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两个月前的第45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它因为出人意料的把导演奖颁给罗曼·波兰斯基而引发争议,备受指责。
同时它也选出了实至名归的大赢家《悲惨世界》。
值得讨论不休的东西实在太多,而让影迷们忽略了一部颗粒无收的佳片。
早在去年戛纳首映,收获凯撒奖七项提名的《标准之外》,是《触不可及》的两位导演最新自编自导的电影,一如从前的温情聚焦的是另一个无奈的“悲惨世界”。
影片以主人公们的两起事件展开,马利克在大街上控制住发狂的艾米丽;布鲁诺去地铁保安室领走错按警报按钮的约瑟夫,这是两位自闭症护理机构负责人的日常生活。
一天,稀松平常的日子被调查员打破了。
布鲁诺的机构因为没有证件资质,很有可能面临关停的结局。
但随着调查员对每个人的询问,布鲁诺的善举与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
前面说的约瑟夫,便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照料的患者,也是他的第一位病人。
约瑟夫在地铁闯祸,其实是布鲁诺训练他独自搭乘地铁,让他能够独立生活。
只是约瑟夫总是忍不住按拉响警报,所以多次被抓。
他还为约瑟夫找到了工作,而自闭症患者寻找工作是非常苦难的。
麻烦是主要原因,老板和员工都不愿意与敏感、不易交流的病人共事,布鲁诺为其争取了一星期的试用时间,希望借此让约瑟夫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
另一位重要患者瓦伦丁的病情则更加严重,未成年的他有严重的自残倾向,无法正常进行交流。
布鲁诺,马利克和新入职的迪伦都被他弄的焦头烂额。
为了全身心支持这项不牟利的事业,布鲁诺至今单身。
每每相亲时,机构的“求救”电话就如约而至,相亲对象都被此情此景吓退。
正因如此,调查员得到的声音无不都支持着布鲁诺。
他给了患者母亲希望;减轻了医院的压力;是同事口中的英雄,而最后他们还要问问布鲁诺自己。
为什么医院一直打电话要我收留孩子?
如果孩子全交给政府,你们能照看好他们吗?
不是布鲁诺想接收,而是没有人愿意要他们。
振聋发聩的反问,让高高在上,制定标准的调查员也哑口无言。
自闭症作为被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疾病,其实被发现也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
甚至一度被认为是父母教育失职造成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展开细致研究,从遗传等角度分析发病原因,可惜的是病因目前仍然尚未明了。
患病者绝大多数伴有精神发育迟缓,也就是心理年龄只能达到儿童水平。
就像约瑟夫表达喜欢的方式是靠在别人肩膀上,也不明白被抓起来的后果。
社会交往障碍与交流障碍进一步阻止了患者融入社会的可能,无法交流、缺乏情感流露的患者得到的大多是人们歧视的眼光。
关注自闭症群体的电影有很多,展现家庭亲情的《海洋天堂》;讲述成才之路的《自闭历程》。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为自闭症患者发声,向观众静静叙述着他们的困境与努力。
《标准之外》的与众不同,便是它所关注的焦点,不是脱离社会的患者本身或是家庭。
而是去照顾他们的,同样也是“标准之外”的机构与护理员。
它用轻松、温馨的故事,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谁来对自闭症患者负责?
