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开头女主还穿着高跟鞋和裙子走在石子路上,睡前也会涂面膜,到后面都是穿裤子,直接光脚踩在草地上。
这应该意味着她已经和自然融为一体了,不再去想墙的事,而是专注与身边的事物。
女主说过狗狗也变的更信任她,不会害怕被人抛弃,独自生活,这其实也是女主害怕的吧,被其他人抛弃遗忘在墙外,但因为狗狗的陪伴,她们都不再害怕孤独。
女主和狗狗,母牛,母猫一起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墙内/外,漫步在森林里,构成一个与自然和谐一体母系族群,宁静平和,直到一个男人的出现打破一切。
墙的隐喻处处可见,比如不适合生活在森林的白猫珍珠,被族群排挤的白乌鸦,还有人和动物之间,人和人之间,总的来说墙意味着隔膜,看不见摸不着,隐隐存在着。
还有女主关于时间的思考,就像兀自流淌的水,恒常存在着,个人感受到的时间快慢其实只是自身处境变化的快慢,时间从没有变过,这也与被墙隔绝的那些人的处境联系着,春夏秋冬仍然在变化,时间仍然流动,但那些凝固的人,已经死了。
看的时候也联想到其他的电影,对于这种题材——一个人突然被放置到荒无人烟的森林里——美国拍就是男主在森林里遇见一个美女,然后是一栋别墅,接下来就是男女那些事了再加一些利益争夺;德国拍就是像这部一样思考人生,通篇都是各种关于人生的思索;我们国家还没看过类似的题材,不过我觉得拍成种田开荒的基建类型应该很受国人欢迎。
其实我们心里都有一道牢不可破的隐形围墙!
十年以前第一次看《隐墙》感觉女主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虽然身处绝境但内心还是充满爱和希望,在孤独的环境中没有放弃自己。
十年以后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像电影描述的一样内心有一道牢不可破的隐墙!
是认知的边界,也是自我价值观的评判,自己很难走出去,别人也很难走进来。
虽然电影情节看上去乏善可陈,但每一帧都隐喻深远,汽车都撞不开的透明隐墙,看得见却无法交流的旁人。
要说高潮那应该是结尾部分,一个男人闯进了这个封闭的世界,并猎杀了她的牛,她毫不犹豫的开枪打死了这个男人,她可以为了生存猎杀小鹿,但不能接受别人猎杀她的牛,哪怕她打死的是人,这是人性与人性的碰撞,墙内的规则就是她自己,电影的结尾她的生活还在继续,却无纸再可以记录!
引人深思。
每个人从电影看到的都是内心的投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值得一辈子细细观看。
一部描写被隔绝的孤独人心的故事。
一个无出处的女人,被隐形的墙(无所谓外力或内心产生)所隔绝的人生。
同一只狗、突然闯入的奶牛、流浪的猫一起生活的2年的春夏秋冬。
在恐惧中,用最原始的劳作、写作和生活,纾解心中的孤寂和恐惧。
在痛苦和自我解放中挣扎。
在自给自足的同时,给白子(白色的猫、白色的乌鸦)予不和自然进化的帮助,在猎杀和放弃猎杀间给自己寻找理由。
最终获得平静的时节,突然闯入的陌生男人将生命中最亲近的狗杀死。
女人失去了灵魂中的一部分,她的姐妹贝拉(奶牛)失去的儿子。
女主人公虽然如行尸走肉般,用写作记录时间。
最终在写完最后一张纸的时候,电影结束。
结局根据观者的内心继续。
是选择继续生存,还是死亡。
剧中女主人公在恐惧和孤单中辛苦的劳作;在春夏享受大自然;在秋天取得收获;在冬天记录时间。
