些以偏概全,但起码是两种人的差别,两种思考方式的差别。
费德里克最后的一枪也有犹豫,也有坚定。
最后俩人死了,其实也不错。
本来love和death就是有些相似的。
现在,我觉得苏珊娜之前梳妆打扮的情节完全就是为这一幕做准备的。
她倒下去时,我是被深深感动的,就是全身发麻,夺眶而出的感觉 我的想法,能被写出的已经记录在上了,写不出来的,就只能永远跟这部电影在一起了
昆汀·塔伦蒂诺是一位善于进行后现代创作的导演,这一点,早已众所周知。
碎片、去中心、拼贴、迷影,这些无比贴切地概括昆汀的影像与叙事特征的词汇,直接来源于对后现代性的研究。
《无耻混蛋》是一部非常直白的后现代电影,它以最精致的建构——影像和叙事结构,反对了宏大叙事对历史,尤其是对战争历史的建构。
它无数次将矛头对准“话语被建构”的普遍性,在故事的最后,政治叙事试图对个人复仇与政治阴谋进行遮盖,同时却遭到这二者的反噬。
如果说在后现代电影经典文本《低俗小说》中,昆汀的创作还仅仅是个人趣味中具有后现代特征,《无耻混蛋》则绝对是昆汀极为自觉地后现代自指。
一、战争,还是现代性下的人间地狱?
现代性开始于启蒙理性,面对宗教与封建势力,强调人本身的价值、赞美人通过自觉的理性行为实现人的价值,这一观念在16世纪给予宗教压迫和封建剥削以最彻底的颠覆。
但理性很快驶向逻辑霸权的道路,对单链条因果逻辑下“理性”的绝对推崇贬斥了情感、道德,人性以最理智面目出现时,恰恰是反人性的。
面对二战,我们除了说德国纳粹的崛起彻底戳破了现代性的神话,是否还能从中看到更细节的东西?
二战多么完美地体现出了现代性啊。
这一点无关武器和军事战略的发展,虽然它们同样关乎由理性直接决定的“工具化”。
针对《无耻混蛋》,我想说的是二战中被大量运用的工具化宣传。
二、反历史建构的双重结构如果我们将工具化宣传定义为一种自觉地意义建构,这种建构以被曝光的形式,存在于《无耻混蛋》全片。
虽然人人都能从叙事上看出昆汀对历史的戏说和“改写”,但他将这种“反历史”的手法——我更愿意称之为反权威、反宏大叙事——散布在影片各处,并最终连结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昆汀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宏大叙事意义建构的细节揭露,它们是关于战争、立足于国家和二元意识形态上的,全部都体现为某种政治立场上的宣传手段。
昆汀指明了这些意义建构,同时通过对建构过程的披露,实现了对“腹语式”意识形态建构的颠覆。
在希特勒办公室这场戏中,昆汀利用镜头调度十分巧妙地完成了这一过程,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在这场戏中,有三个主要机位。
交代空间结构的镜头处在办公室天花板的一角(这里我们不考虑CGI和搭景),我们称它为镜头A。
为叙事服务跟进希特勒与两位军官对话的镜头B和C,位于希特勒、军官之间,BC的位置和它们的拍摄方向遵循常规的轴线原则,以及由A确定的方位。
轴线确定在希特勒与军官之间,ABC皆位于轴线的同一侧虽然A和B、C的景别差距非常大,但这三个机位共同圈定了叙事主场所的范围。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机位E,完全脱离出由A、B、C确定的叙事场,它位于希特勒和军官之间,但拍摄方向与其它镜头完全相反。
这个景深镜头的前景是希特勒、后景是希特勒的画像——A、B、C 确定的叙事空间中不存在的画像。
A中只有明亮庄严的大厅和一张纳粹侵略地图,E则是画像简单地说,E是ABC整体的反打镜头。
它的意义,自然也不是参与具体叙事,而是象征。
当然,所有观众都能从景深意义上看出E的讽刺性:气急败坏的希特勒与后景处他伟岸的形象构成明显对比。
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远不是这种浅显对比。
昆汀更进一步显露了自己的意图——在这个镜头中放入了“画师”形象。
此时,画像不仅仅是一个与焦虑的希特勒本人形成对比的形象,它不是“画像”,而是“正在被建构的一个虚假形象”。
一幅伟人像,只能衬托伟人本体的可笑与滑稽,正如它在大多数电影里的功能。
“正在形成的画像”却将镜头的表意重点引向自身——一个虚假的、与事实错位的具体形象正在被建构。
画像是希特勒及德国纳粹巩固自己政权的手段,戈培尔拍摄的电影《民族的英雄》以及纳粹官方对首映礼的重视,全都是在宣传上进行意义建构。
考虑一下此时愤怒的希特勒在说什么:为了证明他们不是鬼魂,抓住他们,我要把他们的尸体挂在埃菲尔铁塔上——这种手段难道是泄愤吗?
