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克萨斯在全美50个州中面积和人口都排第二。
如果得克萨斯是一个国家,它的GDP世界排名大致为第十一,跟印度或者加拿大相当。
在加入美国以前,这个地方叫“得克萨斯共和国”。
在加入美国以后,这个地方仍然非常独特。
按照电影《伯尼》(Bernie)中一位老人的说法,得克萨斯可以轻松划分成5个州:北部开着奔驰车的自命不凡者聚集的达拉斯、东南部炼油厂遍布的休斯顿、南部与墨西哥接壤的圣安东尼奥、中部自由派人士聚集的“奥斯汀人民共和国”。
介绍完四块地方以后,老人才想起来得州西北部的狭长地带,但他没有将第五个州的头衔赐予它。
第五个州属于东得克萨斯,那里是“南方开始的地方,松树林背后的生活”。
我去过老人介绍的得州的其他几个地方,除了他所在的东得克萨斯,那里是《伯尼》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导演Richard Linklater的家乡。
看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从未实地考察过的缺憾。
《伯尼》看着象一部纪录片,其实是黑色喜剧。
小镇迦太基上的一群普通居民出现在镜头前,用圆润绵长的南方英语讲述他们对伯尼的看法。
伯尼(Jack Black扮演)看着有40岁左右,个子不高,小胡子密密麻麻,腰围跟帕瓦罗蒂差不多。
他到教堂领唱的时候,角色确实相当于小镇上的帕瓦罗蒂,冲到高音以后仍然轻松自如。
伯尼是单身,性取向不明,镇上的小道消息说是同性恋,但电影没有提供任何线索来证明或者否认。
人们不知道他的来历,他也没有亲戚供大家参考。
电影从头到尾他都一直担任镇上殡仪馆的助理馆长,工作态度极为严谨。
电影开头由伯尼给学生介绍遗体处理的艺术,他的一丝不苟可以跟化妆师对待电影明星相提并论,“指甲一定要修剪、整形、恢复生命力”,“刮掉那些不需要的毛发非常重要,包括鼻孔中、耳朵里和脸部的”,“完美的嘴唇应该放松、自然、略带微笑”,“头部的位置当然也很重要,要么呈仰望星空状,要么俯视肚脐。
位置一定要居中,稍稍侧向右边”。
伯尼对待周围活人的态度同样一丝不苟。
他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乐于助人,同时积极参与社区剧团的活动,用自己的嗓子为大家服务。
他的嗓子不仅用来唱歌,也用来随时表扬周围人的每一项优点,更重要的是用来安慰那些失去伴侣的鳏夫遗孀们。
81岁的遗孀玛嘉丽(Shirley MaClaine扮演)在镇上非常有名,不过跟伯尼的得道多助相反,她靠失道寡助出名。
镜头前出来说点闲言碎语的居民很多,没有任何一个人给过她任何一句略微带点正面评价的话。
在气候温暖的得克萨斯,她的冷若冰霜显得格外突兀,她的尖酸刻薄拒人于千里之外。
融化这块坚冰的是伯尼。
40来岁、同性恋倾向的伯尼和80来岁的玛嘉丽之间私下里能发生些什么事情?
电影只交待他们住进了纽约中央公园旁边的豪华酒店,但没有表现房间内的情景。
经过一连串的头等舱、游轮、美食、按摩等享受之后,伯尼成了玛嘉丽的财产。
冲突很快产生并逐渐强化,最后的结果是老太太被迫进了冷藏柜。
伯尼到处做好人好事的动机是什么?
他为什么有能力攻克玛嘉丽却无法摆脱被控制的命运?