小心翼翼的保存,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的一切。
时刻都在不停的同自己内心斗争。
开始还关注墙是否存在或者小时,后面开始享受孤寂带来的存在感。
时不时的,思考下那些不合社会群体的异类。
是否有生存的权利。
最终因为突如其来的现实,撕碎了灵魂里的一部分。
在埋葬了那一部分后,不必再理会是否有人类的秩序,是否有道德和羞耻。
在单纯的记录时间后,用尽了能作为人进行写作的纸张后。
结果不言而喻。
黑暗同美丽的奥地利山区风景相呼应,让人心里如同冰火两重天的憋屈。
在失去自己一部分灵魂的时候,谁还会去在乎那堵隐墙。
人都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都有一面隐墙,如论如何我们都无法触及到别人的内心,人永远都是孤独的,那只狗,就是儿子; 那两只猫感觉像她的女儿和外孙女,母牛是大女儿,小公牛是外孙。
丧偶式婚姻,丈夫从来都缺席,女人一个人维持家计,最开始丈夫完全指望不上时她痛苦,孤独,不知所措,后来她渐渐自食其力和自己的儿女孙辈们相依为命,过的也宁静快乐,最开始的冬天受冻,是因为女人没有经济来源,刚刚开始找工作挣的不多,所以家里的孩子们都要忍饥挨饿,后来孩子渐渐长大,能够贴补家用了,女人的事业也步入正轨,家境渐渐好了起来,男人的不辞而别带给这个家庭的不便和伤痛渐渐消失了。
大家都平静的生活着,即便2个女儿也过着清贫的丧偶式的生活,儿子没有结婚,一直和母亲一起保持这个家,或者狗狗是她大女儿,一直没有结婚帮助母亲也有可能,日子一天一天的活,孙女因为疾病肺炎离世,她伤心的埋葬了她美丽的外孙女。
后来有一天一个平静的一天里,她那酗酒的疯丈夫突然回来了!!
他精神错乱,回到家里井井有条,没有他大家都生活的快乐有健康!
他最后的一点儿他以为的对这个世界的价值感崩塌了!
他又砸又闹!!
外孙从来没见过这个邋遢分钟的疯男人上去和他理论,让他乱棍打伤,恰好这时女主回来了!
她和她的大女儿看见男人正在伤害外孙立刻投入反击,大女儿被男人发疯一样攻击,女人怒不可遏!!
没有一丝犹豫地,用她锻炼多年的好枪法一枪毙命!
但是…和她最亲的女儿那个没有结婚本会和她生活一辈子的女儿和最后一个孙辈的孩子都已经死了。
女人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
她终于还是被这个男人毁了一生…曾经她燃起过希望,她没有做错任何事,伤害过任何人,但命运还是给她了致命的一击,女儿们都有自己的家庭,但她不想再燃起希望了,她的心已经随着她的大女儿和两个外孙的离去彻底死去,他厌恶地将男人的尸体推入深渊,小心的埋葬了女儿和外孙,她不再写作了,再次更深的陷入了无尽的孤独…
活着为了讲述?
为什么活着?
人类为什么进化成与其他动物不同的高级动物?
人希望安静,又恐惧绝对的安静。
人是社会性的人啊,思考、情感、爱的能力,让人注定无法再成为普通的动物。
会使用望远镜探索,但__之后就不再想探索。
狗狗真好!
咪咪真好山野真的好美清风一开始有很多心跳声,后来只有大自然的声音了。
那个男的为什么要杀了牛和狗狗啊!!!!
狗狗公牛珍珠死了,但还会有新的生命。
白乌鸦。
初次登上夏季农场,和第二次去的心情,真的好写实。
初次上学、初次上班、初次见识社会,我现在就是那副心如死灰的面孔。
但是人总不会默默认死。
人就是有这种韧性,哦,不如说是大自然的韧性。
热情、热情消失、失望、绝望,又重新适应,总是在蜕变。
我不认为女主要等死了,而是适应了这个世界,活下去。
大自然总是未知的吧?
竟然是抑郁症的心理映射吗?
那为什么我看得这么沉浸.....难道我真的也抑郁.......有这么悲观吗?