天生就被疾病折磨的他们没有错,也不是罪人。
而医院与公立的社会机构却将患者分为三六九等,他们更喜欢接受症状轻,没有暴力倾向的病人。
更便于管理,所需要的资金也更少,这就是社会对待患者的标准。
标准之外的患者被社会抛弃,不能工作、无处可去的他们终日呆在家里使情况不断恶化。
不被社会接受外,父母能否充满耐心的应对孩子,有没有能力教育孩子,保证他们的生活环境又是新的问题。
因为与自闭症的战斗会是相当漫长,甚至是煎熬的过程。
2017年英国伦敦,一位单身母亲猝死后,她四岁的自闭症儿子饿死在家。
2018年年末,更有孕妇与自闭症孩子烧炭自杀的悲剧发生。
巨大的压力,看不到的希望,重重的打击着这些家庭。
就如约瑟夫母亲所说的“如果我死了,他该怎么办”“不如现在就跟他一起去死”。
骇人的话语夹杂着无与伦比的绝望,普通家庭如何面对可能一辈子走不出家门的子女。
父母有足够的爱来关怀孩子,也难挡岁月的摧残。
布鲁诺与马利克运营的,标准之外的私人机构给了他们希望。
布鲁诺没有标准,他对患者一视同仁,四十几个孩子在这里接受康复治疗,被悉心照料。
他面临开不出工资和无照经营被查处的窘境,却从未放弃。
其所雇佣的人员其实也是游离于标准外的年轻人,就像照顾瓦伦丁的迪伦,从前只是个混混,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学历才到此工作,因为其他机构需要更高的文凭。
影片中被布鲁诺拯救、治愈的不仅是自闭症儿童,也有这些可能会自暴自弃、误入歧途的年轻人。
导演这处巧妙的设计,为人们理解自闭症患者找到了更多的共鸣。
布鲁诺“标准之外”的机构减轻了巨大的社会负担,即便没有资格,政府也为了逃避问题而许可其继续经营。
电影给出了温柔、无奈的结局,一切照常,自闭症患者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一步步成长。
可现实中,并不是每个机构都犹如“正义之声”。
影片中的医生也不否认,没有资质会让一些见钱眼开的无良机构出现。
自闭症儿童被老师殴打、虐待的新闻,不在少数。
如何规范它们,是自闭症患者衍生出的社会问题。
想要改善状况,需要的是人们予以更多的理解、包容,并尽可能的支持。
如同电影中,布鲁诺等人看着约瑟夫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在舞台上自由起舞。
自闭症患者经历的,何尝不是另一种颜色的人生,也应被尊重被理解的人生。
法国非裔犹太人导演二人组(会不会标签太多了)的又一力作。
我甚至觉得比《无法触碰》还好看,因为后者太主旋律和可预测了。
这一次的关注对象是重度自闭症患者以及护理他们的机构。
因为病情和事态的严重,导演甚至很难插入合适的笑点来适应他们招牌的悲喜剧风格,只能偶尔靠主人公失败的相亲来插科打诨。
我喜欢这部片的主要原因来自它的不刻意不矫情不偏激不定性。
不刻意是指它不追求大团圆结局,小黑一错再错没见有啥长进,正义之声最后是否过审都不知道。
不矫情是指温情和残酷都点到为止,爱情不见开花友情也未必结果。
不偏激是指虽然主创显然是认同这些护理机构的,但也不护短的展示了他们的各种问题(人员训练不够,设施不全,管理不善等)。
不定性是指导演从未揭示过文森特卡索饰演的主角的内心和初衷,一般来说这是败笔,但放在这里我倒觉得这很巧妙:创立机构的人本就形形色色,为名的为利的为梦的为爱的都有,是非曲直留给观众评说吧。
一部优秀的作品,具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能够像太阳一样温暖我们,并笃定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美国不知名的作家杰克·布恩的《小贩的葬礼》,很短很好看,看完后,似乎它使我对人类也肃然起敬了。
今天,推荐一部同样会“感叹人类存在的必要性”的佳片——《标准之外》
影片是《触不可及》的两位导演奥利维埃·纳卡什与埃里克·托莱达诺自编自导的新作。
2011年法版的《触不可及》,绝对是千禧年之后法国电影中的杰作。
豆瓣近70万人评了9.2分的高分,豆瓣电影Top250排名第25位,好于99的喜剧片,好于98%的剧情片,非常深受大众欢迎。
