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第一次看越南电影吧,虽然之前在一些动作片里浮光掠影地看到过一点越南风光,但其实我对这个国家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的。
对它的无知与偏见,大概有点像西方社会某些人对曾经中国的看法。
很喜欢影片中的妈妈,一位不幸而坚韧、慈爱而豁达的女性。
她只做了很短时间的妻子,却做了很长时间的儿媳。
在一个大家族里经营公司,和政府交涉家中田地的去向,还要照顾好患老年痴呆症的婆婆,处理好与小叔和弟媳的关系,抚慰一直待字闺中的小姑的情绪。
现在,留美多年的儿子回国了,本以为他会留在自己身边,娶一个美丽贤惠的妻子,谁知,他带回了自己的男友,还要回美国定居。
她一定有过失落,暗地里难受,但作为一位母亲,她支持儿子的选择,只要他能找到真爱,快乐幸福。
这样的开明与宽容,在很多东方母亲身上是难以看到的。
影片把东方国家的人情世故展示得真实而细腻,阿棕的矛盾与纠结,伊恩的隐忍与期待,阿魁的落魄与放纵,弟媳的自私与计较,小姑的抱怨与委屈,包括阿嫲的糊涂与天真,都让人看得熟悉又亲切,着急又好笑。
原来向家人出柜可以处理的这么清新,这么自然。
我太喜欢那个护工小男孩了,温暖可爱亮晶晶的眼睛,趴在石桌上向爱人的奶奶介绍着与爱人的第一次初遇,带着点委屈,还有数不清的雀跃。
和恋人争吵,说我不该陪你过来,说是我自己愿意来的我没有被强迫,我陪你过来,是不想你一个人面对。
怎么会有那么温暖可爱的人啊,请问存在这样的直男吗?
哪里可以领?
每天定了闹钟从恋人怀里重新睡回自己的床,怕被人发现;只敢在独立的浴室里接吻;被无数次的当面询问,什么时候结婚;在衣橱里发现妈妈重病的诊断单……有人说这是抓马,我却觉得挺正常的,躲避害怕担忧,生活突然降下的极其操蛋的折磨,成年人每天不都在对着这些顽强抵抗吗?
生活有的时候更加抓马,但是依然有些什么可以抵御这种无穷无尽的消耗吧——分离了很久激动地冲出来抱住你的母亲,把你青年时期的照片随身携带的奶奶,拿小鹿般澄澈的眼睛深情地凝望你的爱人,大雨时被冲刷的植物与从窗户里透进来的泥土的气息,厨房里炒饭“滋啦”的油声,书包里放着的一本小说……这些镜头存在在这个电影中,除了服务于剧情,形成风格,可能本身就是种宽慰。
这部电影我私人非常非常喜欢,它有很多缺点,可能别人看来平平无奇,但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
太细腻太自然了,也太贴近我的生活了——从机场到家那段很漫长的车程,看着风景从巨大的广告牌,面包车,混乱的十字路口变成了绿色的田野,陈旧的三轮车,车子开进大院子里,一大家子的亲戚热情欢迎,表妹长大了不少。
我一直觉得自己相比于城里人有一种乡土的愚钝,虽然出生地算是城市,但我身边的大人都是一些“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很多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谈起什么过去的农家器物或者习惯,我的同学们大多一脸迷惑,只有我轻轻点头说知道。
我曾经长时间的为这种愚钝自卑,不懂怎么吃西餐,分不清各类甜点,没去过迪士尼……但是慢慢的我能够感受到这种乡土气赋予我的另一些东西,我对于平常人的生活有着更深刻的感知。
就好像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亲戚的纷争,明白了表弟的嫉妒,明白小姑子对嫂子掌家的不满。
这些家长里短的纷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苦闷,我仿佛一开始就置身于其中。
暑假去到贵阳旅游,随意走在街边,潮湿的空气,穿着汗衫的小商贩,摆在街头巷尾售卖我不常见到的热带,亚热带水果的水果摊,本地人讲着难懂的方言,我交谈了好久买了根冰棍。
这些我以为忘记的东西在看着这个电影的时候纷纷回到了我的眼前。
没错,这部电影的风景与人物都与我经历的太过相似,就好像我生命体验的某部分被变成了电影语言,写上了荧幕。
我太喜欢这种体验了,新奇而美好。
感谢这部电影。
东南亚真是一个让人着迷的地方,湿热的空气和膨胀的荷尔蒙混合在一起,满眼望去的蕨叶和棕榈好像打开了陈年的药柜,让片子中少有的几个“现代”的镜头比如机场比如城市楼房都显得与电影格格不入。
