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祝你幸福还不错,小宋佳适合这样的角色。
看到肚子上的刀疤好心疼,女人不容易。
离婚真的太难了,给我难笑了!
肖央的形象好清爽。
保姆打老人真的太可恨了。
尤其那句“一般你只对你做对的事情有印象”笑死我了。
秦志远先生这个角色,和苏大强一样的调性,哈哈!
片尾曲任素汐唱的好听!
电影很敢拍,某些点再深刻一点会更好。
本片在导演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是婚姻生育两手抓导致整部影片极其混乱台词生硬得像未加工过的生肉而剧情进展又基本靠台词推进情节衔接更是毫无逻辑在其中但本片最骇人的缺陷还是要属人物塑造也许是选择的议题太贴近生活现实放在其他影片中算是平庸的人物塑造在本片这个弱点会被放大很多倍因为会让人忍不住想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的话 也太恐怖了不过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宋佳为本片贡献了精彩绝伦的表演尽管服化上为了呼应题材 无法太华丽放肆但最终段的独角戏依然给了她发挥空间脱掉上衣露出疤痕 缓缓讲出“但是它不允许啊”的时候这不是一个拥抱一时陪伴一句话就可以把曾经的笑容幸福换回来这让我意识到导演虽然能力不足但对于在婚姻生育纠缠在一起每个人要如何面对 怎样和解尽管没有脱离传统思想但本片仍积极地在找寻路上
“别让遗憾圈住你的人生”,可又有多少人因为遗憾的发生一生都沉沦了。
第一次看这个题材的电影,这个话题非常新颖且值得思考,通常多数电影工作者都会选择丧长辈的痛苦,这类题材已经很烂大街了,而这部电影选择了反过来讲述丧子女人群的故事。
从小众的人群出发,讲述故事一定是剧本创做的一个好方向。
这部电影通过三对不同年龄段的丧子女夫妇来诉说这类人群的不同方面的痛苦。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秦志远和闫丽(倪大红和吴玉芳饰演),在丧唯一儿子后,对生活的失望“我们还有生活吗?
我们这代人一辈子就为了孩子,可到头来孩子没了,我都忘了生活是什么了?
”
瘫痪女儿的妈妈(吴越饰演)在盼望女儿醒过来的这两年,丈夫开始要离婚后他说出的那句“我很能理解,能从痛苦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种无力且成全何尝不是第三对夫妇(年轻夫妇)的罗宇的状态呢?
丧子女的悲剧夫妻罗宇和百慧(肖央,宋佳饰演)罗宇以为丧女的壮年父亲,在面临丧女和婚姻矛盾后抉择离婚的百慧,内心早已痛苦无比,但作为男人依然表现的比较坚强。
从不愿意离婚到放手让百慧去过自己的生活,这是多大的勇气才能抉择“如果能让一个人逃出这个漩涡,我的选择一定是你”,电影的片尾罗宇站在窗台后,窗台的铁栏杆树立着他放下红气球,但与教会中别人的红气球不同的是,他的气球往下沉了,没法飞起来,可见对罗宇来说选择离婚是因为爱,而对他自己来说,他将牺牲自己,永远在漩涡里。
电影还有很多细节话题,比如“离婚冷静期,伤心乳头综合症,避孕铁环,产后焦虑症,堵奶等这些话题,无不是在揭示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婚姻,对生育的焦虑。
同时也让我们关注到了丧子女的人群的内心痛苦。
全篇我一直是揪着心看完的,的几位演员老师生动人的表演真的没有让我们观众失望,角色诠释的立体且极具共鸣感。
同时通过这个影片,也让我初次认识这位新导演-康博。
希望不就将来再能看见康导新作
是出生几个月或者才几岁的孩子牙牙学语都还不会却失足溺死了更令人心痛,还是好不容易培养成人长成一个大小伙子娶妻生子却突遭意外离世让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撕心裂肺呢失子之痛,可能是一生无法痊愈的伤痕,心裂了,有风声,海浪声,呼呼地从裂缝中穿过,回响在耳畔,无法安睡🛏️宋佳那一段独白真的很令人心碎💔,“你希望我安慰你吗?
不好意思,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因为那明明是从我身上掉下的肉,我怀胎十月身上带着分娩的刀疤,我给了她那么多美好的希冀与期许,我怎么可能夜夜安睡甚至还有空来安慰你受伤的心灵,我也伤了,伤痕累累,没有一丝一毫的力气来抚平你心里的褶皱,因为我比你更甚😭“我们这一代人,工作结婚,生活都是为了孩子,现在孩子没了,要找寻一点生活下去的动力吧”爱之深,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希望越大,越希望其成才,安全快乐健健康康长大,三代同堂多么快乐,主心骨一旦抽离,魂就少一半了谁对谁错了呢,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罢了,体谅父母爱子之心拳拳而已
中秋最佳,几乎没有之一,感觉比《出走的决心》要更好一点。
同样是展露女性主义生存困境, 《出走的决心》里李红是成功出走了,导致故事最后几乎变成了李红在外面穿着红衣的风景片,同时后面也加入了苏敏阿姨真实的再外面旅游的画面。
直到这里,电影才打出字幕“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不是在电影最开始就有。
虽然确实让人非常向往,但难免会感觉到画风的分离。
《祝你幸福!
