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来看故事很简单 妻子被烧死 丈夫疯狂复仇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以前有那种孩子生病了不去医院而去找“神婆”最后害死孩子的新闻 某些宗教确实可恨 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本片的音乐和灯光不好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反正我是觉得挺好的 说好的就觉得非常好 说差的就觉得很烂 走的比较极端
关注【电影败家子】,头条号、百家号、公号皆可我喜欢尼古拉斯·凯奇,不仅仅因为他从《勇闯夺命岛》开始,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更因为《离开拉斯维加斯》、《火柴人》和《战争之王》。
他的作品,是某种更接地气、更颓废、更简易的“男人圣经”。
可惜,这部“圣经”不完整。
他之昭示了无奈和毁灭,却没有应对这些问题的答案。
当我期待凯奇大叔用新的电影完成“圣经”时,他却掉进了投资失败的漩涡。
玩笑也好、现实也罢,曾经的奥斯卡宠儿,开始在烂片堆里打滚儿。
我怀疑只要钱到位,他或许连中国网大都愿意来拍。
但我还是喜欢他,原本以为是对过去辉煌的依依不舍;直到看过他最新的两部作品《曼蒂》和《星之彩》后才明白,我是在身披血浆、恶斗怪物的凯奇大叔身上,看到了业已老去的自己。
无须翻身,因为从未倒下很多人在争论,《曼蒂》是不是凯奇的翻身作?
《星之彩》又能不能让他走出烂片的泥沼?
我觉得这个提法有问题,因为凯奇从未倒下。
他只是需要钱,于是演出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小制作,但他有没有放弃作为一个演员呢?
我觉得没有。
本片榜首的评论说得很好:什么人需要翻身?
同辈的,约翰尼·德普需要翻身。
他被杰克船长这一角色捆绑后,就失去了在演技上求新的尝试,几十年如一日的自甘堕落,跟“海后”那点破事儿,翻来覆去,就是过不去了;约翰·特拉沃尔塔需要翻身,这个《变脸》的另一面,沉浸在“科学教派”里,根本不思进取,唯一关心的是飞机跑道上的青苔。
但是尼古拉斯·凯奇,他需要翻什么身?
再烂的剧本,他也在好好演;只要有机会,就会加入一些代表人物性格的小动作和细节,和深层次的表演。
他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把姿态放低,低到泥土里,竭尽远超100%的努力,出片子、挣钱。
如果你管这样的人叫咸鱼,那么我无话可说。
这几部的分数,豆瓣都太低了确实,从《国家宝藏2》开始,凯奇大叔就开启了“来者不拒”模式。
但是他也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海扁王》,也给高分动画《疯狂原始人》贡献了卓越的配音。
接烂片是为了生活,但无论戏好戏坏,他作为演员,一直认真对待着每一份工作——面对媒体,他一直表示:演员的工作养活了他,让他有能力还债,因此他一直感恩(出自《好莱坞先驱报》)。
血之《曼蒂》在《曼蒂》这部作品上,我们能看到有意思的群氓效应。
一开始,圣丹斯传来喜报,说凯奇大叔终于要考《曼蒂》翻身了。
然后一群连圣丹斯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就跟着起哄。
结果看到片子,还是这批人,又掉头炮轰,说凯奇翻身只是个笑话。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社交网络上,整了一套行为艺术般的笑话;而我自始至终都认为,凯奇是个好演员。
烂片找他,他会好好演;普通剧本找他,他能化腐朽为神奇。
血浆B级片《曼蒂》,讲的是一个男人,为了给妻子报仇,屠尽整个教团的故事。
整体迷幻、神经质、血浆成吨、狂乱嘶吼。
是近年来最具狂放气质的B级片,氛围方面,甚至有些绮梦、有些蒸汽波。
当他手持自制的长戟,靠药物强化展开复仇时,整部电影展现出了当代“铅黄电影”的巅峰。
那复古的荧光美学,是蒙太奇的高级应用,我们看见的,就是疯狂的复仇者看见的。
这是从脑到眼的复刻,不得不说,凯奇大叔的表现实在太好——他整个人像浸泡在鲜血中那样笑了起来,荒诞出世的感觉达到了难以置信的顶点。
大众接受与否?
圣丹斯不在乎。
凯奇或许还是在乎的,但他接到了这个剧本,就用自己的方式,将之演绎至想象的尽头。
那就行了。
票房普通?