这是对Basterds幽灵的摧毁、对恐惧的摧毁、对纳粹力量的宣示,仍然是一种建构。
我们都知道,纳粹德国对宣传力量有多么看重,又是如何深谙宣传手段的工具意义,但同盟国们一点也不落后——至少是在《无耻混蛋》中。
在影片第二幕,也即Basterds出场时,队长说明了这个小队的意义:
Basterds不是抵抗军式的游击队,对于进行无差别攻击的Basterds,打击纳粹军事占领行动完全不是他们的目标。
投放他们的意义是投放恐惧、打造幽灵、散播纳粹的末世气氛,因此他们的行动也具有高度象征性特点——割头皮。
Basterds,就是同盟国进行建构行动的执行小队。
由纳粹士兵讲述引发的闪回,极其精彩地重现了一场Basterds打造幽灵神话的运作细节,在这一段落中,他们分工明确、恐吓技巧娴熟、战略手段扎实。
这一场戏强烈的节奏感和视听运用的丰满都具有鲜明的作者特征,同时,在结构上它实际是希特勒办公室的附属场景,由列兵回忆来结构这一Basterds段落。
办公室场景对这一段落的结构方式,体现出了昆汀将纳粹的建构行动与Baterds的建构行动进行并置的意图。
列兵陈述的办公室场景没有选择与上一场戏共同的轴线布置。
虽然场景相同,但在列兵描述Basterds时昆汀设置的是完全相反的一套镜头——由E确定的空间范围。
由此,希特勒那幅正在打造的画像,与Basterds的行动细节形成了明确的并置关系——希特勒和Basterds在进行象征界层面的对抗。
与ABC完全相反的轴线方位除了在镜头语言、台词层面进行对二元势力意识形态建构的确指,昆汀更进一步在叙事上明确了他“反宏大叙事”的思路。
《无耻混蛋》叙事的核心事件是“电影院行动”,这场行动却是复式形态的,即分为盟军的行动和Shosanna的行动。
前者是国家层面的战争叙事,是会被书写到战争史中的表征层面的行动,而Shossana的个人复仇行动,注定会被宏大叙事遮盖、掩藏。
但《无耻混蛋》对宏大叙事进行颠覆,借此恢复个体叙事在核心事件中的绝对意义。
“电影院行动”实际是由Shosanna完成的,虽然Basterds的确在此之外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击杀戈培尔和希特勒),但其中有一个巨大的悖论,Basterds任务的完成完全建立在一场政治交易的阴谋之上——“犹太猎手”Hans为换取政治利益包庇了这场行动。
昆汀再次指向了国家、战争叙述背后的动机和潜在的复杂性,宏大叙事被颠覆、被揭露出其政治阴谋底色,而只有Shosanna个人意义上的复仇行动,才是完整的、纯粹的,而且是决定性的。
回顾全片,我们也能发现,Shosanna这条故事线,是唯一不涉及自觉意义建构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无耻混蛋》也绝没有再建立宏大叙事、个体叙事之间绝对、静止、封闭的二元结构,Basterds被赋予了意识形态建构工具以外的复杂性——从一开始,Basterds的犹太种族构成就显示他们的行动同时也可能成为个体复仇。
故事结尾,上尉对军事命令的违背、解构,以及他刻画纳粹符号的行动,都是对Basterds作为政治工具身份的打破。
有印第安血统和印第安行事风格的上尉,在个体意义上,阻断了“意义建构”流动、转变、多层置换的特点,通过刻刀,他刻下了无法被脱掉的纳粹制服,这是一个与具体身份相对应的稳定形象,而不是被悬空的意义建构。
《无耻混蛋》英文原名Inglourios Basterds中的形容词Inglourious,即是glorious的否定形式。
Glorious,荣耀的、光荣的、令人称道的,这是成为历史表象的宏大叙事的象征,如此说来,《无耻混蛋》的主题,必定是inglorious。
《无耻混蛋》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文本,呈现出多元、多义、碎片化的特点,电影本身具有非常非常丰富的混杂元素。
对于这样的文本,如果不是从“后现代”特征进行概念上的总括,要在具体层面将它描述为结构严整、意义明确的文本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也无意这样做。
这篇文章只选取了一个具体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其中,放弃了许多我在观影过程中发现的令人激动、惊奇的小细节,因为它们与文章的观点无关,也不应该被揉进这一观点之中。
本文的成文,完全源自昆汀在影片中放置的一个小小元素:
Shosanna办公室里,Hans身后那幅三联式海报这张海报,是一本名为《恋物与好奇》书的封面,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90s年代,故而在我看来是影片中极不和谐的一个元素,自然也就引起了好奇。
《恋物与好奇》首版封面,已有中译本事实上,第一次观影时,在注意到这张海报之前,我仅仅关注到了“希特勒画像”的反建构特点。
《恋物与好奇》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好奇心的指引,自发探索文化现象(作品)背后的建构细节,打破恋物,从而实现反建构效果。
正是通过这本书,我整理出了本文主要思路。
如果对这本书有兴趣,在电影《春风秋雨》的条目下我转载过这本书的节选《[转]劳拉穆尔维对Imitation of life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也许可以借此具体理解《恋物与好奇》作者的思路。
另外,关于本文提到的上尉的印第安风格,可参考开寅发布在公众号“虹膜”上文章《昆汀最被过誉的影片,今天来揭个底》,本文对“印第安”的观点直接建立在这篇文章对《无耻混蛋》西部片风格的分析之上。
昆汀·卡布奇诺老师这个很宅的小男人,以作弄豆瓣的娃儿们为人生一大乐趣。
每次昆老师的新作出来,影评人们就开始了引经据典的漫长旅程,唯有矮小柔弱的昆老师独自一人迎风玉立,笑而不语。
你们不是整天在那叨逼叨什么第九区,什么阿凡达吗?
听听哥讲的是什么,Georg Pabst的《White Hell of Pitz Palu》,没听说过吧?
你们不是整天喜欢写一些很愤青的影评吗?
给你们看看影评人在哥的电影里是怎么死的,笨死的!
你们不是喜欢说这个歪曲历史那个歪曲历史吗?
哥还偏偏就要恶搞历史了,来砍我啊?!
