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把视角对准了一群钉子户式的当代美国贫民,他们抛弃了都会文明,甘愿生活在孤立、隔绝的“浴盆镇”里——地如其名,一场暴雨让浴盆镇真的成了浴盆,镇民们收拾破败的家园,顽强重生,但就是不肯接受外界“文明”社会的援助(以及规训),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黑人父女,当代表政府的白人男性开始对他们强行救助时,浴盆镇一时充斥着伤膝河的悲情。
父亲着力把女儿培养成一个拥有野外生存能力的强者,片中一再出现的远古野兽意象,似乎正代表了源自自然的生命力,野兽最后臣服在小女孩面前,无疑就是小女孩的“成人仪式”。
影片在圣丹斯收获了评委会大奖,此番又获得奥斯卡提名,凭借的也正是远古野兽般的艺术探索精神。
在粗砺、质朴的影像背后,隐藏着对当代西方文明的某种反思:汤因比把“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核心单位,用“挑战-因应”来解释文明的起源,并描述了文明从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
《南国野兽》彰显的,乃是一种混杂着印第安土著、阿米什人、嬉皮士等多重身影的生活方式——浴盆镇居民拒绝向当代文明投降,甚至拒绝现代医疗技术的救治,冥顽的重返自己的“贫民窟”家园。
汤因比把“灵魂分裂”和创造精神的衰退,解释成文明衰落的主因,《南国野兽》的内里,正是这种对文明的焦虑,只不过,浴盆镇居民用一种决绝的态度,以放弃物质甚至肉身为代价,回应了“灵魂分裂”的危机——《南国野兽》让汤因比饱蘸着独立电影的精神,驾临了圣丹斯——然后是奥斯卡。
(刊载于《精品购物指南》2013年2月21日第28版)
很久没有再写影评,前段时间忙于考研,一直没有时间和心情写下一些东西。
这些天等成绩等得心烦。
想写《悲惨世界》,又觉得和《少年派》太过相似。
正好昨天看了《南方的野兽》,觉得有些想法很有意思。
我觉得拍电影这种事情,其实和写文章一样,切入口小,容易写得好一些。
经典之作如《东京物语》、《淘金记》,新作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春去冬来》,都是电影中做减法的典范。
在简单的人物、故事和场景之下,往往深藏着对于生命、家国的宏大思考。
《南方的野兽》无疑仍然是这样一部极简的作品。
只是这一次,有些东西似乎没有必要想得那么深刻。
一块极其特别的土地,说不清是算小岛还是海岸,每次暴雨来临都会蚕食本就所剩无几的陆地,一群钉子户守护着自己脚下仅有的根,一个女孩和一个父亲是这群钉子户中最坚定的留守者,他们需要战胜自然、政府和自己,一群不知道是否真实存在着的野兽想要寻找食物,女孩想找一个妈妈——乍看之下,这样的设定很复杂,而当视角全部集中于这个9岁女孩的身上时,一切其实都变得简单了:就像新闻记者做的那样,跟着小女孩走,看她去哪。
平心而论,这种策略是十分正确的。
小女孩往往能发现常人无法发现的真相,尤其是当这个小女孩还极其地有个性的时候。
她看见了父亲的病态,看见了被暴雨吞噬的家园,看见了一个很像妈妈的女人,看见了一些野兽。
而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小女孩做的还不止于“看见”,她往往自身参与其中,并且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着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
父亲和家园所面临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也都与女孩密切相关。
结尾处,父亲去世了,女孩将他火葬,和其他人一起走在被海浪不停地拍打的堤岸上。
如果影片仅仅是它在声画上所表现出来的内容,那么这是一个精彩但又不脱俗套的成长故事。
可是影片在此基础上做了一次更为深入的挖掘,也是基于本片特殊的题材来探索更为终极的问题。
这样的探索是本片最大的矛盾所在:一方面,影片所讨论的深刻问题使电影不再仅仅流于一个优秀的成长故事,为对整部影片进行多角度阐释提供了可能。
但是同时,这些探讨由于过于深入,使得一部原本平实的电影变得有些造作了。
在我看来,影片的多元主题包含着三个方向:成长主题、社会主题和生命主题。
对于一部以小孩子作为主角的影片,成长是必不可少的主题。
主角从一个机灵任性的小女孩,到坚强倔强的大孩子,再到接近成年人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心理过程。
结尾处,当小女孩为父亲举行着火葬仪式,正如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写的那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她完成了一次成长中的蜕变。
影片与其他的成长故事有些许细微差别,但是大同小异,并没有摆脱许多类型片中的俗套。
区别于其他一般水准的成长主题影片的仅仅是,这个故事非常动人。
再来看另一个主题。
既然涉及到贫民生活,基本上就都会有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
在《南方的野兽》中,这种探讨主要是针对环境问题和政府救助,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
影片中对于这种矛盾的表现有着十分尖锐的展现,可是也仅止于此。
对于社会矛盾,导演似乎只想提出一个问题,而不愿意给出答案。
的确,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愈加复杂的社会问题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十分合理的解决之道,于是导演将这一问题留给了第三个主题:对于生命的存在方式的理解。
这是全片最为深刻和复杂的主题,也是影片调用视听手段最为丰富的部分。
手持摄影与复杂的变焦镜头相结合,在平实的叙事中捕捉人物心境。
加以大量的画外音和“野兽”的意向,配合女孩“寻母”这一副线,将生命主题不断挖掘深入,由此可以产生这些思考:生命本身是一个过程,终有一天会走向尽头,然后重新开始。
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和失去的一切,是这个过程中属于个体的记忆。
这个过程对于任何生命都公平地存在。
所以,对于个体而言,生存下去的意义是为了个体的记忆与生命的延续。
抛开自然规律,人们生存下去所需要的是自己进行的选择。
所以勇敢地选择抓住或放弃,是一切生命所必须学会的部分。
这样的主题寓意宏大,也使得这样一个特殊的题材和人物有了自己的价值。
但是,这既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但同样也是影片最大的问题:这样大的一个主题,落在一个女孩的肩头,是否合适?
