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事》是一部明快的法式小品,影片聚焦在伊莎贝尔·于佩尔扮演的一名中学哲学教师身上,讲述了这名已过中年的知识女性所面临的一系列危机:丈夫外遇,母亲辞世,子女日渐独立,而自己的精神追求也不断受到新思潮的冲击。
生活的起伏一浪接一浪地涌过来,纳塔莉(女主片中名字)韧如芦苇一般地承受着,面对着,努力着,并进步着。
这或许就是学习哲学,实践哲学给我们带来的?
导演在片中把这个问题娓娓地抛给了我们。
影片节奏很快,每个镜头停留的时间很短,生活这本书一页一页不停地翻,像极了步履不停的女主本人。
而她的情绪,心情,和波澜,在我们观众眼里也是稍纵即逝的。
导演没有给我们太多静下来沉淀一会的时间,电影的配乐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段,想必也是一样的用意。
音乐基本都在承上启下处,明显章节收尾的意味也很有仪式感,以至于每当乐声响起,我们都知道导演要强调些什么了,而纳塔莉的生活也将要翻开新的一页。
这部不过百余分钟的电影其实信息量不小,怕也是因为上述结构上的原因。
此外,哲学老师在课堂上的讨论,大量对哲学素材的引用,草坪上的师生对话,母亲葬礼上的悼词,甚至夫妻间餐桌上的对谈里,我们都可以找到不少似懂非懂的艰涩句子。
它们好像是一个第三人称的上帝在另一个平行空间对纳塔莉的现实世界做出的注解,其中有多少是导演刻意为之借人物之口发自己的声,或许也不那么重要了。
然而也正因为这样的随意性,影片内容的丰满程度也被稀释了。
导演米娅·汉森-洛芙是法国名导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现任妻子,曾是演员出身,在阿萨亚斯千禧年的作品《情感的宿命》中还和当时就已如日中天的伊莎贝尔·于佩尔同台出演过,但不久便转做《电影手册》的撰稿人,后来成了导演,如今仍年纪轻轻的她已执导了五部长篇作品。
我自己对她不是很了解,但《未来的事》里浓郁的书卷气息,流畅的情节和运镜,以及恰到好处的情感流露,无不透着女性导演的细腻以及法国人独具的对知识,文艺和情怀的浪漫定义。
法式话痨片,太好看了,导演简直想笑死我,女主还是于佩尔女神。
弧度越长的笑点越好笑,感觉大部分不仔细看的人肯定都错过了我就好开心:前一段女儿找爸爸,爸爸说什么事,不会是怀孕了吧,女儿说是发现爸爸外遇。
接着就大篇幅的开始女主和丈夫分开后经历的一些琐事小事,直到一年后,女儿生下孩子,你要笑死我。
所以明明就是怀孕了,被爸爸戳穿后不好说就改说了爸爸的丑事,直接导致父母离婚。
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 女主去电影院看的是阿巴斯的《合法副本》,挨千刀的变态男,自己不好好看电影害女主也没好好看完。
- 女主妈妈和女主的对话每段都太好笑了,有这么可爱的妈妈,再烦也心甘情愿了吧。
关于消防员,关于演尸体,关于政治笑话。
- 女主的猫,每次出现都好有趣啊,毒舌说它又老又顽固谁要啊,儿子还吐槽说,你花了多少钱送出去的。
但猫猫丢了比谁都着急,找到了还恶狠狠的亲亲抱抱一边说"punishment",真是太可爱啦。
- 女主的书架被前夫搬空了一大半气死了,去扔花的时候,记得要把宜家购物袋拿回来哈哈哈哈- 女主前夫结尾出现也很有意思,两个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男的被嫌弃也不气馁说:我有一本书,一段香肠,一瓶酒,就够了,女主催着他离开,但是关上门的瞬间,停顿了一下,立刻又开始忙活,这一下停顿真的有灵气。
- 还有大片段的哲学思想的讨论每段也都很有意思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总是不会太无聊吧。
《将来的事》一开头,有这样两个细节。
一. 娜塔莉在轮渡上判学生的哲学论文,题目是“人可以设身处地为他人想吗?
”二. 他们下了船,去看夏多布里昂在岛上的暮石。
烟灰色的镜头里,这样一行字:“一位伟大的作家长眠于此,只愿听到风和海。
过往的人啊,请尊重他的遗愿。
”法比昂(她的得意门生)满面尘土地走进娜塔莉的房子,说,对不起,过去几天都在闹革命,没睡觉,没洗澡,没回家。
他把双肩包搁在她白得发光的地板上,装作漫不经心地环顾:书架上堆满了哲学书,孩子们坐在桌前吃新鲜草莓。
她的丈夫,又是一个哲学教授,一个康德的守护者,庄重地切着盘子里的东西,对这个邋遢年轻人的入侵,不曾抬眼。
娜塔莉在餐厅里走来走去,不断和他说,吃草莓吗?
吃点草莓吧。
一个中产阶级的房子,用文化资本搭成,落地大玻璃窗,花瓣上还有清晨的露水。
法比昂坐在里边,好像一件凭空多出来的家具。
我想,我想,我想象中她的家,就是这个样子。
她和我讲过的,如何有一间大玻璃房,全是书。
阳光好的日子,坐在里边,好像在吸收着其中散发出来的一些什么。
还有个人告诉过我他生在一个有两万本书的房子里。
我一直嫉妒。
我长在一个没有书没有音乐没有哲学讨论的房子里,如今的每一本书都是我十二三岁起勤勤恳恳如小蚂蚁般堆出来的。
不是在怨天尤人,只是一个事实,就如同我还是一个小姑娘的时候,最大的梦想也不过是一个娜塔莉的书房,一样的事实。
后来,娜塔莉去山里见隐居的法比昂,他和一群哲学家朋友种菜,抽麻,写书,用德语谈论authorship的矛盾性。
毫无烟火气的背景音里,娜塔莉——一个哲学教授,三十多年前曾赤脚走在街上,发共产主义传单的女人——安静地洗盘子,整理书架,一遍又一遍对着树林呼唤出走的猫的名字(Pandora)。
法比昂瞧不起她过中产阶级的品质生活。
她讲,你以为我没有见过你这样的日子吗?