如果说《触不可及》呈现了一段超越种族和阶级的友情,则《标准之外》聚焦了一群用自己去温暖别人的天使,而两者同样细腻动人,会让人重新审视爱和尊重。
《标准之外》也会让人想起去年大热的《悲惨世界》,它们呈现的都是另外一个视角下的法国,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世界和生活的不同窗口。
它是一部关于“来自星星的孩子”的影片,但拍得一点都不煽情,相反多的是温情又喜剧的法式表达和温暖人心的人文关怀。
平凡而伟大,感人而克制,温情,美好,值得尊敬......这是看过的人的评价中出现的最多的字眼,总之,这样的好片值得五星推荐。
2017年,法国巴黎。
女孩艾米丽在街上横冲乱撞地狂奔,完全不惧怕危险。
以马利克(勒达·卡代布 饰)为首的一群人追赶着她,终于控制了发狂的她。
青年约瑟夫已经不是第一次乘坐地铁时按警报按钮了,他被带到了警局。
中年大叔布鲁诺(文森特·卡索 饰)一番机智解释从警察手中带走了他。
这是马利克和布鲁诺两位非牟自闭症护理机构负责人的日常生活。
十几年来,他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同的世界当中,为自闭症患者提供帮助。
布鲁诺的机构主要负责看护和陪护。
而马利克的机构除了陪伴外,还负责培训年轻人成为合格的护工。
他们彼此支持和帮助,收到都是一些被其他医院或机构拒于门外的重度患者。
约瑟夫是布鲁诺的第一位病人,布鲁诺十几年如一日照料他。
当我们看到约瑟夫时他情况有所好转,布鲁诺训练他独自坐地铁,并成功让他干着一份他们历经万难所找到的试工工作,可我们无法想象他是如何一点点进步的,这对他们而言每一步都无比艰难。
此外,布鲁诺多次参加相亲屡试屡败,因为他每一天都太忙碌了,地方卫生所、儿童权利协会、法院、医院等机构每天都在给他打电话,问他是否还能接收其他孩子。
而他还要日夜照顾四十个孩子…可是由于没有获得许可,经营场所条件不佳....他的机构被政府调查人员调查。
经过调查员的介入,我们渐渐了解一些关于自闭症的事。
照顾自闭患者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不善于和常人沟通,情绪变化大,会使用暴力甚至是自残。
事实上,存在部分机构会对病人进行挑选,这是人员过多造成的。
所以,避开棘手的病例是很常见的做法。
还有部分机构会不经思考地把孩子们关起来,给他们灌药,把他们双脚绑起来,这会让情况变得更棘手。
其实,正如片中医生所言:自闭症是挺矛盾的,病历越复杂,就越有可能被留在家里无人照顾,这样可能会使情况不断恶化。
对自闭症患者家庭而言,孩子不被社会接受,无疑是一场煎熬又痛苦的战斗。
他们是否能够有能力和一直保持耐心,是否能够心怀希望的坚持下去...这些都很难,尤其是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
布鲁诺和马利克的机构能够接收有迫切需求的病人,他们无条件接收被社会抛弃的病人,或者没有好转迹象的病人。
他们不是圣人,只是不忍看着这些孩子们没有人愿意管,而总要有人去管他们的啊。
标准体制以外,是爱与信念在支撑。
他们不用遵循定的规范,他们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信仰,凭着一腔热血和爱心,去缝补公权力留下的巨大缺口。
在马利克的机构中,有一个黑人陪护员,他曾是个问题少年,现在照顾着重症自闭症患者瓦伦丁。
瓦伦丁,攻击性很强,大部分时间都在打自己的头,即使用药效果也不好,仍会伤害自己,所以,他不得不被带上了头盔。
黑人小哥在一次和瓦伦丁接触时,瓦伦丁刚和他握手,好像要和他拥抱,然后突然就把他鼻子撞破了。
他觉得很不解,布鲁诺给了他解答:他们被关了很久,几个月甚至几年,我们去接触他们的时候,他们忽然进入了一个集体,他们不懂得交往方式,不知道怎么办,会不知所措,只要稍微有点沮丧或害怕,就会崩溃,他们没法用言语表达,所以就可能使用暴力...后来,又因为一次疏忽,瓦伦丁意外走丢了,对危险的感知与常人不同的他穿行在车流飞驰的高速上,让人揪心不已...
