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介入同类题材相对涉及较少的校园领域,着力点落在对信仰与背叛的思考。
少年质朴的崇拜、信仰,纯洁的心灵之湖遭遇现实世界无情的侵略。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在两条线不断的碾压下,少年们坚持,还是屈服?这种时候是最显真本色的,上帝箴言和那句校训不时闪现,仿佛在提醒着童鞋们,这才是人生中的一次大考!
最后不出所料,每人交出的答卷各不相同。
历史当然是避不开的,不过不是影片的重点。
重点是父辈们被思考,被撼动后,也不得不交出自己的那份答卷,将两个世界,两份成绩单,摆在台面上来相对比,明了。
阅卷交给了观者。
于是,孩子们成了自己理想的践行者。
友谊万岁!
我是从一个叫做《反派影评》的音频节目得知这部电影,据其他已经看过的朋友说,有些像《死亡诗社》,也有点像《浪潮》。
这两部电影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因此这也更激发了我对《沉默的教室》的好奇与兴趣。
而在看完之后,更是为之拍掌叫好。
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二战之后的德国,更确切来说是东德,也就是社会主义德国。
有些历史常识的话都知道,那是一个敏感而躁动的时代,因为意识形态的分歧以及战败所带来的影响,德国被分为东西两个阵营,每个阵营的人都对自己的主张充满信心。
最后,公理自在人心,柏林墙最后还是被推倒,德国恢复统一。
自然,东西德国也就成为了遥远的历史记忆。
这部电影所聚焦的,也正是在那个年代里的一出小插曲,一群怀揣信念的热血青年与体制之间的冲突。
不得不说,德国人直面历史的勇气堪称世界之最。
我们最熟悉的也许就是那著名的总理之跪。
但在文艺界的反思更是坦率甚至激烈,有的是鸿篇巨制,也有的只是从一个小角度上徐徐切开历史的伤口。
那么,在我看来,《沉默的教室》就是这样一出被切开的小伤口,它并非如以往电影那样凝重、惨烈地展现历史的沉重,而是结合了一代年轻人的成长,让这个伤口的产生与存在更显得如此荒谬而无奈。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即将面临毕业考试的高中生,怀揣重建社会主义的虔诚信念,血气方刚,同时也儿女情长,他们是被老师和家长们引以为荣的一代新人。
然而,自从他们从一个孤寡老人埃德加的收音机里听到匈牙利反抗俄国的消息开始,他们的心如湖水被搅动起来。
在库尔特的提议下,他们决定以静默两分钟表示对匈牙利起义者的缅怀。
这种单纯而异常的举动激怒了老师和校长,甚至引起了教育部长的关注。
于是,一场关于良知与勇气的战争在每个参与者的心中开始。
领导们为了揪出主谋,不惜以败坏埃里克父亲的名誉为代价,迫使埃里克违背了承诺。
就在那些领导以为学生们已经分崩离析的时候,所有人在那场荒谬的指控面前又一次以站立表达自己的抗议,得到的代价就是被取消毕业考的资格。
好在西德的检查较松,他们能在西德重新取得毕业的机会。
故事最终结束在去往西德火车上。
对于电影而言,我习惯于从叙事和艺术表现两个层面来看,叙事层面自然有情节的流畅清晰而合乎逻辑,人物的行为举止,以及其他要素的完美搭配,时间、地点等。
叙事层面的完成度直接影响到对整部电影的主旨把握,而艺术表现层面则体现在对镜头语言的把控上,包括摄影、配乐、场景,甚至道具等。
它直接影响的是对观影的感官体验上。
电影的进步,实际上就是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就是观众的感官体验的提升。
从叙事层面而言,这部电影完成的相当流畅。
如果以故事主角来定义的话,那么这是一部青春成长电影,展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其中包含着友谊、爱情、亲情的交织与冲突,主人公在解决这些冲突之后真正地成长;如果从事件本身来定义的话,那么这是一部反思历史的电影,展现了个体与体制间的冲突,政治意识形态如何蔓延到底层个体,以至于个体不得不顺从,否则,就面临着被剥夺掉你的尊严和生活。