》就不同了,全片以一种非常压抑、暴躁和伤痛无出口的情感基调缠绕。
在电影最后的最后,终于出现了呼应标题的话“祝你们幸福”,却是在罗宇与白慧真正离婚的时候,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对他们二人说出来的话。
是的,还好他们是离婚了。
我不是不喜欢“大家一起包饺子”的团圆画面,而是这个电影的最后走向不应该是所有人依然还是困在原地没有任何改变的模样,回避根本性的情感创伤。
在很久以前电影大约30秒的贴片广告,就有罗宇(肖央)跟着秦志远(倪大红)和一群有情感创伤的人围在一棵大树旁,手里握着一个气球,接受一种类似正念的心理调解方式:“呼出一口浊气”,把所有的不如意都放入气球,然后大喊一声“啊”,再放飞这个气球。
电影片名的标点符号也形成了一个象征——“!
”——电影海报里,这个惊叹号被置换一个气球,一个即将上升却依然握在“幸”手里的气球,气球与感叹号的符号相似性,将处于困境中的两组家庭交错起来。
罗宇/白慧这组关系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告诉观众,他们夫妻到底因为什么原因要离婚,尤其是还加上了离婚冷静期这个强制设定。
我们能看到的,是夫妻二人已经变成非常暴躁的配偶,虽然罗宇似乎还想要维持这段婚姻的形式,但白慧已经无法自持。
随着剧情推进,作为一年没有案源的罗宇接到了要人工胚胎归属权的老两口的案子,秦志远/闫丽(吴玉芳)需要他们儿子的胚胎,其实就是想要找代孕延续儿子的基因。
但作为另一家人的夏美云(吴越)死活不给,理由是她女儿王冉(周依然)虽然是植物人,却又醒过来的可能,一定要给女儿一个念想。
好巧不巧,主治医生就是这个白慧。
慢慢的,我们知道了,白慧和罗宇的夫妻关系以前还是非常温馨的,正是因为女儿小螺丝无意中溺海而亡,才导致两人深陷剧烈的丧子之痛中。
白慧一直不愿意与罗宇维持夫妻关系,最根本的原因在后面才解释出来,因为她一看到罗宇,就会想起失去生命的孩子小螺丝,情绪就会陷入强烈崩溃之中,虽然可以靠理性维持外表。
电影里,最让我感触的,是倪大红和宋佳在面对丧子之痛时给出的两种不同场景,一个是几乎无声的,另一个则是满屏幕强烈的耳鸣。
秦志远不断假装自己的儿子还活着,于是用一个电脑和一个手机进行对话。
镜头一开始是对准电脑里的微信对话框,观众会以为这是一段少年夫妻还在时的回忆画面,毕竟上一个场景是王冉和秦科文的日常。
但随着镜头慢慢拉远,我们才知道这是秦志文的心理防御机制在让他不愿承认儿子已经去世的事实。
白慧在罗宇最后一次来酒店找她时,将一直以来施加于她身上的情感创伤说了出来。
她在小螺丝去世之后,就一直在耳鸣,她不知道是什么声音,所以总是在寻找这个声音。
直到上一刻,听罗宇说“去了海边”才明白,这就是海浪的声音,是女儿去世前最后的声音。
她歇斯底里(这个词原本也是用来形容女性的),她情绪崩溃,这些都是站在男性视角里无法看到的幽微之处。
是的,《出走的决心》是女性成功脱离了家庭之后的独立少数,而很多失独家庭所面对的现实是失语的。
在《出走的决心》里对男性的塑造显得有些“刻板印象化”,而在《祝你幸福!
》中,这些男性变得更加普遍和日常,没有家暴,没有经济问题,与妻子相处一直充满温情。
在失去孩子这件事上,男性受到的情感折磨也不比女性少,无论是罗宇还是秦志远,都一直深陷巨大的伤痛之中。
但不同性别所体现出来的处理方式依然有非常明显的差别:罗宇、秦志远都是带有向外的情绪宣泄破坏行为,不管是突然砸东西还是碰瓷(还好没有家暴);而白慧、闫丽、夏美云、王冉则是向内的情绪自我折磨,仿佛这个孩子还在身边,但它已经成为一个永远无法再归来的战损“卑贱物”(克里斯蒂娃)状态。
这是很多现实家庭的状态和出路,它一点都不“中秋团圆”,非常不适合在这个节日上映,但实在是真实得鲜血淋漓。
影片最后,罗宇与白慧在民政局办理离婚的时候。
看着那些排队等待领结婚证的人,自嘲地问道:“如果这些人知道自己的婚姻能持续几年,还会结婚吗?