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影片中女孩的画外音说出了许多与这个年龄丝毫不相符的人生至理——即使女孩有彻骨的人生感悟,也绝不应是这般的口吻。
所以,这一主题的深刻性与影片叙事视角的冲突,便成为影片中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是,这样的矛盾似乎又指向了另一个矛盾:一个儿童题材的故事,如何脱出成长主题的俗套,而又不显得做作和刻板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要有许多答案,才算合适吧。
《南方的野兽》是一部足够认真,也足够优秀的电影——尽管存在着如此尖锐的矛盾,导演也可以将故事回归于一条主线上。
影片中的问题和矛盾,也足以让观众和电影人都产生更多的思考。
从这一点上说,《南方的野兽》是不可多得的具有启发性质的电影。
电影最美的镜头之一是六岁的野孩子Hushpuppy在风暴来袭前与父亲Wink和“浴盆”(Bathtub)地区的居民们欢庆南方节日。
小小的Hushpuppy拿着璀璨的烟花在夏天湿漉漉的海风中奔跑,活动房车里大人们疯狂地喝酒、吃虾、吃蟹。
那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南方,大快活里的温柔乡。
但风暴终于还是要来。
泽特林为这场风暴加入了神秘的“原牛”——200万年前牛的始祖,体型庞大,性情凶猛。
“原牛”们随着南极冰川的融化而从古老的冰封中复活,它们随风暴而来,终于要和小兽般的Hushpuppy针锋相对。
泽特林没有解释原牛究竟是Hushpuppy头脑中的想象,亦或故事行进的真实线索。
但这两者的分别其实不大。
不管哪种状况,原牛都与风暴、崩毁、破坏力如影随形。
与原牛的逼近平行发展的还有Hushpuppy和父亲Wink的关系。
泽特林没有解释Hushpuppy的妈妈为什么或究竟去了哪里,然而小家伙与父亲同样倔、同样疯,都不肯在这个孤独而坚硬的关系中低头。
他们徒手抓凶狠的沼泽鲶鱼,向风暴呐喊明枪对抗,他们忍着不哭,发起狂来竟点火烧屋。
那是狂野的南方,不顾一切孤注一掷的南方。
在这样潮湿混沌的基调中,泽特林让小小的Hushpuppy成为了风暴中承载南方性格与精神的核心。
这份倔强与不屈反映在浴盆区的乌合之众身上,是炸坝、抗救,是明知前方死路一条依然故我坚守的抵死不从。
在某种程度上这份南国精神也许可向前追溯直到南北战争,但更可靠的解释应该是泽特林在卡特里娜飓风后搬入新奥尔良拍摄短片《海上荣光》(Glory at Sea)以来一直所关注的底层的南方。
那些坍塌在泽沼边的木板屋、铁皮房,那些乐观淳朴然而却固执守旧的乡巴佬们,是注定要被自然或非自然的时代风暴所吞没的。
那些过去的生活方式,那些松散无序的神秘、敬畏,那野兽野草般地自然生长,与堤坝后严整的高楼大厦格格不入,与工业、发展、秩序格格不入。
Wink拼死要Hushpuppy逃离避难所,回到那个即将沉没的“浴盆”,那是他直面历史最后的抗争。
《南国野兽》在墨尔本国际电影节展映时我有幸向泽特林确认了卡特里娜飓风与他在新奥尔良帮助灾后重建的经历对影片所要表达的情绪意图的影响。
泽特林说关于最终的走或留,灵感的确来自于卡特里娜飓风灾后是否要重建地势低洼受灾最重的第九区的讨论。
从这个角度出发,电影中的走与留,与随风暴来袭早已灭绝的原牛一样,都是意识形态上的象征,是抽象精神的影像具化。
这种直观具化是《南国野兽》的最大特色,它一方面通过对种种生物的倾听与细微观察来体现,一方面则通过Hushpuppy小脑袋瓜里的懵懂独白来说明。
摄像机在现实与魔幻间游走,视角不断地在对Hushpuppy的眼睛、表情的特写和漫无边际的水泽废墟间切换。
在这彼此交织的游走与转换中,泽特林所要营造的是一种节奏感,摄像机角度的节奏、水涨水退的节奏、画面律动的节奏、情绪起伏的节奏与情节进退的节奏。
我记得电影曾几次给出光尘飞舞的特写。
一次是Hushpuppy躺在地板上回忆、想象爸爸讲妈妈的美,炉火、蒸汽,阳光下的飞虫或尘粒星星点点;另一次是Hushpuppy到海中油井平台的俱乐部找妈妈,在那个空气靡懒、暧昧而潮湿的封闭空间里,年轻的黑厨娘在厨房给她炸鳄鱼块,面粉、调料和火星在橙蜜色的灯光里漂浮,如幻似梦。