可能这也解释了那个男的的出现以及对他的爆头吧。
是自己关闭了世界。
好吧,自己关闭了世界,或者是科幻一点的客观物质条件假设,完全是两个问题。
一个是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一个是人类为什么要活着。
好吧,这两种都挺抑郁的。
观了部德国片子,叫《隐墙》,极考验耐力和瞌睡指数五星的电影,整部影片里只有一个女人和一只狗、一只猫还有一头牛被莫名其妙的照在了一堵透明的墙里,与世隔绝,基本上没有对白,也无所谓情节和高潮,只有大段的心理独白。。。
很多影评都分析女人如何顽强的生活把这一切真实化了。。。
我不以为然,更倾向于讲述的是抑郁症患者的孤独,有一阵子恍惚甚至觉得其实片子里说展现的小木屋,与世隔绝的阿尔卑斯山其实只不过就是女人的心,她把自己和外部世界隔绝开来,虽然没有人的陪伴,但是她刚好有一条狗,又有了一只猫,猫又下了只小猫,又来了一头牛,牛又下了只小牛!
她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自给自足不被人打扰的生活。。。
波动的内心世界有时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猎场,平和了后又会回到暖意融融的夏季牧场,她躲在隐墙后面思考着很多哲学问题:如何去爱?
生与死。。。
直到最后突然来了个莫名其妙的男人,莫名其妙的砍死了她的小牛,打死了她的狗。。。
她毫不犹豫的开枪射死了自己三年来第一次见到的同类。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她为何要杀死男人?!
有人来了,证明隐墙已经不复存在了,她应该可以回到原来的世界了,但是她没有,她甚至都没有去看墙还在不在,只是又回到了寒风凛冽的冬季猎场,继续着独自一人的生活,喂着一只不被同伴接受的白色乌鸦。。。
到这里就结束了,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见到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什么她获得了救赎,她受到了激励走出隔绝世界,也不是谜底性结局:没有告诉你究竟为啥会有墙,这事的真相到底是啥?
想来这便是欧洲电影的高明之处,也是阴暗之处所在吧,没有救赎没有励志没有谜底,她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出来,没有人可以医好别人的孤独。。。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完成自己一生的旅程,于是听着《阳关三叠》想起了苏轼的一首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仔细品品其实和《隐墙》有很多相似之处:烦乱的呱噪,衰败的景象。。。
但是内心平静后看着天上飞的鸟,闻着池塘里徐徐的荷香,自我安慰道:老天对我还挺好,至少夜里下了场雨,让我享受了一天的清凉!
嘿嘿,都是自己的事都是自己的心,谁不是活在那个竹林里隐隐的墙后呢,隐墙里的女人在夏季牧场静静的坐一夜看星星,鹧鸪天里的老苏嗅着香气闭上眼睛享受一天的清凉。。。
诶,好吧,我承认我这说话的路子有点要向《舌尖上的中国》的节奏奔。。。
于是就此收口!
ps:对了,还有两点可以证明我的论点,也就是影片演绎的并不是个真实的世界:1.动物们身上有时候会有一层黄黄光,与女人格格不入的感觉(当然您也可以认为是油灯照出来的光哈)2.女人所有的动物都是母的,好巧对不对,公的都死了,母猫下的小猫珍珠死了,母牛下的小公牛也死了,最后那条狗也死了。。。
嗯,舒服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也算是我想要记录的内心想法和分析了,不是为了给谁看,也不是为了让谁帮忙分析,只是不吐不快而已,哈哈!
当然,要是您能耐着性子看了我的这个小想法,然后产生了兴趣,再耐着性子看了这部片子,我好高兴能讨论交流,这大抵是排解孤独的一种最大众的方式了。。。
阿门以上
很多进口影片我们在观看的时候都感觉非常震撼,但大多数看过了许久之后再回想却想不起情节,我想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是它能让我们在看过许多年之后仍然能回忆起某些情节,无论看懂看不懂的人又似乎都能在其中找到某些共鸣。
这部经由畅销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如此之闷,又为什么能成为畅销?