卡布奇诺老师的东西也就是如此了,要找到他的牛鼻点,必得在看其他大片看吐了之后。
我掐指一算,今年的影坛就出了这么几朵奇葩。
就说《红领巾智擒达菲鸡》吧(洋名叫Up),这部苦情片全力模仿《艺术人生》风格,让著名主持人猪军老师看得泪如雨下,当场跪求合体,豆瓣上评论排山倒海,我定睛一看,果然是有什么样的电影就有什么样的影评。
这边厢,朱军泪容宛在;那边厢,《知音》编辑部全员附体。
我们一起来欣赏下排名最前的那几个强悍标题:“最华丽的冒险是与你相守”“屋外流水落花,梦暖如昔”“你是我一生的冒险”“我只是难过不能陪你一起老”“回忆是一座囚牢,只有爱能赦免”“我记得天空倒映在你的眸间”……有人说看Up前五分钟就忍不住手贱要打五星了,我说我看到这些标题就要毫不犹豫地给你影评打上五星了。
马景涛大哥要是看到这些文章,一定会报以整整五分钟的哭嚎,其声不忍闻。
胡绳老师点评路翎《财主底儿女们》时说:“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往往是一方面为自己心情上的复杂的矛盾而苦恼,另一方面,却又沾沾自喜,溺爱着自己的这种微妙而纤细的心理,以为凭这点,正足以傲视于一切市侩。
”和Pixar生活在一个时代的昆汀老师挺不容易的。
他不懂温柔,不会煽情,虽然玩电影玩得也好,可是在腐朽沉沦的资本主义社会,脱口秀、真人秀、网络视频、党派竞选的种种,已经像电影一样新奇好玩(我们天朝就更戏剧化了,今年自杀就是个蛮火的题材);更不用说那些新的玩家,用什么IMAX 3D、Project Natal等等昆老师也不懂的东西勾引新生代小宅男。
贾樟柯点评道:“整个社会已经那样戏剧化了,你怎么做电影呢?
好像没必要看电影了。
”话是这样说,可是导演的使命正是从戏剧化的表象中提炼出原原本本的东西,而技术有时候就是那浮云。
神机PS3号称可以模拟地球,却败在工业次品三红机和机能次品三坟机的手下。
技术的Sony太迷信技术,忽略了用户的实际体验。
Pixar和工业光魔在技术上也已经登峰造极,可是他们的电影未必比什么特效都没有的《十二怒汉》或者《公民凯恩》伟大。
曹禺老师点评道:“我们常说自己眼高手低,其实经常是眼不高,手才低的。
手高是要下苦工夫的,但是眼高是第一,这样才能写出好东西。
”(嗯还是回头讲这部电影吧,免得又“被日记”了。
)罗兰巴特讲:“在现代主义中不存在诗的人本主义。
”到了后现代了又如何?
每一部后现代主义的magnum opus,都是心血之作,也是狗血之作。
刚看完《无耻混蛋》的时候,我想梳理一条中心思想,想了半天,除了“美国人是SB(不仅SB还不讲信用,鄙视之)”和“十年生死两茫茫,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么两条,就再也想不起别的什么了。
看最后两位勇士在烈火中“就义”那段,我笑而不语,我心想昆老师你这搞的是《里见八犬传》么?
大哥你玩殉国你死了有何用啊?
是的,希特勒成筛子了,戈培尔成马蜂窝了,二战结束了,但这都是苏珊娜和她男人干的,和愚蠢的无耻混蛋老师们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我要是那两个家伙,我一定特纳闷,潜伏的兄弟们啥事没干就在酒馆里挂掉了,老大被德国国安请去“喝茶”了,女明星似乎被拉去潜规则了,荧幕上莫名其妙出来一个女人头,然后发大火了,这都哪跟哪啊?
幸好德国人民素质较低,没有在大火中让希特勒老师先走,不管他,弹幕全开,放地图炮杀光了再说,爽了就行了……罗素老师早在一百年前就点评道:“Patriotism is the willingness to kill and be killed for trivial reasons.”由此可见,昆汀老师低俗的时候,那是真的很黄很暴力,搞的东西比赵本还山寨,比孙红还雷人,比北野武还吴宇森,浪费的番茄酱,比Saw剧组还多。
但是昆老师稍一认真,马上就有一大堆傻逼文科生们赶来,复调、多角度、拼贴、圆形叙事、起承转合、德里达等等往影评里一阵乱贴,毕业论文里没用上的包袱全扔这儿来了。
这些华丽的辞藻,大部分在形容昆老师这部新作时依然好用。
虽然昆老师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取名叫什么狗,什么低俗,什么私生子,但是就像韩寒说王朔:“他说自己没文化,那是先把自己降到一楼,方便往楼上骂,关键是有些人不明白,真以为他没文化。
”昆老师言下之意,我就乐意这样低俗了,你才高雅呢,你全家都高雅!
贾樟柯点评文革时的中国文艺时说:“传奇加通俗,这是革命文艺的基本要素。
通俗是为了传递给最底层的人政治信息,传奇是为了没有日常生活,没有个人,只留一个大的寓言。
”卡布奇诺老师也是传奇加通俗,可是他的传奇属于个人的恶趣味,他的通俗是为了打破那些大大的寓言,留下一批那么荒唐,那么傻逼,却又符合某种审美精神的个体的群像,徘徊在现代启蒙理性之上作个永远的捣蛋鬼。
是的,进入了后现代的世界有太多无可奈何的事。
你可以凭高雅的旗帜干尽低俗的勾当,却只能借低俗的手段下载高雅的文化。
遮羞的无花果叶已经比裸体本身更淫秽,“历史纪录片”已经变得比歪曲历史的kuso片更低俗。
一不好色二不露点三不低俗的好电影,大概是属于史前时期的品位了,只有柳下惠老师才导演得出来。
记得《艺术人生》采访张学友那期,老张郁闷地反问朱军:什么叫德艺双馨?
原本是对某好友的影评回复两则之一,单放在这里。
这部片让Quentin前几年的作品像是走穴--这个家伙终于认真拍了一个电影。
片中希特勒对戈培尔说的那句“这是你最好的一部电影!
”其实是他对自己说的。
放映室真是萦绕于心。
她开枪时当他是敌人;但跑回放映窗口看见荧幕上出现的他怨愤的眼神,觉得他又只是一个厌恶战争的人;于是回头望,要看看现实是否与想法一致,发现鲜血中白制服只是一个钟情于爱情的小伙子。
然后她在音乐中走向他的背影,虽然音乐带出柔情,但你仍然不确定是为了铺垫什么--可能是内心歉疚;可能是一丝叹息;可能是生死之际所有无关本质的身份都卸去,她只当这是个爱她的男人;也可能只是好奇,想知道弥留之际他的表情;又或者再看一眼同是被命运戏弄也同样坚定的这个人。
他开枪是能猜到的,但猜不到开枪前,他等她走上前时想的是什么。
是战士格斗的本能?
