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关于伊丽

درباره الی,海滩的那一天(台),艾莉的小秘密,Darbareye Elly,About Elly

主演:塔拉内·阿里多斯蒂,格什菲·法拉哈尼,谢哈布·侯赛尼,梅里拉·扎雷伊,曼尼·夏希希,佩曼·莫阿迪,Ra'na Azadivar,Ahmad Mehranfar,沙伯·阿巴尔,Milad Bagherifard,Sajj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语言:波斯语,德语年份:2009

《关于伊丽》剧照

关于伊丽 剧照 NO.1关于伊丽 剧照 NO.2关于伊丽 剧照 NO.3关于伊丽 剧照 NO.4关于伊丽 剧照 NO.5关于伊丽 剧照 NO.6关于伊丽 剧照 NO.13关于伊丽 剧照 NO.14关于伊丽 剧照 NO.15关于伊丽 剧照 NO.16关于伊丽 剧照 NO.17关于伊丽 剧照 NO.18关于伊丽 剧照 NO.19关于伊丽 剧照 NO.20

《关于伊丽》剧情介绍

关于伊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离异的Ahmad刚从德国回到伊朗,朋友们相约开车从德黑兰到里海海边度周末,热心组织这次出游的Sepideh邀请了女儿Morvarid的幼儿园女老师Elly同行,想要撮合Ahmad和Elly。一行人还有Sepideh的丈夫Amir, Ahmad妹妹Nazy一家三口(妹夫Manuchehr和女儿Anita),另外一家三口(丈夫Peyman妻子Shohreh儿子Arash)。直到意外发生,众人才像剥洋葱一样开始认识Elly,或者说,众人才意识到,他们对Elly知之甚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马永贞之闸北决Elperro窒风之中第三季入主客房一周的朋友笼中之鸟鬼神传姐姐立正向前走北欧别扭日记不是闹着玩的大王世宗度假胜地心慌慌两腿之间的魔鬼平行世界·爱情故事日落日出汽车旅馆疯劫案魁拔之大战元泱界暗宅之谜无职转生Ⅱ到了异世界就拿出真本事Part2小龙女罗卡福特站蝙蝠侠:披风斗士归来天才第三季我不是疯子妈妈可以吗?初来乍到第五季木浦黑帮天堂直立行走布偶大电影恋爱中的城市

《关于伊丽》长篇影评

 1 ) 如何能不带偏见地去感受

还是在伊朗同学的推荐下看了这部电影,据说这部片子在伊朗国内的评价一直是高于一次别离的。

之前看了豆瓣的其他评论,一直有种这又是一部妇女解放电影的假象,但和同学讨论后,却出乎意料地发现所有伊朗同学都坚决认为Elly是自杀这个事实不可接受。

当然,Elly的死因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局内局外人的感受,本来也就不该一致。

只是似乎第一眼看过去,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纠结于传统道德观和内心真实声音之间的女人的无奈;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把眼光从对Elly的聚焦转移到整个旅行的每个人身上,抛弃对于伊朗社会先见性的偏见,也许会看见更多关于人与社会本身的关于道德和伦理的探讨。

无论Elly是何种阴差阳错踏上了这次死亡之旅,也无论她的过去如何,在这群人中间,她永远是出离于核心的一个局外人的角色。

这不由让人觉得心寒——在你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去怀疑而不是信任;于是在她失踪后,大家一致的反应是她是不是离开了,而不是万分确定她其实是救人而死。

我个人觉得,离开这个选项是一个不可想象的设定:即便是选择离开,也不会是这个时候,当Arash落水的那一刻,即便是普通路人也会选择下水救人,何况我们从对Elly不多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她是一个道德感十分强烈的角色。

而最后真相大白后,大家还是选择了沉默,即便是和Elly素有交情的Sepideh也最后只能撒谎说:我不知道她已经有了未婚夫。

我想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所能做的也唯有一声叹息。

法哈蒂的作品一直以直接揭露现实的无情而著称,让我们从一组人的故事中逐渐看到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流转的自私,偏见,和虚伪的道德诉求。

