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趁身边有活人的时候,把这部看了好几次都没敢看完的电影看完了。
我知道《沃伦》的背景历史,也知道导演很直白的真实再现了各种惨绝人寰的屠杀实景,所以在观影时做好了准备:有东欧各民族混居的乡村生活,有珍贵的爱情和如萤火虫般的星点善意,有苏军偷鸡酗酒随便杀人,有乌克兰人箪食壶浆以迎纳粹王师的经典场面,当然真正最可怕的依然是多年与你如亲如友的邻居转眼变成恶魔的画面。
有一幕很少被人提及,论血腥和暴力程度,在片中甚至算不上号:一个非常年轻的波兰军官孤身前往与臭名昭著的乌克兰起义军(UPA)谈判。
UPA的头头下马后跟波兰军官说:“我读过你写的诗。
我很喜欢。
”下一秒就让手下把写诗的波兰军官绑在两匹马间直接分尸了。
这个场面莫名让我想起阿多诺的那句名言:“奥斯维辛后,写诗是野蛮的。
”这句名言放这不甚恰当,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在野蛮和暴力的狂欢面前当然是脆弱的不堪一击,但当一个读诗的人虐杀一个写诗的人时,这种残暴又荒诞的现实恰恰是一种反人类反文明的复杂体现,被消灭的不仅仅是生命,更是真善美。
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非常压抑,虽然电影假的,但屠杀是真的。
2016年波兰电影《沃伦》,反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沃伦地区乌克兰人对波兰人进行大屠杀的历史事件。
该电影与其他反映大屠杀的电影有一点不同。
大多数反映屠杀的电影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沃伦》则与二战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让观者能更深层次地对屠杀事件进行思考。
影片从二战前开始,当时沃伦还属于波兰领土(现属于乌克兰领土),在这一地区乌克兰人占人口多数,波兰人和犹太人占少数,但波兰当时的管理政策对乌克兰人有很大的歧视,这也为以后的屠杀事件埋下伏笔。
但在二战之前,尽管乌克兰人与波兰人有矛盾,但两个民族基本上还是能够和谐相处。
在影片的开头,波兰女孩佐西娅的姐姐嫁给了一个乌克兰小伙,在婚礼上,波兰人与乌克兰人共同庆祝婚礼,表现得十分友好。
佐西娅也爱上了一个乌克兰小伙,并献身于自己心爱的人。
但佐西娅的父亲却把他许给了一个有钱的波兰鳏夫。
嫁给波兰鳏夫后不久,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波兰抵抗德军失败,波兰一分为二,被德国与苏联共同瓜分,而沃伦地区则被苏联占领。
此时,苏联开始大量清洗波兰人,佐西娅的丈夫被发配流放到西伯利亚,从此了无音信,多半死在西伯利亚。
而佐西娅的乌克兰恋人,为了救助已身怀六甲的佐西娅,与苏联统治者交涉,说有一批伏特加酒,愿意用来交换佐西娅与其前夫的几个孩子,让她们免遭发配流放西伯利亚的命运。
但事后,苏联统治者发现上当,在佐西娅临产生产之时,杀死了她的乌克兰恋人。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节节败退,德国军队占领沃伦。
沃伦的乌克兰人认为德国是他们的民族救星,协助德国人对沃伦地区的犹太人进行屠杀,被屠杀的犹太人大约有15万人。
期间,佐西娅暗中救助了一对犹太老年夫妇和一名犹太小男孩,但这三人最终没能逃脱被屠杀的命运。
此时, 佐西娅还救助了一名受伤的波兰地下抵抗组织成员,这名成员在伤好后,成了家中的成员,与佐西娅共同生活在一起。