那间破旧的门都关不严的浴室成为世俗禁锢下的避难所,林林总总加起来不知道有没有五分钟的两人亲密镜头却像贯穿始末的红线,从头到尾爱都很笃定,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
摇着头的老风扇和泥泞的小破路旁观着两个相爱的人,平静又美好,真是好片。
“你以前都用这自行车载过哪些人啊”“好多人”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bridge电影(电影资源自取),欢迎关注 ^…^我们东方文化体系自古就讲究“家国情怀”,大丈夫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我们对于传宗接代是十分重视的,有了下一代,家族才得以延续。
“家”的凝聚力让我们和西方文化有了根本的差别,西方文化中更注重“个人”,他们强调自由,家人之间也是只能适当干涉的。
《再见,妈妈》这部电影是越南拍的,越南的文化传统和我们中国是类似的,现在的越南相当于2000年左右的中国,也把家族传承看得很重。
影片主角是两个同性恋,他们打算从美国回越南探亲,顺带着把他们两的关系告诉妈妈。
“出柜”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这意味着与家族文化背道而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生活遇到的很多人对同性恋本能的反感,都是一代接着一代的思想传承起到的影响。
影片中的阿棕和伊恩的“出柜”不能代表多数同性恋的“出柜”,我只能说他们是十分幸运的。
在伊恩对奶奶说他们是爱人时,那个得了老年痴呆的奶奶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跟他说“傻孩子,带自己喜欢的人见家人,永远是没有错的”。
同样,在阿棕对妈妈坦白时,妈妈也没有责怪他,而是花了一些时间来理解儿子。
奶奶和妈妈显然都是“开明家长”的典范,但是现实中这样的家长太少了。
更多的家长会试图矫正同性恋的性取向,想尽办法让他们“不正常”的孩子分手。
这也就说“出柜”意味着面临家庭关系危机,而这使得我们东方文化体系中很多的同性恋,选择了隐瞒,时间跨度长的也许一生也没有承认过自己其实是同性恋。
那些迫于家族压力娶妻生子的男人,被称为“形婚gay”。
电影里的妈妈和奶奶能不能让我们有所反思?
到底是家族传承更加重要,还是孩子本身更加重要呢?
我认为孩子本身更加重要。
电影里只有妈妈的儿子阿棕摆脱了小乡村的束缚,到了美国留学,这和妈妈的思想和教育是脱不了干系的。
在儿子对她坦白自己是同性恋之后,她选择了认同和包容,我们不难想到她在其他方面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反观现实,我们东方文化体系中很多家长在听到这种消息之后,不是去接受,而是去否认,甚至挖苦孩子。
在涉及到孩子和家族传承的选项中,更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牺牲。
这道选择题本来是不应该存在的,对于父母来讲,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爱自己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不应该是你更关注的内容。
我们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传承是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过程。
对于“男女结合,家族延续”的观念,也许可以更进一步说成“有爱就有家”。
也许家长需要更懂得什么才是爱,更加理解自己的孩子。
不管他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认清楚我爱他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承认我们存在的问题,是变的更好的第一步。
一味地逃避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为什么越南比中国落后,都能够拍出这样的同性电影,引发我们对于同性与家庭之间的思考,而我们还在执着于往“耽美剧”中加女主求过审?