一次别离无疑是此类电影的巅峰,但关于伊丽因为涉及到死亡话题,无疑能产生更激烈的心灵撞击效果。

抛开电影的文化背景,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如何能够相信并无私地给予帮助,如何能不带偏见地去感受一切,大概也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的问号。

 2 ) 影片中管理钥匙的小男孩

这里假设读者已经看过电影,所以也就不写影片内容的梗概和分析了。

图1,图2,小男孩看向门外,两个小孩(大的大概5岁,小的大概3岁)正在水边玩耍,边上没有任何大人看护;紧接着是图3,大人正在讨论如何度过三天的假期,没有人注意到也没有人想到小孩此时在什么地方;图4是小男孩用冷峻的目光看着屋子里讨论的大人。

图5,伊丽避开众人出去打电话,但没有人留意她去了哪里,歌什菲出去寻找伊丽碰上小男孩,小男孩告诉歌什菲,房间里没有信号,伊丽去打电话了。

图6和图7,其中一个小孩落水后,小男孩一边奋力奔跑一边脱掉上衣跳入水中向海里游去,从图7可以看到小男孩已经游离海岸很远了,在这个画面里已经看不到海岸了。

这些镜头除了图4是一个短暂的特写,其他镜头都是闪过的,但只要留意到这些镜头,看完电影之后,这些镜头在影片中的用意就会是相对明显的,注意只是相对明显的,这里同样不作分析,因为分析起来就会变得啰嗦而又复杂,而且往往不得要领。

通过这几个简单的对比,影片可以被概括成两点:1、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如何表现;2,如果你是剧中的人物,你会怎么做。

 3 ) 真实的表演的形状

这部电影最值得赞赏的一点是生活化的演绎,导演的功力相当深厚,能够把演员调教的如此完美。

在对白中串进去很了多细节,比如说到一半开始笑,说到一半开始咳嗽,嘶哑的声音等等。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能给人非常不同的体验,几乎能直接左右观众的代入感。

从野餐所有角色出场的一段小对话开始我就被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深深吸引,打趣时的笑腔恰到好处,塞碧德制止佩曼时的情绪变化也不显生硬,而且整部电影里这些细节都加的非常顺畅,没有一丁点违和感,这一点实属不易。

在许多电影中也有这样“增添细节”的设计,但是往往显得画蛇添足,不够地道,而这部电影则显得很纯粹很真实,所有的细节都是符合角色性格,根据场景和情节精心设计的,或者说“自然发生”的,有一点写实主义的味道。

影片中很多镜头甚至选择避开事件的主要画面,选择一个或几个角色的特写来表现。

比如伊丽和男人们打排球,说自己有事回屋去的时候,整个镜头一直跟随着伊丽,而没有给出其他人的反应,以及球是如何过去的镜头。

伊丽看表、告退、离开、捡球踢回一气呵成,一方面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伊丽离开”这个事件上,又侧面体现了众人对伊丽的存在已经习以为常,谁也没料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又比如塞碧德在未婚夫车上,未婚夫下车跟外面的人理论的时候,镜头没有跟出去,反而停留在了车内的视角,对准塞碧德。

这样处理有很多好处。

首先就是剧情上来说为了连贯性并不需要把镜头切出去描写争执,这只是一个很短的插曲,所以保持了之前的车内视角;第二就是车后座方向的视角让人有一种置身车内的感觉,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第三就是把表现力交给了面部表情,弱化了动作和环境,信息更加集中了。

塞碧德想跟外面的人道歉来平息事件,让伊丽的未婚夫赶紧跟自己离开,无奈插不进话,只能欲言又止,不知所措。

这短短的一段塞碧德的表演,透露出三个主要信息:第一是伊丽失踪后塞碧德心里一团乱麻,不知道要跟伊丽的未婚夫说什么好,往日精明干练安排好一切的她此时也乱了阵脚;第二是未婚夫此刻已经有些被塞碧德一行人的隐瞒惹怒了;第三就是未婚夫是个纠缠不清,情绪不太受控制的人。