”白慧犹豫半晌,依旧坚定地说:“会吧。
”我想,如果是我,如果我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婚姻会维持几年。
我一定不会选择结婚。
我不喜欢悲剧。
更重要的是,我不能接受自己因为婚姻,受到无可挽回的伤害。
无论婚姻幸福与否,女人,始终是这场婚姻的“受害者”。
01 婚姻中男女双方承担的不对等影片中,穿插着男女双方幸福的片段里,始终能看到女人辛劳的付出。
白慧怀孕,撑着大肚子艰难地站在房门前,对罗宇吐槽自己肿起来的双脚。
罗宇的反应呢?
他笑嘻嘻地往下看,开玩笑地说白慧的脚像大猪蹄子,非但没有在这个时候关怀体贴白慧,反而还搞笑地将白慧的鼻头撑起,说她这样更像是猪八戒了。
看到这里,我挺为白慧生气。
代入自己,我撑着身子怀孕生子,忍受着大肚子、肿脚等各种不适,老公非但不安慰我,还自然地拿我开玩笑,我不能容忍。
再看其他片段,白慧堵奶,罗宇帮她疏通后,不顾白慧的窘状,第一时间兴奋地大喊他会通乳了。
类似的片段还有很多,这些罗宇怀念的美好记忆里,都有白慧辛劳的付出与窘状。
我并没有说罗宇的不付出,而是代入式地忍不住为白慧这位母亲打抱不平。
不止电影,在现实的婚姻中,大多男女双方的承担似乎永远也不对等。
女人,由于本能的母性光辉,始终是为婚姻付出最多的一方。
02 男女双方对意外的耐伤度不同小螺丝因为罗宇的粗心,溺水而亡。
罗宇与白慧从此患上了不同的病,倍受折磨。
罗宇经常要吃药,他终日颓丧,身为律师,一年了也没有接上一个案源,以至于差点连母亲的养老院钱也交不起。
白慧总是耳鸣,白日假装坚强,晚上抱着小螺丝的照片在梦里昏昏沉沉,甚至忘记了关上淋浴头,导致整个屋子被水淹没。
罗宇为了母亲的养老院钱,接下秦志远的胚胎案,拿女儿的死质问白慧,试图借此取得胜诉。
罗宇劝白慧走出来,问白慧他们两人重新开始不好吗?
他积极自救,想要让自己和白慧放下过去。
虽然两人同样悲痛,但不得不说,女人一向比男人感性。
当意外到来,尤其是这种失子之痛,感性的女人,很难有走出来的,白慧没疯,却也疯了。
再看夏美云,她坚持不懈地守着自己躺了两年的植物人女儿,衣不解带地照顾,始终不放弃女儿。
而她的丈夫呢?
因为承受不了选择了离婚。
这其中并没有谁对谁错,都是苦命人的选择罢了。
但确实也能从中看出,男女双方对意外的耐伤度大不相同。
结语不管婚姻幸福与否,在这场婚姻中,女性天生的母性本能使她们对家庭、对丈夫、对孩子,要付出更多。
本文是我看完电影后最直接的感想,我并不是去否认男性在婚姻中的付出。
众所周知,一个家庭,原本就是男女双方共同支撑起来的。
离了谁,都不行。
只是,看了影片,我忍不住代入其中的女性。
最后,生活不易,那就如那段祝福一样,祝福每一个认真经营生活的家庭,祝福每一位男女:祝你铮铮,祝你昂扬。
祝你把世俗的眼光一踩再踩。
祝你做任何事都能尽兴开怀。
最后,还要祝你幸福。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气得我一开灯就开始写差评了,怎么进影院了还要看这种国产剧式的把所有矛盾冲突都堆进一部片子挑动观众情绪的电影,叙事方法特别低级,剧情全靠台词推进。
1.演员的每一次独白都要煽情,可以说这种低级的煽情在整部电影里毫无缝隙啊,导演知道什么叫取舍吗?
2.电影里选了这么多女性议题,失独离婚的母亲、丧女的女主、女性生育压力、生育对女性身体的损伤,还请了这么多优秀的女演员,甚至连没几句台词的主任都是锅姨,而实际上正片里大篇幅是肖央和倪大红的对手戏,大段大段的肖央视角的记忆闪回、内心独白,女性议题在电影里只是起到装饰性的作用。
看完电影点开豆瓣,果然导演,男的。
3.剧情全靠台词推进不说,台词写得也不太好。
院长对老人说:“我们不能把胚胎给到您。
”编剧,你直播带货呢?
加上群演生硬地念台词,分分钟出戏好吗?
还有设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男方父亲,但日常生活对话里会忽然出现特别正式、书面的表达,这个问题一群失独老人抱着气球自我剖白的那幕戏里也存在(还有导演能不能请几个表演合格的群演)。
还有肖央最后对白慧说:“如果只有一个人可以走出这片废墟,我希望这个人是你。
”编剧,谁日常生活里这么说话?
4.最后双方父母共同去看胚胎试管的和解方式也太牵强了。
电影《祝你幸福》讲述了一个关于冷冻胚胎归属权的故事。
做试管婴儿的小夫妻,男方丧生、女方植物人。
男方父母想要回胚胎,而女方母亲坚决不同意。
另一对失独的青年夫妻律师罗宇和医生白慧也卷入其中……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势同水火的两家老人终于在法院的判决:胚胎归两家共同所有下,达成了共识。
在案件的审判中,随着不停的争吵与反思,男方父母渐渐的回归了昔日的生活,重开了餐馆;离异的女方父亲又重新回归了家庭,照顾患癌的妻子与植物人女儿;罗宇与白慧也终于离了婚,从此一别两宽……而我想说的是,离婚有冷静期,做试管婴儿之前有冷静期吗?