但更荒谬的是,抗议和顺从是只能由体制里的领导者来定义,个体无权辩解。
在电影中,学生们表达默哀,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抗议。
而随着事件的发酵,收买、背叛、要挟等丑恶行为终于让那次默哀成为了“性质恶劣”的反革命行为,这也给了当权者们以“清除异己”的借口。
整个故事看上去是一群孩子在始终引领故事的发展,实际上真正推动发展的是那只隐形的意识形态之手。
它足以抹除甚至扭曲一代人的记忆,也足以改变一代人的命运,更甚者可以剥夺一个人的生存权利。
这样两个看起来大相径庭的题材在这部电影中得以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相比于《死亡诗社》而言,它有体制与个人间斗智斗勇的兜兜转转;相比于《浪潮》,它有丰富的青春活力和少年心性。
正是把反思历史的凝重与严肃和青春成长的热情与激昂完美的结合,才造就了这部独一无二的《沉默的教室》。
故事的主角是高中生们,其中以Kurt、Erik、Theo三人为核心,延展出两代人之间的纠葛。
Kurt是主谋,他身为城市领导者的后代,却敢为天下先,最早提出默哀的倡议,也是最早遭受体制迫害的一个。
他的家族正是这个城市的血脉所在,他的存在本应是这个体制延续下去的希望,但他在认识到体制对他的欺骗之后,他成为了体制最大的隐患乃至破坏者。
这本身就构成了对体制的一种反讽,正是它的创立者孵化出了它的破坏者。
而Erik与Theo同是“根正苗红”的劳动者后代,看起来完美无缺的出身,却也各有纰漏。
Erik的父亲历经战争的洗礼和集中营的折磨,最终成为了通敌者,被Kurt的父亲所出卖,成为绞索下的冤魂。
从历史意义来看,Kurt的父亲自然是正义的,但在Kurt看来,出卖本身就是一种无耻的行为,用无耻的行为去换取正义,这种正义的价值也随之褪色。
Erik在得知自己父亲的“丑恶历史”之后,愤然举枪冲向他的母亲,最终躺在Kurt的怀里向他倾述自己的无奈之举。
出卖者的后代最终为其父亲所出卖的人的后代所出卖,形成了一种代际轮回,也就是咱们所谓的善恶报应。
而这更像是对那段历史的一种讽刺,没有人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战果,所有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只要体制在那里,秩序在那里,荒谬就无处不在。
而Theo,心地善良温厚,相比Kurt来说,更为谨慎理智。
他提出的以球员之死为挡箭牌为全体同学争取了时间,但也同时让整个事件更加恶化起来。
他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父亲是炼钢厂工人,母亲是标准的家庭主妇,还有弟弟和妹妹。
父亲希望他成为家庭的希望,然而他最终还是朝着那条国家公敌的道路越走越远。
而他的父亲,其实也正是53年的起义者之一,最后选择了顺从体制的安排。
他的热血已消退,而他的儿子的热血却熊熊燃烧起来。
父子俩终于看穿了体制的真面目,于是达成一致,Theo离开东德,走向西德,延续他父亲的一腔热血。
而从艺术表现上来说,这部电影也相当出色。
它一改历史反思片那种凝重、凄凉的氛围,以柔美的光线和丰富的镜头语言,展现出这些年轻人的青春面貌,但这种柔美又不至于冲淡它反思历史的严肃基调,相反,它反而更加展现出体制对年轻生命的伤害。