我的问题没有答案。
他成功地扩展了玛嘉丽的世界,代价是自己彻底落入她的手掌心。
这种靠编剧虚构很难琢磨出来的怪异故事其实来自现实生活,导演Linklater同时使用了专业演员和真正的小镇居民,拍出了这部兼具纪录片和剧情片风格的混合体裁作品。
专业演员表现固然不错,还是那些小镇居民让我格外喜欢。
他们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好像没什么事情需要赶着完成,所以有很多时间聊天。
尽管其中包括流言蜚语、打探隐私的成分,但提到伯尼的时候,他们为之辩护的坚定不能不让人感慨。
伯尼有过欺骗行为,他是杀人犯,可你看那些父老乡亲们,即使得知案情真相以后,他们也从未跟警察和检察官站到一起,而是用各种方式为伯尼说好话,最后案子被迫移到其他地方审理,因为当地的环境对被告过于友好。
如果陪审团成员都是伯尼迷,这案子还怎么个审法?
中国和美国对待罪犯的态度有一致的地方,比如依法惩处。
也有很不相同的地方,比如表达对罪犯态度的时候。
中国从前习惯的“民愤极大”一词在美国很少使用,伯尼这个案例甚至是另一个极端。
他杀人以后不仅没有引起民愤,相反还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热爱。
我向来有屯电影的爱好,只要在任何地方看到有推荐的影片,尤其是未听说过的冷门电影,我都会先记录下来,等有时间有空间有心情就下载,有大块闲暇时间的时候,不至于无电影可看。
也正因为这样,很多电影实际已经在我的硬盘躺了好久好久,以至于每次打开一部电影,我几乎都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大致情节是什么。
不过这也好,阿甘说过,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次拿出来的是什么口味。
我的生活是没有什么波澜起伏了,但也可以在看电影这件事上人为地寻求一种小小的未知的神秘感。
但是我没想到今天打开的巧克力是这个口味,最开始伯尼给学生们讲课,传授给死人化妆的技巧,我一度以为这是个恐怖片,或者会出现比较血腥的镜头,而我当时正在吃饭,害得我马上中止电影,等吞进去的面条消化的差不多了,才重新启动。
而伯尼,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过生活最终给他的巧克力竟会如此苦涩。
伯尼是一个外地人,应聘到德州小镇迦太基作殡仪师,凭着过硬的化妆技术,对死者的敬重,对死者家属的真挚安慰,动人的歌喉,以及无处不在的白求恩式助人为乐的精神,虽然有时候有点娘炮,被人怀疑是同性恋,但还是很快赢得了小镇居民的交口称赞。
纽金特太太,一位吝啬,孤僻,古怪的老富婆,与所有亲人都不怎么联系,与小镇上所有人--也许可以除了一位理发师--都算不上朋友,甚至因为钱被孙女起诉,丈夫死后,她的生活中就几乎完全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
而也正是因为丈夫的死,伯尼才走进了她的生活。
最初伯尼也只是为了安慰一个老年丧偶的孤苦无依的老孀妇而已,与对其他人完全一样,这就是他的生活和性格。
如果换做是另外一个被安慰的人,可能感动过后,就成为好朋友而已。
但是纽老太太不一样,对她而言,任何一个人的关怀都是奢求,正因如此,她慢慢地紧紧地抓住了伯尼,希望他为她一个人所驱使,必须随叫随到,陪她吃饭逛街旅游看歌剧,甚至帮忙打理生意。
伯尼也乐在其中,不过后来我已分不清他是单纯为了安慰和陪伴纽金特太太还是为了享受这种坐头等舱,住豪华酒店,到世界各地旅行的贵人生活了。
最终老太太的控制欲毁了她自己,也毁了伯尼,我相信这不是一场蓄意谋杀,当伯尼举起枪的那一刹,他的脑子肯定是空白一片的,但是,所谓“激情杀人”,只不过是一句苍白的辩护而已,在法律面前,剥夺了别人生命的权力是事实,至于罪犯是好人还是坏人,那不是法律所关心的。