影片《标准之外》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困境设置,只是展现多个人物生活中的日常琐碎,让我们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了生活的多样化与差异化,从而引发关共鸣、思考和关注。
片中有这样一幕,让人难忘。
约瑟夫对喜欢的人,会将自己的头放在他的肩膀上,因为他多次对于一个女人这样做,他被试工单位辞退了。
布鲁诺陪着约瑟夫看着他们不知看了多少遍的节目,布鲁诺有点劳累了情绪不佳,没有吃约瑟夫母亲做的蛋糕,就要离开,可她却坚持让布鲁诺打包带走。
布鲁诺说,下次吧,她很难受,布鲁诺安慰她:我不介意。
没关系没关系。
我们能做到的。
快了,咱们做的一切都有了收获,相信我,再坚持一下。
可她却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他说:如果我死了他该怎么办,一想到他被关起来,我就难受的不得了,还不如现在就跟他一起去死。
布鲁诺安抚她:我还是来点蛋糕吧,是你最拿手的菠萝蛋糕吧。
起先,我不太明白她为什么一直让布鲁诺吃蛋糕。
细想了才明白,其实这就是一种情绪累积后的崩溃和绝望时的情绪反射:她担心的是唯一可以帮她们的布鲁诺也放弃了希望。
世间有太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很多都是我们没有经历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这呼应了她之前对调查员说过的话:我经常想到那些刚刚得知自己孩子诊断结果的年轻父母,没有人提醒我要做长期打算,我们从第一天就开始战斗,孩子小时候很可爱,你不会想象他们长大之后的样子,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当他们长大的时候,人们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对我来说,这个世界的人的就分成了两类,第一类对我们不再关心,不再聆听,第二类是少数关心我们的人。
真正关心他们的人少之甚少,布鲁诺们就是这样让人尊敬的一群人。
事实上,他们不仅拯救了这些自闭症孩子和家庭,还有一群误入歧途的可能会自暴自弃的人。
黑人小哥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在照顾瓦伦丁的过程中几度无法坚持下去想要放弃,马利克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起到了作用,另外一面,这些孩子们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意义,让他不再陷入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的境地。
我们都会搞砸一件事,当受到挫折时,最简单的就是甩手不干了放弃了,其实这是懦弱的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做法,真正的智慧,是抓住生活的考验,去做个勇于迎接挑战的自己。
后来,黑人小哥选择留了下来,帮助了瓦伦丁第一次打破内心障碍触碰了马,影片中几次在黑人小哥和瓦伦丁相处时的阳光运用特别好。
特别喜欢阳光拍打在他们身上,带给人希望。
太阳之所以伟大,因为它能吸收包容接纳一切,就像他们所做的事,给那些被社会所抛弃的人希望。
布鲁诺们,都是普通人,也是一群迎难而上的人,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超脱普通你我身上的人性之光。
在片中,当看到这些护工和自闭症孩子一起踢球,跳舞等时就会让人很受感动。
这对于常人而言最简单的事,他们不知道要付出多少才能做到这样自然和快乐。
这背后是打破自我内心的束缚,接纳外在的未知,融入集体去表达自我......最让人感动的是,不只是他们自由的起舞,更是无数个平凡的时刻所堆砌起的收获和希望。
当看到约瑟夫在结尾处,终于独自一人第一次成功乘坐了地铁后,我流出了感动的眼泪。
哪怕他还是会习惯性地返回去按下警报器,但这对他而言已是巨大的进步。
不,应该是对他们。
事实上,耐心和坚持这些都是生而为人特别艰难的事,联想到自己暗淡无光时还坚持写下去的心境,就更能感受到布鲁诺们长期照顾自闭症的孩子们的伟大,这里面光有善良和热情是不够的,还要付出极大的耐心、时间和精力,当然他们要难上一万倍......很开心有这样一群人在坚持做着这样有意义的事。
我想,这个社会需要那些不为资本裹挟的少数人,为信仰为内心的信念而活,世界因他们而变得更美好。
最后,瓦伦丁终于摘下了面具,接受阳光的亲吻。
如果没有布鲁诺们和这些特殊的机构的存在,可能有许多男孩要一直带着面具生活,而我们也见不到他们本来的样子。