但在1943年后,二战战局发生转变,德国开始败退,整个沃伦地区陷入无政府状态,此时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崛起,组建乌克兰起义军(UPA),开始对沃伦地区的波兰人进行大肆屠杀。
在这场屠杀中,乌克兰人表现得十分凶残,影片中表现的砍头、剜眼、剥皮、活剖孕妇、火烧等方式据说其残酷性只有实际情况的十分之一。
除佐西娅和她的亲生儿子四处逃亡外,一家在这场屠杀中先后被杀。
其救助的波兰地下抵抗者也在一次外出执行任务中遇到大屠杀而四处逃亡。
几经波折,佐西娅终于逃到远嫁给乌克兰的姐姐家。
但一天晚上,一些波兰人为了报复乌克兰人的屠杀,组织起来对乌克兰人进行报复性屠杀,这些波兰人佐西娅的姐姐家中,将佐西娅姐夫、姐姐全部杀害。
佐西娅再次抱着儿子逃亡到丛林中。
身心疲惫佐西娅终于倒在地上,再也没有站起身来,一只狼 从身边的丛林窜过。
影片最后,佐西娅早已身亡的乌克兰恋人,驾着一辆马拉的小车载着佐西娅和他们的孩子,驾过一道长长的桥,朝着一片光明的远方驾去。
在东欧的这片土地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像一只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人类的邪恶就像被释放出来的病毒,侵蚀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民族。
苏联占领时,对波兰人进行大屠杀,制造了卡廷惨案,向苏联主动投降的2万余名波兰军官被杀(影片如能对此事个把带上一笔,主题就更突出了),同时大量波兰人被流放西伯利亚,并死于西伯利亚。
德国占领时,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犹太人所剩无几。
德国败退时,乌克兰人对波兰人进行大屠杀,被杀波兰人10万人左右,而波兰人的报复屠杀,杀死了1.5万余名乌克兰人。
犹太人在这场战争中,同样被这股邪恶所侵蚀。
在二战中流亡到美国的波兰裔作家科辛斯基的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撰写的小说《被漆污的鸟》中,四处逃亡的犹太小男孩,这场战争己将邪恶深深埋入在他的内心,在战争结束之后的一天夜里,他偷偷搬下火车的道闸,让火车冲出轨道……但邪恶并不能侵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据波兰历史学家研究,在沃伦的这场大屠杀中,至少有4000名波兰人得到乌克兰人的救助而存活下来,也至少有400名乌克兰人因救助波兰人而被杀害。
二战后,沃伦地区并入苏联,苏联为了解决波兰人与乌克兰人的之间矛盾,采取“遣散人口行动”,将乌克兰境内的波兰人强行迁回波兰,而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强行迁回乌克兰。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后来波兰政府对早期的民族政策进行了反思,并对受到伤害的乌克兰人公开道歉,而乌克兰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始终不承认沃伦大屠杀事件。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在短评里写下“形形色色的令人胸闷以至于想要呕吐的暴力死亡和恐怖”两天后,还是心有戚戚焉,不吐不快,于是随便写点什么,只要能够忘记。
忘记是人类的本能吗?
对于日本人来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对于乌克兰人来说,也许是的,人们想要忘记的不仅是仇恨,还有那些剧烈痛苦的创伤。
一个战争中的幸存者有什么责任义务在战后充当一个仇恨的宣传品呢?