但是我相信的是,这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
经济地位决定生活地位,他在陪伴老太太的那段时间,花的钱都是老太太的,必然老太太会把他当作私人物品,这是人性。
话又说回来,纽金特太太想控制伯尼的那条线也只有钱而已,她并没有拿枪时刻逼着他,也没有在他体内植入生死符一类的东西,所以伯尼如果想不被控制,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离开她对他的名誉丝毫无损,小镇的人们只会在对纽金特太太尖酸刻薄的评价上再加上一个砝码而已。
伯尼也许已经知道纽老太让他继承遗产的遗嘱,所以他不愿离开,他想在可忍受的情况下把对方耗死,但是对方的疯狂和控制欲让他丧失了理智。
我觉得小镇居民对此事的看法是值得深思的,在他们眼中,伯尼是好人,纽老太太是坏人,伯尼是被逼无奈,她才是罪有应得,他们根据以往的印象来评判有罪无罪,这种朴素的价值观实在可怕,如果伯尼真的在当地被判无罪,那就是向外界说明:在我们迦太基这里,法律并没有什么卵用,我们是在替上帝说话。
正因如此,麦康纳(BTW,我想起来了我是因为他才下的这部电影)饰演的检察官把伯尼送到外地审判的决定才如此重要,不只对他自己,对小镇,对整个美国甚至人类都是如此。
我相信,导演已经比较客观得描述事实了,但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不禁希望伯尼被判无罪,而我现在已经把这点想通了,我想小镇居民慢慢也会理解检察官维护法律尊严的决心。
而这个结局,对伯尼来说也最好不过,他至少还能得到朋友们的想念,在狱中还能受到其他犯人所没有的尊重,如果被释放,可能余生都会顶着杀人犯的帽子和压力,纽老太太的幻影会一直跟随着她,远没有在牢狱里活得坦然。
最后小镇的一位居民说,上帝怎么评判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伯尼的后半生在哪里度过,法律说了算,但是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我也只是猜测而已,最清楚的,恐怕也只能是上帝了。
偏执骄纵的Marjorie终于让“好人”Bernie受不了。
Bernie是个神奇的存在他让几乎迦太基的所有人都为他着迷,就像一群“疯子”,他是个矛盾体,他们之间的关系远不上爱,或许他们在一起只是因为一个寂寞另一个太软弱老好人,于是由开心欢乐变成了悲剧。
影片没有过多反映过Marjorie的骄纵蛮横,有一场她不顾Bernie在排练勒令他回来,因为开出了一个工人而和Bernie大吵一架,像个孩子似的急得又跳又跺脚,眼里含泪嘴里愤愤地“永远不会让你离开的”。
Marjorie,有句话说得好,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她是个可怜的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缺乏安全感多疑的孩子气的老太太,可惜即使是Bernie那个脾气好得不了的人,也无法忍受她,毕竟不是亲人,毕竟没有骨血之缘,连亲人都没有耐心与她交流,何况他。
话又说回来,Marjorie有钱,Bernie陪着她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那些舒适的待遇,不然他完全可以劝诫她开导她而不是一味地随她由她,这个悲剧也是他自己造成的,不管多好的人总会有弱点,人性使然,他的弱点便是软弱和贪图享受,虽然没有这个词所体现的那么严重,但是这也是他后来在法庭上被丹尼以他贪图享受钱财的证据反驳地无言以对,他或许脑子里从来没有这个概念,但是他的行为多多少少还是体现了这一点他是有罪的也是无奈的影片最后Bernie迈着他一如既往优雅的特别的走路步子穿过一道道栅栏,他的余生都将此度过为了他造的业,结尾还放出了真实的Bernie和Marjorie的照片,照片中的老太太看上去并没有那么难接近,是个可爱的老太太万事皆有因有果