我都见过了,都想过了。
而我现在只想读哲学,教年轻人读哲学。
最后一个晚上,他们似乎是和解了,虽然他还是不明白她。
他说,你随时可以过来,我给你留一间屋子。
娜塔莉回到巴黎,在公交车上瞥见前夫和他的情人,她失笑。
她一个人去看电影,在多年未独身之后,终于又开始被乱七八糟的男人搭讪。
她去和出版社谈哲学课本,谢天谢地他们没有采用哗众取宠的新设计。
她继续教书。
她的学生提早交卷,她说,真的吗,不再想一想吗。
她的女儿也当妈妈了。
这是平安夜,她抱着外孙,唱一首中世纪的儿歌。
夏多布里昂荣耀一生,见过烟,见过火,走过荒漠,自愿流放。
他这么写过,“何等的庄重,何等忧郁的图景啊,人类的语言无法表达其一。
欧洲最美丽的夜晚,也想不到它。
我们无谓的耕地啊,每一个角落都驻扎着人。
只有在这样的荒原里,灵魂才能进入森林与海洋,在无边无际的湖泊里徜徉,在瀑布的深渊里游荡。
和神孤独相对。
”最后他闭上了诗人的眼睛。
他死在巴黎。
我原以为他回到巴黎去,是一种落魄君王般的疲惫。
娜塔莉总让我想起在巴黎时,住家的女主人。
六十岁的插画师,住在十五区。
养两只猫,一只叫Calypso,一只叫Nabi。
每周二下午去做陶器。
一天,她烤了一只quiche。
我们面对面吃。
酒瓶里装着水。
她给了我一本旧书,里边有巴黎每一条街的神话故事。
我和她讲,今天晚上要和朋友们去nuit debout。
她点点头。
我猜想她可能会像每一个星期二一样,看一个和她同龄的美国电影,炉火边,毯子里,不时睡去。
她说,那你注意安全。
我原以为日复一日的生活是一种落魄君王般的疲惫,然而如今我却想到娜塔莉的哲学论文被风吹了一地,她那么慌张地去捡。
我想到女主人的案几,一些笔记,一些画;她六十岁了,还在做一些很好的事。
风烛残年,为什么是个坏词呢?
我想,夏多布里昂最后一次回到人群中去,讲不定是他最通透的时候。
娜塔莉和法比昂,我和她。
隐约看见了两条路的展开——造房子,或是文艺复兴。
今天,她锯木头杀鸡挖水沟,我读莫里哀;她种玉米烤面包做手擀面,我读福楼拜;她带着一百多个蚊子包推着小石头车飞奔,我开始排一个荒诞剧;她挤奶泡茶搭房子缝帆布包,我读下一本莫里哀;她和小奶牛 爱啄人的鸡 虫子 泥土 星辰 做朋友,我翻译一些东西;她从阿巴拉起亚山脉回来,沿途唱着春游的歌,我坐在一个铺着晨露的椅子里和教授谈一些死了的人。
她讲,洗了几天里第一个澡,爬上山,找到摇摇欲坠的wifi,想着 最近的生活 和之后的生活,觉得世界被撞开了,一角渗水,扩大将要涌入他人世界的滔滔洪水。
她说,我想象不出你去种地。
我说我也不。
她说,我们会进化成不同的人吗?
我想,我们终于将要,一个在玻璃建筑里爬行,一个在尘世里流浪了吗。
我想,你会像法比昂一样,在隐居的山里,为我留一间屋子吗。
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谁遭受的痛苦蕞少,谁就是蕞幸福的人;谁感受的快乐蕞少,谁就是蕞可怜的人。
——卢梭
偶尔不看书的晚上,喜欢搜一些自己喜欢的小众电影看看。
昨天晚上看了一部法国电影《将来的事》,很喜欢于佩尔饰演的女主角,她身上透露出的那股独 立、坚强、优雅的气质,让人感受到一个爱读书有学识女性的力量。
她是一个高中哲学老师,生活中除了家人,就是左手书本,右手鲜花。
阅读是她职业的需要,更是她长期的喜惯和精神的支柱,而鲜花是她自己栽种和收获的美好,在她看来是自己和丈夫婚姻的见证。
本来看似平静而美好的生活,被丈夫的出 轨坦白局打破,20多年的婚姻眼看要宣告破产。
而生活总是喜欢干雪上加霜的事情,年老独居的母亲抑郁症加重又在她的另一只肩膀上不停地施压,出版社各种理由拒绝发行自己的书籍,儿子女儿已经长大却似乎和自己并不亲近,志同道合的学生虽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契合和慰藉,但始终有他自己的方向和道路要走……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表面光鲜,实则常常一地鸡毛。
可在女主身上,我们看到的除了偶尔的失落和情绪崩溃,更多的时候她不只是把镇 定自若呈现在外,还用坦然和优雅面对自己。
看到弹幕中有人说:女人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生活打脸的时候一样不留情面。
但很庆幸,有很多人回怼了这一质疑。
我也很想说一句,生活对每个人都很公平,但不同的人却会用不一样的姿态应对生活的各种挑衅。
女主角在遭遇中年危机的时候,正是因为有多年的哲学和智识基础,让她能坦然面对生活的打击,而不至歇斯底里无所适从,她的内心有自我支撑的力量;对鲜花的热爱,是她内心温情的积淀,这份柔软得以在成为外婆的角色后,温柔地与子女化解隔阂,也为老母亲带来女儿的长情陪伴。
读书对一个女人来说到底有什么用?
我只能说它的作用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潜移默化中的精神改造和托举。
Mia Hansen-Løve算是这几年法国影坛的新锐女导演,年仅36岁,现任丈夫是张曼玉的前夫,法国导演Olivier Assayas。
这个心思细腻,腹中有货的女人,近期的作品无一不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从女性视角出发的细致与真实。
Mia Hansen-Løve拍摄的电影,取材多少都来源于自己或周围朋友身上的故事,这部《将来的事》是她的第五部电影,同样也不例外,两个哲学老师的婚姻缩影来自于她自己同为哲学教师的父母。
这是一部德国和法国共同协作拍摄的影片。
片子里的生活背景虽然在巴黎,却显而易见融合了德国的哲学思想,德国音乐家的作品。
娜塔莉丈夫汉斯这个名字也是个非常德国的名,片子里娜塔莉的母亲说过一句“天呐,你竟然找了个叫那样可怕名字的人结婚。
” 法国和德国都是注重思想和哲学的国家,片子里将哲学接入,非常精彩,如果不懂,就只能把这部片子归类到遭遇丈夫婚外情,事业不顺的女性中年危机一类的题材,这是极其可惜的。
娜塔莉和汉斯虽然都是哲学教师,从剧中大量的对话看来,娜塔莉是笛卡尔,柏拉图,苏格拉底哲学派的追随者,而汉斯倾向于康德哲学派,是德国派哲学的狂热追随者。
不同的哲学观其实映射了不同的人生观,这便是导演安排在片中家庭生活的几场辩论”的由来,比如两个人对学生游行给出的不同态度,娜塔莉喜爱的学生汉斯却不喜欢,汉斯讽刺娜塔莉曾经受法国68学潮影响,曾经加入过共产党等等一系列的对话。
哲学式的讨论及辩论贯穿这部电影自始至终,通篇被哲学附体,通过思想的辩论来阐述一些哲学的观点。
如何将哲学灌入一部电影作品?
