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速度的着迷,就像鸟儿离不开天空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自赛车运动诞生以来,几乎每一位爱车人士都曾有过一个赛车梦,可惜最后能够实现梦想的大概只有百万分之一。
不过没有关系,《GT赛车:极速狂飙》帮大家圆梦的啦!
影片讲述的就是一个由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阿奇·马德基饰演的詹恩·马登伯勒原本只是一名家人眼中不务正业的游戏迷,因为一个偶然的契机,加入了GT赛车学院,从一名玩家成长为真正的职业赛车手,经历了挫折与重创之后,最终驶上了所有车手梦寐以求的神圣赛道——勒芒,与伙伴们一起为梦想而战。
观者在观影之前带着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导演是擅长科幻片的尼尔·布洛姆坎普,《第九区》《极乐空间》都是在科幻领域天马行空,而《GT赛车:极速狂飙》却是一部呈现严格规则的赛车电影,风驰电掣间的操作,一分一毫也不能出差错。
观影之后则完全明白了,赛车运动固然大同小异,无非是你追我赶,但是要想拍出纯正的赛车电影,还真的需要最硬核的视听技术和想象力的加持,尼尔·布洛姆坎普恰是精通这两样的行家里手。
正是得益于导演高超的场面调度和审美风格,影片在身临其境这项观感指标上,领先于以往绝大多数的赛车电影。
导演率领五百人的拍摄团队,辗转于东京、迪拜以及欧洲多个著名赛道,实车实景完成一系列激烈惊险的赛车场面,用极为真实的竞速画面,营造出强烈震撼的速度感和竞技感。
在影片中,观众可以跟随变化丰富的视角,得到又惊险又惊喜的飙车体验。
其中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来自赛车内的第一视角,仿佛能嗅到燃料的气味,切身感受到马达全开的震撼,然后以320公里的时速,在蜿蜒的赛道上抓住转瞬即逝的空隙,于弯道处对前车完成超越。
在这一过程中,就连头盔下的呼吸,几近凝固的心跳,还有车轮带起的灰尘,高温形成的水雾,眩光反应,甚至是赛车之间的碰撞,翻车瞬间的碎裂和解体,一切细节都清晰可见,触手可及。
观众经常会忘了自己坐在影院的座椅上,仿佛就坐在赛车手一起飞驰在赛道上,在每一个惊险瞬间与死神擦肩而过。
因为过于真实,反而有了科幻片的气质,大概这就是赛车电影的最高境界吧,把最真实的场景呈现在眼前,却能让人惊呼这一切太不可思议。
通过影片的彩蛋得知,原来人物原型和角色长得很有兄弟相,甚至亲自担任了特技车手,真实赛车对决感再加100分。
除了赛车奇观,《GT赛车:极速狂飙》也是一部为梦想背书的热血励志大片,影片通过主人公的成长传递出一种信念,那就是梦想不是公子哥或者所谓精英的专利,而是属于每一个普通人,詹恩就是现实世界里万千游戏少年的缩影,只不过比起一般玩家,他对速度的追求更极致更投入,在GT赛车游戏营造的逼真赛车环境中勤玩苦练,几千个小时的积累,打工赚的钱都换成了装备,所以才在虚拟游戏界越飙越勇,最终从游戏戏玩家,站上全球顶级赛事的领奖台。
詹恩把天方夜谭变成了现实,也让所有热爱游戏的少年有了进取的目标,这也是《GT赛车:极速狂飙》在赛车体验之外,给所有年轻人带来的精神力量,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心怀梦想,每个人都可以经过努力,在自己选择的赛道上一往无前,成为战胜命运的强者。
9月1日,快来加入这场惊险惊喜交加的狂飙追梦旅吧!
好看,我认可无论是游戏创作者,还是汽车工业的从业人员,他们对于自己工作达到极致的那种不懈追求。
所以,电影在立意上已经赢了,再加上追逐梦想这个主题,有出色的拍摄团队,那么,这个电影就一定会成功。
而且,类似普通人创造历史的这种故事,草根情怀,更容易打动人心。
更何况,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一名销售的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没成想得到了集团总部的认可,谁说梦想不能够实现呢?