而这些信息不需要过多的去分析,是给观众的很直观的感受,因为在日常生活里这些情节都非常常见。

这就是这部电影表演成功的根源——生活化。

在这部电影里,我个人认为除了伊丽,所有的主要角色都非常鲜明,表演也非常到位。

看完之后你几乎能对每一个角色都做出一定的概括,并且在自己的生活中对号入座。

塞碧德是个管事大妈型的人,热衷于操办一切;阿米尔平时很温柔也很随和,但是对于重要的事便会拿出一家之主的架子的男主人形象;艾哈迈德年轻,思想活泛,受欢迎,但是也有不会处理的时候;马诺切里,形象随和,话不多,执行力非常强,遇事比较冷静;拉兹,孱弱胆小但是心地善良的主妇;佩曼,话痨,偶尔会说出伤人的话,但是本性不差,是大家的欢乐源泉;索瑞,比较任性,自顾自。

至于伊丽,其实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带着烦恼出来放松心情。

塞碧德其实才应该是真正的主角,而且伊丽本身的设计也是需要留下“大家对她其实并不了解”的悬念,所以伊丽的表演被淡化了。

个人觉得蛮可惜的,因为塔拉内的演技本身没有问题,只是由于戏份和设定,让伊丽这个角色显得逊色了不少,尤其是跟歌诗菲一对比,表现略逊一筹。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电影传达的一些思维方式是受到了伊朗自身文化和社会圈子的限制的,很难被圈外理解的东西。

比如塞碧德对于“不能让大家对伊丽印象不好”的坚持,在我眼里多多少少有些牵强。

即使是知道伊朗在女性婚恋方面非常严格的前提下,也很难理解一行人的处处隐瞒。

有其我觉得塞碧德的这种坚持反而是对传统礼教的一种认同。

其实整个事件中除了伊丽有订婚对象这件事并没有太多值得隐瞒的事情,比如到底是溺水还是车祸我觉得根本没有区别,这些小的隐瞒反而显得有些刻意,把后半段的剧情拖得冗长,破坏了整体观感。

整部电影里从直接原因来说唯一可以有责任的就是塞碧德,而她最终也要承受逃避责任的痛苦。

她的错不在于把伊丽带来,而在于为别人操心太多,而把这种兴味当成了责任,从而变成了对别人的强迫。

与其说是她害死了伊丽,不如说是她把伊丽给逼死了。

但是间接来说,对待婚恋极度苛刻的社会,即使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们也无法逃脱其束缚,也算是另外一种角度吧。

伊丽到底怎么死的?

我觉得导演把死因设计成一个谜团,其目的就在于让观众自己感受这背后的复杂性。

如果是意外,那么造成这次意外的原因有些什么呢?

如果是伊丽自杀了,那她自己又会经历一些什么内心困境呢?

这就好像薛定谔的那个假说一样,不打开这个盒子,真相就没有一个确定的值,而事实上所有的因素都是叠加的——伊丽的死,是和未婚夫的不顺、艾哈迈德的出现、塞碧德的撮合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之下共同形成的,她怎么死的只是一个观测的结果罢了。

不过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伊丽是自杀的。

伊丽放风筝的时候,从一开始的愁眉紧锁,到后来的放声大笑,再到一切戛然而止,只剩下风筝在空中飘着,这一系列的镜头,仿佛在告诉我,伊丽终于消失了,而剩下的是一个不被世俗所困的自由的灵魂。

而最后独自流泪的塞碧德,和仿佛没事人一样在沙滩上推车的众人,不就是被世俗所困的代表吗?

能够一点点吞噬掉你的世界里,死才是唯一的安宁。

 4 ) 很厉害的导演,很厉害的电影

如果说伊朗只有阿斯哈·法哈蒂这一个导演,那也足以令伊朗这个国家在当今世界的电影格局里占有一席之地。

他的作品单从类型来看不只是电影市场里的一股清流,对于整个电影艺术的推动都是一股洪流,他的作品从头至尾都是细节里的暗流汹涌,工于细节简直天衣无缝,你找不出任何可供犹疑、抑或还可再推敲的不舒服、不合理之处,其剧本所呈现出在某个故事框架下各个人物的动态,这些动态伴随故事的内部节奏所表现出人在特定场景里的真实,就像一把利剑,在你眼前挥舞厮杀。

就是这么厉害,每次一出手基本就是教科书的级别,完全是一个人扛起一面大旗抗衡一个国家,抗衡着整个世界的电影潮流,但又绝对抵得过千军万马,我认为一个人完全可以代表一个时代,而阿斯哈·法哈蒂完全可以代表当今的伊朗。