会不会枯燥烦闷?
Mia Hansen-Løve巧妙而恰到好处的把哲学同个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影片并没有用哲学家用推理来得到自我满足这个套路,而是将哲学的观点赋予意义渗透到了实际的生活中,由Isabelle Hupper饰演的主角娜塔莉的生活大量场景体现。
场景一 :影片的开头,娜塔莉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有一道题,“我们是否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这个问题,一直穿插在娜塔莉同她母亲的相处中。
她的母亲是一个有点神经质,幻想症的老太太,她年轻时候是个美丽的模特,她常在凌晨给娜塔莉电话,一个礼拜要打几次电话让消防员来抢救自己,她的老年生活消极而颓废,娜塔莉一直为了她在家,学校和母亲之间奔走。
在住家及养老院的选择上犹豫纠结,希望尽量选择一种对母亲好的方式。
当我们生活在哲学的世界里,教授哲学,沉静在人类伟大思想家的智慧海洋里,在现实中,我们是否能面对这些存在的,动荡的实际生活?
这其实已经把电影的本意《未来的事》的真正含义慢慢引出来了,未来的事就是生活可能带来的各种新的问题。
对娜塔莉而言,生活中的不断变化不仅仅是如何安置自己的母亲,留在家里还是送到养老院?
还有同出版社的合作,以及丈夫因另一个女人要放弃与她的婚姻。
表面上,娜塔莉在面对这一桩又一桩的事情来到的时候,显得冷静而坚强,但其实她并非无动于衷,这就是导演的功力所在,以一个细腻的女性视角和感受切入,将娜塔莉的情绪波动及内心的波澜用诸多细节如肢体语言 ,表情等表现了出来。
比如,当她回到家,看到丈夫放在客厅桌上的鲜花,她愤怒地取出鲜花,正反着塞了两次,试图把花塞到显然看上去就太小的垃圾桶里,然后她又把花拔了出来,拿了个环保袋将花装了进去,她将连环保袋一起扔到了室外的公共垃圾箱,扔进去以后,又回来把环保袋取了回来,把花留在了垃圾箱。
这虽然是一个细节,但这一系列动作把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憎恶和轻蔑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稀罕你的花,厌恶得几乎都不能看了,拿个袋子套起来。
其实,你的花都不配我拿一个环保袋来陪葬,这种事影响不了我,不必失去理智把一个能用的环保袋白白给扔了。
这个细节我觉得真的是设计得太棒了,只有女人能够有那么细小的触觉并将之编入电影的情节。
又比如,娜塔莉母亲的葬礼上,她读了一段选自Blaise Pascal著的《思想录》场景二 :“这是我所看到和让我不安的, 我到处看,但只看到幽暗。
除了怀疑与焦虑的本质大自然什么也没有给我。
假如我无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自认为负面。
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迹,我会在信仰中安息。
但看到太多否定与太少肯定,我于是处在怨怼的状态。
我无数次祈祷,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确地指示。
祂所留的印记若是模棱两可,那祂一定会抹去。
祂或明示,或无语。
我才能找到我该跟随的地方。
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既不知道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 我全心期待至善,并且追随它。
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这段话由娜塔莉的独白插入,和影片的情节结合恰到好处。
镜头切换到娜塔莉坐在公车上,哭泣,情绪不稳定,当她看到自己的丈夫和情人走在街头一晃而过的时候,她又哭又笑,这一场景和上面的那段话相相得益彰。
哲学影射到生活,娜塔莉的一举一动叙述着她的情绪起伏。
再比如娜塔莉在学生的农场躺在床上,抱着潘多拉哭泣的短暂镜头,这都是她的情绪释放,再一次,她并非无动于衷,她并非为发生的事情不为所动。
场景三 :娜塔莉同他最喜爱的学生在山中农场里的一段对话,N: 我不知道你连齐泽克(继承了拉康的思想,精神分析学派。
)的书都读?
......F: 我探索行为和思想间的问题。
这不是你的教学重心。
N: 为什么你这么说?
我向来坚持生活需与思想合一。
我自己也一直试着这么做。
F: 好,没错。
但不会超出内心的范畴。
N: 怎么说?F: 你只在意你每天的生活举止,不会让它损害你的价值标准。
但却无法接受让思想失控,进而导致你生活的巨大改变。
N: 你想说什么?F: 你去示威足够让你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
这样让你舒服,但不会危及生活方式。
尽管这段话,娜塔莉表面并不赞同,但实际上是戳中她的心的。
她一直在试图有意或无意地抑制住自己的真实思想,避免情感失控,尽量保持着自己的生活不被变动而影响能继续正常地运转下去。
娜塔莉躺在床上哭泣,这也是导演放置的一个小细节,她懂哲学,知道用理性来控制情感,但其实也有控制不住让感情真实流露的时候。
也许是逃离及无法面对,娜塔莉编了个理由说巴黎的家漏水了要早点回去,老师和学生之间其实已经是心照不宣了。
这是一场哲学思辨式的对话,结合现实中发生的变动,让所有观众也能看明白。
场景四 :娜塔莉在课堂上引用了一段话“当我们有欲望,我们可以是不快乐的。
我们等待它未来成真,假如快乐不来,希望就会延展开来。
激情维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多久。
这个状态是自给自足的,其伴随的焦虑是一种满足,它填补了真实。
不幸是属于那些没有欲望的人,他们因此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
希望比拥有更容易令人满足,快乐存在之前才是真正快乐的。
”这段节选自卢梭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
虽然是主人公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描写,但也可以影射到生活里的其它方面。
这里又同片名《未来的事》呼应。
也同娜塔莉的角色转变,从母亲升级为外婆,生活未来有了新的期待呼应。
享受生活的过程,痛苦和不安,动荡与迷失,真实地生活着,感受着,走过了这一路,回头看,经历过的事都是可以歌颂的人生厚度。
无动于衷,没有欲望的人,从来都不曾拥有过什么。
场景五:影片里,死亡出现过好几次。
片头,在海边的作家墓穴,娜塔莉母亲的葬礼,在地铁里读一本名为《死亡》(拉基米尔·扬科列维奇著)的书。
这些桥段的安排,和动荡沸腾的生活形成一个强烈反差,也是一种强调。
哲学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非行动派,它可以体现在事物本质的运动中。
电影中安排的很多不经意的场景:旅行,乘船,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之间的移动,火车,汽车,游泳,走路,生孩子,等等,这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随,生存就是一种哲学。
最后再简单说说影片中的音乐:1. 学生来火车站接娜塔莉,两人一起坐着车开往山里的农场。
Woody Guthrie的My Daddy (船舶在天空 Flies a Ship in the Sky)缓缓流出,这个Woody Guthrie是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Bob Dylan的偶像。
歌曲欢快,带着小孩的童真和想象,有一种生命力。
娜塔莉同丈夫共同生活20年里只听同一类型的音乐,勃拉姆斯和舒曼。
车子里的Woody Gurthrie在流动,娜塔莉说自己重新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在丈夫离开后,孩子长大成人离家,母亲去世后。
2. 舒伯特《水上吟》(Auf dem Wasser zu singen)歌词大致描写了在湖面泛舟的美景,时光流逝,明日再好的时光也将消失如昨日一样,乘上那翅膀,消失于无穷的时光。
这首曲子出现在娜塔莉离开丈夫在布列塔尼曾经供一家度假的祖屋的时候。
这首曲子应了娜塔莉和丈夫昔日的美好时光逝去。
“逝者如斯夫,欲乘风而去。
”这何尝又不是所有人的生活始末?