对谁都一样,只要你敢想,并且执着的去做,总有实现的可能,最难的是真正的着手去做,执行层面儿。
主人公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这不仅指他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是指他具有实现梦想的很多先决条件。
一切的起点,来自一张五岁时和红色跑车的合影。
那一刻,有些东西被写进了他的心里。
他有一个坚毅的父亲,Tough guy,有一个温柔的母亲,无条件支持他的所有梦想。
父亲负责他的性格塑造,母亲负责他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哥哥还能作为伙伴陪伴他成长。
而能成为赛车手,更得益于父母出色的身体条件的遗传,这一点从他哥哥能做足球运动员就能看出来。
有身体天赋,有健康幸福的家庭关系,有朋友的支持,有心心相印的爱人,他还遇到了像人生导师一样的伟大的教练,这就是一种幸运。
回过头来,我们看那些落选的人,或许游戏玩儿的好但是身体条件不行,游戏玩儿的好身体条件也可以但是性格不够坚强,足以说明主人公是万里挑一的天选之子。
他接受了命运的垂青,同样也非常努力,像他的父亲一样,没有在挫折面前轻言放弃,这个是电影要激励我们普通人去追逐梦想所要表达的东西。
2023美国动作片《GT赛车:极速狂飙》,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全球累计票房1.17亿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7.2,时光网评分7.5,IMDb评分7.4,于2023年9月1日引进国内上映。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虽然本片不是一部纯粹的粉丝电影,但是游戏粉丝一定会非常喜欢,影片里有很多只有游戏粉丝才能体会到的彩蛋。
我玩过同名游戏,不过并不熟悉,所以只能看个热闹。
影片的题材很独特,不是像《极品飞车》那样根据游戏硬编出来故事,而是将《GT赛车》游戏史上的一段真人真事搬上大银幕,不是《极品飞车》那样的游戏改编电影,而是游戏题材电影。
《极品飞车》游戏走的本就是故事路线,而《GT赛车》游戏是竞技路线,没有故事,因此很难改编为电影。
真人真事本身充满传奇色彩,非常不可思议,从游戏到真实,从梦想到现实,完全的两个世界,竟然连接到了一起,并且在现实中还能有所成就,非常不可思议,其实游戏者在现实中能够参加正式比赛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再在世界大赛中获奖,更加不可思议,堪称“传奇”。
本片可能是我第一次看拉力赛电影,赛车电影很多,不过拉力赛题材好像是第一次看,脑海中没想到之前看过同题材电影。
由于取材于真人真事,很涨知识,长见识,了解到很多赛车、赛事、赛制、赛道的知识。
影片作为动作片,赛车戏份很大,很重,很足,娱乐性很强,无论是游戏粉丝还是电影观众,全片看下来都很解渴,很过瘾。
影片的视觉效果非常棒,有世界各国的风景,有世界各国的赛道,有世界各国的赛车,游戏粉丝的情怀一定爆棚。
影片有很多镜头运用在模仿游戏运镜,我真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置身于游戏之中。
影片堪称是赛车运动宣传片、《GT赛车》游戏宣传片,虽然活动由日产汽车发起,不过影片没有过度地为日产汽车做宣传,着眼点更多放在赛车运动本身。
情感是电影的灵魂。
影片除了矢志不渝这条热血励志的主线以外,父子线架设得很成功,最后父子融合非常感人,父亲的哭戏演得很好,此刻爆发强大泪点。
男主在玩游戏时,通过CG变化仿佛置身于赛车之中。
后来在比赛中运用游戏技巧,影片再次通过CG变化让男主回到游戏机前,这一前后呼应的手法非常有趣。
作为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片尾展示了故事原型人物,演员与真人的合影,给这个不可思议的传奇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片尾不是电影花絮,而是游戏花絮,这是对游戏的致敬,没想到制作《GT赛车》需要这么大的阵仗。
英文片名就是游戏原名,没有副标题,中国引进画蛇添足多了副标题,多此一举,生怕《GT赛车》无人知晓。
而且,“极速狂飙”很俗气,像网大。
这种片商类似这样自作聪明加副标题的片名多如牛毛。
What a film! I cried as the lead male suffered trauma and couldn't forgive himself being involved in an accidental death; I rejoiced as he was counselled by his mentor and ultimately pulled himself together to win third place in the 24 Hours of Le Mans. BTW, I was (and still am) touched by the support of his parents, especially that of his dad. Without his reconciliation with the protagonist and unconditional love for him, I guess his son wouldn't grow to be a real hero.
走进影院之前以为只是一部爽片,没想到故事有原型,算是一部人物传记了。
城市里的飙车场景和《速度与激情》比还是差一些,但赛道里的飙车和引擎的轰鸣声很热血!
主角光环可以说非常重了,虽然讲的是叛逆少年成功逆袭的故事,但前半段基本上顺风顺水,除了父母反对好像没遇上什么大的坎坷?
后面好像也只有塞到上出车祸一次比较大的困难。
相比主人公的这条主线,我觉得教练的过去如果也作为一条主线可能会更吸引人。
而且在影片中教练的角色塑造算是最丰满、最完整的。
最后,这算是尼桑的广告片嘛?