改变是很痛苦的,固守己见最容易,用在个人恰当,用在家庭恰当,用在国家也恰当。
我们不能说立马就立法承认同性恋合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媒体需要有这个能力来引导大家慢慢认可这个事情,如果出个同性电影都过不了审,不应当奢求着真正的“爱”出现。
能够在一部越南的电影里看见我故乡的味道,甚至是童年,是我所没有意料到的。
竹席,摇摇椅,蒲扇,插在垫席下的蚊帐,小木桌木凳,关不紧的门,每一处都是那么真实甚至于像是直接从我的脑子里浮现出来的一样。
然而,这是越南的电影。
确实得承认,亚洲文化,至少东南亚这一块都和中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我看现在国内的电影,能够真实的勾起我关于乡村关于年少记忆的,少,加上同性,几乎为零。
故事简简单单,回乡迁坟,然后向母亲出柜。
但是这部电影很有人情味,就是一家人的生活,有总是不知怎么回事和你作对的亲戚,有表面顽固但内心只希望你过得好的母亲,有看起来不灵范但聪明得很的奶奶。
一个大家庭,特别是在农村,几乎便是一个缩影。
诺回家,面对的不仅是母亲,还有那个一直在逃避的自己。
面对母亲一直开不了口,在酒席上面对谭的逼问躲躲闪闪打马虎眼,和伊恩陷入矛盾又无奈迷茫,出柜都是一场意外的偷听。
为什么我对这部电影寄予这么浓的共情,正是诺的犹豫才像极了大多数人。
面对一直积压的传宗接代的压力,怎么做都是错误的。
伊恩是理想,诺是现实。
奶奶则是整部电影最可爱的角色,大家都觉得她老年痴呆,但她一点都不迟钝。
偷瞟一眼就隐隐猜到两孙子的关系,先是用遗产试探,然后又拼命维护,老人家最希望的是他们幸福。
“把自己爱的人减少给自己的家人,没什么错的”一句话,道明了所有身为父母亲的爱。
妈妈或许早就猜到了,但诺一直不讲,她就装作不知道。
很多时候,不要小看母亲的智慧,自己孩子怎么样,就算不说也还是有点数的。
什么样是开心,什么样是郁闷,隐藏和躲瞒是糊弄不过去的。
科是我一个感觉很有张力的角色,他不断强调“我不需要一分钱”,或许是作为一种留存者的悲哀。
诺去美国,可以赚大钱,可以大手大脚,他只能留在这偏僻的乡镇,做一个货车司机。
明明小时候还是一家人玩伴,但忽然长大,一切就翻天覆地了,怎么会不嫉妒或抱有怨念。
最大的悲哀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分明曾经活在一起,现在却是两个世界的人。
最后,伊恩。
作为理想的化身,往这家里照进了一束光。
他希望坦诚,希望不用再躲藏起来亲热,希望回来陪伴诺走完这段艰难的时光。
他或许失望了,但一直继续走下去,最后得到了妈妈的认可。
整部电影节奏是缓慢的,即使有冲突,但之前就有所铺垫让气氛平缓下来。
从头到尾,给我就是一种沉浸与享受。
或许我在诺身上看见自己,或许蝉鸣才是夏天最后一抹回忆,我感觉看的不是电影,是对我未来的剧透。
除此之外,诺和伊恩真是清新系,看他们谈恋爱怎么都不会困好不好。
对于颜狗而言,简直就是一场享受。
再见,妈妈。
再见不是别离,是重新开始。
妈妈开始学车,诺和伊恩得到了支持,所有的事物都在往崭新的方向前进。
我真是当预告片看的,虽然我还没有遇到我的伊恩,但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说出“我们认识,很久了”。
感动的眼泪哗哗掉下来!
好爱剧里的妈妈和奶奶啊,他们都超级温柔、可爱!
再见,妈妈 (2019)8.12019 / 越南 / 剧情 爱情 同性 / 郑霆黎明 / 岭清 武田家辉这种好电影真的让我无从说起,因为太好了,从无下笔。
我超级爱这种平静又温暖的影片,很贴近现实生活!
首先,两个男主之间的爱情传递,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感情。
伊恩不经意给阿棕夹菜的动作;出去玩,阿棕半路被堂弟拦下喝酒唱K,伊恩一直坐在院子里直到阿棕回来;两个人每晚一起睡在地铺上,为了不被家人发现,阿棕定了闹钟,提醒自己天亮前爬上床;阿棕带伊恩骑自行车看自己小时候走过的地方;一起去体验晚上夜市;一起做饭给家人吃;一起在洗漱间里洗澡宣泄;一起帮助家里工作;伊恩被打,阿棕温柔的帮他上药,又去打堂弟,帮伊恩出气等等之类的小故事。
再者就是奶奶。
她有老年痴呆,错把伊恩认作自己的亲孙子。
奶奶对伊恩好温柔,好爱护,最感动的一幕就是海报上的画面,奶奶睡在两个孙子中间,阿棕亲了一下伊恩的额头,然后互相看着对方,好温暖,我又要哭了😭伊恩把他和阿棕的事情都倾诉给了奶奶,奶奶说的一句话,我瞬间就要哭了,她说:你把你的爱人介绍给你的家人,这怎么都不是错。
最后是妈妈。
阿棕在洗漱间门外对话伊恩,结果是妈妈在里头,自己出了柜,妈妈也好温柔,不在乎别人的看法,默默支持他们两个。
因为家里的财产分,阿棕的姑姑、叔叔与妈妈闹翻了,还嘲笑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妈妈也毫不在乎。
结尾的时候,妈妈把两个儿子送到机场,回来的路上哭了,又说自己想学开车,但最后学会了,妈妈也开心的笑了。
我个人理解是,等两个儿子再回来时,再也不用麻烦别人,可以亲自开着车去接儿子们了!