我很想知道原创的想法,但没有得到令我满意的答案,于是对于这部电影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
影片的开头是一对老夫妻开车带着女主人公去度假小屋,女主人公包着头巾,似乎显得有些不自在,一路上与这对老夫妻之间没有交流,也可以说是没人理她,她的穿着打扮与环境似乎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第二天老夫妻去村子里,女主人公被独自留在度假小屋,还有一条被丢弃的狗。
在现实的世界里,当我们不能融入群体的时候便会被这样孤立了,而被孤立的原因有很多,也许是因为我们很特别,也许是因为比别人优秀,也许是因为软弱,比如那条可怜的狗,即使群体中偶尔有人愿意接受我们,比如那个老翁,我们依然还是被排除在群体之外,于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世界会建立一赌隐形的墙用来保护自己,把我们与外界完全的隔绝,我们也曾争脱这样的束缚努力融入群体,但保护一旦建立则很难打破。
影片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那是一片神圣之地,就如同我们的内心世界一样神圣美好而不可侵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仍然感到孤独,我们需要依靠某些信念和信仰才能有勇气生存下去,在影片中出现的那条比女主人公还要无助的狗,一头牛和两只猫成为陪伴着她在这片孤独世界生存的伙伴。
我们仍然改变不了要面对生存的现实,为了生存我们要去做很多辛苦繁重甚至是我们不愿意做的事,就如同影片中女主人公的那些劳动和杀死鹿,可即便是为了生存, 我们仍然要思考,在我们的内心仍然有不可突破的道德底线,所以影片中女主人公放走了狐狸。
我们同情跟我们一样遭遇的人或事物,就如同影片中出现的白色乌鸦。
它是因为美丽而受到孤立,而这样的美丽在它的同类眼里是不被接受的,它生活在群体的边缘,就如同我们一样,一个无法脱离生存环境而又无比孤独的世界。
我们曾经为内心的这片美丽景色而感动,然后从感动到木然。
就如同女主人公第一次来到夏季牧场和第二次来到夏季牧场的感觉一样。
此时我们发现自己已不再想争脱,而当突然有人闯入了这个世界,击碎了我们的信念和向往,无论他是谁也不管什么样的原因我们会毫不留情的反击,就如同女主人公开枪打死那个杀害牛和狗的男人。
没有了信念我们的内心无比孤独。
这就是影片的最后,没有结果也没有我们期望看到的女主人公争脱隐墙到外面的世界。
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或是小说,最后却发现它是描写的是我们自己,我想这就是它成为畅销的原因吧!
分成两段时间看完的。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让人有一种很惊喜的感觉,尤其是女主被困隐墙之内一而再再而三地寻求出路却失败时的心理情绪刻画。
电影里并没有给出太多有关女主身份的信息,但是根据她去寻找两个消失的朋友前的内心独白,提及抑郁症患者容易突发心脏病,疑惑朋友应该不至于粗心到将自己一个人留在这里过夜,以及整片呈现的女主心境状态可以推导,她可能也是一位抑郁症患者。
因而从这个角度看的话,“隐墙”很有可能指的是一种心理屏障。
类似于心理疾病患者的防御机制,或者说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处境。
这里的隔绝既包括体验的不能共通,也可能指“不被看见”。
电影中墙内的女主出不去,而墙外的世界也无法感知墙内。
所以刚开始时,我被这种巧妙的象征表现手法给打动了,它像是以一种十分微妙而温和的方式揭露了少数群体的困境,很能给人共鸣感。
而看到后面的时,我认为自己最初的推断有些狭隘。
墙的存在,其实在电影中占的篇幅不大。
电影的重点在于隐墙产生之后,对女主应对这无法突破的现况,心理与行为的变化过程的表现。
后半部分的电影情节可以用“常”与“变”来概括,“常”的是在隐墙内重复不断的生活:写日记、干农活、打猎,“变”包括小动物的到来与离去,即小珍珠与小公牛的死,以及女主忠诚的小狗卢克修的死;也包括女主的心境变化,从对猎杀动物感到内疚到最终疯狂地报复侵入者;以及最重要的一个变数,电影末尾毁掉她生活的陌生男人。
这个男人出现得耐人寻味。
他出现的时间点大致在女主已经接受了当下的生活,并且放弃打破隐墙。
如电影开始是卢克修最先发现了隐墙的存在那般,也是卢克修先发现了这位男子。
但是对比之下,卢克修的反应却有所不同。
在女主未能发现隐墙存在时,卢克修因感觉到了这种隔绝的力量而放弃前进,但是在这一次发觉男子后,卢克修却先女主而行动。
所以这些不同有什么寓意吗?
而男子的形象则更神秘、荒诞。
他是全片中隐墙内出现的第二个活人,但却举止残暴,与凶兽无异。
他用斧头疯狂地砍杀了母牛与卢克斯,最终被女主用猎枪击毙。
他是如何来到隐墙之内的,还是他一直都存在?