用科学手段帮助不能孕育胎儿的男女达成所愿,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医学的进步;但说服父母顺其自然,接受自己不能孕育的事实,过好没有儿女的生活,也是一种方式。
如果试管婴儿是双方父母的孩子还好,但如果是通过捐精或捐卵的方式获得的孩子,他长得不像父母,会不会被人在背后议论?
固然,现代的婚姻很动荡,孩子很可能会被认为是重组家庭之前的结晶,但一样有可能面对流言。
而流言,不一定是恶意的,或许只是出于好奇。
因为DNA的强大大家都知道。
而现代社会,地球都只是一个村子。
人员的流动性太大了。
如果选择了捐精或捐卵的方式孕育了孩子,我觉得,在他们的青春期,家长是不是应该和他们说一下他们的出生经历?
在他们和同性或异性发生亲密关系之前,先去验一下DNA,避免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长辈乱伦了?
试管婴儿这种医学手段已经很成熟了,但它只解决了当下父母想要孩子的问题。
但后续的伦理问题,有好的规避方式吗?
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但不管怎样,只有从容、平和才会幸福。
看完影片,我跟朋友推荐的时候是用“尖锐”两个字来形容《祝你幸福!
》的。
这是今年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影片里最让我触动和喜欢的一部。
炸裂的戏剧张力,聚焦在当下热门的现实话题离婚冷静期——“我们自愿离婚为什么还要一直等?
”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被虐待——是自己照顾长者?
还是选省钱的私人保姆还是找大机构有保障?
又或者是花大钱送养老院?
不孕不育——到底是谁的问题?
到底是谁在“逼”着生孩子?
到底是不是必须要有孩子?
中年失独——要怎么面对丧女之痛,要追究责任吗?
是互相慰藉还是远离创伤关系?
老年失独——生活没了?
还是要继续往前走?
要放下儿子还是要留个念想?
抑或是……久病床前——是相信女儿会醒过来?
还是放弃陪护?
只要拔管就能结束的痛苦和渺小的希望比,你选哪一个?
胚胎处置——是遵循双方签署的协议,逾期销毁,还是给家长们留个念想?
抑或是还留着能有机会再有一个孩子?
在影片开头短短15分钟,这些炸裂的矛盾点就像潮水般涌到观众面前。
信息量之大,密集的争议和话题性,甚至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感觉扑面而来——因为这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可能会面对的情况。
而编剧更是勇得把争议双方的观点都直接抛了出来!
离婚冷静期30天,30天内单方撤销或超过30天没到现场办理/有人没到场,都要延期30天。
肖央饰演的罗宇和宋佳饰演的白慧,在柜台前失控的那一场戏,像是网友的嘴替 般发飙吐槽!
而涉及到生殖伦理的胚胎归属权纠纷案件中,也把代孕这一社会伦理热点放到了台面上——虽然剧情里的案件并没有原型,但真的很难见到有编剧站在人性角度来探讨生殖伦理。
这一点思考非常超前,在辅助生殖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试管、冷冻卵子、冷冻胚胎,都已经逐渐成为寻常。
冷冻胚胎是目前唯一能成熟保存剩余功能的方法,我记得之前看过的宣传资料中,除了针对常规不孕症或者是卵巢早衰患者外,也有为了以防万一失独或是后天发现某些疾病需要近亲移植时,可以多一个备选机会。
但是这些资料其实是针对夫妻俩的,也是考虑到生殖伦理,医院对冻卵、冻胚胎都有严格的管理,比如逾期如何处置。
而影片里设计的问题却更尖锐——丈夫身故、妻子植物人昏迷两年,作为老年失独的男方家长却想要冷冻胚胎的处置权。
从影片看,其实真的是一份念想,老人甚至根本说不上来要胚胎拿来干嘛。
但不得不引人进一步灵魂拷问的是——你是不是想拿胚胎去代孕,好生个孙子,留个血脉?
编剧并没有说得这么直白,但我想观众们心里都会有这个质问。
且不论女方还在昏迷状态,应该是第一顺位所有者,代孕这种违背公序良俗的想法,在影片中也被严厉否定。
案件最后的审判,我想留个悬念,影片的结局其实我也想卖个关子,因为真的很推荐大家去看,无论是二十几岁热恋期还是中年妇女甚至老年人,在这部影片里都能看到生活的稀碎,能引起自己的共鸣或思考。
它并不是为了炸裂而堆砌热点,其实在这些尖锐问题的背后,我觉得讲述的是我们要如何面对创伤。
如果苦难的人生是常态,那你选择如何走过创伤?
影片原本的名字是《孩子啊》,因为故事里有三个“看不见的孩子”。
但《祝你幸福!