对于布鲁诺的机构,调查团经过调研后决定建议授予特别临时许可,这种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也让人觉得充满了人性关怀。
当然,这无法避免一些无良机构的存在,想要改善这种不好的状况,需要每个人都予以尊重、包容和支持。
所以,不要抱怨社会的糟糕和冷漠,就尽可能的多点行动,如鲁迅所言:「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哪怕你无法去为那些自闭或是抑郁的孩子们做点什么,那至少也要试着不带歧视的眼光把他们当做普通人来对待,这样的话,这个世界就不会太坏。
情绪稳定的东dong
作为社工学生 所以是学习视角来看 即使是社会工作起源地欧洲 仍然存在社会政策与落实基层社区的不适应 案主为特殊儿童时 民间社会组织虽然没有儿童社会工作和医务(精神健康)的专业知识 但是守住了最低教育康复水平 至少让案主有处可医 而且有综合性治疗的优势 减少药物和限制性行为 达到平衡 更要学习主人公秉承的社会工作伦理和原则 社工是需要情怀的职业
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关于法国民间残障收容机构的真实状态呈现,虽不是纪录片,但我更愿意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
特殊机构里有主办方的困惑,有护理人员的难堪,有问题儿童和成人完全不知道,当然也有调查机构的不得不。
感谢还暂时存在有这样在社会夹缝中生存的民间机构,越包容的社会才越具有发展意义,我想这就是村上春树在调查奥姆真理教之后,发出的感慨『我之所以打算从正面对待“奧姆方面”,也是因为我续怀有这样一种深切的危机后感:尽管发生这么严重的事件而导致事件发生的框本问题却一个也没解决。
日本不存在接收从日本社会一主体制滑落之人(尤其年轻人)的有效而正常的次体制=安全网一这一现实在事件之后也全无改变。
只要如此重大的本质性缺陷如黑洞一般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纵然在此摧毁了奥姆真理教这一集团,结构与之大同小异的吸附体一奥姆性存在一也迟早还要登场,同样事件说不定卷土重来。
』
Dylan被瓦伦丁打破鼻子后,他问同他一起坐在长椅上的Bruno:为什么瓦伦丁两分钟前还跟我握手,而两分钟后就撞破了我的鼻子?
Bruno回答:我们刚接触他们的时候,他们像是突然进入了一个集体,周围都是人,他们会不知所措。
因为被隔离太久,他们不懂交往方式,只要稍微有点沮丧或者害怕就会崩溃。
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可能会使用暴力。
而这只是我的理解,因为事实上,我们并不了解他们。
自闭患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我们无从得知,他们如何释放善意?
如何表达愤怒?
以一个常人的标准,无法判断。
片尾患者们在舞台中央自由舞动的画面,真的非常感动,或许他们不需要世界的理解,而世界只需要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就好。
Dylan和瓦伦丁或许是互相救赎的,Dylan没有看住瓦伦丁,让他走失后,malik愤怒:这些孩子给你带来了生活的意义,因为他们你才有了一席之地,我遇到你的时候你根本就不存在(大概是暗指Dylan的黑民身份?
)人生知道的第一条:无人可替你决定,你要自己赋予人生活的意义。
Bruno建立的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化机构,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卫生许可等等,可是如果取缔它,自闭症患者就丧失了一个可能可以相对自在的乐园,于是我们就在标准之外,承认它的存在吧。
今天聊聊电影《标准之外》。
片名Hors normes / The Specials / The Extraordinary (2019),别名特殊人生(港) / 在你身边(台) / 标准以外 / 规范之外。
这部法国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奥利维埃·纳卡什和埃里克·托莱达诺两位导演受到斯特凡内·本哈穆(Stéphane Benhamou)和达乌德·塔图(Daoud Tatou)真实经历的启发,拍摄了一部记录帮助年轻孤独症患者协会的影片。
在现实生活中,斯特凡内·本哈穆和达乌德·塔图各自经营了一个非盈利服务组织,专门帮助那些外界无人处理的年轻孤独症患者。
奥利维埃·纳卡什和埃里克·托莱达诺在服务组织内待了两年时间,通过沉浸式生活体验寻找创作灵感。