因为人们需要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假想敌,从而更团结,更有凝聚力,这是它的积极意义。
但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在战争的催化之下抬头,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极端苦难。
在这部电影和它讲述的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国人杀犹太人,德国人杀庇护犹太人的波兰人,波兰人杀乌克兰人,乌克兰人杀波兰人,极端民族主义的波兰人杀和乌克兰人结婚的波兰人。
异族相诛,乃至于同族相残。
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是荒诞的,看了电影后我却笑不出来。
这部电影和它讲述的史实带给人的恐怖感源于它的生活感。
那些恐怖残暴的行径,很多并非由陌生遥远的异族带来,而是自己身边的兄弟姐妹街坊邻居,用平时用来创造幸福的农具,麻木愚昧而又无情地残杀另外的生命。
女主角带着孩子逃跑途中想要喝水,可是水井里是婴儿的尸体;本该让人觉得舒适的草料,却被捆在孩子身上燃烧;本以博爱精神为怀的神甫,成为了仇恨精神的领袖(这一幕让我想到《焦土之城》里AK上贴圣母像的场面)在仇恨与愚昧面前,荣耀与诗意没有任何意义。
影片中的一位军人卸下武器,带着军人的荣耀去进行和平的交涉尝试。
对方的头子说,我读过你的两首诗,我很喜欢他。
当我以为军人会有好下场时,他被马分尸了。
呜呼,平庸之恶,人多不知。
这应该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了,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只是看到了残暴血腥的历史,却没有相应的历史知识来充分代入,而这一次,不仅补了历史,也对照了现实,我不仅明白了乌克兰人在想什么,甚至也明白为什么我们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之后很快就一直统一下去,在那种残酷的生死存亡现实面前,主义重要吗,种族重要吗,语言重要吗,在生存面前,最硬的道理就是好死不如赖活,只要活下来,其他的才有可能我们很早就放下了身段,虽然从此和战斗民族无缘,但我们成了真正的和平主义者,当看到砍头的那一幕,已经代入剧情的自己已经想好了回答,只要让我活下去,我什么都愿意,这不丢人啊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的波兰女孩Zosia佐西亚·戈瓦卡的故事,她来自沃希尼亚的一个由乌克兰人、波兰人和犹太人定居的村庄。
故事发生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佐西亚的妹妹与一位乌克兰人结婚。
在婚礼上,佐西亚的父亲决定她必须嫁给一位年长的村长和一位鳏夫Maciej马切伊·斯基巴,尽管她深深地爱上了当地一个年轻的乌克兰男孩Petro彼得罗。
当地的乌克兰人对波兰官员表现出很多不满,因为他们喜欢沃里尼亚的波兰少数民族。
因此,一些乌克兰人对波兰当局和乌克兰合作者进行恐怖袭击。
波兰政府对这些袭击采取了严厉行动,包括关闭东正教教堂和羞辱乌克兰民众。
尽管如此,乌克兰人和波兰人中的一些人试图和解。
战争开始时,马西吉被征召加入波兰军队,在9月的战役中与德国人作战。
战役失败后,马西吉和其他幸存者试图返回家园。
在他们返回的路上,除了马切伊,该组织的所有成员都被当地乌克兰人抓获,遭受酷刑和杀害。