这些细微而亲密的主观镜头为环境赋予了生命力,而这两个片段之后都是节奏强劲的叙事过渡段,它们就像小小的Hushpuppy一样充满了爆发力,不断地将影片的情绪推向巅峰。
我不很喜欢Hushpuppy与原牛面对面的直白,但那一群人在小小的Hushpuppy身后迎着风和海浪走在一条即将被墨西哥湾吞没的公路上,却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我在路州六年曾几次南下,并未到过“浴盆”原型的杰查尔斯岛(Isle de Jean Charles),然而对那份灾难面前不肯低头的南国精神却切切实实感同身受。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前后新奥尔良全城撤离,四十多万人流离失所。
作为提前撤离的难民一员,在前途未卜的逃难路上,只要是路州车牌,原本的陌生人都会彼此鸣笛致意。
灾难让新奥尔良这个最松散、腐败、种族隔离、纠纷、散漫无序的城市团结到了一起。
灾后那么多人固执回返,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聚在上城的小饭馆里嘘寒问暖,发誓要重建新奥尔良。
第九区破旧的“猎枪筒”房子上“我们会回来”的标语、2006年狂欢节游行欢呼的继续,都是南方这份不畏死、不服软,甚至不讲理的老顽固精神的体现。
我第一次真正融入南方,第一次把自己当作一名“诺拉人”,正是从那个时刻开始。
所以,去影院里听海涛中南国的号角狂野地吹响吧。
《南国野兽》是泽特林写给南方的不屈的情诗,浓烈、湿润、真挚。
作为一个南方人,读完不落泪是不可能的。
《南國野獸》──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 (2012)網路對於一個思想奇怪的人最大的恩賜就是:無論你喜歡的電影多小眾孤僻,也總能找到大批孤芳自賞的同類。
對於喜歡的電影,我也有個文字愛好者獨特的習慣,那就是喜歡去發掘原始的文字創作者的故事,不管是舞台劇、原著、真人真事、歷史改編的劇本、還是類似《南國野獸》這樣的現實主義科幻劇。
一直想給《南國野獸》寫影評,零零碎碎寫了很多文字,放在電腦里快兩年了。
但最後發現我寫的那麼多字,也不及看到的這個關於編劇Lucy Alibar的故事傳達得精准,我想分享這個故事給大家不是因為它的勵志,而是她的單純: 某一天,阿丽芭正要去坐地铁,因为她和朋友约好了去聊剧本,她要在那个戏剧里演一个秘书,一个最后被干掉了的可怜秘书。
阿丽芭那阵子很穷,她的手机已经欠费停机两个礼拜了,实在交不起话费。
为了坚持写作,她每天打3份工,早晨5点就起床,在餐厅做沙拉和三明治,她说真的记不住每天做多少个三明治,反正很多。
早餐时间过了,她就回到租住的公寓里写作,然后中午再去当服务员,下午再回家写一会,然后晚上再去酒吧当女招待。
幸好,那天要去坐地铁之前,她看了一眼邮件,哇喔,她收到好朋友贝赫·泽特林的新邮件,说她与泽特林合写的电影剧本被圣丹斯剧本实验室看中了,有可能会拍成电影。
阿丽芭赶忙翻箱倒柜找出所有的钱,给手机充值开机,联系泽特林,然后继续修改剧本,然后《南方野兽》在路易斯安那顺利开拍。
《南方野兽》被选中参加戛纳电影节,好在这一次阿丽芭的手机没停机,电话虽然接到了,可是她又愁了,因为只有导演去戛纳的钱是可以报销的,编剧的不能,可她手里只有875美元,不够路费,算一下至少还需要600多美元。
这时,朋友出了个主意,在网上给阿丽芭筹钱,但不是白要钱,比如你出10美元,她拥抱你一下;你出25美元,她可以在戛纳给你寄个明信片;你出100美元,她可以给你做个彩球冰淇淋。
上线4个小时,路费总算筹够了。
《南方野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黑美人奥普拉都在节目里盛赞这个片儿,而且还拉大旗作虎皮说是奥巴马推荐她看的。
谈到个人喜好,阿丽芭说她喜欢那些强烈到可以让她哭泣的东西,喜欢被推出承受极限之外、略有失落的感觉。
她从小在佛罗里达长大,父亲是个刑事辩护律师,接触的很多都是穷凶极恶的杀人犯。
在小阿丽芭眼中,父亲简直就是个奇葩。
因为他会对小阿丽芭说,来,想象一下,你现在是一个人走在树林子里,突然,一个家伙开辆车冲过来,他跳下车,掏出把枪指着你,让你上车,怎么破?
