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你被扔到了阿富汗战场,到处都是游击队,到处都是冷枪,地雷,人肉炸弹,语言不通,条件恶劣,以及满怀恶意的眼光。
你和战友一起出任务,结果一个兄弟被人一枪放倒,颈部大出血,危在旦夕,与此同时,四周枪声大作,显然你们被包围了。
而且很明显,再拖延下去,别说中枪的兄弟小命不保,你们这一小队人全部被包饺子也是分分钟的事。
作为带队的头儿,你第一反应是呼叫空中火力支持,然而战斗机需要地面确认精准方位,因为阿富汗最麻烦的地方就是在于平民和军人混杂,一个放羊的随时会站起来给你一梭子……你的四周就是这么个情况,再拖延大家一起玩完,你按照自己的经验判断以及有限的战场信息给出了空中轰炸指令,于是炸弹呼啸而来,敌人仓皇而逃,受伤的战友得救了,大家伙儿都安全了,只有你被送上了法庭。
因为根据你的命令投下的炸弹炸死了十一个平民,你犯罪了。
安利一部冷门佳作,战争。
来自北欧小国丹麦的一部作品,一如既往的优秀,直击人心底处的拷问。
是自己生死与共,并肩作战战友的生命重要还是素不相识,敌我难分的异国平民安全重要?
是不顾一切夺取战斗胜利重要还是恪守道德准则和一切法律维护正义重要?
是个体的存在还是国家的秩序,哪一个更重要?
影片的风格很北欧,通常这个词会代表着一种类似清心寡欲的性冷淡,就连原本应该一路火花带闪电,惊天动地响霹雳的战争片拍的也是极其克制,就像一碗少油没盐的阳春面,看的实在是令人……泄气。
殊不知真正的战场是在影片开始一个小时后才拉开大幕,不是在兴都库什山的崇山峻岭中,而是在万里之外,窗明几净,岁月静好的丹麦,军事法庭上。
讲真,一开始观影的感受有点别扭,就是那种道理我都懂,但是你们真的是太扯了的那种发自心底的别扭。
但是这种别扭并不难理解,因为类似的电影实在不算少,比如海伦·米伦的那部天空之眼,离谱程度有过之无不及,类似的思辨讨论在北欧电影圈里更不算少,他们总可以在别人认为理所应该,似乎早已定论的范围内挖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必须承认,这是一种本事,更别说人家还能把那种你来我往,针锋相对的辩论拍的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没有那么多煽情做作的肢体语言和夸张台词,更多是那种辗转反侧,焦灼迷茫,当内心的煎熬通过游离躲闪的眼神,欲语还休的表情,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的动作表现出来之后,所有的隐忍和克制都化作了一声声振聋发聩的“为什么?
”影片在细节方面的把控堪称完美,看似毫不费力,实则行云流水之余处处玄机,真的是应了那句话“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很喜欢影片的结尾,比起法庭上的证词,想想那管洗衣粉,真的不算什么。
战争是残酷的!
1、军队不相信当地一家人的话(塔利班威胁要杀害全家)赶他们回家,结果一家5口全部被杀,看到这里让我深深的感到悲伤。
2、班长远在家乡妻子每天独自一人带孩子,一天其中一个孩子误食药物,立刻能接受治疗。
战地的女孩胳膊的烫伤差点丧命,接受了军队的治疗后,却因塔利班不能容忍接受敌人治疗的背叛而杀害了全家……影片用这2个家庭的类似的境遇,鲜明的对比了战争中的残酷,和塔利班的无人性。
真是让人悲伤、愤怒。
3,男主被控告杀害11名平民,当导弹攻击过后,如何确定死了几个人?
现场的情况又是如何确认的?
4,男主是否有罪关键在于是否发现敌人,同伴差点死了,还不能证明是发现了敌人,难道要全死当场才能算发现敌人?
5,男主说我不能说谎,我要承担责任?!
我去,男主脑子是进水了还是短句了,还是正义感爆棚了,即使真是因为导弹攻击炸死了平民,那也是敌人攻击的后果,在四面八方受敌的情况下选择空中支援是情理之中,不然等全军覆没??
说回男主,你坐牢并不是承担了责任!!
人死不能复生,你的坐牢与否对无辜死去的平民没有任何意义,顶多是让你减少负罪感!!
男主应该把精力总在照顾妻子孩子身上,她们才是你应该放在首位考虑的!!
哎,男主这种想主义者真是让人生气!