最令我喜欢的是Erik端枪射向那射击教师,然后一路跑到教堂对着他的母亲的那一段,摄像机没有选择跟拍,而是与他平行移动,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激动的表情和慌张的手脚,光束在他脸上一下又一下的掠过,直到走进教堂里,他喘着粗气质问他的母亲,其他人一拥而上阻止了他的疯狂举动,他眼含热泪的看着Kurt时,从Kurt的头顶投下一束一场耀眼的光,那光束过于张扬,甚至是浮夸,就明晃晃的照在Kurt俯视Erik的脸上,令人不禁想起圣经中耶稣的目光。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宽容是最美好的品德。
而在这个场景下,Erik俨然化身为耶稣。
他最终选择原谅了Erik。
他们还只是孩子,他们并不该承受上一代人留下的恩怨,可历史如此无情,还是用这种诡异的方式让他们成为了敌对者。
导演想表达Kurt的宽容,如果用台词来表达,那就太低级了,他只用那一束亮的有些夸张的光,足矣。
这一出的设计可谓神来之笔,令人拍手叫绝。
想到国内目前还是苦大仇深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方式,实在令人汗颜。
整部电影的配乐也非常巧妙。
配乐,或者表现人物的心境,或者暗示人物的命运。
整部电影多是低沉徐缓的弦乐,象征着青春的美好与脆弱,间或有钢琴的弹奏,凸显出其浓厚的文艺气质。
导演深谙配乐的使用之诀窍,在人物对话中不使用,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表达从而梳理故事的情节,或者了解人物的个性,而在人物行进中,配以适当节奏的音乐,似的整部电影既丰满又干净,没有过分的情绪渲染,也没有浮夸的情感煽动,恰到好处。
片尾同学们站起身来的镜头,会让人联想到《死亡诗社》或《辩护人》的类似镜头,只不过在时间安排上存在差异,后两者是把其用在最后的镜头上,有效的引起人们的情绪共鸣,而这部电影结束在去往西德的火车上,相比而言,力度就弱了很多。
这或许也是导演的有意为之,他尽可能的调和青春片和历史片的色调,让它最终停留在年轻人前往远方的路上,留下希望,而非那种众志成城的情绪煽动。
这一点自然见仁见智,我个人是很喜欢这种处理的。
我们总说,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而我们只有改变电影的国家。
这是一种有些怨念的表达,但也的确反映出我们当前的症结。
具体该由谁来解,怎么来解,什么时候来解,都是未知。
我也很期待如《沉默的教室》这样既能引起人们反思历史又能得到极佳的感官体验的电影,但无论是思想还是技术上,都还太遥远,也只能“留与后人评说”而已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恃南林以司(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690327/这是一部有点奇怪的电影,很多人认为它工整地叙述了一部西方视角的反社反共求自由的坎坷历程,一如多少年来那样在传统电影语境中将西方视为彻彻底底希望的化身而把红色阵营的此时此刻比作当下炼狱,但同时奇怪的是,我们也不乏能从电影中多个主要人物口中听到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坚定和信赖,即使被出卖,被告知父辈的真相以至人生崩溃,被专权欺凌护佑不了自己的学生,这份信赖单薄到身处极端情境犹似自保的借口,却在整个电影的氛围里,与主题似乎略微相悖的观点最终都并没有给予相应传统上的讽刺效果
没发过影评,但看完这部电影,有一点看法想记录和表达。
假设是几年前在读书时看这部电影,我可能会评四星。
但是今天看,说实话,看了不到半个小时,我就感悟到了将使我评一星的理由。
这样的电影,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软实力工具吧。
这是西方占主流的统治阶级试图用思想来渗入那些还是“顽固”的“世界”,改造人。
鼓励人们追求所谓自由的世界、自由的声音,敢问现在的西方真的自由吗?
我只想说,以油管、谷歌为代表的媒体的审查机制只比墙内更严格、更智能、更全面。
鼓吹学生追求所谓的自由,尤其这些主角的身份是面临毕业的学生?