是复仇?
是恨?
恨她因为她不爱他?
还是因为她杀了他?
又或者他觉得两者同一?
看见她像烟花一样飞散(所有枪击场景Quentin都安排了很多物质崩裂开纷飞去,开头扫射地板的时候也是),白脖颈在红礼服中后仰倒地,仿佛天鹅泣血。
他开最后一枪前,注视她痛苦的脸些许,他的眼神让你疑惑是满足?
是快慰?
是不忍?
这一枪可以是为了结束她的生命,也可以是为了结束她的痛苦。
而且两人死后相对位置那张定格反复出现了三次,白色天真,红色魅惑,衣服的色彩隐喻一种吸引,但位置关系又破坏这种吸引,你看到就是人性中很美的两件东西被破坏,很强烈的冲突,而房间里的光线忽明忽暗,又在掌管一种微妙的平衡。
从酒馆中假装德军的英国间谍被射死后,就不确定Quentin到底想怎么向下发展了。
Quentin最牛逼的地方在于其他的导演都要自己的故事make sense,而他不必。
其实作为观者的真实人生经验告诉我们,谎言才需要make sense,现实不需要。
在一个惊喜接一个惊喜越来越快得推进情节时,你开始期待这样不make sense的激情迸发才是真的,Quentin的高潮就给你这样刹那的恍惚,似乎你的期待成了真的。
其实真正讲故事的大师给你的是一次完美人生体验。
伟大的混蛋总是关注细节。
《老无所依》中的杀手,非常擅长发现蛛丝马迹,又冷静得变态,追踪细节成了电影情节的主要推动力。
昆汀在细节方面把握很到位,拍出这么戏剧般的电影而又保证好细节,毫无疑问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混蛋。
戈倍尔在电影中一直是坐着,只有一次走路的镜头——在电影院的门口对法国女翻译边咆哮边推门进去,镜头时间大概只有1秒钟——是跛着脚的。
戈倍尔自幼小儿麻痹,当军人战死疆场一直是他的梦想而不得,无奈投身文学,幻想英雄主义,类三岛。
电影在细节上一定要严谨,中国电影在这方面,就不提了。
感兴趣的可找《英雄》等一系列来看。
“犹太猎人”兰达上校对于细节的在意自不必说,除了是一个真正的阴险而又无原则的混蛋外,他其实是个很优秀的日耳曼人:高智商,精通至少四国语言,擅长揣摩人心,察言观色,冷静,举止优雅(表面上)。
这个混蛋精明一辈子却糊涂一时,特别是他在把自己和同伴的性命交给阿尔多上尉后——两边都是无耻的混蛋,有什么谈判信誉可言。
讨论混蛋和细节,不谈女人。
电影里这两位女士,索多娜和布里特,不同类型,但都很迷人。
英国上尉也是因为细节挂掉了。
不仅是因为他令人怀疑的听不出口音的德普,他致命的错误手势“三个杯子”。
还有,法斯宾德这个演员的脸长得,也太不列颠了,典型的高地长颅人种,即使穿上那身军装也不像纳粹,《饥饿》找他演爱尔兰共和军倒是更合适。
英国上尉对面的犹太人装扮的德国中尉,一看也不像日耳曼人,黑卷发鹰钩鼻,怎么看都是犹太人的长相。
我都能看出来,德国人学了那么多人种学知识,盖世太保就是干这个的,他们会看不出来?
那个时候德军中怎么可能还有犹太人,要是这个人再说一口地道的慕尼黑话,就更值得怀疑了,不是么?
小酒馆接头的三个军官中,只有坐在盖世太保旁边、始终一脸凶相的Hugo Stigliz,无论是长相口音还是气质,都很典型的德国人,看不出破绽。
不过很奇怪的是,对于这个干掉了13名党卫军军官、在德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旁边的这位盖世太保上校怎么没认出来?
这里的逻辑呢?
细节呢?
不过,这个Hugo Stigliz,倒是这部片子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
国内字幕翻译都不太准确了。
按照翻译惯例,Hugo法语才翻译为“雨果”,德语和捷克语,应译作“胡格”。
呃,扫瑞,我较真了。
难为皮特了,“恶棍”阿尔多上尉留着发蜡大背头,抿嘴撅下巴还要粘假胡子闻鼻烟,拖着一口德州牛仔腔(他田纳西人),贝雷帽皮夹克外加一杆长枪(没特写没观察到是M1还是李恩费尔德,反正不是毛瑟98),一把肥大得夸张的猎刀却只用来剥头皮和刻额头,经典的不着调美国下级军官形象。
对自己的语言能力过于自信,差点把自己和混蛋们的命都丢了——在党卫军面前冒充意大利演员?
这么硬的牛仔版意大利话,谁听不出来?
何况他的意大利话说得还没我好。
“恶棍”对自己的德行倒是很清楚:像我这样酒贩子绝不可信。
可就是这位,屡屡能骗得纳粹的信任。
是牛仔口音给人直率和一言九鼎的感觉?
要不就是德国人自己天真得可爱。
不但娃娃脸下士弗里德里希瞪着那双水蓝色的眼睛,在阿尔多三言两语之下,就与其达成“协议”,乖乖放下枪,连老谋深算的狐狸脸兰达上校也中招了,命倒是没丢,额头被生生刻字。
我一直觉得,最后阿尔多用大猎刀给兰达刻字,真是太便宜了,应该找一把钝刀,或者干脆石头也行,因为那样不是划开而是撕扯皮肉,可以极大地增加刻字时的疼痛感。
估计是因为兰达的叛变行为,纳粹高层就这么被一锅端了,阿尔多一高兴,恶棍也开恩了。
说到底,如题,关注细节的,都是混蛋,不免俗,我也是,不过,尚未伟大。
我觉得这片子和我朝的脑残抗日片没啥大区别(肯定是爱YY的犹太人投资的),各种无敌主角和脑残敌军混合在一起。
要是希特勒真这么弱智(你看那只有两个卫兵站岗的剧院,以及希特勒在剧院里的表现),犹太人还能被他屠杀那么多,岂不是更弱智?