》的片名,看似平平无奇,在看完电影后却觉得太有深意了。
幸福,并不是一件人人都能轻易获得的状态。
人生无常,充满不确定性,你甚至无法从当下的幸福状态推测到未来能一直持续下去。
这就是倪大红在影片中说的“赌”——大多数人都在“赌”人生会越来越好,再差也就是死水般平静。
但现实是,谁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谁来得更快。
罗宇、白慧、秦志远、夏美云、闫丽,都在失独中承受了痛苦。
律师罗宇,不着调的邋遢模样,靠吃药维持情绪,但经常性失控、选择性遗忘,工作也因此受影响,以至于穷困潦倒到需要去接一个原本无可能打赢的案子。
罗宇,面对创伤其实选择了逃避。
逃避自责和痛苦,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所以在剧情中有许多失控的时刻——酗酒、酒驾、打砸、暴怒等等,都是他在宣泄情绪上的创伤。
同样选择逃避创伤的,还有闫丽。
闫丽的重度抑郁,已经带有幻觉,或者应该说是以前的“癔症”,带有一些精神分裂样的症状。
她无法接受儿子的离世,同样也接受不了担负逼迫儿媳生孩子的“罪责”。
所以选择浑浑噩噩地活着,不想接受事实。
秦志远,这个固执的老头,口是心非的暴脾气,选择的是转嫁的方式。
争夺冷冻胚胎这件事本身,就是在转嫁痛苦——通过做一件似乎有意义的事来纾解和分散情绪。
你看他,根本没想好要怎么处置胚胎就知道了。
而当罗宇给了他一个理由——不做什么,留个念想。
有儿子的DNA,他也没能第一时间接受,一下子还说不出口。
因为这并非他本心,他只是活在痛苦里走不出来,必须要做一些跟儿子有关的事,让生活继续下去。
白慧,她既是生殖科的专业医生,也是一个失独母亲。
其实她患有很严重的PTSD,头痛欲裂的持续耳鸣,一旦触及创伤线索就会发作。
所以她坚决要和罗宇离婚,要脱离创伤环境,走出PTSD的困境,她的选择完全符合治疗逻辑。
只是刚开始罗宇并不能理解。
夏美云,她的选择是默默承受。
面对植物人的女儿,坚信她会醒过来,但心知肚明希望渺小。
可是如果连她也放弃了,那么就连0.1%的希望都没有了。
重病床前何止是无孝子,是对所有人的考验,是真的难,也痛苦,甚至丈夫因为坚持不下去而跟她离婚了。
但她仍然带着创伤默默承受。
如果没有争夺胚胎的官司,或许她连歇斯底里的发泄机会都没有,极大的悲痛生生压在一个人身上,却无法纾解,就是会病的,所以她也得了宫颈癌。
其实还有一个人,罗母,因为照顾不周,导致孙女溺水而亡,承受不住打击脑梗偏瘫。
她在面对创伤时,直接反应在了身体上,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惩罚机制的作用,仿佛在用后半辈子的生理折磨来赎罪。
我不知道你是否经历过重大创伤,早些年我也有过抑郁症的经历,也有过持续耳鸣,也通过药物、心理技巧、学习《积极心理学》等方式自救。
所以当看到影片里众生皆苦的挣扎失控,看着失独老人的团体互助,罗宇、白慧在案件中被迫面对创伤……是真的感同身受。
影片很细腻地呈现每个人的状态,包括他们选择的应对方法,却没做任何评价,这很难得。
有人留在创伤里,有人勇敢走出去,有人觉得失去了人生,有人想要做更有意义的事……无论是哪种选择,都会有各自的理由。
即便我在学习了大量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后,有一些创伤,它仍然存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处事,即便表面再没有悲痛失控,看起来云淡风情。
但只要人生还要走下去,你就得学会与创伤共存。
所以,“祝你幸福”,简单到乏味的4个字,却是最宝贵的祈愿。
近乎完美的演技,宋佳、吴越、倪大红、肖央,你们飙戏一定很过瘾吧女编剧的细腻和尖锐,如果没有足够的演技来呈现,恐怕是无法达到目前成片的效果的。
戏剧的张力,来自于收放之间爆发力。
宋佳和肖央的对手戏,揪心程度一幕幕逐级推进。
直到宋佳哭诉耳鸣、脱掉衣服露出剖腹产刀口和妊娠纹,指着说“没人安慰我啊,它们还在提醒我”时,达到了影片的戏剧张力巅峰。
看完我心里就一个念头:宋佳这段可以封神了!
影后预定!
简直太棒了!
但其实回味起来,吴越、倪大红、肖央,全部演技超强,活在自己的角色里。
肖央这个男主角,说穿了是有点“窝囊废”气质,各种不着调行为,穿插着一点他的喜剧面孔,刚刚好。
他饰演的就是有点懦弱和逃避责任的普通人,有善的底线,但也成不了大事业、看不好孩子,都是性格使然。
面对这样的普通男性,才有和倪大红两个发癫状态的对飙,又有温情又会时而互相伤害。
这两个男人之间,通过冲突-交心-冲突-交心的模式,完成情绪升级。
吴越则是咬牙切齿地隐忍创伤、表面尖锐地要强的女性形象。
她的几次冲突爆发,和转身就压制住情绪照顾女儿的反差,正是母性坚韧的具象化——但又不是全能母亲,她也只是个普通女人。
看完电影,我就觉得如果是我其中任何一个演员,我都会感觉飚戏飙得很爽!
