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奈德一再强调,她的姓氏具有欧洲背景。
友人也称她为宁芙(Nymph)——仙女,或大自然的精灵。
传说和绘画中的宁芙总是年轻、美貌、充满活力。
这部电影则告诉观众,其实只要充满活力就足够了。
奈德的健身房贴了一句励志的话:钻石是一块坚持到底的煤。
同样,坚持到底的老年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宁芙。
传说中的宁芙,又总是与魔咒、祈祷和神的眷顾联系在一起。
少女奈德遭受的侵害困扰了她几十年。
直到那场游泳壮举接近终点的时候,摘掉游泳面具的她,连同此前固守的人格面具也一同摘掉了。
“你不需要那个面具”。
经历极限的游泳者终于接纳了自我,并与他人相联结。
故事简单易懂,一个60多岁的老年人要完成她28岁没有完成的事情,那就是从古巴自由泳到弗罗里达。
电影虽然快2个小时,但故事讲的轻松易懂,没有觉得是2个小时,反而觉得自己只是30分钟看了一部短片。
和其他的电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故事真的很直接,正在发生的事情还有中间穿插的回忆都能够让人快速地了解她的过去还有她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这种电影真的很难得。
我们现在习惯了看各种花里胡哨地将一个几个字就能概括的故事的时候会让人觉得浪费时间,但是这一部电影不会。
没有必要的细节就不会拍,镜头给的都是为能更好理解整个故事而拍的。
其实我本来没有想看这部电影,但是因为看到豆瓣评分蛮高,就好奇看了,看了之后整个人神清气爽,很难得了。
还有我很喜欢的一点是,导演知道这部电影的重点在她的古巴弗罗里达的目标,而不是之前在她人生发生过的其他,其他的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diana,但绝对不是这部电影需要给很多镜头的。
所以都会在本来枯燥的60个小时游泳里给我们一笔带过。
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在影片最后谢幕看到bonnie和diana的所有照片,她们俩生命里遇到对方真的是有很大的缘分,能够在30岁的时候碰到然后之后做什么事情都是一起,没有人比对方更了解自己,这种友情的存在,难道不堪比家人吗?
我联想到我很早之前有在考虑的问题,结婚生小孩都是为了让自己晚年不要一个人孤独,可是像她们俩这种就完全不需要有这种顾虑,因为有对方。
所以遇到一个好的朋友,能够一起成长有多重要。
没有bonnie,diana就不可能完成她这一辈子的执着,一切都是bonnie安排好,两个人齐心协力完成这个目标。
最后才能够达到。
有个一生挚友陪在身边,两个人一起努力,永远保持着自己还年轻的心态,来体验生活,途中完成自己一生目标,没有比这个更完美的事情了。
每次被电影中的一两个瞬间击中,我就得缓上好半天。
如果不记录下来,印记会长成心头的一个结。
在电影《奈德》里,就有两个这样的瞬间,分别在一头一尾。
正式片名出现之前,有一段很长的关于日常生活的序幕。
在这段叙述中,女主奈德一直处于游离状态。
言下之意是,这些生活很多,很好,可是好像都不太对。
直到她终于落进了水里,哎,一切都对了。
hello darkness,my old friend是落进,不是跳进和扎进。
为了以示区别,在她入水之前,专门展示了一名男性用标准的姿势扎进泳池的专业动作。
对比来看,奈德的“落水”动作确实略显笨拙,但其实更接近自然状态。
落下去,才能被水(妈妈)的怀抱接住。
这水于是成了羊水。
据说,胎儿是会游泳的。
胎儿漂浮在羊水里,是靠脐带呼吸,而肺里面全都充满了羊水。
刚刚出生后的婴儿先天会游泳,后来这种天性才一点点地被遗忘,消失。
所以我们后来学游泳,不过是捡回原本的自己。
“一切对新知的学习仅仅是对前世经验的回忆。
”羊水正是这样一种温暖的保护层,让人感觉到回归的自在。
但同时,羊水也是练功房,成长空间。
这就意味着它也带来了痛苦。
海水不是单纯的让人安心的舒适圈,奈德在那里更多是受苦。