3. Donova的Deep Peace (* 不要上内网乱找了,列出的都不对的,能上外网的,去外网找吧)歌曲出现在娜塔莉在送潘多拉去山里农场那次,晚上她头晕的时候响起。
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都非常美妙,有使人产生安静的力量。
随着音乐的缓缓响起,她从农场回到家,生活似乎也渐渐回到轨道。
4. Unchained Melody - The Fleetwoods影片的结束,生活继续,字幕滚出,放的就是这首歌,很温情,家,新生命的延续,爱,我们所有人都渴望。
比较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影片。
这是一部乐观主义者的影片,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找到幸福,为人师培养了优秀人才的幸福,为人子女的幸福,重新找回自由的幸福,当上祖母天伦之乐的幸福。
这不是一部讨好大众的影片,它在找属于它并且懂它的观众,音乐,书籍,哲学的引入都是导演和她的受众群之间的纽带,暗号和划分同类的记号。
Bravo!
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不能再写了,我已经控制了篇幅,但还是写了整整四页的文档。
最近宅在家把于佩尔女神的电影看了个遍,从1976年的《编织的女孩》到2018年的《Eva》。
哪怕是后者连个英文字幕也没有,生吞活剥硬着头皮,连蒙带猜的观影。
然而,最最喜爱的并不是著名的《钢琴教师》,而是这部《将来的事》,前前后后看了起码5遍。
提起前者,我在17年前就买了VCD收藏,曾经太过年轻并没有看懂,也不懂得欣赏于佩尔的美。
这次将《钢琴教师》的小说也纳入囊中,阅读结束会附加读后感。
今天写这个帖子并不是谈《将来的事》的女性中年危机或者女主是如何处理离婚、丧母、事业受挫等等问题,而是很庸俗的分析一下电影里关于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女性的穿着。
豆瓣关于“法式风情”、“法式搭配”已经有过很多讨论,为什么法国女性总有一种怡然自得的美、潇洒、时尚,这种风格深深地吸引着中国女性,我也企图模仿她们的一招一式。
如果能够学到电影里于佩尔的服装师搭配的一星半点也是很有收益的吧。
我把一些高频的搭配编上字母,便于计算重复率,电影中的单品并不多,很符合 Nathalia作为一个高中哲学老师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第一幕不包含)全部服饰上衣和开衫:17件连衣裙:6件裤子:3件半身裙:1件包包:5只挎包,1只旅行袋鞋子:4双高频搭配:a麂皮绒外套x4b棕色高跟鞋 x2c棕色帆布手提包x2d棕色皮质手提包x3e灰色西装x2f蓝色牛仔长裤x4g棕色坡跟凉鞋x6h白色长裤x3i折叠小包包x3j编织细腰带x3k旅行袋x3l绿色针织开衫x2m灰色条纹背心x2n蓝色黑色斑点背心x2p黑色半身西装裙x2
儿女还未成年时,女主一家人来到海边
某作家之墓第一幕搭配黑色大衣、灰色半身裙、墨绿色围巾、皮挎包、长筒皮靴
Nathlia上班的路上,在地铁里阅读。
最得意的学生Fabian来学校看望她
回到家中,在餐桌前和丈夫闲聊第一幕搭配 棕色麂皮绒夹克外套(a);类丝绒上衣;黑色长裤;棕色高跟鞋(b)+棕色帆布文件包(c)
Natalia去过了Caratet出版社后,坐在地铁上继续阅读。
前往独居的母亲处第二幕的衣着搭配灰色针织开衫;条纹背心(n);黑色西装半裙(p);棕色高跟鞋(b);棕色手提包(d)
在公园里给高中学生上课到一半,接到了火警,作妈企图自杀让女儿探望
安慰好母亲的她得立刻赶回家给孩子做饭第三幕搭配灰色西装(e);深蓝色衬衫;牛仔裤(f);棕色坡跟凉鞋(g);棕色皮质手提包(d)
做完监考老师的Natalia回到家,等到的是丈夫摊牌要求离婚第四幕搭配蓝色针织中袖上衣;亮蓝色打底背心;白色长裤(h);棕色坡跟凉鞋(g)
第二天上班的早晨,不愿意和丈夫同桌吃饭,但仍旧给他做了早餐
下班后的Natalia来到了家附近的公园散心第五幕搭配麂皮绒夹克外套(a);花色衬衫;牛仔裤(f);棕色坡跟凉鞋(g);棕色手提包(c)
和儿子一起送老母亲住进养老院
车内和儿子讨论老母亲不吵不闹的住进养老院
法国知识分子的小车车,看不清车标,应该是类似polo的紧凑型A级车
这张图终于看清女主的鞋子和包包
将母亲送进养老院后回到家,看到提出离婚的丈夫送的花, Natalia气得扔进了垃圾桶第六幕搭配棕色麂皮绒夹克外套(a);驼色针织开衫;黑白色连衣裙;棕色坡跟凉鞋(g);翻盖折叠小包包(i);编织细腰带(j)
第七幕搭配麂皮绒外套(a);绛紫色条纹连衣裙;编织细腰带(j);棕色坡跟凉鞋(g);翻盖折叠小包包(i)旅行袋(k)
Fabian第二次出场,告诉老师他决定和几个朋友隐居农场,写书和兼职教书
Nathalia也道出了丈夫出轨准备离婚的事,两人各怀心事第八幕搭配灰色上衣;白色长裤(h);棕色坡跟凉鞋(g);棕色手提袋(d)
暑假,Natalia的学生们到家中看望她,并送上了鲜花
第九幕搭配浅蓝牛仔色衬衫连衣裙;编织细腰带(j);黑色坡跟凉鞋;棕色手提袋(b)
独自一人去看电影,遇到了搭讪,赶走了强吻她的猥琐男,收到了母亲在疗养院里摔倒去世的消息第十幕搭配绿色针织开衫(l);蓝色黑色背心(m);白色长裤(h);棕色坡跟凉鞋(g);翻盖折叠小包包(i)
和女儿一起去谈母亲下葬的事务第十一幕搭配绿色开衫(l);灰色条纹背心(n);牛仔裤(f);棕色高跟鞋(b);棕色手提包(d)
母亲的葬礼
念着悼念词的Nathalia第十二幕搭配藏青色西装;黑色衬衫;黑色西装半身裙(p);黑色翻盖包
再次前往出版社讨论教科书出版的事宜
最后得知她的书由于销量差被取消印刷第十三幕搭配黑色西装外套;蓝色黑色背心(m);白色长裤(h);
Fabian邀请老师去了农场
和爱徒讨论恐怖分子出版的书,两人的哲学和人生观念起了正面冲突第十四幕搭配红色大花纹连衣裙;黑色针织半袖开衫;帆布鞋;旅行袋(k)
一年后,探望生子的女儿第十五幕搭配暗红色印花连衣裙;编织细腰带(i);皮包;交叉款坡跟凉鞋
离婚后的一年,Nathalia依旧从容地生活着第十六幕搭配浅灰色西装(e);蓝色高领毛衣;牛仔裤(f)
离婚的丈夫不打招呼来到家里, Nathalia把叔本华的书还给他之后,让他回家独自过圣诞最终幕搭配精致系带连衣裙,黑色丝袜,黑色高跟鞋,Nathalia和儿子、女儿一家三口温馨地度过离婚后的第一个圣诞节。
关于Nathalia的家非常羡慕这一排排的开放式书架,门外的绿植,以及阳台上的书桌。
喜欢的台词摘抄:1.罢课时候在课上让学生们讨论思考的话:“如果神的臣民果真存在,他们便可以用民主制来治理,但如此这般完美的政府,并不适合于凡人。
”娜塔莉“你们可不要误解,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作者,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人权和公民权法案”的编辑,法国大革命正是立足于他的政治思想”2.阳光明媚的树下草坪上和学生们讨论起真理:娜塔莉“我们来讨论一下所谓的真理吧,来吧!