收放之间的情绪张力太到位了!
把每个人的痛苦都具象化地呈现出来。
反正,我是一边看一边流泪了。
而身边也都是淅淅索索的抽泣声。
但影片并不是在歌颂苦难。
结局也没有强行HE,而是更符合人性的设计。
我真的很喜欢这部影片,它不晦涩,但对人性的探讨却走进了真实人生。
或许对普通人来说,直面众生皆苦的真相,学会让自己幸福的方法,是这部影片向所有观众提出的课题。
而我们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海报上五颜六色的气球看起来温馨又轻松,昭示着这部电影希望表达出的色彩。
对于严肃议题的举重若轻,也许也彰显了主创对于电影本身的态度。
影片围绕着一对即将离婚,处于冷静期的夫妻展开。
男主罗宇(肖央饰)是一名律师,女主白慧(宋佳饰)则是一位生育科的医生。
但二人为什么离婚在前半段一直是个谜团,电影并没有急着告诉我们。
罗宇为了生计,接下了一桩难打的官司:一对年轻夫妻遭遇车祸,男的丧生,女的植物人躺在医院里。
而男方的父母开始争夺这对年轻夫妻曾经留下的冷冻胚胎的处置权和管理权,与女方的母亲开启了一场无限纠葛的诉讼。
而电影真正探讨的议题也慢慢展现在观众面前。
失独家庭 男方的父亲秦志远(倪大红饰)强硬且粗暴地主张自己应该拿回冷冻在医院的胚胎,因为他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妻子闫丽(吴玉芳饰)也在这次打击之下变得精神失常、疯癫。
他认为这是儿子留在世上的唯一“东西”,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而女方的母亲夏美云(吴越饰)则是一边要照顾躺在病床上靠仪器维持生命的女儿,一边还在面对着自己刚刚确认的癌症(生殖系统相关)。
夏美云虽然没有直接的失去女儿,可是也在另一种意义上失去了她。
两个家庭都是失独家庭,他们失去了辛苦养育长大的子女,失去了生命中的一大支撑。
片中秦志远带着罗宇去参加的一个“丧子老人“群体的聚会,每一个老人都在表达着生活的空虚,情感上的失落与悲痛。
而到中后段影片才告诉我们,其实罗宇与白慧也失去了他们的女儿,而这,也是二人离婚的原因。
其实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想到《海边的曼彻斯特》。
因为自己的一个细小的行为导致了孩子丧生,没有人可以从那种悲痛与自责中走出来。
相比之下,秦志远这样因为意外事故失去了亲人的人,反而是一种幸运,因为你仍然可以归咎于命运的不公。
可是罗宇和白慧,永远没有办法释怀。
胚胎与生育 秦志远拼尽全力争取冷冻胚胎的目的,必然是想让这个胚胎发展成为新的生命,那是他儿子与儿媳基因的延续,也是他的希望的延续。
而夏美云非常抗拒这一点,因为在她看来,女儿现在变成植物人完全是因为迫于生育的压力,才要去医院做人工授精,才发生了车祸。
这份延续香火的执念给女儿女婿招来了无妄之灾,她不想让女儿留下的冷冻胚胎被人支配,她想把那份希望留给女儿,因为女儿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还会苏醒,继续自己的人生,到时候她还可以有选择。
这里涉及到了一些很难界定的事情。
首先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才有了冷冻胚胎,而一个胚胎是有可能发展成为一条生命,一个人。
秦志远认为这是属于他儿子的“东西“,夏美云也强调不会让人抢走她女儿的”东西“,这就很有意思了。
胚胎算是人吗?
人可以是属于谁的”东西“吗?
再引申一步:那么子女是父母的财产吗?
影片没有去讨论这一问题,但却让观影的我一直在思考,关于人类繁衍与代际之间的关系。
为人父母,将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世上,这需要承担多少责任,背负多少风险,也许很少有人是有明确的概念的。
身边有些人,年纪轻轻就结婚生娃。
他们要么是来自衣食无忧物质丰富的家庭,要么是根本不会去思辨这其中细节的人。
可就算是认真想过生娃育娃这件事,以及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与难题,也没有办法规避生育对于母亲身体的伤害。
影片中白慧哭着展示自己剖腹产留下的刀口伤疤以及永远无法恢复的妊娠纹,那都是女性在面对生育这件事时,必须要承受的痛苦与风险。
而白慧承受了这一切,却没想到还要面对更沉重的打击——失去女儿。
秦志远面对着罗宇说,我们这一代人,什么都是为了孩子。
看到这里我是充满疑问的。
难道真的有那么一代人,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我不能理解这种心态,同时也不是很信服。
他们人生的一切,就完全没有把希望放在过自己身上吗?