晒伤,抽筋,脱水,缺氧,脱皮,被水母蜇伤,被鲨鱼追逐……并且更艰难的,是独自待在水里时,过往那些难堪的回忆、童年的阴影,全部无所遁形。
八分之七的冰山露出了它的全貌。
而所有这些,只有你一个人能看见。
这些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也全都是羊水的赋予。
这就是“黑暗老友”真正的含义所在。
胎儿于是要从羊水分娩,出逃,从而脱胎换骨。
在电影《地心引力》里,也见过类似这样的一个结构。
女主回归胎儿状态
飞船碎片(精子)撞向地球(子宫)
女主在大海(羊水)孕育
女主出海(分娩)
颤颤巍巍,重新学习走路而在《奈德》的最后一幕中,同样有这个镜头,女主像婴儿一样重新开始学习走路。
看得人心尖儿扑扑地发颤。
岸上的老友像老父亲一样,耐心地教学,反复强调:双腿脚踝出水就行。
这就跟胎儿出世的过程一样,先露出头,而后是身体,慢慢地,只要双腿脚踝出水,就大功告成。
这两部电影,都在女主重新学习走路这个镜头处戛然而止。
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她们已经在何种意义上扩大了自己的生命经验。
虽然她们的动作幼稚、笨拙,但其心胸已经修炼得几乎和自然本身一样包容。
就像《地心引力》女主说的,不管结果如何,这都是一趟“非凡的旅程”。
虽然一个关于太空,一个关于海洋,但用了一模一样的结构:落进黑暗,独自成长,重新出生。
而这个结构几乎是浑然天成地与分娩过程暗合。
真是惊心动魄。
在这些故事里,女性竟然同时是婴儿,也是母体;是主体,也是空间;是旅人,也是星辰大海。
“全世界都在沉睡,即使醒着的人也都是心不在焉。
”“我还有生命该做而没做的事情呢?
Zui后一切都会太快地si去,难道不是吗?
”“生命只有一次,狂野而珍贵,你打算怎么过?
”[电影R]电影:《奈德》🕕时长:121分钟戴安娜在60岁的时候,决心完成从古巴到佛罗里达,全程110英里的游程,并决定在没有防鲨笼的情况下完成,她与老友兼教练邦尼.斯托尔以及组织了一支帆船队一起踏上了旅程。
[一R]训练,不停地训练。
这是戴安娜的日常,找到她的教练,接着一步步组织一支团队。
[二R]磨合,不停地磨合。
戴安娜能完成这一项高强度运动,离不开她背后的团队。
[三R]突破,不停地突破。
她带着少女时代的“伤痕”在游泳,电影不停地穿插回忆的画面,很戳人心,可只有她自己能帮助她走出来。
观后感:一次次泪目在影片里,回想起来,又有多少人有勇气在60岁重新开启;又有多少人在30岁、35岁、45岁就说自己老了,比不上年轻人了;又有多少人直面自己的内心,一遍遍去重来......人生不过是“我”存在地球的一段时间,时间的长短谁都把握不了,那“我”就做好我能做的,把握住存在的每一天、每一秒,zui后潇洒离场。
每次看运动电影尤其是一些极限运动的影片,不管是纪录片还是传记电影,都特别动容。
也许是自己缺少一份体育的天分也永远无法触碰到身体极限的一分一毫,但并不影响这些挑战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分享他们本身的困难和挑战与突破的过程所带给她们的意义和感受。
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分享,让我作为诸多观众之一,理解了世界的多样和挑战的意义。
戴安娜·奈德,本片的女主角,马拉松游泳运动员,年轻时就曾经具有超凡的天分和影响力,29岁的一次挑战失败让从古巴到佛罗里达的游泳挑战成为了遗憾和心魔。
而60岁的她过完了生日,再一次重拾了对游泳的想法,在挚友同时也是教练的邦妮的支持下,重新开始了挑战。
她们决心不带防鲨笼,而组建了更加现代化更加有效的团队去完成这次挑战。
影片里讲述了四次挑战的过程,天气,洋流,水母,药物过敏一切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挑战的失败,甚至在倒数第二次挑战因水母中毒失败的时候团队差点解散,而在奈德自己的坚持下,仿佛天时地利人和,挑战成功了,我也在影片的最后看到了5次挑战的路径,越发觉得最后一次就是最好的安排。
除了喜欢这个真实的故事中的人物和体育精神外,我最喜欢电影所呈现的游泳过程中她的回忆和幻觉,我想这些都是基于真实呈现的,同时也很聪明的讲述了她之所以是她的原因。