保持敏锐的善心,持有积极的态度。
这是伯尼的人生态度,即使身处监狱。
心灵开出花来,那整个世界都会是花的海洋。
同时,通过玛佳丽也可以看到一颗渴望爱而冷酷刻薄到处处设防的心灵,好像坚冰,却更过之。
因为纵使好人如伯尼都无法使它再回到温热的常态上来。
另外,伯尼这样做好事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玛佳丽的遗产,而遗产则来自她死去的丈夫在天然气事业上一生的奋斗。
所以,好事也不是随便呼来即是的。
玛佳丽丈夫的工作和人生态度同样值得深思。
当然,是谁将本来没有超越意义的金钱向善了呢,这就是伯尼的选择。
所有的事情都是选择。
选择自我激励,或选择浑浑噩噩;选择态度,或选择逃避... ...其实最后的结局也是两个自由的选项:(1)伯尼终结了玛佳丽可能存在的不再冷漠、与人热忱相处的自由(尽管可以预见这是纸面上的可能,以玛佳丽在人们心目中一贯的形象和她想改观的自我动机来看,都绝无可能了),终结了她享有自在生活的自由,总之终结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人的一切自由(但她个人的生死从事实上来说,已经与周遭的世界没有半点关系,只有伯尼关心她除外),这是一个个体的自由;(2)同时伯尼的做为终结了他自己在自由世界(即监狱以外)中行善的自由,虽然他堪称楷模的心灵在监狱里也展示了正确的态度,但终究限制了这个个体的自由,它对环境的影响力却是很大。
当然最重要的不仅是有正确的态度(如伯尼),更要有实际的作为(比如他在殡仪师工作中的出色付出,及玛佳丽前夫通过奋斗才积聚的财富)总之看你用什么态度,做了什么。
大态度,小作为,也是好的。
但是没有态度的大作为,恶作为,这个世界已经够多了。
伯尼的故事不禁让人想起圣经中“不义的管家”的比喻(路16:1-9)。
但它比那个比喻更具戏剧性,因为伯尼身为一名备受称赞的“管家”,杀害了自己那以刻薄闻名而不受待见的“主人”,藏尸数月,并且利用不义的钱财巩固了与小镇人民的关系。
而让人意外的是,当谋杀的事实在基督徒群体中被揭露时,伯尼仍然受到广泛的爱戴和拥护。
导演将这个真实故事包装成喜剧,使得角色的盲目更加顺理成章。
影片中的“被采访者”,多数都被偏见所蒙蔽。
那些受惠于与伯尼的关系的人,大多对伯尼赞不绝口,不但不愿追究真相,还责怪被害者活该,甚至嘲笑陪审团是愚蠢的乡巴佬;想要将伯尼定罪的检察官自以为代表法律正义,实则精心地编织着伯尼的故事,试图让众人相信他是个渴望跻身上流社会又阴险恶毒的同性恋;牧师声称自己必须对会众保持中立,但他在表现出对伯尼的跌倒的惋惜和接纳之时,却没有对被害者的殒命表现出同等的尊重和怜悯。
对伯尼的不同态度,正好印证了片中一位老太太的话:小镇上的人总是最好或最坏地揣度别人。
不过,这种带偏见的论断显然不是小镇人民的特质。
电影对伯尼形象的刻画更多是基于他人的口述,而较少深入其内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怕多数的观众都在依据那些带着偏见的口述做着自己的揣测,尝试拼凑出自己眼中的伯尼。
直至影片最后出现真实的纪录片段,我们对伯尼这个角色的分析不免化作对现实中的伯尼的论断。
遗憾的是,我们生性喜欢带着偏见判断他人。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对于一个陌生人(尤其是像伯尼这样的新闻人物)的判断也总是首先基于自己的无端猜测或身边的人带有偏见的评价。
而我们对于一个人带着偏见的评价,不见得有助于他人认识这个人,却真实地暴露出我们自己的偏见,暴露出我们自己是多么随意地去评判。
至于真实的伯尼到底是怎样的人?
他是否活在面具之下?
他为什么不选择离开老太太?