多亏了把自己伪装成乌克兰人,马西吉才得以到达村庄。
该村位于波兰东部,被苏联占领,共产党在该村建立了统治。
当地的乌克兰人和犹太人与苏联当局合作,取代战前的波兰当局担任州长。
与此同时,佐西娅怀孕了,很可能是因为佩特罗,但她希望马切伊相信孩子是他的。
作为苏联在1939-1941年间大规模驱逐波兰人口的一部分,佐西亚、马切伊及其子女将被送往西伯利亚或哈萨克斯坦从事强迫劳动。
佐西亚和孩子们在火车即将出发的最后时刻获救。
彼得罗用伏特加贿赂警卫。
当他们回到佩特罗家时,佐西亚宫缩。
在她生孩子的时候,卫兵赶到并杀死了佩特罗。
然后,佐西亚在马西吉不在的时候照顾他的家和孩子。
孩子们被送到苏联组织的学校。
然后,剧情切换到1941年,当时德国军队正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征服沃利尼亚。
德国人开始杀害当地犹太人,并从积极参与大屠杀的乌克兰合作者那里组织当地警察部队。
然而,佐西亚和其他乌克兰人仍然试图帮助犹太人,把他们藏在安全的地方。
与此同时,马西吉在设法逃脱流放地后回到了家。
随着波兰人面临来自乌克兰邻居的敌意增加,这家人试图在变化了的现实中组织自己的生活,导致后者对波兰人的谋杀增加。
一天,尽管佐西亚出于对他的安全的担忧而提出抗议,马西吉还是出发前往当地市场。
事实证明,她是对的,因为其他波兰邻居几天后抵达,马切伊的头被砍掉了。
佐西娅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尽量过得好。
然而,有一天,她为一名乌克兰警察的强奸未遂进行了辩护,她隐藏的犹太人的存在被揭露出来。
犹太人是一对老夫妇和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小男孩,他们逃到当地一名乌克兰人的家中过冬。
在犹太人答应给他一大笔钱后,乌克兰人同意提供帮助。
当犹太人的妻子去世,冬天来临时,乌克兰人要求付款。
当他发现犹太人付不起钱时,他就在森林里杀了他。
年轻的犹太人被乌克兰人的儿子救了出来。
1943年夏天,关于乌克兰人杀戮的消息在村里的波兰人中传播开来。
当时,一名受重伤的波兰年轻男子抵达佐西亚的家。
当他康复后,他定居在那里,因为这让佐西亚感到更安全。
他联系了当地的本土部队,根据英国波兰政府的命令,该部队不保护波兰人免受乌克兰的袭击,但准备在未来与德国人作战。
当这位年轻人被要求在前往与乌克兰叛军(UPA)会面的路上为本国军队的成员做向导时,佐西亚拼命地劝阻他不要去。
她没能阻止他。
按照协议,当两名母国军队成员抵达会场时,他们被UPA士兵包围,被俘虏,然后被马肢解。
然后,UPA的士兵们开始搜寻本集团军的其他成员。
他们只找到了佐西亚的朋友,他已经逃跑了,躲在一个满是波兰人的教堂里。
仪式期间,乌克兰人进入教堂,杀死了路上的所有人,但佐西亚的朋友除外。
她跑到教堂的塔楼,不知怎的躲过了袭击。
与此同时,当地的乌克兰人、这位前乌克兰警察和他的朋友在森林里加入了UPA。
他们聚集在一起,呼吁根除波兰人的土地。
图中展示了乌克兰东正教牧师的两个仪式:第一个是关于爱的邻居的布道,第二个是呼吁杀光所有波兰人,最终获得纯净的乌克兰土地。
很快,大屠杀的第一批幸存者来到村庄,讲述乌克兰邻居杀害波兰人和所有抗议屠杀的人的故事。
当地的乌克兰村长抵达佐西亚的家,确保她和她的孩子们可以待在家里,因为他们不会受到乌克兰邻居的伤害。
此外,其他波兰人也对自己的安全感到放心。
然而,这些只是让乌克兰人尽可能多地杀害波兰人的欺骗战术。
村子里的杀戮从晚上开始。
佐西亚带着她的孩子逃跑了,但当她逃跑时,她看到波兰人正在遭受折磨,包括孕妇在子宫中被刺伤,人们被掏出内脏,眼睛被挖出。