”学生“我讨厌这个主题,我们就不能不讨论这个吗”娜塔莉“你们知道哪些领域的真理性是已经被证实的?
”学生“人们对此一直是持怀疑态度”娜塔莉“这就如同没有人能证明太阳是在绕着地球转。
但在科学领域内有很多真理已经被证实了。
请问这是一个唯一的领域吗?
”学生“还有历史领域”娜塔莉“很好,1789年7月14日胜利攻占巴士底狱,以及灭绝犹太人这一事件这些自是不必多说,但大家要注意,讨论是一回事,质疑则是另一回事。
”学生“真理是什么时候被证实的?
”娜塔莉“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就是真理的准则能否被证实并非取决于所存在真理的多少,在一些领域真理是有可能被证实的,那在其余的领域我们可以谈论信念、宗教信仰,但不会谈及真理。
”学生“为什么在艺术领域就没有真理这一说?
”娜塔莉“人们不也一直争论莎士比亚究竟是不是个天才吗”学生“对,有个电影就将他是个骗子”娜塔莉“现在说那些毫无意义,莫扎特、普鲁斯特那个时代已经是过去式了。
在艺术领域,真理是由时间来决定的。
”学生“时间难道就不会出现谬误吗”到这里没有继续讨论下去,娜塔赶去看她那开了煤气要寻死的母亲。
随着影片里外时间的流逝,我想导演的答案是:不会。
3.母亲葬礼“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并且使我困惑的,我瞻望四方,目光所及之处幽晦不明,大自然所给予我的只有怀疑和惶恐不安,如果我无法看到任何神迹,我便会变得消极悲观。
如果造物主的标志随处可见,我便能于信仰中寻得平静。
然而就我目之所及,可否定的太多,可肯定的又太少。
于是我便身陷那种自怨自哀的状态,我曾千百次的希望过,如果真有一个上帝在维系着大自然,那么大自然将毫不含糊的将他标志出来。
如果大自然所给出的标志是骗人的,那么大自然就会将它们彻底勾销。
要么说出一切,要么一言不发,从而好让我明白我要追随的方向,而不是处于目前这种状态(娜塔莉在公交车上哭了,看着车窗外晃过的一切)既不明白我是谁,也不明白我应该怎么做,既不了解自己的状况,也不明白自己的责任,我一心想要寻找真正的美好,我想要追随它,只要心系永恒,任何代价都不足挂齿。
(娜塔莉擦了擦眼泪,然后看到了车窗外的前夫与他的情人。
然后戏谑的笑了。
)丈夫的背叛,母亲的离世,接踵而来的是书集的取消出版。
于是终于获得了“自由”的她收起行囊戴着黑胖的潘多拉来到了学生的农场。
潘多拉跑掉的时候对她而言就又是一重的失去吧,然而第二天潘多拉叼着老鼠回来了,却跟学生发生了争执学生:“你从不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娜塔莉:“我只是意在教会学生们独立思考。
”我想她一定是被这句话戳中了的,不然也不会从瀑布回来就抱着潘多拉哭了紧接着跟学生说要回巴黎又独自坐着发呆。
“我想我让你失望了”“没有啊,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没有”。
她问学生的“选择“的意思是什么呢?
是指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吗?
而后回到巴黎的她当了外婆,跟学生们念了这样一段话,我想这段话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在说几乎一无所有了的娜塔莉。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牺牲我们的幸福,我们期盼着未来,如果幸福未曾到来,我们仍然要心怀希望,依旧保持我们的激情与梦想,因为这样的状态就足够了,这种状态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替代现实的愉悦感,或许会更好。
厄运却降临在那些无所无求的人们身上,他可以说失去了他所拥有的一切,人们对于已经得到的东西远没有对正期望的更加来得开心,只有在没有得到之前才会觉得快乐。
”“朱莉回忆起她曾经和圣普乐处于那种食不果腹状态时的热情,她期望可以和他一起追求真正的幸福,正是这种希望让她感到幸福,因为朱莉满足于以梦想取代现实,这种状态已经足够了,这就是想象的力量,想象里可以填补缺失,比如她所爱的人,想象带给了她一种纯粹的精神享受,尽管是虚幻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很有效,对于那些想象力丰富的人而言,比如卢梭、朱莉的这种情况可能也适合于他自己,那种虚幻的满足感能够变成一种真实的安慰,能够弥补甚至取代肉体的欢愉。
”她理智清醒几乎从不流露自己的感情,也许在葬礼上尚不清楚自己所处情境的她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无论将来的事会如何发生,现在的生活总会在琐碎中继续。
学生驾车回农场时的歌:Deep peaceDeep peace of the running wave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flowing air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quiet earth to you, Deep peace deep peace, Deep peace of the sleeping stones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wandering wind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flock of stars to you, Deep peace deep peace, Deep peace of the eastern wind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westeren wind to you, Deep peace of the northern wind to you, Blue wind of the south to you, Pure red of the whirling flame to you, Pure white of the silver moon to you, Pure green of the emerald grass to you, Deep peace deep peace. 来自Donovan的单曲《Deep Peace》http://music.163.com/song/1222893/ (@网易云音乐)母亲葬礼原文出处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有豆友以前摘录过这本书,附上他的链接 《帕斯卡尔思想录,摘录》via魁魁格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676459/
在豆瓣上看到一段关于《将来的事》的短评,说“ 如果我到了于佩尔的年纪,还没有她那样的仙气,没有哲学做精神支撑,没有法国帅哥学生,突然又遭到各种各样的家庭变故,我该如何处理?