GT赛车:极速狂飙 (2023)7.12023 / 美国 日本 / 剧情 动作 冒险 运动 / 尼尔·布洛姆坎普 / 大卫·哈伯 奥兰多·布鲁姆
今天在4D厅看完GT特别带感,影片有缺点所在,但瑕不掩瑜。
总的来说,片头前期划水过头,很平淡的少年奋斗史,无论是车戏还是台词都让人不太满意。
特别是剧中的感情戏,其实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好在时长不多无伤大雅。
不过在主角被人梦想而嘲笑时,真的很有共情点(本人也有类似经历,却并没有主角一样勇敢)。
就连去看影片的我都如果不是真实事件改变,我也很难相信玩游戏能出冠军第一,这样的情形被否定不被认可,觉得玩游戏没有出息,是千千万万家庭现在所发生的事实。
整片分割点在于主角出车祸之后,那一段无论是配乐还是艺术场景将氛围拉满,一句“让我们不朽吧”将所有情绪烘托至高潮。
总决赛的时候的前后照应更是将导演功力提现的淋漓尽致,在最尊重原作游戏上作出了最真实带感的车戏,我们见证了一个被众人嘲笑的菜鸟在经历了痛苦 嘲笑 质疑 愤怒之后宛如GT赛车般脱颖而出的闪耀新星。
最后,愿每一个所谓不切实际的梦想都能实现
片末标题
万达4D厅
有幸被邀请打职业,被众人嘲笑的梦想
流水线式的俗套剧情,没必要加入的爱情线,无脑吹GT赛车的拟真度,迷惑的驾驶操作。
都知道GT赛车只是半拟真半娱乐游戏,根本不可能靠GT游戏的经验去开现实赛车,但电影里主角多次用几千小时游戏经验来反驳教练,并且还成功了。
就算真实的GT学院里,学员门从模拟器过度到真车用的也不是《GT赛车》。
另外GT赛车里根本没有刹车热衰减的设定。
主角开车真的迷惑,超车全靠一脚地板油。
然而现实里要超车要么是自己赛车性能更好,要么是靠弯道过得更好;金队兰博基尼出弯一脚油不仅超过主角还追尾前车导致红旗的大事故,请问你这兰博真是同组别的车吗;从车里爬出来心情不好推搡马修,迷惑;主角进AI单人局练习迷惑的蛇形超车;金队鱼雷主角不处罚;金队的不高兴和彩虹队的没头脑是如何跟着主角一起晋级到勒芒的,不知道;勒芒24小时进站换胎根本不需要像F1那样争分夺秒着急忙慌的,因为进站后进度最慢的一项工作是加油,换完胎还得在等几十秒才能加满油,而且换胎的人员是固定不能变的,电影里教练去轮胎是明显的犯规。
况且并不会因多十几秒的换胎时间就丢好几个位置,最后几小时前后差距可能几十秒几分钟甚至几圈。
最近的例子就是今年的勒芒,法拉利两次因意外在维修区浪费了很多时间但依然获得第一。
除非前车故障或事故,很难出现全速快同级车6秒的情况;最后全片没有违规处罚这个概念,金队鱼雷主角不罚、把主角蹭上墙不罚、追尾造成事故不罚、随意调换人员换胎不罚。
一部以真实为卖点的电影,处处都表现出不专业不、不真实,真的离谱。
另外在你知道jann的赛车生涯以及日产的赛车历程后,只会觉得这部影片很尴尬。
现实中日产实现了Jann的梦想,但可能也是日产断了Jann向更高级别晋升的希望。
电影最后的勒芒24小时是jann以及日产进军勒芒最高组别的第一年,那一年开的还是底一个级别LMP2组别赛车,确实拿到了第三名。
第二年LMP2第五名。
到第三年日产正式拿出GTR LM Nismo赛车参与LMP1最高组别的竞争。
然而这台原型车的性能却是极为拉胯。
当年派出了三台GTR LM Nismo参赛。
排位赛成绩最好的一台是LMP1组别最后一名,其他两台的成绩甚至不如LMP2头排车。
正赛更是以两台故障退赛,另一虽完赛但最终里程不及冠军车里程的70%而被取消成绩,全军覆没。
这一次惨败直接导致日产全面退出欧洲赛事。
Nissan GT-R LM Nismo “大前超”,前置前驱原型车你敢信?
受影响最大的当然就是Jann,如果日产能有台稳定的车,再坚持几年,Jann靠着勒芒最高组的经验和成绩加上日产的大力资助肯定能比现在混得更好。
然而日产在大前超失败后削减了赛事经费,退出了欧洲的赛事。
之后Jann一同回到日产大本营日本,参加各种级别赛事成绩还不错。
却因为没有资本而被更高级别的赛事拒之门外。
赛车是一项极为烧钱的运动,赛事级别越高花的钱越多,能在赛道中长期坚持下去并逐步晋升的人要么是富二代,要么是自身商业价值极高有众多公司能赞助自己。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勒芒24小时的发车仪式还原的相当好。
2023年勒芒24小时发车仪式,从直升机绳降下来的法军伞兵护旗手
2023年勒芒24小时法军虎式直升机与NH90运输直升机飞跃赛场比较有意思的是主角母亲的饰演者Geri Halliwell,曾经是英国辣妹组合的成员,现在是红牛F1车队经理霍纳的妻子
《GT赛车:极速狂飙》,俺是个二把刀玩家,玩过游戏,但不算粉丝,从个人角度来说说电影。
(如下简称《GT赛车》电影版)
看到这个片名,先是一惊,再看电影的故事,又是一惊。
改编自PS主机同名赛车游戏,首先电影片名直接用了非常罕见的中英文混搭但流传度更广泛的《GT赛车》,而没有采用另一个译名《跑车浪漫旅》,尽管后者更加贴合游戏精髓,但“GT赛车”显然更贴合剧情设定,对常规受众也更具吸引力。
其次便是剧情,非常好奇这类赛车游戏的故事该如何在大银幕上呈现,没想到该片竟然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一个《GT赛车》玩家成长为真实职业赛车手的故事,这就有意思了。
跨类型热血漫基于大名鼎鼎的游戏改编,作为大众媒介的电影,《GT赛车》电影版的受众,肯定不仅仅是慕名而来的游戏粉,更多的还是主流受众,所以本片还兼顾“科普+带货”功能(随处可见的logo)。