我好羡慕能有一个互相深爱的男朋友,可以带着我去他的家乡,体验他小时候的生活,多么美好!
❤️
早在2019年刚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和宣传照时,就非常期待这部电影,一直到今天才有空找资源看完。
可能是因为我个人常看幽默轻松类型的出柜同影,所以相比之下《再见,妈妈》这部电影真的太戳中了我的泪点。
电影前半段主要以轻松的气氛为主并且暗示了男主家族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整体节奏还是蛮快的,这点个人觉得真的很棒。
主线:男主们的出柜线电影后半段直接进入正题,男主意外出柜、家族矛盾激化、未来生活走向,所有问题一瞬间冒出来,但是剧情却并不乱。
母亲为独自生活做准备
机场分别一位辛苦操劳了半辈子的母亲舍弃一切独自生活只为等未来与儿子的重逢,电影片尾回顾男主母亲对伊恩说的那一番话“只要你们可以好好的在一起,我怎么样都没有关系”(大致意思),真的让我体会到一位母亲该要有多么的内心挣扎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记得在电影中期,男主发现自己母亲一直患有多种病,结合电影的名字,当时实属让我捏一把汗,几度以为会生离死别。
所以如果有想要和别人表白心意/爱意的,趁还不晚,行动起来,不要等迟了再后悔。
最后整部电影不得不提的亮点人物戏精奶奶与至理名言。
因为看过的同性电影不多,我觉得这个很好看。
先说一下母亲吧!
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希望孩子快乐的,她们是最不在意世俗的那个,也是最支持你的那个,当然母亲的艰辛也是很令人心疼,自己一人撑起家,还要处理满地鸡毛的家中关系应该很是头大,没法想呀!
这可能就是母亲的伟大吧!
永远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可能。
love is love.自己母胎单身到现在,可能对于此的见解会过于直白,但或许我的直观便是他们爱的体现。
彼此守护,害怕对方受到伤害,在对方难过时陪伴,因为你被揍,我会很气的和别人打架,很是心疼的给你上药,然后在你熟睡时疼惜的看着你,默默的吻你,我看到那就觉得这就是爱呀,这样的人只要遇到就是幸运,还哪里去管性别。
看到那里的时候真的是好幸福,看到别人幸福的幸福,我已经粗浅的认为这就是爱了。
总得说,观感很好,值得看!
尽管有种种的不足,可还是愿意私心奉上五星。
很显然的,只有在亚洲国家才能拍得出这样的题材,整体的故事确实如其他人所说,有《喜宴》中向家中人隐瞒同性恋身份最后向家人出柜的走向,也有如《别告诉她》中在外国回到家乡并最后不舍地分离的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胜在是真正的以越南这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出发,展现越南对于同性恋的态度的现状。
观感十分的好,非常地舒适。
尤其在前半段,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而是单纯地带领我们在越南乡村度假。
后半段所制造的矛盾就太过于刻意、突兀了,导演似乎想不到用其他方法来推动故事的走向了。
但结尾又处理得十分细腻,在机场与母亲分离,分离时大家都忍住内心的不舍,等到分开后才爆发,非常的东方化。
最后的最后又以妈妈学习开车寓意着妈妈走向新生,走向脱离大家庭的独立。
另,男主真的某些时刻长得好像陈晓,奶奶非常可爱,妈妈很东方美。
好爱男二啊,如此的细腻、贴心,上天啊,赐我一个像他这样的男生吧!