影片里的老人,就是他们一众人去他家听广播的,相对来讲大多数老人是社会的保守派,但他直接讲你们是国家的敌人(我看的翻译就是这样),这想必比林格说艾力克说是泰欧提出抗议更具煽动性吧。
不过,这部电影倒是会警醒很多人,全世界各国不管是哪一派,都会重视学生。
学生极容易被利用。
他们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开始主动地关注社会事件,在学校内外会接触各种思想,进而跟从其中一些思想。
此外,激化矛盾,使某个群体的思潮升温、加剧,会使得该群体往反方向加速演进。
就这一点扯远一点,个人认为我国建墙是一个昏招。
另外,这部电影配得上一星,它表明西方世界的那些人似乎有点急不可待了,电影最后赤裸裸地让年轻的学生们为了所谓的郑智理想与家人割裂?
哼,我倒想看看未来会怎样。
1.1953年那件事。
泰奥问爸爸,是不是参加过1953年那件事。
这件事是指1953年发生在东德的六一七事件。
事件始于为了庆祝东德社会党领导人乌布利希六十大寿,东德政府提高了工人工作量,引发了工人的不满,开始只是零星的抗议,后来学生等相继加入,在6月17日当天达到高潮,后被驻扎在民主德国的苏军平息。
这是民主德国初期发生的较为严重的冲击政府的行为,当然有很多人参加或者卷入了这个事件,命运发生了重大改变,或进入监狱、或被监视、或被安排到艰苦岗位,始终处于政治的底层。
2.纳吉。
早期匈牙利共产党的领导人,曾经“三上三下”,第一次是因为抵制了过快进行农业集体化,而被匈牙利除去政治局委员职务,转而从事农业研究。
第二次是出任政府副总理,但后期和苏联步调不一致,特别是和拉科西发生矛盾,又由于当时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有矛盾,拉科西变指责纳吉和马林科夫是一伙的,所以纳吉再次被免去职务。
第三次就是匈牙利事件后,再次出任政府总理,但事件演变,纳吉曾逃到南斯拉夫大使馆,最终被处决。
由于纳吉有两次的被罢免经历,他成为事实上的“改革派”(也就是电影中所说的反对派),很多匈牙利人认为纳吉是敢于和亲苏政府、和苏联斗争的。
匈牙利事件还未爆发前,匈牙利政府为拉伊克(曾被匈牙利政府处决)平反,并举行悼念活动。
在报纸刊登的悼念队伍中,出现了纳吉的身影,群众在报纸上看到久不露面的纳吉出现后,为纳吉平反的呼声很高涨。
后来,匈牙利事件爆发后,为了平息事态,纳吉恢复了党籍,并且出任总理。
这也是东德学生在收音机里听到的那一个新闻:“纳吉出来了” 3.匈牙利事件。
是一场声援波兰独立自主走社会主义道路,支持波兰总书记哥穆尔卡的游行,进而演化成大规模冲突。
1956年10月23日,最初只是大学生游行,后来又加入了工人和其他群众,大约二十万人,而傍晚格罗又发表了十分严厉的演讲,激起了更大的怒火,随后情况急转直下,甚至发生火并。
最终苏联出兵平息了事态,纳吉政府开始执政。
(也就是学生听到广播后开始跳舞的场景)11月1日,纳吉发表讲话,宣布匈牙利保持中立,希望能废除华沙条约,并请求联合国介入,这直接引发了苏军第二次武装干涉以及纳吉本人的悲剧。
这部电影是以匈牙利事件为线索的,匈牙利事件的来龙去脉网络有很多介绍,并且大多都是基于历史事实的。
但时至今日,如何对匈牙利事件进行定性,究竟如何评价纳吉等人,学界一直态度模糊。
4.教师提问中的“德国社民党”。
这个党前身为1863年5月23日于莱比锡创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生分裂。
教师提问的是这个党在分裂之前是什么立场。
后期,在东德的社民党并入了德国共产党。
德国统一后,又从德共中分离出来,并入了西德的社民党。
时至今日,德国社民党仍然活跃在德国政坛,目前和默克尔的联盟党组成联合政府。
并且社民党刚刚正式提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奥拉夫·朔尔茨代表该党出战2021年大选,角逐下届总理一职。
5.RIAS电台。
是柏林美国占领区广播电台,其广播对象自然是东德民众,宣称是来自“自由柏林”的声音。