所以电影结尾处,用了(伪)新闻纪录片的形式,向观众介绍了 Polyphony 老大山内一典打造《GT赛车》的初衷(赛车模拟器),以及“GT学院“建立的过程,这部分内容,与尼尔·布洛姆坎普在《第九区》里开场的伪纪录片介绍世界观异曲同工。
如此剧情设定,让该片产生了一种跨类型的“恍惚感”——传记电影的外衣、竞技电影的内核、游戏电影名号,以及广告片的属性。
不要误会,“广告片”不是贬义,因为“游戏电影”的本质之一就是为了卖游戏,比如前不久大热的《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
只不过本片跳出游戏世界,将游戏变成一种平台、一种实现梦想的跳板,毕竟是真事,倒也不藏着掖着,更加直白一些。
广告好不好,也要看疗效。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本片最大的看点,就是由震耳欲聋的引擎轰鸣与令人屏息的惊人速度构成的赛车感官盛宴。
第一人称主观镜头、无人机航拍,大量运动镜头来表现赛场的风驰电掣感,而高速镜头和微观视角作为辅助,用以表现赛车过程中的种种细节,高温水雾、眩光反射、赛道扬起的灰尘、飞溅的火花、零件撞击挡风玻璃等等。
结合丰富的声音设计,该片的视听感受,显然值回票价。
毋庸置疑,在被《速激》带偏的同类题材作品里,《GT赛车》电影版算是近几年最为纯粹的赛车电影。
但话又说回来,这个看上去超现实的真实故事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但小兵扛大旗的剧情早被各种超级英雄电影反复咀嚼,使得本片这个故事在“传记”层面很难有着进一步的发挥。
所以本片发挥了游戏的基底,不如《极速车王》那样充满现实的驳杂,反而更像是热血漫的剧情。
游戏少年“跨次元”来到真实世界,最终功成名就,简直太像漫画剧情了。
比如主角詹恩在开场现实世界里首次飙车,地面上浮现的游戏赛道标识,成功摆脱了警察的追逐,就很像一次跨次元的闯关。
以及最后一场大战——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詹恩爆发了二次元的热血之魂,让他能“看到”其他职业车手看不到的超车路线,颇有《头文字D》里“排水渠过弯”的感觉,而且这个桥段在无人机航拍效果下,拍得又燃又爽。
原型人物詹恩·马登伯勒,或许从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热血漫的主角,而这部根据他的故事改编的“半传记半游戏”电影,则是走了漫画风格的剧情路线——宅男少年、GT学院、淘汰制竞赛、边缘车手,当然还少不了同类剧情的标配——落魄的师傅这是《GT赛车》电影版,为这个真实故事所挖掘的重磅力量。
由此可见,“跑车浪漫旅”这个略带中二的名字,还真的很贴合电影风格。
“二元”概念:从游戏到现实《GT赛车》电影版的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也是本片一大卖点。
他谁俺非常喜欢的一位导演,有人说布洛姆坎普是“一部先生”,即出道这么多年仅靠一部《第九区》打天下,但个人持不同意见,他随后的《极乐空间》《超能查派》在科幻迷群体里也是享有极高的声誉。
更不要说他成立的燕麦工作室,导演的几部科幻短片(《合子异种》《火力地堡》《拉卡》),那些片段早已在社交平台上刷屏。
讲故事不是他的长项,但他擅长玩概念,且最为擅长“二元说”,要么彼此对立要么完全融合。
★《第九区》就不用说了,人类与外星大虾在对立中逐步合二为一;★《极乐空间》将反乌托邦未来的两极对立世界拓展到了“太空级别”,该片的背景设定,是我见过原创科幻电影里最为宏大的世界观之一;★《超能查派》对意识与肉体的二元观念升华到了另一个层面,让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在对立中融为一体,比《流浪地球2》的数字生命还要激进。
所以尼尔·布洛姆坎普一个非常具有哲学观点的科幻片导演,但此前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会拍《GT赛车》电影版,因为这个题材似乎与他的风格不符。
看完电影才明白,本片依然是“二元”理念,就是上文所述的“跨次元”,把两个世界、两种体系、甚至游戏与传记,进行了融会贯通。
让玩游戏的少年与真实职业赛车手,达成无缝连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隐藏内核。
“玩游戏可以锻炼反应能力,有益于手眼协调”。
在电子竞技诞生之前,这个观点是为电子游戏“实用性”背书的主流观点,并已有些许现实印证——比如CS玩家射击场夺魁,游戏玩家操控无人机等。
本片的理念之一,也是再一次成为论证游戏“实用性”的案例。
但这并不是你沉迷电子游戏的借口,毕竟游戏体验和真实体感要区分开,这也是喜欢“二元论”的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所要完成的。
★首先,游戏和现实的不同。
电影用了大量篇幅,从游戏中的意气风发到赛道上的屡次挫折,来论证这一事实,再到后期詹恩用游戏经验,战胜对手,完成了从对立到统一的二元论观点。
而电影也展示了事实的残酷性,哪怕你是游戏界顶级的高手,哪怕有索尼SCEJ背后大量资金撑腰,在经历了专业的“GT学院”历练之后,最后成功的,依然是万众挑一的存在。
小兵扛大旗,小人物梦想成真?
游戏玩家挑战赛车世界的教条规则?