这个导演在电影里不但解构着人、解构着一个民族,更是在隐秘里解构着他的国家,这个顺序其实是应该反过来的,首先你在这国家里你的身份是公民,然后你归属于一种文化信仰,再更大一点,你的属性才是基本的人,在生存的世俗意义上有这么一个先后,但艺术不可以这样,艺术是为人服务的,但生存又必须讲究策略,尤其是在一个不让你说话的环境里,所以阿斯哈·法哈蒂在那样一个环境里还能如此厉害,更显这个导演的伟大。

本片中,因一次出外游玩所发生的意外所引发出的一系列连锁事件,情节在分秒之间就被反转,人在惊惶状态里又要快速作出反应以解决更新的困境,一方面我们还是自己这个角色,另一方面,我们又在风俗、道德的枷锁里面目全非,所有人都会被生活牵扯其中,根本就不可能二元论的简单分出‘好人、坏人’,对与错大家都有份,谁也别想逃离。

一件小事,然后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被影响了,虽然表面上还可以和从前风平浪静,但我们确实被改变了,在我看来,他的作品里所讲述的,一直都是这个。

在我所仅看的几部影片结局,角色在某种生活片段里的状态下静默,然后音乐响起,缓缓落幕,留下未解的观者,余音开始绕梁,余味开始入喉,回味无穷。

 5 ) 被大海埋葬的声音

第二部伊朗电影,小记如下:大海埋葬声音,房间里的来来往往都在讲人性。

从开着车兴致勃勃在隧道里激情呐喊到和睦融洽的家庭关系,本来期待着孕育一个女性解脱的故事,结果是在面朝大海的空房间里,短暂的欢笑一页翻开,女子的命运像是被海浪裹挟着,莫名其妙地噤了声。

神秘不可知,如同被面纱裹挟。

一间屋子就像一个封闭的戏剧空间,冲突之下,所有人“啪”地一下被点燃,不再是那个团结的小集体,各执一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原生组合,女人/男人,夫妻,父母和孩子...... 就这样,一根线变成千丝万缕。

当悲剧来临,有人沉默寡言,有人急于自保,有人自责无措,有人诉诸暴力,有人编织谎言。

但毫无疑问:女性,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故去的,都成为被怀疑和责难的第一选择。

女人的声音注定被代表,作为妻子、母亲、未婚妻的她们,看起来是最好的牺牲者和替罪者,因为她们身上捆绑了诺言,以善良、诚实和清白之名。

车子要深深地陷在沙滩里,男人、女人、孩子合力地想推着它走向岸边,可是在这人人自危的疏离之下,面面相觑又各怀鬼胎,不为加害,只想逃离。

泥沙的重量叫它下坠,这样的困境,像个无尽的等待。

 6 ) 意外事故下的道德观

影片前面1/3是愉快轻松的家庭聚会,也是伊丽与艾哈迈德相亲机会。

伊丽试图融入这群友好的朋友聚会中,但面对塞碧德朋友们热情的祝福和未解的烦恼,显得不知所措,她仍坚持聚会到点就离开的想法。

在伊丽说了一句:“我真的该走了。

”之后,传来了排球撞击窗户的一声惊吓,故事随即转入中间的1/3的各种焦虑和猜测气氛:“伊丽到底去哪里了?

该如何向她家人交待?

”随着“伊丽哥哥”登场,故事最后1/3大伙随即陷入了如何摆脱“我们邀请了订婚女子参加了这次相亲聚会”的罪名的焦虑。

这是一种道德的罪,伊丽的声名被无形地绑在未婚夫身上,也是她苦恼的来源。

众人为了安全和自身的声誉,要求塞碧德撒谎。

当未婚夫问:“我花了三年时间在她身上。

我只想知道她是否拒绝,这对我很重要。

”塞碧德不敢直视地说:“没,她没有拒绝。

”未婚夫听了之后,即使看到死去的伊丽,即使在返回德黑兰途中看着伊丽的行李,他都有一种释然的悲伤,仿佛在说:“你没有拒绝。

”众人之中,只有塞碧德陷入说谎的痛苦。

网上有评论说伊丽逼于教条压迫选择自杀。

我觉得夸张了!