6,重点说一下那个诉讼方的女律师,律师有时真是一个毫无人性的职业啊!
义正言辞的说什么知道当时情况紧急,但也不能无视交战准则,什么不能凌驾法律,哎…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啊,讲起理论来好像真事似的,不就是为了你的业绩嘛,装b!
法律大部分时候并不能维护正义,也不能真正的惩治恶人,更多的是钱权强势一方的工具而已。
女律师这样道貌岸然的主,真让她处于那种险地没绝对会用平民换自己的命,一点没跑!
这种人就该死啊!
现代文明的产物!
交战准则是要遵守,但真正打起杖来还不是各种阴损奸诈,胜者为王!
就像最后提供伪证就了男主的战场兄弟一样,生存下来才有资格发言。
平民的伤亡让人心痛,但真的不能怪男主,况且男主真的不知道有平民在,因为男主一行人进到民区后发现了被屠杀的一家后就收到了全方位的攻击…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有两条交叉的铁轨,一条上面有五个小孩在玩,另一条上面有一个小孩。
此时一列火车迎面驶来且已来不及刹车,而你恰好站在道岔旁,你会把道岔扳向哪边?
战争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会随时随地让人面对无可逃避的道德困境,将人置于这样的两难选择中。
作为丹麦驻阿富汗军队的一名连队指挥官,片中主人公经历了三次这样的困境与选择。
第一次是曾接受联军帮助的当地人一家四口受到塔利班死亡威胁而进入军营寻求庇护时,主人公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影片没有对这样做的理由进行说明,但设身处地联想:战区营地不许当地平民留宿的规定(或是惯例,从片中看来约束力似乎并不强)给了他作出选择的理由,让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主人公希图通过这种把一切交给规则的方式来减轻一旦选择出错后的自我负罪感。
隐含的恐怕还有潜意识里对当地人的不信任(担心其已经投靠塔利班而在军营中搞破坏?
)。
同时还有侥幸心理,认为即使第二天再去救援也来得及。
以上多种想法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主人公作出选择。
可是,事实击碎了可能存在的侥幸心理:一家四口均遭杀害。
这一场景除了给主人公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之外,更是质疑了其作出第一次选择的理由:按规则办事,最终造成如此后果。
也为随之而来的第二次不顾规则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困境出现在军事行动中,己方火力被完全压制,而一名下属中弹生命垂危急需救援,只有呼叫空中支援方能脱离险境。
在战场形势无法进行有效观察的情况下,主人公作出了不顾规则的选择:不论是否可能造成平民伤亡,坚持要求空中支援,为此不惜进行欺骗。
此时主人公吸取了第一次选择的“教训”:把规则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放在一边,先把眼前人救活。
侥幸心理依然存在:认为平民已经撤离战场。
军事行动之前对村庄进行侦查的结果(村庄异常安静,预判平民已撤离)无疑也为这一选择增加了砝码。
空袭顺利消灭了敌人,中弹的士兵也被救活,一切似乎都很完美,然而这不过是命运和主人公开的一个玩笑:事后调查发现空袭共造成11名平民死亡,而现场音频记录证实主人公并未按军法确认平民情况,因此其必须接受遣返并面临审判。
至此,主人公两次选择的心理基础全被颠覆:不论是否按规则办事,最终均造成严重后果。
从他此刻不知是麻木还是坦然的态度看来,这恐怕也是一种解脱,起码不用再留在战场上随时面对道德困境与两难选择。
相信他也作好了接受制裁的准备,希望以此来减轻因自身的两次选择而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负罪感。
然而,回国后妻子的一番话再次将主人公带入了困境:“你可能杀死了八个孩子,但这里还有活着的三个!
”如果拒不认罪,固然有机会逃脱制裁,但随之而来的将是无尽的自责与负罪感构成的心理包袱;如果接受制裁,做一个敢作敢当的诚实的人,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岁月里将无法对妻子、对孩子、对整个家庭尽到亏欠已久的责任,而影片前半段中妻子独自一人抚养三个孩子的种种艰辛更是极力渲染了这一责任的重要性。
战争带来的创伤是如此挥之不去,以致其欲认罪、赎罪亦不可得,只得接受律师的安排,把无罪释放作为目标。
而在庭审现场面对控方律师咄咄逼人的发问,主人公的自我辩护也包含了面对困境和两难选择时的无助、彷徨与负罪感交织而成的情感宣泄的成份。
最终,主人公被判无罪释放。
这一结局与其说是其自身的选择,不如说是战友“屠夫”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主人公而当堂翻供作伪证的结果。
主人公凝重的表情与战友们欣喜若狂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揭示了其最终的宿命:肉体上的牢狱之灾虽已逃脱,但精神上的残酷惩罚才刚刚开始。
被塔利班杀害的一家四口、空袭死亡的十一位平民以及逃避制裁的负罪感将成为伴随其一生的精神枷锁。
从卷入战争的那一刻起,这一切便注定无可逃避。
看完电影后,马上来看影评,剧情分析什么的已经有写的很好的了,在这里也不再重复,从看的时候到结束,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主人公是自己,究竟会怎么做?