她的天分,家庭,教练的影响和侵犯,她对游泳的执着,都是她在这场漫长旅程里的动力和压力,同时生理引起的幻想也让人更加理解大海带给人的痛苦和欣喜。
看到泰姬陵和邦妮去鼓励她的两段对我挺触动的,一个是运动本身和极限带给她的别样体验,一个是强调了这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和挑战。
电影的剪辑也很有特点,剪进去了很多真实的记录,除了艺术呈现外真实也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结尾她走到岸上,欢呼声和彩虹旗的飘扬,她不只是一个挑战成功者,她是一个领袖,代表着少数群体和高龄群体的成功,做自己去挑战无关年龄性向这些,人只是自己,这是很重要也很感人的。
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用力爱的样子太美好。
结尾的混剪太好了。
啊啊啊啊啊啊,无言以对。
老年拉拉就是如此有力量。
结尾bonnie在diana讲话之前先拆台说她是个很好的story teller但她觉得有点embellishment太多了“but the picture is the same” diana“…thank you.” “if you think im a badass you should see bonnie” “diana and bonnie see each other every day” 她们一起做的那些事情啊啊啊啊 整个电影最喜欢的casual的部分就是开头她们去宠物店diana说不要买蛋糕不过生日just us maybe some scrabble;bonnie如此sarcastic(啊啊啊)然后生日惊喜派对锁门diana一进来就说why are you talking like that “like what” “like you’re enunciating. …did you blow-dry your hair?” (“like what”给的那个镜头太美了我简直要昏厥……….)jodie foster这个胳膊我整个人都。。。。。
啊啊啊啊最喜欢的台词是Bartlett在bonnie下水回来之后说 “show-off” 哈哈哈哈哈哈彩虹旗飘扬。
Incredible!
我还记得2013年看过这条新闻,但当时我不知道挑战者的年龄,也完全不了解Nyad尝试过5次才在64岁的高龄挑战成功。
电影刚开始我还无知地以为swimmer可以到船上吃饭上厕所,后来看到Nyad要一直泡在海水里不休不止地游泳时,大为震惊!
连续57小时的游泳,没有睡觉没有休息,还要面临大自然的多变天气和水中动物的攻击!
Unbelieveable!
这是一部超级励志的电影,具有强大意志、永不放弃的Nyad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没有为名利没有做假,就是纯粹的实现自己的梦想,挑战人类的极限,而且她无视年龄,从61岁尝试到64岁,如果她还没有成功,很可能她还会试下去的,只有偏执型性格的人才敢于迈出这一步,坚韧不屈才能做出创举,挑战mission impossible,所以当我看到她克服重重困难突破体能和精神的极限,最后终于达到终点时,也不禁热泪盈眶。
最后结尾展现了几个真实人物的样子,现实的Nyad比扮演者看上去要年轻至少十岁,一看体力就非常地好。
我要赞赏的是主演安妮特·贝宁Annette Bening,演技太棒了,她其实是个演员,我一度怀疑会不会找个游泳运动员来演,但是65岁的她有着运动员一样的身材,还能有矫健的泳姿和气魄,各种情绪和心理活动塑造的很精彩。
我觉得她应该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本片的摄影也应该获奖。
题外话说一句,两位医生分别由一位黑人和一位亚裔女人扮演,而现实根本不是,至少女医生不是亚裔人而是白人,这再次表现了好莱坞电影的政治正确的要求,为了种族的多样化而人为地要安排少数族裔扮演一些无足轻重的与事实不符的角色,这样的”故意“有何意义呢?
难道不也是形式主义吗?