”可是这世上有几个于佩尔呢?
既不装嫩也不作娇,脸上从不充斥玻尿酸,可是她就是有那股仙气,年过六十却依然有少女般的神采与气质。
露台上的书桌,晒得到阳光的小沙发,坐在草地上给学生们讲课,乘地铁回家的路上读本哲学书,回家做顿简餐和丈夫聊聊工作上的事,一双儿女俱已长大成人离家而居,娜塔丽的生活完美简单得让我心生嫉妒,更何况她还有个帅气的得意门生法比安。
可是她还有一个爱撒娇的妈妈。
成年后我们对母亲的态度变得理性而淡然,你还爱她,可能爱的已经不那么强烈,甚或你时不常会冒出想甩掉这个包袱的阴暗想法,可是当有一天她真的去了,你还是会难过会失落会忍不住追悔,因为你知道你已经断了和这个世界最初的联系,亦不可避免地有一种感伤和害怕,你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和结局。
人老到无所事事时心智会慢慢退化成一个孩子,你会哭会闹只为求得更多的关注,当你发现无论你怎么做也不能成为生活的中心时你开始抱怨孩子们是白眼狼,可是你忘了,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呀,他们还年轻,要工作要社交要顾家要休息也要娱乐,你不能捆绑他们,他们也不肯让你捆绑。
娜塔丽送妈妈到安养院时妈妈意外的安静,像个被抛弃的孩子,茫然而无助地听凭命运的安排,这让她有负罪感,尽管她花掉了大把的金钱来保障她的舒适,可是她知道,这就是抛弃。
妈妈用突然的死亡来小小地报复了一下她的“狼心狗肺”,这是妈妈最后的任性了。
而且她的丈夫已经出轨。
娜塔丽和丈夫之间的漠然早已暗流涌动,丈夫和她的母亲不和,在她为照顾母亲焦头烂额时他毫不关心也从不参与,他也不欢迎她的学生法比安,认为这小子轻狂傲慢。
当一个人不再重视你的感受,当他懒于应付你所珍视的人,其实他就已经开始不爱你了。
而娜塔丽对丈夫亦如此,丈夫对她说自己有外遇时,她的第一个反应是你就不能藏在心里不让我知道吗?
直到丈夫说要搬去和那个女人同住,她才觉得问题有点儿大了,与其说她在意的是丈夫不如说她在意的是变动,那个安稳地在她的人生里活了几十年的人忽然要弃她而去,她才真正开始焦虑,一起过了大半生,一起生儿育女,这个人活在她生活的角角落落里,她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会一直存在下去,习惯是一种最可怕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即使不爱了或是不够爱了还是会留在对方的身边,尤其在我们根本没有明确的想要离开的方向时。
我不爱你多久了?
可能超出你的想象,甚至可能超出我自己的感知,当你成为我生活的必然,我会将爱你作为一个符号存储在认知里却慢慢忽略了它在情感中的比重已经越来越稀薄。
在经历了长期的婚姻生活后遭到背叛时很多人的感受并不是失去的这个人多么让人可惜多么让人不舍——尤其是你在经济独立的情况下,而是不甘心不服气,为什么?
凭什么?
对于婚变娜塔丽的处理方式相当的知识分子,你确定了?
那好,那就分开,不必弄得鸡飞狗跳哭天抢地,孩子大了不必分,那就分房子分财产分书,比起你我更舍不得那间海边的房子,那里有我这三十年所有的生活记忆,可惜不会再属于我了。
走你就走的干干净净,还送什么花?
我因为失去母亲在公交车上泪流满面时你不是一样牵着情人的手漫步在树影斑驳的马路上岁月静好?
所以装什么余情未了?
我不需要。
然后她发现,离了婚也没啥,她有收入不错自己又喜欢的工作,周末孩子们会来聚餐,假期还可以去法比安的世外桃源躲清静,开车时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再也不用顾虑丈夫的感受,细想起来,这个男人除了让她操心饮食起居对她的意义真的没有多大,至于情感和精神上的满足,其实他还比不上法比安。
至于像法比安说的那样再找一个男人,她说自己既没有勾搭年轻男人的慧根也懒于再去伺候一个老男人,对于她这个年纪的女人,男人,真的不是必需品。
年轻时的法比安面临着许多问题,辍学,抽大麻,不过也没有不可救药,是成长中的孩子都要经历的迷茫,娜塔莉看得到他的潜质,她为他指引方向,给他压力和梦想但并不占据他的成功,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依据的都是法比安的主观能动性,他本身想要变好才是一切的动力。
对于娜塔丽来说,法比安既像情人也像孩子更像年轻时的自己甚至是一个更好的梦想中的自己,他会陪你在午后喝杯咖啡吸一支烟,聊聊人生和哲学,他对你没有要求却能够给予你心灵上的共颤。
就像儿子说的那样,法比安才是她想要的孩子,他的优秀和与她在心灵上的契合让丈夫和孩子们都很嫉妒和无奈(身为老师子女,我是真的能理解娜塔丽儿子的感受,在母亲漫长的执教生涯中她总会遇到比你更符合她期望值的孩子)。
可是娜塔丽也知道,锐利洒脱的法比安也迟早会成为如今的她或是丈夫那样的人,年轻时他们何尝没有过绚烂的梦想不羁的灵魂?