佐西亚的继子在这次屠杀中被谋杀。
然而,她的继女是乌克兰农民。
在逃离死亡的途中,佐西亚和她的孩子来到佩特罗的前一所房子,在那里他们被佩特罗的母亲救出。
当佐西亚带着她的孩子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时,她在每个村庄都遇到了波兰婴儿、妇女和老人的尸体。
在一个地方,她撞上了德国军队的一个单位,这使她免于死亡,就在乌克兰人即将杀死她和她的孩子之前。
德国人一开始很惊讶她为什么会和他们一起走,但当他们在路上发现越来越多被谋杀的波兰人时,他们为她感到难过,并护送她去她姐姐海伦娜居住的地方。
她在那里受到欢迎,因为海伦娜的乌克兰丈夫瓦西里对波兰人很友好。
佐西亚和她的儿子躲在他们的小屋里。
由于该村的大部分人口已经卷入杀戮,瓦西里的兄弟试图说服他加入民族主义者,并杀死他的波兰妻子,以便他能拯救自己和孩子。
当他们争吵时,瓦西里用斧头杀死了自己的兄弟。
第二天晚上,全家都遭到波兰人的袭击,他们想报复乌克兰人。
他们谴责海伦娜和一个乌克兰人住在一起。
他们在她眼前杀死了她的新生儿,杀了瓦西里,斩首了她。
佐西亚从棚子里观察一切。
她惊恐万分,再次逃跑,现在又害怕乌克兰人和波兰人。
她和儿子躲在树林里。
随后的场景显示,UPA在森林中疾驰,兴高采烈地庆祝,同时跟着一辆马车,车上挤满了波兰人,是杀害了海伦娜的家人和其他乌克兰人的波兰人,现在这些波兰人明显看得出被毁容、打击,并明显遭受酷刑,作为报复性袭击的惩罚。
一个面容模糊的年轻金发男子把佐西亚的儿子放在一辆马车上,然后来到佐西亚在森林中的休息地。
然后,影片交替拍摄,昏迷的佐西娅被放在在车上,佐西娅和她的儿子穿过一座桥上的德国检查站,最后昏迷的佐西娅安置在车上,她的儿子坐在车的前面,和这个年轻人坐在一起,这个年轻人看起来像已经被苏联红军枪毙了petro,他们三人,坐在马车上,行走在沃利尼亚广阔的绿色田野上。
民谣 朴素美丽的花环,科技带来了很多,但不包括美江月年年只相似买来的新娘 去幽会自己的情郎对神的信仰和对人的信仰,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迷信有且只有一种颜色,应该是无法长久的,我们需要兼容并包是邻里 也是犹太人 是犹太人 也是邻里电气化之前的夜晚是怎样的呢作为一个女性的视角,作为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待战争,和一切总要活下去家徒四壁 但也简洁明了我的一餐似乎是他们一家五口人(2大人3孩子一盘)的两倍小麦发芽长成麦穗,杂草也出现了任何信仰 任何语言 都可以传递一样的读音世道动荡家亦难全看完了123分钟的 也许是删减版民族矛盾 贪婪的犹太人每个片段都像生命一样戛然而止郁金香 宗教矛盾 乌克兰你的正义,对另一些人来说就是邪恶荣誉 仇恨删减掉的血腥暴力纷争仇恨 是最精华的部分
波兰电影《沃伦》是一部以二战期间沃伦地区民族屠杀为背景的历史战争片,对暴力场景的赤裸呈现和对历史矛盾的深刻揭露,冷峻地风格以及近乎纪录片式的对暴力的极致呈现,揭露了意识形态对人性的异化,仇恨如何被政治宣传煽动,对于10万被仇恨虐杀的波兰人而言,这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正是这种赤裸的真实性迫使人们深刻反思!
《沃伦》的价值在于打破沉默,让一段被掩盖的屠杀史进入公众视野。
影片结尾的字幕“沃伦的波兰人死了两次——第一次死于斧头,第二次死于沉默”,直指历史遗忘的可怕。
民族主义的极端化与政治操弄可能随时重演,正如导演所言:“这不是过去时,而是正在进行时。
”《沃伦》是一部兼具艺术野心与社会责任的作品,其震撼力源于历史真实与人性黑暗的碰撞。