影片中导演给予了无声的批评——沾污伊丽声名的行为是有意、有序地进行。

也透露了伊丽意外死亡的答案——她决定离开未婚夫,也不想结婚,关心不能激动的母亲。

我喜欢伊丽在海边玩风筝的镜头,那是她最自由、最快乐的笑容,在蓝灰色的海洋背景中,像飞上天空中的风筝。

 7 ) 对伊丽来说,可能是最好的结局

1、伊丽似乎不是她的本名,她想摆脱未婚夫的纠缠。

2、她母亲做了心脏手术,无法承受太大的刺激。

(或许未婚夫也帮了忙。

)3、艾哈迈德离婚了,因为痛苦的结局比没有结局的痛苦好。

她对这句话和说这句话的人都很有感觉。

4、未婚夫自称哥哥,说明伊丽想离开他的阶段已经很深入推进了,他仍然想纠缠。

他有私家车,说明经济条件不错,伊丽不是嫌贫爱富。

5、未婚夫是个暴脾气,难以想象伊丽提出分手时发生过什么。

他不肯放开伊丽,那个假LV包(我认为是假的)一方面表达了女性对西方生活的诉求,一方面是对伊丽掩饰身份的隐喻。

6、伊丽自杀的可能性很低,她玩风筝时的笑容那么灿烂。

她渴望像风筝一样自由的灵魂,在拯救一个孩子的生命时获得了最终的释放,自由的人生是伊斯兰世界的女性最....想到石刑,美丽的伊丽用这种方式离开,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8 ) 面纱的背后

在审查制度和宗教律例的严格监控下,伊朗电影的题材不得不避开政治和女性权益等敏感地带,有些导演将人文关怀的视角对准了孩子们。

通过对澄澈、质朴的童真世界的自然披露,令观众看到底层民众对艰辛生活的隐忍之心及蕴含的道德之美,引人回味(相关作品有:《小鞋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影片的最大特点是画面简洁、干净、不拖沓,心理刻画尤其细致入微,同时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伊斯兰文化给电影注入的本土气息。

作为一部涉及女性情感困惑及道德抉择与宗教礼法间的冲突的伊朗电影《关于伊丽》,虽然在拍摄手法上也具备以上特征,含义却复杂得多。

导演通过一个略带悬念的故事将想要表达的东西若隐若现地埋藏在影片当中,留待观众自己去探索。

故事从一场为期三天的海滩度假之旅开始。

三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同行的还有两个单身男女——刚离婚不久从德国回来度假的伊朗男子阿莫德,漂亮的幼儿园老师伊丽,一个略带忧郁的神秘女人。

这样的安排是别具心思的,作为旅行的发起人——家庭主妇赛碧德,心里想的是从中做媒,把自己女儿的老师伊丽介绍给阿莫德认识。

而对于伊丽的身世,除了她以外旁人并不知晓,包括她的丈夫在内。

假期刚过去一天就发生了意外,由于一个孩子落水,大家手忙脚乱地去救人。

与此同时伊丽也失踪了,她是为了救孩子被海水卷走,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擅自离开?

大家在筋疲力尽地猜想和寻找过后一无所获,只好去追问赛碧德,因为伊丽是她邀请来参加旅行的。

随着事态的渐趋严重,作为影片关键人物的伊丽在出场不久后即消失,对于她身份的探究(她是谁,从何处来,又为何失踪)在一场场或温和、或激烈的谈话场景中逐渐明朗化,真相引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伊朗电影终究是深植于伊期兰教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中的,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这个国家的历史。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运动取得胜利后,依据领袖霍梅尼所著的《伊斯兰政府》作为治国纲领,在国内推行了“全盘伊斯兰化”的政策。

在法律上以《古兰经》为立法和司法的最高法典,强调用伊斯兰道德规范净化社会,不但禁止赌博、贩毒、卖淫等社会陋习,甚至严格规定公共场合中的女性着装、男女相处以及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所以片中的伊朗女人无不是面纱长袍,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即便她们可以穿着代表现代服装潮流的牛仔裤,传统服饰也是不容替代的。