小阿丽芭总会被父亲这种无缘无故的恐吓给弄得不知所措,可父亲根本就不管她,继续说,你会怎么办,亲,怎么办,你不能上车!
上去,你就挂了!
你肯定会死在道上!
为什么会有老爹问自己的宝贝小女儿这么恐怖的问题?
阿丽芭觉得他就是一个无法沟通的爹。
他觉得父亲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001年,阿丽芭去了纽约大学学习写作,为了写作她穷的叮当三响,连中国菜都没钱吃。
不久,父亲心脏出了问题要做手术,后来又得了中风,她感觉父亲就要不行了一样。
这时,她仔细想想,这么多年了,与父亲之间除了像树林子里有人拿钱逼你上车你上不上这种二逼问题之外,他们真的没认真交流过什么,没说过我爱你,也没说过你爱不爱我。
或许是缘于此,阿丽芭写了独幕剧《美味多汁》,写一个小男孩面对将死父亲的感受,剧中的父亲和阿丽芭的爸爸一样,不懂得如何表达爱,是一个就会说些什么上车不是你想上就能上之类不三不四的话的男人。
泽特林看上了这个剧本,于是他和阿丽芭一起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南方野兽》。
原剧本中的白人小男孩改成了黑人小女孩。
故事背景也从佛罗里达改成了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很多人分析这个电影,说反映种族问题、男性与女性的问题、后殖民问题、阶级对立的问题、社会管制的问题等等,但是阿丽芭说,我就是想写一个女儿和父亲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个爸爸,也都会在某一天失去爸爸。
写出来之后,她觉得她反而能够理解自己那个奇葩的爸爸了。
《南方野兽》里黑人父亲总是在想方设法教会6岁的女儿如何在沼泽地中生存下去的方法,如何抓鱼,如何掰螃蟹,如何如何。
阿丽芭自己在看电影的时候也突然感觉到了一个父亲的恐惧,怕自己的孩子在世界上无法生存。
电影成功后,阿丽芭的爸爸也看到了,打电话给她说:“这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你在电影里可是偷了不少我的话啊,好在我不介意,你那个导演真是个天才,亲,他是天才!
” 阿丽芭现在不用打3份工了,专职写剧本,写不下去了就跑步(每周跑3公里)、瑜伽、烤蛋糕。
“我不想度假,也不想买衣服,我就写写东西。
”
开始写之前一直不知道要起个什么题目。
就是觉得有些什么要写。
有些压抑着的情感。
全篇最触动我的。
并不是如何在bathtub里求生的人们。
不是如何去beast it beast 自然。
不是野兽。
不是那精彩的对视。
咒语般的话“you are my friend kind of”而是hushpuppy和他爸爸之间的爱。
这是爱。
hushpuppy找不到他。
好不容易等到爸爸回来了。
拿着煮的焦糊的东西炫耀自己的成长。
然后却被忽视。
这也许是最难过的。
被最重要的人忽视。
然后烧了房子。
然后hush打破了最重要的东西。
实在压抑中爆发了。
她觉得自己的关心自己强迫自己的成长自己所有努力的生活。
在父亲面前都是虚无。
他不在意不关心无所谓不理会。
然后。
本来会以为是一阵天崩地裂风起云涌高潮迭起。
结果他们之间就这样戛然而至了。
矛盾卡在了高点。
就突然一个休止符。
戛然而止了。
爸爸画了一条线。
可爸爸还是给跟她女儿说。
我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你的安全。
hush 不能理解。
hush 以后才能理解把。
就像他无法理解为什么爸爸要教他抓鱼。
教他打晕捞上来的鱼 教他用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吃螃蟹。
他在教hushpuppy生存。
小女孩也许不是特别的存在但是他爸爸却时常对她说你是最棒的 你是特别的存在。
你能成为bathtub 的王。
然后我的眼泪就掉下来。
总是很心酸。
每一次爸爸努力想要给女儿传达什么的时候我会感到他将要来的离开。
一次又一次。
离开又回来。
迷失又找到。
知道最后他亲眼看到hushpuppy能勇敢面对beasts时才闭上双眼。
是啊。
他撑到了最后。
hush 说清楚地记得爸爸抱过自己的次数。
可是那种爱却比抱着疼爱的爱来的更深沉更浓烈。
最后。
hushpuppy 终于懂得。
最后。
也终于曲终人散。
生活是野兽。
不理解。
埋怨。
压抑。
固执是野兽。
洪水是野兽。
暴风雨是野兽。
大坝是野兽。
白人是野兽。
反而最应该是野兽的来自融化冰川里的野兽是朋友。。。
they are like fishes live in the tank without water.