6.阿登纳政府。
库尔特一家在读报时,库尔特爸爸说:“法西斯分子充斥着西方世界,甚至是阿登纳政府”。
这是指联邦德国的首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时至今日在德国仍被认为是“出色的总理”,在他领导下,德国(西德)修复了战争创伤,逐步在西方大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评论里的单线半脑子真多。
让我突然想到一个评论:
关于英国冷藏货车货车偷渡惨案的有趣评论“广场政治”的条件下,一味的以宣扬种类不同的自由为噱头,真正的将辩证的主义含义剥离出时代的语境,使之彻底沦为宣传资本主义极端自由模式的背景板。
且,正如我们望向孩童清澈的目光一般,当我们的情绪随着电影里单纯少年们跑动的姿态而共同上下起伏之时,我们也许已经忘了《浪潮》里机械一般的空洞控制力。
诚然,电影中的历史事件是可以分辨出对错的,我同样也为小苏的所作所为而扼腕呐。
但一旦上升到主义的对立,我只能无奈的总结:这些B又开始了...希望“自由世界”在嘲讽“落后制度”擦屁股没带纸的时候,别忘了自己的手上沾着屎。
也希望,评论里阴阳怪气的那些喜欢假装沉默和喜欢宏大叙事风格的懂王们诗人们能够暂时放下手中的奶茶&炸鸡,把嘴上的油擦干净,取下麦克风,穿上长款羽绒服,站在楼下的门房旁边,不要理会门卫大爷的关切和询问,低着头,认认真真的好好骂一骂这片恶土,或踏踏实实的用沉默反抗反抗。
再有,建议此类人放心使用先进阵营的疫苗。
据说用了不咳嗽,一口气上十八楼。
历史总是会换个方式不断重演。
”在1918年造成大量死伤的一次大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向德意志帝国提出军备限制与必须偿还巨额赔款的《凡尔赛合约》,让战间期德国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导致后来呼喊改革口号的希特勒上台,种下20年后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火种;同样的,纳粹德国在1945年二战末期不敌苏联与同盟国的东、西夹击而投降垮台之后,世界也没有因此迎来长久的和平,德国不久便分裂成西方“联邦德国”与东方“民主德国”两边,以美国与苏联为首两大阵营长达40多年对立的“冷战时期”也随之来临。
因此,这次故事背景建立在1950年代冷战时期“东德”的《沉默的教室》,虽然不像是《乔乔的异想世界》或《无声的抵抗》等电影呈现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但在后来东德作为“华沙公约组织”中苏联最重要的“卫星国”,奉行背后有着苏联支持的社会主义及一党独大体制的情况下,《沉默的教室》所讲述的同样也是国家为了维持表面安定而封锁外界信息,甚至是限制人民权利与自由的真实状况。
青春好像就是用来疯用来闹,用来挑战权威,用来践行青涩的理想的。
回想起自己的18岁不管是对世界还是对自身都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探索和成熟。
会对爱情懵懂会容易的变幻和选择,会对同伴交付无条件的信任而不考虑现实和家庭的因素,会容易冲动会容易从众,但同时也拥有最正直的一腔热血不会屈服也不会妥协。
所以18岁的他们为了其他国家人民的自由,团结在一起,用沉默的两分钟表述一种抗议,再用一次又一次的团结和抵抗应对来自成年人和权力的压迫与瓦解的时候,我们见到了真正的团结和群体的力量,也感受到了年轻人心中的信仰与自由。
关于二战关于德国政治不错的影片真的很多,之前看过的的《气球》《无主之作》《过境》也都是讨论关于东德西德问题的。
同样的议题下,这一部非常动人的点在于“真实事件改编”和“青少年的团结”。
一个班里的20个同学愿意共同承担他们的一个错误,愿意实现真正的少数服从多数,即使被威胁也要共进退,没有出卖也没有甩锅,这才是真正的共产不是吗?