那就再拍几部烂片补上呗。
绝望《星之彩》作为克苏鲁神话忠实的拥趸,我早就看过原作《来自群星的色彩》,小说、漫画、广播剧,不一而足。
这次的电影《星之彩》,出自《曼蒂》同一家制作公司。
我第一时间看了。
作为原作粉,是满意的。
整个故事的主题,其实只有两个字:绝望。
这也是洛夫克拉夫特最典型的创作方向。
凯奇扮演内森·加德纳,是个被生活逼得有些神经质的乡下中产,但属于比较善良的那种。
他只想在老房子里照顾好得了癌症的妻子,和三个叛逆的孩子。
一颗陨石,带着难以言喻的色彩,落到了他家的前院里。
那其实是高等种族“星之彩”的胚芽。
这东西只要遇到肥沃的土壤或浅水,就能孵出果冻样的幼虫。
幼虫会渗入地下,吸干至少方圆5英亩范围内所有动植物的生命力。
更可怕的是,“星之彩”在孵化的过程中,会改造周围的环境。
首先所有的植物都会疯长,结出五彩缤纷、炫光夺目的果子——但每一个都异常苦涩,还伴随着臭氧。
然后是动物的各种变异……具体怎样的变异,我就不剧透了,这是电影的一大看点。
这个由变异到吸光生命力的过程,虽然缓慢,但却是恒定不可逆的,“星之彩”幼虫甚至还能直接捕食控制范围内的人。
在周围环境越来越张牙舞爪、摧残娇艳的情况下,动物则变得各种异常和古怪,如此带来的恐惧和绝望,会呈几何级数上涨。
凯奇大叔这一次的“疯魔”更加内敛,他将一个已经疯了、但表面正常的普通中年男人,演得入木三分。
到最后,宠物和牲畜陆续死去,家人也一个个干枯,他都还是不愿离开。
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他在一开始,就是疯的——这不算剧透,因为电影里其实没说,是我结合原作的推断。
较之《曼蒂》的铅黄艺术,《星之彩》的克苏鲁调性,虽然仍是小众,但接受面和接受度,都广了许多。
君可见,国内某标榜文艺的评分网站,这部恐怖电影的评分居然及格了,也是殊为不易。
只有了解绝望,才能最好地演绎绝望,凯奇大叔在电影后半段,将一个时时刻刻欺骗自己的绝望男人,演出了深度。
我不会说《星之彩》是最好的克苏鲁电影,但凯奇的确是同类题材电影中,最好的男主角。
他一定深切体会过绝望的滋味。
见自己当我看见凯奇大叔在《曼蒂》里吊挂烧烤、玩金属骑士,又是电锯又是铁链,还徒手爆西瓜……然后在漫天血浆和粉钻氖光中狂笑时,我想起了《变脸》中那个段经典的“迷失之笑”。
远隔22年的两个笑容重合了,凯奇还是那个凯奇。
只是当年意气风发,如今……依然在搏命奋斗。
所以我在他身上看见了自己,我相信有更多的人,也能通过他的表演,看见奋斗的自己。
年纪越来越大,体力和精力都跟不上现在的年轻人,在专业领域里,也没想象中那么吃得开。
但是日子还得过,贷款还得还,所以只能埋头苦干,脏活儿累活儿全都大包大揽。
看客笑我们不体面,猜我们永远翻不了身。
我们只能笑笑,继续默默做事。
哪怕满身污秽、双手绝望,该干的事,干就完了。
加油,凯奇大叔。
关注【电影败家子】,头条号、百家号、公号皆可
我还是简单地吐槽下几点1.台词慢吞吞地说,莫名其妙的长镜头,稀奇古怪的幻境?
是不是当观众傻,以为这种高深莫测的东西就能认为是一部好电影?
2.那几个骑摩托的到底是人是鬼?
说话一副恐怖的口气 是鬼吧?
还骑摩托?
还打手枪?
还看av?
死了还飙血?
3.整部电影都特么的装神弄鬼 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 说的台词都是一副高深莫测的装b样,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根本不能联系到一起(这就是和大卫林奇的区别)4.看前面的幻境 以为是心理片,看到女的被烧死 才知道是复仇片…那么我就搞不懂了,前面一群乱七八糟的东西对电影主题有啥子作用?
铺垫?
渲染?
不好意思真心感觉前半部分烂渣了 估计是想模仿大卫林奇的作品吧,从坏人那里,莫名其妙的什么上帝啊……又有点向宗教片靠 ,可是最后坏人又向男主求饶?
什么狗屁宗教信仰啊?
5.所以整部电影就是一部复仇片 其他玩意莫名其妙地加上去装b 以为高深莫测 观众看不懂 再搞得虚幻点就能成为一部好电影?