不好意思,自从詹恩被GT学院招募之后,就与小人物划清界限了。
他所经历的,是索尼和日产车队等大财团为他提供的专业赛道训练、顶级教练指导。
最终的结果,主角的故事也成为索尼和日产车队在赛车世界的“王牌”。
这一点,倒是有些类似《极速车王》里,官僚作风的赛车新厂福特,桀骜不驯的老牌赛车品牌法拉利,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在赛场上的对决,改变了赛车格局。
甚至两部电影,最终决战,都安排在了最考验赛车性能和车手毅力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效果不言而喻。
可见,游戏与现实,完全的二元对立,而主角用游戏手法在现实世界里击败对方,则是对立中的统一,导演布洛姆坎普的经典手法。
★其次,这是《GT赛车》这款游戏的两面性。
尽管电影中,多次通过角色之口,来表达《GT赛车》的“赛车模拟器”的定位。
但游戏与模拟器的一线之隔,呈现在你对待游戏的态度上。
比如电影中有个关键道具,就是詹恩在玩游戏的时候使用的外接方向盘。
如果你是个偏爱竞技的GT玩家,又或是希望拥有更具沉浸感的体验,外接方向盘将是这款游戏的必备操控设备。
不过在使用方向盘进行操控后,游玩的难度和疲劳程度会直线上升,《GT赛车》也将从一款赛车游戏摇身一变成为硬核的驾驶模拟器。
这是俺当年玩游戏的感受。
平心而论,《GT赛车》游戏是陪伴着PlayStation主机从PS1走到PS5、每一代都有登场的“五代元老”,而随着赛车游戏种类的增多,《GT赛车》很多曾经的优势已经泯然众人,光靠游戏性和赛道、跑车数量不足以让该游戏脱颖而出。
但是《GT赛车》这种独创的真实性、科普性与模拟器玩法,又是区别于其他赛车游戏的特色,让它是市面上几乎唯一一款能够为玩家提供由浅入深驾驶教学的硬核赛车模拟软件。
无论是图一乐的娱乐玩家,还是想要练车的模拟器玩家,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玩法。
所以,本片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一个观点,《GT赛车》游戏有着可能会培养出赛车运动方面的技能潜力,而现实世界对梦想的坚持不懈,也或许能迎来抵达终点的一刻。
这些都让这个故事得起因和结果,好似热血漫画一般,跨越次元梦想成真。
但是,故事的经过,则异常现实的表达了过程的艰辛——跨次元的技术难度,风波质疑、一不小心丧命的危险,以及主角万众挑一的水平和毅力。
电影这个暗核观点,在如今的电竞时代,显得尤为突出。
游戏确实可以被当做赛车模拟器使用,游戏玩家确实有成为职业赛车手的成功案例,但如果你也想走这条路,先练成世界前几名,再看看自己是否有高于常人的毅力再说,然后还要经历长期的专业赛道训练,才有机会。
否则,还是好好学习去吧。
赛车GT-R《GT赛车》电影版,以一个非常特殊的视角,呈现了一个老生常谈,但又非常特殊的励志故事。
终究而言,本片算是近几年最好的“真·赛车”电影,尤其是最后长达30分钟的耐力赛场面,纯粹的感官刺激,在真实的赛场氛围与游戏的视觉语言融为一体的画面里,可以让你忘掉现实的驳杂,完全投入到风驰电掣之中。
当然,本片还有琳琅满目的赛车和超跑。
其中最为亮眼的,当属主角车——GT-R Nismo GT3。
这辆赛车是马登伯勒在现实中驾驶的真实座驾。
它最初是日产欧洲工厂的赛车,随后跟随主角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赛事,包括2014年古德伍德速度节,创造了古德伍德山爬山计时赛超跑最快圈速。
如电影中所示,该车在出厂时是白色,后来改为黑色,以纪念早些时候在纽博格林耐力系列赛中一位不幸丧生的观众,当时马登伯勒驾驶的这辆赛车与另外一辆GT-R发生了事故,这在电影中有所呈现。
当这台GT-R Nismo GT3赛车退役以后,它再次被喷成白色,目前由GT学院创始人达伦·考克斯(奥兰多·布鲁姆饰演的原型人物)所有,并用于电影拍摄。
电影公映之后,据说该车也要被公开拍卖。
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微博:乌鸦火堂
二刷结束,发现负责译制工作的长影不时把“Sim Racing”“Sim"翻译成“游戏”(现在译制片的字幕版一般直接沿用国语配音台本方便对口型的译文 ),再加上索尼影业中国区莫名其妙跑去牵手网易的赛车手游,特地提笔澄清一下,以免误解: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英文维基百科对“模拟赛车”的描述“模拟赛车或赛车模拟(通常简称为模拟赛车=Sim Racing)是对一些赛车游戏软件的统称,这些软件试图精确模拟汽车比赛,并包含真实世界中的各种变量,如燃料使用、损坏、轮胎磨损和抓地力以及悬挂设置等。
要在模拟赛车中具有竞争力,驾驶员必须了解使现实世界赛车变得如此困难的汽车操控的各个方面,如临界制动、如何在轮胎失去牵引力时保持对汽车的控制,以及如何在不牺牲速度的情况下正确进入和驶出弯道。
正是这种难度将模拟赛车与娱乐赛车风格的驾驶游戏区分开来,在娱乐赛车风格的驾驶游戏中,真实世界的变量被排除在外,主要目标是创造速度感而非真实感。
由于模拟真实驾驶的复杂性和要求,模拟赛车游戏不仅需要高配电脑以便有效运行,还需要方向盘、油门踏板和刹车踏板才能让玩家身临其境。
虽然在家庭设备上使用游戏手柄,甚至鼠标和键盘就足以玩大多数纯娱乐风格的驾驶游戏,但它无法提供与使用赛车方向盘和踏板相同的沉浸感和真实感。
近年来,PlayStation 和 Xbox 等游戏机提供了许多模拟赛车游戏。
虽然这些游戏可以用手柄游玩,但我们还是建议玩家购买模拟赛车方向盘和踏板。
甚至那些参加真实世界比赛的人也会使用模拟器进行练习或娱乐。
随着构成这些模拟器基础的物理引擎软件的不断发展,以及硬件(提供触觉反馈)的改进,体验变得更加逼真。
”回到Jann Mardenborough,现实中他参加GT学院预选赛的时候,频繁在GTPLANET发帖,询问提升圈速的方法,当时他已经是名列前茅的选手,围绕如何把本来已经很好的圈速记录再提升0.1秒,他可谓费尽了脑筋。
他后来回顾自己业余时间在GT上练习的日子,这样说道:“当你在某件事物上投入上万个小时的时候,你就会成为精通这件事物的专家。
别人是上万小时的卡丁车,我是上万小时的GT。
”可能有些对模拟赛车游戏略有了解的人士会问,为什么Jann不去选择那些由模拟软件厂商转行开发的基于PC平台的“硬核”模拟器呢?