尽管存在叙事视角的争议,但它成功撕开了和平表象下的伤疤,迫使观众思考:当仇恨成为集体记忆的底色,人类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可惜,乌克兰的仇恨再次被操弄,这从还是意识形态,以及对记忆的扭曲性选择,那个被煽动集体性仇恨的斯捷潘班德拉,如今有了新的变种——泽连斯基,他成功地鼓动起仇恨和恐惧,致民族与万劫不复之深渊。
因此乌克兰死于两次,一次是屠杀,一次是恐惧。
最恐怖的恐怖不是妖魔,不是外星生物,而是人类文明史之间的互相杀伐,长平之战,扬州十日,蒙古入侵,十字军东征,纳粹犹太人,卢旺达屠杀,南京,纹革等等都是赤裸裸血淋淋的人间地狱,他们能找出各种正当理由,资源土地,意识形态,阶级冲突,宗教信仰,民族仇恨,本片让我想到零九年乌鲁木齐,昨天还是一起吃饭喝茶唠嗑的邻居,今天就举起屠刀向你全家而来,只不过本片表达过于直白残忍,剥皮,肢解,屠杀孕妇婴儿,R级都别想过,诺不是真实历史真的会被介入禁片,看下来负能量爆棚,已经超过我的阙值,导致现在写影评都思维混乱。。
《沃伦》影评:一部让人相当致郁的冷门战争佳作,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彻底爆发的时候,平民是最为悲惨的牺牲品,我们本来什么都没做过,却要成为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国家主义思想下的牺牲品。
乌克兰民族和波兰民族、乌克兰东正教与波兰天主教的矛盾长期压抑、瞬间爆发,我们都是其受害者和悲惨者。
借用豆瓣影评的一位网友的一段话:一场战争不仅仅屠杀掉几千或者几万年轻人。
它还屠戮掉一个民族心中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永远不会失而复得。
如果一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很快,剩下的就全都是残暴者了,动物,那些我们——你和我以及其他像我们这样的人——在这种污秽中培养出的动物。
——约翰·威廉斯 《斯通纳》
这是首次看过后的:女孩和男孩在姐姐的婚礼当夜发生关系,父亲为土地和马,将女孩嫁给了一个鳏夫。
鳏夫参战战败后逃回。
苏联人来了。
女孩怀上了男孩的孩子。
鳏夫得知暴打女孩的当夜,打土豪分田地的赤裸裸抢劫开始了。
鳏夫一家被送上了流放的死亡专列。
男孩偷走苏联人从鳏夫家劫掠的一箱伏特加,用之贿赂押送专列的军官,救回了女孩和鳏夫的子女,在最后一刻鳏夫心里的恨恐怕早被子女活命的感激冲掉了。
这一切看似一个三角恋的故事,但绝非如此。
女孩当夜产下男孩的儿子,男孩同时因那箱伏特加被苏联军官枪毙。
德国人来了,鳏夫逃回家园。
对犹太人的屠杀开始了,然后是更残酷的种族屠杀……开场那带着野蛮味的欢快亢奋的婚礼后,谁能想到继之而来的是这般让人应接不暇的世事无常,和残酷沧桑。
历史的天空复杂变幻,对背景缺乏了解,看的版本有删节,下完整版再看一遍。
这是五年后重看的:可打9分,既然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打四星,就改为五星了。
时隔五年才鼓起勇气重看,这是种深度的自虐。
种族仇杀远比苏联、德国那种政权还要邪恶,用残酷残忍残暴不足以形容。
尤其故事竟以婚礼的狂欢始,又以类似的仪式终。
比《契卡》《卡廷》《自己去看》更致郁的电影。
俄国的红色入侵,德国滥杀犹太人,这些都逊毙了,看看一向高贵的波兰人以及不服低贱的乌克兰人都干了些什么,剥皮分尸,尸横遍野,断臂残肢,死相各异,简直就是丧尸乐园,这哪里是残忍的历史呈现,分明是惊悚大师血淋淋的手笔,一介弱女,活路在哪儿?