只是生活会让人越来越踏实越来越缺乏热情,太多的事太多的人需要你去顾虑去迁就,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了。
岁月不就是这样,它不在乎你的悲喜一路向前,所以你亦不必过分地在意自己的悲喜,人生就像一条森林公路,如果命运让我们走上另一条分支也不必惊慌,那一路依然有鸟语花香或是雷电交加,阳光明媚时就享受当下,阴云密布时就找个岩洞躲起来,遇到同路人就愉快地结伴而行,分手时好好地道声珍重,你去往你的世界,我继续我的人生,没有谁我都依然伟大。
(文/杨时旸 ) 于佩尔阿姨扮演的哲学老师与丈夫、孩子一家人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这部《将来的事》的基调就已经显露无疑,有些沉郁、一点凝重、还有挥之不去的蠢蠢欲动的微小讽刺。
对于中产阶级、对于人至中年、对于人的理性与感性生活之间微妙的界限,这部电影试图通过某个看起来有些做作的介质——哲学——加以呈现与探讨。
于佩尔扮演的娜塔莉作为一名高中哲学教师,每天面对着一群热情但无脑的青春期孩子,回到家与一个沉闷的丈夫为伴,还有一个疯癫又自私的母亲。
她从未想过改变,但突然之间,丈夫向她摊牌,说自己要搬去和情人生活。
她不得已把母亲送往了养护院,孩子们长大离家,自己撰写的哲学教材又因为市场不好而不再续约。
娜塔莉的生活从中年突然被折断。
这部获得第66届柏林银熊奖的作品充满着带有各种隐喻的对话,随手拈来的都是哲学的金句、书籍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辨。
哲学在这个故事中效用暧昧,一方面,这种无用的学问是娜塔莉生活的根基和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也是她得以认识自我存在的基础和介质,不只是工作,她的日常生活也与哲学纠缠在一起,她的兴趣、交际都因此而来。
哲学塑造了她,让她得以用理性归纳和解释一切,但生活又改变了她,当面对所有琐碎的时候,当现实发生抖动的时刻,哲学也无法拯救她。
丈夫向她摊牌之后,她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情感波动,那个男人叼着烟斗,看着她奋力收拾东西,有一种表演性的气愤。
她却说,“你不要摆出一副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
”面对这种最“庸俗”的时刻,即便深刻地洞悉了人性,她还是无法让自己真的以理性对待。
这抖落出一种绝妙的有些反讽又令人心酸的况味。
母亲、丈夫和工作,三位一体地成为了一个软禁的牢笼,让一个中年女人囿于其间,那些罢课的学生们问她难道支持要工作到67岁才退休吗?
她说,我喜欢我的工作,不急着退休。
她婚后所有假期都在丈夫父母家度过,精心打造了一个花园,却发现离婚之后,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与自己再无瓜葛。
她的母亲总是神经质地烦扰自己,寻死觅活,沉溺于自己年轻时的幻想,但突然离世,却让娜塔莉发现她也带走了自己的一部分。
如果说,她的生活在此之前,一切都是不断构筑的加法,找到某种赖以为生的准绳,而中年为界的某一天,突然之间就要面对不断地溃散和不得已的减法。
曾经,她处于一种被人需要的状态中,被当做女儿、当做妻子、当做老师,而之后,她几乎一点点被剥离了这些身份。
就如同她所说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同时却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失重感。
娜塔莉的那位得意门生,是一个有趣的角色设定,当年是娜塔莉启蒙了他,让他认识了哲学,从琐碎不堪的生活中解救了他,而现在,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成为了她的导师。
中年的生活变故,成为了一个女人重启的按钮。
荒山野地中公社一样的乌托邦生活,人们在昏黄的灯火下探讨哲学和名望。
这场景让她好奇也让人不适。
《将来的事》展现了一种双重生活,有关现实和精神世界,有时它们是同构的,有时却彼此分离,又彼此嘲讽。
它遍布那些给内行看的门道,比如娜塔莉在饭桌上随意谈及的汉娜-阿伦特的第一任丈夫的书,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的卢梭,比如对自己的学生说,“真想不到你连齐泽克的书都读?
”她丈夫叼着的烟斗,微蹙的眉头和车里永远播放着的古典音乐,成为了她生活的全部精神意象,而一切分崩离析之后,电影呈现出了细微的转变,破车中飘荡着随性的乡村民谣,乌托邦里的大麻,还有年轻人聚在一起的笑脸。
总体而言,《将来的事》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本领,用哲学这种枯燥的东西神来之笔地描绘了安定生活之中突然降临的不知所措,一种自以为是的精神生活之外的坚硬现实,一切都很微妙,有某种难以言说的情绪飘荡在头顶。
它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最远离生活的哲学与最琐碎狗血的中年生活互相映射,互相解构,却最终阐释了彼此。
它遍布对话和思辨,没有戏剧化的起伏,只有一个个缓坡。
很多细节由此都被当做了隐喻,比如那只跟随母亲十年的猫,一旦放归野地,马上恢复了捕猎的本能。
娜塔莉呼唤和担心那只猫,就如同呼唤和担心自己。
最终,娜塔莉又一度被纳入一个固定的角色,她做了外祖母。
抱着婴儿沉浸于圣诞节的团圆氛围里。
这故事像个圆形的闭环,经历了意外降临的一次“自由”之后,回应着某种不可避免的安定结局。
不知道这是一种安慰还是一种无奈。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并且使我困惑的。
我瞻望四方,我到处都只看到幽晦不明。
大自然提供给我的,无往而不是怀疑与不安的题材。
如果我看不到有任何东西可以标志一位神明,我就会做出反面的结论;如果我到处都看到一位创造主的标志,我就会在信仰的怀抱里心安理得。
然而我看到的却是可否定的太多而可肯定的又太少,于是我就陷入一种可悲泣的状态;并且我曾千百次地希望过,如果有一个上帝维系着大自然,那末大自然就会毫不含混地标志出他来;而如果大自然所做出的关于他的标志是骗人的,那末大自然就会把它们彻底勾销;大自然要末是说出一切,要末是一言不发,从而好让我看出我应该追随哪一方。
反之,在我目前所处的状态,我却茫然于我是什么以及我应该做什么,所以我就既不认识我的状况,也不认识我的责任。
我全心全意要想认识真正的美好在哪里,以便追随它;为了永恒的缘故,没有任何代价对我是过高的。
” —— 帕斯卡尔《思想录》229节伴随着这段葬礼旁白,娜塔莉难以自抑地在公车上哭泣了起来,母亲的去世、丈夫携新女友搬离出家,年过四十的她仿佛丢失了大片生活领地。
然而,面临生活的变动,她并未方寸大乱抑或歇斯底里大声反抗,相反,她格外冷静地面对每一桩生活的“意外”。
当与她一起生活了二十五年之久的丈夫,坦白自己将与新女友步入新生活时,她只是回应了句“我以为你会永远爱我,我真是太傻”,随之不做任何挽回。
或许她知道与其徒劳挣扎,不如尽快正视既定事实,所以当他丈夫试图买一束花以表歉意时,她果断将花扔进垃圾桶,她无法容忍这种虚伪的同情。