电影不曾给出回答。
其实,恐怕连伯尼自己也不能给出简单的回答(至少电影中的伯尼声称无法理解自己是如何杀了人的)。
人性的复杂性或许远非简单的归因所能解答。
我更愿意相信,伯尼的敬虔和跌倒都是真实的。
因为圣经向我们启示了人的神圣起源和他堕落的深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可以同时拥有崇高的一面和险恶的一面。
那提醒我们这些远不如伯尼那样有好名声的人,更需警醒。
影片的末尾,一位老太太表现出了电影里难得的中立立场,她认为伯尼的确是犯了错,但只要他真心地悔改,上帝仍会饶恕他,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我们可以在人前扮演不同的角色,赚得或失去名声,但我们终将站在基督的台前,面对公正的审判。
就像特蕾莎修女说的:“说到底,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无论如何,这从来都不是你与别人之间的事。
”
Richard Linklater strikes again. This time he knocks the ball completely outta the park.我从来不把自己当成独立电影的fan,但是这么些年看的这么多有意思的小片子,还真有不少是停不下嘴林导的作品,比如说几乎在影像上定义了Gen X的Slacker,特色鲜明的Waking Life和A Scanner Darkly,不拉不拉不拉不拉到让人头疼脑热但依然不得不承认思路、剧本都一流的日出日落系列,以及虽然几乎没什么人看过但对我来说却无论是第一遍还是第五遍都一按下播放键就压根停不下来必须从头一个镜头不落看到尾的Tape。
但是在独立电影的圈子里混得久了,连脑筋活络如Linklater的人也会开始步入定式,渐渐地渐渐地,纽约的Linklater似乎开始让人讨厌了起来:大段大段让观众直打哈欠的独白、离扯淡只差一步的剧情以及经常过分装腔作势的表演,甚至他一向热衷的影像实验也从新颖有趣变成了让人捏一把汗——动画渲染算是新手法、DV拍片算是不错的尝试,但是用十二年的时间拍一部电影是不是有点形式大于内容了?
不过可喜的是,德克萨斯的Linklater回来了,而他的悠然与狡猾正藏在这部片子里。
那个永远能让你摸不着头脑并且经常愉快地吃一惊的碎嘴胖子把一个在叙事上其实并无太大起伏的故事讲出了一丝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暖洋洋金灿灿的德州阳光给这么一出情节近乎滑稽的生活剧打上了一丝无法言喻却又顺理成章的神秘色彩,看到最后你虽然心平气和,但却真的不知道到底是人们疯了,世界疯了,还是你自己疯了。
哈。
片子刚开始的时候我其实颇有一丝不满,一是有些失望连Linklater也搭上了mocumentary的大篷车,实在是有点缺乏创意;二是作为mocumentary,这片无论是从拍摄方法/器材的选择还是画面、色调和表演都有些太过精致了,和mocumentary的以刻意简陋伪饰真实的特点相去甚远,非常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但是越看到最后越惊叹的一点是这片根本就不是mocumentary,但又的确是一部剧情电影而非纪录片,感觉上简直像是电影作者把自己为写剧本而做笔记的过程详详细细地放进了影片里,而这种genre的混合在叙事上所营造的效果是两个genre单独所不可能达到的,而且叙事的过程也基本轻松而顺利,情节毫无拖沓之感,也没有过分的矫揉造作。
演员的表演值得称道,虽然说三个主演在演技上并不是在追求多大的突破,但他们的表现很好地穿起了整部影片,让叙事与现实很好地融为了一体。
表演上有喜欢过戏毛病的Jack Black这一次分寸把握得很好,让Bernie这个人物真的鲜活生动了起来,也让整个剧情有了可以落脚的重心;Matthew McConaughey依然是他那副中西部妇女偶像样,但这个角色真的非常适合他;Shirley MacLane戏份不太多稍显遗憾,这个角色也只需要她使出五分功力,不过她的任务也是百分百完成了。
这才是观众喜欢的那个Linklater,那个会讲故事的同时也会变新花样的聪明小子,他拍出来的电影都是独一无二的,谁学也学不像。
Bernie已经入围了以扶持推广独立电影为己任的Gotham Award,再过一个月,Independent Spirit的提名名单上估计也少不了它的名字,虽然明知道发行公司Millennium不可能像大厂一样拿出大笔钱做campaign,但还是希望这部片子能在颁奖季走远一点——哪怕主要奖项要不到(目前看来和最大的几个热门比也的确没什么优势),改编剧本还是希望能够有戏。
总之,作为叙事创新的大力支持者,我们总希望Linklater的创作不要走入死胡同,而本片让我们放心地看到了这个胖子兜里依然有变不完的戏法儿,只等着下一次再抖搂出来给你看呢。