答案很简单:在中韩之外的工业化国家,民众购买/游玩大型游戏的首选平台是家用游戏机而非大型PC,尤其是他这样的工薪族家庭子弟。
Jann平时用的也就是一个入门级的罗技DFGT方向盘,放在现在就是罗技G29/G239/图马斯特T248的位置。
=========================================================================
影片中那句“最真实的模拟器”措辞模糊,容易让大家认为是“模拟深度最深”,其实人家是“测绘和建模精度在民用消费级里处于最高水平”。
在国外网络社区,有些自命高贵的PC用户喜欢用“Simcade”来贬斥GT和Forza的用户,Simcade原本是索尼美国和索尼欧洲搞出来的脑残词语,意为模拟和乐趣同在。
然后被部分低素质的PC高贵党劫持,用来贬抑除了Rfactor 2、Assetto Corsa、IRacing之外的其他游戏。
请您今后不要擅自跟风运用这种制造对立的词语,如果实在要在民用消费级里画出界限,“Sim-lite”或许更合适。
=======================================================================模拟游戏/电竞出身的车手前景几何?
我在这里列几个简单例子,供诸位比对:James Baldwin,英国人,电影中Danny Moore的原型人物Darren Cox后期到了迈凯伦工作,创办了与GT学院相同概念的项目“迈凯伦世界最快模拟赛车玩家大赛”,胜利者可以拿到迈凯伦的研发车手和模拟器车手合同,从而拉近与职业赛车界的距离。
James Baldwin是第二届大赛胜出者,在2020年拿到车队席位,与他人搭档参加英国GT锦标赛,拿到总积分第四,战绩不错。
但James Baldwin在筹集2023年赛车经费时居然遇到了困难,只好去网上众筹,从3月拖到9月,才筹到1.1万英镑(目标20万英镑)。
Baldwin现在在电竞领域奋战。
Rudy Van Buren,荷兰人,第一届“迈凯伦世界最快模拟赛车玩家大赛”胜出者,现在参加保时捷卡雷拉杯、FIA EAX(Autocross)等赛事,在职业赛车手的旅途上比James顺利。
IGOR FRAGA(全名:IGOR 大村 FRAGA),出生在日本石川县金泽市的日裔巴西人,六岁学卡丁车,十岁拿过亚洲卡丁车锦标赛冠军,还是铃木亚久里的高徒,但也就在他夺冠那年,雷曼兄弟危机冲击日本经济,他父母在日本开设的汽修店倒闭。
全家两手空空地撤回巴西,蜗居在远离卡丁车场的偏远农村。
IGOR FRAGA有七年时间是靠父亲带回家的卡丁车和GT游戏来维持车感。
IGOR FRAGA当年在GT学院预选赛表现极佳,但因为未成年而没能进入竞速营,从此认真对待GT赛车。
2015年,IGOR FRAGA在巴西F3锦标赛复出赛车界(父亲甘当机械师),随后在一系列基层赛事有良好表现。
2018年,IGOR FRAGA在GT SPORT与FIA 合办的官方赛事的国家杯中夺冠,因此上过FIA的年度颁奖礼,从而得到不少赞助和机会,包括红牛少年车手、欧洲方程式参赛等。
IGOR FRAGA现在担任日本超级方程式的官方电竞项目形象大使,并且在山内一典、FANATEC赞助下参加日本超级方程式和SUPER GT的GT300组赛事。
他也是迈凯伦世界最快大赛后继项目——迈凯伦影子计划的胜出者。
Cem Bolukbasi, 土耳其人,童年学过越野摩托,后来转学卡丁车,表现尚可。
2015年,Cem进入模拟赛车电竞领域,最初是iRacing,转投F1电竞大赛,稍后真实赛车出道,经过F2、F3,如今正参加日本超级方程式赛事。
Ricardo Sanchez:GT学院2014年国际组竞速营毕业生,墨西哥人,出道七年后在斯帕24小时耐力赛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小组冠军头衔。
Jann Mardenborough:英国人,国际汽联车手等级“金”,除了电影里的成就,他还是2016年度日本三级方程式比赛总积分第二名,同年SUPER GT GT300组富士站冠军。
2023年富士24小时耐力赛第四名(这还是被刹车碟坑了一下的结果)。
可以说,Jann碰到了模拟赛出身车手的天花板。
========================================================================为了让大众观众没有负担,剧组在专业细节上做出了不少妥协。
本片的赛车技术指导David Perel,2010年在GT学院线上预选赛排名第三,可惜由于家在南非,而GT学院不覆盖南非,只能望洋兴叹,后来他成了亚洲勒芒系列赛和欧洲勒芒系列赛的领奖台常客。
当他在GT赛车粉丝社区GTPLANET看到电影开拍的消息,就立刻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了他的南非同乡布洛姆坎普导演,原本以为只是一些电话,没想到折腾了大半年,而且剧组要在一年内忙完一般剧组两年才能完成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他忙完后说今后不再涉足电影赛车监修了。