其实历史证明他们都不弱智,只是导演编剧投资方弱智而已。
其实要不是因为昆汀,会有人打这么高分么?
假装自己有文化,贬低天朝YY剧,却去捧国外名导YY剧臭脚,这样的天朝人真是太多了。
PS1:2星是给大导演的暴力画面的,这方面确实做得比天朝的零星星抗日剧要强无数倍。
PS2:别跟我说什么不要跟大导演昆汀考究历史和现实,某些人对抗日奇侠等等脑残YY剧毫不留情,对国外大导演却如此宽容,双重标准这个天朝常喊得口号果然名副其实PS3:不是要给抗日神剧正名,只是看不惯双重标准
这片子里的纳粹们好像还是很符合一部分人对他们的印象的——按照梁文道的话说,就是:“彬彬有礼,双手沾满血腥,却还是能弹得一手绝妙的贝多芬。
”德军上校汉斯,可以一边同藏匿者谈笑风生,一边抽烟斗喝牛奶,然后微笑着将枪口对准地板下无辜的犹太人。
屠杀中幸存的女孩苏珊娜朝远方没命地奔跑,汉斯上校在门口饶有兴味地向她逃去的方向凝望——他们的背影,连同门框及门外的景物,竟然构成了一幅水彩画的意境。
上校甚至举枪高喊:“再见吧!
苏珊娜!
”……不知他饶她一命,究竟是因为手枪射程不够?
还是他正幻想自己是歌德海涅呢?
这才是真正的恶魔,可以于谈笑间轻易摧毁已下定决心帮助犹太人躲藏的一家之主的意志;可以温柔地给漂亮女明星套上小巧的高跟鞋然后再一把掐死她……喜欢烟草,喜欢名酒,喜欢美女……吃苹果派时从不吝惜自己对搭配奶油的固执,然后再将礼貌和殷勤披作自己的外衣,于无声处置万千生命于死地。
曾经看过一些纳粹德国时期青年军人的照片:他们三三两两凑在书架前,用很帅的姿势读着一本什么书;或者在游泳池里打闹嬉笑,一脸的阳光;又或者坐在琴凳上,专心致志地演奏着什么——如果不加标识,我们或许无法想象他们中有人是视人命如草芥,把成群结队的犹太人赶往死亡之地的魔鬼吧?
这就是一种复杂性,就好比《钢琴师》里那名留给观众印象颇深的纳粹军官一样——没人会想到他居然能欣赏艺术;又如《美丽人生》中的某个纳粹医生,他的爱好居然是喜欢收集谜语!
哪怕你把眼光苛刻地放在第三帝国最高元首希特勒身上……这家伙是个素食主义者,很少沾烟酒,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对身边的女性工作人员十分纵容和好说话……所以说,人性是复杂的——哪怕是历史中的正面形象,人性也还是复杂的。
坦率地说,我看见奥尔多中尉指挥那几个杂兵去割纳粹的头皮的时候,我是有些反感的——血淋淋的很恶心,因为我讨厌电影中过于露骨的暴力镜头。
包括他们暗杀德国士兵,用木棍把俘虏打死,还有小酒馆里的流血事件,我统统有点不适应。
后来回过味儿来,仿佛感觉导演在玩弄一个游戏:似乎电影里的德国人在杀人时并没有给太多的流血镜头,反而是杂兵们的虐杀手法处处充满了血腥和残忍。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只要他们站在正义的一方,血腥些残忍些没什么——因为对敌人宽容,就是对自己人残酷。
奥尔多中尉不是那么说了吗:他可不想教纳粹什么是人道主义。
不过,同立场无关,我想相当一部分观众会反感于那些血腥镜头——无论施虐者是来自于纳粹,还是来自于正义的一方。
导演想拍的,是不是就是这种矛盾的感觉呢??
个人以为,导演恐怕对于善恶双方的交手更多持一种“不予讨论”的态度,即使在影片结尾处,他用奥尔多中尉的刀子,给纳粹之恶的代表汉斯上校打上了永远的恶之烙印。
然而“不予讨论”的意思,并非放弃善恶观,而是将讨论的权利赋予观众,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家都不要争论了,只有那些真正的战争受害者——他们的家人被屠杀,生活被毁灭——才最有资格去讲自己的感觉。
于是,处于善恶夹缝中的第三方出现了,那就是影片一开始,侥幸逃离汉斯上校魔爪的孤女苏珊娜。
可以说,最终复仇成功的,是苏珊娜的计划——虽然她被弗里德里克杀了。
尽管奥尔多中尉很彪悍,杂兵们个个英勇,却仍旧只把计划成功了一半,只有苏珊娜,在熊熊火焰包围的银幕上,笑到了最后。
银幕上的她,有权利去述说德国人对纳粹犯下的罪恶——因为她就是被这罪恶毁灭掉的其中一分子。
她的邻居死于纳粹的罪恶,她的家人亦死于纳粹的罪恶……比起任何没有亲身经历这种罪恶侵害的自说自话,显然苏珊娜的控诉,才最有力量。
奥尔多中尉可以为了人道主义,去用暴力惩罚纳粹的暴行——然而在以暴抗暴的另一面,不能否认,只有那些犹太人以及被屠戮者,才是最最纯粹的复仇人。
英俊的第三帝国战斗英雄弗里德里克,最终杀死了苏珊娜,然后他陪她下了地狱。
可以这么说,苏珊娜从一开始就不爱他——她的最爱是个黑人,在这场对纳粹的烧烤派对中,黑小伙儿坚定地陪她走到了最后。
我想弗里德里克如果知道了真相,恐怕得暴走吧?