影片里重点有三次出现脚的特写,一次是寻求帮助的一家人被杀害,小孩子被裹在被子里露出的一双小脚,还有苍蝇不时地在上面叮咬;第二次是法庭上的证据,被炸死的平民中孩子的断脚;第三次是男主给大儿子盖被子,还是露出被子的一双小脚。
男主在看到儿子露出被子的小脚后,呆滞了一下,相比是想到了之前那两双脚了吧…无论直接或间接,都是男主造成的。
这时我又想起了男主在劝说来寻求帮助的平民父亲时的场景,男主说我有三个孩子,我了解你的处境。
你想要我们帮助你,你就要回家。
平民父亲说可是你的孩子的生活没有危险,如果我的孩子回家他们就会被杀。
男主还是因为遵守军营里的惯性规定拒绝了他们就在这住的请求。
还记得有一句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不记得出处是哪里了,好像是奥运会的宣传语吧,在记起这个场景后突然觉得这句话很可笑,你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我生活在战乱的地区,怎么可能有同一个梦想呢?
不能细想下去,越想越觉得悲哀。
回到最初的问题,你会怎么选择?
如果是我的话,我跟男主的决定是一样的,选择撒谎来脱罪,或许这样的选择会更痛苦,囚禁四年或许就赎罪了,起码负罪感会轻很多,像是这样逃脱了处罚,却要将这责任背负一辈子,每当深夜无人之时,接受灵魂的拷问。
可是我还是会这么做,因为我有我的家人。
正因为拥有着,所以才更害怕失去。
这样说虽说很自私,但我不想失去家人,我的家人也不能没有我。
就像我一直很想到偏远的地方去做义工,帮助处于贫困和战争中的人们,可是无奈家里境况也不好,不可能丢下家人一个人离去。
或许都是不勇敢的借口吧,我不知道,真是无奈。
尽管世界上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公、无奈之事,我还是相信着活着是更好的,起码第二日的曙光就是一个新的希望。
以上都是个人的观点,看完就忘了吧(ง •̀_•́)ง
科斯特纳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位经历了越战的父亲Stephen,在越战中,Stephen所在的连队受到了攻击,当把好友背到了营救他们的直升机跟前时,直升机里面已经坐满了,最多只能再带走一个人,于是Stephen自己上了飞机,而把好友抛弃在了战场。
战后Stephen一直由于这件事情以及战斗中所受的伤痛使得他身心倍受折磨,不得不经常出入精神病院接受心理的治疗。
而这一切又导致了他无数的失意,他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也由于进过精神病院而很快被辞退,他们的房子被没收了,住在极其拥挤的小屋里,他的妻子(谢天谢地,他有一个温柔、坚强的妻子,撑起了整个家的重担)每天要干两份工作,以维持家庭的开销。
儿女们和邻家的孩子始终不能友好的相处,经常打架斗殴。
Stephen终于又从医院回来了,他恢复了不少,并鼓起勇气向儿子敞开心扉,告诉儿子那些让他倍受折磨的事情,并且告诫儿子,不要轻易的让自己卷入战争,要尽量的和别人友好的相处,尽量用友爱之心对待别人,控制自己的冲动,争斗只能带来伤害,带来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错误。
这些话当是Stephen在经历了无数伤痛后得到的血的教训,用看似平静的语调道出,让听者感到辛酸。
毕竟这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阿甘那样能够把打仗当成一次度假的。
不过这些话对于孩子而言,显然过于深奥和严肃,也太过沉重,他们没有经历过流血、没有见过满地的尸体、没有听过枪炮声、没有听过伤员的嚎叫,也没有经历过那些在无奈中作出的违背人性、道德和勇气的事情,因此他们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些话背后的意义。
自动审核有违规词,我也不知道违规词是哪个,所以大部分内容截图发上来。
电影本身是北欧剧特有的冷冰冰而又很真实的风格,让人觉得是在看纪录片,有时这种风格也挺棒的。
但是导演我求求你啊,能不能别老让镜头晃来晃去啊?