她向她的学生法比安坦言,自己的生活并不会因离婚而变得多糟,她预料到会是这样,以及她为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而感到快乐。
或许在娜塔莉的内心,曾幻想过爱情的死亡、亲人的死亡,甚或自己的死亡,因此当一切真实来临时,她并不惧怕,最起码不至于惊慌失措。
并非她过于冷漠或未被破碎的生活割扎到,她也会留恋布列塔尼海边的小房子,那里盛满过往回忆,有她亲手设计和种植的花园,她也会暗夜里抱着黑猫哭泣,但她明白她无力改变,她早已预见生活并非总按人的美好预期行进。
她以决绝的姿态收拾完行李离开布列塔尼时,耳边是熟悉的Auf den Wasser zu singen,大海渐渐从眼眸退去,那一刻她止住了夺眶而出的泪水。
随后的生活并不会给她任何补偿,相反,她撰写的教材由于不迎合畅销书籍的策划要求而未能顺利出版,青睐的年轻学生法比安质疑她不愿加入激进的政治运动,种种的困难与不被理解让她备感孤独,但又却都没能让她尴尬。
她借口家里漏水离开法比安,她不再欲求依傍任何旁人,甚至送走黑猫潘多拉。
电影片名"L'avenir",中译为“将来的事”,德里达在一个纪录片中专门阐释过该词:"In general, I try and distinguish between what one calls the Future and 'l'avenir' (the 'to come').The future is that which—tomorrow,later,next century—will be. There is a future which is predictable, programmed,scheduled,foreseeable. But there is a future, 'l'avenir' which refers to someone who comes whose arrival is totally unexpected. For me, that is the real future. That which is totally unpredictable.The other who comes without my being able to anticipate their arrival. So if there is a real future, beyond the other known future, it is l'avenir in that it is the coming of the other when I am completely unable to foresee their arrival." 大体而言,l'avenir 是指不可预测的未来,甚或可称之为不可捉摸的命运。
娜莉塔的隐忍,大概基于脑海中她无数次对'l'avenir'的悲观排演。
当然,'l'avenir'不总是灰色,一年后怀抱着孙子的温馨与欣喜也是命运赐予她的一部分。
法比安开车带她去山林木屋的路上,她曾说“想想我现在的情形,孩子们长大离家了,丈夫离开了我,我母亲也去世了,我自由了,彻头彻尾地自由了”。
娜塔莉的这种自由,不是无羁绊的自由,而是她早已体认到人生而孤独且目睹了这一真谛的实现,她之所以还能感到自由,是她拥有与孤独相处的能力。
或许家庭生活曾给过她希望,但残酷现实戳破虚假希望后的真实更让她安心。
她从来都只拥有她自己,干瘪苍白的身躯包裹着一颗浑圆坚实的种子,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枚自洽饱满的硬核。
帕斯卡尔说“大自然提供给我的,无望而不是怀疑与不安的题材”,而娜塔莉利用这些题材来消遣虚无,来认识自己的状况、责任与美好。
影片开始,娜塔莉全家站在格朗贝岛上夏多布里昂的坟墓旁。
这是一座面向大海的坟墓,死者傲然地面对空阔的海面,聆听风与海的声音。
或许在那时,娜塔莉也在自己内心搭建了一座海上坟墓,冷漠地守卫着未知命运的一切可能。
就算你是中产,仍然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完的坎。
有一种冷静的寂寞感 于阿姨真是太适合演这种角色了 ★★★☆
无聊的要死亏我看完了,一看评分竟然这么高??只想说一句,装逼犯太多
智性与感性的冲突似乎只在非行动者身上存在,智性的极端实现(学生)与感性的随心而动(丈夫)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中年女性事业婚姻双重受挫的普通故事,被豆瓣一群文艺青年刷高分
7。细碎的生活片段,让我想起了洪尚秀。有的电影让你逃离现实,有的电影让你遁入现实,本片介于两者之间,有点知识分子文艺小清新过头的做作,对哲学和生活的表达,就像于佩尔塑造的老师,只是照本宣科的空洞陈词。车上望去海边的画面美的像油画
哲学,终究不如数学
太文艺,太看不懂,恕我庸俗了。
六十几岁的于佩尔梳着马尾穿着红色吊带裙走在林间,这不就是少女吗
真心看不进去了
哲学电影,也是哲学的当代困境,如果哲学无法应对现实发生的问题,它的存在又该如何体现?
看着闹心,不知道评分那么高是什么情况。
21.01.09 资料馆 四星半这注定是一部常看常新的电影:青年的将来是为了社会的不公而发生奔走,中年的将来是在接受平庸以后为生活琐事而奔波,老年的将来是在漫长的走向死亡的过程中等待死去。将来的事讲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什么都可能会背叛你,唯有你读过的书,因为书而带来的知识的丰愉,知识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在阳光下、在海水里、在草地上与自然的接触,最终都会化为作为人的本身的一部分,成为你在漫长孤独的人生道路上最佳伴侣。至于在致敬侯麦这个角度,娜塔莉的人生无疑是完美继承了飞行员的妻子里的安娜的所思所想—“自我是一切亲密关系的基础”,会去爱,感受过被爱,即使在亲密关系分崩离析时也能完美脱身,保持精神上的独立。一句话,还是要读书,人生要真的能过成娜塔莉这样,也是无憾了
Neo-bourgeois。不要被香烟,哲学和中产田园风光迷了眼呀。放弃表达的电影是没有生命的。
本人太俗,哲学也不懂
妈妈死了,转了一圈,也无处排解,却只能在孙子处获得安慰。女儿哭什么,想到外婆了吧。圣诞夜虐一下前夫,抱抱孙子,一切就解决了?更多的是讽刺。候麦要牛逼多了。
好熟悉的现实主义风味啊!老演员于佩尔还是那么知性、充满生命力。随着这位中学的哲学老师展开的人生波折、困扰,等等等等,引入感慨:他们的中学教师和学生是这么教学、生活的啊,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照本宣科,只为了应试。人生总会有生老病死,但有质疑、探索,能自主、自由地活着真好!
1、在法国你随便抓个女的kiss不会被人打,2、乡村景色tmd漂亮,3、看到结尾都不知道在说什么
虽略显固执,但就是要坚持自己的活法,生老病死、不顺与无奈都来吧来吧,我自泰然处之。她踽踽独行的时候,不知道该悲或该喜,汉森-洛夫塑造的这个人物彻底击中了我。另法国人艺术电影里人物谈哲学总让人觉得自己是土包子,但也会有他们脚悬高空纸上空谈之感。[B+]
帕斯卡尔教你有思想,卢梭教你自由,但他们并不教你如何幸福或快乐,所以还需要蒙田、伏尔泰乃至加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