太残暴血腥了,二马分尸、挖眼珠、砍头,连婴儿都不放过。人凶猛起来,连神都感到害怕。
加利西亚波兰人大屠杀波兰人格瓦斯卡家长女海伦娜嫁给心上人,次女佐西亚却被嫁给鳏夫村长马切伊换取土地。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溃兵马切伊逃回家乡,乔装打扮躲过乌克兰人清算。苏联占领沃兰。马切伊还未处理妻子出轨初恋佩特罗事,就因富农关进流放火车。佩特罗用伏特加贿赂军官救下佐西亚和孩子们,却因偷酒暴露遭处决。佐西亚用丈夫埋金重建农场。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宣布乌克兰独立,推行犹太人清除政策。一家犹太人蒙其收留却因阻止德兵奸淫暴露,只有男孩被旧友放走。马切伊从流放地逃回,在日益增长的波兰人敌对情绪中外出,惨遭斩首。佐西亚拒绝亚特科夫斯基求婚,却收留受伤倒地的威尔克。1943年乌克兰起义军对波兰人举起屠刀。农场惨遭屠戮,佐西亚怀抱幼子投奔姐姐,目睹姐姐惨死后亡命森林葬身狼吻,和佩特罗冥界团聚。
昨天还跟你一起在田里劳作的邻居,下一刻就提着同样的农具来杀光你全家。
单纯只是放大历史的伤痕,把历史伤痛拍成一部恐怖片,除了煽动民族仇恨还有什么进步意义呢?不要说我没有同理心,你波兰人有种族屠杀,乌克兰人也有种族屠杀,犹太人也有种族屠杀,巴勒斯坦人也被犹太人屠杀,印第安人、黑人被白人屠杀,连最强盛的日耳曼人也曾被罗马人种族屠杀,地球上哪一个国家民族没有它的“沃伦”呢?若要追本溯源,每一个民族都难辞无罪,若要呻乖卖惨,每个民族对比别的民族都不会更惨。如果对历史、对人类还有真正的怜悯,应该是还原事件背后具有普世意义的动机,而不是直接把凶案现场的照片丢到观众的面前引起一片惊呼,悲剧的伟大意义不应仅是向我们展现受罪者的可怜,更应该向我们启示施罪者的可怜,今天我剔着牙签饱餍了一场屠杀盛宴满意地走出电影院,谁又能保证下一次别的民族的悲情大餐还能让我心满意足呢?
不是我的菜,尽管很努力了还是没能坚持看下去…
我最难过的是,回想起这些事情,都是真实发生过...
罗马人是正确的,斯拉夫,日耳曼,凯尔特确实是蛮族。我操他妈的杀人场面真惊悚啊,导演牛逼。
片里的波兰人也是倒了血霉了,熬过了苏联红军,熬过了德国纳粹,以为这下终于结束了,却被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血洗了。最后几十分钟的大屠杀真是得捂着心脏看才行。
三星半,与本片中各民族间混乱复杂的关系相似的,电影本身缺少一个明确中心,虽然片中女主的命运沉浮看似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线索,但是导演却缺乏进一步升华的能力。片中对性和暴力的描述也算极尽真实,大背景下各种族间的争端矛盾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拍出来也足以吸引眼球,但仍感觉最后差一口气。
去你妈的吧 受不了这些片子了。混蛋人类。 虽然确实“铭记历史对人类的每一步前行是多么重要”但我就任性的打一星。
波兰电影《沃伦》1943年沃伦大屠杀事件改编。二战时期位于波乌接壤的沃伦生活着波兰、乌克兰人和一些犹太人。苏联占领时,征调民用,统一意识形态;纳粹来临时,波兰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眼看着当地犹太人被屠杀。后来信奉基督教的波兰人对信仰东正教的乌克兰人展开无差别种族清洗。电影由一个女性视角带入,除了十分血腥的画面和残酷战争主题,整个叙事平淡,剪辑和声画有点散乱,结尾处理的不错,看似阳光的结尾可能只是女主死前的臆想。wiki百科上的词条为:沃里尼亚与东加利西亚波兰人大屠杀。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革命派)的军事组织——乌克兰反抗军在纳粹占领下的瓦莱尼亚发动的种族清洗行动。(不过条目没有列出参考来源)
战争中最惨的就是孩子和女人。一个无力反抗,一个无法反抗。后面三十分钟真是太惨了。只是看完也不知道乌克兰和波兰为什么这么深仇大恨,或许,这正是人性中的最可怕的地方。
我和我的蛋看困了
看沃伦,想说俩字:卧槽
极端民族主义造就人间炼狱。愿愚昧无知少一些,愿世界大同。
剪辑叙事像是刚上大学的菜鸡,看得烦
这部电影里的残酷和血腥,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因为它真实的存在,更让人毛骨悚然……我觉得自己已经对血腥百毒不侵了,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让我觉得恶心!在故事上叙述的有些凌乱,如果不懂战争历史,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剧情。
毫无违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