拜托 不是所有人都是打5星跟风的傻子
拉倒吧,凯奇肯定中邪了,从地狱火摩托车开始就一直是这些妖魔鬼怪的片子,有几部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凯奇已挂,都别来装懂艺术懂欣赏了,这个片就是个坑。
黑咕隆咚的,还把黑死摇滚风加进来。
快进看的,就是遇到邪教最后和邪教教主杀了的剧情。
看了一个个五星评价满怀希望的去看,结果呢。
恐怖片我还是喜欢 黑暗侵袭、迷雾、隔山有眼这几个印象比较深的
奇幻方式的场景随处可见不出意外,导演因该是和我一样看着CULT磨坊电影长大的,看着这部电影,一瞬间感觉自己回到了高中租VCD回家看的年代,那时候还不知道阿基多,帕尔马,罗梅罗,卢西奥,雷米。
只知道什么血腥恐怖就租什么,每个周末和小伙伴都搞一个血腥恐怖小夜晚。
正好这是一个几十年后的周末,看了这样一部血腥的小制作,这种类型的电影故事都很简单,但怎么拍出CULT感觉,是一个新难题,尤其是在这个英雄电影时代,这种电影已经属于边缘,导演绞尽脑汁在视觉上花了不少,功夫,于是我截图,PS电影中的场景,告诉大家为什么这部电影值得我们一看,值得大家给予鼓励的掌声。
1,动画与现实结合的方式2,色彩的大胆运用,多色过度随处可见3,人物设定上使用了超现实的变异人种4,没忘记武器上的传承5,构图上花了不少心思6,出色的演员,尤其是凯奇7,请大家自己去看吧
考究的构图和镜头推进
发法国人类星球动画片的既视感
人物到场景到星空的唯美构图
色彩的大胆运用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作者:女神的秋裤转载请注明出处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观众看完此片后起立鼓掌,掌声长达4分钟(信息来自legionm.com,站着鼓掌4分钟也是蛮拼的)。
更重要的是,这片的男主是尼古拉斯·凯奇!
在烂番茄100%开局,至今保持着95%的高新鲜度,对于凯奇主演的片子,这样的评价,让影迷等了太久。
有媒体评价:这片子太爽,凯奇奉献了职业生涯最佳表演。
更有网友在豆瓣评论区为凯奇呐喊:劳资终于把债还完了!
烂番茄媒体新鲜度95%,观众喜欢88%
Metascore上媒体评价(左)至今保持81分观众。
评价7.1,其中一条是探长评的,你们猜是哪一条然而资源一出,形式急转而下。
二十四小时内,IMDb评分从7.8降到7.2,豆瓣从7.1直降到6.1(目前……摊手……)。
媒体和观众之间如此大的反差,让人不禁想问:烂番茄媒体新鲜度是刷的吗?
凯奇翻身的意思是指从一个沟里翻到了另一个沟里?
这部片子注定备受争议。
在电影节上接受采访时,导演帕诺斯·科斯马图斯Panos Cosmatos表示:这部片子并不适合所有人(It's not for everyone)。
而凯奇则这么形容:“这电影不是为了卖钱,也不是为了获得奥斯卡奖,只是为了对电影的爱。
”。
影片的气质,先在预告片里感受下:曼蒂 预告片探长连夜刷了电影,说实话,观影体验非常非常之纠结。
这是部非常cult的B级片。
摄人心魄的配乐、刺激的色彩和离奇的故事让人不安,凯奇的表演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我真的不知道这电影是要讲什么(这是心里话)。
对于这样饱受争议的片子,探长先给你解析下(也权当是攻略,不然你肯定会看晕),片子是好是坏,你看完再跟探长好好聊下。
《曼蒂》是导演帕诺斯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迷幻黑彩虹》就已经迷幻且诡异。
左《曼蒂》右《迷幻黑彩虹》《曼蒂》的故事极其简单。
故事发生在1983年。
尼古拉斯·凯奇饰演樵夫米勒,他和妻子曼蒂(安德里亚·瑞斯波罗格Andrea Riseborough饰,曾出演《鸟人》)一起在森林中生活。
一个邪教组织的老大耶利米(莱纳斯·罗切Linus Roache饰演)看上了曼蒂,将她绑架并烧死。
于是米勒开始了疯狂的复仇……
《曼蒂》的故事简单到干瘪,但内容却丰富到让人难以吸收消化。
一小挫观众看到嗨,一大波观众却看得云里雾里,原因就在于它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亚文化(非主流文化)作品。
用导演的话说这是一部“摇滚歌剧”(rock opera),而这场歌剧的主角是重金属和电吉他配乐。
先看配乐。
作曲是约翰·约翰逊(Jóhann Jóhannsson,1969-2018),是位来自冰岛的大师,提到他的名字,不少影迷都会惋惜。
他的作品包括《降临》和《囚徒》,而他给《边境杀手》和《万物理论》的配乐两次提名奥斯卡。