又看了一部细腻的好电影,真好。
好感动。
再见,妈妈。
最后,他亲吻了他带着伤口的额头,妈妈分别的时候两次欲言又止,回家的路上,妈妈自己开起了车,他靠在在的臂湾和肩膀上,泪水顺着鼻梁落下……浴室、舞会 眼神里满溢出来的干净的暧昧,聚到对方脸庞上温柔清澈的爱意,在水温之间流动的亲吻与抚摸,那是爱,只是爱,纯粹,不被惊扰。
眼花的奶奶错把自己孙子认成他带回家的男孩,可是奶奶却能看清他们之间的爱意,你把爱人介绍给自己的家人有什么错呢?
糊涂的奶奶,她只看得到最清澈的情感,也许注定了两个男孩本就都是奶奶的孙子呢。
分别时的泪水融混了太多的感情,道不清,不仅是不舍。
不舍并不代表要抓住不放,不舍是不是更加需要分别?
妈妈希望你好,希望你幸福,希望他爱你。
妈妈的欲言又止,那些,不在言语里不在泪水里,而在分别以后 各自的天空里。
把爱的人介绍给爱的人本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什么是作孽呢,把一个生命带到一个没有爱的世界,才是,我的三观不符合大众,我选择自我阉割
两男的在一起的画面像ppt似的,看不出感情,是不会演嘛
寂寞鳏寡孤独,了贪嗔痴同成眷属。
小细节动人,什么都想讨论导致焦点模糊又不够深入
就是那种看了你也不会觉得跌宕起伏,也不会觉得在浪费时间。仿佛江南烟雨天的舒服温情电影
姥姥啥都明白
除了人好看,其他都一般
“gay要不要出柜”值得当选亚洲家庭文化第一大谜团。
节奏拖沓,人物刻画不深刻,感情也不细腻,感觉像是流水,没有焦点。给人一种看了一个半小时,我看了个啥的疑惑。
连越南都正正经经拍同性电影了,国产还在耽改、兄弟情、卖腐、擦边球。从青年耽改,到中老年耽改,演技差不说,剧情也不好
有意思的是,这一两年东南亚/南亚接二连三地上映了同性恋电影。比如最近泰国有《窈窕淑男的日记》,印度有《真雄起》,越南则有《再见,妈妈》。主情节有些类似《真雄起》,都是年轻一代不同的性取向想寻求家庭中长辈的认同。不过,风格上是大相径庭,没有印、泰的闹腾,越南这部内敛含蓄,甚至有点《青木瓜之味》略带潮湿闷热的小清新,也没有太过激烈的冲突。。同时,又有像《喜宴》《别告诉她》那样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开放的与传统的、个体自由漂泊的与群体相依扎根的)。这三部同志片,或是以搞笑或是相对轻松地演绎,有别于以往压抑揪心的同类型片,也少了对基情戏的笔墨及猎奇性。大概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开放使然吧。ps:近三年看的越南片不多,仅《西贡三姐》《二凤》等寥寥几部,都有种亲切的怀旧感,仿佛是我们的90年代哈。。。
老套的出柜故事,挺没劲的其实,男主太像陈晓了,肌肉很可
整个故事又甜又腻,透露着一股温柔的气息,两位主演颜值挺高,但都有些放不开的感觉。最喜欢快到结尾争家产那场戏,让我有种回到CCTV8黄金档的感觉!
男主角有一种正统老派的帅(毫无东南亚常见的油腻感),然鹅剧情老套弱智令人无语,不够细腻,完全打动不了本石女的心~
清新中有深刻的力度。细腻的镜头,有几个调度非常自然。
放在中国也能完全成立的故事,从贯穿始终的LGBT人群出柜难这件事,到后面突如其来的亲戚撕逼剧情,虽然狗血,但又很真实,毕竟谁还没一两个人渣亲戚呢。
当暹罗之恋遇见家族之苦,甜度爆表的亚洲同影。导演接受提问时对抓马的解释很有意思,他说两个注定在一起的男孩就像细水,家庭抓马则是向水里丢石头——会掀起浪花,但不会打断河流。两位男主干净清爽,光靠脸就该给我锁死。全程助攻的戏精奶奶太可爱啦~!
东亚
前面铺垫了很多,高潮和结局却非常的单薄,以去美国为终点,是解决还是逃离,最终两个人离开,却只留下了妈妈一个人面对家族和周围人的压力,无奈中是否有些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