迦太基,不是非洲北海岸的那个古老帝国,而是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坐落于德州东部的迦太基阳光充足,植被环绕,居民生活轻松惬意,怡然自得,有“德州最棒小镇”之称。
上世纪4、50年代,小镇地下埋藏的天然气田令不少人发家致富。
到90年代,镇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影响逐渐显著,直观的体现就是小镇的殡仪馆人手不足,于是男主前来应聘:Bernie,男,单身,接近不惑,胖乎乎肉墩墩,声线温柔,待人友善,办事周道,殡葬业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分内分外的各种杂七杂八都处理的得心应手细致入微体贴周到无可挑剔。
没过多久,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Bernie就成了小镇居民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心中至善至美的存在。
随后女主登场:Marjorie,女,丧偶,年逾古稀,身形走样,皮肤松弛,表情严肃,待人刻薄,小镇居民都对她言有微词心生芥蒂,甚至自己的亲生儿孙也已不相往来,空有万贯家财,形单影只寡欢独居。
老伴的葬礼让Bernie和Marjorie结识,Bernie的好心肠一如既往,肉心毕竟非铁石,一来二去,两人渐渐如胶似漆,一起赏歌,结伴旅行,甚至家庭事务,Bernie也代Marjorie一并打理,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导演未可知,也不愿去探究。
时间一天一天过,毕竟秀才遇见兵,Marjorie的刻薄自私和控制占有欲终于唤起了Bernie内心的小困兽,啪啪啪啪,连开四枪,Bernie匿尸于冷库,如常生活,Marjorie失道寡助,行踪无人问津,即使有人提及,Bernie也是各种搪塞遮掩,尸体一藏就是九个月,其间Bernie慷慨散财,大到当地教堂,小到普通人家,无不受其恩惠。
东窗终于事发,小镇居民无不惊异,Bernie那么好,老太太那么坏?!
唯独一人除外,检察官Danny,坚持异地审判Bernie,因为“他(Bernie)好像对小镇施了魔法”,迦太基没有一个陪审团会严惩Bernie。
审判迁地进行,一大番的唇枪舌剑,各方辩护律师无不巧舌如簧。
最终裁定,五十年,不得假释。
《伯尼》是自2003年的《摇滚学园》之后,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与“熊猫”杰克•布莱克的再度聚首,1998年理查德在《德克萨斯月刊》上读到了相关事件的报道,自身就是德州人的理查德•林克莱特马上就被这一不寻常的事件吸引,他甚至去旁观了Bernie的庭审,并且开始着手编写剧本。
而平时疯疯癫癫的胖子杰克布莱克之所以能得到温柔的Bernie这一角色,除了胖嘟嘟的身形外,明亮的歌喉也是一大关键因素,这一点也在电影里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只是看着杰克布莱克在那里一本正经的扮温柔,你也很难不莞尔一笑。
马修麦康纳饰演Danny,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不近人情却坚持法理,有点臭屁还有些许痞气,马修驾驭这种角色简直手到擒来,看看他同年的表演:《杀手乔》里的“吮指原味鸡”和《魔力麦克》里的脱衣舞男队长。
理查德林克莱特自《半梦半醒的人生》之后又带了一种崭新的电影呈现方式,一个半纪录式的黑色喜剧,电影中几个关键角色由演员完成,更多的访谈交给了与真实Bernie结识的迦太基小镇的原住居民,全片明亮的色调和轻快的剪辑以及演员们自然又略荒诞的表演又把“演绎”和“记录”的界限模糊化,演员和群众的模糊化,电影台词与真实采访的模糊化。
法理与人情是事件中一个重要的冲突点,实际上电影里理查德在极力的模糊这一冲突,做法就是把拍摄采访的重点放在人情之上,放大Bernie的人性优点,而Marjorie和Danny则显得不通情理,刻薄自大甚至有些滑稽。
就像最后法庭戏中各自的辩护律师,滔滔不绝言之凿凿,其实都在避重就轻,理查德林克莱特就是Bernie的辩护手,在indiewire的访谈中,他也丝毫不回避自己对于Bernie的偏爱,“他关心身边的所有人,他多愁善感,他不是这种大坏蛋,真的。
”《伯尼》的观感就像影片结尾字幕时那个老头弹唱的民谣,用轻松的语调调侃的讲述了一个荒诞却真实的故事,效果就是尽管片头用大字告诉你“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到了片尾,你看到真实的画面还是会大吃一惊:“尼玛那些访谈竟然是真的!