《曼蒂》是他最后一部作曲作品,狂躁粗糙的重金属电子音乐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接着看色彩和构图。
全片极端的霓虹配色上来就暗示你,《曼蒂》是超现实的,不能以正常人的眼光去理解它。
美丽又迷幻的星空
颗粒感的枯黄代表着神圣的光明,又暗示着死亡
安静的青绿色充满屏幕
高饱和的暗红色时刻刺激着人的不安情绪在这种极端的色彩下,镜头却采用对称构图。
一般的对称构图给人带来的是和谐稳定的感觉,但配上这些色彩,就好像硬用平衡来掩盖不安。
最后给人带来的是无端的压抑和烦躁。
猜这是谁的小pp了解完配乐、色彩和构图奠定的调调之后再看故事。
《曼蒂》故事简单,但影片为了传达强烈的情感而摒弃了故事完整性和逻辑,这也是许多影迷怒打低分的原因。
影片前半程,节奏缓慢,展现的是米勒和曼蒂神仙眷侣般的恩爱生活。
唯一能让人打起精神的,是凯奇帅气的丢烟镜头:
弹烟头绝不用兰花指在一条小路上,邪教头头看见了曼蒂,从此无法释怀。
影片从此画风大变。
这个邪教召唤来一支神秘的摩托车党,他们装束诡异,不像人形。
他们的造型大概是在致敬80年代经典的cult恐怖之作《养鬼吃人》(Hellraiser,看过这片子整个人都会不好)。
《曼蒂》
《曼蒂》
《养鬼吃人》,1987接下来,影片高能。
邪教老大耶利米极度自恋,他想征服曼蒂,和她“融为一体”。
耶利米先是吟诗,又展示自己创作的歌曲,最后当众脱衣展示美好肉体。
然而他得到的,只有曼蒂近乎疯狂的嘲笑:
重叠模糊的人影让影片犹如梦境JJ太小被嘲笑,太没面子,遂杀之。
而且,是当着米勒的面把曼蒂给活活烧死。
挚爱之死让凯奇丧失理智,他身穿白色小内内在厕所发出灵魂的呐喊。
影片进入高潮,简直就像嗑了药。
《曼蒂》前半程使用高饱和的极端色彩带给人强烈的危险和不安。
同时用慢节奏和平衡构图压抑了这种危险和不安。
开头看得人眼睛发胀的暗红色这种被压抑的感受,直到后半程凯奇彻底愤怒之后才喷涌爆发,而压抑之后的井喷戳到一些人的G点。
再加上狂躁的重金属配乐,和凯奇疯狂的表演带给观众强烈的浸入感。
隔着屏幕,你都能感觉到那种心底的愤怒被释放所带来的快感。
徒手断喉:
凯奇在此还即兴发挥说了句:“你把劳资的上衣撕坏了!
”挥斧砍头:
即便画面不再是血色,也能感受到复仇和血浆带来的多巴胺:
复仇部分却换成了黄色最后的电锯大战,明显致敬了历史上经典的《德州电锯杀人狂》。
难得的是《曼蒂》拍出了少有的酣畅淋漓的感觉,再加上原始的、有砂砾感的重金属配乐,这一战堪称经典。
《曼蒂》
《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最后凯奇复仇完毕,开车回家,这时才发现,这个邪恶疯狂的复仇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地球上。
天空中有太阳,还有另外两颗星球,怪异的石头和山峰也说明这不是地球。
但不少观众此时的反应都是:What神The马Fuck鬼???
《曼蒂》其实是荒诞的喷个血浆,复个仇就完了?
这片到底要表达什么?
导演帕诺斯在《Indie Wire》上接受采访时说这部片子讲的是“男性自我”(male ego)。
简单的说,就是我是男的(我有JJ)我牛逼。
这种对男性自我的偏执在他的处女作《迷幻黑彩虹》中就已经展现。
《迷幻黑彩虹》,2011《曼蒂》和《迷幻黑彩虹》的海报主题都是正三角。
在古老的炼金术中,正三角代表火,倒三角代表水。
实际上,三角形是最早代表男性生殖器的符号,倒三角则代表女阴(阴道和卵巢,自行脑补配图吧)。
本来配了一张专业的图,但担心尺度大将就着感受下探长的灵魂画风吧在《曼蒂》和《迷幻黑彩虹》中出现的正三角,都是一种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
《迷幻黑彩虹》中男主通过一种三棱锥形状的装置控制女主的超能力。
《曼蒂》中的邪教头目最后试图用JJ来征服曼蒂。
《曼蒂》
《迷幻黑彩虹》中控制女主的装置在两部电影中,都有用针刺女性脖颈的镜头。
这代表的是强行进入女性身体。
《曼蒂》
《迷幻黑彩虹》但这种男性征服是兽性和原始的,也是可笑荒谬的,在现实中无法存在(打炮打出真爱的另说)。
邪教头目耶利米像救世主一般存在《曼蒂》中表达的,高雅了说,是超现实中,邪教头目男性自我在女性面前的崩塌,以及米勒在妻子死后男性自我的觉醒。
曼蒂失去理智后变成传说中的狂暴战士(berserker),进入的是完全自我的复仇世界,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俗了说,不过是一种男性的意淫,但哪个男人没对性和暴力意淫过?