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就这样进入到影片中,其中包括瓦伦丁逃跑那个最揪心的片段。
影片中同样采用双主角设置,布鲁诺和马利克也分别经营管理了一个非盈利服务组织,都是服务照顾那些孤独症患者。
两个人还有所不同,布鲁诺的组织侧重于收治那些正规机构不要、无人收治的重度孤独症患者。
马利克的组织侧重于吸收培训社会边缘青年,通过培训让这些边缘人士成为陪护人员。
影片表现了他们收治照顾40名孤独症患者的艰辛历程。
他们的非盈利服务组织出发点是好的,但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不足,以及随之而来的人手紧张、看护效果下降。
救治社会上无法解决的孤独症患者,同时还能解决很多边缘人士的就业,不论从社会效应还是人文关怀,都是一举多得的多赢局面。
可惜理想不能当饭吃。
一个充满理想化的组织无法盈利,如果没有得到捐款或者接济,服务组织只能走向关门的结果。
服务孤独症患者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在现实中,影片的命运也是同样多舛。
很可惜的是,本片在2019年戛纳电影节上被淘汰出局。
影片本身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用过于理想化的表现手法表现过于理想化的理念。
在没有能够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路线的情况下,服务组织能够撑这么久已经算是奇迹。
影片最后有一些真实音像记录,详细记录了在服务组织的帮助下,孤独症患者渐渐好转的模样。
能够倾心倾力去帮助那么多孤独症患者,真的是功德无量。
温情只是《标准之外》的一面,《标准之外》更重要的一面是犀利地直面问题根源,指出政府懒政不作为。
这样的视角超越了镜头,这份勇气也是超越影片本身的。
影片中,卫生部门检查组代表政府出面,一直纠缠于服务组织的各种管理不到位。
又是病人跑了,又是病人伤害他人,又是病人自残,总之就是要挑刺。
这就是政府不作为、无能懒政的表现。
他们明知有很多问题,偏偏不帮忙解决问题,而是对解决问题的人大肆挑刺。
颇有一种挑软柿子捏欺软怕硬的感觉。
政府监管部门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盯着好欺负的慈善机构一顿操作,对问题根源看都不看一眼。
这就像现在的很多企业一样,主要领导人员从不担责,遇到问题溜得贼快,遇到功劳抢得贼溜。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想要做一些助力企业发展的事,但又游走于规范标准的灰色地带。
起初领导并不会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否定,眼看着事情能成了,领导纷纷跑出来邀功鼓掌,眼看着事情要黄,领导立马跑出来问责考核。
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想做事在做事的人没几个,盯着做事的人的人一大堆,各种挑毛病,美其名曰监督。
非盈利服务组织面对检查组的责难,直接反问一句就让对方哑火。
做好人难、做好事难。
因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现实中,大家可不会对恣意妄为的领导发出质问,只能用不做事来规避风险。
影片末了节选了一段2017年的《法国社会事务总监测局报告》,明确指出建议给予这些服务组织临时准令。
社会问题并不是不看就不存在了的,也不是不作为就能撇清责任的。
《标准之外》最大的意义就是直面问题,扯下了检查组的伪善遮羞布。
影片敢于用真实的故事指出政府不足,并让对方加以改进。
这番勇气可比拍摄一些煽情的孤独症儿童来的有意义得多。
直面问题的核心,超越影片的勇气。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标准以外》看到了很高级的乐观主义情感。
不是鸡汤式的宣泄。
围绕着私营的自闭症中心,发散出了非常广闊的全景式人物谱图。
作为法式社会人文影片,它没有类似于好莱坞的三段式情节设计,也没有特别鲜明的反派和困境。
仅仅依托人物本身,在不同身份角色之间,互相影响,从而将角色的厚度做到极致,这就是我觉得本片具有如此强烈观感震撼和事件共情的原因。
影片改自真实故事。
布鲁诺和马克利各自经营一个非盈利组织,他们之间相互合作,布鲁诺的机构主要是照料和教育重度自闭症患者。
马克利的机构则是在贫困地区培训年轻人担任护工。
机构没有合法的允许,培养出来的护工并没有文凭,一切都在社会规定的标准之外。
灰色地带确实容易滋生许多不良的事物,但是重度自闭症患者、贫困地区缺乏教育的青年,这些“特殊人群”也确实存在,他们的困顿和需求也确实存在,只不过被这流光溢彩的世界所掩盖,我们遮上自己的眼睛,似乎这一切就不存在了!