如果是真的,那他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将自己对生活的不甘与不满,全部揉成养育之恩塞给了孩子,并且希望他们能活得幸福、得意、充满快乐?
这可能吗?
苦痛 夏美云说,正月初七,女娲造人的日子,那是我女儿的生日。
如果女娲创造了人,她可以算是全人类的母亲吗?
这位母亲是否知道她创造了人,却任由种种苦痛折磨着人呢?
人生注定充满着别离,无论是有预期的还是突然降临的,每一次的告别都是切割掉你生命的一部分。
那些共同的记忆,生命中闪耀着的光点,随着某个人的离去而再也不会出现。
人在面对这些悲痛之后如何才能自持自洽的生活下去呢?
影片里没有给我们答案,无论是秦志远去参加失独老人的聚会活动,还是白慧与罗宇坚持离婚,这些都没有办法真正的减轻那种痛苦,也许人没有什么办法走出苦痛,而是要背负着这些继续活下去。
一如片尾曲任素汐唱的那样:什么是答案?
是落叶说,秋天真好看。
被河流哭着打湿了衣衫,它依然漂走。
影片中的几位主演联手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大戏,这里我想特别说几句宋佳。
自从出道以来,宋佳塑造了很多不同的角色,无论是哪一个,都有着她独特的魅力。
而在本片中,宋佳饰演白慧的时候,那些细小的表情与动作,让人对白慧充满怜爱与同情,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一个专业的医生,一个无法面对丈夫的妻子,每一面都展示得恰到好处。
特别是监近结尾那一场夜会罗宇的戏,她把情绪的发泄与被伤痛侵袭的崩溃融合为一体,你很轻易就会被她带走。
肖央正从转型正剧之后,一直被人戏谑是“窝囊废“型专业演员。
在本片中,他仍然有着窝囊的一面,却也不乏亮眼的演出。
只是有一场海边呼啸的戏,我想说以后导演们能不能别这么拍了。
演员演得吃力,却是费力不讨好。
真的有人会在难过的时候去对着大海呼喊吗?
也太日式中二了。
而倪大红和吴越,他们所饰演的两方家长,在各自艰难的处境下,都不只是片面的角色。
能在不多的戏份中把那些复杂与真实一一呈现,绝非容易做到的事,他们做到了。
总之在中秋档的影院里,能够见到这样一部电影,是一种惊喜。
它犀利地切中了某些极少被人触及的话题,真实的表达了女性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它让人认真思考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为什么结婚,我们为什么生育。
虽然每一个问题都不是看电影就能解决的,但每一个问题都是我们身而为人要去好好学习的课题。
就像片子的英文名: Enjoy Yourself. 既然活着,那就多关注一下自己吧,不要被这样那样的关系困住,不要被曾经的过往困住,不要被对未来虚幻的期待困住。
也许这才是面对苦痛唯一的办法。
题材好,拍得差。
电影院的肖央最近有点忙啊。刚扫黑除恶完,转行做了律师,帮人打官司的过程中意外杀了人,在被处决的最后24小时里,遭遇地震救了不少人,重获新生后孩子又意外丢了,最后和赵丽颖一起营救各自的孩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片头抄《一次别离》抄得太过分了。每个演员都在很用力的飙演技,极端情绪大乱炖,没有重点,不知克制,就跟没有导演似的。至少有一半的戏删掉台词也能看懂,台词写得也不好啊,不说人话。比如“这有一个群体”,哪有人这样介绍自己的生活圈,这是高位俯视的假悲悯。
法不法 情不情 把法庭戏拍成家庭戏的only内地电影可以做到且合理 因为我们就生活在把法律问题归咎为“家庭琐事”,把道德问题炒作成热梗的地方 因此评价这部电影过于情绪化反而是一种褒扬 一种赞美 它折射出这片土地的人性 可能为了方便营销塞进了太多太多的小报文学 好在导演干脆利落的处理方式 让很多电视剧化的矛盾冲突显得很高级 最突出的是临近结尾肖央和宋佳的对手戏穿插着过往的闪回踩着满地的积水 虚虚实实令人不寒而栗 看完片子谈到的生育、性别、阶级、政策等现实问题 观者应能看到离婚的幸福 肖央宋佳带来了上佳的表扬 吴越也很不错 本片的造型师给演员找了很多冷色调的内搭和外套 非常漂亮且合时宜
【93】话题、情绪都很足,但没有人物没有故事,也就没灵魂,感觉在看法制栏目剧。但宋佳很会演
宋佳的表演还是精准得如此迷人,尤其是掀开衣服露出伤疤那段,脚下是直漫金山般的流水,耳边是淹没一切似的浪声,而眼前却是无从指望的丈夫,是婚姻变更的彼此关系与寄望,那一刻多少泣不成声、艰于呼吸的悲恸会默默覆盖观者的眼耳口鼻。痛失孩子的故事多如牛毛,但婚姻冷静期、胚胎归属等等话题尖锐的穿插,透得出一种新鲜的胆量,这确实是大于预期的所在。我们需要更多与时俱进的婚恋、生子内容,去推演婚姻、亲子、姻亲等等寻常人际关系之于个体的深刻改变,去表现约束迭代之于整体的绵远影响,而更重要的则是,去支撑背负着生育疼痛与风险,也背负着更多所谓期许的女性,在这些属性带来的更多艰难中扛下去,走出来。240909,三星半。