邪教老大对曼蒂和米勒的征服失败了米勒的复仇则是从精神到肉体对邪教人员的彻底征服《曼蒂》想表达的并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强烈的情感。
一种打破理智枷锁之后,对仇恨与愤怒的极度宣泄,和魔鬼般的疯狂快感。
《曼蒂》的剧本是和《迷幻黑彩虹》一起创作的,那时候导演父母刚刚离世(父亲乔治·P·科斯马图斯曾指导《卡桑德拉大桥》和《第一滴血2》)。
帕诺斯说,《迷幻黑彩虹》像是呼入(inhale),《曼蒂》则是呼出(exhale)。
前者是导演接受世界崩塌和悲痛的过程,后者则是由内而外的感情宣泄。
探长文笔有限,只描述出影片快感的十分之一。
如果你嗑过药(导演曾嗑药),再有点神经病,那你将能体验到《曼蒂》的癫狂。
嗑药既视感但问题是一般人没有嗑过药(板蓝根之类不算),而且为了这种感受,人物的关系、背景和联系全被摒弃。
结果,整个故事甚至影片在常人看来显得毫无意义。
普通观众最直观的感受是:饱受折磨。
《曼蒂》是电影艺术性的极端导演表达自己根本不在乎你的观影感受《曼蒂》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亚文化作品,在北美确实给一拨人带来狂欢。
但在国内,受过重金属和嬉皮士等文化熏陶的人太少,也就很难对这片子有感觉。
平心而论,《曼蒂》绝不是烂片(觉得难看打一星无可厚非),虽然不好看,但它的美学、配乐以及整体质量足以碾压许多国产烂片十万八千里。
而且凯奇大叔继续用实力证明自己仍然是影帝。
凯奇的演技可以给10分至于凯奇有没有翻身,不是一部电影所能决定的。
毕竟就算片子再烂,凯奇的演技从没有让我们失望过。
《鸟人》
《抚养亚利桑纳》
《变脸》最后,只想说,让人失望的不是片子不好看,而是这样认真制作的独立电影在北美还有“出线”的机会,但在国内,我们要想看到风格迥异的独立电影仍任重而道远。
文/女神的秋裤
(劇透) 《狂屠絕路》(Mandy) 的觀眾離場時,大多是滿腦子問號:究竟戲中連開車直撞也撞不死的大反派是鬼怪、人類還是外星人?
究竟主角身處的是地球、外星、還是幻想世界?
在國外被譽為Nicolas Cage翻身之作的《狂屠絕路》(Mandy) 絕不符合大眾口味,可說是迷幻溝片風格的「幽靈車神」(Ghost Rider)。
要谷底翻身,便須兵行險著。
全片基調紅黑紅紅黑,就係咁簡單。
若你喜歡眩目的霓虹燈光,或會十分享受;否則請你避而遠之。
除了燈光和血漿,連男主角的名字也叫Red。
不過戲中的大反派及主要場景都是黑色的,減低了暴力場面的血腥程度。
那些身體結構異常人的壞蛋,按劇中提示,就是吃了某種超級毒品變異而來的;男主角嘗了一丁點,馬上飛越九重天,最後還有「大力金剛手」親刃仇人。
其實劇本中可供觀眾理解的線索僅此而已,留下了不少謎團,是故意的。
可以說《狂屠絕路》是「迷幻藥電影」:正反人物和導演都像嗑了藥的狀態;燈光及配樂都是為了讓觀眾進入同樣的迷幻狀態而設計。
因此別期望理出個頭緒來,因為迷幻就是隨時飛上太空又墮進黑洞的感知狀態。
另一種解讀方式是以看漫畫的眼光視之:從男主角談及的Marvel漫畫人物「行星吞噬者」到他夢見女主角的動畫場面——還有電鋸大戰那一場,當Nicolas Cage拿起鐵鏈的時候,你便知道對方馬上便會「收檔」了,因為他面對的是燃燒地獄之火的復仇騎士Ghost Rider。
[原載於am730,2019年1月8日]
看完《曼蒂》之后我很生气,又特意翻了下网评,结果又被气笑了!
这部影片是今年尼古拉斯.凯奇的新作,下面就让我强压着脾气和吐槽的想法,来分析下这部影片……从画面上来讲。
这部电影的灯光以及色彩不够讲究,典型的B级片效果,放在国内,这叫做网大鬼片效果。
为了突出恐怖,阴暗的氛围,表现邪教徒的极端和妖异,此片用灰暗的环境,血腥的红,诡异的蓝和压抑的昏黄等画面互相配合 表现。
可问题在于,后半段的画面处理上频繁的去变换,不仅会产生视觉上的审美疲劳,而且在没有用好这种手法的前提下,让观众有跳戏的尴尬。
光要么就是突兀的一大片,要么就是让人视觉不舒服的杂乱。
观影过程中的某几段画面让我不禁想起了星爷版的《大话西游》里唐僧和观音在沙漠对话的画面,当然这部影片光和色的处理略好,可《大话西游》拍摄于1995年或更早啊!