游戏制作人山内一典早年并不同意把电影拍成赛车动作片,现在他同意了,原因是希望让更多对汽车不感兴趣的人接触到GT赛车这个品牌————他没说但大家都知道的是:自从智能手机诞生,汽车的社交功能被大幅削弱,加上网约车的诞生,发达国家的青年驾照持有率逐年下滑。
最初编剧跟他聊天,想吸收一些他经历过的段子,他讲了一段经历,是自己的车子出了问题,撞到了墙上,团队不相信他,他下车指出是刹车碟问题,结果真是刹车碟。
他建议剧组可以走得更加艰深、更细致、更讨好内行一些,比如用差速器做做文章,表现一下GT的众多改装选项在丰富赛车知识上的作用,但经过反复讨论,剧组决定,为了普罗大众看了之后认为“模拟赛车不晦涩难懂,不令人生畏,咱们可以回去试试”,弃用差速器,只用刹车碟。
从筹拍到开机,全剧组争论最久的问题就是;如何简化轮对轮的演出,让外行电影观众也能看懂?
让新人通过电影对模拟赛车产生一定的兴趣?
在剧本送审阶段,山内一典知道这是电影部门的项目,自己不宜过多干涉,但为了减少某些俗套外行表现的出现概率,山内一典提出了相关创意——勒芒段落里,大家都看到了:“我走我的赛车线,不走标准赛车线”。
在剧组开机之后,赛车技术指导和布洛姆坎普还在为”用不用‘一脚地板油’这种俗套外行表现”而争论,布洛姆坎普的回答是:“是啊,这很外行,但咱得面对素人观众,您能告诉我该怎么让他们看懂吗?
”David事后总结:为了拍出一个让观众能看的故事,有时需要大幅度地下调细节专业度不仅赛车部分有很多无奈的妥协,游戏部分也有不少妥协:明明拍摄了众网友进入大厅模式的段落,但大家发现这段太长,观众在电影院里等不及,只好换成街机模式重拍——因为进入比赛很快;在电影前期拍摄的时候,明明拍好了男主角演员还有GT学院演员亲自对抗高难度AI的游戏画面,但因为不符合电影需要,这些画面被弃用重拍,甚至还用了David用手柄完成的部分画面,然后抠像合成到演员面前的屏幕上。
在影片拍摄赛车场面的内景戏时,特技车手坐在车顶上,用外接的控制设备控制汽车;演员坐在车里做表情。
赛车声音是同型号真车实录,有别于《极速车王》的合成音效(那俩大明星吃光全片一半经费)。
主力音效剪辑师是咱内地同胞,北电录音系出身,后来赴美留学并工作,远程参加过《中国乒乓》的音效制作工作,可惜了,媚眼儿抛给盲人看——贺岁档的国产电影,音效都很凑合,却能大卖。
最后:合法正规的场地赛车题材真人电影,票房结局不外乎:勉强保本(极速风流、极速车王、霹雳神风)、小幅亏损(雷霆壮志、极速狂飙=1971 Le Mans)、大幅亏损(车神、极速竞赛)。
想盈利就得靠影碟和流媒体——这类电影普遍能有个几千万美元的影碟销售额。
索尼已经在着手预约本片的4K蓝光和普通蓝光碟。
迈克尔曼的《法拉利》拍成了耐力赛题材,发行商还是独立片商,钱景如何,难以预料。
科辛斯基和杰瑞布鲁克海默的方程式赛车电影,如果顺利拍完,或许会在商业上有所突破。
(全文完)
作为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其实还是挺让人吃惊的。
毕竟不是全身感应的VR套装,所以即便GT赛车所有参数和设定都与原车一致,也很难营造身临其境的身体感受。
狭小的车内空间,高速带来失重感,转弯时的惯性,以及高速带来的危险。
赛车让人着迷不仅仅是超乎寻常的速度,还有将生命系于一线的刺激。
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感觉可和游戏的不成功便重来截然不同。
所以Jann的成功几乎可以说是奇迹,而这种奇迹也必然建立在Jann一定有过赛车训练基础的前提下。
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巨大鸿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所以如果只是一个游戏爱好者,可以说毫无可能。
电影模糊掉了Jann童年时候的卡丁车训练经历,而只是强调他的GT玩家身份,是为了让反差带来更好的戏剧冲突。
这种凡人修仙式的阶层跨越,如果夸张到极致,就是现红红火火的爽文小视频了。
然后说比赛,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倒是比赛中汽车部件建模落下,让比赛和游戏合为一体的时候,这对于游戏迷是觉得的吸引力。
但显然导演对于体育类题材的燃点拿捏的并不太好,无论是人眼无法细分撞向的GT学院冠军战,最后一战拿到第四的执照获取战,还是勒芒的领奖台香槟之战。
都没有足够好的铺垫、酝酿和高潮。
虽然冲线都在千钧一发,但没有一次能让人热血沸腾。
Jann这个人物性格也并不出彩,在GT学院的逆袭就用一次滑刹车带过。
客观因素的强调就更让他的主观努力不被看见,如果撞车是因为车的问题,那为什么一直以来他都排在前五之外。
而且,无论是和教练的关系,还是和女友的表白,都没有起伏,似乎一切顺理成章。
对比Jack Salter和Danny Moore,一个固执于专业,一个着眼于营销,各自朝向不同方向,却矛盾着产生合力,推动向前。
倒能展现出各自的特点和坚持。
第九区是谁拍的
第九区的导演依旧非常厉害,整体故事虽然本质只是简单的人物传记片,但视觉呈现超乎想象,加上竞技赛车天然的看点十足,非常精彩!!!