而反观那些当官的,为了自己的目的进行的威逼利诱和套路谎言,何尝不是最后东德终结的原因呢?
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下,政治的讨论变得特别讽刺,试探拆散威胁都被用在孩子们的身上,为的是得到一个他们想要的答案而不是真相,这多可笑啊又多真实。
最终孩子们选择了离开,去另一边孤零零的重新开始人生。
也许他们的义无反顾给家人带来了诸多折磨,但我也看到了家人们对他们选择的支持和宽容。
成年人的视角下也许他们早就对这个体制失望透顶,但又有太多无可奈何,所以才在孩子们有机会的时刻支持孩子们做出决定吧。
电影对青少年的描写非常有力量,画面和大量的奔跑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和动感,也因此更加明白故事里发生的一切都意味他们人生的巨大转变。
画面和颜色都很青春洋溢,和显得现实格外残忍吧。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嗣睿。
刚刚看完了《沉默的教室》,故事并不难懂,讲的是东德的两个高中生前往西德去给外公上坟,然后顺道去电影院看大波美女,电影前放映了一段新闻纪要,新闻里说匈牙利爆发了革命浪潮,苏联政府镇压了此次革命。
回到东德后,为了对起义的死者表示悼念,他们和同班同学们决定,一起在课堂上无视老师,突发沉默一分钟。
然而这短短的一分钟彻底改变了班上同学的命运。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关于政治领域的东西,暗喻也好,明喻也罢,其实早都见怪不怪。
只是对这群少年更加肃然起敬。
究竟什么是少年?
少年应该是翩翩君子,看上去温润如玉,然而心中有火,眼中有光。
心中的火,带着热烈和赤诚,眼中的光,带着温暖与明媚!
制度领域的探讨已经很不合时宜,资本主义不一定好,社会主义也不一定就坏。
主义和制度不过是执政理念的差别,最终有多少人支持,看的是执政手段和管理方法,以及大多数人民得到的实惠程度。
面对隔壁国家的革命浪潮,少年们选择默哀纪念,收听敌台也使的他们变得热血而又执拗,这并没有什么错,这就是少年该有的样子啊。
过度审查和穷追不舍反倒显得自身脆弱。
面对这样的事体,我们该教给学生的是思辨,是不去盲目迷信,而不是一味的追查元凶。
就算追查到了又能怎样,改造吗?
改造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无论是改造者还是被改造者都一样。
索然无味,甚至不了了之。
所以,我们能做的,不过还是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所说的那样:“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好。
故事是历史的巨浪在一个普通学校的展开,始于火车,终于火车。
真理在手,就从一切不同中获得优越感,这就是我们要的真理吗?
如此真理,恰恰脆弱到连两分钟的沉默都无法容忍。
影片中所有的父亲,都是硬弩着的,他们虚弱无力歇斯底里笨拙软弱。
所有的母亲,可有可无,毫无踪迹。
但是他们恰恰都是合格的父亲,合格的母亲。
艾里克父亲形象的崩塌,是一切的隐喻,我们渴望一个强悍的父亲,我们渴望一个指引方向的父亲,我们渴望一个给我们力量的父亲。
我们渴望从他过去的历史中获得启迪。
可是父亲啊,你在哪?
请允许我们崩溃。
这几乎是全世界的宿命,始于崩溃,接着逃出既定的故事框架,然后呢?
故事仍在发生。
最后,历史只是成了宿命展开的背景。
我们渴望改变,大雪纷飞,我们离开了,这是一切的开始。
我们渴望改变,大雨滂沱,路在何方?