如果还有“5毛钱画面”这种说法的话,放在此片也是极为恰当的。
我们再来说说演技。
评分的时候,本来要给一分的,最后不忍心给了两分,我澄清一下,这其中至少有一点五分是给凯奇的演技的。
本片中饰演凯奇妻子的是演员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虽然影片是以她的角色命名的,虽然前20分钟相当于她的个人秀,虽然她是舞台剧演员出生(大家都知道舞台剧相对于影视剧更需要精雕细琢)。
但是她的演技真的是平平无奇,毫无出彩点可言。
不说更凯奇对比,我认为邪教教主都比她出彩。
当然,根据影片质量来看,不排除导演/剧本没给她机会展现演技的可能,这一点从凯奇在整部片子的展现就能看出端倪来。
唯一给凯奇挽回点观众缘的片段,我想应该就是故事第二部分开头,丈夫在卫生间发泄失去妻子痛苦的戏份了。
还有就是不能不提的其他几位邪教成员“稳如泰山”般的表演,既没有表现出邪教徒的异端和狂热,又丢失了剧情发展过程情绪的转变。
全程有的只是念出来的台词和吃了死苍蝇般的僵尸脸!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声音。
可以说相对于其他电影元素来讲,本片的配音,声效还是基本过关的。
也仅仅是基本过关而已。
要说减分的地方也是有的,例如:丈夫为了报仇,制造武器的部分,配乐显然像是从某个大片上截取过来直接合成用上了,毫无质感和档次。
再比如凯奇在自救后从地下室上楼探寻时配的音效,堪称“5毛钱音效”,试问,故事情节中,演员是在探寻危险,不是闯进鬼屋捉鬼。
最后我们来分析下这部影片的剪辑(蒙太奇)。
导演在后期把这部影片的故事发展点与符合其内容,进一步解释或延续内容的动画,剪辑拼接在一起,说明导演对呈现给观众的内容还是有想法的。
整体来讲,这部影片是一部把故事讲失败的影片,以至于看完后完全不知道在干什么,甚至感觉前一部分妻子被杀害相对于后期丈夫复仇杀人都略显牵强。
还有就是导演不容易啊,能把好莱坞明星,“5毛钱画面”,“5毛钱音效”,“5毛钱演技”, “5毛钱剧本(老套的亲人遇险,走上复仇之路)”,(不锈钢斧,塑料盔甲等)”,“5毛钱特效(到处都是人造血浆,人造血浆,人造血浆)”集于一部片子实属不易。
这可能也是我气极反笑的原因吧!
对于一个连娘炮小鲜肉都接受不了的中土世界来说,接受邪典电影,太难了。
凯奇什么片子没演过,无论是大众爱看的勇闯夺命岛变脸这种准商业片,还是鸟人、离开拉斯维加斯这种影展片。
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
怎么样?
人家欠了钱照样可以接烂片谈笑风生。
你们啊,就是太幼稚。
人家需要翻身么?
需要证明自己么?
人家就像拍个有风格的片。
他可是科波拉的侄子!
你们啊,有一点好,国外影展出个什么好片子,你们比谁都报道的快,可是报道来报道去,说得问题都too simple。
什么咸鱼翻身啊,为自己正名啊,naive!
除了在成功学流行的中土,谁家影人天天想着要衣锦还乡,名利双收啊!
霓虹色似乎总和电影里的暴力是绝配
恶魔之笛一声响起,整个天色、周围环境,满眼都被紫红色灯光包围。
车灯亮起,骑着黑色摩托、身穿铠甲的地狱骑士从紫红中降临。
悲剧开始于这里,复仇也始于这里。
尼古拉斯·凯奇最近这部口碑两极的邪典片[曼蒂]中,用了超多红色、紫色、暗绿色的打光。
虽然剧情看完我也不知道在讲的什么,虽然复仇黑化、砍杀虐杀爽的一批,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满眼的霓虹色。
©[曼蒂]中的霓虹色在小木屋和妻子独处时的红蓝相配,到邪教追杀洗脑时的紫红色,电影颜色的风格化成为电影给人感官体验的一部分。
难怪北美影评人给出评价:“影片的第一个小时就好像爬进鸦片馆,凝视着撒旦的万花筒。
”只要霓虹色用得好,还管它什么剧情呢。
霓虹色成为一种风格,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
战后经济的萧条重建、政治领域的冷战与核威胁、青年人浪潮和朋克革命,当80年代到来之际,这一切早已成为了过去。
80年代,属于消费文化引领下的迪斯科,属于舞厅,属于录像带,属于好莱坞通俗商业片。
亮丽炫彩的霓虹色,是当时消费文化的一个注脚。
如果要选取一个参照点,没有什么比位于纽约市曼哈顿中城的54俱乐部(Studio 54)的崛起更具有代表性的了。
54俱乐部,全盛时期以招待当时代的名家名流而远近闻名:安迪·沃霍尔、迈克尔·杰克逊、大卫·鲍伊、米克·贾格尔、加里·格兰特、波姬·小丝、丽莎·明奈利等等名流都曾是这里的常客。
©大卫·鲍伊在54俱乐部54成立于77年,在80年代迪斯科狂潮到来之前,它已经为后来所有的舞厅夜店提供了完美范本。