那几乎是一定的,看看他在放映室冲苏珊娜发飙就可以看出:他几乎快被这个女人逼疯了。
弗里德里克根本就没把杀人当回事儿——对于他这种从少年时期就接受纳粹洗脑教育的人来说,苏珊娜对他闹的所有别扭他统统都搞不明白。
他不明白苏珊娜为什么在听到他说自己杀了三百人之后便愤然离去,他不明白为什么找人把苏珊娜带到聚会上她会摆出不悦的表情——他什么都不明白。
因为在他的人生价值观里,为了第三帝国杀人就是正确的,既然正确他就是战斗英雄,而作为一个第三帝国的战斗英雄,身边所有的女孩就应该把他奉为偶像,受他追求就应该喜形于色然后当成天大的恩典接受下来。
放映室那一幕,弗里德里克说的意思很清楚:他杀了三百人,她为什么就不爱他呢!?
他想不明白,而苏珊娜也不可能从他的角度去想——他的阵营杀了她的家人,她怎么可能去爱一个杀了三百人的杀人犯呢?
我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到弗里德里克同苏珊娜邂逅的场面时,一定在猜想罗曼史终于开始了——然而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人一直都是平行线,甚至连相交都远远谈不上。
弗雷德里克之所以在电影放映中中途退场,并非是他良心发现: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他第一次作为一个第三人,从银幕上“目击”了那场战斗,突然产生了不适。
他不是个人道主义者(想想他受到的洗脑教育),所以谈不上反省什么,然而他觉得这些镜头很不令人舒服,即使他主演了它们,他还是感到心灵憋闷到窒息……没过多少时间,他便同苏珊娜双双毙命于对方枪下。
他在死前同苏珊娜有一次简短的争执,从表面上看,他是想让苏珊娜给他一个有关爱情的答案——可实际上,弗雷德里克想知道的,是他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苏珊娜死得很美,犹如一朵刹那间怒放的火红花朵——弗雷德里克死前最后的神情,或许是他终于明白了“死亡”意味着什么。
他是个从不珍惜死在他枪下的三百条生命的人,或许苏珊娜的死,最终击垮了他——放映室里的两具尸体是那么的年轻,它们在生前有着相爱的可能,却又为什么会彼此相杀?
这个问题,导演又留给了观众。
电影的结局,就是一个YY——历史上的希特勒并没有那么死翘翘。
按说烧烤派对结束了,死鱼活鱼都该一网打尽,可偏偏汉斯上校技高一筹,假如奥尔多中尉没在他脑门上乱刻一通的话,这家伙的晚年怕会活得非常滋润。
很多年前有那么一本书叫《生而有罪——纳粹子女访谈录》。
这些书中出现的纳粹子女们,几乎是一辈子背负着罪的无形烙印而踽踽独活。
他们身上并没有被刀刻下什么标志,所以我能够理解奥尔多中尉为何如此热衷于搞他所稀罕的纹身艺术——有些事情,既然暴力解决不了,那也就留待历史和历史后继者的裁决吧。
有知识是不是等同于有良知?
——这是那些彬彬有礼的纳粹们可以让人去思考的东西。
用血腥暴力去以暴制暴是否合理?
——这是奥尔多中尉之流以身作则给观众留下的问题。
难道苏珊娜和弗里德里克就不能相爱?
——附加的这个问题,是我矫情。
总体而言,导演是聪明的,他把很多问题留给观众去思考,没有说教,只有镜头……他说,就让我们去看吧,看饱了算。
如果看饱了还有时间,就问问自己:谁才是真正的混蛋?
PS:感觉影片中最出色的演员是汉斯上校的扮演者Christoph Waltz,那副神情和气质真是够可以的……OTZ……我还在想,如果让《越狱》里的T-BAG去表演,会不会也很强悍~~
假如一位电影界的小混混发达了,他会拍一部怎样的电影?
答案是:《无耻混蛋》。
没错,这是一部标准的流氓盛宴,从头到尾每一帧胶片都洋溢着血和粗俗的东西——这才是不折不扣的昆汀作品,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战争算什么?
历史算什么?
游戏规则是:只要你是“政治正确”的,那么,这将成为一记抵御所有道德批评的化骨绵掌。
MPAA循规蹈矩的给了《无耻混蛋》R级,可这次影评人们无法再指责昆汀“秽淫秽盗”——闪回的性爱镜头是为了丑化戈培尔,最后的血浆大迸发是为了刺杀希特勒和戈林,就连伊莱•罗斯挥舞着棒球棒擂人头颅的暴力场景都被赋予了正义的复仇色彩——我代表人民爆你丫的头,你还有什么可以狡辩的?