我有个怪癖,就是觉得每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一定是改编自小说或是舞台剧,可能这是文字爱好者的最后一点孤芳自赏,所以看完《南方野兽》也不例外,我就开始寻找它的文本作者:露西·阿丽芭,于是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一天,阿丽芭正要去坐地铁,因为她和朋友约好了去聊剧本,她要在那个戏剧里演一个秘书,一个最后被干掉了的可怜秘书。
阿丽芭那阵子很穷,她的手机已经欠费停机两个礼拜了,实在交不起话费。
为了坚持写作,她每天打3份工,早晨5点就起床,在餐厅做沙拉和三明治,她说真的记不住每天做多少个三明治,反正很多。
早餐时间过了,她就回到租住的公寓里写作,然后中午再去当服务员,下午再回家写一会,然后晚上再去酒吧当女招待。
幸好,那天要去坐地铁之前,她看了一眼邮件,哇喔,她收到好朋友贝赫·泽特林的新邮件,说她与泽特林合写的电影剧本被圣丹斯剧本实验室看中了,有可能会拍成电影。
阿丽芭赶忙翻箱倒柜找出所有的钱,给手机充值开机,联系泽特林,然后继续修改剧本,然后《南方野兽》在路易斯安那顺利开拍。
《南方野兽》被选中参加戛纳电影节,好在这一次阿丽芭的手机没停机,电话虽然接到了,可是她又愁了,因为只有导演去戛纳的钱是可以报销的,编剧的不能,可她手里只有875美元,不够路费,算一下至少还需要600多美元。
这时,朋友出了个主意,在网上给阿丽芭筹钱,但不是白要钱,比如你出10美元,她拥抱你一下;你出25美元,她可以在戛纳给你寄个明信片;你出100美元,她可以给你做个彩球冰淇淋。
上线4个小时,路费总算筹够了。
《南方野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黑美人奥普拉都在节目里盛赞这个片儿,而且还拉大旗作虎皮说是奥巴马推荐她看的。
谈到个人喜好,阿丽芭说她喜欢那些强烈到可以让她哭泣的东西,喜欢被推出承受极限之外、略有失落的感觉。
她从小在佛罗里达长大,父亲是个刑事辩护律师,接触的很多都是穷凶极恶的杀人犯。
在小阿丽芭眼中,父亲简直就是个奇葩。
因为他会对小阿丽芭说,来,想象一下,你现在是一个人走在树林子里,突然,一个家伙开辆车冲过来,他跳下车,掏出把枪指着你,让你上车,怎么破?
小阿丽芭总会被父亲这种无缘无故的恐吓给弄得不知所措,可父亲根本就不管她,继续说,你会怎么办,亲,怎么办,你不能上车!
上去,你就挂了!
你肯定会死在道上!
为什么会有老爹问自己的宝贝小女儿这么恐怖的问题?