穿着上如此,精神生活领域更是受着宗教律法的种种制约。

随着伊丽的死亡渐成事实,警方开始介入质询,伊丽的未婚夫也闻讯即将赶来,赛碧德再也无法保持沉默。

她不得不说出了伊丽早已订婚的事实,只是相处下来发现对方并不适合自己,打算退婚。

于是,原本对伊丽的安危表示关切的人们霎时倒戈,他们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俨然道德警察。

要知道,根据伊斯兰律法,未婚女子与陌生男人会面是有伤风化和不道德的,更何况她已有婚约在身。

这个时候他们无暇再去责备赛碧德的过失,只是一门心思想要隐瞒住这个秘密。

可以想象,如果伊丽的未婚夫是个易怒之人,知道女友受了朋友怂恿瞒着自己去相亲,一时冲动起来杀人都是有可能的,而且律法明显对他有利。

只有赛碧德是真正伤心难过的,对于伊丽的死,她内疚、自责,她想对伊丽的未婚夫说出实情,还死者一个清誉。

那就是伊丽本不愿来(她正为未婚夫不肯放手而烦恼不已),要不是她再三恳求并给对方看了阿莫德的照片。

而且伊丽事先说好只待一天,结果赛碧德把她的行李和手机藏了起来,让伊丽无法离开,才酿成了悲剧。

赛碧德不忍因自己的过错令伊丽至死都要背负一个不洁的罪名。

可是,赛碧德的丈夫以及其他人完全无视这些,他们唯一想做的是就是如何逃避质疑和责难,最好置身事外撇清干系。

他们要维护的是宗教不容破坏的平静氛围和自身的平安无事,至于死去的伊丽,已经无关紧要了。

影片最终都未交待伊丽的真正死因,她是因救孩子溺水身亡,还是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出轨”而心生恐慌,选择了自杀,答案留给观众去猜想。

作为以《古兰经》为基准而制订的律法,在对公共责任和社会道德的约束方面确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在严苛的同时是否也具备人性化的体察与情理范围之内的个人伸张,就不得而知了。

2007年5月,伊朗曾有一名妇名因婚外恋被判以石刑(石刑:即通常把男性腰以下部位、女性胸以下部位埋入沙土中,施刑者向受刑者反复扔石块。

如果是对已婚有孩子的妇女行刑,她的孩子必须到现场观看。

行刑用的石块经专门挑选,以保证让受刑者痛苦地死去)曾引起国际社会对本位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大讨论,大部份人对这种极刑持反对意见,并表示过于残忍。

在政教合一、神权至上的伊朗,相信不止是女性,其他人群如有任何违逆于宗教条例的言行举止,必将受到比我们想象中严厉得多的惩罚。

迫于众人的压力,赛碧德最终撒了谎。

她独自在屋中哭泣,没有人去安慰她,大家感到如释重负。

沙滩上,几个男人正试图将搁浅的车子推到岸上。

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至少维持表面的平静也让人心安理得。

面纱背后,那明眸皓齿的顾盼之美令人心醉,只是谁能知道有些生命的来去曾苦苦挣扎过,并且永远成为了秘密。

 9 ) 枷锁

再次惊叹于伊朗演员的表演水平,极度的生活化,真实性,本片的群戏表演十分绝妙。

导演的调度能力十分之强。

关于剧情:一场失踪引发的风波,几个人性的刻画十分立体。

到了最后,伊丽何去何从不再重要,导演聚焦的是女性的地位与话语权。

伊丽带着她悲伤的结局去了,而歌什菲则带没有结局的悲伤一直痛苦。

这是伊朗的传统与制度给她的枷锁。

 10 ) 关于伊丽

在德国生活着很多伊朗人,阿莫德就是其中一个。

在阿莫德回祖国度假的时候,他偶遇了美丽的幼儿园老师伊丽,刚刚离婚的他很快坠入了情网。

就他还没来得及发动爱情攻势的时候,伊丽就离奇的消失了。

大家伙开始分头寻找,直到法院介入了这桩案件,也未能找到什么线索,伊丽还是没有回来……每个人的心理都生动的表现出来,由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阶段引发出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心理进而引发出不同的动作和言语。