于是乎,在“政治正确”的护身符下,昆汀恣意展现着他在《刑房》里小试牛刀的B级趣味——当然,这一次还加上了大帅哥布拉德•皮特,而按照好莱坞的标准,由布帅哥担纲的影片自然是主流大制作而非B级Cult(票房业已证明了此言不虚)。
影片的艺术手法其实还是按套路打,只是这种怪招频出的套路目前几乎只有昆汀才能娴熟运用。
故事煞有介事的分成了五段,不过这并没有结构性的作用,情节还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关关的流动。
当然,布帅哥还是衣着光鲜,他先操一口流利的巴顿式美语给一群无赖恶棍训话,然后便大咧咧地在纳粹地盘里自由游走,即使落入虎口也还是虚惊一场,连那件剪裁得体的白色礼服都颇得007精髓的一尘不染;而装模做样割纳粹头皮的情节,则明显是在向布帅哥的成名作《秋日传奇》致敬。
伊莱•罗斯显然很受昆汀提携,以他的身材,出演什么“犹太熊”其实说服力不强,不过以他跟昆汀在“哗啦帮”(专拍小成本血腥恐怖片的导演团体)和“好莱坞恐怖大师联谊会”上结下的友谊,昆汀还是让他再一次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不过,打爆纳粹大兵的头算什么,伊莱在自己执导的《人皮客栈》里还直接用酒精喷灯吹化了一个日本女孩的眼球。
克里斯托弗•沃兹是个惊喜,果然戛纳影帝不是盖的,他饰演的党卫军军官汉斯骨子里其实是一个资产阶级投机商,追捕犹太人对他而言也无非是一项利润丰厚的业务,这哥们毫无意识形态立场可言,为求自保可以立马叛变(基于“政治正确”的原则,也许称之为“弃暗投明”更为合适),无奈他遇上的是位美国小混混,全世界小混混的极品——于是,汉斯额头上也被布帅哥工工整整的划拉出了卐字图案。
沃兹的演技还体现在他深厚的台词功底里,一来他把昆汀那种喋喋不休又暗藏玄机的独白表演得畅快淋漓,二来他还可以在英语、法语、德语乃至意大利语间自由的切换声道——其实《无耻混蛋》完全可以同时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外语片。
《加里森敢死队》那会,带队的军官好歹还是个体制内的;玩《盟军敢死队》的电子游戏也还得讲究点战略战术——而“无耻混蛋”们呢?
带头的是个最大的混蛋(入伍前是个私酒贩子),不懂德语也不讲道理;哥几个杀纳粹也是操起冲锋枪就突突,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
从表现形式上看,“无耻混蛋”小分队更是与恐怖分子无异——他们最后用的是在国际新闻里饱受谴责的“人体炸弹”战术。
看来,昆汀熟谙的“政治正确”原则又一次发挥了底牌的作用。
恶搞戏仿又何妨?
本来就是电子游戏般的电影,研究一下嘛,不要当真。
电影只是电影,谁会相信希特勒、戈培尔和戈林都在一家巴黎的电影院里被炸死,然后二次大战在1944年结束?
同理,也没有人会把《无耻混蛋》里的情感甚至生命当真:犹太姑娘、法国黑人和纳粹战斗英雄间那段似是而非的三角恋(犹太女的姓氏“德雷福斯”疑似在讽喻法国历史上的排犹丑闻),德国电影女明星为了刺杀希特勒不惜赴汤蹈火(八成是被潜规则后记恨于心),还有那个只当了五个小时父亲就死于非命的德国士官(顺便搭上了开小酒馆的父女俩)。
牛叉闪闪的《无耻混蛋》,唯一让我感到不快的是,为什么那个影评人一出现,就搞砸了任务并立刻一命呜呼?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2月3日)
解释说明评价应该是四星半,也许在电影院看能补上这半星,但不得不说,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几乎被如潮好评压死的苦等之后,昆丁的这部新作其实让我有点失望……先不要扔砖头……黑场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像“米勒的十字路口”一样兼具黑色与诗意的片子,谁知真正的开场高明得多,油画一样的田园风光,轻松中透着恐怖的气氛。
第一章昆丁对节奏的把握实在是好,每一个细节都设计的别有新意,用烟斗表现人物的紧张,牛奶这个小道具,还有地板缝隙中透出的恐惧的眼神。
这一章节奏并不快,但充满了戏剧张力。
纳粹军官那一段把犹太人比作老鼠的隐喻放在别处可能会显得冗长无聊,但这是昆丁,这里的每一句台词都充满杀机。
随着缓慢节奏之后的仪式性杀戮,第一章结束。
在地板被子弹射穿那一刻我已经准备着必须给这部电影打五星了,虽然在室内拍摄,镜头的运动丝毫没有受到限制,瓦尔兹的轻微变态性格也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叙事平缓但不拖沓,总之总之我大爱这一章,可也正是因为第一章如此完美,使其他四章相形见绌。
之后昆丁的叙事就有些脱节了。
天下人都知道昆丁有多会玩,他在这部电影里不仅玩得好,还玩得漂亮。
第二章结束时,布拉德皮特说,成为大师的诀窍是多练习;德国女影星成为英国间谍,完美计划结果演变成一场滑稽的枪战(我要说小酒馆里那枪战太牛了,不知道有没有子弹剪辑这一说,真应该把这段拿去拉片,然后做出人物关系表,看看到底谁杀了谁);电影院里到处飞箭头,火烧了大屏幕上愤怒的脸……片子里好看的桥段太多了,但如果不是最后的一颗炸弹真不知昆丁打算怎么结束这一场闹剧。
这次昆丁真的玩过头了。
影片是多线交叉,但并不等于不需要严密的结构。
叙事的功力并不高。
每个人都是凭空冒出,然后再在昆丁不算高明的安排下猝死。
猝死这一招在很多黑色幽默的电影中都是玩得转的。
在《低俗小说》中经历了层层铺垫和巧妙叙事,那一死才能让人拍手叫好,科恩兄弟的电影中这死法也用得多,最好的效果就是出乎意料让人惊叹,反应几秒再鼓掌。
但这次,猝死变成了一种花哨的技巧,酒馆里乱枪扫射,几个着重笔墨的人就没了,再来一场电影放映室的枪战,愤怒的小女孩和迷恋他的小正太也没了。
用疯癫解释也好,用狂欢解释也好,我只想说,这种看起来像是刻意安排的暴力,不能给我带来任何鼓掌的欲望。
另,除了可爱又可恨的纳粹军官瓦尔兹,这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片面的,(也许这就是人家得了戛纳最佳男演员的原因)像是为影片服务的道具。
就拿布拉德·皮特来说,他在里面的作用除了搞笑还有什么呢?