是这些标准之外的机构和护工用他们的爱和信念在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世界。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以为专业才是我们选择康复师的最重要标准,可是越来越感觉爱才是我们选择康复师伙伴的第一标准,因为爱会引领我们走向专业。
虽然话题沉重,但是整部影片的情绪却很克制。
最让我动容的是自闭症患者乔瑟夫表演舞蹈以及黑人护工迪伦笨拙记录孩子的喜好的场景。
致敬电影,更致敬这些真实存在的原型人物。
一部慢节奏的温情电影,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让人看完心中无比温暖。
其实小时候,自己也天真的有过类似于要办一家非盈利机构,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做了我想做的事。
原来真的有人用爱与善良去关怀那些被困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影片中瓦伦丁,一个一直戴着头盔的男孩,在阳光下触摸马的镜头让我觉得甚是唯美。
这一刻,希望与阳光包围着他,我想这也是他心底一直渴望的吧。
其实这部电影并没有很炫技的拍摄手法,打动我的主要是题材与剧情。
看的时候只觉得男主和同伴有着对自闭症群体无限的耐心和善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其实现实里并没有多少。
虽然他们的机构没有合法资质,但正如他所说的,如果关闭,那些孩子们该怎么办,根本没有机构愿意接受他们。
孩子们遇到他们,即使是在电影里也足够幸运。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好像影片中的自闭症孩子也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全世界自闭症患者有很多,更多的是和影片中不同,他们可能被传统的管制和吃很多的药。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发自内心的温情,男主足以被称为伟大。
无论现实多么艰辛,他们也一直靠自己坚定的信念,追寻着标准之外的爱与善良。
真好。
看着心累,实在很难共情。基因筛查真的很重要,如果我是其中一个我真的宁愿不要来这世上。
电影故事围绕布鲁诺和马利克展开,过去20年里他们生活在自闭症儿童和青少年的世界里。他们各自组建协会,以招募年轻人为他们处理棘手的事件。
当然不是排斥标准规则,而是不能仅仅以一种标准来衡量、制约和抹掉那些标准之外的善意、坚持和一切美好的事情。你知道情感联结对于观众来说有多重要,这片子从题材到执行力都做的很不错。凯撒奖7提0中,包括双男主入围。
【6】跟这个导演的前作《触不可及》一样,都是题材优势顺拐的电影。电影不同的是找到了平衡点。问题儿童的收留于合法理想和现实之中找到他们选择的中立点并以此作为叙事的突破口。拍太过会虚伪,催情不到就是流水账,但导演结合的很好这就是处理豆瓣250亲情片导演的功力,批判了不完整的体系但更宽慰了努力的人。最后10分钟的配乐和字幕做的非常好,蛮动人的。
7.5分
弃
年度十佳,从一开始缓慢点滴的镜头开始,仅仅依靠对现实的如实描写,就让人物故事丰满而立体,最后的交叉剪辑的镜头平淡如水,却又感人至深。而这也是一个很严重的,被人忽略的社会问题,有些人就是天生不健全怎么办?社会福利机构究竟能否负担?我们是否有这样的私人福利机构来弥补缺口?而私人机构能否照顾好?都是问题,都是遗憾,都是眼泪。
https://mp.weixin.qq.com/s/vt8HwOcjx9fjCUYFkZJ71Q
卡索这里好可爱惹
微小-伟大,标准只是标准,标准不是所有人的标准。
非常感人的巴黎社工群像,在这个时候看分外有感触。哪怕体制靠不住了,依然有无数普通人凭着一腔热血和爱心,去做最艰难的螺丝钉,焊接公权力留下的巨大缺口。希望能够有一部华语片,讲述在这场劫难中挺身而出的志愿者故事,他们每个人都是真正的“The Extraordinary”。
4.0
淡而不失力
干干净净,掷地有声,喜欢。
没有刻意煽情,却能从中却能感受到巨大的力量
开设自闭症机构
要说向往他的工作未免太虚伪,但很羡慕他以及那一群人找到了填补内心空洞的事业。
社会上存在着一些特殊群体,不谈论他们不代表他们不存在。
3.5 还是两位的一贯问题,只会拍半部好片。可看性还是不错的,细节和对特定人群的描绘温暖人心,但该发力时总点到即止、以说教作结(如:调查组对医生的采访、Malik教育Dylan等);海报上是两个人,可是Malik却完全没有个人线的挖掘。在underwritten情况下卡代布朴实可爱的表演更显珍贵,卡索花白的头发也平添几分温柔。两人克制的表演让影片没有沦为煽情的俗套。有一说一,卡代布可真tm帅,个人魅力太强了【Tahar:?? 你不是Jordi吗,我才是Malik啊
社工和志愿者是最平凡又最伟大的群体之一,故事令人感动,具备社会价值。