如果是后者,那么为什么在隔了两年之后,他才出现?
他个人的形象如同一个符号,并不具个性特征,似乎只承担着“截断”——女主先前相对温和的生活与叙述的功能。
女主在猎杀这位男子之后的描述很值得让人深思,她说自己感到愉悦。
这句话轻巧地似乎就如同猎杀一只动物那样,即便她理当捍卫自己愤怒与恐惧的权利。
相较之将男子视为隐墙内的另外一个走投无路的受害者,我更倾向于将他看成是一种人心中潜藏的兽性,亦或是阴暗与绝望情绪的象征。
刚看到他攻击卢克修的画面时,我并没有将他视作一个外来者,而是误当成了女主本人。
也就是这一点误认,让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怀疑,即他是否为女主内心的另外一个自我侧向——被压抑的攻击性自我的极端膨胀化?
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么我更倾向于将整部电影视作是人内心世界的全部呈现。
但我也想到了第三种解释。
所以这部电影呈现了人的一种难以逃脱的生存处境。
这或许有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自某个契机起一种重复单调而乏味的生活模式即被开启,即便终有些许变数,而这些细微的幸福或哀伤就是石子一样落入凝滞不通的死水中。
城内的人到最后想的也许并不是出去,而是粉碎与毁灭这无法改变却又只得继续的生活。
而这的确也是有尽头的,正如在影片最后女主停止记叙一样,她的纸张已经用完,她将如何应对接下来的一切我们将不得而知。
也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脏病,也许是一次让墙裂开的契机,也许依旧是难以忍受的重复?
但就现在她已经历了她所能丧失的一切丧失——人间乐园、爱的乐园,因而我无法对她作出积极的预判。
但更重要的也许并不是这部电影如果有后续它会朝着各种方向发展,而在于我们是否也有勇气拿起纸笔,直视我们自身所面对的“隐墙”。
这应该就是那种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吧,让人思考的余地太大,即使多看几遍也很难理解导演到底想说什么。
个人觉得本片是一部自闭症患者内心世界的缩影,女主角在片头也在暗示:带领她来到这个山谷的老人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如果不是他在收藏生涯中患了抑郁症,也许我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一个抑郁症患者给自己打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把自己柔弱的内心(女主角)禁锢在了这里。
在自闭者的内心中,虽有日夜的更替,却无时间流逝的概念,一如邻居永远在接水的老人和长椅上的老妇。
影片接近最后日记里也说:现在我相信时间是静止的,而我在其间穿行,有时缓慢,有时又极速前进。
无法逾越的隐墙则是内心与社会的边界,对于这堵无形的墙,他们怀疑过,抗争过,影片中,每当女主角靠近这堵墙,就有一股嗡嗡声,仿佛发自脑海深——这种描述非常贴切。
当一个人漂泊在外,置身于陌生的坏境,无助的面对茫茫的人海时,脑子里会有这种声音,让人无法思考。
这应该也是自闭者准备走出内心步入社会的第一感觉吧。
抗争的失败,带来对外在世界的绝望,孤独者们只能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摸索着自己的生存法则。
而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和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互动应该都是一种渴望被理解的心理吧。
最后,男人的出现代表着外界社会和内心世界的一次交互,一次冲突,当女主角抱起卢克斯,渴望被理解的心理最终逝去,她停止了日记的记述,断绝了仅有的能于外界敞开心扉的方式,在时而低沉时而婉转,倾诉一般的提琴音中走入了永远无法开启的内心之门。
这部电影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从一个女性的视角出发,讲了一个自闭症患者的故事。
女主角就像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她的世界里有动物,这些动物对她特别忠诚,成了她唯一的陪伴。
电影开头的时候,她好像还有点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慢慢地,她就习惯了这种孤独的生活,甚至还觉得挺自在的。
到了电影的后半段,突然出现了一个男人。
我觉得这个男人更像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强权、暴力和破坏。
他的形象特别邋遢,长发、胡须乱糟糟的,一出场就杀了女主角的动物。
从他出现到被女主角杀死,他一句台词都没有,也没有任何解释。
电影和原著都没说他是怎么进来的,是本来就在这儿,还是突然闯进来的?