阿丽芭觉得他就是一个无法沟通的爹。
他觉得父亲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001年,阿丽芭去了纽约大学学习写作,为了写作她穷的叮当三响,连中国菜都没钱吃。
不久,父亲心脏出了问题要做手术,后来又得了中风,她感觉父亲就要不行了一样。
这时,她仔细想想,这么多年了,与父亲之间除了像树林子里有人拿钱逼你上车你上不上这种二逼问题之外,他们真的没认真交流过什么,没说过我爱你,也没说过你爱不爱我。
或许是缘于此,阿丽芭写了独幕剧《美味多汁》,写一个小男孩面对将死父亲的感受,剧中的父亲和阿丽芭的爸爸一样,不懂得如何表达爱,是一个就会说些什么上车不是你想上就能上之类不三不四的话的男人。
泽特林看上了这个剧本,于是他和阿丽芭一起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南方野兽》。
原剧本中的白人小男孩改成了黑人小女孩。
故事背景也从佛罗里达改成了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很多人分析这个电影,说反映种族问题、男性与女性的问题、后殖民问题、阶级对立的问题、社会管制的问题等等,但是阿丽芭说,我就是想写一个女儿和父亲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个爸爸,也都会在某一天失去爸爸。
写出来之后,她觉得她反而能够理解自己那个奇葩的爸爸了。
《南方野兽》里黑人父亲总是在想方设法教会6岁的女儿如何在沼泽地中生存下去的方法,如何抓鱼,如何掰螃蟹,如何如何。
阿丽芭自己在看电影的时候也突然感觉到了一个父亲的恐惧,怕自己的孩子在世界上无法生存。
电影成功后,阿丽芭的爸爸也看到了,打电话给她说:”这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你在电影里可是偷了不少我的话啊,好在我不介意,你那个导演真是个天才,亲,他是天才!
“阿丽芭现在不用打3份工了,专职写剧本,写不下去了就跑步(每周跑3公里)、瑜伽、烤蛋糕。
”我不想度假,也不想买衣服,我就写写东西。
“
不论怎么说 南国野兽不算是一部佳片,仅仅能算是一部看起来很过瘾,总有那么一个情节能够吸引你的感觉吧,如果不是在看颁奖典礼的时候听到这部电影的宣传我也不会如此有兴趣的去看它,那么在颁奖典礼的时候,南国野兽在其中是怎么样的魅力呢。
颁奖典礼中的原话我想不起来了,现在回去找的话也太麻烦了,我在百度上面找到了类似的一句影评“把写实的片往超现实里带,让影片呈现独特的诗意。
这是一场孩子的成人礼,却包裹着神秘主义的外衣,看起来好像创世的神话。
还有那种荒蛮感,以勇气对抗这个恶劣的世界,所以这里有成长。
小女孩气鼓鼓的样子太可爱了。
配乐超赞,尤其结尾处甚至听得很热血”。
听到尾处,不惊震撼,为一个年幼的孩子而竖然起敬。
记得当时跟你说,片中的小女孩生气的烧了房子,然后一拳打在爸爸的身上,老爸应声而倒。
可谓这些都是玩笑话,这些玩笑话,也类似于片中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一样,让我琢磨不出前后,也只有在最后时刻才能明白个大概,然后回味这种手法,这种不告诉你前因后果,让你去找让你去发现,当然观者可能看起来会累,会莫名其妙,这也是一种选择,你选择看下去你才会知道你想要知道的东西。
且不说这个孩子本身具有的天籁般的画外音吧,单看她的样子,就觉得这样的主角,肯定是那种一沉不变的拥有坚定的心的,那种眼神,那种顽稚的外貌中,都能狗透露出她的认真,也真是这种认真,让我觉得这不是孩子的瞎胡闹,这就是创造的一种吧!
刚刚给你发的那句影评中,说电影如诗,是不是很可笑,怎么会有电影能够表现出诗的意境,而且想表现出诗的意境的话,不就找个演员唸首诗就行了么。
当然,这就是如果我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的话,脑子会奔出来的第一个想法,会觉得这个影评好装逼,然后报以呵呵。
但是回味影片中给人的韵味,真的如诗一般的琢磨不透,也许这就是影片中没有透露出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才表现出来的长处,如诗一般的意境,如比喻一样的象征,壮如铁笼的大豪猪,侵蚀同类,一路奔跑,压迫楼房,穿越海岸,不断的向前不断的向前,这样的镜头转换,就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线索。