拍得中规中矩,但题材着实引人深思,不受控制、戏剧化的走向却是真实事件,四条线索的紧密交织箍扎出严寒的政治气候,在二战阴影仍全面覆盖的敏感时期,姓社姓资的矛盾点落脚于普通人,再次印证个体对抗国家机器的无力;青年的血总是热的,而同样热血过的父辈最终了选择不同的道路,几个主角的父亲形象在历史的迷雾中渐渐清晰甚而坍塌,出走成为青年的成年礼。
剧本非常扎实,故事的推进节奏掌握得很好,学生们的明线和家长们的暗线以及学校、政府的辅线主次有别、互相补充,把“政治事件”、同窗情谊及男女情愫的演化过程都讲得很清楚。唯有反思才不致遗忘。在这方面,这部电影实现了它的意识形态功能。
“人们怎么会用枪把另一个人打死”,“蚯蚓在秋天翻土,就会带来寒冬与风暴”,恐惧而不妥协的热血青年,对生命,思想与自由的向往
道理我都懂 但说实话 真的没啥意思
想起以前有那种害人的剧作书,按照一张表填下来就可以面面俱到地写成这种机器人剧本。在此之下,末尾Theo一家告别,无知的小孩们预料不到此次诀别意味着什么,而只作日常道别,才难能可贵,这是人的部分。
两分钟的沉默,一生的信念。请不要举报别人,这是你最后的尊严。
第2895-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毛主席语录》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政权好,也不知道需要的什么样的政权。但是我希望我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可以充分的享受各种表达自己欲望的权利,看新闻消息不需要利用其它的工具,人们能全面的了解任何一件事情,而不是只能听到一面之词。
一个影片的煽动性>技法素质>题材载量,压根就不是什么好事。看似冷静客观实际上狠黑另一边,成王败寇,来到这个时代怎么鞭尸苏联意识形态都是政治正确了,可惜同题材我腻到反胃了。我心中理想的政治/历史片不是这样的,做不到以小见大反而玩起观念强灌,说实话就是没天赋。情节蛮好,可你又是纪实改编,那我还能夸什么呢?一煽就跑还是省省吧,目无法纪民粹甚至无政府照样能洗出民主自由来,只要站在某批舆论期冀的那一边怎么拍都是好评,我不服,所以我拉低。
所有少年角色都耿直得不像话。而我从小被教育的是耿直=傻
精神内核和死亡诗社类似,同样反抗强权,同样身不由己。对比下,死亡诗社好了两个级别。因此,精神是好的精神,电影是很平庸的电影。
对自己何等不自信的权力,才会连2分钟的沉默都感到恐惧?3.5
蛮戏剧化的,可能是真实事件影响也可能是突出二战的重点;学生如果不激进点那这个国家已经废了,对我说的就是朝鲜;毕竟那时候是1956…换个地方推十几年试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故事发生在西德是不是也一样成立?
民主自由是吧?疫苗打得起吗?美丽风景线漂亮吗?隔壁黑哥要打爆你头也是自由吧?
羊群里面唯一一只黑山羊都没有选择举报式爱国,同样都是学生啊……虽然把美苏都黑了一遍,但还是高下立判。能把正直的人逼得不敢说话,逼得逃走的社会远比谎话连篇的社会坏的多。
毫无兴趣
女人对主义的爱更理智冷静。父亲告诉你斗争的意义,母亲则说,不要捍卫,不要流血,也不要伤害。她爱你和你的灵魂,想要你朝着太阳高飞。除了溺死在泥地的囚笼里,你可以以任何一种方式死去。Auf die Freiheit, auf die Freiheit.
在柏林看的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这肯定过不了审,我为什么要在这,还有很多工作没做呢,直到刚才看到影评才想起来,我是害怕正视这个片子,因为一个像玩笑一样的“运动”整个班级的人的命运彻底改写。他们的坚持和拖鞋都是那么鲜血淋淋,我连认真的看着他们的勇气都没有,这就是当今的中国给我留下的痕迹吧
影20167:我【服从】了命运的安排!不舍地分离!种子发了芽,逃离才能喘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