一个会演讲的电视工作者,是一个会游泳的健将。
28岁的梦想,60岁了,想要实现。
通过体能训练,环境考查,团队合作,赛前充分的准备,来完成人生最后一次游泳。
终于在经过35年后,63岁的年纪完成了古巴到佛罗里达166公里的海泳。
这个壮举激励着一个又一个想实现梦想的人。
人生遇到的困难,真的是想都想不到,我们可能想过会成功,但困难真的是一个接着一个。
活动的经费,团队人员的配置,自己体力的分配,海里的危险因素,天气原因,外界的声音等等,都要一一克服。
这些都还只是前期困难,可以通过人格魅力,朋友帮忙,来解决。
真正的挑战,在大海,未知的天气,海里的鲨鱼,水母等,还有连续60多个小时的游泳,体力,耐力,信念的挑战,才是人类极限的挑战。
坚持不下去时,就会想想我们为什么出发,那些曾经努力的时光,那些证明自己的片段,真的又有动力继续游下去。
相信自己可以的,泳不放弃。
该片制片人和导演夫妇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 / 金国威这对搭档特别钟爱极限运动题材,他们的《徒手攀岩》、《泰国洞穴救援》完成度高,在非极限运动爱好者观众中同样口碑极佳。
2023年的新作《奈德》延续了一贯惊险刺激,紧张热血的主题,不过观影以后很惊讶电影在各个方面的进步。
如果说《徒手攀岩》、《泰国洞穴救援》是表象,让我们通过影像的功能看到日常无法触及到类似高空徒手攀岩过程,和水下黑暗深潜救援,因过程本身超越大多数人的日常经验,视觉冲击在大荧幕无比刺激,因此主角如此技艺高超背后的原因被有意无意的忽略。
《奈德》不仅仅展示了人类不停歇长距离海洋游泳的壮举过程。
还将奈德四次失败都按时间顺序展示出。
更甚在于,它用闪回的方式,回应了几乎埋藏在所有观众潜意识里的一个终极问题——为什么六十高龄的“老人”奈德,到达多数被称“大妈”或者叫奶奶也不夸张的人生阶段,还有心力去挑战和追求世界记录。
所以在热血激情追梦的励志片中,导演隐秘而准确的拍摄了奈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般的前史。
于是观众从一开始的震惊奈德突然的决定到不断闪回她青少年时的故事慢慢理解并接受她的决定。
她越是坚韧越挫越勇,我们越感受到青少年懵懂单纯的她被伤害的是如此之深。
就像《黑暗荣耀》里逆风生长的女主,复仇是她一切行为的原动力。
伤害才是奈德生生不息,永不放弃的原因。
比起电影对奈德几次发起横渡海峡的挑战,这条回忆被性侵的线更令人动容。
奈德似乎和其他我们设想的被侵害女性不同,她刚毅自信并且在与人交往(和她的亲密搭档教练)和组建团队时表现出自恋自大的人格,似乎已经从那段被教练性侵的阴影中走出。
其实不然,奈德终其一生都在治愈那段不堪的伤痛。
她和通常受害女性表现出同样的反思,回想起过往总是自责,当时没有更好的保护自己。
在全片里只有一处和自己的闺蜜教练诉说过这一压抑已久的情绪,奈德作为钢铁女汉子罕见的依在自己最好的搭档肩膀失声痛哭。
后来奈德在无数次畅游在大海中回想起自己年少时那段不堪的经历,让我们明白她所挑战的一切,并不是汹涌的大海,阴晴不定的天气,险恶的鲨鱼,或者极具杀伤力的鱼母,而是她要向自己证明她可以,她的强壮无人能及,她能够战胜自己,进而战胜一生让她受伤的记忆深处的无力感,所以《奈德》比《徒手攀岩》、《泰国洞穴救援》更具女性主义意识,不是简单的运动励志片,如果不理解苦难,就无法明白奈德的成功,如果痛苦是一种力量,一定要让它成为强大的正向力量。
《NYAD》译名为《奈德》,又译为《泳不放弃》。
题目与主旨十分对应,女主奈德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想要从古巴游泳到佛罗里达的梦想。
奈德在28岁时第一次尝试了从古巴游泳到弗罗里达,无奈失败。
直至60岁时,她又燃起了这样的梦想,想要完成自己年轻时未曾成功的行动。
于是,她又回到了水里。
4年里,她尝试了4次,洋流、鲨鱼、水母这些都影响了她,但是她未曾放弃,最后一次,终于成功。
意志力如此顽强,但是她在快要接近弗罗里达时也确实松懈了。
我完全明白她的感受,做运动时往往是最后一两个最难做完,跑步时往往时最后几米最难跑完,终点就在前方,但是意志力却无法再支撑自己走下去。
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真实。
奈德她不是一个英雄,她是一个人,是一个也会坚持不了的人。
当然最喜欢的部分是奈德从海里走上岸,步履蹒跚却又坚韧有力,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岸边。
真实的成功往往是令人感到欣喜的,但是导演也不隐藏失败给奈德带来的影响。
奈德4次都从古巴出发,每一次在古巴岸边为她送行的人都愈来愈少,最后一次尝试,岸边空无一人,只有她自己和女友Bonnie。
失败时做演讲无人理会,成功时做演讲座无虚席。
这是事实。
人们渴望成功,逃避失败。
这也是事实。
失败一次不算什么,但很少有人失败了4次还能继续坚持,顶着质疑声,用自己的实力证明:她可以!