总给人自己想象的抉择。
而且这部电影有非常浓重的西方色彩,这也是韩国电影,中国电影,日本电影所没有的那种,作为爸爸这个角色,是怎么样去爱自己的孩子,怎么样去启发自己的孩子的。
这种爱就是我所说的某个情节让我为之一振,这种关系,与温柔治愈无关,与权钱势力无关,与矫揉造作无关,就是这么明摆的摆在你的面前,然后就这样的吸引观者,最后就把身心留在回味其中艰苦的生活,落后却又充满人情味的水边乡镇吧
《南方野獸樂園》頗為驚人...雖然應該沒什麼關係,但我直接想到的竟然是岩井俊二的《燕尾蝶》,兩者都是放在架空未來世界的故事,透過有形無形的邊界劃份了文明和城市的中心和邊緣,這些邊緣、地下或是境外的下層居民都有著某種野性的活力與文化,兩部片的配樂也有相似性。
當然兩者的發想思維是完全不同的,燕尾蝶比較是屬於地下的無根的後現代另類文化,南方野獸樂園則是根源於美國南方土地與人情,甚至更遠古的歷史。
氣味和情感上南方野獸是更勝一籌的。
因為南極冰層溶解,大水即將淹沒南半球,不願撒守的住民奮力在水鄉求生,冰封的遠古野獸也復活橫行在荒野上,人類和大自然力量的對抗與共生主題,還有電影最後結尾的處理都讓人想到宮崎駿的《風之谷》。
上述兩部日片雖然充滿了象徵設計,情節上還是比較規矩講究脈絡。
南方野獸則完全從影像和氣味著手,情節可說更狂野更寓言性與超現實,但精神上還是有著童話的意味,可說是透過鏡頭下的神秘南方土地意象,把人性、文明、自然的省思全都概括進來。
設定和野心看來很龐大,但導演聰明地把故事拍得很小很簡單,但又留下許多曖昧抽象的設計,完全讓感性和想像力主宰了整部電影,適度地撐起了電影所能涵蓋的力道。
不過我不太確定的是,對種族、文化、階級、自然種種政治元素所形塑出來的影像美學,好像某種程度縮限了故事的開展和內在,這可能需要再咀嚼一下影片的內容才能比較清楚。
南方的野兽南方的野兽没有出现,只有几根毛落在地面上。
一条河堤把浴缸村隔开,就像隔离一个被遗忘的垃圾场。
这里的人和房子都是临时凑进来的。
如果说这是通过一个小女孩-小玉米看到的“宇宙”,这里的人们每天都在过家家:游行、放烟火、喝酒。
这里的人,不论大人还是孩子,几乎没有“自己”,就像路过的甲乙丙丁,只有小玉米在思考自己和宇宙的关系。
看似寓意深远的话语不断从小玉米身上传达出来。
下雨,父亲把小玉米安置在箱子,自己狂饮一番跑进雨里撒酒疯;莫名的水泡了浴缸村,父女俩安然坐着小船飘了出来;空手抓鲶鱼、一筐筐的虾蟹、一罐罐的酒;为了救家园,一捆鞭炮炸开了河堤……这个影片想要传达什么信息呢。
我们是组成这个宇宙的碎片,任何一个碎片崩溃了,整个宇宙也会随之崩溃。
类似的话语不时从小玉米身上发出来。
镜头中,小玉米抓着小鸡放在耳边、耳朵贴在病人胸口,倾听被忽略的声音,不过真的听不到,那些声音伴随着人们的饮醉的打嗝声、焦燥的争吵消失在了这片“湿地”。
每天坐着或躺着。
孩子们突然穿着睡衣冲进大海,然后搭上一艘锈迹斑驳的失意小船,午夜时被一群浓装艳抹的女人包围后,各自沉醉在梦乡的母亲怀抱里。
害怕失去庇护,害怕独自一人,害怕离开,害怕到来,害怕存在,也害怕消失。
每次的“冲击”都伴有野兽越来越近的脚步声。
当野兽逼近,人们散去,留下野兽与小玉米对峙的高潮。
影片给了他们足够的对视时间,然后,离开。
如何面对越来越像垃圾的家园,现实不可能像在影片中那样一醉到底。
磕磕巴巴的叙述,东拼西凑的桥段,看似质朴的外表掩着苍白无力的空洞和伪善。
January | second week | January 13, 2019一月橘色第二周五十三分之二:成长中的原谅片单:1.7更好的世界 Hævnen (2010)1.8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 (2011)1.9半梦半醒的人生 Waking Life (2001)1.10人生遥控器 Click (2006)1.11世上最美的离别 세상에서 가장 아름다운 이별 (2011)1.12南国野兽 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 (2012)1.13狼的孩子雨和雪 おおかみこどもの雨と雪 (2012)关于原谅圣人哲学中,如果对方打了我一巴掌,我则要伸出另半边脸供他打。
必须承认,在看到《Hævnen》之前,我从来没想过生活中真的有人在践行着圣人的生活态度:主人公一直秉行从善的人生哲学,甚至在被无理之人扇了巴掌后仍旧送上门供对方侮辱。
电影讲原谅,我们是不是应该原谅大恶之人,男主人公是医生,医生的使命是救死扶伤,那如果救的是大恶人呢?