我知道你是在追求真实感,但是你这晃得有点过了啊,晃得我都快吐了🤮因为身体上体验不佳,减一分整体来说,我认为这部电影应该是在7.0-7.5分左右。
因为豆瓣不能打单数分,更不能打半分,而且现在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是6.8,低于我的评分,所以我打了八分。
收敛低调来表现隐忍和给观众感受的空间,举重若轻。
在这一条路上,有很多导演想走,走出一条大师之路。
Paul Greengrass在《菲利普船长》里做到了。
科恩兄弟则擅长这一套。
老劳模clint eastwood在《萨利机长》则没有做到,斯皮尔伯格在《间谍之桥》里也没有做到。
而tobias这次也做到了。
一开始一个士兵的牺牲,然后是家庭与战场并行,并通过电话联系起来。
视角不算新,细节甚至也不惊喜,但胜在节奏正确,表演和细节都很饱满。
一边是咽下生活的压力,一边是面临人类冲突最前线。
狙击摩的上的塔利班印象很深刻。
围坐一团拍照,带着难得的轻松。
些许觉得有点讽刺的感觉。
虽然正义。
进院子里面照顾小女孩,后来演变成了一场悲剧。
相当举重若轻地,在结尾,男主抓起被子把自己娃的脚好好地盖了起来。
女检察官,似乎有点故意地刻画招人讨厌的样子。
虽然从头到尾,似乎她的目的是想通过判他四年来警醒其他人和惩罚他的罪过。
战友们都是公正的证人。
这是一个不极力渲染情绪,不极力为所谓的一些爱国或者自己的价值观摇旗呐喊的一群人。
非常难得。
男主回到家里面对孩子笑的时候,确实很融化人心。
对于他们价值观的冲击,道德的挣扎,表现地并不多。
也许,很多时候,就算有所表现,也不过是左右互搏和苍白的借口吧。
要求那一家子阿富汗平民离开后,翻译的女士兵的不安和不忿,镜头也只是远远地看着。
这就是军队啊,这就是战场啊。
88届奖给了《索尔之子》,确实输得心服口服。
但是按照奥斯卡的尿性,似乎外语片的水平都比亲儿子们高的不止一点两点。
这部很赞。
和平时期的局部战争之残酷,讨论总是很有自省。
加上该片的立场,也比林恩温和很多(从最后轻判也看出来了,是真实事件?!
);因为老美的拥战腔调确实很有割裂性。
丹麦的人口那么少,为什么还要派兵驻扎阿富汗啊。
心塞。
影片队伍里似乎有个美国人。
这种西方人拍的,只会为白人涂脂抹粉的片子,只能说明一个道理,有色人种国家想要人权,第一要务就是维护好自己的主权,政府如果软弱媚外言必称西方如何如何,妄图靠引进外来部队去打击国内敌人,等同于陷入半殖民半封建军阀混战的地步。
不过话又讲回来,像我国这样的从战乱中独立发展的,又老被西方人骂成邪恶。
虽然我们几乎没有宗教战争,几乎没有恐怖袭击,几乎没有骚乱暴动,几乎没有饥寒潦倒,为什么他们老说我们坏呢?
1.影片其实全篇拍摄手法有点单调,如果爱看哈好莱坞火爆商业片的路过吧!
2.那么残酷的战争环境,其中一个士兵被穿了脖子,自己一群人被炮火覆盖攻击,然后为了脱险,要求空中轰炸支援,检方表示轰炸支援炸死了11个平民,其中还提供了轰炸后的死者照片。
有个问题需要问检方,首先,敌方炮火攻击导致本方基本被压制,如果不要空中支援,后果就是本方基本会全军覆没,但是攻击了6号地区后敌方没有攻击了,说明了一点那6号地区确实有敌人而且就在那里。
其次,事后拍摄了死者的照片只是拍了几个孩子的照片,敌方的一张照片都没有拍到?
即使塔利班把自己人的尸体全部运走了,难道残留一点血迹也没有?
或者一点痕迹也没有?
明显的就是在找本次事件的替罪羊!