8分/放弃的勇气与生活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题材,导演已经极为克制的把社会问题摆出来给观众看,人工胚胎,离婚冷静期,代孕等禁忌的话题,用只可意会的方式表达,拍出了甜蜜与绝望并存的婚姻。也终于是遇到了可靠的编剧,不再是无脑的大团圆,缺席家庭的父亲就该受到指责,离婚不管冷静多久终究结果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放弃自己所要面对的痛苦,丧子之痛,女儿近在眼前却无法说话,可不可以放下是道德,能不能放下才是自己选择的。也不能够轻易定义这部电影的性质,并不劝婚也不劝生,也没有制造焦虑,只是用了另一种方式呈现不同的痛苦,把问题摆出来供大家自己衡量罢了。《祝你幸福》名字本身只是一种祝愿而已,幸福与否,都是用自己走出来的路来证明的吧。
#🍋观影# 这电影能表达痛苦的唯一方式就是:喊!导演怎么给演员讲的戏……这么好的题材,拍得这么烂,也是本事。表演上,肖央好一点,其他人真的是演,他们从来没理解过剧中人的痛苦,包括吴越和倪大红这样的所谓老戏骨。
宋佳的演技加两分,题材不错,有的人会以为很drama,那是他没遇到过,有时候生活比电影更狗血
2024-301 走出废墟,才能成为强者。生活多磨难,幸福太难得。但国产类似生活片还需努力。
国版海边的曼彻斯特
我活得比你好,但我过得比你惨,这个祝福你要是不要?2024中秋档“悲惨世界”辐射惨度最广之作,从老生常谈但流量长存的医患关系、失独家庭,到近年来被热议的离婚冷静期、代孕、女性摘环乃至伤心乳头综合征,热搜词条十分钟一更新般铺满全片,着实艺高人胆大。不怀疑游晓颖用文字将诸多议题糅杂在三(四)个焦点家庭内部的能力,但当下语境内拍得再“顶”,也只能将矛盾憋屈在这些家庭组成的大系统内吸收消化,只剩从演员表演到镜头风格眨着眼皮向你透露的绝望。
演技在线,故事也打动人心,离婚冷静期的夫妻卷入一场争夺胚胎的官司,都是饱尝丧子止痛的父母,逃避或是接受,都是一种生活态度。
太恐怖了,首先这全片没有一句人话的台词,简直让我怀疑这剧本真是中国人写的吗?我估计姜昆老师那加拿大学生都能写得更通顺些。其次演员的表演怎么都这么表面化,宋佳老师和倪大红老师的表演都有失控的时候,肖央就更别提了,而且我怎么感觉他演上正剧之后越发猥琐了,当年演喜剧的时候没这么难以忍受啊?最后就是这部电影好像也在讲女性困境,但其实讲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父”还排在“母”前面,得亏当时我买票看的是《走心》啊,要不然冤死我,就说这里头最毛骨悚然的一句台词就是周依然她妈得了癌症后在还处在植物人状态的她面前坦白忏悔:“其实我有几次都想拔你的管子,所以,你看,妈妈也想过放弃你,所以老天这样惩罚我。”,一个快活不下去,一个不知道算不算活着,这样两个女性角色编剧还要安排她们互害,我真是惊了😨
不是很好看 宋佳演的好电影票五块九值得了哈哈哈哈哈
中秋档最佳,好久没看这么扎实用心的好作品了!其实不止讲失独,而是讲每一个在漩涡中挣扎的人,主创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走得出去走不出去都可以」,希望每个年轻人都能来看看。
又婚姻冷静期又胚胎争夺战的 你就写成38集狗血国产剧嘛
生活留下的不仅仅是记忆,还有对人的伤害,痛苦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都是对生命不可逆的创伤!
为什么要把人写成神经病?不仅有真神经病(失智母亲)还有假神经病(不讲理父亲),隔壁《逆行人生》都已经不这么处理母亲角色了。失独组织的戏、婚礼的戏、两男人饭桌互诉衷肠的戏都拍得挺差,肖央也演得好差。全片表演最好的是吴越,宋佳那场描述幻听演得很好,但这个病症使用得太差,前两次出现耳鸣时拍得人物突然犯精神病的猎奇,为了服务剧情不是服务于人,对比《出走的决心》也是女性遇到压力时的耳鸣,同样的音效,它就是一部自爱的电影。是的,这不电影最令我不喜欢的是,不自爱,植物人女儿比方几方吵架那场戏,吴越放狠话说要陪女儿去死,这边失智的母亲以自杀对峙,这种三女性自戕的剧情堪称核爆级的侮辱。全片这些议题,好好讨论了吗,只是妈妈自爱想拔管子老天惩罚得了病?是“赢”了前妻后双手插兜与她对话?这可能是新的一种剥削电影。
少一点性别对立,多一些理解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