小男孩想以暴制暴,在他看来唯有武力才能解决一切。
很难说最后谁的观念成功了,这个世界本来就很难用非黑即白一句话说清,总之小男孩以暴制暴的路径遭到了应有的惩罚,医生以德报怨的态度也受到了冲击。
不过最后,妻子原谅曾经出轨的医生,孩子原谅对母亲放弃治疗的父亲,家长原谅伤害自己儿子的小孩,万物又复归于始。
原谅与救赎《生命之树》探讨生命,万物的本源,水、原子、宇宙、自然、人、细胞……一个生命逝去,放归自然,本属自然。
但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对一个母亲来说,对一家人来说,就是上帝的掠夺。
母亲和父亲不停地需找,探寻生命的真谛,探寻自然的奥秘。
死亡本属生命之源,这是世界对待每个生命的方式,永远公平。
母亲原谅上帝的掠夺,儿子原谅父亲的严。
放眼宇宙,众生皆渺茫。
这部电影哲学蕴意极其深厚,对待生命意义的探讨也极为深入,请用心思考。
苦难的人生值不值得过?
《南国野兽 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极有可能登上今年我的年度十佳。
电影里面这一幕让我泪奔不止。
一群小女孩被野兽追赶,女主人公孤勇立于猛兽之下,毅然转身,与猛兽对视。
野兽,是我们心中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对苦难的恐惧,对痛苦的恐惧,唯有转身直面,所有的一切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痛苦不会骤减、苦难不会消失,唯有恐惧可战胜。
我也想过,为什么命运对我如此不公,为何总有人要承受过多的苦难?
因为唯有经历苦难,我们才能更加战无不胜。
不用感谢苦难,但不能逃避,要学会转身直面它,这样它就会温驯地,和你成为朋友。
这不是很酷吗,和苦难做朋友?
我们要告诉朋友,嗨,你好,我不怕你,我了解你,我们是朋友,但我也有我想要守护的,所以请与我和谐共处吧。
恐惧源于未知,但我们不能因为无知而惧怕,要勇敢。
勇敢面对未知,勇敢迎接苦难。
很棒吧。
很久没有遇到拍摄视角那么清新独特,看待世界的眼光温柔又坚定的导演了,顺便提一句,导演Benh Zeitlin还是个八零后小帅哥。
本片也获奖无数。
想要成为这样的导演,也能拍出一部启发世人、独具风格的电影,不模仿、不致敬,独创属于自己的风格。
本周末补更一部国产电影《暴烈无声》,二刷一遍《阿黛尔的生活》。
前者讲恶,生活中的恶,却十分无解,这也是我不喜欢电影的地方,和《心迷宫》一样,导演依旧坚持做一个记录者,对人性批判,却对世界没有温柔。
后者讲欲望和精神,纯粹的欲望无法支撑精神的富足,阿黛尔的生活因为没有精神追求而无聊又迷茫。
有的人活着,却碌碌无为,无所事事。
有的人,即使肉身消逝,精神依旧永生。
最后,祝大家腊八节快乐。
过了腊八即是年,祝安好。
情节过于简单缺少细节仅凭几句生拉硬拽貌似深刻的内心独白难以支撑全片
在非洲生存,确实需要强大的man力量。小女孩power十足。
本片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和女主角提名,文明不好吗?开化不好吗?更好的生活不好吗?这不是人类数万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吗?这不正是让人类从众多野兽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主宰的动力来源吗?让全人类都过上高度幸福的生活不正是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吗?
为处女作和配乐加一星
云里雾里 不明觉厉 小女孩拿女主也不是没有可能啊
什么装不破烂玩意儿啊,恶心坏了……
魔幻现实主义的南国赞歌
文艺
配乐棒,小女孩演技也出色,但粗糙晃动的镜头实在太让我难受了。自作多情的认为隐喻不少,命题很大,但却很难把情绪带入进去,始终游走在外面。★★★☆
作为电影不算合格吧啊,乱了点
原始、野蛮的大自然拥有一种残酷的魅力,野兽眷恋着她的美丽与无情
我想到乐乔治华盛顿
叙述和摄影一样总是故意失焦,晃来晃去不肯对准主题,关键词出现了不少可是都没说清,只有小女孩儿几句与年龄不符看似深奥实际上是废话的旁白。就像小学生写作文,内容不够靠堆砌生僻词充数,唯一区别是看小学生作文不会头晕。
几乎全手持拍摄,九十多分钟,就没有哪怕一分钟镜头是不抖的,如果有负分的话,负五星 尼玛观众买了票是去电影院体验晕车的吗
荒蛮却自然,粗线条的父亲用自己的方式教会女儿生存,直视如野兽般的生活,不要沮丧不要哭泣,坚毅而乐观的走下去。配乐大赞,到最后很有种想流泪的冲动。Everybody gets a beast themselves.
我真的不适合看这种表现人类蛮荒原始的看上去「脏乎乎」的片子,生理心理各种不适...配乐还不错勉强加一星吧
太过生硬的小孩独白,说教性质太明显
小女孩的表演太惊艳! 实际上我没有很好的理解这部电影.
让这些苦逼的小娃儿快快长大吧
7.0 配乐很好镜头太晃小女孩演得很赞,只有粗暴生机的爱能配得上这个荒蛮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