在电影院看赛车电影真的很爽!当然任何根据真实人物和故事改编的电影,肯定都要魔改……真实故事和电影的差别相当之大,而且最后真实原型人物的故事没有电影里这么爽……电影都是截取人生高光时刻,然后再浓缩到 2 小时里,自然会让观众感觉快意人生。但真实的生活永远都比电影沉重。
预算:6000万首周末票房:1741万北美票房:4442万全球票房:1亿2207万上映日期:23.08.25上映周数:12周分级:PG-13最高院线数:3856北美最高排名:1发行方:Sony Pictures Releasing
圍繞在男主身旁的三個中年男性,為工整程式化的故事帶來很穩妥的觸地質感。奧蘭多和哈伯都面臨蹉跎半生,境遇與人際都不上不下的尷尬處境。二人在車隊經營和執教上,總在互相借搭膊頭來進行試探和交涉,妥協和堅持互而有之。發展到後面各自在名利和自尊上的權重,一目瞭然。而創作者並沒有偏向誰,皆透露編劇意在構建一條支線講辦公室政治,呈現一些世俗人在俗世中打拼的樣貌。之餘以上,杰曼翰蘇演的父親看似模板,有賴精湛演技,尤在和男主訴衷腸的感情戲,此人物歷經磨練後的踏實自謙,為從前不理解兒子感愧疚自責,亦是一眼閱盡。賽車戲在類型範式之外,再次證明無人機在場面調度上開闊的可能,拓展空間的邊界。從觀眾席上方掠過然後90度轉彎,直插進賽場跑道,真的酷!縱覽全片,雖則完全無法共情男主,但相比家人俠,此才乃速度與激情。
过分平庸的作品
歌舞、竞技类比赛这类国货长期难以出彩的题材只好寄希望于进口片了。湾流客机、勒芒赛道这些与绝大部分普通人一辈子也难以产生交集的事物就这么真切地展现于大银幕之上。连驾照都没有的我对在雨天把时速飙到 362 公里/小时意味着什么也有概念,因为高铁也才 350 公里/小时,很多时候还跑不到。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热爱、热烈不只是喊喊口号而已。点映没有排 IMAX、杜比影院场,或许我会再刷一遍。
3.5☆一个人的影院观感极佳)导演放下了自己的风格,在商业片框架下稳中出众,呈现出一部体验感接近满分的电影。赛道上的引擎声,视野的晃动,赛道下的Kenny G&Enya(是的)…最喜欢的还是Harbour在事故后的那场戏,if u walk away now, u're going to carry that mistake for the rest of ur life. It is our choice that makes us who we are. 可以预料到,但还是会被感动。大概每个要把impossible变成possible的人都要有点wild, crazy even insane spirit。当然对我来说最美好的可能还是电影院里被放大的每一句英音哈哈哈
无功无过的游改,和龙与地下城差不多
赛车戏非常精彩,在车辆高速行驶情况下,将赛车的追逐、超越和车与车的对抗表达得异常清晰。但文戏太太弱。
我差点以为 准备用主角跑完lemans 24
大不列颠赛车版《热烈》。能从快速凌厉又聒噪零乱的招牌式剪辑中重享当年《第九区》别具风格的精彩。
【3】叙事的浮光掠影让人物情感始终处于悬浮,但至少大段的赛车戏还闪耀着专业主义,每一场竞赛都循序渐进,直至勒芒赛道的最后时刻,主角重新掌握属于电子游戏的“经验”,也带领电影走向圆满。
没有那么精彩,有些人牛逼吹大了
整部电影的故事叙述完整而成功,并且很好地融入了模拟游戏和赛车元素。诚然许多游戏都可以改编为电影,但能做到和这部电影一样热血与激情却不容易。赛车是热爱,是梦想,是将虚拟世界的一切转换为现实的激动,是在赛场冲出重围走上奖台的喜悦,是车手奋斗的生活。#4D二刷# 依旧很爱,把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
[B-]
《第九区》的导演,本片视听的处理的确别具一格,但剧作部分实在乏善可陈,好在本片的原型足够传奇。
赛车迷请绕道……
1分钟电影,请避雷。
改编得不如真实故事更有挖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