反正这么多年,他和女主角都没碰过面。
这种不解释的方式其实也挺有意思,因为这说明他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物,而是用来让观众窥探女主角内心的一个工具,而不是用来推动剧情或者解释世界观的。
女主角杀死这个男人之后,她的反应特别有意思。
按理说,他可能是她唯一能交流、共情甚至繁衍后代的人,但她一点愧疚都没有。
她唯一担心的是他会弄脏她的“草原”,甚至不想让他和她的牛死在一起。
这说明她已经把动物当成自己的同类了,而不是人类。
长期的孤独生活让她失去了人类社会的法律意识,整个电影里,她从来没有因为缺少人类的陪伴而感到孤独,好像动物就能完全替代人类的相处。
她自己干活,打扮也很中性,这种去性别化的特征,也让人感觉她已经和人类社会脱节了。
这个男人还有一个象征意义,那就是权威的庇护。
在现实社会里,女人往往要付出很多,比如财产或者资源,才能得到男人的保护。
但电影里的这个男人,他代表的是一种暴力和掠夺。
如果女主角和他相处,肯定得面对强迫、性暴力,甚至被他夺走一切。
电影里的“财产”就是女主角养的动物,而男人可能会把它们当成食物。
但女主角的选择很明确:她拒绝了。
她宁愿自己孤独地生活,自己照顾自己,也不愿意接受这种暴力和掠夺式的相处。
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其实也是一部女权主义电影。
电影里没说女主角的背景,但从她和一群老夫妻一起来度假的情节来看,她可能是个中年独身女性。
那堵“隐墙”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代表着她内心的封闭和隔绝。
一开始,她对这种孤独的生活不太适应,甚至想逃离,但后来她完全接受了。
我觉得她和老夫妻一起来度假,可能并不是因为她喜欢社交,而是一种被迫适应社会化的行为。
她一开始想逃离“隐墙”,可能是因为她偶然脱离了社会化的集体,但后来她找到了新的目标和意义,反而不想回到那种被社会规训的生活里去了。
而最后杀死的男人,其实也象征着她尝试回归社会化,但碰了壁,付出了代价。
她发现,社会要求她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所以她再也不想回到那种生活里去了。
电影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女主角的日记。
我觉得这可以看作是展示给观众的“第三面墙”。
她通过写日记,就像通过互联网一样,安全地和外界交流,抛出“漂流瓶”,希望得到回应。
但最后,她因为没有纸而停止了写日记,这其实也象征着她内心的彻底封闭。
她连这种安全的交流方式都放弃了,选择彻底封闭自己。
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观众再也看不到她的内心世界了。
有体现自闭症患者的内心,但过于美化
????
很无聊啊。一个人演的电影。
有点像穹顶之下?类似题材?这景,无敌了!我感觉我能呆一辈子。没怎么看明白…有点太平静?难道是有原著?
白富美版的鲁滨逊漂流记,更注重意的描写,光看风景都值回票价了。内容上有点太深奥了,不太明白,最后的开放式结局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感觉我与这部戏有一定的鸿沟,而且没办法预约,这个只靠旁白自说自话,好像看一场野外求生的真人秀,而且无聊无刺激,大量内心戏也是有些过分存在,看着极不舒服
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德国电影。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虽然压抑无高潮,却体现出一种另类的文艺范。
不知为何大家都在说奇幻或悬疑 拿它和穹顶之下比较 这明显就是一个人陷入抑郁症下的情况啊。周围有一个无形的透明的罩子 你无论怎么大声呼喊也没有人能听见
场景更多的关于生存的精神比身体更重要
现代版的鲁滨逊明显不足以概括,但这小说也许比较好,不适合改编成这样的电影
一般⋯
很美的风景。
?
风景片
一个人的哲学长剧,略无聊
和这片子的共鸣太伤人了。有一天的凌晨4点,我站在阳台上无法入睡。所有的一切杳无音讯,而最恐怖的是不知还要过多久这样的日子。
风景不错
唸經啊!
真是千人千好,我觉得好看得一比
看完整片的是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