它的舞厅室内设计,是后来迪斯科舞厅设计的始祖之一,大胆悬空的内部阳台,饰以月中人侧脸的地板。
而它的两位著名灯光设计师,儒勒·费舍尔和保罗·马兰茨则在灯光设备和设计上花费了数十万美元。
以前的俱乐部普遍灯光很暗,他们则一改常态,从霓虹灯上获取灵感,设计出绚烂丰富、不断变化的灯光环境。
©54俱乐部内部电影[54俱乐部]中,基本还原了那时候的灯光和舞台。
当男主从一个乡村小镇第一次进入到54,他看到的是在迪斯科球下性感热舞的男男女女。
是被樱红、魅蓝、黛紫的霓虹色彩灯拂过身体和皮肤的浪漫和沉溺。
于是,他从此在纸醉金迷的夜生活中沉溺了,也是在霓虹色中。
©[54俱乐部]里男主第一次来到54此后,霓虹色作为一种设计风格走上T台,和迪斯科、金属感、夸张的配饰一起成为了一个年代地标。
但要说霓虹灯这种照明方式,其实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被化学家们偶然发现了。
据说,一个名叫拉姆塞的英国化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将稀有气体注入到了真空玻璃管里,结果,通电后,它发出了美丽的红光。
于是,拉姆塞把这种稀有气体命名为氖气(Neon),氖灯音译过来也就成了霓虹灯。
©霓虹灯霓虹灯发明后,1920年代始于巴黎的一场霓虹灯招牌热,很快在全球范围流传开来。
在巴黎,它在歌剧院、银行、教堂和名店外熠熠生辉,成为城市精品的象征;在纽约,巨型霓虹灯广告牌众如繁星,矗立在纽约时代广场,绝对的夜生活中心;就连好莱坞也不甘示弱,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纷纷采用了霓虹招牌,昭告着流行文化之盛世。
虽然是黑白电影,[大都会]、[日落大道]等电影中的景观便一时间都被霓虹灯占据了。
©[大都会](1927)里的霓虹灯不过,西方城市对霓虹灯的兴趣很快就转变了。
到战后五、六十年代时,随着城市与郊区的重建与全新规划,招牌开始被机器统一制造。
再加上中产阶级对霓虹灯的排斥,霓虹只留在了小酒馆、汽车旅馆、红灯区和地区小镇中。
曾经一时风光无限的霓虹盛世,就此衰败下来,但在东方城市,它却开出了新的花朵。
这个城市,叫香港。
冷雨夜,一个年轻人离开家,行走到布满霓虹招牌的街道上。
红、绿、黄、粉红、淡紫,颜色各异的招牌上有的挂着汉字,也有英文,写满了「OK」、「烈唇酒吧」、「名人夜总会」的字样。
他只是匆匆穿过这里,并不来得及多看一眼,因为,他是要去杀一个人。
这是王家卫[堕落天使]中的一段剧情。
©[堕落天使]里的街景在王家卫、杜琪峰等一众香港电影人的镜头里,霓虹灯永远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因为霓虹确实是这座城市现实的一部分。
《香港年报1964》曾写道:成千上万的霓虹招牌照亮了街道,以五光十色传递着各种讯息。
到六、七十年代,霓虹灯在美国等西方城市全面衰落时,霓虹灯反而在香港形成一股热潮。
从边缘的小饭馆、暧昧的小旅馆到大型百货公司、高级夜场,一时间全都成为霓虹灯的拥趸。
霓虹招牌越做越大,越做越别具特色,类似九龙弥敦道的英皇钟表和西营盘的森美餐厅,已经成为当地地标。
©香港霓虹招牌,“大押”也是特色招牌之一而霓虹灯师傅在香港是颇受尊敬的手艺人,其中,刘稳师傅制作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霓虹招牌——《乐声牌》。
那些年,香港流传甚广的一句话“香港繁荣靠设计”,说的便是霓虹灯设计。
掌镜了大部分王家卫电影的杜可风就是个“霓虹控”。
他的镜头下,总是那些各有特色的霓虹招牌与雨水、拥挤的骑楼群,以及霓虹光与拖影。
正是他的摄影,让王家卫电影里那些人与人间、人与都市间的虚幻与暧昧、沉溺与疏离,显得愈发迷人。
©[花样年华]里的霓虹色打光但这一切,也正在消失。
霓虹收藏家克里斯·布雷西曾说:“霓虹灯永不消逝”。
但随着LED灯、广告喷画的出现,随着香港城市规划的改变,王家卫塑造出的香港正在成为历史。
杜可风倒是对此很乐观:别担心,霓虹灯会回来的,这是它厉害的地方,就像菲林一样,就像宝丽来相机一样,大概会进化成新的东西。
以后会不会回来不晓得,但至少,在近未来的赛博朋克世界里,霓虹早已经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这里总是色调暧昧,阴雨连绵,人群鱼龙混杂,穿梭在布满霓虹景观的都市或废区。
押井守以香港为模板,在[攻壳机动队]里描绘出了被高科技控制但又混乱破败的城市“新港”。
[银翼杀手]里的未来洛杉矶,一面是高楼林立,庞大的人脸电子广告屏;另一面是潮湿阴暗的角落和灰色地带。
©[银翼杀手]里底层的破败霓虹街景 在霓虹灯闪烁的小招牌背景下,往往是酒鬼、混混、妓女等底层人士的日常栖居地。