他们组成的**军团其实是很有看头的,我认为整部片子也应该是由他们贯穿的,但除了在第二章中的专场描写,他们几乎就跟整部片子脱节了。
鉴于片名,和封面上皮特的大脸,我还是坚持认为他们才是主角,可明显,瓦尔兹比他们有本事,剧院小女孩比他们戏多。
即使是在第二章的专场中,也被突然插入的对纳粹杀手的描写打乱了节奏。
我不得不说,皮特啊皮特,你真的不是主角这部作品看起来相当漂亮好看,昆丁在电影里玩得开心,观众也看得开心,可他是内伤,整部电影细想起来是混乱的,内化的东西太少,全都明晃晃地摆在了外在的狂欢上。
其实这部电影是值五星的,只是我的期望值太高,看到如此失调的叙事实在是有点失望。
有人会跳出来指着我的鼻子说人家昆丁这是故意的,人家解构了情节就是这么玩的。
如果这么理解我说的当然都是屁话,可是情节散乱这不能不说
希特勒是怎么死的?
昆汀告诉我们,是看电影看死的。
只有《无耻混蛋》能做到这么百无禁忌:演着演着,突然就插一段介绍人物的剧情(介绍戈贝尔博士和翻译工作以外的关系),突然圈出人群中一个胖子,画个箭头注明是“德国空军二号头子”,还要叮的一声,让人绝倒。
最后,还安排希特勒死于电影院,二战停战于1944年。
姜文的《让子弹飞》在报纸上一片叫好,比起大师来说——套用陆川哥的“《2012》的导演看完《阿凡达》要跪下”——姜文大叔只能跪着赚钱了。
且慢,有没有觉着,《让子弹飞》(2011)的配乐,有那么点像《无耻混蛋》(2009)?
姜大叔的痞劲儿和大哥范儿,一如山寨pitt——我不是对姜大叔不敬,他的片算是比老谋子的桂林山水印象派风格好上两个档次的了——就是相对皮特而言,人长得憨厚。
喜欢《低俗小说》的颠覆传统的叙事风格的,《无耻混蛋》里有;喜欢《杀死比尔》的暴力血腥的,《无耻混蛋》里也有小小骇人的残暴镜头。
不会失望。
虽然是满不在乎的调侃历史,调侃纳粹,chapter5(影片分了5章)里还是有让人心头一颤的情节。
德国士兵Fredrick Zoller在放映室被Susannah击中倒地,susannah看着银幕中少年的特写,而其人却已躺在自己枪下,突然生出柔情万分。
在这瞬间的忘情,Susannah死于Zoller最后一枪。
而后,她的复仇女神的影像又在烈火中延续、变形。
爱恨情仇,生死存亡,5分钟的戏。
能把电影把玩到如此纯熟的,唯有昆丁了。
向昆丁敬礼。
昆汀的电影我还是最喜欢《杀死比尔》,无他,简洁精炼。
太荒诞太暴力我欣赏不来啊 感觉整个片都吊儿郎当的...
花了幾年分了幾次,今天終於一次看完,蠻厲害但是整片步調悶悶的,而且結果好悲慘....
为本片击节叫好并顶礼膜拜的只有两种人。第一种是真正的伪昆丁迷。另外一种则是真正的伪Cult迷。
拍的倒真是越来越娴熟了。可惜我老了 再也喜欢不起来昆汀
居然是架空的历史!全片都太迷人了,视听流畅,演技在线,紧张中透露着插科打诨平衡着情绪,对这样的类型片很喜爱。影片中用一个个微小的点却串联着历史的脉络,有一种《人类群星闪耀时》影像版,“但在历史长河中,某一时刻,命运之神就这样伸出了它的双手。” 但从影片的情节来看,命运之神的绒毛,也在丝捋轻抚着变幻的时光,而电影的力量,改变着历史。后知后觉:改写一段人们熟悉的历史,而在这其中因为对现实历史的可预知性,在这之中描写一段人们常规认知里可能会失败的行动。在这样的叙述中,有了一种希区柯克桌下的炸弹的异曲同工之妙。紧张悬疑感飙升。
看低俗小说时我把文森当男主角,结果文森被射杀了,看这部时我把漂亮的犹太女孩当女主角结果她也被杀了,我猜昆汀真的很恨主演,所以以后看他的电影千万不要去定义谁是主角,很有可能就害死了他们
其实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糊涂、糟粕、且垃圾的。(…………)个人口味问题吧,现在突然比较喜欢比较糊涂、糟粕、且垃圾的东西了。
此篇最美的一刻就是苏珊娜和德国士兵互相残杀的一刻,太美了,尤其是配乐!ennio morricone-un amico让人想恋爱的旋律实在太美了,配合血腥画面,绝配!
电影拍得这样认真却不那么严肃,这样震撼却不那么沉重,作为一个反感纳粹题材的影迷,我感到压力很大
三星半。剧情感觉比较扯。很喜欢反派犹太猎人的表演。
我看完到现在还在云里雾里看了大家的影评,果然是昆丁的片子100个人看100个人理解不同呀...不过镜头感和叙事方式还是如此疯狂另外,仍然有彻头彻尾的决绝感
Quentin Tarantino's never my type
擦,塔兰蒂诺的电影真是以眼还眼的典型,尼玛只是不合哥的胃口,太狠了。皮特还是有点水平的,不过里面最牛逼的还是沃尔茨。
剧情题材不是很有兴趣,但是主角是真的帅
凑合事吧,没觉得特别好。对布拉德皮特越来越觉得无趣。最后一对男女互相射击那点不错,音乐也相当好,就这一幕打动我了
对于一不懂电影史二不懂后现代的我来说,片子里所有昆汀式恶趣味已经让我很满足了
和昆汀以前的作品比,除了小酒馆那一章外,其他的简直可说是一无是处。
1.地板藏人,英语诛心2.百张头皮,著名雨果,指出位置3.交友被拒,击退百人,给我进车,后入奶油4.歪帽影评,脑门贴牌,口音奇怪,扫射全死,兽医取弹5.会说意语,脚放腿上,汉斯反水,影院大火.
老子就是不喜欢这部电影,打两星都觉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