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年龄不会是实现梦想的阻碍,意志才
体育励志片的鸡汤永远值得喝一喝。人生中有很多事你年轻且身强力壮的时候做不到,得等你变成六十多岁绝经满脸是褶的老奶奶的时候才能成,比如说一口气在大海里从古巴游到佛罗里达!!!还不带防鲨网。。。BTW朱迪福斯特太美了。
网飞,精致的垃圾。
电影角度真的一般,感觉演得也就那样。儿时xq的穿插感觉没啥必要。
没有对女同双女主进行过多有关性缘关系的刻画很难得,Nyad说出名字的秘密完成精神上的弑父也很巧妙,但最打动我的是,即使她们是亲密且相互信赖的伙伴,Bonnie也可以决定退出,而Nyad没有强迫她留下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挑战。一起成长时是1+1>2,暂时分开时我们依然是各自独立的人,不是连体婴儿,更不是对方的外置器官
讲这个故事的人是谁?我觉得贝宁的主导很好,但这个故事不应全是她主导,电影常常依赖于贝宁和朱迪福斯特两名厉害的演员来推动,导演显得过于隐身,但这有时候也等于没有隐身。贝宁的状态进入得很准确,我一直很喜欢她身上保留的某种在舞台剧留下的经验,有时候被她使用得特别有魅力,比如在这部电影里最后的上岸,她的表演足以封后。在演讲讲到邦尼时,把无情绪台词处理得有情绪,不仅仅是表演上的花活,她还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同时的动作是在寻找,边寻找边再次说,我们不能保留不败的余地,每次都得真心相信这次一定会成功。好的演员的表演逻辑和表演意识超出了文本的震撼。我不太喜欢穿插过去回忆的做法,很土,只是种常用的方法。
不论年龄多大都可以追求梦想,但我更想看如何展现60岁身体状态的力不从心的窘境与突破,而不是女性题材一贯的苦难性侵和谁的背叛。。。我甚至觉得奈德从人设上都很空,贝宁演的也使不上劲儿,另外不会设置悬疑不如不搞...
说实话,我对两位导演拍剧情片并不奇怪,毕竟他们的纪录片本就是情节化的,只不过这一部反过来,把剧情片尽量纪实化,以贴合真实人物的事迹,而贝宁阿姨的演技对这种贴合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这种反向却也让作品有了过重的斧凿雕刻,显得有些低劣了
Freaking hate people like nyad
Oscar bait, 可看可不看吧
Here they come again. 又来了,这对导演夫妇。从Free Solo我就发现他们有一种把神奇变平庸的能力。他们通过自己的运动经历找到了职业赛道(让体能强者商品化,说好听一点是推广,说不好听一点,抢占&消费),但是他们的导演能力让一部又一部作品沦为平淡的展示,遮蔽住了真实人物本身的光芒,也剥夺了观众在首次接触这些人物时产生更强烈共鸣的机会。当我看到电影的一半,不仅觉得无比平淡无聊、缺乏深入挖掘,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直觉,这部电影的精神启迪能量最主要的接收者,是导演夫妇和两位女主演(电影拍摄过程、为了扮演和“成为”Nyad在六十多岁时去健身挑战游open water、让这部电影诞生的“壮举”等),我就不想浪费时间继续看下去了
这部电影的魅力就如同贝宁脸上的皱纹一样,真诚,痛苦,热烈。
略显平淡,只能说是合格之作。不过60岁的Jodie Foster,状态实在是好得惊人啊~
很标准、一板一眼的「冲奖季·体育励志·传记片」,属于那种望过去就能知道个大概的发展。Diana Nyad的故事戳人在于,“人生第二章”的可能性总是会打动人。但这之外还有太多可以写的东西,像是和“Bonnie”之间的关系,成就之后的其余尝试。试图呈现游泳时的诸多想象,而非更进一步润色人物经历;就明显有些敷衍了。“金/柴夫妻档”首拍剧情长片的优势,或许也仅仅体现在对一些技术上的调控。可能在立项时对这个片的期望是助力Annette成功“脱怨”,但最终的呈现显然是不够的。
谁不想岸上有个朱迪福斯特拿着毛巾等着。
钻石不过是坚持到底的一块煤炭。单说这个电影,明明已经知道结局了仍然会让你跟着一路揪心过来,主创功力了得
游泳这个运动真是太难拍得好看了,不得不穿插回忆场景,幻想场景,才能增加更多可看性。
老太与海
只能说这是我最近唯一一部没有看几秒就退出去的电影 看了一眼职员表果然有女导演大体没什么雷点 但是揪着父系姓氏不放 还说什么“你比任何人都配得上奈德这个姓”让我很无语另外拉黑远鉴字幕组 不说tmd就不会翻译fuckshit了是吧?翻译水平这么低下还干什么字幕组啊
挺好一题材,为何拍出来这么稀碎和索然无味……
朋友跟我说很热血很好看!额…………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