霓虹,曾经是人们能够想到的最奢华的照明方式,而今,它代表了破败。
就像赛博朋克的核心“高科技,低生活”。
在永不熄灭的人工光明、犹如巨骸的钢筋水泥之下,霓虹招牌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这个世界的美景都是幻影。
霓虹灯,以及这种打光和色彩的复古,是怎样开始的呢。
可能缘于新世纪以来,那些痴迷于霓虹的艺术家——卢齐欧·封塔纳创作出了首个霓虹装置,马歇尔·雷斯将霓虹带入绘画中,辛格·皮尔斯霓虹风格的摄影作品在网络持续走红。
©辛格·皮尔斯摄影作品还有那些致力于将复古霓虹色带到银幕上的导演们。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从[亡命驾驶]到[唯神能恕],再到[霓虹恶魔],每一部都是高饱和度的霓虹用色。
他的屏幕,要么是黑色,要么就沐浴在霓虹色中,红、蓝、黄粉、红紫、亮橙、石灰。
充斥着不安与暴力,美丽与虚空,就像他的情节一样——比如,[霓虹恶魔]身处时尚圈的女孩,最终被人分而食之。
©[霓虹恶魔]里的霓虹色加斯帕·诺是另一位这样的导演。
他的[遁入虚无]把背景放在霓虹城市东京,用霓虹色来表现飞叶子后的感官世界,以及遭受的暴力。
包括即将上映的[高潮]也是这样一部主打霓虹色的电影。
©[遁入虚无]飞叶子后的霓虹色视觉霓虹色似乎总和电影里的暴力是绝配。
[曼蒂]中的复仇、[霓虹恶魔]中的食人,都在高调的霓虹色中进行。
光影闪烁的霓虹灯,让起源于肾上腺素的激情暴力在血管中汹涌澎湃,让暴力更浓烈和沉浸。
也让人存在的整个世界显得愈发浮幻虚空。
美丽又甜腻,如同过眼云烟。
-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导演在视听上贯穿全片的精雕细琢使如特罗马电影般毫无美感的血浆四溅之突兀无限放大,视觉上的惊艳逐渐淡去之际,却缺少新花样抓人眼球,121分钟不可避免偶有无聊相伴;我并不迷信故事对于一部电影的必要性,但Red和Mandy若是能唤起几丝共情,观影体验可能会大幅提升
给音乐加一星,字幕走完还有个小彩蛋的。【1080P中字度 /s/1GIKxL-dCZfnT1-bUD3XTqg 码 6xf5 】
宗教片的配乐是形成定式了吗,就不能写点别的。它其实把惊悚片采用科幻片的拍法,其实也就是把降临那一类的片子的配比颠倒过来,那些怪物像拍外星人一样直接仰拍全脸淹没在大景里,而不是常规的要避要迅捷,因为避才有神秘惊悚感,但不避就是庄重,放在这样杀戮,又统一色彩的片子里,最为讽刺,加了艺术分,却不加叙事分。
个人目前的年度最佳,《异教徒》+《鬼玩人》+《疯狂的麦克斯》+《我唾弃你的坟墓》一起嗑了迷幻药而诞生的产物。
哈哈哈哈哈哈哈跨年看這個真的很開心呀。無與倫比的美術和其中幾個刻意的神經致敬,應該是為邪典再下一程,不過攝影和音樂投入其實投入很大,只能說這部戲奇葩得來有點溫馨。找Cage來可能正正是因為知道他演不好這個角色,讓整件事透露出一種奇特的荒誕,視覺上真的太滿分了。
世界读书日,地球日,我却在看这个www【各种迷の演出,不是很懂你们cult片【为什么要给凯奇设计那些搞笑台词,但并不好笑,只是很囧【虽然但是,为什么会烧成灰,那几个异形()又是什么
要是任性一点就给五分了
。
视觉上极度不适(不是通常恐怖片血腥刺激的那种不适,而是昏暗深红缓慢所导致的困倦疲惫)使得导演的个人背景成为唯一值得记录的影片信息:他爹就是执导过卡桑德拉大桥和墓碑镇的老乔治。
风格类似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重感官轻叙事,并且更raw一些
这部片子没那么好,只能说是一部邪典影片,但是无论是动作还是剧情都很一般,也没有内涵。
很好笑的mv
导演这是嗑药拍出来的?
(4.0)这么迷的状态让人以为会远远超出复仇的范畴,不过也没怎么样最后。要是给雷弗恩拍会好看一点吧。
太形式了···色彩和美术不错···
凯奇还清债后,大开杀戒。
日 嘛玩意
仿佛一段Slam死核超长MV 无法讲好还是不好 只能讲喜欢还是不喜欢
故作迷幻的cult片,内容其实相当空洞,导演只能用血腥暴力和所谓的意识流混剪来掩盖言之无物的尴尬,手握板斧与电锯的凯奇并没能迎来什么事业上的翻身仗,只不过是又能缓解一下他的财政危机而已。
十年磨一剑,烂番茄鲜度百分之百。彻底让尼古拉斯凯奇拜托了烂片王称号……演技爆炸的作品!这是一部血腥动作片,故事设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尼古拉斯·凯奇在片中出演一位生猛的大叔,因为他的挚爱被某宗教组织屠杀,一度精神错乱,陷入迷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