再次,6号地区刚才分析了有敌方,后来照片也有平民,好吧,那平民基本算是被劫持了,那本方自己这边被压制,被炮火覆盖,出去不了了,再不要求支援就得全部挂掉,在这里,我想问下,检方这些办公人员在此种情况下你们该怎么办?
丹麦电影。
看这没硝烟成本的战争题材电影毫无意思,有意思的是拍这种反战题材背后的国家情结。
里面所透露出来的极度疲惫消极的意思反倒让我想起很多。
现在的北欧“发达”国家都已经僵化,尽管表面看起来秩序,内在却已经毫无国家动力。
当曾经的世界警察USA罢手不干了,这些小掌柜们不得不出来收拾世界烂摊子的时候,我可以看到有些国家如土耳其沙特倒是愿意,大多欧洲国家都表现的跟他们的国家机器一样僵硬拙劣。
这里面包含的世界格局之悄然变化,才使人深思且有趣。
道义
选材不错,但是拍的有点乱
先排除丹麦这样一个远离中亚但又要远赴战场的背景问题,民主国家对于自我裁量机制来表现公平准则也真是非常上劲,难怪他们会如此自豪地批评非同体制世界和对第三世界国家俯视的道德自豪感。而其后,为啥不是军事法庭进行诉讼也是很令我迷惑,通过事后的摄像机和士兵口供来对前线指挥官进行恶意推测也是奇葩之举,这打个鸡毛的仗啊。由此,对于本片抓住的诸个矛盾点,例如家庭和战场职业,战友和敌情,职业素养和道德标准,我觉得对民主社会细致入微的标准有点嗤之以鼻了,我懂你们的民主和严谨,但是你们做不来啊,空包一个啊,影片引以为豪的冲突点,也都是伪命题啊。
很多事情就没有对错之分,角度不同,立足点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但叙事和剧情的布置很巧妙,遵守规则和违反规则,肉体还是灵魂上的审判,对与错,好难…
到底是谁挤掉了[超新约全书]……不愧是能写出[狩猎]的编剧,这部戏依然在谈到的困境,不过后一半实在是转折有点突兀且有点掉。Claus最不能原谅自己的难道不是他拒绝帮助然后让那一家人被塔利班杀害了吗?这个线竟然丢了!转到为了救战友轰炸平民目标上了……公诉人大姐那段演讲很不错。
1、细节和铺垫做得不错,能够引起观众共鸣。2、无论什么时候,和基友搞好关系,后惠无穷。3、法律不关乎人情和道义,只追求公正,这点西方做得不错,任何人无法以道德绑架法律的至高无上。
细节真实得简直像是拍纪录片,阿富汗的战争部分颇有些《拆弹部队》和《猎杀本拉登》的写实感再现,而让我较心仪的还是丹麦的家庭生活部分:三个小朋友的演技实在是棒棒哒;母亲接电话,跑到门边抽烟,烟都吐在门外,孩子醒后就把没抽几口的烟掐灭的细节,我这个「厌烟」的观众忍不住想夸她:好样的!…
很震撼人心,刻画得相当深刻。
2023九月份film113
补录
情节单薄,但是选择突出,人都会先救最亲近的人?
差点意思
丹麦也去轮了一把阿富汗?
或许片名该改为军队与法庭,法庭戏份非常重,可惜法庭戏实在乏善可陈……
现实中的选择总是艰难的
看得气死,看得仇视律师,当然大部分律师是好的,但现实遇到几个大事,律师为了利益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滔滔不绝,把人内心的一点愧疚无限放大,抓着不放,击破你的心理防线
说的是战争,却又来扯那么多的道德,似乎这个来自丹麦的故事就如同他的童话一样飘渺。前面塑造了一个极具人道的男主,最后却被道德推上法庭,最后的剧情大反转又是那么狗血,冗长的法庭辩护只把公诉的律师捏成了型。总的来说2.5星,表演加半颗。
为什么丹麦要在阿富汗驻军…因为穿插了家庭生活所以价值观的撕裂对峙不像林恩那么强烈。更多作战的描述镜头很有带入感。外语片门槛比英语片高好多啊…最后的小脚举重若轻…女检察官确实很讨厌
看得出导演很想拍好,可惜了
战争早已失去了正义与邪恶的意义,只有杀戮和伤害。影片到是换了一个视角来窥探战争。即使打着正义的名号,也无法抹灭战争带来的伤害。消灭恐怖分子的烈士我们铭记,难道战争国百姓的死就该被漠视?导演对于战争的思考很有独创性,虽不算太深刻,但却引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