”。
而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被理查德林克莱特模糊掉的故事。
转自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Bernie_(2011_film)Impact[edit]Having seen the film, Austin Attorney, Jodi Cole, met with director, Richard Linklater,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After meeting with Tiede himself in prison she began work on a habeas corpus petition in his case, raising issues not addressed in his previous direct appeal. [21] Tiede was released from his life sentence on $10,000 bail in May 2014 with the condition that he live with Linklater in Austin, Texas.[22] Nugent's granddaughter expressed shock that the release was granted, specifically ci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film's depiction of Tiede.[23]On January 2, 2015, an Austin, Texas news channel reported that the district attorney agreed to release Bernie Tiede and is not ruling out a future prosecution. Panola County prosecutor Danny Buck Davidson said that he met with the family of Marjorie Nugent and that the film led to successful efforts to have Tiede released early from a life sentence. Out on bond, Tiede is due back in court March 2015. Davidson eventually agreed that Tiede was wrongly sentenced for first-degree murder when he deserved a lesser sentence.伯尼2014年5月交了1万美元保释金暂时出狱,前提是和导演林克莱特一起住在德州奥斯丁。
纽金特孙女对这一决定十分震惊,她认为是电影产生的影响。
而在今年Danny Buck Davidson本人也承认当年指控伯尼一级谋杀是个错误,伯尼应该得到减刑。
未来这个案子有可能重审……
锋利地切开实用主义,切开得克萨斯,化得克萨斯为美国标本,没有娱乐价值的电影很少,娱乐价值正是实用主义的产物。
所谓好人只是上帝没安排他碰到足够坏的坏人。
故事的真实性,大大增加了悲剧感,和解剖美国的力度。
字幕时居然可以安排演员和杀人犯的会面,佩服电影工业的可怕。
——木木勺首先要提醒大家的是,这可不是一部喜剧片。
它其实是个真实的事件。
当一个人人喜爱的热情慷慨多才多艺的大好人忽然有一天成了杀人犯,你会怎么想呢?
如果这个大好人杀的恰好还是一个根本没人喜欢的古怪的令人厌恶的家伙,你又会怎么想?
当王莽杀了慈禧,对,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当皇帝以前的王莽,和当太后以后的慈禧。
前者是人人称道的楷模,后者则是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甚至还有点希望她消失的老太婆。
小王开始对老佛爷还是很好的,陪她到处去散心,鞍前马后尽心尽力……日后支持小王的人们把这当成自己的证据,就说,你看他不是坏人吧。
可认为小王是坏蛋的一方就会认为,这恰恰证明了他阴险狡诈,骗取别人的信任。
我们认为,最初的小王可能真是一片好意,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可是,不多考虑的人真是太少了。
老佛爷越来越离不开这个小王了,就想办法把他留在自己身边。
怎么个办法呢?