《关于伊丽》短评

这是《关于伊丽》的电影,但最终关于她的一切竟成了一个谜。她的缺席正像是一个陷阱。法哈蒂真是一个天才型的叙事者,他所制造的戏剧冲突自然又简单,所带来的人之困境又是那么的真实而精准。他的作品源源不断的考量着人性,而这也确实没有《一次离别》更好,因为从开头就已注定的这个无比累赘的结尾。

5分钟前
  • Muto
  • 推荐

"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结局。"

7分钟前
  • 混世白兔
  • 推荐

很喜歡。甚至比後面的作品要輕盈許多,尤其是前半段那種十分精準卻鬆弛的群戲表演,令人過目難忘

10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3.5 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一个没有结局的痛苦~

11分钟前
  • 挚爱阿佳妮
  • 还行

比較瑣碎。可能主題就是想通過生活瑣事來表達人們的生活狀態。

16分钟前
  • 轩辕漱河
  • 还行

一般这种叙事电影女性的外貌是吸引观众的第一因素(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伊朗头纱包的我真的有点看不下去了,弃之……

20分钟前
  • 节能水果
  • 还行

一部与众不同的伊朗电影。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人物情感始终在线,参加周末海边观光团的三个家庭可以当做伊朗社会的小型写照,从伊利失踪到浮出水面,整个社会对女性、对婚姻的态度也被逐一展现,其中还夹杂着人性的狡黠与自私,甚是有趣。

26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没有任何电脑特效,却在平静中蕴含着沉重的话题。编剧厉害。伊朗电影有一次给我惊喜。

29分钟前
  • 王大猫
  • 推荐

34分钟前
  • Mountain Mama
  • 推荐

情节甚至更紧凑。伊朗电影几乎无烂片,怪了。

39分钟前
  • 一又
  • 推荐

xzd

43分钟前
  • 喘喘
  • 还行

今天我们中产阶级化、自由化的穆斯林们来给西方的你们讲一个关于善与恶、罪与罚、真实与谎言的故事哦。 很感人的哦, 虽然女的都戴头巾可是总体上就是伊朗版的“撞车”哦。 呵呵呵呵

47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较差

这片成功取代《小鞋子》,成为我心目中最好的伊朗电影。层层推进的节奏就像片中汹涌的海水,高潮一波接一波,绕开伊朗传统的故事着落点,用悬疑做框架起点,用秘密做引线牵出人物的戏剧冲突。结局看似悲惨,其实也是半遮半掩,耐人寻味。

52分钟前
  • 坐上一台时光机
  • 力荐

四星半;不逊于《一次别离》,一气呵成看得欲罢不能,藉一日常事件剖析隐藏纷争,大量留白富含韵味,且为悬疑铺垫真实基础;室内调度和外景手持跟拍都非常棒,群戏入木三分,每个角色都异常鲜明;别过度阐述什么政治因素,对人性的挖掘正是导演擅长;某些片段想起《海滩的一天》和《沙之下》。

5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伊朗人的淳朴,也能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艰辛

60分钟前
  • 匿称对俊告白
  • 还行

制度下人性的压抑

1小时前
  • clumsy_Marc
  • 还行

埋了个悬疑,后面故事有点奇怪,个个撒谎成性,真实的伊朗?

1小时前
  • 菲利普
  • 较差

自由在[关于伊丽]热闹欢腾的第一幕里显得那么近在咫尺垂手可得,但在[奇遇]式的中心事件之后,无数层面的矛盾井喷一样跳到你面前。法哈迪用西式的叙事塑造了一个幻象,旋即猛地将它打碎并扇了所谓普世的价值观一个响亮的耳光。在现代的开明伊朗,对真相的追寻依然举步维艰,道德与现实的冲突依旧激烈。

1小时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面对道德良心和自我保全之间,一群人做出他们各自的选择,又因为集体利益又“不得不”用谎言掩盖掉他们的罪行。即使他们没有亲手杀死她,却依然在最后灭掉了自身仅剩的一根良知火苗。毁灭伊丽的又仅仅是这几个伊朗人?宗教的思想控制与束缚,男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低下,最可怕的是人性丧失。 8.8

1小时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