首先是财务上的便利,我的钱就是你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吧。
其次是责任和信任,把越来越多的事物加到你身上,没有你可不行啊。
再次就是撒娇和威胁——如果你也讨厌我,就没有人喜欢我了,老太太将会是多么可怜。
总之,万人迷的大好青年王莽被孤僻古怪的老太婆慈禧霸占了。
当爱变成了妒忌猜疑和占有,当热情变成了必须应当和被迫,善良的大好人也忍无可忍了。
更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在小王认罪之后,人们根本没办法看着这个做过很多好事帮助过很多人的好青年被惩罚。
虽然大家都不好意思说那个老太婆死就死了吧,但人们普遍认为,小王一定是冤枉的,就算确实是他干的,一定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你看,公众对你的印象多么重要呀。
但我觉得,太在意大家的好印象的人,不是精神上求完美的苦修者就是隐藏的特别深的大阴谋家。
而太过独特、骄傲与自我的人,也注定只能孤单。
如何在两者间找一个自己舒适的平衡,是社交中尤为需要学习的关键点。
电影里说,当你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你必须要有好的人际关系。
因为大家都多少都会知道你,就像是中国的乡村,老张家老王家,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出门遇见的都得算是亲友,怎么能太过分。
这种习以为常的道德自觉在城市里已经消失湮灭。
如果《伯尼》的故事发生在高楼大厦,对门不相识的都市里,大概人们就不会大惊小怪,当然那样也就不能算是一个好故事了。
无功无过吧〜
林克莱特以大量伪纪录片式的采访构筑起一种奇妙的对立:圣人伯尼和杀人犯伯尼。无论以事实的眼光、道德的眼光还是小镇居民滥情的眼光看待伯尼,都会像看着伸入水瓶中的筷子,完全错位!这种中立的叙述角度让故事本身的黑色味道凸显出来,愈发值得咀嚼玩味。
别人对伯尼的评论和看法占片子4分之一长度了吧,挺讨巧的,能省不少功夫。不过整体还是太简单了,流水线一路下来,没能打动人,也没有足够的幽默段子,所以只能给个中规中矩的分呗。
大爱这个调调儿
Matthew McConaughey抢戏啦,哈哈
輝煌的演技派和精彩的敘事結構,只是略微平淡
一个是伪君子,一个是真小人,伪君子受不住真小人的虐待崩了她……对此,我只想说,导演你好屌,这么贱爬的故事居然拍出了煽情的味道。
一个极端利他主义者的悲剧
杰克布莱克的突破很明显 导演用小镇真实居民加专业演员的组合完成了对案件的再解构 做得很好
我是觉的杰克·布莱克真的挺搞笑的
原來這麼醜也可以當小白臉。
今年快过最好看的黑色幽默喜剧, 人见人爱的他在杀死村里最有钱的黑寡妇后, 在法院命定一级谋杀后为何整个村的人还是对他忠心耿耿. 真人真事改变, 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同时电影是夹杂真实纪录片, 给你还原真相
分明是部传记片
演员真不赖,black演黑色幽默
Richard Linklater不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但却是教会我最多的导演。本片打破常规的叙事,将纪录(被采访者有些是真实的居民)和黑色喜剧元素引入其中,以模棱两可的立场探讨这一事件的伦理本质。杰克布莱克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是他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从造型到人物细节让人惊叹他演出的正剧的功力。
无聊的一个半小时,还好里面的歌很好听
浪费时间
故事真的可以拍的更出彩的,但是表演真心都不错
没想到该片的导演是理查德·林克莱特。虽然不像“爱在”系列、《少年时代》等片个人风格那么明显,但那些淡淡的喜剧感,还是很林克莱特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杰克·布莱克的表演虽然略显滑稽、夸张,但还是很不错的。
也轻松也沉重也能引人思考,关于道德关于法律关于世俗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